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相辉,一个用户体验设计出身的商业咨询人,现在是辉创新体验的创始人。同时,我也担任着蔚来汽车、度小满金融、滴滴出行、联想、转转等公司的商业顾问,并承担着大量传统企业的用户体验和商业增长的咨询工作。

过往项目

我的工作,主要就是帮助这些公司解决不同的用户端问题:有的是提升设计品质,有的是做增长策略,有的是探索新的商业模式。

而无论面对多复杂的问题,我的解决方案永远是要基于用户体验与商业逻辑的双循环思考,并把它们链接在一起,互相作用。这其中的原因你肯定也非常清楚,只考虑体验的商业不可持续,只考虑商业的体验没有底线

所以在我来看,下一个十年是用户体验驱动商业的时代,这个说法一点都不夸张。而且,用户体验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比如特斯拉的电动车、lululemon 的瑜伽生活、蓝瓶的手冲咖啡、初音未来的虚拟演唱会……我们喜欢它们,不仅是因为它们满足了我们吃饱穿暖的基本需求,还让我们获得了不一样的使用体验。

这样看的话,未来的一切产品,都要为用户提供不一样的使用体验,都不能再是纯逻辑的集合,只有更易用、更适应人性、更具备魅力,才能更有竞争力。这就要求我们既能理解商业和技术的逻辑,还要能够洞察用户场景的需求。你看,体验设计思维必将是未来每个职场人的关键能力

所以,我今天带你学习这门课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希望帮你吃透被看作“主观艺术”的用户体验设计,学习如何把用户体验量化、数据化、科学化,具备从商业到人性的思维方式。说得严谨一点,就是我们要一起学习如何基于商业价值为用户提供优秀的产品服务体验

说了这么多,那用户体验设计到底是什么呢?

做了 15 年的用户体验设计,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概括它是什么的话,那这句话就是:用户体验,就是用户使用产品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主观体验总和

其实这个概念,早在 20 多年前就由美国学者唐 · 诺曼提出来了,时至今日,随着大数据、算法、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体验设计也越来越可以被技术所驱动和验证。不过,到现在仍然有很多人认为这是一门玄学。

分析其中原因,我觉得非常重要的一点是:用户体验设计这个学科,集合了商业、人类学、计算机科学、社会学、心理学、服务设计、产品设计、内容策划、品牌策划等各领域交汇的知识。这也就意味着,要做好用户体验设计是非常有难度的,要求我们要有一种跨界综合的视角去看待它。

而我能在这个行业拥有独特竞争力的原因,就是自己比较跨界的生活经历和设计经验,让我能够逐渐摸清用户体验各维度知识的关系,以及那些方法背后的逻辑。当然了,如果你之前没有这些跨界的经历也不用着急,因为我会通过这门课和你分享我总结出来的这些方法,从多角度的知识视角,带你吃透用户体验设计。

好了,那接下来我就先介绍一下自己的经历,我们互相熟悉一下吧。

我的父亲是一位中国古建筑设计师。虽然我们关系紧张,但他还是带给了我深入骨髓的设计的思考方式,比如要基于人性和文化去做设计,要根据工程的难易度去考量方案,等等。他对我的影响还不止于此。因为他很热爱音乐,所以我从三岁起就被要求学习小提琴,到了十岁我又开始学习二胡,也算是把东西方的音乐都感受了一个遍。你是不是也有这种童年被“逼”学习各种乐器的经历?

也是因为接触了各种形式的乐器、音乐,我后来发现,音乐的表达工具虽然不同,风格也千差万别,但同样都可以给人传达内心的感受和故事。所以,到现在我还拥有随时吊起情绪去感染别人的能力,这都是学音乐的时候留下的体验。

后来考大学选专业,因为是重度的游戏玩家,我一心想做一款属于自己的游戏,于是就选择了计算机专业,学习编程。无奈没有天赋,但好在我从中锻炼了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对技术人看待世界的方式有了一定的感知。因为实在是在技术上的天赋不佳,我开始由着兴趣去自学设计,并且在毕业的时候,成功加入了 Yahoo 中国,成为了一名用户体验设计师。

当时,我算是最早一批的老 GUI 设计师,擅长用视觉表达产品的魅力。这份工作,也让我更清楚自己对视觉的表达要更有感觉。我把这些感觉都归功于音乐的启蒙。所以,我始终相信,艺术是相通的,技术与艺术也是相通的

后来,我就在设计这条路上一路努力,逐渐从一个少年气盛的尖兵,成长为一个稳健的能带队打仗的 Leader,在百度、阿里,都担任过不同领域的设计总监。

到了 2014 年的时候,我还在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和很多科学家合作了些创新产品,比如百度识图和自动驾驶项目。因为我计算机的学习经历**,我可以更轻松地和技术人配合,把产品、用户体验、工程的思考方式逐渐打通了**。

而在 2015 年的时候,我又加入了墨迹天气,开始负责产品、硬件设计、品牌、市场、PR 等工作,逐渐拓宽了自己商业的眼界。虽然当时的硬件并没有成功,但我对研发、工程和增长等各类知识体系都有了新的认知。而在墨迹这样的创业公司制定增长战略,也让我开始充分地学习如何用仅有的资源,做产品改进、升级、制定渠道和商业化的策略,来实现大规模的增长。这段经历,算是帮我打通了用户体验和增长的关系,以及如何用设计让商业更有价值。

到了 2016 年,我又和夫人(她是一名插画师)一起创立了一家传统文化公司,叫作“绘麟社”,当时也是很受关注。我们在一起研究中国传统文化那些有趣的事和物,并把它们做成内容。在这个过程里,我们共同写了一本叫作《念想:绘味二十四节气》的书。

在创业的这段时间里,我经常会被投资人问“你的商业模式是什么”。一开始,我还是有点懵的,意识到这是我的一个盲点。因为以前无论如何帮企业赚钱,都没有彻底操盘过一个完整的商业模式探索。

而后来的几年,我终于在种种探索中,算是摸清楚了商业模式的意义,以及它和产品体验之间的关系,学会了操盘一个业务。而更珍贵的是,我从中懂得了文化和商业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之间的种种关系

啰啰嗦嗦讲了这么多我个人的经历,并不是想说这有多酷,而是想和你分享,每一段经历都有它独特的意义,都能带给我们某些能力或者思维方式的提升,而我也认识到,每一段经历都是帮助我逐渐完善用户体验和商业思考的闭环,帮我逐渐打通这个知识体系。

所以这也就是这门课程的独特价值,我想通过自己跨界的知识体系,来帮你理清楚用户体验设计的知识脉络,让你也可以发现用户体验设计的奥妙,并学会使用它解决各类产品和商业的问题。

一句话总结课程的内容:从商业理解到实战产品设计,再到用户理解和落地的服务设计,最终塑造 IP 和品牌的精神。

诸多知识的混搭,诸多结构的磨合,诸多领域的结合,我想就是这门课的特点,也是这门课和其他课程最不一样的地方。因为我相信,商业问题的解法必然是多种思维模式下的整合策略,我也希望能把自己的独特经验分享给你。

接下来,咱们就说说通过这门课你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1. 从商业到落地,如何制定用户体验策略?
  2. 打造用户体验与服务设计的具体方法?
  3. 如何将我们的体验品牌 IP 化?

这样看这三个问题可能有些抽象,我们具体说一说。

  1. 从商业到落地,如何制定用户体验策略?

用户体验策略的制定是产品和服务交付的根本原则,而我们只有从商业发展的底层逻辑出发,把商业路径和用户场景的逻辑给搞清楚了,才能让产品正确地落地,才能真正制定良好的用户体验策略。

所以,我专门设置了**“体验商业通识”模块**,来帮你理清体验设计与商业模型的关系,以及用户的价值和需求的底层逻辑。我会用自己做过的诸如蔚来汽车、滴滴出行、转转电商等典型案例,从商业阶段、商业化潜能、体验模型、体验进化、体验量化和组织设计的角度,帮你搭建起体验策略的基础模型框架。名词有点多,你先了解到就行,后面在课程里我们会一一详细讨论。

同时,我还设计了**“成为用户企业”模块**,向你介绍最新的“用户企业”这个概念,以及用户的种种分层方法和理解工具。有了这些模型以后,你就能拥有一个商业和用户的思考框架,来找到种种关于用户的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因果关系。

另外,我还会带你一起探究最真实的落地策略的方法,也会帮你分析这些方法背后的大逻辑是什么,帮助你举一反三。这样,未来你自己就可以不断迭代新的模型,拥有自己的体验设计的思考方式。

  1. 打造用户体验与服务设计的具体方法?

有了思维模型以后,我们还要拥有为用户生活提案的能力和产品设计的基础方法,让它能真正落地。

所以在课程的**“生活方式提案”“搭建产品体验”这两大模块**,我会通过具体场景设计、服务设计、产品交互设计的方法,来和你分享策略落地的实际打法,让你掌握从架构到实操的完整攻略。

如果你是产品、运营、技术,那么你可以根据这些方法,来判断产品的质量、问题,以及决策改进的方向。

  1. 如何将我们的体验品牌 IP 化?

任何一个产品或服务,都需要和用户形成认知共识,从而让它们更容易传播和被人记住。所以,一个好的品牌,都要成为一个好的 IP,从而降低用户认知成本,从而降低商业运营成本。

因此,我安排了**“塑造体验品牌”模块**,和你分享用户体验和品牌之间的关系,它们如何联动、互相创造更大的价值,帮助我们每个人不仅可以做出好产品,还可以将它传送出去。

这三个话题、五大模块,就是我们课程内容的主线。在讲解内容的过程中,我也会穿插各种设计方法和思考逻辑以及实际案例,来帮你掌握体验设计的思维方式,同时也让你获得足够且有效的设计工具。

如果你身边也有产品、运营、品牌、技术、设计师的朋友,希望你能把这门课推荐给他 / 她,把用户体验的思维和方法带给更多的人,让我们一起在探究用户体验设计的旅程中,站在商业与设计、逻辑与人文的十字路口,站在撬动商业的支点上,望向世界。

最后,非常开心能有这个机会和你开启这场商业与用户体验设计的旅程,也希望你能多提宝贵意见。我们下一讲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