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死体验:对人体经历死亡瞬间的探秘

2006 年,在一部唐山大地震三十周年祭的纪录片中,有这样一段内容:

一位幸存者回忆:他被砸得昏死过去之后,感到自己突然来到了一个黑暗的隧道里,周围挤满了人,大家都在朝着同一个方向走。

说是走,更像是在向前飘浮,因为他的双脚根本感觉不到地面。更诡异的是,同行的人谁也不说话,个个面无表情。

正当他纳闷要去往哪里时,突然感觉到有一只手抓住了他。

再一睁眼,发现自己已经躺在了医院的病床上。

加载中…

官方媒体上能播出这样的内容,自然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其中就包括我。

我为什么会对这件事记得如此清楚,是因为那是我第一次听人讲到了与我曾经经历过的,非常相似的感受。

那是我上小学时,生活在北京南城的一条胡同里。

有一次发高烧,吃过药之后便躺在了床上。就在恍恍惚惚似睡非睡之间,突然觉得不对劲,天花板怎么突然到了脸跟前?走在明面的那根电线仿佛马上就要挨着自己的鼻尖了。难道我飞起来了?

我挣扎着想把眼睛睁大,看清楚些,却怎么也撩不动那沉重的眼皮,只能任凭天花板带着那根电线一次次地朝自己压下来……第二天退烧了,把这事儿跟父母说了,他们说我这是「烧糊涂了」,我也没再多想。直到成年之后,又听到一个朋友说起了自己的亲身经历。

2006 年初,这个朋友在马尔代夫做浮潜时不小心溺水,本来心生恐惧,失去知觉之后却感觉不到害怕了,她还发现自己「忽」地一下就回到了北京,像个断了线的风筝一样飘在空中,向下望去能看到一排排屋顶。

这让我马上记起了小时候那段与天花板近距离接触的经历。

难道说……那时的自己已经灵魂出窍了?

因此,当我看到那位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在电视上讲述自己的经历时,强烈的兴趣再次被点燃,于是便开始了各种搜索研究。

很快,一个陌生的名词便出现在眼前,这就是我们要讨论的话题:濒死体验。

实际上,在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中,这种经历并不是个例。

而且,早就有人开始研究此事。

从 1987 年开始,天津市的两位精神科专家便开始寻访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并把他们在垂死时的感受全部记录了下来。

结果有了重大发现:

原来,很多人在重伤昏迷期间脑子里并不是一片空白,而是有鲜活记忆的。

他们中有的人感觉到自己进入了一片漆黑的隧道中,向着远处的光亮慢慢前行;有的人看到了自己一生中所经历的各个片

段;有的人听到了奇怪的声音;有的人仿佛一下子回到了老家,见到了已经去世的亲人……

还有一位幸存者,当年是名 28 岁的银行职员。他的记忆尤为清晰,还带有神秘色彩。

据他描述:他先是在一片黑暗之中发现了一个人影,随后这个人影来到了他跟前,示意他跟着自己走。这时他才发现怎么也看不清那个人的脸。

他跟着无脸人往前走着,来到了一座宫殿跟前。无脸人让他在原地等着,转身进了宫殿。不一会儿,他就听到里面传出一个宏亮的声音:「生死簿里没有他的名字,他的大限之日还没到,让他回去吧!」

这时,他一睁眼,发现自己早已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医生、护士们正在紧张地给他做抢救。

他的讲述,让人联想起了传说中的「阴曹地府」。

西方国家对濒死体验的关注度比我们高得多,记载也更加详细,其中不乏一些名人的现身说法。

美国著名节目主持人欧普拉·温弗利曾经采访过很多经历过濒死体验的人,其中最有名的要数两位闻名世界的电影明星。

1993 年,著名影星伊丽莎白·泰勒对欧普拉讲起了自己的一段濒死经历。

加载中…伊丽莎白·泰勒正在讲述自己的濒死体验

1961 年,泰勒由于肺部疾病而昏迷,被家人送进了医院。

据她回忆:「我发现自己飘浮在空中,然后进入了一个隧道。我没有感觉到害怕,因为我感到了太阳一样的温暖,还看到了很多熟悉的身影,我的前夫迈克·托德也在那里。虽然他已经去世三年,但我还是很想念他。

我对他说:『我想和你在一起。』但是迈克说:『不,亲爱的,你不能留下来,现在还不是时候,你必须回去,再难你也要回去。』」

加载中…泰勒与第三任丈夫迈克·托德

等到泰勒醒来时,她发现自己双拳紧握,才知道自己的生命体征曾经消失了好一阵,医生已经准备宣告她死亡了,没想到她又活了过来。

后来,欧普拉在节目里又与女星沙朗·斯通聊起了这个话题。

一次脑出血让斯通陷入了昏迷,她感到自己离开了身体,进入到了一个充满了白色光芒的世界里,她看到了已经去世的亲人,感到周围充满了爱与温暖,没有什么值得害怕的东西。

但是转瞬之间,她回到了身体里,看到医生们正在注视着她。

加载中…沙朗·斯通与欧普拉·温弗利与名人相比,普通人的濒死体验则要丰富许多。

1990 年,欧普拉采访了一个年轻女孩。这个女孩在 7 岁时被朋友恶作剧推进了泳池里,不幸溺水,失去了知觉。

等她有意识来后,发现自己坐在一个由彩色砖块砌成的隧道里,尽头还有亮光,女孩很好奇,想走出去,却发现地面坑洼不平,便手脚并用向外爬去。

等她从隧道出来,发现自己到了一个神奇的地方,那里有美丽的花草树木,还有一条小河,一个白衣女子正在等她。

白衣女子扶起了女孩,说:「你好,我是你的守护天使。

女孩很震惊。

白衣女子继续说:「这是我最后一次做你的守护天使了,很快我就会在人世间降生。现在,你需要做个决定,留下,还是回去?」

女孩感到这里实在是太美好了,充满了爱与温暖,思考了一会儿便回答:「我要留下。」

这时,她突然看到了自己正躺在抢救台上,嘴里插着管子,身上连着许多管线,她突然想起自己还没有拥抱妈妈,便说:「我觉得还是应该回去。」

就这样,女孩在手术台上慢慢睁开了眼睛,回到了母亲身边。

还有很多人把自己的濒死体验写成了书。

2004 年,美国 6 岁的男孩阿历克斯和父亲凯文在俄亥俄州遭遇车祸,他们的车在转弯时被另一辆车撞上。由于救援及时,两个人都保住了性命,但是阿历克斯却落下了终身残疾。

他恢复神智之后告诉医生,在车祸时,他看到父亲从车窗飞了出去,紧接着被一位天使接住,放到了安全的地方,然后又看到救护直升机把自己和父亲接到了医院。

后来,天使引着他来到天堂的大门口,他看到耶稣从里面出来,并且有了一段交谈。

2010 年,阿历克斯和父亲把这段经历写成了书,名为《天堂归来的男孩儿》。

加载中…

《天堂归来的男孩儿》

这本书在上市第一年就卖出了 11 万册,第二年在《纽约时报》登上了畅销书榜,到第三年就已经卖出去了 100 万册。

很多濒死体验者都表示,他们的那些感受既不像梦境,也不像幻觉,是比生活更真实的一种体验。

以上在世界各地发生的种种,让很多人认为:濒死体验能够证明有灵魂的存在,有另外一个世界的存在。

在这个问题上,东西方很相似,人们会对科学尚未明确验证的事物产生敬畏之心。当越来越多的人从各种途径了解到了濒死体验的感受时,很多人更加愿意相信有另外一个空间的存在,并且愿意为此付出物质上的代价,以换取与另一个世界中的亲人进行沟通。

这就使「灵媒」和「通灵者」们更加有了市场,与之有关的商业行为愈发活跃。

那么问题来了,濒死体验究竟是人们人云亦云的口口相传,还是真实存在的?濒死体验是怎样造成的?

打开百度的搜索引擎你就能看到,「濒死体验」这个词的下面有 330 多万条搜索结果,可见对其想要弄个究竟的人太多了。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人类对「濒死体验」从未知到熟悉的整个过程。

首先让我们先来看两幅在网络上流传已久的画。

加载中…

加载中…

据说这些画是一位外国画家的作品。以一个不懂艺术之人的眼光来看,先是觉得震撼,再是觉得阴森恐怖。

画中怪诞元素的组合与压抑的色彩,透着诡异、绝望,有着极其浓烈的神秘意味,让人看后心生悲凉。

有人说这位画家经历了一场惨烈的车祸,之后昏迷了很久。

在他苏醒之后,说自己在垂死挣扎时,曾经到过另一个世界。

康复之后,他便把自己在那个世界里看到的景象画了下来。

真的有这样一个空寂的世界存在吗?

这个空间存在于地球之上吗?

人们对濒死体验的感受都是真的吗?

其实,从 19 世纪开始,在将近两百年的时间里,很多欧美国家的学者们就在试图解开这个谜团了。

原因很简单,死亡是每个人最终都要面临的。

濒死体验(Near Death Experience,简称 NDE),指的是一种与死亡或即将死亡有关的深刻的个人体验,通常会发生在人的呼吸停止,脑电波和心跳都已消失等临床死亡的状况下。

这个词最早出现在 1975 年,美国心理学家雷蒙德·穆迪在他的畅销著作《死后的世界》中,首次提出了「濒死体验」这个词,后来一直被人们沿用至今。

加载中…心理学家雷蒙德·穆迪

1965 年,穆迪还在弗吉尼亚大学读本科时,遇到了精神病学家乔治·里奇博士。里奇博士告诉穆迪,自己在 20 岁那年发生了一次事故,在足足 9 分钟的时间里他没有呼吸心跳,差点被急救医生宣告死亡。虽然他后来被救活,但是那 9 分钟里发生的事情却让他永生难忘。

他感到自己进入了另一个世界,看见了一个身着白衣的身影,并且感受到了那个身影赋予他的力量。在那股力量的指引下,他得以远望天堂,感受到了舒适、安逸、平和、幸福。

但转瞬之间他又来到了另一个地方,在那里他感到了人类所特有的七情六欲,有爱有恨,有慷慨也有贪婪,到处都是矛盾的共存,让他透不过气来。

里奇博士若有所思地说:「也许那就是地狱。虽然没有地狱之火,但我感到了绝望。

里奇博士的经历激起了穆迪强烈地好奇心,他从那时起开始查阅资料,寻找其他具有相似经历的人。

经过调查,穆迪发现很多人的经历都类似。

比如他们都感觉到离开了自己的身体,穿过漆黑的隧道,遇到了逝去的亲人,进入到了亮光之中。

10 年后,穆迪把收集来的资料进行汇总整理之后,出版了《死后的世界》。

在书中,他记录了很多濒死体验的详细情况。这本书刚一出版,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但是,穆迪并不是关注到这种现象的第一人。

加载中…

《死后的世界》

早在 18 世纪时,法国军医蒙肖在军队中遇到了很多身负重伤,后来又「起死回生」的士兵。他渐渐发现,很多又「活过来的士兵会提起自己在失去知觉之后的经历。

有的人说自己看到了上帝;有的人离开了自己的身体,飘在空中看着医生们抢救自己;还有的看到自己的一生在面前浮现出来。

而当士兵们苏醒之后,很多人都表示自己并不愿意回到现实,因为在「那个世界」里充满了幸福安逸,于这个世界相比简直就是天堂。

或许,那就是天堂。

蒙肖觉得这种现象很有意思,虽然作为一名天主教徒,他对天堂地狱的存在毫不怀疑,但有了这些曾经濒死的士兵们的「见证」,他更加深信。

离开军营之后,蒙肖在自己的著作《医学轶事》中记述了那些士兵的经历。

蒙肖一定没有想到,自己无意中写出了关于濒死体验的已知的最早报告。

到了 19 世纪,一位奥地利登山者在攀登的过程中从山间坠落,大难不死的他在苏醒之后告诉医生,在坠落过程中他仿佛看到了自己一生的重要片段在眼前划过。

这件事很快扩散开来,这种很少有人能够亲历,却又引人遐想的现象,引起了欧洲的一些医学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们的注意,从那以后,对于濒死体验的研究变得普遍起来。

各科学者们开始派专人到处寻找曾经濒临死亡的人,对他们进行采访研究。

包括从脚手架上不慎跌落的工人,受伤的士兵,坠山的登山者,溺水者,等等。

这并不是猎奇,在宗教已经渗透到生活各个方面的欧洲,即使在启蒙运动已经发生一个世纪之后,学者们还是立志于要把这种奇特的现象弄个水落石出,他们还把濒死体验定义成了一种医学上的临床现象。

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研究之后,有人总结出了濒死体验的以下共同特征:

感受到了死亡的来临,却没有恐惧感;

宁静放松,没有痛苦,脱离了这个世界;

离开了身体,飘浮在空中,有时能旁观医护人员在抢救自己;

进入一个前方有光亮的隧道,或是一片黑暗中,有时是向上而行,就像上楼梯;

突然进入一片光芒之中,并且与人有交流;

感受到了强烈而又无私的爱与保护;

看到了身穿白衣的人,或者已故的亲人;

自己一生中的重要片段在眼前闪过;

在接近某个边界时突然返回到身体内。

但是接下来的研究并不顺利。

进入 20 世纪,由于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这种边缘学科的研究陷入了停滞。

直到 70 年代,随着穆迪的著作《死后的世界》在美国出版并引起轰动,濒死体验的研究在美国重启。

经过精神病学家格雷森、心理学家肯尼斯·林、心脏病学家萨博姆的共同努力,终于将濒死体验的研究正式引入到了学术领域。

加载中…心理学家肯尼斯·林

1980 年,肯尼斯根据经历者们的叙述,将濒死体验分为了以下五个阶段:

一,感到安静平和

二,感到自己离开了身体,并且飘浮在了空中三,进入黑暗之中,就像走进了一个漆黑的隧道

四,看到了光芒五,进入光芒之中

以上这五个步骤并不是缺一不可,所有经历过濒死体验的人都或多或少地经历过其中的几个步骤。

而且通过总结,学者们发现,这些感受与造成濒死的原因并没有什么联系,无论经历者当时正在经受多么巨大的痛苦。

比如,一个自杀未遂者与一个遭遇意外者的濒死体验相似。

但是在基本相似的几个阶段基础上,每个人的感受存在着差异化。

大多数的学者们认为,这些差异化的内容,是因每个人的宗教信仰、生活状态、性格、受教育程度和实际经历不同,而产生的。

说白了就是,不同的认知导致了不同的濒死体验。

随着有过濒死体验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发现所有这些体验的内容惊人地相似。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感受是:离开身体,一生回放,体会到爱与接纳。

这种体验是共通的,不分种族、国别,东西方人一致。

从我们中国人的角度来看,1976 年唐山大地震发生时我国的社会大背景是什么样,不说大家也知道。

而欧美人从小接受宗教的熏陶,很多思维方式也是我们这些无神论者不能理解的。

可就是这样两类在思想层面、风俗习俗方面、文化认知方面完全不同的人,却有着如此相似的濒死体验,这就不得不让人浮想联翩了。

于是,一系列的研究项目轮番登场,从 1975 年到 2005 年,在美国约有 2500 人报告说经历了濒死体验。

此外,在欧洲有 600 人,亚洲有 70 人,其他地区有 270 人报告了濒死体验的经历。

研究濒死体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

首先要选择特定人群,曾经有过被急救经历的人就成为了首选。

因为急诊室收治的都是突发急病,或者意外受伤的人,虽然有时情况很危重,但是一旦抢救成功,这些病人恢复意识的概率还是很高的。

如果他们在昏迷过程中经历了濒死体验,再能完整地表述出来,就是一个绝佳的研究对象。

心脏骤停患者恐怕是接受研究最多的一类人。这是由于这种病的特性所致:心脏骤停发生突然,致死率高,但是复苏之后多数患者都能恢复神志,能告诉研究者们自己经历了什么。

因此,在心脏病专家里面出现了几位对濒死体验颇有研究的学者,其中最有名的要数英国的心脏病专家:萨姆·帕尼亚。

加载中…心脏病专家萨姆·帕尼亚

很多有过濒死体验的心脏骤停患者说起过自己曾经离开过身体,飘浮在病房上方,看着医生们抢救自己。帕尼亚就想办法验证这种经历是否属实,于是他想出了一个简单而又有效的办法。

他把一张写有数字的小卡片放在了抢救室的高处,数字一面向上朝着天花板,以保证站在地面上的人们抬起头来也看不到,只有像昆虫一样贴在天花板上向下看时才能看到那数字。

在接下来一年的时间里,帕尼亚和同事们开始留意那些被抢救回来的心脏骤停患者,并开始了研究与实验。

加载中…

在这一年中,帕尼亚一共找到了 63 名心脏骤停的幸存者,他们都经历过没有脉搏,没有呼吸,瞳孔放大,在临床上已经被宣布死亡,但后来都被幸运地抢救了回来的过程。

在这 63 人当中,有 4 个人声称经历过濒死体验,但是经过帕尼亚的仔细询问,并没有人记得自己从身体里飘浮出去,或者从身体以外的角度观察过自己。

所以,他们自然没有看到天花板附近那张写着数字的卡片。

但是,有两名病人在复苏后说,在濒死之际曾经听到过医生在抢救自己时的谈话。这使帕尼亚心中重新燃起了希望,继续尽

全力研究。

这次他把寻找研究对象的范围扩大,把某个不寻常的物品放在了急诊室与冠心病治疗病房,以及重症监护病房中,并且把物品放置在了只有人飘浮在空中时才能看到的位置。

但是研究结果再次让帕尼亚失望。虽然有 12 名病人说他们在垂死时离开了身体,但没有人能描述出房间中有什么特殊物品,或特殊物品的特征。

这不禁让人怀疑这 12 个人究竟有没有过濒死体验。

不过,一位研究人员解释了为什么这 12 个病人们没看到特殊物品。

一些病人飘浮到了与目标物品相反的方向;

一些病人只是将将离开了身体,并没有漂浮到一定的高度;

一位病人报告说,他太专注于观察自己的身体,以至于没有心思去观察别处,如果被告知要去寻找一个特殊物品,他就能看到它。

也许正是应了我们常说的那句话,越是想要证明的东西就越有问题,越是没有就越想证明有。

总之,帕尼亚在这种「高空探物」的实验上一无所获。

虽然没有实例印证濒死体验到底是不是真实存在,但一位名叫克里斯·弗伦奇的心理学家在多年的研究观察之后,从精神、心理学和生物学三个方面对濒死体验的成因作出了比较合理的解释。

其中,精神方面的解释最抽象,争议也最大,因为你首先要接受濒死体验的存在。

作者在这里只负责陈述,并不代表本人的观点。

一、从精神角度解释濒死体验

弗伦奇认为,肉体终会面临死亡,死亡之后,濒死体验会给灵魂带来非物质世界的信息,根据这些信息的指引,灵魂会去往那里,结束在地球上的使命。

弗伦奇说,之所以会做出这种解释,是因为有很多现象是不能用我们现有的知识来解释的。

比如,一个无意识的病人却能准确地描述出在他昏迷时发生的一些事情。

有些说离开过身体的病人可以说出医生的抢救过程,发生了哪些意外,还能说出医生有哪些不当的操作。

接下来我们说说心理学对濒死体验的解释。

二、从心理学角度解释濒死体验

弗伦奇认为,濒死体验是人在遇到危及生命的危险时,情绪产生波动而经历的一种去人格化的形式,也可以被理解成为一种幻觉。

在这种情况下,那些不得不面对死亡即将到来的人,会下意识地产生心理疏离,想要与自己的身体以及所处的环境脱离开来。

这算是大脑的一种保护机制,在极端情况下,一些人可能需要脱离某些不必要的情感,以避免产生痛苦。

但这种解释也有局限性,因为有些经历者没有感到离开了身体。

此外,在濒死体验期间,经历者仍然非常清楚他们的身份,他们的身份意识并没有改变,没有去人格化的现象。

还有一种心理学解释说,濒死体验也是一种预期。

有人认为,虽然濒死体验看起来真实,但它们实际上是有意无意中在头脑中构建出来的,以回应死亡来临时的压力。

在某种程度上,它们类似于愿望的实现。

当一个人认为他即将死亡时,想象出一个天堂般的地方实际上是一种抚慰自己的方式,以减轻压力。

这些人利用他们个人的文化、期望想象出一种情景,以保护他们免受心理压力与生命受到威胁时的困扰。

比如,那位发现生死簿上没有自己的唐山大地震幸存者,他根据我国民间流传的迷信故事,在脑海中构建出一个阴曹地府和生死判官。

那个溺水之后被救活的 7 岁美国女孩,根据自己的宗教认知,在脑海中创造出了一位守护天使。

加载中…

有些佛教徒则会在濒死时看到佛来接引自己……

还有人表示,濒死体验可能是重新体验「出生创伤」的一种形式。

胎儿通过黑暗的产道的挤压来到这个世界上,经过挣扎来到充满光明的世界。

垂死的大脑可以通过重新创造通道,也就是濒死体验中的漆黑隧道,把大脑的意识重新拉回到人在出生的瞬间,相当于重新再活一次。

但是,这种解释有一个漏洞。

因研究人员们发现,有些是剖腹产出生的人,也有「隧道经历」的濒死体验。可是他们并没有经过上述的出生经过。

此外,新生儿不具备视力、视觉图像的空间稳定性、精神警觉性和大脑皮层编码的能力,不可能记录下出生时的情景。

那么大脑如何复原「出生创伤」呢?

看来,心理学对濒死体验的解释也是似是而非。

接下来我们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说一说目前最科学的解释。

三、从生物学角度解释濒死体验

很多学者都认同这样一个观点:不同的濒死体验来源于大脑中不同的解剖区域。但是由于对脑神经的研究还没有达到足够的深度,所以有很多问题还无法解决。相信在未来的某一天,神经科学可以对濒死体验给出解释,到那时这个问题就不再神秘,不再需要超自然的解释了。

学者普遍认为,脑缺氧,高碳酸血症,内啡肽过度分泌,以及其他的脑神经的异常活动也许就是濒死体验产生的直接因素。

不过也有一些研究者们倾向于垂死大脑的一些自我保护机制与神经系统共同作用,使濒死体验得以产生。

通俗些来说,人在濒临死亡时,大脑会逐渐失去机能。当右半球先受损时,人会体验到离开身体,感到自己飘浮起来,看到

光芒。

如果大脑的左半球受到损伤时,会出现幻觉,通常会看到神仙一样的人,去世的亲人,还会听到说话声或者其他声响。

此外,在大脑后端,有个叫枕叶的部分。它负责处理语言、动作感觉、抽象概念及视觉信息。当它受损时,身边不存在的东西会仿佛出现在眼前。

当大脑中负责储存记忆的海马体和负责调节情绪的杏仁核受损,则可能导致情绪化、记忆闪回或者生命回顾。

不过,到现在为止,这些判断仍然是推测,还没有得到过验证。

除了这些因素,还有人认为:一些在复苏过程中使用的药物会导致濒死体验的发生。

例如,麻醉剂氯胺酮,会与在脑细胞和神经递质之间传递信号 的化学物质发生反应,从而产生濒死体验。

还有,被誉为「人体天然鸦片」的内啡肽,可以使疼痛感知减少,从而产生愉快甚至是幸福的情绪,当它因某些原因过度分泌时,便会产生濒死体验中那种幸福安逸感。

此外,还有心肺功能衰弱造成的血液内含氧量低,会让人产生幻觉等原因。

后记

直到今天,全世界已经有 $95%$ 的文明体系提到了濒死体验。因此,研究还在继续。

我们前面提到过的心理学家肯尼斯,通过一项跟踪调查发现,那些经历过濒死体验的人,其性格、价值观、人生观,乃至信仰都会发生变化。

他还发现,除了极少数经历者出现了心理和精神上的问题,绝大多数经历者更加珍惜生命,更加自尊自爱,对他人更有同情心,对获得物质财富的关注反而比以前少了。

他们的目标更加明确,自我理解能力更强,学习的欲望高涨,拥有更高的悟性,看待事物也更加直观。

我们在开篇时提到的那位画出了另一个世界的画家名叫济斯瓦夫·贝克辛斯基,是个波兰人。

虽然很多人在网络上说他经历过车祸才画出了那些画,但事实并不是这样。那些只是他在早期的创作风格,完全是空想出来的。

加载中…

贝克辛斯基

写出《死后的世界》一书的雷蒙德·穆迪虽然受到了很多人的质疑,但他始终是「另一个世界」理论的最坚定拥护者。

还记得前面说过的,那位「从天堂归来的男孩儿」阿历克斯么?

2015 年,也就是出书 5 年之后,他承认了他所描述的濒死体验是造假。

他在个人博客里写道:我并没有死过,也没去过天堂,我那样说只是想引起别人的关注。

加载中…阿历克斯和父母

而此时,出版商和阿历克斯的父亲凯文已经赚得盆满钵满。

我们相信,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濒死体验终会得到更多的、更准确地科学解释。

最后,用读者「大漠第一刀」提到过的一句话来结尾:

科学的边界之外,普通人认知的盲区,都是牛鬼蛇神的乐土。

本文由 Circle 阅读模式渲染生成,版权归原文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