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丨提高篇答疑:如何理解TCP四次挥手?
文章目录
你好,我是盛延敏,这里是网络编程实战第 19 讲,欢迎回来。
这一篇文章是提高篇的答疑部分,也是提高篇的最后一篇文章。非常感谢大家的积极评论与留言,让每一篇文章的留言区都成为学习互动的好地方。在今天的内容里,我将针对大家的问题做一次集中回答,希望能帮助你解决前面碰到的一些问题。
这部分,我将采用 Q&A 的形式来展开。
如何理解 TCP 四次握手?
TCP 建立一个连接需 3 次握手,而终止一个连接则需要四次挥手。四次挥手的整个过程是这样的:
首先,一方应用程序调用 close,我们称该方为主动关闭方,该端的 TCP 发送一个 FIN 包,表示需要关闭连接。之后主动关闭方进入 FIN_WAIT_1 状态。
接着,接收到这个 FIN 包的对端执行被动关闭。这个 FIN 由 TCP 协议栈处理,我们知道,TCP 协议栈为 FIN 包插入一个文件结束符 EOF 到接收缓冲区中,应用程序可以通过 read 调用来感知这个 FIN 包。一定要注意,这个 EOF 会被放在已排队等候的其他已接收的数据之后,这就意味着接收端应用程序需要处理这种异常情况,因为 EOF 表示在该连接上再无额外数据到达。此时,被动关闭方进入 CLOSE_WAIT 状态。
接下来,被动关闭方将读到这个 EOF,于是,应用程序也调用 close 关闭它的套接字,这导致它的 TCP 也发送一个 FIN 包。这样,被动关闭方将进入 LAST_ACK 状态。
最终,主动关闭方接收到对方的 FIN 包,并确认这个 FIN 包。主动关闭方进入 TIME_WAIT 状态,而接收到 ACK 的被动关闭方则进入 CLOSED 状态。进过 2MSL 时间之后,主动关闭方也进入 CLOSED 状态。
你可以看到,每个方向都需要一个 FIN 和一个 ACK,因此通常被称为四次挥手。
当然,这中间使用 shutdown,执行一端到另一端的半关闭也是可以的。
当套接字被关闭时,TCP 为其所在端发送一个 FIN 包。在大多数情况下,这是由应用进程调用 close 而发生的,值得注意的是,一个进程无论是正常退出(exit 或者 main 函数返回),还是非正常退出(比如,收到 SIGKILL 信号关闭,就是我们常常干的 kill -9),所有该进程打开的描述符都会被系统关闭,这也导致 TCP 描述符对应的连接上发出一个 FIN 包。
无论是客户端还是服务器,任何一端都可以发起主动关闭。大多数真实情况是客户端执行主动关闭,你可能不会想到的是,HTTP/1.0 却是由服务器发起主动关闭的。
最大分组 MSL 是 TCP 分组在网络中存活的最长时间吗?
MSL 是任何 IP 数据报能够在因特网中存活的最长时间。其实它的实现不是靠计时器来完成的,在每个数据报里都包含有一个被称为 TTL(time to live)的 8 位字段,它的最大值为 255。TTL 可译为“生存时间”,这个生存时间由源主机设置初始值,它表示的是一个 IP 数据报可以经过的最大跳跃数,每经过一个路由器,就相当于经过了一跳,它的值就减 1,当此值减为 0 时,则所在的路由器会将其丢弃,同时发送 ICMP 报文通知源主机。RFC793 中规定 MSL 的时间为 2 分钟,Linux 实际设置为 30 秒。
关于 listen 函数中参数 backlog 的释义问题
我们该如何理解 listen 函数中的参数 backlog?如果 backlog 表示的是未完成连接队列的大小,那么已完成连接的队列的大小有限制吗?如果都是已经建立连接的状态,那么并发取决于已完成连接的队列的大小吗?
backlog 的值含义从来就没有被严格定义过。原先 Linux 实现中,backlog 参数定义了该套接字对应的未完成连接队列的最大长度(pending connections)。如果一个连接到达时,该队列已满,客户端将会接收一个 ECONNREFUSED 的错误信息,如果支持重传,该请求可能会被忽略,之后会进行一次重传。
从 Linux 2.2 开始,backlog 的参数内核有了新的语义,它现在定义的是已完成连接队列的最大长度,表示的是已建立的连接(established connection),正在等待被接收(accept 调用返回),而不是原先的未完成队列的最大长度。现在,未完成队列的最大长度值可以通过 /proc/sys/net/ipv4/tcp_max_syn_backlog 完成修改,默认值为 128。
至于已完成连接队列,如果声明的 backlog 参数比 /proc/sys/net/core/somaxconn 的参数要大,那么就会使用我们声明的那个值。实际上,这个默认的值为 128。注意在 Linux 2.4.25 之前,这个值是不可以修改的一个固定值,大小也是 128。
设计良好的程序,在 128 固定值的情况下也是可以支持成千上万的并发连接的,这取决于 I/O 分发的效率,以及多线程程序的设计。在后面的性能篇里,我们的目标就是设计这样的程序。
UDP 连接和断开套接字的过程是怎样的?
UDP 连接套接字不是发起连接请求的过程,而是记录目的地址和端口到套接字的映射关系。
断开套接字则相反,将删除原来记录的映射关系。
在 UDP 中不进行 connect,为什么客户端会收到信息?
有人说,如果按照我在文章中的说法,UDP 只有 connect 才建立 socket 和 IP 地址的映射,那么如果不进行 connect,收到信息后内核又如何把数据交给对应的 socket?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我刚刚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心里也在想,是啊,我是不是说错了?
其实呢,这对应了两个不同的 API 场景。
第一个场景就是我这里讨论的 connect 场景,在这个场景里,我们讨论的是 ICMP 报文和 socket 之间的定位。我们知道,ICMP 报文发送的是一个不可达的信息,不可达的信息是通过目的地址和端口来区分的,如果没有 connect 操作,目的地址和端口就没有办法和 socket 套接字进行对应,所以,即使收到了 ICMP 报文,内核也没有办法通知到对应的应用程序,告诉它连接地址不可达。
那么为什么在不 connect 的情况下,我们的客户端又可以收到服务器回显的信息了?
这就涉及到了第二个场景,也就是报文发送的场景。注意服务器端程序,先通过 recvfrom 函数调用获取了客户端的地址和端口信息,这当然是可以的,因为 UDP 报文里面包含了这部分信息。然后我们看到服务器端又通过调用 sendto 函数,把客户端的地址和端口信息告诉了内核协议栈,可以肯定的是,之后发送的 UDP 报文就带上了客户端的地址和端口信息,通过客户端的地址和端口信息,可以找到对应的套接字和应用程序,完成数据的收发。
|
|
从代码中可以看到,这里的 connect 的作用是记录客户端目的地址和端口–套接字的关系,而之所以能正确收到从服务器端发送的报文,那是因为系统已经记录了客户端源地址和端口–套接字的映射关系。
我们是否可以对一个 UDP 套接字进行多次 connect 的操作?
我们知道,对于 TCP 套接字,connect 只能调用一次。但是,对一个 UDP 套接字来说,进行多次 connect 操作是被允许的,这样主要有两个作用。
第一个作用是可以重新指定新的 IP 地址和端口号;第二个作用是可以断开一个已连接的套接字。为了断开一个已连接的 UDP 套接字,第二次调用 connect 时,调用方需要把套接字地址结构的地址族成员设置为 AF_UNSPEC。
第 11 讲中程序和时序图的解惑
在 11 讲中,我们讲了关闭连接的几种方式,有同学对这一篇文章中的程序和时序图存在疑惑,并提出了下面几个问题:
- 代码运行结果是先显示 hi data1,之后才接收到标准输入的 close,为什么时序图中画的是先 close 才接收到 hi data1?
- 当一方主动 close 之后,另一方发送数据的时候收到 RST。主动方缓冲区会把这个数据丢弃吗?这样的话,应用层应该读不到了吧?
- 代码中 SIGPIPE 的作用不是忽略吗?为什么服务器端会退出?
- 主动调用 socket 的那方关闭了写端,但是还没关闭读端,这时候 socket 再读到数据是不是就是 RST?然后再 SIGPIPE?如果是这样的话,为什么不一次性把读写全部关闭呢?
我还是再仔细讲一下这个程序和时序图。
首先回答问题 1。针对 close 这个例子,时序图里画的 close 表示的是客户端发起的 close 调用。
关于问题 2,“Hi, data1”确实是不应该被接收到的,这个数据报即使发送出去也会收到 RST 回执,应用层是读不到的,我已经在文稿中修改。
关于问题 3 中 SIGPIPE 的作用,事实上,默认的 SIGPIPE 忽略行为就是退出程序,什么也不做,当然,实际程序还是要做一些清理工作的。
问题 4 的理解是错误的。第二个例子也显示了,如果主动关闭的一方调用 shutdown 关闭,没有关闭读这一端,主动关闭的一方可以读到对端的数据,注意这个时候主动关闭连接的一方是在使用 read 方法进行读操作,而不是 write 写操作,不会有 RST 的发生,更不会有 SIGPIPE 的发生。
总结
以上就是提高篇中一些同学的疑问。我们常说,学问学问,有学才有问。我希望通过今天的答疑可以让你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为后面的模块做准备。
这篇文章之后,我们就将进入到专栏中最重要的部分,也就是性能篇和实战篇了,在性能篇和实战篇里,我们将会使用到之前学到的知识,逐渐打造一个高性能的网络程序框架,你,准备好了吗?
如果你觉得今天的答疑内容对你有所帮助,欢迎把它转发给你的朋友或者同事,一起交流一下。
文章作者 anonymous
上次更新 2024-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