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的实践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西安市大华中学 贺燕

我申请的小课题 《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的实践研究》 被通过立项之后,我开始按照课题组的各项要求, 在刘老师的具体指导之下遵循课题方案进行研究,在过去的三个月里,我主要从教师、学生、课堂三个层面积极探索思想品德“ 生活化” 的研究,努力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运用情景感受,强化实践体验等方式,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德行。所做的研究情况总结如下:

教师方面:时刻捕捉学生的学习、生活信息

做为课题的研究主题,我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任务, 自身努力转变观念, 是自己的各项教学活动向这个目标靠拢。

课程不仅仅是知识 , 还是经验 , 如果还是象以往那样死板地空头说教, 学生不仅兴趣全无 , 而且根本达不到效果。 这就需要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实际生活中的现象 , 使它变成学生熟悉的学习信息 , 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获得自然、自我和各种社会的经验 , 很自然地将课堂教学中的知识得以提升、展示。例如 , 讲完 “ 让我们的生命更有意义”后, 根据本课研究主题内容 , 我鼓励学生利用暑期长假 , 以小组为单位自发组织公益活动。有的组在街道清除非法小广告 , 有的组去捡拾垃圾, 还有的组组织开展了“ 文明交通劝导” 的志愿者活动。活动后 ,学生普遍反映劳动艰辛 , 劳动成果来之不易 , 呼吁家人、同学都能奉献爱心、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 同时更深刻地理解了西安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意义所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世园添彩,为西安争光。

二、学生方面: 鼓励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去发现、 体验和感悟。

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 课外实践活动也是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总结出知识的有效手段。因此,在课前或课后,我有

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 帮助理解知识。例如:我在《自我防范,自我保护》第一目《撑起自我保护伞》前,发一份问卷调查表给学生填写,调查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在独自在家时、家中发生煤气意外泄露、上学路上、雷雨天在室外、路遇陌生人要求跟他一起走、看见窃贼行窃、上网交友、遭遇绑架等情况,学生遇到过其中哪几种情况,在这些情况下是怎样进行自我防范和自我保护的。没有遇到的可以采访遇到过的人, 比如采访使用煤气的邻居, 采访在室外遭遇雷雨天气的人,采访看见窃贼行窃,协助抓贼的人,采访有网上交友经历的人等,然后写《警惕网上不安全因素》等调查报告,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在生活中可能遭遇到的意外侵害, 以及应该怎样做好自我防范和自我保护。这样的实践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体验和感悟,在体验和感悟中发展了新的情感、能力和觉悟。

三、课堂方面:做到课堂教学的各环节的生活化、实效性

(一)、新课导入生活化

导入新课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学生课前紧张、恐惧的学习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学生感兴趣的、 为他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 即新课导入生活化。以“ 孝亲敬长是我们的天职” 一课为例,我在上课前首先让学生欣赏陈红演唱的一首歌曲《常回家看看》,让他们在优美动听的旋律中体会孝敬父母的感受,听完歌曲之后,我随即又启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让他们各自谈谈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孝敬父母的,让学生来评评谁最孝敬父母。经我这样一动员,学生的学习兴趣马上就来了,纷纷述说自己在家中是如何孝敬父母,惟恐自己落后。就这样,在轻松、 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带着浓浓的学习兴趣与我一同进入新课教学活动。

(二)、教学模式生活化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学生道德情感的提升,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都需要在具体的教学组织形式下来实现。 教师所采取的具体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尤为重要, 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教材的探究活动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 结合学生实际进行访谈或表演。 这些课堂模式的采用都来自我们的日常生活, 且都是学生平时喜闻乐见而很少或没有尝试过的。这些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不但给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自主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去。

(三)、教学情景生活化

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景, 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从而获得最佳的学习效益。 教学情景的设置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心理特征, 来自学生的实际生活即教学情景设置生活化。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感兴趣,才会有所感、有所发,才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例如:进入 9 月份以来,西安连降雨水,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出行带来极大的不便。我在讲《孝敬父母是我们的天职》时,给学生设置了一个情景:正值放学时突降大雨,自己未带雨具,给母亲刚打电话给自己送伞。但这个问题提出来之后,很多同学积极发言, 大致内容是 “ 下雨了,我未带伞,赶紧给我送把伞来” 。作为老师我告诉他们: “ 如果我是母亲,我不会给你送伞” 。这是很多同学马上明白了,自己说话的方式和语气不对,立即纠正,我因势利导,告诉他们,孝敬父母包括对父母的尊重、侍奉和赡养,我们很多同学对父母说话的语气很冲,很生硬,不尊敬。这是许多同学开始就检讨自己的言行, 内心真正醒悟了自己的不足, 并进一步了解了什么才是孝敬父母。

同样以“ 孝亲敬长是我们的天职” 一课为例,当师生共同进入新课学习后,师生之间就开始以聊家常的形式展开教学活动, 围绕在现实生活中我们“ 为什么要孝敬父母,该如何去孝敬父母” 这一主题,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 谈谈各自在现实生活中是如何做的, 从中体会孝敬父母的真实感受。 在学生谈的过程中, 我也从中穿插讲述历史上一些名人孝敬父母的小故事, 让学生从内心真正体会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是做子女应尽的责任。 与此同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我还组织几名学生进行表演, 通过表演亲身体会此中的感受,使他们更深地认识孝敬父母的重要性, 体会父母含辛茹苦抚养教育子女的艰辛。整堂课师生始终是在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的,学生都积极、 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教学中应关注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 与学生展开面对面的对话, 使学生不停地在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中体验、感悟、成长。实施生活化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一方面拓展了学习的时空, 另一方面把学习生活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 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社会、自然相融,使他们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成为真正的社会人。

西安市大华中学

贺 燕

2011

年 9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