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和学霸的真实差距究竟在哪?

学霸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啥呢?

在于他压根就意识不到,或者没感觉出来自己是个学霸,所以真学霸或许会现身说法去分享自己的一些学习方法等,但不会分享自己成为学霸之前的那些潜移默化的思维方式。

学霸的学习方法固然有用,但成为学霸的思维方式,才是真正对还未变成学霸的普通人真正有用的东西。

作为对学霸的好奇心生物,我也多年混迹学霸之中,潜伏在学霸身边写观察日记的过程让我从最本质层理解了学霸的形成模式,也就是——何为「学霸思维」。

学霸之所以是学霸,绝对不仅仅是他脑子多聪明,或者说有多努力,而是他寻找与解决问题的脑回路非常高效且对自身会形成正反馈。

普通人的学习是这样的:

遇到问题,寻找方案,解决问题。而解决完,就将方案和问题一起抛在脑后,不会去刻意整合经验。

书到用时方恨少,话到嘴边没地儿找,别人一说都听过,只能感慨:你讲得真好。

而学霸在长期的学习和探索中,会有意识地把自己的经验整合成「知识晶体」。

古典在《跃迁》中提到「知识晶体」这个概念,它是指知识量与知识点之间的架构,晶体的形态因人而异,独特而又个性,就像同样的 C 元素,根据不同的组合方式,会呈现出或石墨或钻石的最终形态。

知识晶体

加载中…

正因为知识这个东西本身来说是孤立存在的,像是一个个零散的点,不成气候,而让知识得以变成了脑子中的灵感和 idea的,就是看人如何寻找知识,组装知识,释放知识,然后将之设计不同的结构,形成自己的知识晶体。

大部分人在第一步的「寻找」就开始乱了,就跟双十一卸货的快递员一样,不分三七二十一就把知识包裹往货车厢里乱扔,该动脑子的时候,货车一晃,就又都变成了散装知识。

知识一散,组装和释放就会变得尤其困难,最后能想起来只能靠记性和灵感。如果你也有过某个知识点明明自己学过,却在该用的时候无论如何想不起来的这种感觉,这就是知识没有形成晶体,所以不够牢固的体现。

所以学霸的第一个习惯,体现在寻找知识

在和学霸聊天的时候,我发现他们说话都是有指向性和归纳性的,比如,当我问他们:「最近书荒了,你有没有什么好书推荐?」时,他们不会直接报书名,而是会问我:

「你想看哪方面的书?想看小说还是工具书?

如果是无聊想看点娱乐性的书打发时间,你可以看些小说,比如《理想的下午》《爱情刽子手》,如果是想扩展下认知,就可以看点心智提升类的书,推荐《人类群星闪耀时》或者《反脆弱》,当然你也可以说下你的阅读偏好~喜欢西方文学还是中国文学等等……

嗯不过脾气好的学霸才会这么问,毕竟把这么个笼统的问题甩给学霸,就像是把「明天吃啥」这个决定甩给刚认识两天的男朋友一样烦,和学霸关系还不是很好的时候,最好不要这么问哦~

从他们报书名的方式,我可以看出来他们寻找知识的方式是有指向性的,根据不同的学习需求,他们会分门别类的寻找知识,而不是抓过一本评分高的书不由分说就开始读。

是的,学霸喜欢规律,喜欢分类,喜欢归纳。这会让他们思路保持清晰,时刻明白自己脑子里哪个部分是空着的,需要找哪方面的对应知识来填补。

就像玩俄罗斯方块,普通人只会盯着掉下来的方块,掉啥就接啥,而学霸会盯着自己现有的方块阵,看看下一个方块要什么样子的才能补平,然后去自己后台改程序。

当然我也从学霸那里白嫖到了他们寻找知识的方式,给你参考借鉴:

问题即学习

学霸们会优先归纳问题,而不是归纳知识。

正因为学霸的学习都是有目的指向性的,他们不会给自己填鸭式塞知识然后消化不良,对他们来说,知识存在的意义是解决问题,无论是解决求知欲的问题,还是书本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比起随手摸一本书来佛系翻阅,他们会先思考:

1、我现在有什么问题和迷惑的地方?

2、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解决什么问题?

3、这本书还能为我带来什么?(能让我学到新的技能吗?能让我的思维层次上升吗?能让我拥有更加丰富的感情体验吗?)

为了不浪费宝贵的认知资源和时间,他们向自己保证:任何学习都该有收获。

信息爆炸的社会干扰信息与无用知识实在太多,许多人的焦虑致命伤都是学习的速度比不上遇到问题的速度,更要命的是,你不知道自己现在学的东西有多少是能在解决问题时派的上用场的。

所以比起「如何学习」,我们更应该多发问「学来干嘛」,毕竟这个世界上有读不完的书,和太多「学了不知道有什么用的知识。而当带着明确问题去寻找知识,就是一个保证「学了一定有用」的筛选制。

成为学霸的第一步,就是不浪费认知资源,先提问,再通过问题去寻找知识。你要学什么,答案就在于你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所以在向别人提问「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之前,你也要先清楚「我真正的问题到底是什么?这样的解决方案有用吗?」,若是你现在还处在厌学状态,那给多好的学习方法都没用,你应该先去学点心理学调动起自己的学习兴趣再说。

通过问题去学习,这是学霸思维的第一招。

学霸的第二个习惯,体现在组装知识学习的奥义是联系,散装知识只是占内存的,而学霸的第二个牛逼之处就是不嫌乱,能给这些散装的知识积木认认真真拼出型。(学霸一定都很会玩乐高吧……)

我们在一开始介绍到了「知识晶体」,所以这个组装,就是把知识的各元素形成晶体的过程。

比如星座就是个特别典型的知识晶体。

满天的星星谁都记不住,古人用自己的想象力把这些相距数千光年的星星连接起来,形成「晶体」,然后再给晶体赋予美好的故事(形象化呈现)。

加载中…

(图片来源网络)

很多时候,知识量并不是重点,让脑子里的知识形成多少知识晶体才是知识提取能力的关键。如果你看过却想不起来,记起来却说不出来,张嘴就忘,这就证明你脑子里没有知识晶体,只有知识豆腐脑。

《跃迁》

学渣都是相似的,学霸却各有各的霸处。究其原因,是他们脑子里形成的晶体不同。

知识晶体决定了人对知识的运用速度和效率,晶体是个稳定的状态,而知识提取的关键,往往就在于它在你脑中是否稳固。

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去逛宜家买家具,为什么买回去都要自己组装?看似就动动手,吐槽两下子,其实我在脑子里搜索「晶体」时,能对应到一个「鸡蛋理论」,也就是通过增加用户的参与感,从而提高其对商品价值的感知。

这理论只是孤立的知识点,但在脑海里形成晶体后,就能与现实联系上,并且用来解决问题。

就比如,以后给女朋友买礼物就别买一次性玫瑰花啥的了,买个别墅模型你俩一起拼,增加彼此相处的参与感后她会感知到你的价值而更喜欢你。

跑题了,我们继续说回学霸……书中也提到了形成知识晶体的几个方法和结构,为你介绍一下:

树状结构

这是体现事物层级、包含关系的结构,咱们日常看到的书目录就是一种树状结构,这也是我觉得练习明白以后。能最接近学

霸思维方式的一种结构。

思维导图其实就是换了个名字听上去牛逼一点的树状图。这样可视化是为了视觉生物(人类)更好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关系,从而看到知识之间的「晶体」结构。

用这样的树状结构去学习的人,不止会吸收到平面的知识,而且还能够这堆知识的结构也录入自己的脑库,组装成一个自己的知识晶体。

我也是个思维导图重度爱好者,当把一些扁平的文字和知识,或者一篇文章用思维导图的方法呈现出来时,你会感觉这些知识之间的结构,联系都突然立体了起来。就像别人都只看作者写了什么,你却可以窥见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知乎盐选 | 普通人和学霸的真实差距究竟在哪?

加载中…

包括我写这篇文章的逻辑,也是从别的大佬那拆来的,洗稿是没品又违规的,但是思路学过来完全没问题吧(滑稽)。

推荐你两个思维导图工具:X-mind Zen,幕布篇幅原因,我建议把最核心的树状结构掌学会好啦,还有三个结构我就大概介绍一下下:

关联结构

体现事物相互关系的结构,比如马斯洛需求理论、SWOT 分析、公式等,用的好了,能够瞬间记住许多复杂的知识。(比如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序列关系

体现先后、因果关系的结构。最常见的就是工作流程图和说明书的步骤指南,特死板,但管用。

数据结构

体现数量差异关系的结构。比如柱状图、饼状图等等,初中就学过,工作中也会经常用到~

加载中…

(拍摄自《跃迁》)

透过内容看结构,再借用结构组装自己的知识晶体,这是学霸思维的第二招。

学霸的第三个习惯,体现在释放知识相比学霸,大部分人最后欠缺的,是如何把自己学会的知识释放出去。

可能现在更流行的词是「输出」,之所以用「释放」这个词来形容,其实就代表相比输出,「释放」的覆盖面会更广,反馈更炸裂。

许多学霸都是很「乐于助人」的,这不仅是他们当学霸的责任感,还有着他们想释放自己知识,验证自己内化吸收如何,以及通过输出知识来兑换价值的欲望。

在学习初期,哪怕你还是个学渣的时候,为了保证自己吸收了知识也要试着去模拟自己教别人的场景。著名的「费曼学习法」本质也是这样——「模拟一个把自己学到的东西教给别人的场景,复述一遍学习的知识。」

费曼学习

加载中…

那既然学霸就有很多现成的这种场景可以用,当然要好好用起来啦~(有些学霸之所以不愿意回答问题,可能是这个问题太过基础翻翻书就能懂,也可能是问题问得太过笼统,找不到回答重点)

经常在我谦卑的向学霸请教了问题后再向学霸道谢,他都会说:「没事没事,我感觉跟你讲完后,我自己的思路也清晰了很多。」

这样的回答背后存在一个正循环—释放知识 $\rightarrow$ 帮许多人解决问题 $\rightarrow$ 兑换价值 $\rightarrow$ 让更多人知道你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rightarrow$ 迭代自我 $\rightarrow$ 找到下一轮更大的问题和价值

所以:如何更好地记住一个知识点?答案很简单:把它用你的话说出来,教给别人。

进阶版,如何确保 $100%$ 掌握一个知识点?把它写成文章,发出来,让一堆人去挑刺。

(当然我也欢迎你们给这篇回答挑刺,但温柔点,温柔点)

我给自己下了个输出线,每周在我的公众号更新两篇文章,在知乎更新两篇回答,那么为了达成这个输出线,我不仅要保证有足够的输入,还要锻炼我说人话的能力。同时针对我收到的反馈,我也得不断的换位思考,帮别人解答疑问的过程中,也能得到许多对这个知识点不同的理解角度。

长此以往,是真的能很明显的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原来这就是向学霸靠拢的感觉吗?

释放知识没什么好教的,无非就是六个字:多学,多说,多写。

我也更建议你用写作的方式去释放知识,因为写作是会留下痕迹的。

第一次写的见不得人的初稿,现在被点赞上千的回答,文字把你的这些进步可视化,让你的成长能够有迹可循,或者说,你把自己的每一次成长,都用文字固定了下来。

而且写一篇文章能够同时对许多人「说话」,其背后是一个原则:能用相同的时间对一群人讲道理,就不要只跟一个人讲道

理。

不然为什么学霸的笔记能那么值钱。一份笔记,造福全班。

学霸真是个很有趣的生物,光是待在他们身边,都能学到很多,无论是学习方法啊,思维方式啊,还是日常习惯啊,都值得推敲很久。

虽然我是抱着「和学霸混久了我应该也能变成学霸吧!」的不纯动机去的,但不得不说,只要用心去混,耐心去混,学霸还是愿意让你收获很多的。

没有执行,想法只不过是幻觉。

学霸和普通人的区别,就在于他真的能通过践行,把幻觉变成了现实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