应对眼前的危机!!

作为后发国家,只能通过出口来创造就业岗位并在这个过程中培育内部消费市场。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作为十几亿人的大国,而且绝大多数是农业人口。不管是产业升级还是城市化,都必须要解决溢出人群的就业问题。当整个社会都缺乏购买力的时候,就需要外部的消费来为就业提供拉动。鉴于工业基础和人口状况,只能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并以出口为导向。这是一面双刃剑,一方面可以解决就业问题并为产业的升级积攒所需的前期资金。另一方面意味着把自己的脖子上套根绳子,并把另一头放到别人手上!因此,我们开启了城市化进程,以此来形成内部的拉动力。2006年出口占据我们GDP的 $165%$ ,到了2022年比例降到了 $45%$ 左右!但是它又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

GDP每增加1个百分比就多提供1000万的就业岗位,反之亦然。在经历了10年两位数的增长之后,GDP增长回落到$4.5%$ 左右!如果按照 $13%$ 这个峰值增速来算,就意味着有将近8000万的岗位直接或者间接受影响。

滴滴最新数据显示:7月份全国滴滴司机的注册数量比6月份又多了9.6万人。7月份16-24岁非在校人员的失业率达到$17.6%$ ,比6月份的 $16.3%$ 又扩大了。其中25-35岁的非在校人员的失业率也在上升。统计数据只包括城市人口,农村自给自足的不算在内。

不可否认,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房价一路暴涨是出口占GDP65%下降到45%的核心因素,不仅通过贷款的方式创造大量投入市场的资金,而且直接带动中下游超过50个行业的生产和就业。这个时期的内需市场因此而逐渐扩大并消化掉一部分产能,而这些产能又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和稳定收入,从而形成一种正循环的内需市场。假如我们需要某个数量的产能来维持住某个数量的就业,那么,出口消耗的产能和内需消耗的产能就构成了共同的拉动力,这两个拉动力还会形成另外一个驱动力,那就是投资。因为存在增长的可能性,不管是短期,中期还是长期的投资都会变得有价值。于是社会经济的参与者就会扩大负债规模去进行投资以换取更高的回报,由此形成一个正向的循环。

这个正向的循环是否会被阻断呢?当然会!如果出口和内部消费所形成的拉动力减少,那么投资的收益预期就会减少,除了战略级的国家投资之外,趋利避害的社会自发式投资——不管是企业还是家庭都会相应减少!

出口的减少会受两个因素影响,第一个因素是外部需求的减少,第二个因素是人为设置的障碍。前者是市场行为导致,后者是非市场行为导致。需求方的不稳定,以及地缘格局的影响都会导致出口的减少。目前的数据显示,我们的出口并没有减少反而在增加,而且是利润率和总量都在增加,出口商品的结构也在往高附加值的趋势变化。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内需的极具下滑和由此引发的投资减少。因为投资需要增长预期。如果没有内部消费的增长预期就需要由出口的增长预期。目前是多事之秋,运输线过长,阵营对抗造成的政策多变,让出口的利润变得极度不确定,也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投资的增长预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需要在自己力量可控范围内,强化出口,这也是我们在上一篇《突围》着重强调经略中南半岛的原因!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都是同一个剧本,越南能不能跟上这个剧本,就看他接下来的表现。事实上,我们是希望他跟上来的——越南2024年预计有2000亿美金的贸易额。 9

最新的数据显示:GDP万亿级的广东佛山市最近的经济增速惨不忍睹。这个佛山市是许多让人耳熟能详品牌的总部和生产基地——譬如说:格力、美的、碧桂园、海信、蒙娜丽莎等等。这些企业有些市场占有率高达7-8成,而且是千亿级的市场规模,但不约而同地存在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属于房地产的中下游产业链!不管是地砖、厨具、家电还家装服饰都得买房子才会购买。看看万科公布的数据,从2022年的6300多亿的销售额降到2023年的3000亿左右,2024年还不知道会降到多少。总之,短短的四年,全国房地产的销售面积降低了1/3,从1.8亿平方米锐减到1.2亿不到。就算按照3万一平方的均价算就直接少了将近2万亿的资金。而且,这个资金是原始资金量,在现实中它会顺着交易链条一环扣一环循环叠加形成更大的流动资金量。星球众筹加微1029107939

对家庭而言,真正的消费不是零食和日用品而是房子、汽车这些大件。大多数人因为结婚才买房子买车,而生孩子等于一次性消费未来二十年的收入——因为接下来二十年围绕孩子产生的所有花销都不得不去挣回来,而这些花销也为相应的产业和岗位提供了拉动力。2024年新生儿预计不会超过700万,与2014年的1300万比起来,锐减的不仅是一半的新生儿数量,而有与之相关的连续20年的家庭消费!

内需不足和消费锐减导致的后果就是许多之前可以通过内部消耗掉的生产要么通过扩大出口来消化,要么就只能关停。现在的情况是许多企业通过关停生产或裁减规模以求自保。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M1比上月又下降了 $6.6%$ ,意味着愿意贷款的家庭、个人和企业更少。企业不愿意贷款去扩大生产规模,家庭不愿意贷款去获取资产。大力发展文旅就是希望通过个体的消费来弥补一点以上二者的萎缩。然而,包括文旅在内的零售消费与结婚和生孩子所产生的家庭消费比起来,简直九牛一毛,杯水车薪。

一群人的消费就是另一群人的生产,有消费和投资的拉动,才能保住生产的岗位。投资的动力是为了获利,只有消费的增长和出口的增长才能获利。现阶段投资减少的一个最大原因就是:在外需导致的出口没有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内需不仅没有增长还在加速下滑,所以,投资扩大生产会变得更加谨慎。这就进一步让许多造成上面说的恶性循环。

理解了上面这些,就会明白为什么要加速在中南半岛布局,而且显得非常急迫。此举和2023通过补贴1.2亿,让所有官方单位进行汽车以旧换新的操作模式差不多:不仅补贴的钱,甚至是花的钱,都是官方给的,而官方的钱是以债的形式向大家的存款借用的。说的更直白一点就是:大家都不花钱,官方替大家花钱,来拉动生产并保住这条产业链上的就业。这是对内的操作,对外的操作就是借钱给人家,然后让人家把工程包给自己去做,顺便还买相关的设备给人家。如此一来也能拉动生产并保住相关就业。唯一的不同就是债务由别的国家来背。

事实上这几年也一直在这么做,但是,这种事往往只能协商不能规划。因为别人内部也存在博弈,而且一些外部势力还会乘机进行挑嗦和拉拢。从而会让这样的项目变得扑朔迷离。正因为如此,所以才需要一个有潜力同时又能够控制得住的区域去做大型投入。这种投入所形成的拉动力,才能在接下来可能产生的危机海啸中起到战略防御作用。

除了经略中南之外,内部也在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包括设备以旧换新,启动大运河建设,要求各地6折收购建成未售的房子做长租保障房,以及婚姻登记不需要户口本。所以这些看似不相干的事,本质上都是围绕同一核心主题展开。星球众筹加微1029107939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许多地方并不具有发展产业的基础。但在城市化的狂潮中,获取资金太容易,许多地方趁机大举负债去修建本地区支付不起成本的公共设施。在这个过程中,许多通过债务方式筹集的资金,最终通过工程或者其它方式向本地区少数人聚集。虽然这些操作是合法的,却毫无意义,由此造成的债务,本地区的人无力偿还。不仅提前透支了本地区的消费力和社会保障能力,也把这些债务转移给了整个社会,继而透支整个社会的内需拉动力。

关于内部的一系列操作下篇突围再展开详细阐述。总之,这些长期和短期的招数都在频繁使出,如果眼下的困境暂时无法打开局面,还有另外一个更猛的短期招数可能会在迫不得已的时候使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