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糟」 的社会,为什么我建议你少看新闻?

人都是依靠自己的感知和认知来认识这个世界 但也被之束缚的生活着的 那就叫做现实可是感知和认知是暧昧不清的东西 现实也许也只是镜花水月 人都是活在自己的自我意识中的 你不这么认为吗?

《火影》

在开始正文之前,先问一问:你有没有感觉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糟了呢?

今年,我看见感慨这个世界变糟了的人格外多。

也不怪他们会有这样的感觉,随便一刷微博热搜,知乎热榜,就能看见许多让人气的脑壳发昏的新闻:

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全部沦陷新冠、瑞幸造假 22 亿刷屏、美股一个月内熔断 4 次,《南风窗》报道的李星星鲍毓明事件……

我们似乎总是在热搜上看不见什么好的内容,感受不到多少好的情绪。只有跟着在几条热门新闻的微博评论区跟着同样义愤填膺的群众们一起声张几句正义,才能感受到在这个糟糕世界立身着的存在感。

但第二天,你的评论就会被更大的舆论,更劲爆的新闻八卦所淹没。你忘记了昨日的心态感觉,取而代之是今日更加猛烈的情绪海啸。(正义的我不能坐视不管!)

这一切都不够友好,都似乎在铺面而来地向我们嘲讽:哈哈你看,这个世界不会好了。

1

「这个世界不会好了。」我们且说一说这个观点的大前提:这个世界是真的变得越来越糟了吗?

不过说实话,「糟糕」是一个很主观的感受,同样的信息好坏程度可能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不过我可以把你所看到消息的传播本质告诉你,你自己判断~

我曾经关注过一个记者大佬的公众号,从他那 get 了一些不为人知的媒体知识。同时我自己现在也在接触新媒体这行嘛,所以慢慢的,我发现了一个业界共识—

常态不是新闻,非常态才是新闻。

什么意思呢?

常态就是指,我们每个人都能理解的,视为理所当然的社会运转规律的一些事儿。比如被人帮了要说谢谢,和女神告白一定会被拒绝啊之类的。(严肃点别笑,这真是常态)

而非常态就反过来了,它指的是我们每个人过往的人生中几乎没有经历过的,没有听闻过的,无法理解的,觉得「卧槽,真是魔幻穿越 unbelievable」的那些事儿。

新闻新闻,那肯定是「新」才能叫「新闻」嘛。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算不得新闻,大家喜闻乐见的事难以传播开——所以媒体界才会有「常态不是新闻,非常态才是新闻。」的共识。

太阳底下无新鲜事,在这个娱乐信息满天飞的年代,人刷网页时在三秒钟内看不到感兴趣的东西就会无情关闭,比冲马桶还干脆。

而到了大数据时代,这个「非常态」的阈值被无限拔高,人们每天都被各种各样的新鲜信息冲刷着,对我们而言的「常态越来越多,而「非常态」则越来越稀缺。

所以慢慢的,只有耸人听闻的、爆炸性的、能引起群众关注和广泛热议的,才能真正进入我们的视野,吸引我们的眼球,并且爆炸式的扩散传播开。

嗯在这方面,UC 浏览器和洋葱新闻就做得很好,那个震惊体的push 看一次就想点一次,点一次就想骂一次。

2017年UC编辑部招聘试题

一、我要上头条(共10题,每题5分)

要求:用UC震惊体、UC脸红体、UC中国体,为下面几则平淡无奇的新闻/事件拟取标题,使其分分钟秒变头条

1.林俊杰、周杰伦世纪同台,合体演唱《算什么男人》,这篇娱乐新闻放到UC,标题应该是

参考答案:《震惊!著名LOL玩家和DOTA玩家互斥对方不算男人,现场数万人围观!》

加载中…图片来自网络

但如果现在的新闻都往这样的趋势走,这样一来,会造成什么呢?——它会让我们最后所看到的,永远都是最魔幻、最离奇、最不可思议的事情。

2

媒体是如何让我们看到事件最魔幻,最离奇,最不可思议的一面,从而吸引我们点击进去贡献流量的呢?

第一招:高潮式报道

一个故事的四要素是【开头—发展—高潮—结尾】,但想要吸引眼球,大部分媒体就会选择只报道「高潮」的那部分。

#大一男生跷二郎腿险残废#:其实是跷二郎腿时胳膊肘刚好压住了腿上的腓总神经才导致的损伤,并不是跷二郎腿就会残废。

第二招:魔幻式简化。

同时,我们看到的新闻是高度精简化的,也就意味着我们看不到这件事的起源和过程,没有来龙去脉,只有被过度夸张过的结果。

#特朗普建议注射消毒剂治疗新冠#:其实特朗普只是问问讨论一下,根本没有建议。

上面两者再综合一下,比较典型的一个呈现呢,就是标题党。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要素过多只选一句念——选取最高潮的部分,简化成最吸引眼球的样子。

公众号「记者论坛」曾以四大名著《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类比,如果这四部名著发成媒体文章,大概就是这个画风:

《他是最成功的创业者,从小贩到皇帝!》

《佛说念经的人心要诚,看了这个故事,男人会沉默女人会流泪》

《在她病逝的那一天,他居然跟别的女人成了亲!》《劲爆!山东黑帮暴力抗法真相,抓紧看马上删!》。

真的以前我看见这种标题就会点进去,立马就会有一种智商被狗追着掉沟里的感觉。

第三招:意念式歪曲

不多说了,放一张图给你们感受吧,说太多我怕我号没了(狗头保命)

加载中…图片来源网络

另外还有一些专业性把关、求证过程不严等的问题,这里也不多展开说啦~

所以也难怪快刀何文峰曾说:看韩剧有害健康,看新闻有害智商。(韩剧:莫名躺枪)

之所以我们看新闻总容易被引导陷入「无能狂怒」的状态,本质上还是因为认知水平不够高,无法忽略情绪去冷静分析。但这也是人之常情,但凡是个有同理心的人都会生气的。

只是自己的情绪被任意利用,被转化为流量贡献出 KPI,这事怎么想怎么火大啊。

所以我不建议你看实时的热点新闻,我建议你看一些被沉淀过了的,经典且优质的内容。比如 TED 的演讲啊,比如豆瓣top100 的那些好书啊……看完这些优质的内容,你就不会轻易被一些浮夸的标题所吸引,你能轻易辨别什么是好内容,什么是差内容。

3

但这也不完全怪媒体,大家都是要恰饭的嘛。何况人家也不算是完全在无中生有凭空想象暗渡陈仓(好了好了停)。

我想告诉你的是什么呢?可能有点抽象,我尽量描述得明白一些——

一切我们所看到的信息,都是静态的,它们只会停留在当下。
它所表述的仅仅是当下的一个事件状态。

但今天的热搜很快就会被明天的头条所取代,昨天全网的关注和唾骂,第二天就会有新的目标。

事件本身是动态的,它会不断向前发展,会变化,反转,会最后尘埃落定得到一个或好或坏的结果。

已经过时了的热搜仍然会继续推进发展,只是人们又被其他更新鲜热门的事件吸引了注意力和目光,不再去关注昨日的新闻。

问问你啊,曾经刷屏的新闻你现在还有去跟进和关注吗?

肖战粉丝的 AO3 被墙事件现在进展怎么样了?肖战代言凉了几个?粉丝道歉了吗?
前阵子许多机构号称在开发药物治疗新冠,现在临床实验到哪儿了?有被辟谣吗?
外国人永久居住条例最后通过了吗?中国男孩还在嚷嚷着要保护中国女孩没?

你看,你是不是基本已经没有关注了。

所以我们对这个事件的印象,仍然停留在这件事刚爆发出来时的那个【最离奇,最劲爆】的碎片新闻中,我们的情绪,也仍然停留在刚刚看到这个新闻时的震撼、愤懑、不可理喻之中。

于是,我们看到的世界,也不小心就一直停留在那个【糟糕的,让人崩溃的】静止时态中了。

那么,是这个世界真的变糟了吗?

其实不一定,我们觉得很糟的,只不过是在新闻里看到的,那个静止时态中的世界而已。

而真正的世界却是动态的,是会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如果我们去了解这个事件的背景,或许就会理解它为什么发生。如果我们去持续跟进,或许就不会被谣言所煽动情绪,如果我们看到最后的结局,或许就会释然了呢。

就像刻舟求剑一样,我们刻下那道印记时只代表着当下所看到的信息,但船始终在前行,水位,事态始终在变化,曾经刻下的那道印记早就不再有任何意义。

只看新闻,是永远无法理解真实的世界的。用一个个静态的「时刻」去理解世界,得到的结果,当然也是支离破碎的了。

4

真实的世界,并不是由微博热榜和智能算法构成的。你想更好地理解它,就必须主动去拥抱它。

Lachel

所以,给你几个建议。

碎片化的新闻只是静止的,如果看见什么新闻你觉得很重要,那么不妨化被动为主动,去跟踪它的发展轨迹,弄清楚它的来龙去脉。

这样你就会感受到整个事件都动了起来,它有进展,有过程,有结尾,而不是一直停留在你看到它时那个糟糕的状态。

这就是形成「连续认知」的过程——不再只关注一个点,而去关注这个点运动的轨迹,善始善终,了解全貌。

其实很好理解的呀~就像你刚认识一个人时,看他面相不善,帽子反戴,对人说话还凶凶的,于是你得出了第一印象:这人不好相处,我得离他远点。

但如果你和他接触久了,你发现他放学会去喂流浪猫,他对人说话凶是因为和人说话会紧张,其实特别反差萌?于是你才能得出最终结论:其实他人很不错。

总之就是说,无论对于什么东西,只了解它一次,只见它第一面就得出的结论是不靠谱的。只有去持续的跟踪,了解,你才不会一直都被第一印象所欺骗和困扰。

从一块拼图中我们能看到的太有限了,所以只有去把碎片化的信息,重构、整理为连续的认知,才能窥见世界的真实面貌。

所以在这里也给大家分享三种「看到全貌」的方法:

1、顺藤摸瓜

去国家官网上搜相关事件的新闻,或者去一些优质内容平台(如知乎)上看事件的时间轴梳理,这样你就会了解这件事的起因和背景。

2、顺流而下

时刻关注官方消息,了解事件的最新进展,看看这个事件有没有被辟谣,是否已被解决,这样你就会获得这件事的结果。

3、相信模糊

越快的新闻越模糊,官方报道是很严谨的。比如,十分钟前纽约发生了一次爆炸,那么报道可能就只会通知这一句。但如果细节非常多,把炸药种类死亡人数凶手身份和宗教阴谋都挖出来了,那就很可疑,真新闻不会这么快。

当然如果你嫌做这些麻烦,可以干脆就别看新闻。(新浪微博:随时随地,发现闹心事)

不用担心这会错过什么,就像我曾经说过的:

如果这个资讯真的很重要,那我早晚也会知道,不急在这一时。

反而是先等它去沉淀个一个月后,留下来的才刚好是精华和真相的部分。

马克思主义中有一个理论叫「报刊的有机运动」,简而言之,就是某个媒体对某一事件的报道可能是片面的,但是当越来越多的媒体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事件报道之后,事情的真相就会逐渐显露出来。

比如 2016 年末的「罗一笑」事件,最终在不同媒体不同信息源的共同作用下,事件背后的真实逐渐为大众所了解。但是单一媒体的报道不可能是全面的,要接近真实就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浏览观点不同的媒体,阅读角度的报道。

所以,越是快,越是劲爆的新闻,我们越应该留给它时间去沉淀,去慢慢等其他良心媒体挖出真相,而不是一时热血上头就激情转发,白白贡献了一份流量。

5

每天要做的不是看新闻聊八卦,还有更重要的事情等着你去做《小四之家励志语录》

最后我想让你知道,绝大多数的新闻,距离我们的生活其实非常遥远。

比起异国他乡,比起天道正义,我们最远只用关注一年后自己会不会失业,最近只用关注楼下菜市场猪肉会不会涨价就够了。

我也曾经封闭过微博和朋友圈,一个月后发现世界并没有什么变化。至少我身边的世界没有。

这并不是让你学着变冷漠啊,这只是帮你省点力气—

一旦你意识到自己即使去关注新闻大事,但除了看着干着急以外,不会对世界任何影响的时候,你自然就会慢慢回来关注自己。

然后你就会发现,

世界没有变好,但也没有变糟,世界一直都没有变。

会变好或者变糟的,一直都只有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