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汤_amp干货如何影响你的心智
文章目录
鸡汤&⼲货如何影响你的⼼智?
降维⼒:⽐你的同龄⼈⾼⼀个维度去思考
作为⼀个从科普转型为思维成⻓的作者,前两天我居然收到了这种私信:
天天都写些误导人的鸡汤,你喝鸡汤长大的吗
请输入内容
当时就感慨了,记得刚转型那阵⼦,我的编辑⽼师对我扼腕叹息:「概念写的还不错的,但是能不能改改你写科普的习惯,多说点⼈话?」
既然如此,某种意义上来说有⼈说我写的是鸡汤,⼀定是在夸奖我写的越来越像⼈话了。
令⼈欣慰。
不过由此我也条件反射的开启了⼀下发散性思维开关:
到底什么内容才算鸡汤?鸡汤为什么⼀边篇篇 $10\mathsf{W}^{+}$ ⼀边⼜不断被⿊?⼲货和鸡汤最本质的区别在哪?为什么鸡汤看完后都会产⽣⼀种爽感?
鸡汤就像⾊情按摩,哪⾥舒服就给你按哪⾥。
⽽⼲货就像正规按摩,哪⾥不舒服就给你按哪⾥。
1
⼼灵鸡汤这个说法是来源于 1993 年由杰克·坎菲尔与⻢克·汉森共同负责出版和发⾏的《⼼灵鸡汤》这个系列的书。书中的⽂章都是通过⼀些⼩故事来讲述⼀些⼈⽣感悟,传递正能量,温暖⼈⼼。
或许你还会记得纸媒时代的《读者》、《意林》、《⻘年⽂摘》这些杂志,其实那个时候鸡汤就开始在这些⽂艺类的纸媒杂志上盛⾏了。
在不久前的纸媒年代,⽂章需要达到⼀定的内容⻔槛,经过⼈⼯审核后才能发表。但在如今的互联⽹时代,这种被套路化的写作模式变得能⽆障碍,⽆⻔槛,⽆数量限制的在全⽹各平台随时被发表,甚⾄轻轻松松拿到 $10\mathsf{W}^{+}$ ,这是⼀件挺细思极恐的事⼉。恐在哪⼉,我们继续说。
⽽⾃ 2013 年起,也就是微信公众号刚爆发的那⼀年,朋友圈疯狂转发 2000 字左右的鸡汤成为了⼀种热潮,许多公众号借助这种「短,爽,装」的互联⽹新⽂体,⼀夜成名,吸粉上百万。
即使现在许多头部公众号都改邪归正⼤幅度转型,但我还是记得许多⼤号前⾝都是靠鸡汤起家的,⽐如新世相前⾝的世相,也有⾄今仍在继续写更符合快餐阅读时代的⾼级鸡汤续命的⼗点读书。
《庆余年》大结局:留下这条“读书论”,引人深思.
8位朋友读过
为什么一定要带孩子见世面?这是我见过最好的答案
1位朋友读过
直⾄现在,⼤家都习惯把在微信上看到的⽂章都称为鸡汤,很多情感成⻓作者也在号称⾃⼰是鸡汤写⼿,平常还会在朋友圈⾥抱怨,也会说「最近实在煲不出新鲜的鸡汤了」。
在百度百科上关于⼼灵鸡汤的定义是,「充满知识和感情的话语」。⼼灵鸡汤是⼀种安慰剂,可以怡情,作阅读快餐;亦可移情,挫折、抑郁时,疗效直逼「打鸡⾎」。
但⼤数据时代的鸡汤有⼀点变味⼉了,在信息爆炸,注意⼒浮躁的年代鸡汤呈现出了⼀种神奇的特征,就是真正爱读鸡汤的意识不到⾃⼰读的是鸡汤,他们觉得⾃⼰读的叫正能量。
为什么说鸡汤像⾊情按摩呢?
因为鸡汤写作相当好抓⼈的痛点,也容易控制按摩的⼒道,效果还特别快。
⼈类的最根本痛点⽆⾮就是七宗罪「暴⻝、⾊欲、贪婪、忧郁、暴怒、懒惰、虚荣、傲慢」,逮住⼈的懒惰,教你⾃律的⼈⽣最成功,逮住⼈的暴怒,教你温柔的⼥⼈最优雅,逮住⼈的贪婪,教你的为爱花钱的男⼈最靠谱……
这是好抓痛点。
在⼀篇套路写作鸡汤⽂⾥,所有的情节、描述、⼈物都是作者预先设定好的。甚⾄读者会有什么反应,我们读到哪⼀段会有⾼潮,作者都知道。
简⽽⾔之:作者可以通过对故事情节的设置,来操纵我们的反应、思考和情绪。
你所产⽣的共鸣,同情,愤懑,甚⾄恍然⼤悟 ⸺ 很有可能,都是作者设定的⼀部分。对于鸡汤⽼司机,拿捏起来情绪简直不要太容易,毕竟在产出量⼤、有模板套路的写作情况下,相当好控制变量寻找读者的情绪 G 点。
这是好控制⼒道。
⼀篇鸡汤⽂读完后,效果也⽴竿⻅影就来了。
⽐如刚被⼀个⼈插队,⼼⽣愤懑,恨不得⻢上上去互喷⼀顿,但看了⼀篇鸡汤⽂后,⽴⻢就会⼼态平和,头顶佛光,⼼中暗道:这个世界,需要包容,我是胸怀宽⼴的,我不能和这种⼈⼀般⻅识。
于是不仅不会⽣⽓,还会对插队的⼈送上⼀个优雅⼜不失同情的微笑。
⼜或者,刚才还答应和猪队友来⼀把游戏,但等队友上线时不⼩⼼读了篇鸡汤,于是⽴⻢抱起书冲向图书馆,⼼中暗道:我的未来我做主,怎么能把美好的⻘春与时间挥霍在游戏上呢?傻 X 才玩游戏。
这就是效果特别快。
⽽且还会上瘾。
我做⾃媒体时也认识⼀些作者,其中就有⼀个⾼端鸡汤作家,他上稿多次【有书】【洞⻅】【凯叔讲故事】等情感头部公众号,按他的话来说:「写鸡汤是可以⽤模板直接复制量产的。
于是我试着总结了⼀下鸡汤的写作套路,按照这个模板我们⻢上就能秒写⼀篇:
1、提出⼀个正能量观点「⼈只有⾃律才能⾛向成功
2、⽤关键词百度⼀个励志故事 or ⾃⼰⽆中⽣有编⼀个「我有⼀个朋友,她从前是个 xx 的⼈,昨天我和她视频时,发现她变了许多xxx,⼀问,原来她现在已经是 xxx 了。
3、把你的观点换⼀句废话再总结⼀次「⽽这都是因为她⾜够⾃律,所以才拥有了现在精彩的⼈⽣
4、以上步骤重复⼗次,最后放⼀句⾦句,⼀篇完美的鸡汤⽂,bingo。
鸡汤⽂写作套路⼀览(图⽚来源⽹络)
那么鸡汤到底有没有营养呢?此刻我要⽤上我专业的营养学功底来解释了:
从健康⻆度说鸡汤,实际上汤⾥也是基本没有营养的。
想想汤上那⼀圈⾦光,都是脂肪,含嘌呤的脂肪。汤的鲜味主要来⾃于嘌呤,⽽脂肪则吃起来很⾹。(所以像蛋糕排⻣这些脂肪⾼的东西都很好吃)
知识虽然是跨界的,但在某些领域也能产⽣惊⼈的融合度。
鸡汤的确闻着⾹,喝着舒服,但吸收进去没有任何的营养价值,对机体和⼤脑都是。
甚⾄嘌呤喝多了还会得痛⻛。
鸡汤⽂虽然讲了许多⾼处不胜寒的⼤道理,却没有给到任何的可操作性,⼀边剥夺⼈的独⽴思考⼒,⼀边懈怠⼈的⾏动⼒。
只有世界观,没有⽅法论的写作模式,所以鸡汤会夸⼤主观能动性,⽽忽略规律。
⼀篇鸡汤⽂看下来,⼀腔热⾎猛于虎,⼀想上⼿⼆百五。
⽽也正因为鸡汤是⼀种浅层次阅读的东西,可复制性很强,因此它⽆需调⽤个体⼤脑中差异化的观点,也⽤不到真实践⾏的经验,只需要搜罗⼀些不知道被改造过⼏次的名⼈故事就够了。
⽽相对的,许多优质原创作者每次写⼀篇⽂章都需要挺久,因为需要转化⾃⼰的经验和阅历,再结合学者专家研究总结出的底层逻辑概念,在差异化解读的同时还要保证⾜够有启发性,这样的写作⼿法才是保证原创内容⾜够优质和独特的核⼼,也是真正的「创新式写作」。
鸡汤之所以读着那么爽,是因为它压根也不想解决你的问题。
⽌疼药不治病应该是个常识。
我知道这样不对
(图⽚来源⽹络)
但是虚度年华好过瘾啊
3
⽽像真正有成⻓价值的⼲货,绝对不会让⼈怎么舒服。
为了适应现代⼈越来越「短、平、快」的阅读速度,现在的鸡汤已经慢慢变得⾼级起来,与其说是鸡汤,不如叫「速溶鸡精」,但其实本质上都是⼀个逻辑:以故事为基底来讲⼤道理。
因为我们的⼤脑是偏爱故事的。
认知科学家⻢克·图纳(Mark Tuner)曾说:「叙事性的想象(也就是故事)是形成思想的基本⽅法。「我们的⼤脑是靠故事理解世界的,所以会讲故事很重要。
我们从⼩通过「孔融让梨」「卧冰求鲤」的故事理解谦让孝顺,通过「特洛伊⽊⻢」「草船借箭」的故事铭记中西历史,我们的⼤脑都是靠故事去理解世界的。
所以我可以给你分辨⼀篇⽂章到底是鸡汤还是⼲货的⼀个可⾏性办法:看这篇⽂章中是如何运⽤故事的。
通过刚教的鸡汤模板,你可以看出来鸡汤在想说道理之前都会先讲个故事,说⼗个道理就讲⼗个故事。等讲完个故事都 300 字了,才说个 30 字的道理,其中15 个字估计还都是引⽤的名⼈名⾔。
千惠不仅带着小花做味增汤,还教小花学挑菜、择菜,做日式点心,精心编制了一份料理笔记给女儿,还教会了女儿洗衣服、叠衣服等家务事。
故事
电影的最后,千惠还是走了,而小花每天恪守着和她的约定,自己煮味赠汤,打理家务,乐观、坚强地和爸爸继续生活下去
千惠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不仅教会了小花生活技能,更让她学会承担起那份责任,懂得了要「好好照顾爸爸」。
诗人于戈曾说:「你什么都可以给孩子,唯独对生活的经历,喜怒哀乐、成功挫折,你无法给孩子。」 引用
一个家需要经营,孩子更是家的一部分。做家务并不只是大人的工作,也应该让孩 道理
⽽这些故事式⽂章,往往在「论据」上⾮常浓墨重彩,但是在「论证」上,基本没有。
⼤多数都是:⽤ $95%$ 的篇幅告诉你⼀个故事,最后⽤ $5%$ 升华、点出主旨,收尾。但等等,你的论证哪去了?
假如我能从⾃制⼒、认知效率的⻆度来解释「⾏为艺术学习法的弊端」,我就绝对不会只说⼀句「你只是看上去很努⼒」。哪怕后者看着更直观,但没⽤就是没⽤。
逻辑啊,论证啊,兄弟。
⽽相对起来,⼲货⽂则整篇都是在解释⼀个准确的理论或现象,当实在晦涩时,才会说个故事来辅助我们理解,乃⾄在解释完后通过举例⼦去教我们去运⽤这个理论。
所以说两者真正的区别在于,鸡汤会通过故事,省略论证直接得出理论,⽽⼲货则会只利⽤故事来辅助理论的解释与运⽤。
4
鸡汤最爱做的事情,就是把看似复杂的现象,⽤简单到都怀疑逻辑的语⾔,慢条斯理的通过故事告诉你,让你感受到思想被刷新的愉悦感。
⽽⼲货⽂则需要你逆本能的去不断更新和抛弃那些旧观念、旧思维、旧框架,最重要的是还要去亲⾃践⾏,验证到底它对⾃⼰有没有⽤,很累,甚⾄扎⼼。
所以从这个⻆度来看,说我写的是鸡汤的就很好笑。
你什么时候⻅过鸡汤⽂评论区底下有这种画⻛:
DORA(朋友)
我觉得我被冒犯到了给我跪下
|作者 噢耶
看看,⼀点都不岁⽉静好。
为什么说⼲货像正规按摩?
因为⼲货并不会试图去寻找你的痒点痛点,它只找得到你的「病点」。
每个⼈基于曾经的⼀些阅历,在思维⽅⾯得的「病」都不⼀样,甚⾄许多⼈还不知道⾃⼰得了什么「病」。
⽽治病,或者意识到⾃⼰得了什么病的过程是不好受的,我们会感到认知被颠覆的痛苦,改变固化思维的艰难,接受差异的⽭盾……
但⼤脑跟肌⾁⼀样,会越锻炼越坚韧,也会产⽣复杂记忆,提升⾃⼰的可塑性。如果我们提⾼⾃⼰对复杂问题的思考能⼒,多去读论述性、说理性的内容,多去对内容进⾏分析、框架化,慢慢的,你会发现:
以前那些⽢之如饴的鸡汤,现在喝起来都像⽩开⽔了,完全对不上胃⼝了。
其实我本⼈也有两种写作⽂⻛的哈哈,发布在公众号写的⽂章为了便于⼤家理解互动,我会刻意简化⼝语化⼀些概念,尽量不说逻辑太绕的⻓句,还会插表情包,着重在传达中⼼思想。
但在知乎的盐选专栏,为了保证会员内容的优质,我不会有任何逻辑和概念上的简化,⽽且基本是纯⽂字,除了必要图表外不会放其他。
公众号写法
而相对的,许多优质原创作者每次写一篇文章都需要挺久,因为他们转化了自己的经验和阅历,也想让自己的内容更加独特,有差异性。
而相对的,许多优质原创作者每次写一篇文章都需要挺久,因为需要转化自己的经验和阅历,再结合学者专家研究总结出的底层逻辑概念,在差异化解读的同时还要保证足够有启发性,这样的写作手法才是保证原创内容足够优质和独特的核心,也是真正的“创新式写作”。 盐选专栏写法
5
对了,看到这⾥你可能觉得我是很憎恨与鄙视鸡汤的?
但其实正相反,我觉得鸡汤有时也还挺好的。
⼤学我最迷茫和焦虑的时候每天都在简书上看鸡汤,今天看个⽜⽺才会成群狮虎只会独⾏,明天看个.改变不了的事别太在意留不住的⼈学会放弃,可谓是相当充实的糟蹋着时间。
虽然我现在根本想不起来印象深刻的什么点了,但不得不说,它作为廉价的能量饲料帮我挺过了⼀段⿊暗的时光。
我明⽩当处在⼈⽣低⾕的⾄暗时光时,⼈真的很难振作起来去专注的读⼀些需要深度思考,调⽤⼤量认知资源才能啃动的硬核⼤厚书,此时如果有⼀篇朴实⽆华的鸡汤看,虽然不能指引我们活得更好更正确,但总可以拽着离深渊远⼀点。
尽管鸡汤⽂的简单套路和粗暴逻辑对我们可能存在误导,但它对于⾝陷迷途或者绝望中的⼈来说,或许也算种模糊的光吧。我曾经⻅证⼀个读者从低⾕爬出时,特地来跟我分享了那本启发过他让他振作起来的书,其实就是⼀本鸡汤书《你只是看起来很努⼒》。
鸡汤固然没有营养,但能让你暂且苟活下去。
⽌疼药固然不治病,但能让你咬⽛切⻮多熬⼀会。
它有个既定的益处:能以煽动性的⽅式构成「触机」,以此触发我们想做某事、想努⼒的情感和信念。
鸡汤本⾝并没有很糟,它毕竟为你提前预⽀了念想与动机,给予你上进的能动⼒。
真正糟的是,沉迷于这种预⽀来的虚幻念想,⽽再难接受来⾃真实世界的认知痛苦。
鸡汤本⾝也不可怕,可怕的是⼈格不独⽴。
当⼀个⼈精神价值的体现要⻓期依附于外物,⽽⾮⾃⼰的时候,才是最可怕的。
您的会员即将到期还剩 7 天到期,最低 9/⽉续费免费参与千场课程
⽴即续费评论 273写下你的评论…
唐王⽕⽕ Lv5
“鸡汤本⾝并没有很糟,它毕竟为你提前预⽀了念想与动机,给予你上进的能动力。直正糟的是,沉迷干这种预支来的虚幻念想.而再难接受来白直实十屏开 $\smile$
2020-03-10
JFengenen Lv5
⽌疼药、饮料、医药包、绷带、医疗箱只能暂时的让你活着,想要吃到鸡还要靠 技术 展开 $\smile$
2020-03-12
查看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下⼀节 $\precsim$
「说话」是如何改变你的思维的?
文章作者 知乎
上次更新 2025-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