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黄申。欢迎来到第二次课外加餐时间。

位操作的应用实例

留言里很多同学对位操作比较感兴趣,我这里通过计算机中的位操作的几个应用,来帮你理解位操作。

1. 验证奇偶数

第 2 节里,我提到了,奇偶数其实也是余数的应用。编程中,我们也可以用位运算来判断奇偶数。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偶数的二进制最后一位总是 0,而奇数的二进制最后一位总是 1,因此对于给定的某个数字,我们可以把它的二进制和数字 1 的二进制进行按位“与”的操作,取得这个数字的二进制最后一位,然后再进行判断。

我这里写了一段代码,比较了使用位运算和模运算的效率,我统计了进行 1 亿次奇偶数判断,使用这两种方法各花了多少毫秒。如果在你的机器上两者花费的时间差不多,你可以尝试增加统计的次数。在我的机器上测试下来,同样次数的奇偶判断,使用位运算的方法耗时明显更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public class Lesson1_append1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even_cnt = 0, odd_cnt = 0;

  long start = 0, end = 0;

    start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for (int i = 0; i < 100000000; i++) {

      if((i & 1) == 0){

       even_cnt ++;

   }else{

       odd_cnt ++;

   }

     }

  end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System.out.println(end - start);

  System.out.println(even_cnt + " " + odd_cnt);

    even_cnt = 0;

  odd_cnt = 0;

  start = 0;

  end = 0;

    start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for (int i = 0; i < 100000000; i++) {

      if((i % 2) == 0){

       even_cnt ++;

   }else{

       odd_cnt ++;

   }

     }

  end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System.out.println(end - start);

  System.out.println(even_cnt + " " + odd_cnt);

  }

}

2. 交换两个数字

你应该知道,要想在计算机中交换两个变量的值,通常都需要一个中间变量,来临时存放被交换的值。不过,利用异或的特性,我们就可以避免这个中间变量。具体的代码如下:

1
2
3
4
5
6

x = (x ^ y);

y = x ^ y;

x = x ^ y;

把第一步代入第二步中,可以得到:

1
2

y = (x ^ y) ^ y = x ^ (y ^ y) = x ^ 0 = x

把第一步和第二步的结果代入第三步中,可以得到:

1
2

x = (x ^ y) ^ x = (x ^ x) ^ y = 0 ^ y = y 

这里用到异或的两个特性,第一个是两个相等的数的异或为 0,比如 x^x= 0;第二个是任何一个数和 0 异或之后,还是这个数不变,比如 0^y=y。

3. 集合操作

集合和逻辑的概念是紧密相连的,因此集合的操作也可以通过位的逻辑操作来实现。

假设我们有两个集合{1, 3, 8}和{4, 8}。我们先把这两个集合转为两个 8 位的二进制数,从右往左以 1 到 8 依次来编号。

如果某个数字在集合中,相应的位置 1,否则置 0。那么第一个集合就可以转换为 10000101,第二个集合可以转换为 10001000。那么这两个二进制数的按位与就是 10000000,只有第 8 位是 1,代表了两个集合的交为{8}。而这两个二进制数的按位或就是 10001101,第 8 位、第 4 位、第 3 位和第 1 位是 1,代表了两个集合的并为{1, 3, 4, 8}。

说到这里,不禁让我想起 Elasticsearch 的 BitSet。我曾经使用 Elasticsearch 这个开源的搜索引擎来实现电商平台的搜索。

当时为了提升查询的效率,我使用了 Elasticsearch 的 Filter 查询。我研究了一下这个 Filter 查询的原理,发现它并没有考虑各种文档的相关性得分,因此它可以把文档匹配关键字的情况,转换成了一个 BitSet。

你可以把 BitSet 想成一个巨大的位数组。每一位对应了某篇文档是否和给定的关键词匹配,如果匹配,这一位就置 1,否则就置 0。每个关键词都可以拥有一个 BitSet,用于表示哪些文档和这个关键词匹配。那么要查看同时命中多个关键词的文档有哪些,就是对多个 BitSet 求交集。利用上面介绍的按位与,这点是很容易实现的,而且效率相当之高。

二分查找时的两个细节

第 3 节我介绍了迭代法,并讲解了相关的代码实现。其中,有两个细节我在这里补充说明一下。

第一个是关于中间值的计算。我优化了两处代码,分别是 Lesson3_2 的第 16 行和 Lesson3_3 的第 22 行。

其中,Lesson3_2 的第 16 行由原来的:

1
2

double middle = (min + max) / 2;

改为:

1
2

double middle = min + (max - min) / 2;

Lesson3_3 的第 22 行由原来的:

1
2

int middle = (left + right) / 2;

改为:

1
2

int middle = left + (right - left) / 2;

这两处改动的初衷都是一样的,是为了避免溢出。在第一篇加餐中,介绍负数的加法时,我已经解释了什么是溢出。那这里为什么会发生溢出呢?我以第二处代码为例来讲解下。

从理论上来说,(left+right)/2=left+(right-left)/2。可是,我们之前说过,计算机系统有自身的局限性,无论是何种数据类型,都有一个上限或者下限。一旦某个数字超过了这些限定,就会发生溢出。

对于变量 left 和 right 而言,在定义的时候都指定了数据类型,因此不会超出范围。可是,left+right 的和就不一定了。从下图可以看出,当 left 和 right 都已经很接近某个数据类型的最大值时,两者的和就会超过这个最大值,发生上溢出。这也是为什么最好不用通过 (left+right)/2 来求两者的中间值。

那么为什么 left + (right -left)/2 就不会溢出呢?首先,right 是没有超过最大值的,那么 (right -left)/2 自然也就没有超过范围,即使 left 加上了 (right -left)/2,也不会超过 right 的值,所以运算的整个过程都不会产生溢出。

第二个是关于误差百分比和绝对误差。在 Lesson3_2 中有这么一行:

1
2
3
4

double delta = Math.abs((square / n) - 1);

 

这里我使用了误差的百分比,也就是误差值占输入值 n 的比例。其实绝对误差也是可以的,不过我在这里考虑了 n 的大小。比如,如果 n 是一个很小的正整数,比如个位数,那么误差可能要精确到 0.00001。但是如果 n 是一个很大的数呢?比如几个亿,那么精确到 0.00001 可能没有多大必要,也许精确到 0.1 也就可以了。所以,使用误差的百分比可以避免由于不同的 n,导致的迭代次数有过大差异。

由于这里 n 是大于 1 的正整数,所以可以直接拿平方值 square 去除以 n。否则,我们要单独判断 n 为 0 的情况,并使用绝对误差。

关于迭代法、数学归纳法和递归

从第 3 节到第 6 节,我连续介绍了迭代法、数学归纳法、递归。这些概念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又不完全一样,很多同学对此也有一些疑惑。所以,这里我来帮你梳理一下。

迭代法和递归都是通过不断反复的步骤,计算数值或进行操作的方法。迭代一般适合正向思维,而递归一般适合逆向思维。而递归回溯的时候,也体现了正向递推的思维。它们本身都是抽象的流程,可以有不同的编程实现。

对于某些重复性的计算,数学归纳法可以从理论上证明某个结论是否成立。如果成立,它可以大大节约迭代法中数值计算部分的时间。不过,在使用数学归纳法之前,我们需要通过一些数学知识,假设命题,并证明该命题成立。

对于那些无法使用数学归纳法来证明的迭代问题,我们可以通过编程实现。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广义上来说,递归也是迭代法的一种。不过,在计算机编程中,我们所提到的迭代是一种具体的编程实现,是指使用循环来实现的正向递推,而递归是指使用函数的嵌套调用来实现的逆向递推。当然,两种实现通常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循环的实现很容易理解,对硬件资源的开销比较小。不过,循环更适合“单线剧情”,例如计算 2^n,n!,1+2+3+…+n 等等。而对于存在很多“分支剧情”的复杂案例而言,使用递归调用更加合适。

利用函数的嵌套调用,递归编程可以存储很多中间变量。我们可以很轻松地跟踪不同的分支,而所有这些对程序员基本是透明的。如果这时使用循环,我们不得不自己创建并保存很多中间变量。当然,正是由于这个特性,递归比较消耗硬件资源。

递归编程本身就体现了分治的思想,这个思想还可以延伸到集群的分布式架构中。最近几年比较主流的 MapReduce 框架也体现了这种思想。

综合上面说的几点,你可以大致遵循这样的原则:

  • 如果一个问题可以被迭代法解决,而且是有关数值计算的,那你就看看是否可以假设命题,并优先考虑使用数学归纳法来证明;
  • 如果需要借助计算机,那么优先考虑是否可以使用循环来实现。如果问题本身过于复杂,再考虑函数的嵌套调用,是否可以通过递归将问题逐级简化;
  • 如果数据量过大,可以考虑采用分治思想的分布式系统来处理。

最后,给你留一道思考题吧。

在 1 到 n 的数字中,有且只有唯一的一个数字 m 重复出现了,其它的数字都只出现一次。请把这个数字找出来。提示:可以充分利用异或的两个特性。

好了,前面 6 讲的补充内容就到这里了。欢迎你留言给我。你也可以点击“请朋友读”,把今天的内容分享给你的好友,和他一起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