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做一个新时代_杠精
文章目录
别做一个新时代 「杠精
自我开始写作以来,就一直有一个疑问—
杠精到底是怎么形成的??而且为啥这几年越来越多了?
wan neng gang lu
万能杠律:
杠界定律,指杠精们只要想杠,就没有它们杠不出的角度。
(图片来源网络)
他们抬杠成瘾,就像出生就应该从事土木工程行业,
他们不管你说的是什么,开头一个「不是」先反驳再挑刺,通过反驳别人来凸显自己的优越感,他们还会加上一句「只有我
一个人觉得……吗?」的句式加持,基本每次都能成功惹翻别人,雷区蹦迪。
「不是,只有我一个人这么觉得吗?
虽然热心网友感觉他们是失去父母欠缺社会教育才变成这样,但解气的归因,往往不科学,不科学的归因,又往往解决不了问题。
对杠精和辩手来说,在有理有据地反驳和断章取义地抬杠之间,存在一条微妙的鸿沟,即「逻辑是否正确」。
据我所知,杠精也大多都是意识不到自己是杠精的。
在终于摸出了一条完整的杠精形成链后,我终于走进了杠精奇幻的内心世界。
所以在看完这篇文章之前,先别着急说自己肯定没当过杠精,让我和你一起来好好反省一下,自己曾经是不是也差点变成了杠精?
好,系好安全带,今天就带你了解你从未深究过的杠精生产链,同时也能够帮你自省,避免不小心成为一个杠精。
诞生:信息茧房
杠精有个很典型的特点,就是你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而且有自己的一套神逻辑。
爱泼冷水型:
A:我终于拿到驾照啦!
杠精:只有我一个人觉得驾照很好考吗?
无脑打击型:
A:哎我这个月月绩不太好。
杠精:你上个月业绩也没好到哪去吧?
偷换概念型:
A:我昨天领养了一只流浪猫。
杠精:这么热心肠怎么没见你去福利院照顾老人?
这些个神逻辑是哪来的呢?
答案是:信息茧房(Information Cocoons),这是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提出的概念,它很好的解释了杠精进化论。
信息茧房(Information Cocoons):公众自身的信息需求并非全方位的,而是只会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讯息领域,久而久之,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
你一定感受过抖音和知乎的推荐机制,某天你不小心手滑给某个土味霸道总裁点了个赞,然后接下来一个月你的首页就全是土味霸道总裁了。
这就是信息茧房的形成,在通过 AI 算法的分析和过滤机制后,它会持续推送更加顺应用户喜好和个性化需求的内容。久而久之,用户看到的信息就会越来越符合个人喜好,而不喜欢的,和价值观相异的信息就会被屏蔽掉。如此被这个自己创造的「茧」越裹越深,造成视野狭隘,观点极化
简单来说,你爱搜什么,它就只给你推荐什么。
我爸个军事迷,他特爱在头条看中国军事频道,所以头条老给他推荐一些新武器研发,吹捧武装军力的推文……因为持续只看到中国武装的内容,而缺乏别国资讯的参考对比坐标系,他现在很膨胀,觉得中国在军事方面已经是全球第一了。
这样久而久之,我们看到的信息就会越来越符合个人喜好,而不喜欢的信息就会被屏蔽掉。
如此我们会被这个自己创造的「茧」越裹越深,长期只接收单一维度的信息源,会让大脑逐渐走向狭隘。
生长:信息化简
信息茧房让大脑走向了狭隘后,杠精的模子就出来了,但此时还不会变成杠精。因为信息茧房只不过是隔绝了一部分外在信息源,留在脑子里的那部分主动接收的信息源,其实还不一定稳固。
那么这部分记忆是如何形成观点,进而在脑海中根深蒂固的呢?此时我们来到杠精养成的第二个环节——信息化简。
我们的大脑很懒,因为原始生存机制使然,它会尽可能地节省需要消耗的能量。
你做什么的时候,感觉最费脑?对了,是「记忆」和「思考」。
所以我们的大脑养成了两个偷懒的习惯:
- 喜欢接收起来「不费脑」的信息,越简单越容易消化越好。
- 对于复杂的信息,就倾向于把它化简,降低认知成本。
给你举个例子,看看大脑怎么化简:
假如有一天你在上学路上看见有两个女生在吵架,其中一个看着柔柔弱弱,另一个看着嚣张跋扈,柔弱的那个没吵过嚣张的,还被打了一巴掌。
此时你可能会感觉「天哪,她怎么能打人呢?性格也太差了吧。」
等你来到了教室,发现打人的那个女生居然是你同班同学,此时你脑子里的观点可能是「她不就是那个性格特别差的女生吗?我得离她远点。」
发现了吗,此时你已经把「她和别人吵架还打了别人一巴掌的事实简化成了「她打人,性格很差,我得离她远点」的观点。
但还不够,此时「打人」和「离她远点」的描述还是显得细节太多了,对于复杂的细节型记忆,大脑会继续用更抽象,更有代表性的概念去简化再简化,比如你以上的观点,大脑还会直接简化为「我讨厌她」。
此时,大脑就只需要记住「我讨厌她」这个简短的观点就行了,至于你的心路历程就太长懒得记了。
真实的大脑简化后的
加载中…
所以信息化简,其实就是把一段完整的「经历」,压缩成一个高信息密度的「观点」。
化简可不是什么好事,有些读者喜欢在评论区帮着总结,「总而言之」「太长不看总结一下」「也就是说」,但这种句式往往会造成过度简化,很可能会遗漏信息而使结论产生歧义,某些不爱仔细看文章而喜欢直奔评论区的读者,也就这样被误导了。
很多杠精都有种「极简思维」,爱说「这不就能用一句话就能概括出来的事儿吗,你干嘛要特地写一篇文章说这么多废话?」,其实正是因为事实与概念的复杂性,为了不让读者有理解偏差或者懵圈,作者需要做到足够周全的解释与描述,不知不觉 3k 字就写到了。
我之前在某医疗互联网公司工作,当时每天都会对接很多专家,每次收到他们的返稿都会很头疼,因为他们都把科普写得太复杂了,不说人话。但当我们试图去删减或者改编一部分便于读者理解时,专家们要不就不同意,要不就同意得很勉强。
正因为他们是业内最专业的长期从业者,所以对于任何的化简,他们都能感受到对其解释定义的改造,从而有产生误导的风险。
当我们长期顺应大脑的事实压缩,只愿意记住这个被简化的观点,慢慢的形成这个观点的那条事实因果链就会断掉,你会忘了你当初是因为什么事才会有这种观点。
当再无证可循,就已覆水难收。
升级:证实偏差
好,那么通过信息简化,杠精观点已经可以稳稳扎根大脑了,此时他们要准备抬杠了。
发现了吗?杠精总会对自己的观点无脑相信,认为全世界都该支持他。
证实偏差(Confirmed deviation):指当人确立了某一个信念或观念时,他们会很容易接受支持这个信念的信息,而忽略否定这个信念的信息,甚至还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认知资源贬低否定的观点。
说白了,也就是当我们深信某个观念太久,当后来出现了另一个观点,如果是和自己的认知相反的,我们就会刻意忽略,甚至否定它。但如果是符合甚至支持自己原本认知的,我们就会选择相信,并且再反过来强化自己的观点。
如果拿刚刚例子中打架的那俩女生继续说,真相是:嚣张的那个女生平时不这样,她其实个很率真的女孩子,柔弱的那个反而是个绿茶,她暗中说这个女孩朋友的坏话被抓了个现行,才被热心姐妹给削了一顿。
但如果你已经长期有了「我讨厌她」的观点,而且那条事实因果链已经断掉了,即使现在知道了真相,也还是喜欢不起来她了。你会觉得:「哦,但这和我讨厌她又有什么关系呢?
相对的,如果有其他人跟你说这个女孩子坏话,因为符合你的认知你就会更容易相信,「看吧!我就说她很讨厌!
所以女孩子的友谊啊,一起喜欢一个人不如一起讨厌一个人。
但为什么就算知道她是个好人了,还是无法原谅她?
因为你还产生了「认知失调」
我们的大脑难以接受「冲突」和「矛盾」。当两个矛盾的认知产生冲突时,大脑就会感到不适,所以它就想做点什么解决掉这种冲突,维持言行的一致。
就比如当「我讨厌她」和「她是个好女孩」形成冲突时,由于前者是一个长期的观念,所以大脑往往会牺牲后者,告诉自己「这个信息不可信」,这样就修复好了认知失调。
无论真相如何,大脑只会选择能够节省认知资源,维持言行平衡的方法去调节。
俗话都说: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超越:逆火效应
如果说以上那些都是一点轻微的骚扰,那逆火效应就相当于直接盖章刻印。
逆火效应(Backfire effect):指当一个错误的信息被更正后,如果更正的信息与人原本的看法相违背且没有完全推翻原看法,它反而会加深人对这条(原本)错误的信息的信任。
简单来说,逆火效应会让我们对自己的观点产生一种更强的迷之自信。而且别人越是否定,我们就越相信自己是对的,没错!
为什么会有这种神奇的感觉呢?给你举个栗子:
逆火效应的恋爱版,叫「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罗密欧与朱丽叶你懂的,他们彼此相爱,但由于双方世仇,这份爱情遭到了极力阻碍。但他们最后分手了吗?
没有!这些压力不仅没有拆散他们,反而让他们认为自己就是真爱,真爱才会受到考验,所以反而爱得更深了,直到殉情。
因为人都有一点逆反心理,若是感受到无法彻底推翻自己的阻力,不仅不会变老实,反而会加深「我就是对的」这个观点。
就像本来准备去收拾房间的你,突然你妈念叨你「还不快去收拾房间?看你那乱成什么样了!」,你反而就偏不想去了。
所以频繁的、不够强力的反面信息,不但不会改变你的观念,反而会进一步强化它。
因为一个观念在你的脑子里呆久了,就会逐渐「内化」为你思想的一部分,你会习惯去用它来思考,推理,判断,它也会继续滋长,壮大,越来越多的占据你的思考范围。
现在让你否定这个观点,就相当于让你否定自己身体中的,过往人生中的一部分,这是很痛苦的。
所以越是年纪大的老一辈,思想就越顽固,因为他们已经用那一套观念活了很久了,逆火效应非常强劲,现在想让他们改,就相当于让他们承认自己前半生都错了,你想他们能愿意嘛?
所以我建议,遇到杠精,要么就别搭理让他一个人表演,要么就该狠狠杠他,赢个彻底。
千万不要只杠到一半就「算了,不和杠精计较」然后中途退出,不然杠精会觉得这次的胜利更加证明了自己的正确,从而杠得更欢。
他们从不知难而退,越杠越顽强,俗称「杠坚强」。
如此在【信息茧房 $^+$ 信息化简 $^+$ 证实偏差 $^+$ 逆火效应】的综合作用下,杠精终于蜕变完成!
在你发完自己的想法后,你永远不知道杠精还有几秒到达战场。
和他三观不符的,杠。
他没听说过的,杠。
骂不过他的,杠。
这要是摆麻将桌上,都不知道开花几次了。
我之前有一个摩羯座学姐,深受杠精迫害,现在她已经自修了一套高阶自嘲发圈法。感受一下这个求生欲:
觉得你好好看呀
2019年9月16日08:12
加载中…
现在想来,通过自己先杠自己的自嘲三级甲,弹开杠精的攻击,这是高手。
写到了这里,不知道你有没有一点共鸣。
我以前也是个热血的人,自以为自己看书多点,总会去劝别人「你这样是不对的啦」,可能那时的我在他们眼里看着也像个杠精……
但后来我也明白,其实许多事情,都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各自参半的淡淡的灰色。
想做一个理性的人,首先就要意识到世界是多元化的,正与负共存的,没有非黑即白的事情。
想要避免自己成为一个杠精,也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 摄入更加多元化的跨领域知识,让大脑适应复杂,从而接纳多样性
- 学会批判性思维,从正反两面看问题,接纳矛盾的存在
- 不要从单一的来源获取过度简化的信息,要懂得顺藤摸瓜,追本溯源
- 记录下自己的观点来源,帮助自己回溯观点形成的过程,避免记忆被孤立出去
你也需要意识到,所谓成长,都是在不断被推翻三观,不断被打脸的过程中,才能发生的。
文章作者 知乎
上次更新 2025-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