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不爱发朋友圈了?

我先来说说朋友圈的「潜规则」:

这年头还有不给微信好友分组的年轻人吗?

自从微信增加分组功能,发朋友圈步骤就多了一条——检视待发内容是否不适宜某一利益相关群体阅读。

比如,秀恩爱的朋友圈不能让爸妈看见,发旅游观光九宫格之前最好先屏蔽领导和老师,吐槽同事的内容必然得先选择让那位同事「不可见」……

什么时候开始,发朋友圈这事儿已经变得这么复杂了?

显然,复杂的操作体现了我们对朋友圈的重视程度。随着微信好友数量渐多、覆盖面渐广,列表里的好友即代表了我们的人际交往圈子,朋友圈则成为他人了解我们的「门面」,须得悉心经营。

作为一款虚拟社交工具,微信朋友圈究竟为我们的人际交往带来了什么?我们又能从中发现哪些讯息?

01 关系即「资产」

「微信好友数超过 1000 的人,大部分都是微商。

这个说法或许有些夸张,但反过来看,至少对微商而言,微信好友数量的确是一个硬性指标。

高好友数意味着更高的朋友圈内容曝光度,以及更大的「顾客」群体。时至今日,微信好友数量甚至可以简单粗暴地「变现」。

大量出售微信号,微信老号自带1000好友-5000好友的微信号

2019年2月6日-任务大厅 $>$ 任务 $>$ 大量出售微信号,微信老号自带1000好友-5000好友的微信号大量..诚信微号商秉承质量、诚信为本、服务周到、价格合理"的经营理念.www.5iads.cn/html/task…-百度快照

出售5000好友的个人微信号!微信号个人买卖群

2015年6月30日-出售5000好友的个人微信号!微信号个人买卖群,账号买卖,账号交易,账号出
售,账号,1-5000.微信公众号
www.cnzz.cn/zhmm/91321...-百度快照

大量出售微信号,微信老号自带1000好友-5000好友的微信粉丝号

胡同口 $>$ 购物 $>$ 败家MM集中营>大量出售微信号,微信老号自带1000好友-5000好友的微信粉 丝号大量出售微信号,微信老号自带1000好友-5000好友的微信粉丝号. www.xici.net/d2495970...-百度快照

百度搜索中的微信号出售广告(注:此操作违法,请勿模仿)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沈阳教授有一套互联网社交「连接论」。他认为,社会的本质是人的连接,而互联网能够打通人际界限,使我们得以在更大范围内联系更多元的群体,获得建立更广泛的社会连接的可能。这是其值得称道的一面。

但在另一方面,过于便捷的社交渠道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也为我们带来了「连接过载」的问题,由此而产生的交际性压力和负面外部效应,可能催生一定的社交疏离感。这也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人「不愿发朋友圈了」。

此外,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真正接触到的人是有限的。即便加上成百上千个好友,绝大部分是出于工作需求而添加,多得是仅有几面之缘或从未谋面的「陌生人」。

基于此,通过微信建立的关系,更多是一种「弱连接」。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样的「弱连接」关系能够带来的社交获得感和作用力仍值得商榷。

02「人类的本质是没有感情的转发机器

与九宫格爱好者相对应的,是沉迷转发、不愿输出的「播报员式」好友。一翻朋友圈,基本都是各种各样的转发链接。

比如天天在线阅读外语原文的学霸,热衷于传播动听单曲的音乐爱好者,以及孜孜不倦分享养生资讯的家里长辈——简单的转发行为背后,实际上映衬着我们的自我认知。

根据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自我可以分成作为意愿与行为主体的「主我」以及作为他人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的「客我」。用通俗的话讲,「主我」即真实的自己,「客我」则是自己评价中或他人评价中的自己。

在我们发朋友圈时,起到内容「把关」作用的就是「客我」。微信的实名性以及熟人圈子,决定了人们在朋友圈中要受到比微博更强的约束力。为了降低说话的风险、减少他人的负面评价,很多人会倾向于挑选人畜无害的内容发朋友圈。

因此,单纯的转发消息而非自己创造内容,就成了在朋友圈里塑造「自我」的「安全牌」——既不显著表达观点和立场,又能够从侧面体现自己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

03 朋友圈点赞,暗藏着「潜规则

我们为什么会发朋友圈?又为什么喜欢看朋友圈?

发朋友圈之后,总忍不住查看有没有人给自己点赞?

符号互动论的三个前提可以帮助我们回答这些问题:

$\textcircled{1}$ 人类的行为是建立在他们给事物赋予的意义的基础上;

$\textcircled{2}$ 这些意义是在人与人的互动中形成的;

$\textcircled{3}$ 这些意义会被用来解释面对的事物。

米德认为,姿态是表达自我的媒介,有意义的姿态作为一种符号,是人们进行自我身份塑造的一部分。在微信里,我们通过发朋友圈来分享生活,通过设置头像、签名来塑造和强化身份,通过点赞来体现态度。这些都是用以表达「自我」的姿态。

但如前所述,朋友圈里的「自我」糅合着他人眼中的「客我」,点赞这一行为包裹着复杂的社交含义,完全不只是动动手指那么简单。

打个比方,一个项目组里包括你在内有 5 个人,A 发布了一条庆祝项目成功的的朋友圈,除你在内的剩下 3 个人都点了赞,此时,你能不点赞吗?

在《黑镜》第三季第一集「急转直下」里,描绘了类「朋友圈」应用的一种未来发展前景。

女主角 Lacie 生活在一个构建在评分系统之上的社会,评分系统则植根于手机应用,人人都可以通过手机和他人相互评分。

Lacie 的分数是 4.2,不算优秀,但至少居于良好水平。为了获得更高的评分,她始终挂着事先排练好的标准笑容,并定期通过「朋友圈」维持乐观生活的积极形象。收到他人的五星评价,是最令她期待的事。

Lacie 试图住进 4.5 分以上人群才可进入的高级公寓,但却被弟弟吐槽:「那是假笑牢房。」

该集最后,Lacie 获取高分的尝试以失败告终。情况甚至更糟:低分就像滚雪球,只会一低再低,几无「逆袭」可能。

在这样的世界里,人们的社交都带着目的性。给别人好评的原因是希望收获同样的好评,而如果你给了我 4 星甚至 3 星— —抱歉,你绝对不会收获我的 5 星。

04 朋友圈里,装着我的「未来自我

都说相亲市场上隐藏着「骗局」:介绍人说男方身高 1 米 8,很有可能是净高 1 米 74;相亲网站上对方填写的年收入,往往高于实际收入……

为了吸引异性,相亲者不会直接展现一个真实自我;另一方面,他们为了找到终身伴侣,又不希望单纯地展示理想自我,所以,他们往往会展示一个可以实现的未来自我。

这样的逻辑有点像在发朋友圈时的我们。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只会将自己的生活「去芜存菁」,筛选最闪光的部分在朋友圈和别人分享。即便是吐槽的内容,也会选择分组,留给更亲密和不设防的人。

总而言之,于朋友圈里,我们仍希望在大部分人眼中塑造一个比现在更美好的「未来自我」。

牛津大学研究者 Bernie Hogan 认为,人们的自我呈现已经从一种现实生活中的表演行为,变成了社交媒体的「展览」行为。你所发的动态、贴的照片、点的赞、写下的评论,都作为你个人的印记而留在社交平台上,等待访客们的光临。如此一来,我们也就从生活中的演员,变成了社交媒体上的布展人。

这不由使人想起电影《楚门的世界》。

1998 年,楚门被动地成为「演出者」,供他人观赏自己的生活;

2019 年,我们正在逐渐成为新的「楚门」——在以朋友圈为代表的虚拟社交平台上,进行自我规划的「展览」,并欣赏着他人的「演出」。

楚门所在的世界是一个谎言,但他是真的。而我们使用着「客观」的媒介工具,却在其上扮演着另一个并非完全真实的「自己」。

电影里,楚门最后选择离开摄影棚,离开虚伪的「桃花源」,离开那个他生活了 30 多年的地方;

而我们呢?我们不需要挣脱一个显而易见的外部枷锁,只需要问一问自己的内心:在朋友圈内外,能够守住那个真实的自我吗?

浏览器扩展 Circle 阅读模式排版,版权归 www.zhihu.com 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