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工作的时代会来临吗?

2020 年的开局有些坑,在爆发的新冠疫情正紧张时,大家取消了走亲访友,跨年旅行,安心在家躲避病毒的侵袭。

但在 2 月后,即使疫情事态并未缓和多少,许多工作汪还是不得已复工了(毕竟人家企业也是要吃饭的),许多学生汪也用上了钉钉这种神仙软件,让大家在这寂寥的寒冬,也能看到班主任慈祥关怀的脸庞。

知乎盐选 | 线上工作的时代会来临吗?

爱了爱了,又能学习又能不出门。五星好评,分期付款

垃圾软件

5hago

总而言之,各司其职的大家都通过网线,亲身体会到了什么叫

网络一线牵,珍惜这段缘。

在很多人还不适应时,其实远程办公,我从 2019 年还没毕业时就开始体验了,那时在玩新媒体,线上约稿/签合同/接广告是常态嘛。大部分自由职业者也都这样。

但那时,我还没有意识到这种工作方式意味着什么。当时社恐我本人的感觉就是爽,非常爽。

直到 2020 的新冠疫情爆发,互联网格局开始错位巨变:《囧妈》免费播对院线方的打脸,游戏产业迎来高光时刻等等……

那么相对的,这次被各种抱怨的线上办公,会不会也有点「真香」在里头?

OK,那么以下,我就把远程办公和自由职业统一归类为「线上工作」来说说啦~

真的,别错过这篇啊,这可是可能会影响你未来选择的一篇干货~

或许,线上工作以后会变成日常?

我之前在丁香医生工作的时候,坐在我旁边的那位小姐姐每个月都有那么十几天不在……

每当我以为她卷铺盖了时,都会在下午的会议准时被她那声透过屏幕传来的「我来了!」惊得一激灵,然后隔着视频保持每句话 3s 的延迟时间继续诡异地开会。

至于这是什么操作,当时咱也不敢说,咱也不敢问。

后来我才明白原来像许多新媒体公司对于能力比较 nb 的人,都是接受远程办公的。

作为一个经常早上 11 点还躺在床上聊企业微信毫无违和感的人,跟你说说线上工作的现状吧~当然,不是中国现在这种鸡飞狗跳的现状。

拿高度自由开放的美国举例吧,从 2005 年到 2011 年,美国采用远程工作方式的人数增长了 $73%$ ,共计 300 万人。

其中有一家叫富达的公司远程办公的理由是:

即便是遇到俄克拉荷马市的极端天气,大家都没法去公司上班了,但依然可以在家办公,不会对业务造成任何影响。

同时,这家公司还明确鼓励,在流感高发期,员工一定要呆在家里工作。(不就是现在的我们吗?)

而我们在 2020 年才开始体验这种工作模式,而且还着急忙慌的……

并且,这件事可以跟八小时工作制一起说说:

八小时工作制,是在 1817 年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提出的。

那时人们都在工厂流水线每天 16 小时连轴转的干着体力活,于是当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提出这个制度后,社畜们都相当开心,极力推崇,尽管在从提出到实施经历了许多牺牲与周折,

但最终于 1919 年推行的八小时工作制就一直延续到了 2020 年的现在。

但,这也是整整 203 年前提出的了。现在是互联网大数据时代,没有人会再拼上体力与生命去高强度劳动。

我们如今处于的是知识工作的时代,大部分人从事的不是体力劳动,而是脑力劳动。那么继续用流水线时代的八小时工作制来要求互联网时代的我们,是不是不太合适呢?

ps:德国已经实行过 5 小时工作制了,也就是早 8:00 上班下午1:00 下班,效果很不错哦~

当时人们要聚集在一个地方工作是要操控工厂的机器,而机器不能搬家里去或者无线遥控。但如今 AI 的发展早就解放了我们的双手,我们现在的工作更多是和同事交流,写策划和方案。

那像钉钉,企微、飞书、Tower 这种线上团队协作软件它不香嘛?

加载中…

而在这种特殊时期,阿里巴巴的 Teambition 企业版,字节跳动的飞书相继从 2 月起免费使用三个月,其实本质上都是在促进远程办公制度的完善,也是让人群加速适应如何 work athone。

坐班制和八小时工作制都是捆绑存在的,工业时代的产物。那么,它们会不会在互联网主宰的未来也逐渐被淘汰呢?

那如果这个假设是真的呢?继续看~

线上工作将会如何改变未来?

问个小问题啊,你觉得线上工作,或者说自由职业吧,它会让你生活有什么改变?

你可能会想到

终于可以睡到 12 点再起床 / 直接在床上工作了。

终于可以不梳头不化妆穿睡衣工作了。

终于可以尽情在家吐槽老板了。

但这只是个表象好处。

对于某些上班就喜欢划水摸鱼的人,他可能短时间的确会很快乐,因为在家就可以更光明正大的划水了!是的,从表象来看,这对社畜个体而言感觉还不错。

但若是从深层好处来分析,线上工作带来的将会是劳动力和劳动结构的优化。这其实是个行业变革的机会。

就拿许多人不想上班的最大原因来说 感觉办公室关系太复杂,不想搞。

为啥复杂?

因为一个办公室有不干正事的马屁精,屁都不懂还爱开会的主管、工作八小时带薪拉屎三小时的花瓶……

但线上工作不仅可以不用看见那几张讨厌的脸,甚至有可能让这几张脸完全消失。

因为,第一、某些办公室寄生虫会被筛选出去。

马屁精失去拍马屁场地,升职加薪不再看你今天给老板买了几杯咖啡,陪他吹了几个小时的牛,只看最终结果和绩效。在企业微信上你敢 bb 试试?

喜欢白天摸鱼划水晚上加班作秀的花瓶,也没人配合他的表演了,因为在家没人管他啥时候工作,工作多久,就看实际产出。只要能力强,带薪在厕所蹲到便秘都没问题。

第二、节省了办公空间,降低了维护成本。

众所周知,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 CBD 租金居高不下,长年累月,开支惊人,而采取线上工作后省下来的租金与维护成本每天请员工来一杯陨石拿铁钱都有剩的。

但线上,只要有网随时随地都能工作,我曾经的理想就是背着电脑一年换一个城市租房,既然都要工作,那选个春暖花开面朝大海的地方,看着美景喝着冰美码字岂不美哉。

第三、人才库选择范围上升到全国

在哪定居就在哪工作,理所当然,毕竟那么多异地恋都是因为这事儿分手的。

而远程协作场景下这种英雄限制取得了突破,在招聘人才的选择不再被地理原因所影响后,不仅对员工本身来说降低了在外生活的成本,同时企业也能够因为人才选择范围的扩大而加强内部的良性竞争,从而改善整体的工作效率与办公氛围。

毕竟如果是线上,不管你在北京还是西雅图,在一线城市还是农村,只要网络一线牵,随时参与工作不是梦。近水楼台先得月?不存在,不存在。

加载中…

所以未来大家的工作状态更可能会是这个样子:

有特长和专业能力的人不用上班,每天早上起来打开电脑,在网络平台上接收各个公司发布的任务,大数据就会帮公司和你进行精准匹配。无所谓哪个城市。

我已经感受过「先交付,后收钱」的工作模式了,那些靠在工位混日子拿月工资的,可能会未来不太好过啦。

一句话概括这种改变的后果:

当开始线上工作后,老板才突然发现原来有你没你都一样,于是把你裁了。

你品品,细品品。

当然,中国线上工作的未来还会有许多障碍,比如沟通不便、管理制度缺陷、环境影响自律性、工作生活不分等等,但这些都是可以在尝试中去克服的,这次的疫情就是一次突破口。

就算第一次做主播时连摄像头都不会开,一个星期以后也该熟练二倍速说「谢谢乔碧萝给我刷的大火箭」了。

这种未来不会来得太轻松,但也不会远。

线上时代离我们比想象的更近

许多人都憧憬过自由职业,感觉那是经济独立的象征,特别酷。

但其实自由职业才是最反人性的,大多数人都过于高估自己没有了外界约束后的自律力,很可能省了通勤打卡没了 996,但因为自己太懒的拖延症硬生生又搞成了 007。

梦想着自由职业的人,都该有自己的热爱与专长,并且能寻找到足以为自己带来价值感的事业。

线上工作带来了微妙的不同,因为这代表你不用辞职就可以小幅度验证自己的爱好专长何在。

互联网与新媒体就是个典型,这个大环境中人类多样性简直百花齐放,喜欢什么的都有,大家都在一起探索自己未来的可能性。一边线上工作,一边利用节省的那些通勤开会时间发展一下爱好,没准就能找到个能转正的副业。

同时,虽然线上工作不一定能让你实现财富自由,但能让你实现时间自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律,真的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朝九晚五。

像我就喜欢睡到十一点半,熬夜到两点写稿子。因为白天微信里总会有许多消息打扰我,我有橘色强迫症,看见以下颜色就会心神不宁,紧张不安,所以只有到夜深人静时才是我的showtime。

加载中…

在《未来的工作》这本书中,作者预测: $90%$ 的全职工作岗位在未来都会消失,并且消失周期在缩短。

而加利福尼亚大学调查数据显示:进入 21 世纪后,人类寿命就在以每年 3 个月的速度加速递增,从 2001 年到 2015 年,15 年时间人类寿命增加超过了 5 岁。

这两件事结合起来,能看出什么呢?

人类寿命越来越长了,而许多职业却消失得越来越快了。

这意味着,你的生命或许能经历多段式人生。

前十年你可能还在报社跑腿,下个十年,报社倒闭了,你就成为了个全职的自媒体人,从记者变成作家。又忙十年攒了点钱,无所谓也有点累,去大理开了间民宿,于是你又变成了一个有故事的青旅老板。

在未来,不同「人生」的边界会越来越明显。

每一段人生里,你都可以探索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全新维度,感受和上一段人生迥然相异的人生体验。

生命是生命,人生是人生。旧社会男耕女织就是一生,但现在,你已经有机会活个三生四生。

因为,生命 $\neq$ 一生。

应对线上时代,我们需要准备什么?

在大多数人熟悉了「在办公室工作,在家咸鱼」的模式后,突然远程或者线上办公肯定是有诸多不适应的。所以也给你几个小建议~


知乎盐选 | 线上工作的时代会来临吗?

加载中…

1.10 年之内要寻找并培养自己的热爱专长

线上的职业对自律性要求很高,而最好的驱动力就是热爱。未来将会迎来个体力量的无数高光时刻,所以你一定要在探索和试错自己的热爱何在时,有意培养自己的个人品牌。

2.建立在家工作的仪式感

在家就没有工作的动力,本质原因是没有区分开生活与工作的场景,所以你需要给自己设置一个「例行开关」(switch),比如工作时就换一双拖鞋,泡一杯黑咖啡等等。

这样的好处是,为大脑建立了一种场景感条件反射,告诉大脑:「我要进入某个状态了,你准备好」。之后当你置身于这个场景,就相当于打开了这个条件反射的开关,保持高度专注。

动漫里和韩剧的经典台词「泡完温泉就要一口气喝完一瓶冰牛奶啊」「下雨天就是要吃啤酒配炸鸡啊」,也是一种仪式感的例行开关。

3.进度可视化

正因为线上无法实时实地考察你的进度,所以你要保证自己进度的可视化,也就是整个流程的透明。不止是给你的 leader看,也是给你自己看,免得偷懒。

许多工作都是需要协同完成的,所以时刻汇报自己的进度和查看别人的进度很重要,只有对彼此的工作了如指掌,才能适当的调整自己的工作节奏,让效率飞起来。

这种展示个人工作状态的工作台功能大部分 app 都有,比如Teambition、企业微信、钉钉。

4.时间界限管理

许多人在线上办公时会感受到工作生活不分的魔幻,所以我们还需要自己设置一个时间界限。

正因为在家工作也是工作,所以不能抱有任何「时间还很多,可以稍微懒散一点」的想法。还是应该和正常上班一样严格规定每天的工作时间,比如,超过晚上 8 点就不要再忙。

不要担心这样就失去了线上办公的自由意义,其实能自己主动选择必要的约束,也是某种意义上的自由。

最后再说说吧,线上工作和线下工作,哪个更累?

都累。

但你伴随着时代的潮水沉浮,听着耳边进化的风声,累一点也无所谓,重要的是,你能感觉到自己没有被时代抛下。

线上工作是一种趋势,没有这次的新冠疫情,也会有其他颠覆时代的大事来让我们察觉到它的。

而写这篇文章不是想贩卖焦虑,只是,真的——

你有没有想过,你的人生还有一种全新的可能?

本文由 Circle 阅读模式渲染生成,版权归原文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