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我不止一次听人提到,学习是反人性的。乍一听起来,似乎有些道理,因为学习过程往往会伴随着汗水。但仔细一琢磨,我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

学习,的确需要克服内在的惰性和环境限制。但,这就是世界的客观规律,我们只有努力去克服这些困难,才能通过学习实现成长。而成长带来价值和喜悦,绝非安逸、舒适带来的简单快乐可以比拟。

回想这 5 个月我创作《研发效率破局之道》专栏的过程,也正是这样,辛苦、有挑战,但价值非常大。

我写这个专栏的目的,是总结自己 15 年的软件行业从业经历,系统地分享我对高效研发的理解。而我的目标是,根据研发活动的特点,抽象出研发效能的模型,而不是堆砌花里胡哨的各种研发实践。

同时,考虑到利用碎片化时间收听专栏音频的用户,我希望每一个模块、每一篇文章的知识点,都有严密的知识结构,让你学到的知识点不是零散的,而是能够连成线、织成网,实现碎片化时间的高效利用。

所以,我创作这个专栏的思路是,系统分析研发效能模型中的各种方法论,并结合 Facebook 等高效能公司的具体实践,以及我在其他公司落地的经验,让你能够深入理解这些方法论的 why、how 和 what,进而活学活用,真正提高个人和团队的研发效能。

为此,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去查阅资料、调研、整理和优化,并针对不同主题进行不同维度的讲解:针对方法论和文化,主要是系统化和实战经验相结合;而针对具体工具,则尽量给出具体的示例,帮你更直观地理解应用方法和技巧,因此使用了不少的截屏、录屏、代码输出,还在 GitHub 上专门创建了两个项目来进行演示。所以,每一篇文章的耗时,都超过了自己和极客时间编辑的预期。

除了这些挑战和辛苦外,这个过程对我来说价值巨大。

首先,这些内容能够为国内公司研发效能的提升带来价值,对我来说就意义重大。我切身体验过 Facebook 这样的高效能公司,也体验过研发效能不那么好的公司,特别清楚高效能可以带来公司业务发展和个人成长的质变。这,对国内正在从野蛮生长到精耕细作转变的软件行业,作用尤其巨大。

从留言反馈来看,我确实看到了这份价值。所以在这里,我要感谢你们的陪伴,你们的每一条留言,都是我坚持创作的巨大动力。与你们的沟通,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也正因为如此,我几乎对每一条评论都做了详细解答。

除了能够产生价值外,这个过程也在帮我不断提高自己

在我看来,学习包括三个层次:

  1. 第一层是被动学习,效果一般;
  2. 第二层是动手实践;
  3. 第三层是把知识教给别人,效果最好。

从专栏的创作中,我体会尤其深刻。为了保证逻辑的严谨性,我经常会从“你”的角度问自己一些问题,以此来发现盲点,然后做更深一步的调研。文章上线之后,你的提问也驱使我更进一步地思考。毫无疑问,这都加深了我对问题的理解。

所以,我希望你在学习了这些方法论和实践后,能够学以致用,提高自己和团队的研发效能,然后更进一步地,你能够把它们传播到你的团队中,影响到你的下级同事甚至是老板。这样一来,这些方法论和实践,就能产生更大的价值,而你对它们的理解也会更深刻。

虽然专栏已经更新结束了,但我们的交流仍会继续。如果你在实践这些方法论的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和想法的话,都可以直接留言给我,我会继续关注并回复你的留言。

超越昨天的自己,享受成长的快乐”,是我的座右铭。每天进步一点点,除了能够产生价值外,学习和成长本身就能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快乐。这,也是我一直喜欢研发效能的重要原因。任何一个工作流程、工程方法都有提高的空间,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去发现这些可以改进的地方,然后对值得提高的部分进行优化。

其实,国内的软件行业,值得优化的地方比比皆是。我一直相信,国内软件研发人员的能力和创造性,绝不亚于硅谷那些高效能公司。只要我们的方向对了,并不断提高,就一定可以大幅提高团队和个人的研发效能,从而把时间花在最值得的地方。加油,我们一定可以!

最后,祝愿你在这个过程中,也能不断超越昨天的自己,享受成长的快乐!

在文章结尾,我为你准备了一份调查问卷,题目不多,希望你能抽出两三分钟填写一下。我非常希望听听你对这个专栏的意见和建议,期待你的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