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落地最后一公里
文章目录
需求落地最后一公里
你好,欢迎来到腾讯大学出品的《腾讯产品 18 讲》。
上一讲,我们学习了产品需求设计的基本原则,产品经理需要面向用户实际的使用场景,弄清楚我们正在解决什么用户,在什么地方,遇到的什么问题,并建立从基础到高级的需求模型,优先保障可用性,不断优化体验,之后再扩展更多用户群,放大影响力,实现业务生态布局,从基础到高级依次向上满足。
今天这一讲,我们将继续讨论,这些对用户有价值的需求,应该怎么落地,以及如何检验这些需求满足了设计的初衷。
品质决定资源投入——用流程机制为长周期产品的落地保驾护航。首先,我们来看长周期产品。用一句话总结:品质决定资源投入——用流程机制为长周期产品的落地保驾护航。
互动娱乐事业群(简称 IEG)作为腾讯最成功的 BG 之一,陆续推出过许多用户喜闻乐见的产品,并且多数产品都能保持较高的质量水准。这背后有什么诀窍吗?通过什么办法,能让产品品质都实现 80 分以上呢?Gate Review(简称 GR)评审,就是
IEG 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方法。
GR 是一套产品制作立项的评审帮助流程,由各方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们,在产品研发生命周期中的关键评审点,全方位给予项目组各方面的指导。GR 评审从最初的创意到产品正式对外发布,一共分为 5 个步骤,从 GR1 到 GR5,只有通过每一轮 GR评审的产品,才可以进入到下个阶段,并获得匹配的资源投入。GR 作为制度和流程的保障,为 IEG 的项目保驾护航,合理分配资源,并可以把一些明显劣质、不适合的产品从流程中剔除掉,从而缔造精品。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 GR 评审的流程:
1、GR1 又叫 Concept(概念)阶段,团队在这个阶段需要筛选和提炼产品的核心概念,同时,需要关注市场分析、用户定位、用户体验和产品风险等方面。这一轮评审的目的是:产品创意符合当前形势,并能使组织在可预见的未来,获得进一步的(或可持续的)成功。如果 GR1 顺利通过,将组建项目核心小组,启动筹备工作。
2、GR2 的关键词是 Prototype(原型),项目筹备小组在此阶段需要开发产品原型,验证技术风险,通过真实的美术资源确立美术风格,同时确立产品特性优先级,确定项目计划和资源计划。这一轮评审关键,是判断在 GR1 的基础上所开发的产品雏形,是否符合预期,同时由各领域专家对项目的策划、美术、程序、计划等各方面进行深度诊断和分析,给出专家意见。如果 GR2 顺利通过,意味着项目立项,将由 HR 发文,正式成立项目组。
3、项目组在 GR3 评审前,需要完成可验证核心玩法的试玩版本。试玩版本需要体现产品核心概念,并达到面向市场的品质;完成量产工具和制作流程的准备;细化项目计划、资源计划,刷新后续工作量和 CP 计划。如果 GR3 通过,BG 将投入资源开始大规模量产。需要关注的是,产品立项和开始大规模量产属于 IEG 的重大业务决策,为了避免投入较多资源后再推倒重来的情况发生,需要及早确认和验证技术风险,确保直接关系到产品核心特色、玩法亮点的开发目标能被顺利达成。
4、接下来,将投入大量项目资源进行量产。项目组在此阶段要完成产品的全部开发,并逐步开启封测,通过用户反馈,验证和打磨产品品质。如果 GR4 通过,进入 Beta 阶段,决定项目可以开启内测。
5、Beta 阶段:项目组在此阶段进行反复内测,验证和打磨产品品质,进行上市前的最后 Check。团队每月对产品运营数据指标进行评测,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内测后,项目组才可以申请进行 GR5。GR5 要看产品的各项数据,特别是有效留存,将直接决定产品的定级,也决定了产品能获得的各项资源。如果 GR5通过,意味着项目终于可以正式对外发布,开启公测。
腾讯高级副总裁马晓轶在接受《腾讯月刊》采访时说过:「我们观察过所有的项目,发现最浪费的时间是来回折腾。为什么大量的项目花了很长时间,甚至三年五年?如果一个项目的开发时间超过了四年、五年,一定是在中间改变了它的方向,就是做到一半觉得不行,这个方向看来是不对的,或者这个功能当初想得很好,但是发现技术上是不能实现的,或者其实和其它的功能是有冲突、有矛盾的,没法做下去了,或者市场已经变了……最大的浪费是在这个点上。所以,事先我们要求一定要先把文档写好,你的 Concept(概念)是怎样的,你要做一个
Prototype(原型)出来,你的原型能够验证你的 Concept(概念),你要做好最核心的 Feature(特性),能够确保这些Feature 技术上可实现,拿出来也很好玩,我们才允许你做全面铺开的产品,看起来是浪费了很多时间,但是这样真的是减少了你后面反复的时间。我们最怕的就是你拉了一百个人,做了一年之后发现这个功能看起来是有问题的,我们需要推掉重新来做,这是最浪费时间的。看起来是前面浪费了很多时间,但这是为了后面不浪费时间,风险降低太多了,这点时间是值得的。」
随着移动客户端 APP、H5、小程序等产品新形态的涌现,IEG也推出了更加轻量化的流程规范,以匹配和适应新的产品形态,但在它们背后,把控方向、控制资源投入以及预防风险的指导思想,始终是没有变的。产品评审流程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让「产品品质决定资源投入」这一原则深入人心,通过流程机制,倒逼团队更有动力打造精品、为用户创造价值。
短周期产品:在不断试错中验证对用户的猜想我们讨论了对于长周期产品,可以通过阶段性的评审把关,减少执行落地过程中的风险。那么对于短周期,或者已经发布上线正在迭代优化中的产品,对应的需求应该怎么落地,以及如何检验我们所实现的需求,都满足了设计的初衷呢?
用一句话回答:在不断试错中验证对用户的猜想。具体如何试错,这门课的第 4 讲《不断试错,校正需求》给出的四条秘方,同样适用于这里,现在我们一起再来回顾下。
第一条秘方:引导发声。产品策划之初,我们需要聆听用户心声;产品上线之后,我们更需要获取用户使用后的反馈,来验证曾经的想法,或者发现新的问题。所以我们一定要创造足够多的渠道和通路,让用户更愿意、更简单地发声。
比如,在产品之外,组织用户群进行自由交流。
推荐大家使用 1 对 1、或者 3-5 人的小群方式与用户交流,人少,沟通可以比较深入,也因为具有一定的私密性,用户会更自然地吐露自己的心声。「听其言,观其行」,除了听用户怎么说,产品经理也可以邀请用户参加线下的体验活动,现场观察真实的用户实际上是怎样使用产品,还可以使用眼动仪等专业设备来监测是什么吸引了用户的注意力,用户在什么地方停留时间比较久,又在什么地方感到困惑,往往会有意料之外的发现。
又比如,在产品之内,设计契合用户场景的发声通路。在产品中规划用户反馈意见的入口,应该是大家普遍的常识。但常常被忽略的是,在用户受阻场景中设计适合的发声通道,比如在用户播放视频卡顿时,能出现播放异常反馈的入口,此时系统可以收集用户的网络环境、观看内容、故障时间等,为故障判断做一定的参考;又比如在外卖订单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催单」功能的设计,当用户等待时间过久,已经超出等待耐心时,可以让用户非常方便地表达诉求。这一类型的用户反馈,融入到细节的产品设计中,既能让我们更容易定位问题,又可以在用户受阻路径中,帮助用户缓解和发泄受挫情绪。
第二条秘方:灰度策略。
灰度策略往往应用于新产品或新功能的尝试。通过向不同数量级的用户逐步开放,在过程中根据用户的反馈和行为数据,来
优化调整产品细节。
灰度策略一般有三种方式,可以应用于不同的场景。1.随机灰度。一般在发布适合全局用户的新功能或新特性时使用,也就是在全局用户中随机测试一批用户来观察效果。
2.定向灰度。它适用于在产品中根据细分群体去发布的一些新功能。就像前面课中讲到的 QQ 厘米秀的案例,就是巧妙地对目标用户群进行灰度,从而推广创新产品。
3.邀请灰度。它通常适用于一款新产品的诞生,并且具备一定的社交或社区属性。一方面,能在产品诞生之初,更加聚焦于典型的种子用户群体;同时,还通过邀请码的方式,让用户形成自传播,为产品带来自增流量和口碑效应。
第三条秘方:善用实验
通过 A/B Test 实验,可以同时对不同的图片、标题、按钮、样式,甚至不同的业务分支逻辑等进行不断尝试,找到最优解,通过数据驱动产品,帮助我们降低验证成本,快速达成共识,提升创新效率。
第四条秘方:关注异常
异常,意味着问题或机遇。对产品中的异常表现和异常数据,产品经理一定要保持足够的敏感度,它往往能够成为帮助我们挖掘新需求的起点。
腾讯视频的产品经理就曾经发现一些不正常的播放数据,比如有些视频的播放完成度居然超过百分之一百,仔细分析后才发现,绝大部分来自于动画片等少儿品类,原来是小朋友对一个内容喜欢重复观看;于是,团队针对少儿内容,做了循环播放功能,方便家长为孩子进行设置,更好地满足小朋友的需求。
加载中…
腾讯敏捷开发的目标,在于快速验证我们对于用户的猜想,不论是灰度、实验还是关注异常,这里共同的前提,是需要保障关键数据的收集,在符合相关法规及保护好用户隐私的基础上,增加用户行为的监控埋点。用户所做的,往往比他所说的,更能代表他的真实想法,我们可以通过用户的操作步骤,来分析他们的实际想法,不断打磨和完善我们的产品。
需求落地最后一公里
讲完了长周期产品和短周期产品,在需求落地方面的注意事项。最后,我们聊聊在需求落地的过程中,除了要有流程机制和方向性的保障,以及不断迭代的意识来验证和打磨需求外,在需求真正发布前,还有哪些准备工作需要做呢?
首先,要做好产品层面的准备,确保功能实现符合预期,并且没有明显影响用户体验的 Bug。作为每天都有数亿用户使用的产品,QQ 在每次版本灰度之前,会组织一个 Show Case 体验会。在这个会上,QQ 团队的 GM(总经理)、总监,还有产品、设计、开发、测试等同事会一起来体验新功能,看新功能有没有一些特别的体验问题、可用性问题。同时,在发布之前,QQ 会有各个角色的 check list,由各个负责人进行最后的检查:产品经理确认是否都已经体验完毕,开发人员确认代码Review 是否都已经 OK,测试人员确认是否还有严重 Bug,设计负责人进行 UI 视觉的走查。当这些检查全都结束,电子流走完了之后,QQ 的新版本才会开始灰度发布。
其次,要做好技术层面的准备,做好性能和压力测试,根据新版本发布后可能的用户访问量、交易量,做好系统容量评估,及时对服务器、带宽进行扩容,避免热情涌入的用户把系统压垮。
再次,要做好数据的准备,避免因为前端上报或后端统计报表的缺失,无法及时监控产品发布后的数据表现,给运营和后续的优化造成被动局面。
最后,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要做好运营和传播方面的准备,需求发布前,准备好相关的公告及用户指引,提前与客服、PR等同事沟通对齐新需求的内容及可能造成的影响,输出话术和FAQ 提前应对,并在发布后密切关注用户的反馈,以及各种媒体评论,避免用户投诉和舆论带来的风险。
总结这一讲,我们分享的是需求应该怎样落地,以及如何检验我们实现的需求,是否满足设计的初衷。归纳起来,主要有这么几个观点:
首先,对于长周期的产品,可以通过评审流程机制和阶段性的资源投入,降低来自产品方向调整和技术实现方面的风险,避免来回折腾。
其次,对于短周期和迭代优化阶段的产品,需要关注用户反馈和系统异常,并通过灰度和实验,来验证我们对于用户的猜想,不断打磨和完善体验。
最后,在需求正式发布前,要在产品、技术、数据、运营和传播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避免因一时疏忽,造成团队的努力「一夜回到解放前」。
今天这一讲,虽然标题是《需求落地最后一公里》,但其实,我们一直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是真正的最后一公里。产品经理需要永远保持如履薄冰和求真务实的心态,把控节奏、把控质量、不断校正和还原用户真正的需求,在被用户真正买账之前,在获得用户真正的认可之前,永远都是最后一公里。
课后分享
今天的课后题是:你在以往需求落地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坑?再来一次的话,有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欢迎你在留言区与大家分享。
悬念预告
讲到这里,「找-比-试」三步法中「试」这一模块的设计篇,就要接近尾声了。到这里,我们已经完整见证了一款产品从 0 到
1 的过程。下节课,我们会进入「试」这个模块的运营篇,看看产品正式发布以后,如何通过产品运营工作,帮助用户和产品建立关系,不断放大产品的价值。
请继续收听《腾讯产品 18 讲》的第 14 课《数据运营》。恭喜你又学完一节课,如果你觉得有收获,别忘了分享给更多的朋友,共同成长进步。
文章作者 知乎
上次更新 2025-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