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1_突围_等待时机
文章目录
突围:等待时机!
读过《突围:赢者通吃!!》就会有一个框架性的认识:二战之后,科技、产业和经济发展都加速了,这种加速所造成的后果就是——赢者通吃!在任何赢者通吃的领域都不可能出现山头林立。
这一点从互联网行业和金融行业的发展轨迹上就能看出来:强者恒强,弱者更弱,一步跟不上,就步步都跟不上。最后的命运就变成了要么被人家收编出局,要么被人家干死出局。而且,行业内的第一名和第二名在竞争的时候,第三第四第五会先被干死或被迫卖给第一名或者第二名。
在这种趋势下企业如此,国家在地缘格局中的处境也是如此。在二战初期,一个中等国家,凭借着自己对周边的影响力,可以成为一个区域的主导者。甚至把周边都整合起来,还会成为具有争霸天下资格的一方诸侯。然而,随着科技和产业的发展,强者的投射能力和影响力会越来越强。如果你不能建立起自己的体系,就只能嵌入到别人的体系中。 K
就拿东亚来说,在美苏争霸的时候,半岛上的朝鲜选择嵌入苏联的体系,韩国选择嵌入美国的体系。中国大陆选择嵌入苏联的体系,台澎金马和香港澳门则嵌入美国的体系,整个东南亚就更不用说。这里所说的嵌入,不仅是地缘政治军事体系,更主要的是经济体系。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朝鲜的经济比韩国要好,普通人的生活也是如此。这或许违背人的直觉,但这是事实。当时西方陷入经济危机,韩国深受影响,朝鲜因为有经互会提供的各种廉价石油,农业全面机械化之后,粮食能够自给,工业生产的成本也很低。所以,当时北边比南边发达。随后苏联解体,朝鲜没有办法再获得廉价的油气,进出口迅速萎靡,加上内部的水利政策失误导致可耕种面积大幅下降,最后经济跌到冰点并出现粮食危机。而苏联解体之后,整个苏联体系控制下的物资、人员和市场都全部嵌入美国主导的那套经济体系,我们的改革开放,本质上就是嵌入美国的经济体系。随着这套体系的迅猛扩张,全球化浪潮在新接入的地方开启了跑马圈地的迅猛增长。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一直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性。因为没有挣快钱的资源,再加上务实的长远规划。我们由低到高逐渐建成了自己的工业体系并发展出相关产业。这个过程中的艰辛和屈辱是值得的,它让我们具备了成为一个独立体系的可能性!截止到目前,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光伏产业,电力产业,数字产业,飞机产业,造船产业,半导体产业——完整拥有这些产业的国家只有中美!现在中国唯一还欠缺的就是一个独立的金融体系。这些是构建起一套完整经济秩序的框架。那些无法建立起一套完整经济秩序框架所需的各种产业的国家就只能在这个经济秩序中选择自己的位置。
以前就说过:资源的流向决定了权力所在,贸易的方向决定了归属。在这个赢者通吃的体系下,可以选择的余地越来越小。如果自身体量小,不管选择嵌入哪一个体系都能轻松吃饱。反正自己也不可能具有什么主导性。最痛苦的就是在某一个区域拥有一定体量的国家。搁在以前还可以整合周边,形成一个独立的势力范围。而在这种局面下,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就只能沦为和那些小虾米一样无足轻重,甚至还要与它们争夺嵌入的经济体系中的生态位。
就拿越南来举例,本来他希望整合中南半岛,继而通过中南半岛再整合东南亚,形成一股独立的势力。他们曾经试图借用苏联的力量来做到这一点,但是被我们高瞻远瞩的决策者主动打断了,打断之后就再也跟不上了!上世纪80年代,彼此都是拿苏式装备,比拼的是技巧和勇气。今天则完全不同了!越南虽然有2000多辆坦克,但有些还是苏联二战时期用的T-34/85,我们比它先进的59式都放在博物馆里——一叶知秋,你就知道这种落差有多大了!修了中老高铁之后,比亚迪要在老挝建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工厂。这种经济和产业的延伸,对于当地的扶持和影响具有决定性影响。这就如同以前在村里,努力的男生还能娶村花,但今天村花能轻易认识富二代,村里的男生再怎么努力都没有用了!这就是赢者通吃规则下的残酷之处。
在《突围?!》中说过,接下来为了应对危机对经济增长的冲击,我们需要在一个自己力量可控制的范围内开拓出洼地,为我们的诸多生产提供劳动力——这个布局和突围的重心就在中南半岛。王部长公开说:中老缅泰在一条船上!唯独没有提到越南。对越南而言,他现在也需要外部拉动力和增长空间。就算他与美国做生意,中国也不会有任何阻止,所以中国市场对越南而言是已经拥有的部分。他需要另一个还没有拥有的大市场去提供拉动力。所以才会拼命的争取美国承认它的市场经济地位。美国为什么不松口呢?因为会对美国的相关工作岗位形成冲击——尤其是共和党背后的支持群体!美国虽然许诺提高与越南的经济合作水平,这些年越南也确实按照美国的要求做了一系列的改革,然而,最终的结果就是美国资本进去收割了一把,却不愿意开口子。
全球化趋势的停滞,对于后发国家极度不友好。因为它必将做起更高的门槛。而后发国家又特别需要外部的拉动力。我们当年是赶上了好时候,如果苏联没有崩溃,哪怕是半死不活的强撑着,我们也没有机会。当一个社会缺乏基础的时候,必须要有外部的拉动力才能逐渐发展。体量越大,对这种拉动力的力度和持续性的要求就越高!如果美苏两个体系都存在,从哪里去找这样的拉动力?不管你嵌入到哪一个体系,既不会允许你有独立性,更加容不下这么大的体量,甚至不会允许你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你猜中苏为什么会吵起来最后分道扬镳?就是因为中国要建立起自己的独立工业、国防和经济体系!你猜美国为什么要打击欧元?你猜它为什么一直支持英国去搞德法?
看清了这一点,你就会明白印度是没有希望的,俄罗斯也是没有希望的,越南更不可能有希望!这样的角色一旦接受了自己没有希望这个事实,就必然要作出嵌入哪个体系的战略性选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毛自从闪击基辅失败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做出了选择。接下来的所有操作都是关于在这个体系中扮演什么角色的问题。
印度最近拉了123个国家开了一个全球南方国家的会议,唯独没有邀请中国和巴基斯坦。开会的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为什么要这样做?上次开上合会议的时候,印度为了美国没来参加,而金砖经济会议就来了!任何一种行为的背后都蕴藏着一种生存策略,理解背后的策略才能进行预判。
三哥这些小动作的背后是有指导思想的,这个指导思想源自于他们智库:中国正在团结所有的发展中国家,向美国主导的体系发出挑战。应该向发展中国家灌输这样的概念:中国已经不再是发展中国家,而是世界两极中的一极,只是把你们作为争霸的工具。印度才和大家一样属于发展中国家,并且是发展中国家中体量最大的,我们所有的南方国家应该团结起来不沦为中国争霸的工具。印度传播这样的概念和做这样的动作目的是什么呢?根据那位教授的指导思想,此举的目的是为了吸引美国对印度的投资和产业扶持!在两个主导体系中,印度选择美国那个体系,通过团结所有的发展中国家去强化美国的那个经济秩序,从而让美国意识到印度对维系它的经济秩序的价值,换取美国的投资和扶持。
那位教授提出印度应该主动出击让美国看到自己的价值——就如同在美苏争霸的时候,处于守势的美国还在犹豫不决的时候,中国主动惩罚越南,斩断苏联势力的延伸,从而让美国看到中国的价值并加大投入。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印度一定会去越南和菲律宾家使劲,态度会比美国还积极。不管是印度还是越南都非常清楚,凭借自己的能力无法完成工业化。他们都需要我外力的帮助。所以,他们会用尽全力去创造筹码。
印度的很多行为,虽然让人觉得很搞笑,但这种搞笑的背后也存在着一脉相承的指导思想。只不过他们没有那么务实,有些异想天开,而且操作起来不接地气,甚至前后矛盾。比如说,为了从俄罗斯获得便宜的石油就公开拆美国的台。因为巴基斯坦的原因公开为以色列站台。又因为美军想进驻孟加拉又跟美国杠上了!它的判断还是清晰的,但缺乏战略定力,冲动大于务实,诉求大于实力。
越南比印度要接地气的多。越南接下来的重心依然会集中在寻求美国的增量市场这个方向。同时会试图拉俄罗斯进来搅局——譬如说把非法占据的南海地区的油气开采卖给俄罗斯。也正因为如此,大毛与二毛的纷争搞得越大越好。大毛陷入被动越深,在面对越南拉它进南海开采油气的时候才会掂量。
接下来兔子与越南的合作仅限于对彼此都有利的部分。譬如说,南北走向的铁路需要拖延和搁置。等中老铁路,甚至是中泰铁路修好形成经济效益之后再慢慢谈。既然越南一定会去寻求打开美国的增量市场。那么打通昆明到越南河内港口的铁路就对双方都有利。西南地区可以直接通过越南的港口对海外出口,比先运到长江口或者珠江口更便捷。而且,昆明会通过重庆接入中欧班列铁路线。越南也可以通过这条线向欧洲出口商品,可以通过这条线向俄罗斯和中东出口商品,我们可以收过路费。
读过《这才是布局!!》就会明白:即便是美国能够给越南开放市场,越南发展工业需要解决电力不足这个瓶颈问题,事实上印度也需要解决电力和工农业用水的问题。越南唯一的指望就是核电。接下来兔子肯定会想办法,扩大自己的核电规模,因为产业向中南半岛转移的同时,电力供应也要跟上——水电已到瓶颈,火电污染环境,风电不太稳定,只有核电是突破口。如果我们在转移产业下游的同时,也同步提供产业所需的电力供应,做到比他们自己建发电站更稳定高效,而且成本更低。从生产成本的角度来考虑,他们就会放弃自己搞而直接用你的。
任何一个经济秩序都建立在能够为这套秩序中的成员提供关键性的基础服务之上——包括且不限于能源,电力,通讯,科技,运输等。清楚了框架之下的选项就能看清楚各自的诉求并预见行为的方向和边界所在。
我们今天内部的困境,源自于内部消费和投资形成的拉动力的萎缩,出口不仅没有减少,而且在增加,出口商品的结构也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内部萎缩源自于之前的诸多负债投资并没有产生经济效益。
譬如说一个县城里面没有什么产业,但是这个县城举债建了很多公共设施。路是宽敞了,房子也建的漂亮了,但是这个地方没有办法产生相应的经济回报来抵消掉建设这些东西所借的债——而且有些资金是通过高成本募集的。为什么这种打水漂的事情有人愿意干?因为干这种事情可以让参与的各个环节都受益:当地人因为自己的生活环境变好了而开心,能够接到这种工程的人,会因此而赚钱。负责监管这种工程的人,会因为能够配置资源而获利,规划这种工程的人会因为有看得见的成绩而更进一步。银行会因为能够放贷而挣钱。普通人也会因为有这些工程而获得工作机会。总之,这是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花的时候大家都皆大欢喜,只是到了还债的时候,大家都很难受!
那有什么办法吗?对外就是开发中南半岛形成新的拉动力,在内部全国修运河,一方面降低全国物资的物流成本——水运比公路运输的成本要低得多,同时创造大量中下层劳动者的就业岗位。随着这些项目的铺开,年底的时候对经济和就业的影响慢慢会有起色。但这些依然是投资,是官方在花钱,不是民间在花钱。
如果要让民间敢于负债投资打破萎缩循环,除非通过官方大把花钱的方式创造出一种氛围——像当年为了应对外部危机搞的4万亿刺激计划一样!这一切不会在对方降息之前发生。目前汇率开始回升,让可操作的空间有所变大,即便如此也不会放水,我估计在等一个时机:内部布局的那些项目能够有所起色,外部布局的项目也有所起色,再加上对方降息,这个时候才搞一个那样的刺激,让内外的刺激效果同时作用在一个点上!
文章作者 瀚泽
上次更新 2025-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