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大循环,会带来内卷化吗?
文章目录
国内大循环,会带来内卷化吗?
瓜友们,大家晚上好。
经过2天2篇的哲学长文后,我们聊回时政。
聊下之前很火的那个词——国内大循环为主
这个内循环词,岱岱最早是在解读国际大势的东方时事评论那里听到的,15年还是什么时候,那时东方就下一个论断,如果中美在南海台海爆发冲突,中美关系恶化,中国就要启动战时经济,即最低内循环。
东方提最低内循环很多年了,很厉害,多年前的这个词现在的确上了国家战略了。
当然,这是最低内循环,是极限条件下的,我们目前还是提国内大循环为主,不过很多自媒体就开始带节奏了,所国内大循环一言以蔽之,就是自力更生,就是新时代的三线建设,我们中国人要过苦日子咯,如何如何。
把“以国际内大循环为主,国际大循环为辅”概念偷换成“只有国内大循环为主”,这就完全太扯了。
首先,中国和上个世纪的中国不一样,上世纪的中国还在往工业化国家努力,人口也是9亿,所以中国那时可以搞自力更生,完全不靠。我们现在工业化完成了,都是现代化国家,人口也到了14亿,是一个14亿人口的现代化大国。
英国的日不落帝国,是千万人口的现代化国家。
美国的超级大国,是亿万人口的现代化国家。
中国的伟大复兴,是十亿人口级别的现代化国家。
现在无法变成过去,就像黄金不可能再回到货币之锚一样,一个14亿人口的现代化大国,也无法单靠国内一条腿走路,单单石油等能源就是无解的,中国无法自闭于世界。
而且,更重要的是,国内大循环这朵红花,也离不开国际大循环的绿叶。
国内大循环为主,就把三驾马车的消费内需提到了主导地位,而美国之所以能有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很多人仅仅看到美国拥有向世界收铸币税的世界央行美联储,却没能看到美国拥有能向世界收科技税的硅谷。
左手是收铸币税的美联储,金融霸权,右手是收科技税的硅谷,科技霸权,美国靠着两只手搂全球的钱,才能在过去几十年内成为全球无可撼动的第一消费市场大国,反过来又积累起全球化贸易上的买方优势,构建起贸易霸权。这三大霸权搭台唱戏后又供给美国远超其他各国的军事势力,成就军事霸权。
所以,我们华为那么遭美国的恨,因为华为我们要断美国一只手啊。
所以人民币国际化和中国产业升级是牢不可分的,和芯片是牢不可分的。
想一想上个十年,中国大搞建设,是铁矿石等大宗的第一进口大国,按理说有议价权吧,结果中国买啥啥涨。
所以,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大循环是密不可分的,只有谁先谁后之别,除非战时最低内循环这种一只脚跳着走几步,我们中国不可能一只脚走路的,所以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欧美巴不得中国一只脚走路呢,世界工厂可替代性还是存在的,印度越南东南亚都在眼巴巴的望着欧美的垂青,想给欧美打工。
越南可以说是中美贸易战最大的受益国了,一直有中国企业搬去越南,中国外贸企业被美国加关税后,越南那边还有美国的关税优惠,这两年为了关税优惠跑去越南开厂的中国企业,更多了。
越南是闷声发大财的典型。
当然,一定有很多自媒体说越南等国家不可能的抢走中国世界工厂的,这辈子都不可能的。
战略上轻视,战术上重视总归是没错的。我们去年5月(贸易战酣畅淋漓的时候),就和柬埔寨,那个和越南有仇的柬埔寨,构建了牢不可破的“中柬共同体”。
对越南等国不要掉以轻心,远交近攻还是必要的,特别是在他们可能对我们国际大循环这条腿有威胁的时候。
好,务求精准,那文章的题目就要改一改了:
《国内大循环,会带来内卷化吗?》
变成——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会带来内卷化吗?》
一看问题,别急着回答为什么,先看是不是。
“带来内卷化”这个是否成立?
其实,不成立。
内卷化的学术解释,是一种社会文化模式某一发展达到某种确定的形式后,这种形式便停滞不前,难以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从而把自我锁死在低水平状态下,通过残酷竞争周而复始的循环。
读的是不是很吃力?
吃力就对了,知识分子都喜欢用专业术语装逼。
用一张图形象的解释下内卷化。
你就是里面的那只老鼠……
可想而知,谁都不愿被内卷化,陷入恶性竞争,成为代价。
内卷化被“入关学”带火了,入关学的宗旨就是入关入关,打赢欧美,产业升级,中国新一代就不用那么996,不用内卷化了。
这一点上,和温铁军的成本转嫁论很像。
哦,温铁军的成本转嫁也是从埃及学者那里得到了,这个理论是发达国际通过制定利于他们的游戏规则 ,和他们的科技优势等,把成本代价转嫁给发展中国家,从而让发展中国家更加负重前行,无法完成进步到发达国家。
一句话,不仅国内有先富的前浪收割新生代后浪,国际上也有欧美前浪收割发展中国家的后浪。
疫情之下欧美青年能躺在家里领钞票消费,我们中国的年轻人就要996累死累活的赚钱交房租,一定程度上就是发达国家能变着法子剥削发展中国家。
然而,这样的成本转嫁,是处处可见的,国际上有,国内上有。我们入关打赢欧美后,中国内卷化程度会轻些,但不会消失,因为内卷化还有内因。
举个活生生的例子。北上广等大城市长年吸引全国年轻血液涌入,多少县城的大街上见不到几个年轻人的影子,多少年轻人的青春被一二线城市当做发展的燃料,35岁后最能创造价值的年纪过后,被公司被城市淘汰,作为被榨干的燃料渣渣回到故乡,而他们的故乡已经因失血严重导致空心化老龄化,没有就业岗位,甚至财政恶化连公务员工资都发不出来。
还有一个xx市。
xx市土地资源紧张,建设用地指标奇缺,土地要么住宅要么商业楼,而国家规定建一定面积的住宅要有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小区不耗多少地,但学校医院耗地多啊,而建商业楼是不用配套搞学校医院的。所以xx市一个劲的搞商业写字楼,楼市就搞土地严控,即使xx市有一半学生可能上不了高中,也无动于衷。
最骚的是,xx市面积比北京上海小,但有比北京上海大的高尔夫球场。
“xx市高尔夫球场总面积达3千多公顷,各区社区公园面积却只有926公顷,高尔夫球场总面积是社区总面积的3.6倍。换成住宅区的话,按容积率3、一套房100平算大概是有100万左右的套房能上市,能解决300万人的住宅问题。”
那些为儿女上不了学的xx市中产家长们,是心急如焚,拉横幅跪在了学校门口。
家长们跪错了,真正能解决这个问题的那些人,不在学校,而在高尔夫球场上。
国际上,发达国家能将代价转嫁到发展中国家,一样的道理,国内上,一二线城市能将代价转嫁到三四线城市。
代价转嫁是无处不在的,内卷化是无处不在的。
这就是入关学最优秀地方,就是只谈内卷化产生的外部原因,不谈其内部原因。
圣经告诉我们马太效应,老子告诉我们天道人道: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
这是人类社会普遍的发展规律。
但是,我们不能任天由命,坐视不理。
如果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趋势,不能缓解或中止,那最终将超过社会压力的极限阈值,我们将陷入“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圈。
所以,我们有了地方转移支付的分税制设定。
所以,我们有了围绕土地指标的土地管理制度。
所以,我们有了能进行全国一盘子的宏观调控。
也所以,我们走的是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作用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也所以,信奉哈耶克的市场派在中国是战术辅助地位,没有战略主导地位。
让那些奥派经济学家们说我们中国体制是“通往奴役之路”吧,我们真全用了市场派那一套,全面小康就成了全面贫民窟了。
既然内卷化是无处不在的,只有轻重缓急之分,只有这个程度是否可接受,是否处于社会压力阈值之下之分,所以,务求精准,我们的题目又要变化一下了: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会带来内卷化吗?》
变成了: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会加速内卷化吗?》
关于这个问题,岱岱还是荡开一笔,举几个例子。
中国的某些重要领域的专业人才,如果去国家科研单位,赚到的薪水,是不如他们去私企赚的多的。
甚至只有私企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
然而,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专业人才愿意留在国家单位呢?
这不仅仅是爱国无私奉献能完全解释的,不是用爱发电能完全解释的。
能补充的,就是很多人虽然给国家打工赚的不如给私企打工的多,但国家能在教育医疗等领域给员工很大的补贴,这些东西是私企老板无法保证的。
比如儿女要上学了,私企老板只会给你钱,你去买学区房,保证儿女上学,而你给国家打工,可能组织上一个电话就能保障你了,甚至有些重要科研单位,还会保证你儿女的大学甚至就业。
这些资源,是私企老板无法保证的,虽然私企给的钱多,国家给的钱少,但在那些稀缺的可能无法花钱买的资源上,国家更令人满意,比私企更有竞争力。
如果那些资源都完全按照市场规律走,钱能买到一切,权无法干涉,私企老板的竞争力就远大于国家,国家就要付出更多的成本来和市场争夺人才。
这是个人方向上的。
还有行业方向上的。
岱岱出一本书或者发表文章,稿费都要交税,但是岱岱在微信公众号上写文章,瓜友给岱岱zan赏点guang告,这些是不用交税的。
其实国家有技术也有法理可以让这个纳税,但国家没有,那很多人是不是就更有动力从线下转到线上了呢?
然后很多杂志书店无以为继,自媒体和网络文学蓬勃发展。
这就是引导,这就是扶持。
实体店房租不断上涨,每个实体店都要交租金,然而网上开店买东西,却不一样,国家规定年营业额不超过36万的不用纳税,95%淘宝店在这个不纳税范围。一般的实体店越来越干不过网店,是正常的,那很多人是不是更有动力搞触网了呢?
然后很多实体店难以为继,网络电商蓬勃发展。
这就是引导,这就是扶持。
一言以蔽之,很多东西按市场规律看不见的手在往那走,但有一只看得见的手,加速了进程。
西方是一只手往前推,我们有两只手往前推。
个人、行业举了例子,还有区域发展上。
国内大循环,肯定要缩短东西发展差距,南北发展差距,但是没人没产业愿意去西部去北部,怎么办呢?
我们有灵活的税制规定,给西部给北部更低的税收政策,西部北部没原始资本搞不了福利待遇,吸引不了年轻人才来扎根,我们就扩大财政转移支付,扩大地方固投规模,甚或直接放开土地指标不能跨省买卖的口子,让地方卖土地指标给发达缺地的沿海城市,赚到的钱搞发展搞人才补贴。
不管是个人,还是行业,还是区域发展,一句话,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都在发挥强大的作用,进行。
即使这些都是市场派唾弃的,即使这些有一定的不合理性,即使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也有滥用误用的可能。
只能说,“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战略大局下,看得见的手的作用,是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
最后,想起温铁军的那句话。
温老说啊,他搞了一辈子的理论,其实就四个字——“成本转嫁”
他说,当你看到灯火通明、无上耀眼的现代化的时候,你要问一句:
“那么代价呢?”
文章作者 anonymous
上次更新 2024-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