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日本在被扔了原子弹以后依然选择不投降,会发生什么?

对日本来说,太难不去投降了,两颗原子弹已经造成了巨大的伤亡,至于物质损失,「小男孩」造成的损失,估计在 9 亿至 11 亿日元之间,相当于今天的 2500 亿日元。

(一) 「终战」

1945 年 8 月 15 日中午,几乎所有的日本国民都聚集在收音机前。很多在户外的人冒着当空的烈日,默默地排队站好。正午十二点,收音机里传来了日本最有名的播音员和田信贤的声音:「从现在开始,播放重要广播。请全国听众起立。」

除了那些实在无法起立的人,全体日本人都纷纷站了起来。接着,又传来了情报局总裁下村宏的声音:「诚惶诚恐天皇陛下将向全体国民宣读诏书。接下来谨播玉音。」

在奏过国歌《君之代》后,稍停片刻,一个很少有人听见过的声音在收音机中响起:「朕深鉴于世界大势及帝国之现状,欲采取非常之措施,收拾时局,兹告尔等忠良臣民……

这时,整个日本上空只有这一个声音。举国上下全神聆听。由于天皇使用的是皇室语言,加上收音机信号不佳,很多人听不懂他究竟在说什么。

但是大家心里都明白:在这个时刻,日本的「现人神」破天荒对公众讲话,只能是为了那一件事。很多人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或抽泣,或痛哭。

然而,在羞辱与悲痛之余,恐怕大多数人内心都有一种无法言表的解脱感。他们知道,这场持续多年给他们带来巨大痛苦和折磨的战争,终于要结束了。

(二)轰炸

时间进入 1945 年,日本帝国离它的末日已经越来越近了。3月,美军攻克硫磺岛,日本「绝对国防圈」因而支离破碎。

尽管美军在硫磺岛伤亡颇大,但从此获得了对日本本土进行大规模空袭的重要中转站,这个代价还是值得的。

自 1944 年夏季,美军就已经开始对日本本土进行空袭。这种空袭的重要目的在于摧毁日本的工业生产能力,打击其抵抗意志,就像早先盟军对德国的空袭一样。

但是,日本和德国是不一样的。他们的国民比德国人更善于服从和忍耐,而他们工业的三分之二都分散在不到 30 人的小工厂甚至家庭作坊里,可别小瞧了这些「影子工厂」,它们往往一天 24 小时不间断地在生产轻工业品,如果能毁掉这些工厂,就使得很多初级加工的战争物资无法输送到大规模装配工厂中,日本的产业链就断了。可是它们太分散,根本无法做到集中精确轰炸。

随着美军离日本本土越来越近,日本的抵抗越来越疯狂,美军的伤亡越来越大。一个小小的硫磺岛,美军原计划 5 天拿下,结果整整打了 36 天的硬仗,伤亡达到 3 万多人,按这一战役的时间长度和参加人数计算,这是美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伤亡数字。鬼知道前方还有多少个硫磺岛等着美军?怎样能让日本人尽早屈服呢?

1945 年 1 月,一位叫柯蒂斯·李梅的美国将军在关岛走马上任,出任第 21 轰炸机队司令,这支部队的主力机型是 B-29「超级空中堡垒」式重型轰炸机,专职负责轰炸日本本土。然而,自李梅上任以来,先后派轰炸机队出击 16 次,倾泻 5000 吨炸弹,却没有一个主要目标被消灭,B-29 倒是损失很大,这着实让李梅很搓火。

李梅是个冷静(也许是冷酷)而好动脑筋的人。他通过对照片情报的研究,发现日本没有很多雷达设备和高射炮,这说明它对低高程夜袭戒备不足。因此,李梅决定改变轰炸策略,由 B-29 携带大量燃烧弹低空夜袭日本,特别是东京!

这种轰炸对飞行员们来说降低了技术难度,他们不必再进行此前的高空精确轰炸,而只需从不到 1 万英尺的高空把炸弹向地

面扔下去就行了。

但是,他们心里很明白:非精确轰炸,而且要使用燃烧弹,这意味着攻击对象主要是平民。先撇开人道不论,如果他们落到日本人手里,会受到怎样的对待?李梅倒是直言不讳:「如果你被击落了,设法尽可能快地让日本军方俘虏,日本平民会当场就杀了你的。」

既然要冒险,那就索性冒一次大的。李梅下令把飞机尾炮之外的所有枪械都拆掉,枪炮手也可以不必随机,这样就可以省下重量多带燃烧弹。再加上不用像往常那样飞到 3 万英尺高空,又可以省下很多油料重量,每架 B-29 带弹量一家伙增加了$65%$ ,达到 7 吨以上。李梅对部下说:「你们将放出日本人从来没有见过的大爆竹。」

3 月 9 日下午,334 架 B-29 从关岛基地起飞,他们携带超过2000 吨的燃烧弹,直扑东京的下町区。这里生活着 75 万多人,居民密度达到不可置信的 10 万人/平方英里,大多数是低收入工人,他们居住、生活在板条房子里,毗连的两层楼房彼此间隔不到 3 英尺,很显然,这个地区非常适合成为李梅新轰炸策略的试验品。

3 月 10 日凌晨,美机飞临东京上空,开始投弹,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4 英里长 3 英里宽的下町区立即变成一堆巨大的篝火,一直燃烧了 3 个多小时。整个东京只有 8000 多名消防队员和 1117 辆消防车,且被限制只能用 2 个小时的油。这点力量在大火面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空袭半小时后,火焰已经无法控制,不得不放弃救火的打算。而当晚还刮着 30 海里/小时的烈风,使得大火造成更加恐怖的景象。

幸存者回忆:大火被烈风吹着带着燃烧的颗粒在街上肆意蔓延,人们奔跑逃命,但火焰追赶着他们,把他们击倒。很多人挤在寺院和大楼里躲避,结果是在窒息的高温下化为灰烬。还有人掉到公园的水池和河流中,结果竟然被活活烫死或煮死,因为那天夜里东京的河流是沸腾状态!地面上的火和风使气温升到华氏 1800 度,金属熔化了,人和许多木头建筑发生自燃。母亲们试图保护孩子,却变成了焦炭;夫妻在最后一次拥抱中被酷热熔化在一起……

美国人也没见过这阵势。从地面反冲上来的爆炸所产生的强烈热风把 B-29 重达 60 吨的庞大机身冲击得像一张纸,在空中飘飘摇摇,机组成员居然闻到了烧焦的人肉味,有些人禁不住呕吐……

随着黎明到来,大风停止,火焰也渐渐熄灭。东京的 1/4 约 41平方公里的土地被烧得荡然无存,李梅要消灭的 22 个工业目标全部被毁,而为它们殉葬的是 8 万多人被烧死,10 万人被烧成重伤,26.7 万幢建筑化为灰烬,100 万人无家可归。

李梅尝出了甜头。他把火攻对象扩大到东京之外的城市:名古屋、神户、大阪……截止到日本投降为止,美国在空袭中仅 B-29就出动了 3 万多架次,日本死伤人数达 69 万人,98 个城市被炸得面目全非,房屋被毁 140 多万幢。

李梅还是个心理战高手。他会在轰炸前投下传单,把下一步空袭目标告诉日本国民,这就会导致后者的恐慌。他们纷纷出逃,累计 800 多万人离开城市,工厂的出勤率大大降低,炼油生产下降 $83%$ ,飞机引擎生产下降 $75%$ ,电子装备生产下降$70%$ ,600 多家军工厂被毁或遭到严重破坏,日本交通基本瘫痪,物资供应极为紧张。战时经济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沦落到这步田地,任何一个有理智的政府都不会罔顾人民的死活而把荒谬的战争继续下去。盟国方面也觉得火候差不多了,于是决定给日本一个机会,一个最后的机会。

1945 年 7 月,苏、美、英三国首脑在德国召开波茨坦会议。会议期间,以中、美、英三国名义发表了一份对日本的《波茨坦公告》,这就是那个「最后的机会」。

公告首先敲打日本:同盟国「即将予日本以最后之打击」,然后给日本找了一个前车之鉴:同盟国在对德国作战时,因为德国人进行了无意义和无效果的抵抗,逼得盟国「不得不将德国人民全体之土地工业及其生活方式摧残殆尽。但现在集中对付日本之力量则较之更为庞大」,所以,日本人必须立即做出决定:「陷于完全毁灭」还是「走向理智之路」?

对这个最后的机会,日本人的反应是两个字:「默杀」。

1945 年 4 月,美军夺占有日本「国门」之称的冲绳,小矶国昭内阁倒台。根据各方推举,海军元老铃木贯太郎临危受命,担任日本首相重新组织政府。

此公当年已经 78 岁高龄,背驼耳聋,当他以此为理由向裕仁天皇力辞时,裕仁对他说:「铃木,我懂得你的意思,理解你的处境,但在紧要关头,除你之外,没有人能担当此重任。我委你以大任就是这个原因。」

铃木对天皇的意思心领神会。他担任过 7 年多的侍从长,对天皇非常了解。最关键的是,他能正确理解天皇没有说出的话:尽早收拾战局,日本已经受够了。

可是,谈何容易。日本武士道的传统、明治维新以来的皇国教育再加上现代的法西斯毒素,导致日本人根本不知道什么叫「认输」,战争越是吃紧,他们的作战越疯狂,尤其是陆军势力。尽管他们也连连败退,但是和当时已经基本丧失战斗力的海军相比,他们在纸面上还有几百万人的军队,在亚洲大陆上还盘踞着广大地区。所以他们叫嚣「一亿玉碎」,号称要进行「本土决战」!

铃木心里很清楚,这都是鬼话。但是他不能采取过于直接的路线去谋求和平,因为很多人还对最后决战死里求生抱有幻想,如果他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这些人是不会放过他的。别忘了,日本军人可是有「独走」和「下克上」的「光荣」传统,对此铃木本人是有切身体会的。

9 年前,一批狂热的陆军青年军官发动「二·二六」兵变,日本的很多元老重臣遭到暗杀,其中也包括铃木。可他福大命大造化大,身中三枪居然能死里逃生。也许,天将降大任于他,就是让他在日本的危急时刻料理残局的。现在他要是开罪了那些狂热分子,内阁很可能倒台,「二·二六」事变也可能重演,那还怎么完成天皇陛下交给他的重任呢?

铃木知道,他所从属的这个民族,一条道走到黑,不见棺材不掉泪。不到最后绝望时刻,他们是不会清醒的。现在时机未到,只有等待。于是,在对记者谈到《波茨坦公告》时,铃木说:「政府认为它没有什么重要意义。我们必须『默杀』。」后来,铃木对他的儿子说,他的本意是「无可置评」,那样的话,就有点儿「一切尽在不言中」的意思了,也许,他是想用这种方式向盟国表示他有苦衷吧。但是日文中并没有和「无可置评」对等的词汇,于是他就使用了「默杀」。

这下子轮到翻译挠头了,因为这个词在英语中也没有对等词汇,于是只好代之以「Ignore」(无视),而美方在接受抄录时,又误记成「Reject」(拒绝)。老美根本体会不了东方民族肚子里那些弯弯绕。

这下,美国人有点儿火了:给你脸你不兜着,老虎不发威,当我是病猫吗?你以为我只会往你的城市扔爆竹?我还有一样人类战争史上前所未有的大杀器,既然你不识抬举,那就别怪我不客气,咱们新账老账一起算!

美国人手里这件「大杀器」,就是原子弹。

(三) 原子弹

原子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微粒。每个原子的正中都有一个核,其结构致密程度难以想象,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周围环绕着一群电子,它们被「强相互作用力」紧紧捆绑在一起。

过去,科学家们认为,由于强相互作用力的存在,原子是牢不可分的。他们还认为,质(mass)与能(energy)既不会无中生有,也不会凭空消失。

但在 1905 年,一个叫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犹太人认为,如果可以用某种方式将原子分开,这个过程便会将原子极小的质量转化成巨大的能量释放,这能量等于损失的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这就是那个著名的公式: $\mathsf{E}{=}\mathsf{m}\mathsf{c}^{2}$ 。

后来,又有科学家发现,当重金属铀的原子被中子撞击时,原子核会裂开并释放出核能。而这时中子会从原子核中高速飞出撞击周围的其他原子,促使其分裂,进而释放出更多能量。

假如能将足够多的铀原子按照正确的组合方式聚在一起形成所谓临界质量,这一过程即可自行持续下去:一个原子释放出的中子撞裂另一个原子的原子核,释放出更多的中子,再与其他原子核发生冲撞。在达到临界点时,便会发生核裂变。这将释放出难以想象的巨大能量。

1939 年,正当欧洲上空战云密布、第二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之时,一则可怕的消息引起国际物理学界的关注:纳粹德国正在着手制造原子武器。如果希特勒这个战争狂人首先拥有了它,其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出于对人类命运的担忧,一部分科学家,特别是受法西斯迫害被迫流亡美国的科学家心急如焚。他们认为,如果不能阻止希特勒,那就必须抢在他之前造出原子弹,否则,人类在未来很可能面临一场灭顶之灾。

然而,研究和制造原子弹并非易事。遍观当时有反法西斯倾向的国家,要么自顾不暇焦头烂额,要么缺乏经济和科技实力。只有美国经济实力雄厚、研究设备齐全,而且远在美洲,可以暂时保持和平和稳定的局面。可是要说服美国政府在和平时期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进行原子弹的研究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首先要能和美国政要们说得上话才行。

不过,科学家们也有合适的人选。他们鼓动爱因斯坦给美国总统罗斯福写了一封信,希望能借助他巨大的威望打动罗斯福。然而,这封信写得太循规蹈矩,也太冗长,当罗斯福的顾问亚历山大·萨克斯在罗斯福面前长篇大论照本宣科时,已经十分疲劳的罗斯福说:「真抱歉,今天我太累了。这样吧,明天早晨你到白宫来和我共进早餐,我们明天再谈吧。」

萨克斯碰了一鼻子灰,但是并没有泄气。他知道这封信的重要性,也知道总统并没有把大门关死,现在他的问题是:如何在明天早餐的短暂时间里,把这件很复杂、专业化程度很高的事情和罗斯福说清楚,如果再不成功,可能就永远没有机会了。他一夜辗转反侧,搜索枯肠,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第二天早餐时,罗斯福带着几分戏谑的口吻问萨克斯:你又有了什么高招?

萨克斯说:我想给你讲一段历史。随后,他就对罗斯福讲了拿破仑拒绝使用富尔顿新发明的蒸汽船以至于未能征服英国的故事,萨克斯口才很好,侃侃而谈,罗斯福一直在默默地听着。

萨克斯讲完后,罗斯福思考了一会儿,问萨克斯:「亚力克,你是不想让希特勒把我们都炸死,对吧?」这说明他听懂了,

也听进去了。

随即,罗斯福召来自己的军事助理沃森将军,平静地说:「老爹(沃森的外号),这件事需要处理。」

遵照罗斯福的指令,首先组成了一个研究原子武器的委员会。经过几年的调研和规划,1942 年 6 月,罗斯福正式批准了后来被称作「曼哈顿工程」的制造原子弹的计划,并首先在田纳西州诺克斯维尔市东北小镇克林顿附近建立厂址,后来这个地方被称为「橡树岭」。

在将近 3 年的时间里,为了研制原子弹,美国总共动用了约 10万名科技人员和工人,政府拨款一再追加,最后共耗费 20 多亿美元。同时实施严格的保密措施,这个计划直属总统,任何人不得干预,就连副总统都不甚了了。当时还是参议员的杜鲁门似乎嗅到了一点味道,想了解一下纳税人的钱是否用得合理,结果被告知少管闲事。

1945 年 7 月 16 日,人类历史上的首次核爆试验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沙漠地区阿拉莫戈多进行。清晨 5:30 分,原子弹起爆。《纽约时报》科学专栏作者劳伦斯目睹了这次奇景,他后来写道:

「它就像人类亲所未见的一次日出。一轮巨大的绿色太阳,在不到 1 秒的时间里就升到 8000 多英尺的高度……把大地与周围天空照得通明。一个直径大约 1 英里的巨大火球向上升去,颜色不断变化,从深紫色变为橙黄色,扩散、变大……一种被禁锢了千万年的自然力量从自身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人们感到似乎亲眼得见开天辟地时上帝说,让世界有光吧。」

一位在场军人的联想和劳伦斯正好相反,他的报告里说:「爆炸后 30 秒,先是冲来了气浪,猛烈地冲击着人和物,几乎立即就随之响起强烈、持久而可怕的怒吼,似乎在预示着世界的末日……」

几天后,身穿防护服的科学家进入爆心地带,发现爆心周围的沙漠被冲压成浅碟子一样的地形,半径 400 米以内的沙子熔化后凝结成一层碧玉一样的翠绿色坚硬物质,爆心中央是一个半径 40 米、深 2 米的坑,坑内是极细的粉状灰尘。原子弹爆炸前悬挂在一个 30 米高的铁塔上,现在铁塔已经变成了气体。

爆炸后 6 小时,正在德国波茨坦郊外的美国代表团接到了一份从华盛顿发出的绝密电报,内容是:「今晨施行手术,诊断尚未完成,但结果似令人满意。已超过预期的后果。详情后报。」

这份电报使得美国总统杜鲁门第一次走近斯大林时信心百倍。在波茨坦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丘吉尔注意到杜鲁门的变化:和罗斯福比起来,他明显是个国际外交的新手,以前他还显得拘谨,但现在「简直要指挥整个会议。」

原子弹这件大杀器的问世,又导致一个新的问题产生:用,还是不用?

原子弹的威力毋庸置疑,但是会带来一个非常严峻的道德伦理问题:它进行的是彻彻底底的无差别攻击,处于它攻击范围内的所有目标,无论是军人还是平民,军用设施还是民用设施,天使还是恶棍……都会在一瞬间化为乌有,这是真真正正的「死亡面前人人平等」。

即使有幸存者,也会在余生中承受核攻击后遗症所带来的巨大痛苦。所以,使用原子弹要承受巨大的道德压力。正像曾经先后担任罗斯福和杜鲁门总统参谋长的莱希海军上将所说:「要是首先使用这种武器,那我们所采用的道德标准简直同黑暗时期野蛮人的道德标准一模一样了。我没有受过这样的教育,战争决不能用杀害妇孺来取得胜利。」

更何况,促使美国研制原子弹的最初原因现在已经不存在了:纳粹德国已经败亡投降了。日本现在也是苟延残喘,再继续对它使用原子弹似乎画蛇添足。有的科学家提出一个替代方案:在沙漠或者一个荒无人烟的珊瑚岛上试爆一颗原子弹,邀请各国代表,特别是日本代表前来观看,以达到威慑作用。但是立即有人提出反对意见:如果试爆失败,岂不弄巧成拙?再说如果日本不派代表怎么办?

主张使用原子弹的论据也很充分。当时,美军已经开始准备进攻日本本土,但是鉴于日本人在近期战事中所展现出来的疯狂抵抗,美国人估计,这个仗会非常不好打,得一寸一寸征服日本本土,而且要损失 100 万人。这对于美国人来说,是个完全不能接受的数字。而如果使用原子弹,有可能会促使日本尽快投降,那美国人就可以从残酷的战事中解脱出来了。

另一种考量则涉及战后美国的地位。当初在雅尔塔会议上,罗斯福力劝苏联在对德作战结束后在远东出兵夹击日本,这样既可以减轻美军压力,又可以促进战后的苏美合作。

但是世易时移,杜鲁门明显感觉到苏联即将成为美国战后最强劲的对手。现在如果对日使用原子弹,迫使日本尽早投降,既可以降低苏联在远东的重要性,也可以用这个怪物来震慑苏联。

7 月 24 日,经过两天考虑的杜鲁门决定对日使用原子弹。他命令美国战略空军司令斯帕茨派遣第 20 航空队第 509 混合大队,在 8 月 3 日以后,当气候条件允许目视瞄准轰炸时,立即在日本的广岛、小仓、新泻和长崎四个城市中选择目标,投掷原子弹。

杜鲁门还决定,顺便利用原子弹敲打一下斯大林,但是又不能太露骨。这个分寸要拿捏好,就仿佛一个家财万贯的人急于炫富,又不能让人察觉其意图一样。所以杜鲁门一直憋着,直到会议快结束的时候,才故意装得漫不经心的样子对苏联翻译说:「请你告诉大元帅(指斯大林),我们已经完善地制造出了威力很大的爆炸物,准备用来打击日本,我们想它将使战争结束。」

出乎意料,斯大林的反应很平淡。因为他早就通过情报系统得到了美国核爆成功的消息,比美国人晚不了多少。所以,早有心理准备的斯大林同样漫不经心地回应说,听到这个消息他很高兴,希望美国人能用它来好好对付日本人。

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杜鲁门难免会有点儿失落。随后又传来了日本「默杀」《波茨坦公告》的消息。7 月 31 日,杜鲁门最终批准了在 8 月 2 日之后对日投放原子弹。

1945 年 8 月 6 日凌晨 2:45 分,美国空军第 509 混合大队指挥官保罗·蒂贝茨上校,驾驶着以他母亲的名字命名的「伊诺拉盖伊」号 B-29 超级空中堡垒轰炸机,从位于马里亚纳群岛提尼安岛的基地起飞。这架飞机的机舱中,携带着一枚长 3 米、直径 90 厘米、重约 5 吨的原子弹,代号「小男孩」。

「伊诺拉·盖伊」号在硫磺岛上空与另两架 B-29 会合后,向日本飞去。他们不断收到美国气象飞机发来的消息,得知广岛和长崎上空天气较好,小仓上空多云,于是蒂贝茨驾驶飞机向 1 号目标广岛飞去。

日本时间 8 月 6 日上午 8:15 分 17 秒,「伊诺拉·盖伊」号炸弹舱门打开,「小男孩」从 9600 米的高空中笔直落下,仅仅比预期时间晚了 17 秒。蒂贝茨立即驾驶飞机俯冲急转弯,加速脱离爆炸点。他身后的一架名为「伟大艺人」号的 B-29 几乎同时投下 3 台带降落伞的仪器,它们将把爆炸数据传回飞机。

8:16 分整,原子弹在广岛城中心偏西北处的空中爆炸。广岛所有的钟表都停在这一刻。

随着一道使人双目失明的强烈闪光之后,随即传来震撼山岳的轰天巨响,翻滚的弹幕笼罩全市。光辐射和γ射线在万分之 19.3秒的时间到达地面。爆心正下方的一座医院里和附近街道上的人首当其冲,在几毫秒内当场气化。当地地表温度迅速升到3000-4000 度,所有房屋和设备转瞬间化为灰烬,爆心半径100 米以外、500 米以内的人被烧成像焦炭、树根一样的东西,根本看不出人形。

在距爆心 1 公里的军营中,20000 多名军人正在出操,他们中的幸运者留下烧焦的尸体,不幸者则被严重烧伤,其状惨不忍睹……爆心半径 2.9 公里内的电线杆和树木等物体面向爆心的一面全被烧焦,暴露在室外的人几乎都被中度烧伤。那天出门穿黑衣服或花衣服的人皮肤上会留下花纹的痕迹。

在射线之后几秒钟到达地面的是强大的冲击波,爆心周围的风速达 440 米/秒,参天大树被连根拔起,建筑物被整幢推倒,人和各种重物被大风卷起又重重摔落,很多在爆炸中侥幸活着的人被冲击波杀死,而倒塌的建筑又活埋了无数的人。

爆炸引起大火,暴风又使大火愈加猛烈,一直持续约 6 小时。广岛已经完全变成了人间地狱。当幸存者们在大火中四处逃窜时,天空又降下了可怕的黑雨。

这是因为火灾生成的炭粒和其他微尘随热空气上升到高空,与原子弹爆炸时的铀微粒结合,将水汽凝结成水滴,从而形成带放射性的黑雨,从上午 9 点一直下到下午 4 点,几乎无人能逃避。

如果纯以效率而论,「小男孩」并不成功。在它装载的 64 公斤铀中,只有 1 公斤实际发生了裂变,而转化为能量的质量,仅有 700 毫克,这仅仅是一只蝴蝶的重量,但它瞬间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 2 万吨 TNT 常规炸药同时爆炸。

到底有多少人在这场浩劫中罹难,永远说不清楚。关于死亡人数,有 6 万多、7 万多、8 万多各种说法,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死于这次「原爆」的会越来越多。

他们虽然是当天的幸存者,但终究逃脱不了死神的追逐,且在临死之前要忍受巨大的无以名状的痛苦。那些烧伤者终日痛不欲生,而那些遭受辐射的人血液中的白血球几乎全不存在,骨髓变坏,喉头和内脏相继发炎,在此后 20 年中慢慢死去……至于物质损失,估计在 9 亿至 11 亿日元之间,相当于今天的2500 亿日元。

第二天,美国发布了总统广播文告:「16 小时前,一架美国飞机在广岛上空投下一枚炸弹……这是一枚原子弹,它驾驭的是宇宙间的基本力量。太阳从之获得能量的那种力量,我们把它释放出来对付那些在远东发动战争的人。如果他们现在不接受我们的条件,他们就可以期待一阵毁灭之雨从天而降,类似的事情在这个地球上还从来没有过。」

日本方面派出了头号核物理学家仁科芳雄前往广岛实地考察。他视察了广岛全城,当即得出结论,只有原子弹才能造成这样的惨像。

然而,日本政府仍然沉默。

(四)御前会议

8 月 9 日,日本又挨两记重锤。在前一天晚 8 时,苏联外长莫洛托夫会见日本大使并宣读一份文件,声称自第二天起,苏联与日本将处于战争状态。次日,由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指挥的150 万苏军开进中国东北,对驻扎在那里的日本关东军进行歼灭性打击。

同日上午 11:02 分,美国空军少校斯韦尼驾驶名为「博克的小汽车」的 B-29 轰炸机,在长崎上空又投下了一枚代号为「胖子」的原子弹,造成 2 万多人死亡,4 万余人受伤,物质损失4.8 亿美元。

日本人招架不住了。铃木首相觉得,现在是结束的时候了。8 月9 日,最高战争指导会议在皇宫召开,铃木首相开门见山:「最近相继发生了广岛的原子弹事件,还有苏联参战事件,继续战争已经不可能了。我们只有接受《波茨坦公告》,结束战争。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事到如今,如果不想彻底毁灭,在结束战争这个问题上,总该达成一致了吧?

没有。在这次会议上,陆相阿南惟几、陆军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海军军令部长丰田副武三名主战派的态度依然强硬。他们表示:盟国必须明确表示不改变日本国体,而且有关《波茨坦公告》里提到的解除军队武装、惩处战犯和占领军进驻等要求,必须与日本商议。

在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阿南等人念念不忘的「国体」是什么。简单地讲,就是以天皇为中心的秩序,这事关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的意识形态,也是用来驱使民众的工具,更是政府合法性的体现。

就在会议召开期间,长崎遭到原子弹轰炸的噩耗传来,会议立刻陷入沉默。由于中间还安排了内阁会议,所以暂时休会。当天下午六点半,会议继续进行,但仍然不能达成一致,阿南等人寸步不让,声称如果草率结束战争任人宰割,大和民族在精神上也就名存实亡了。这次会议没完没了地开了 7 个小时,仍然没有结果。

铃木首相坐不住了。他知道时间宝贵,不容拖延。否则,天知道美国人还要扔多少颗原子弹,还有多少日本城市会灰飞烟灭,苏联红军还要在东北干掉多少日本关东军,真到了那时候,就是天照大神下凡也救不了日本了。可阿南那些人就是不让步,这可如何是好?

姜还是老的辣。铃木早已打定主意:他要召开一次「非常」会议。

当天深夜 11:50 分,这次会议在日本皇宫御文库地下防空洞中进行,与会者除了最高作战指导会议的成员,还有枢密院议长、陆海军军务局长、书记官长等人。最引人注目的是居中落座的那位:身着大元帅礼服、腰挂佩刀的日本天皇裕仁。

大家在闷热的防空洞中低声商议,但依然无法达成一致,再次出现三对三的僵局。眼看着时间已经到了 8 月 10 日凌晨两点,这时,铃木首相忽然站起来说:「会议已经持续了两个小时,遗憾的是现在仍然是三对三的局面,迟迟拿不出结论。但是事态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这次我们就破例一次,拜托天皇为我们做出一个圣明的决策。」

好家伙!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大力宣传天皇的「神性」,把他说成是「现人神」,可天皇明明是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神,是人就会犯错误。

于是为了维护天皇的神性,防止他犯错误,就形成了一个奇怪的惯例:按照宪法规定,天皇是日本所有权力的来源,但是他基本不参与决策,在御前会议上总是一言不发。现在铃木的请求,打破了这个惯例。

在一片肃穆中,裕仁开口了。他首先指出了日本所面临的严峻局势,随后说:「我们必须挽救我们的国民,哪怕是只有一个人才好,要为他们创造出无限的未来。除此之外,我们别无他法。」

至此,大局已定。日本将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投降。

但是事情还不算完。当日本政府将决定通知同盟国之后,美国的回答并没有对日方「维护国体」的请求予以正面答复,这下主战派又炸窝了。阿南认为,这样下去日本就离亡国不远了,还谈什么维持国体?于是他请求参见天皇,希望天皇能收回成命。

天皇的答复,让阿南觉得一盆冷水浇头:「阿南啊,算了吧。」

天皇把话说到这个份上,阿南已经不能再执拗了,否则,他自己就是不顾国体了。

大人物死了心,小人物还想最后挣扎。8 月 14 日夜,陆军军务局的几名参谋和警卫皇宫的近卫师团参谋同谋,杀死近卫师团长,调动兵力一度占领皇宫,意图切断皇城内外交通,劫夺天皇广播投降诏书的录音带,阻止诏书的公布,期待全军响应,继续进行战争。但在几个小时内,政变即宣告失败。

8 月 15 日中午,当天皇宣读「终战诏书」的声音回荡在日本上空时,这场由日本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发动的、给各国人民、也给本国人民造成重大痛苦与灾难的战争,终于走到了尽头。

战争结束了,但是关于美国在实战中动用原子武器,却一直存在着巨大的争议。也许听听当事人的观点是不无裨益的。在长崎投掷原子弹的查尔斯·斯韦尼,于 1995 年 5 月在美国国会的证词中,说了这样一段话:

「有一种观点认为,如果盟军进攻日本本土,我们的伤亡不是100 万,而是只要死上 46000 人就够了。只不过是 46000 人!你能够想象这种论调的冷酷吗?

对于那些认为我们的损失『仅是』46000 人的人,我要问:是哪 46000 人?他们是谁的父亲?谁的丈夫?谁的兄弟?谁的儿子?」

在中国和西方的谚语中,各有一句含义惊人相似的话。中文的表达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西方的表达是 You reap whatyou sow.

该盐选专栏共 10 章, $90%$ 未读

继续阅读

盐选专栏

二战风云:大国征途与战争狂魔

赵利剑

共 10 节

会员专享 ¥19.90

编辑于 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