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面试考官喜欢什么样的答案,如何才能翻盘?

我面试能排名第一的方法就是:不按「套路」出牌并且逻辑清楚的表达了自己的思路。

下面我来分享一下我的破解思路。

随着备考的继续深入,会发现更大的难题出现在眼前:

发挥过于稳定,总是答不出新意。发挥又不稳定,总把题目答偏。

为什么会这样呢?从我个人的备考经验看,这两个问题总是相伴而生。

产生的根源在太依赖套路,既轻看了题目,也小看了自己。其实,能够进入面试环节的考生,学习能力、文字功底都不差,经过一段时间的突击学习,对面试考题也有了基本的认识。这个时候想要更进一步,还是需要返璞归真,多一些对面试本身的把握,多一些自己的思考。

接下来,向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破解思路。

面试面试,题目是载体,能力测试是目的。在面试中,我们倾向于将题目分为很多种,如综合分析题、组织管理题、人际沟通题等。但其实,各类型的题目都只是形式,是一个放在我们面前的素材,大多以问题的形式呈现。

而考生就是通过答题来展示自己分析、解决、防范问题的思路;我们面试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把题目流畅答完,而是借由答题展示自己的分析能力、危机处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因此,面试的主角只有两方,考生与考官。

作为考生的我们,需要通过答题来赢得考官的认同,获取高分。从这个角度说,要使自己的答题水平更稳定,就是要始终贯彻问题意识,宏观把握题目本身,看到问题的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使自己的答案展示自己的独立思考。

现在,我就从 2 道真题入手,说一说该怎么把握题目本身,实现答题水平的飞跃。

首先,我们来谈一谈社会现象题。

2020 年是个极不平凡的一年,习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了「不平凡」这个词,请你谈谈对「不平凡」这个词的理解。(江苏 2021 年 3 月 6 日面试第一题)

第一,回归题目本身,想想它在「问什么」。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做到「切题」。我们总说社会现象题难答,难在哪里呢?难在出题人的疑问总是包裹这一层「现象」的外壳,他抛出的问题也总是「怎么看」、「怎么理解」,需要我们在答题的时候,阐述自己看待这个问题时的系统思路,需要一定的思辨与联想,并不像组织管理题、人际沟通题那样,从怎么干入手,就事论事(事实上,要答好组织管理题和人际沟通题,也不能用这样单薄的思路)。

而我们总是被外壳和自己学的套路迷住了双眼。尤以领导人讲话为例,它应该是社会现象题中套路化、模板化最严重的板块了。

很多考生看到这类题目,立马就开始想如何套用之前积累过的知识点,按照已经重复利用过无数次的套路,轻车熟路地整理出一条大而化之的思路——「表态 $^+$ 字面解释 $^+$ 套用亮点」。

但这样的结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在前期表态时,因为思考的未必全面,所答的点未必全(即使是充分思考也很难全面),提出的观点总是一句套话,如「习总书记这句话是对 2020 年的精要概括,高屋建瓴地对去年的经历做了总结,我深有同感」,在考官看来等同于废话,也会有考生偏题之感。

同时,这种切题方式,也容易导致后期字面解释的展开逻辑不够清晰。「不平凡」是指 2020 年挑战与成绩的不同寻常(简单解释),去年,新冠疫情突袭,又恰逢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任务艰巨,极具挑战性,但当此危局,我们还是取得了疫情抗击的基本胜利,实现了八千万贫困人口的脱贫。究其原因在于:人民初心……制度优势……科技赋能……个人奋斗……。

征途漫漫,现有成就不代表此后辉煌,随着 2021 年的到来,我们也会有新的挑战和新的目标,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始终发挥好服务人民的孺子牛精神、创新发展的拓荒牛精神、艰苦奋斗的老黄牛精神,就一定能不断向前。

这种答题方式其实也是有内容的,我们也不能说他错,但这种结构与思路,平平无奇,切题不深,欠缺新意,泯然众人,很难打动考官。

我认为,要答好这样的题,首先要做的就是忘掉模板。像张无忌一样,把所有的招数暂且归零,从题目本身入手,方能无招胜有招,直击靶心。仔细看这道题,不难看出,它问的是「习总书记为什么说 2020 年不平凡,如何理解不平凡」。

从这个问题里,我们可以抓住关键词:习总书记,2020 年,不平凡。问题的把握、关键词的寻找是重中之重,找准问题,以这个问题为引,才能保证我们切题而不是偏题;找全关键词,以关键词为点,才能保证我们全面而不漏点,在大家知识积累类似的情况下,能够短时间对一个点很深入挖掘的是少数,唯有全面,才能既保证后期论述充分、有话可说、有加分点可亮。

第二,从问题入手,想想过去「为什么」。了解题目在问什么之后,我们需要追根溯源,考虑清楚为什么,才能够使自己的答题有思路、有层次。习总书记说的话之所以重要,会作为一道省考面试题向未来的国家机器运作者提问,是因为他是国家领导人,所做发言纵览大局。能否准确地领会,能够从侧面反映出考生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执行力(不理解谈何贯彻)。要理解领导人讲话的内涵,就需要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考虑他为什么这么说。

就像这道题,2020 年为什么不平凡呢?从历史事件来说,2020年是有大挑战的一年、也是具有历史性突破的一年,这一年我们既取得了疫情攻坚的阶段性胜利,实现了经济发展、这边风景独好,走出了中国经验;又取得了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创下了全面脱贫的世界性奇迹,体现了中国的制度优势;年底嫦娥五号载土归来,为我们航天事业发展、科技强国战略奏响乐章……以上罗列的都是我们遭遇的不平凡挑战,取得的不凡业绩。

那再深入思考,为什么我们能铸造这种不平凡呢?

在制度层面,这体现了我们的制度优势,也是我们中央的高明决策部署取得的成绩。是因为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在疫情抗击之初就把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不因为遭遇困难而放慢对困难群众帮扶的脚步,始终坚持脱贫路上、一个不落下;是因为我们始终坚持科技兴国战略,唯有不断提升科技实力,才能避免被卡脖子,真正站起来强起来。

在个人层面,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了不起,每个平凡人都不平凡,大家始终团结在一起,坚持奋斗、不怕困难……这样以问题为引,联系实际,从生活实际出发,就能够使我们很自然地在答题时用上我们积累的时事背景、素材和例子,很紧密地与题目契合起来,并且也十分有逻辑,鲜活、有自己的思考,且脱离套路。

第三,以问题为引,想想以后「怎么办」。但凡社会现象题,要落到实处,使那些人民理念、奋斗、坚持的常见点接地气,我们总需要点一点该怎么做。很多同学总觉得一谈到怎么做,就容易千篇一律,所以喜欢在这个方面一笔带过,而更侧重将论述重点放在分析上,其实这是不对的。论述要鲜活,重在与时事相结合,重在有层次;对策要接地气,重在有细节,重在生活的代入感。在具体题目到手前,没有人能够预知自己到底是能先找到论述的灵感,还是找到对策的思路。所以我认为,在前期练习时,两者都不能放松。

就像「不平凡」这道题,谈及怎么办,就像是年终总结之际,谈未来的规划。这样一说,我想每位考生都是有所感悟的。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评卷人。在 2020 年,我们面临诸多不平凡的挑战,通过多措并举、多方协力,取得了不平凡的成绩。那么,在未来的 2021 年,我们又该如何继续这种不平凡,使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呢?

我想,我们的政府会继续秉持着赶考的紧迫感和风险意识不断向前,将人民初心镌刻进迎面而来的新挑战和新危机中,争取让民众尽快摘下口罩,与世界各国携手打赢疫情反击战。在疫情抗击的同时,把稳经济发展的大盘,坚持科技强国,促进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同时,对我们个人而言,也是征途漫漫,惟有奋斗。

我们每个人都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路途中的小石子,需要我们能够将小我融入大我,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时代大潮中紧随号召,找准自己的定位,发挥好自己的专业特长和性格优势。

既可以是乡村振兴中的一名新型农民,为产业发展发光发热,更可以是放管服改革中的一颗小小螺丝钉,做好日常服务工作,默默奉献力量,也可以是融入新经济格局中的一名小小白领,做好日常工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添砖建瓦……

通常,对策分析的逻辑非常简单,与原因论述里的层次相对应即可,比如本题中的原因论述仅涉及政府与个人两个层次,那在对策分析里也是如此就好。当然,我们在其他的对策分析中,经常还会引入企业、科技等主体,小伙伴可以按照自己的积累和灵感来展开。

但不管按照什么主体、或者是按照办事程序等思路展开,一定要保证逻辑清晰,分点明确,不糅杂;每个点的论述要落到实处,既要与题目相关,又要与实际生活贴合。

其次,我们来谈一谈非社会现象题。

交警在查酒驾,有个现场直播。涉嫌酒驾的人说如果拍摄他,直播的话,他就拒绝检查,还和电视台工作人员争执了起来,如果你是执法人员,你会怎么做,请你现场模拟。(2021 年江苏 3 月 6 日面试第四题)

这道题乍一入眼,最典型的色彩是应急应变。但如果考生循常规思路,按照「情绪安抚、现场控制 $\rightarrow$ 晓之以理 $\rightarrow$ 诱之以利 $\rightarrow$ 表态、总结」答题,就很容易走入俗套,也很容易落入考题的圈套之中。

毕竟,在一开始,酒驾司机与电台工作人员产生争执,那为了控制现场,你该如何控制现场、安抚情绪呢?是对司机表示理解,请记者暂缓录制嘛?请看清楚背景,这是一场执法直播,考验的就是执法人员的控场能力,如果一开始就为了帮助司机下台而转换镜头,那是否会让观众对执法人员的能力产生怀疑,又是否会助长抗拒执法的不正之风呢?但如果不这么做,具体又该怎么有效控场和情绪安抚呢?这样狭隘地从程序目的入手,会有答题卡壳的危险,如果仅从字面理解这道题,把它简单看做交警与司机、记者之间的执法冲突,很容易导致紧随其后的明法说理不生动,情绪引导欠缺施展空间,表态总结过于空泛,找不全需要照顾到的主体,也会忽视这道题的「直播」背景,使自己的得分档次断崖式下降。

那么,这道题到底该怎么答呢?我们还是应该从题目入手,从具体情境考虑:

第一,代入题眼,明晰「问题是什么」。

这道现场模拟题就非常地「江苏」,既是人际沟通题,需要你代入公职人员的角色,与群众得体沟通;又是应急应变题,面对行政相对人的逆反情绪,要在推行既定规则的同时,获得相对人的认可、遵从,又要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同时,又会涉及到部分组织管理题的内容,直接切入到一项行政活动的组织,需要灵活体现事中和事后部分。

在这道题中,我们要找到问题是什么,需要抓住的关键词主要是「人」和「事」,即我们是什么人、面对什么人、要做什么事。为考生设定的角色是「交警」,所需面对的群众角色很多涉嫌酒驾的行政相对人、酒驾司机的家人(第三人)、电台工作人员(行政辅助人员)、观众(可能的社会影响),需要使此次查酒驾的直播活动顺利进行下去,要取得行政辅助人员的帮助,使行政相对人的配合、第三人理解,达到良好的社会教化效果。随着时间推移,现在的面试题综合性越来越强,因此在审题时,我们并不能以「现场模拟」、「组织管理」这样的单一题型来自我限定。唯有以问题意识切入,从人物、事件、目的等要素上,充分挖掘题目的着力点,才能使答案更加立体、全面、完善。

第二,着眼题本,考虑「问题因何而生」。

现象分析题通过由浅入深的逻辑层次来体现思想深度;而非现象分析题则是通过体察问题根源,梳理出循序渐进的办事顺序来体现办事逻辑,如此反映出你会办事。

就像这道模拟题,为什么情况复杂,要如何利用现有资源,有条不紊地应对好紧急状况呢?我们可以代入现实情境理解:最直接的矛盾是我们的酒驾司机(行政相对人),根据题干提示,他因为直播检查而产生了抗拒心理,为什么会抗拒呢?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因为遭遇抽查而惊慌,会因为自身处于大荧幕下而抗拒。既担心隐私泄露,也可能是做贼心虚,第一反应总是拒绝,希望通过拒绝蒙混过关。

要解决这种问题,就需要我们做好解释工作,检查本身是合法的,公民也有配合义务,还要与电台工作人员配合好,解决司机的顾虑;其次,执法现场的第三人我们也要考虑到、照顾好,同车的家属(题干中就算未提及,也是生活中常见的,可以从方便答题的角度合理假设)的情绪我们要有效安抚,最好取得他们的支持,让酒驾司机有所顾虑,也有所安慰;再次,观众朋友是我们必须要考虑到的,虽然题干中没有直接点出,但既然是直播,直播本身的宣传效果就是我们要想到的,必须要有所互动。

以上三点,由近及远,以小见大,循序渐进,使答案呈现具有层层递进感,合乎日常办事逻辑。在我们答题过程中,也应该如此,不仅要全面地挖掘题点,还需要结合我们的生活工作经验,将这些矛盾点自然地融入到我们的答题逻辑之中。

第三,结合实践,充分阐释「事情怎么做」。

在现象分析题中,我们会有「分析」与「对策」之争,综合考虑答题时间,难免需要有所侧重。但非社会现象题则不一样,对策无疑是答案的主干。在这类题目中,答好对策的关键在「细」。唯有展示细节,才能具体生动,针对性地回应题干中的问题矛盾,体现自己的独到思考和处事能力。

就像这道题,我们就要深入查酒驾这件事本身要作答。以上文梳理出的矛盾点和应对顺序为指引,逐层充实应对方法,再结合「模拟」要求,以交警的口吻娓娓道来:

「这位司机朋友您好,我非常理解您现在的心情。虽然未必饮酒,但想到要在镜头下测试,总是有点紧张和担忧。但请您放心,我们这位记者朋友已经调试好了设备,会进行直播的技术处理,对您和您的家人进行打码处理,一定保护好您的隐私。尤其直播前的观众其实更多是在监督我们呢,确保我们的酒驾查询工作都是按照程序进行的,如果您对我们的行为有任何异议,是可以提起申诉、或是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您也知道,我们查酒驾也是为了督促大家安全驾驶,处罚不是目的,保障大家的人身安全和公共交通安全才是目的,您也确实有配合检查的义务。您看您的孩子也在车上,我相信,您一定也希望给您的孩子做一个好榜样,展示出您遵守规则、负责任的父亲形象。嗯,非常感谢这位司机朋友的配合。在这里,我也想提醒一下我们的观众朋友,安全无小事,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请大家一定要遵守相关驾驶规则,开车遇到酒驾检查

时,也请务必配合我们进行相关检查,这既是对自身安全负责,也是对家庭的负责和公共安全的负责。谢谢。考生模拟结束」。

要答好面试题,代入感非常重要,称得上是贯穿始终,不仅在审题时要迅速进入角色,到组织答案和具体答题时,尤其要具有这种代入感,才能保证我们所做的分析、所提出的对策有针对性,而不是普适性的套路,才能体现我们的真诚,达到打动考官的目的。

最后,希望大家能够大胆放下「套路」铠甲,重复练习!

在我看来,不管是综合分析题、还是组织管理题、抑或其他,本质上都是一个事件中包含有多个待回应的问题。而面试就是考考我们能不能妥善地应对这些问题。只要我们按照以上的思路,放下自己前段时间积累的套路(其实它已经融入了你的脑海),从题目本身入手,相信自己的感觉,想想它到底在问什么?从时间的脉络、从事情发生的前中后角度想想,为什么会在这样的时间点作出这样的评价?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社会现象?在探讨原因之后,再想一想,为了后续的美好生活,我们该怎样延续美好,避免弯路?反复练习,找到自己的答题思路,你一定能够找到更广阔的答题天地。这才是你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