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才能把兴趣变成职业?

每个人穷极一生都是为了找寻能让自己感受到快乐与意义感的事物,其中用以承载这份使命感的词,就被叫做「兴趣」。

没有兴趣的生命实在是无聊的不行,而我刚好也是致力于和这种无聊感战斗的定位,于是在许多可能大家都很无聊的时间段,许多人也带着这份无聊也来找到了我,抛出那个永恒的灵魂问题:

「我觉得自己的生活很没意思,而且我对什么都没有兴趣怎么办?」

这个问题我在这几年里,在不同的人身上,反反复复地听到。

而且不仅仅是刚毕业两三年的年轻人,许多 30 岁前后的人,其实也有同样的困扰。

询问日常:划水上网课,上班刷微博,吃饭睡觉打王者。

那么不如就借助这段你现在感觉无聊但也不想浪费的日子,来教教你如何找到自己的兴趣吧~

如果你也觉得每天都过得很无聊,也找不到能让自己整个人都燃起来的兴趣,那就好好看看这篇文章吧~

01

我有个读者很有意思啊,他前一阵子给我留言说静不下心来看书,我是这么给他说的:

柴桑啊,上次我看见你推荐的书单了,买了《来自新世界》,但是我发现我怎么都静不下心来看书

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人静下心来呢

先去看书,自然就静下心来了

加载中…

过了半个月,我问他书看没看完:

知乎盐选 | 怎么才能把兴趣变成职业?

加载中…

害,说白了,就是感觉没兴趣所以做不下去,但是又找不到兴趣。

不只是日常生活找不到事做,如果这种习惯保持到你毕业,进入社会,你的生活差不多就长这样—

A、如果去一线城市里打拼

收入还行,但每天 996,下班就只想瘫着。也想过要有自己的精致生活,却一直缺乏动力,周末就是看剧点外卖睡觉,等到周一新一周的循环。

B、如果回老家的三线小城市

守着一个无聊且清闲的岗位,家里管吃管住,但生活也朴实无华且枯燥。被困得烦了想着要有一些变化,但又限于身边的圈子,不知道从何着手。

没吓唬你,醒醒吧,如果找不到兴趣,这种枯燥无味的生活可能会陪你几十年,就像和一个不会说话不会动的植物人每天都执手相看干瞪眼。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老是改变不了这种生活状态?

答:还不是因为没有兴趣。没动力去干。

我:那你就去找你感兴趣的啊?

答:但是我现在对什么都没有兴趣。

我:……

于是我给这个拖延症起了个名字叫「守株待趣」。

这种思维是:兴趣就在我世界中的某个地方藏着呢,我只要把它找出来再发展就好了。真是个小机灵鬼,我到现在都还没找着。

但这种想法会让你走进死胡同,因为真相是:兴趣不是被找出来的,而是被创造出来的。

给你换个说法就明白你兴趣多难找了:我的灵魂伴侣 soulmate就在世界上某个地方藏着呢,我和他天生一对没谁更配,但就是暂时还没找着。

可能有道理吧,但现在单身狗还是挺多的。

我们都曾听说美好生活必须具备一些东西,却也产生了这种错觉:能够让生活变得美好的东西是一个固定形态的,是需要我们踏破铁鞋去认真寻找的。

我喜欢的一部纪录片《徒手攀岩》,主角亚历克斯一直想在1000 余米的酋长岩上进行无保护攀岩,也就是,没有任何保护措施,完全靠手脚和身体,爬到山顶。

在参演这部纪录片时,许多台摄像机跟着拍摄了他好几年,最终记录下他作为无保护攀岩的第一人,成功登顶酋长岩。

加载中…

(图片来源豆瓣)

很难评价这种行为的超常啊,但你能感受到这是一种做好了失去生命觉悟的动机,纯粹又疯狂。但也正因为普通人无法理

解,我们才能深切的感受到他的「兴趣」之炙热。

当然这也是他的工作,他因为攀岩有了很大的名气,并且有了不菲的收入。

所以很多人也质疑:他到底是一开始因为兴趣才敢去玩这么危险的徒手攀岩,还是因为日复一日的攀岩工作让他诞生了尝试徒手攀岩的兴趣?

所以我想引导你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兴趣到底是怎么出现的?到底是先有了兴趣才去行动,还是先行动才找着了兴趣?

这个问题比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要简单多了,想解开这个哲学问题,就继续看吧~

02

这里就来到了我最喜欢(黑)的脑科学了,众所周知大脑是个挺蠢萌的小东西,在寻找兴趣方面也不例外。

从人类诞生时,大自然就给我们预装了一套「动力系统」。

人类之所以存活进化至今,全靠了这套系统让我们能有动力去适应环境,主动探索,遇到强敌及时逃跑。

这套动力系统的动力来源于什么呢?就来源于大脑中的「奖赏回路」。

知乎盐选 | 怎么才能把兴趣变成职业?

加载中…

(图片来源网络)

当我们的生存受到威胁 —— 比如饥饿、疲惫、恐惧、寒冷时,我们就会主动去探索和觅食来缓解紧张感。

而当吃到好吃的,或者创造出能让自己生活变得更好的东西,大脑就会分泌多巴胺向大脑发出一个「快乐」信号来奖励你的这种行为,以此驱动我们持续去做它,强化它。

久而久之,这种持续探索和创造的行为就会成为我们的习惯。
于是,文明建立。

可以说正是奖赏回路,使得人类不满足于茹毛饮血,一步步发展到现代社会。

但也正是现代社会,使一切都变得太方便,饿了可以定外卖,不必亲自做饭,无聊了可以打游戏,不必非要去探索创造,于是当「吃」和「闲」的需求都能被外界其他东西满足,而不是靠自己时,奖赏回路就有点迷惑了。

于是,大脑也懵逼。——「emm 虽然该满足的都满足了,但我该奖励你点啥呢?」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必背负什么压力了,但也失去了满足感。

大脑的奖赏系统刺激分为两种:内源刺激和外源刺激。

在科技还不那么发达的时候,我们时常需要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其收获的前提都来源与付出,这也是奖赏系统正常运作的状态——付出行动 $\rightarrow$ 得到奖赏 $\rightarrow$ 强化行动 。

假如你现在把你家吸尘器搁起来亲手用扫把打扫一个小时,你也会从这种看似「无意义」的腰酸背痛中诡异地感受到一丝成就感。

而外源刺激则是我们无需付出就能得到的收获,比如信息流广告,娱乐综艺,游戏电影,这些东西能暂时欺骗你的大脑得到刺激,但却没有形成能够强化行动的回路。

所以,许多人丧失兴趣的本质是:

1、生活水平不差,至少不会到「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程度,没什么探索的压力和动力。

2、过往生活比较循规蹈矩,读书吃饭住校都有人给安排得明明白白,无需自己去思考和试错。

3、生活太便利,习惯了从外界去获取外源刺激,从而抑制了从 自身发掘潜力与满足感的动力。

这个过程往往不知不觉、潜移默化,等察觉到的时候往往就已经是一条咸鱼了。

03

那么,兴趣长什么样子?

了解以上后,我想告诉你—

兴趣这种东西不是生来就有的,就像你在没遇见某个人之前从来不知道自己的理想型是什么样的。甚至说你原本有自己的一堆规矩,结果遇到某个人后,去你的,你就是我的规矩。

毕竟在不了解的时候,怎么可能知道自己到底是真的喜欢还是讨厌呢?

我之前那位酷爱螺蛳粉和臭豆腐,讨厌粉色和甜食的朋友,她谈恋爱以后我问她等会下午茶要吃啥,她居然说「草莓布丁」……

那么如果在没去做的时候,你又怎么可能知道自己到底感不感兴趣呢?

无论是兴趣还是爱好,都是在接触和深入的过程中,慢慢「生成」(generated)的。

并不是我们因为喜欢一件事物,然后才擅长它。其实不是的。大多数时候,我们是因为恰好擅长一件事物,得到了奖赏和夸奖,形成了这个「付出行动 $\rightarrow$ 得到奖赏 $\rightarrow$ 强化行动」的回路后,才会持续的去做,并喜欢上它。

许多人回顾过往五年,都会惊讶的发现自己现在做着曾经完全没想到的事情,而且现在感觉也还不坏。

所以,兴趣从来都没有模样,你不可能根据脑海中的某个样子去找到它。

甚至,你脑海中有模样的那些东西反而会限制住你寻找兴趣的过程。

开始健身,想练出身人鱼线马甲线,感觉身材好了生活才会开心,但坚持锻炼了两天就想把健身教练拉黑,气自己三分钟热度。

开始学习英语,想着精通一门外语不仅可以出国自由行还能上推特认识帅气老外,结果几个月过去了单词还只记得abandon,气自己三分钟热度 x2。

开始读书,想做一个像我一样(划掉)充满知识的人,天文地理无所不谈,结果要么浮躁地看不进书,要么看了跟没看一样,气自己三分钟热度 x3。

问题的关键在哪?是三分钟热度吗?是没兴趣吗?

不是。

关键在于,你没法从自己当下所做的事中,获得足够的愉悦、活力和成就感。你只想着要完成什么,却不能去享受当下,感受内在的充实感与自己的进步。

因此无论你做什么事,你最终都会觉得乏味、无趣。基于目标的失败,你甚至还会感到挫败,觉得自己不适合做这个。

听着,真的不是你没兴趣或者没毅力,而是无论你做什么事,你都无法从中获得足够的乐趣。而乐趣来源于享受当下,不是非要做成个什么事才行。

没兴趣是「因为」没动力做,不是没兴趣「才」没动力做。

所以,不要「守株待趣」,要「使舵见风」。

04

三叶草模型

将兴趣热爱发展为事业是许多人的终极目标,那么同理我们也能以此反推如何用事业规划兴趣,给大家介绍一个很有趣的模型——三叶草模型。

加载中…

生涯三叶草模型就是由三个重要的生涯管理要素组成,分别是兴趣、能力和价值观。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兴趣培养能力,能力兑现价值,价值强化兴趣。

其交集处就是一个完美的职业:好的工作应该是你喜欢的、能做好的、而且能回报给你想要的回馈的。

判断你的三叶草模型有没有停止转动,只需要问自己一下:

「我每天上班的时候有没有开心又期待?」如果没有,显然这份工作是你不喜欢,还一点价值感都没有的。

那么,如何让三叶草转动起来呢?

第一步、认知纠正

许多人的三叶草叶片最初都是卡死在了「兴趣」这块,而这也是这篇文章想告诉你的:兴趣应该始于行动。

所以你需要先调整自己的预期,让大脑为困难做好准备,不要期待立马就有所收获,当这样拨动第一片叶片后,工作中产生的成就感就可能会帮你找到兴趣所在。

功不唐捐。在每个阶段都全力以赴,最终这些成果会连点成线,整合成你无法想象到的效果,以及带来意想不到的满足感。

第二步、 识别自己的情绪,专注提升能力

你感到无趣的情绪不完全来源于你能力的欠缺,而是来源于你没法从自己当下所做的事中,获得足够的愉悦、活力和成就感,过于目标结果导向,反而会让你连手头的小事都做不好,从而影响你的情绪和学习。

只有暂时放弃「一定要做到某个结果才能变好」的思维,才能稳定自己当下的情绪去专注提升自我能力,让第二个叶片转动起来。

第三步、从成就中挖掘价值感

通过工作去提升自己能力的过程中,你必然会从各种成就中体会到自己能力提升带来的收益,没准还会收到一些物质激励,比如奖状加薪。

但成就本身是僵硬的,重要的是,你要学会从中挖掘到自我价值感。比如你可以给自己不断设置一些小目标,在攻克它的过程中感受到价值感,或者给自己一点奖励,可以是给自己买一双鞋,吃一顿大餐等等。

另一个最重要的点,就是要懂得去多关注事物的积极面,及时感受当下自己的进步,并为之感恩自己。

如此才能让三叶草的三个叶片完全转动,形成正循环。

要知道,工作本身是没有意义的,是你的目标赋予了工作意义。

希望这篇文章能对你有一些鼓励。

其实许多想不开的事情,我是说许多,如果你无论如何都想不出解来,那就立即反向思考,你会发现瞬间就悟了。

柴桑柴

19-10-2123:29来自HUAW.已编辑

经常有人跟我说,兴趣不能赚钱所以坚持不了,工作没有兴趣所以干不动,然后问我,到底要怎么才能培养自己的兴趣啊?

你就这么想吧:很多人想靠兴趣养活自己,我是想靠自己养活兴趣。

兴趣是很奢侈的啊,别指望它养你好吗?

更多的时候,是你先付出,然后它看心情回报一下。只不过一旦等到了回报,就会觉得值了。

加载中…

就像我开头说的,如果觉得你静不下心来看书,那先去看书就行了。

如果你觉得没有兴趣不想做,那先去做一会就行了。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有一个小故事:

男士说自己已经不爱自己的太太了,问作者该怎么办?

作者回答,「爱她。」

男士一头雾水,再三强调自己已经没有了爱的感觉,没法去爱。

作者说,「就是因为你已经没有了爱的感觉,所以才要去爱她。」

「爱是一个动词,爱的感觉是爱的行动所带来的成果,所以请你爱她,为她服务,为她牺牲,聆听她心里的话,设身处地地为她着想,欣赏她,肯定她。」

爱的行动在先,感觉才在后。

最后送给你一句话,是哈佛首任女校长 Drew G. Faust 在 08 年至本科毕业生的演讲:

Go where you want to be and then circle back to where you have to be.

(感觉中文翻译不出来这意境,相信你能看懂,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