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共建闽宁镇
文章目录
同心共建闽宁镇
20 年前,贺兰山下的黄羊滩还是一片戈壁。春冬长风唿号,枯草翻卷,夏秋穿越戈壁,唯有雄鹰和白云相伴。
一批原本生活在宁夏南部山区的农民离开了那个「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在这里安了家。
于是,这个移民村落有了一个名字 闽宁村。
20 年来,这个村落的「监护人」不断为他输入养分,耗费心血精心呵护。
终于,这块戈壁不仅得到重生,还焕发出璀璨夺目的光彩。
闽宁镇:闽宁扶贫对口协作的顶层设计闽宁镇,以福建、宁夏两省区的简称组合命名。它的诞生与兴起,是中国扶贫攻坚的一个缩影。
1996 年夏天,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决策:东南沿海 10 个较发达的省市,协作帮扶西部 10 个较为贫困的省区。于是,福建与宁夏结成了「亲家」。11 月,在福建召开的闽宁两省区第一次对口扶贫协作联席会议拉开了闽宁协作的大幕,也开启了闽宁携手推动闽宁镇实现「中国梦」的艰辛而温暖的征程。
1997 年 4 月,闽宁对口协作第二次联席会议决定:福建连续 3年每年从财政拿出 1500 万元,用于双方议定的扶贫协作项目;两省区共同建设闽宁村;动员福建企业家到宁夏投资办厂。
同年 7 月,闽宁村在玉泉营西吉吊庄奠基。福建省委领导发来贺词,并叮嘱闽宁村建设要「重视排洪工程,注入科技,污染的工业不可搞,起点要高」。
作为闽宁协作共建生态移民村的起点,闽宁村在西部大开发的浪潮中坚定地向前推进着。第一批从西吉县搬迁来的 8000 移民,在这片戈壁滩上盖房打井、筛土平田,发展种植、养殖,尝试经营、打工,开始了艰难的创业。
1999 年,闽宁村与另一个吊庄——玉海经济开发区合并,成立了闽宁经济开发区,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照明电拉上了,道路修通了,学校建好了,移民们种葡萄、养牛羊,收入增加了。
在世纪之交的 2000 年,宁夏扶贫开发的决策者审时度势,将闽宁经济开发区移交永宁县管辖。次年,「闽宁镇」应运而生。
春去秋来 20 载。曾经的戈壁荒滩变成了现代化的小城镇,一幢幢新居整齐排列,笔直的水泥路纵横交错,学校、医院、商店、广场等应有尽有,「文化 $^+$ 休闲 $^+$ 商业 $^+$ 生态 $^+$ 居住五位一体的闽南风情小镇已初具规模。4.4 万多祖祖辈辈生活在「西海固」贫困山区的群众通过移民搬迁到这里,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人均纯收入由建镇初期的 500 元增长到 2015 年的10361 元。
闽宁镇的发展,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福建、宁夏两省区领导的亲切关怀和鼎力支持。一年一次的闽宁对口协作联席会议在两地轮流举行,第二次会议期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总书记还专程到闽宁村视察。国家领导人贾庆林和汪洋先后于 2011 年和 2014 年到闽宁镇调研扶贫开发。2013 年,自治区党委书记李建华上任伊始,就把闽宁镇作为自己的基层联系点,先后 8 次到闽宁镇调研,4 次在闽宁镇召开现场办公会议,解决扶贫开发遇到的各种问题。
闽宁镇的发展,也承载着两省区人民的深情厚谊。被誉为「闽宁友好使者」的林月婵最早将菌草种植技术和致富希望带到了这里。「刚种蘑菇时,福建来的专家手把手教俺们。」「蘑菇还未出棚呢,林主任就带着福建干部四处联系销路。」闽宁镇的老百姓至今还记着他们的好。
借闽宁协作的东风,福建商人陈德启于 2007 年来到闽宁镇,成立了宁夏德龙公司,立志后半生在贺兰山下种葡萄。目前,他的公司已完成投资 7 亿元,种植葡萄 3 万亩,建成酒庄 1 座,吸纳就业 2500 人。
互派挂职干部,是闽宁协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挂职的干部频繁在两地间奔波,把东部的经验带到西部,把西部的精神传到东部。黄嘉铭是第 9 批福建援宁干部中的一员,现挂职闽宁镇党委副书记。在他牵线搭桥下,不仅青川管业等 4 家福建企业在镇上安家落户,而且闽宁镇与角美镇、原隆村与蓉中村还结成了「对子」,互帮互促。
20 年的真帮实助,说不尽也道不完。闽宁两省区的干部群众携手用智慧和汗水,为闽宁镇的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早日实现「中国梦」做出了最为生动的注解。
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走产业兴镇之路闽宁镇的发展,不能一直依赖于外界输血式的帮扶。只有通过自身「造血」,引进企业、人才和资金,让老百姓掌握技能,依靠自己的双手增加收入,实现生活生产条件的改变,才是发展之道。而产业就是实现扶贫开发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的根本动力,也是镇域经济发展的核心。
发展产业要因地制宜。自治区领导多次深入闽宁镇调研,自治区扶贫办、银川市、永宁县共同研究,为闽宁镇确定了「种葡萄、养黄牛、抓劳务、建园区」的产业兴镇之路。
贺兰山东麓,日照充足,热量丰富,且昼夜温差大,被公认是全国乃至世界上生产优质酿酒葡萄的最佳生态区之一,自治区在此建设百万亩葡萄文化长廊。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在闽宁镇大力发展葡萄种植,可谓天时、地利、人和。目前,全镇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 6.2 万亩,采取「公司 $^+$ 基地 $^+$ 农户」的产业模式,引进德龙公司、中粮集团等企业,带动散户整村推进,亩均纯收入 3000 元以上。在立兰酒庄,总经理邵青松告诉记者:「酒庄田间干活的工人大都是原隆村的村民,每个月工资 3000 元左右。他们在家门口打工,中午下班几分钟就能到家吃饭,还可以照顾老人和孩子。」像这样的酒庄,闽宁镇已建成 13 座。
闽宁镇的养殖业从庭院圈舍养殖「小群体」起步,现在已形成规模,以园区养殖为点,以整村推进为面,公司大户、合作社集中养殖带动庭院分散养殖,全镇肉牛饲养量达 2.73 万头,建成了一座万头肉牛养殖基地、万亩草畜产业基地和一家现代化肉牛加工企业。玉海村村委会主任李百明,依靠项目贷款养殖牛羊,不但自己过上了好日子,还带领乡亲们一道脱贫致富。据他介绍,玉海村一半的村民都买上了私家车。当他带着记者在村里走访时,不时有村民过来跟他打招唿,话题多是养殖方面的事。李百明笑着说:「过去我最怕带着陌生人在村里晃悠,村里人看见了追着要救济,丢人哩。现在不一样了!
肩负着闽宁两省区特殊的发展使命,仅有种植和养殖,还远远不够。闽宁镇党委、政府把劳务输出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发展镇域经济的突破口,依托宁夏生态移民创业就业示范基地和闽宁镇移民创业就业服务中心,每年举办各种创业、技能培训 90期 4300 人以上,共培育劳务派遣公司 12 家,劳务经纪人 56个。2015 年,全镇有组织输出劳动力 9026 人,人均劳务收入11430 元。在木兰村的村道上,时有接送务工农民的大巴、中巴驶过。村民说,过去打工「找活干」,现在务工「找上门」,政府免费提供的培训让很多人掌握了技能拿到了「证」,到哪干活都管用。
建设「一城两园」,即闽宁产业城和闽宁扶贫产业园,是助力闽宁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动力。闽宁产业城内的银峰铝业、金强建材、人和管业等企业已经正式投产、试投产,年底计划新增产值 20 亿元。闽宁扶贫产业园目前已有 5 家企业入驻,由福建人投资的青川管业已建成投产,高起点起步的中银绒业100 万件针织衫加工项目为闽宁镇解决了 1000 多人的就业问题。曾在西吉县挂过职的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常委林增发、副区长林超雄,当年为宁夏吉德慈善产业园引进了 6 家企业,他们来闽宁镇考察,对闽宁产业城信心满满。
产业兴镇,梦境可期。
精准脱贫,小康路上不落下一个人一大早,家住原隆村的万军红就来到闽宁镇光伏农业科技示范园,边学技术边照看自己精心种植的一棚香菇。「以前全家 6口人只有我一个劳动力,生活艰难。现在我每天边学技术边打工,一个月不仅有 2100 元的工资,到了年底还有 10000 元的分红。等以后条件成熟我也承包几栋大棚,这样收入还能增加一些。」万军红兴奋地说。
这 10000 元的分红是怎么回事呢?
园区运营经理杨广平告诉记者:「这个光伏农业科技示范园是由青岛昌盛日电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通过流转土地,目前已建成了 588 座光伏大棚。村民不仅获得土地租金,还能进棚务工,有想法的村民更可以在园区内创业,由公司提供设施,进行技术指导,并且统一包销。」值得一提的是,针对全镇 76 户贫困户,企业免费给每户提供一栋种植棚,除了平时打工的工资,年底还有 10000 元的托底分红,这个政策连续实施 3 年,以加快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步伐。
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全力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号召下,2016年 3 月,通过逐村逐户走访调查,闽宁镇共识别贫困户 76 户367 人。这些贫困户中有 70 户都集中在原隆村,有因病、因残、因学致贫的,也有因缺资金、缺技术致贫的,还有一部分是因为 2014 年才从南部山区搬迁过来的。为了实现「确保2016 年现有贫困群众全部脱贫」的目标,闽宁镇推行「一户四牛一棚一电站」的 $[4+1+1]$ 」脱贫模式。
「像万军红在光伏科技园每年 1 万元的分红,就是其中的一个『1』」,原隆村驻村第一书记胡建伟告诉记者,76 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壹泰牧业每户托管 4 头肉牛,每年分红 8000 元;2016 年引进的闽宁镇光伏小镇建设项目,为贫困户建设 10 千瓦的分布式光伏电站,每户每年享受 10000 元分红,连续实施20 年,以确保脱贫后不返贫。「算下来,每个贫困户每年至少都有 28000 元的保底收入,如果家中有劳动力,收入还会更多。有了这样的政策帮扶,我对全镇贫困户今年全部脱贫摘帽很有信心。」
闽宁镇的移民群众正昂首阔步走向新生活;如今,闽宁镇这艘航船,也正在习近平总书记描绘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宏伟中国梦中破浪前行。G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文章作者 知乎
上次更新 2025-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