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乙级试卷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一部分 数量关系

一、数字推理

1 C[解析]

2. A[解析]从第三项起,每项都等于前两项之和。 $1+2{=}3$ , $2+3{=}5$ , $3+5=8$ ,故下一项( ) $=5+8=13$ 。
3. B[解析]原数列构成简单的公差为 11 的等差数列,下一项为 $56+11=67$ 。

4. D[解析]原数列写为 $1/4$ ,2/5,5/7,10/10,17/14:各项分子 1,2,5,10,17,构成二级等差数列,故下一项为 $17{+}9{=}26$ ;各项分母 4,5,7 ,10 ,14,构成二级等差数列,下一项为 $14+5{=}19$ 。因此所求分数为 26/19。

5. A[解析]将原数列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分开观察:
整数部分 1,1,2,3,5,构成递推和数列,下一项为 $3+5{=}8$ ;
小数部分 1,2,3,5,8,构成递推和数列,下一项为 $5{+}8{=}13$ 。因此所求的数为 8.13。

二、数学运算

6.D[解析 ${\mathrm{71}}\times{\mathrm{(1+200%)}}\times{\mathrm{(1+200%)}}\times{\mathrm{50%)}}\times{\mathrm{(1+200%)}}\times{\mathrm{50%}}\times{\mathrm{50%}}\times{\mathrm{50%}}{\mathrm{)}}=1\times3\times2\times1.5=9_{c}$ 。故 D 正确。

7. C[解析]4,7,12 的最小公倍数为 84,故下次三人相遇需 84 天。

8. C[解析]1 小时有 3600 秒,故 $3600\div10\times13{=}4680$ (页)。

9. D [解析]第一人中奖几率为,第二人中奖几率为 $(1{-}1/3)\times(1/2){=}1/3$ ,故第三人中奖几率也为1/3,三个人几率一样大。

10.D [解析]应用十字交叉运算法。男女工比例为(80-78):(83-80) ${=}2$ :3,故女工为 24 人。

11.B [解析]设 2004 年价格为 1,则 2005 年为 $1\times(1{+}25%){=}1.25$ ,2006 年价格应为 $1\times(1{+}10%){=}1.1$ ,故 2006 年比 2000 年应降价 $(1.25\mathrm{-}1.1)/1.25]\times100%{=}12%{.}$ 。

12.D[解析]尾长 $\varepsilon$ 头长十(1/2)身长(1)

身长 $\varepsilon\cdot$ 头长十尾长(2)

$(1)+(2)$ ,得 2 头长 $=(1/2)$ 身长。故身长 ${}_{=4}$ 头长 $=36$ (厘米),尾长 $=9+\left(1/2\right)\times36{=}27$ (厘米),全长 $=9+36+27=72$ (厘米)。

13.C[解析]设该市每月标准用电量为 $\mathrm{X}$ 度, $0.60\mathrm{x}+\mathrm{(100}\mathrm{-x)}\times0.60\times80%\mathrm{=}57.6$ ,解得 $\scriptstyle\mathrm{x}=80$ (度)。

14.B[解析]设水池中原有水为 A,进口管每分钟进水 $\mathrm{X}$ ,一台抽水机每分钟排水 $_\mathrm{y}$ ,由题意列方程:

$40\mathrm{{x}=2\times40\mathrm{{y}}}$ $\mathrm{A}+16\mathrm{x}{=}4\times16\mathrm{y}$ (2)

解得 $=2/3$

设 10 分钟抽空水需 N 台抽水机, $\mathsf{A}+10\mathrm{x}{=}\mathsf{N}\times10\mathrm{y}$ (3)

(1)一(3),得 $30\mathrm{{x}=80\mathrm{{y}-N}\times10\mathrm{{y}}}$ , $\mathrm{x}=(2/3)\mathrm{y}$ ,代入解得, $\mathrm{N}{=}6$ 。

15.D[解析]甲的工作效率为 $1/24$ ,乙为 $1/30$ ,则丙的工作效率为[1 $-(1/24{+}1/30)\times8]\div6{=}1/15$ ,故丙单独完成任务需 15 天。

16.B [解析]秒针走一圈需 1 分钟,从 3 点到 5 点半共 2.5 小时,150 分钟,所以秒针共需走 150 圈

17.B[解析]平均速度 $=$ 路程/时间 $=2100/24{=}87.5$ (千米/小时)。

18.B [解析]每个单元可住 $2\times2{+}6\times3{=}22$ (户),故整座楼可住 $22\times4{=}88$ (户)。

19.C[解析] $150\times2\div12{=}25$ (元/篮)。

20.C [解析]中间的一天为 $77\div7=11$ (号),故这一天应为 15 号。

第二部分 言语理解与表达

一、语句表达

21.D [解析]A 项表意不明,“几个”可以理解为“几个工厂”,也可以理解为“几个负责人”;B 项可以理解为“把花瓶赠送给得分最高的嘉宾”,也可以理解为“嘉 宾把花瓶赠送给得分最高的人”;C 项“看不上”可以理解为“无法看到”,也可以指“鄙视,瞧不起”。

22.C[解析]C 项语意不明,是“他在文章中批评了很多人”还是“很多人批评了他”,无法确定。

23.A [解析]B 项句式杂糅,应在句末加“的行为”;C 项句子缺少主语,应去掉“对于”;D 项缺少语,应去掉“使”。

24.D[解析]A 项“安排”和“问题”搭配不当;B 项搭配不当,对现象不能“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现象”应改为“用人单位”;C 项搭配不当,加快的 是速度而不是规模,且后半句语序不对.应改为“我国加快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进一步扩大了高校的招生规模,并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大学和学科”。

20.B [解析]A、C、D 均是一面对两面的错误。A 项应改为“有没有坚定的意志,是一个人在事业上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C 项应改为“当前,除了要协调城乡发 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之外,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也是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条重要途径”;D 项改为“电子工业能否迅速发展,并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 中去,关键在于能否造就一批专业技术人才”。

26.B[解析]A 项动宾搭配不当,应去掉“安全”;C、D 项“多次”赘余。

27.D[解析]A 项语序不当,“2000 年前”修饰“文物”,应改为“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对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 2000 年前的文物进行了研究”;B 项搭配不当,应把“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的顺序互换;C 项语序不当,应改为“深刻理解和正确贯彻”。D 项正确。

28.C [解析]A 项“将近”和“余”语意矛盾,应删去一个;B 项“约”与“左右”前后语义重复;D项量词“朵”无法修饰“花粉”。

29.D [解析]A 项“学习”可以作为动词使用,也可以用来修饰“文件”,可以理解为我们需要学习方面的文件或者我们要学习某一个文件。B 项指代不明,无法判断“6 岁”到底指的是谁。C 项“想起来了”表意不明,可以表示记起来什么事情,还可以表示想起床了。

30.C [解析]A 项“当务之急”指当前急切应办的事,与“当前”重复;B 项“从内心”与“由衷”重复;D 项“优秀”与“传统美德”重复。

31.C [解析]A 项“生产”与“自给”搭配不当;B 项用词错误,“伪科学”应改为“科学”,否则句子的意思就错了;D 项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如果”应放在主语前面。

32.D[解析]A 项搭配不当,抽象的“精神”不能“浮现在眼前”;B 项句式杂糅,应改为“我们所缺乏的,一是勇气,二是谋略”;C 项一面对两面。

33.B[解析]A 项句式杂糅,应去掉“在”;C 项句子有歧义,“三个”可以有不同理解;D 项句子缺少主语。

34.A [解析]B 项“过去”可以理解为“以前去过”,也可以理解为动词,“走过去”的意思;C 项可以理解为“李老师不认识同学们”或者“同学们不认识李老师”;D 项“晚上来”可以理解为“夜晚来的”或者“来的晚的”。

35.D [解析]A、B、C 项均是搭配不当,一面对两面的问题。A 项改为“学习成绩能否提高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B 项改为“媒体是否有生命力在于能否为读者 奉上丰富、新颖、优质的精神食粮”;C 项改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阅读理解

36.D[解析]A 项“使用不当”错误,文中说高效农药本身具有的严重缺陷导致世界性公害,并非是其“使用不当”所致;B 项过于绝对,滴滴涕并非完全无益;C 项是短文的字面意思,过于片面;D 项正确,是此段的中心意思。

37.D[解析]A 项错误,土地的所有者仍然是国家;B 项并非所有农民都成为农业商品经营者;C 项错误,全面租赁制即所有权与使用权完全分离。D 正确,文意即表明施行全面租赁制以后,土地的经营方式将发生变化。

38.A[解析]由短文第一句话“……人们写信也就越来越少”可知,前面的话“现在电话已经普及,传真机使用得也越来越广泛”就是人们写信越来越少的原因,即 A 项。

39.C[解析]由文中“因为恋人有时心里想要说的话,嘴上却不好意思讲,多是借助书信表达出来”可知C 项正确。

40.B[解析]文中最后一句话“…报告自己的生活情况“,所以 B 项正确。

41.B[解析]本文从现代美国农业的大规模农场和高度机械化开始论述,进而到配方耕作。显然,作者主要在讲美国现代农业的新发展。A 项过于宽泛,C、D 只是文意的一部分。

42.A [解析]B、C、D 均是对此概念的简单描述,只有 A 项全面地指出了概念的内涵。

43.B [解析]A 项虽然投入高,但产出的利润更高,故错误。C、D 项很明显不是大规模农场和高程度机化农业的缺点。从第一段最后可知,B 项中内容是其缺点。

44.C[解析]文中说配方耕作“其特点是精确地控制化肥、除草剂、杀虫剂、灌溉用水等的空间投入量”、“带来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A、B 都是配方耕作的优点。D 虽然没有直接提及,但它属于“环境效益”之中的。C 不依赖于农业机械,文中没有提及。

45.D[解析]D 项过于绝对,文中提及“如田间运输是外形尺寸的限制和田间操作能力的限制”,故外形尺寸并非唯一的限制因素。

第三部分 判断推理

一、事件排序

46.B[解析]考查时间的逻辑顺序,(开始)粮食收成不高一(后来)学习科学知识 <懂得)购买优良品种 (学会)合理耕种、科学管理 (最后获得丰收)农民喜送“爱国粮”。

47.D [解析]规划显然应该排在首位,然后才能购买荒地。整个逻辑顺序为(政府进行)新区规划 (工厂优惠)购买荒地 工厂迁址一(原来的土地上)住宅建成 (同时栽树)绿化环境。

48.B[解析]“准备工具”应该在“爬山”之前,故可直接得出答案。49.B[解析]首先是学习开车,排除 A、C。比较 B、D,酒后驾车应排在新车抢行之前。50.D[解析]本题从题干出发,“飓风猛刮”导致“树木被吹倒”,因此道路被阻塞,根据逻辑关系,345是一个联系紧密的逻辑事件,检查 D 选项,符合事件的逻辑顺序,故正确答案是 D。51.A[解析]按照时间的逻辑顺序,大学毕业在先,排除 D,成为劳模应该在任劳任怨之后,排除 C,比较A、B 项,成为劳模在最后显然更合适。52.B[解析]防汛动员大会在汛期来临前召开,而汛期过后安然无恙是事情的结果,据此排除 CD 项。出工几十万人次,然后能完成加强黄河大坝的工作.(3)在(2)之前,所以 B 项正确。53.A [解析]申请工作应是第一步,据此 C、D 项被排除;而面试通过后才会有录取通知,岗前培训等事情发生,所以 A 项正确。54.B[解析]结合题意,因为新闻报道一定是在地震发生之后,所以(1) 一定是最后一项,由此,可排除A、C 项。因为地震前动物通常都会有反应,所以(3)应为第一项,所以应选 B 项。55.B [解析]按照时间的逻辑顺序,使用一次性木筷带来了利益也使资源萎缩,于是对生产木筷做出限制并推广可重复利用的筷子.所以 B 项正确。

二、图形推理

56:【答案】D

【解析】在第一组图中,后两个图形叠加合成第一个图,且后两个图形构成轴对称。因此,本题答案为 D 选项。

【拓展】对称图形分为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两种: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如果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 180 度后能与自身重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

57:【答案】D

【解析】第一图与第二图叠加组合等于第三图。因此,本题答案为 D 选项。

【拓展】在样式类图形题的运算当中包括加、减、同、异等主要运算,求同和存异考得尤为常见。对于图形较为复杂而明显不能数数量的时候,一定要看一下是否所有的图形都有一个共同元素,即求同。

58:【答案】D

【解析】第一组图形中,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各出现两次,且前一个图的内部图形是后一个图的外部图形。在第二组图形中,五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应各出现两次,且前一个图的内部图形是后一个图的外部图形,因此第三个图形外面应该是平行四边形,里面应该是梯形。因此,本题答案为 D 选项。

【拓展】样式类图形外在形式分为遍历和运算两种,它们最主要的图形特征就是各图组成元素相似。遍历是指每行(或每列)中含有完全相同的若干个样式,在每行(或每列)中对相同的样式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保证每一种样式在每行(或每列)都要出现一次。

59:【答案】A

【解析】观察第一组图。第一个图形大小不变,中间的部分去掉;第二个图形内部图形放大,外部图形不变,再与第一个图形相加,形成第三个图形。第二组图依照第一组的规律变化可得 A 选项图形。因此,本题答案为 A 选项。

【拓展】样式类图形外在形式分为遍历和运算两种,它们最主要的图形特征就是各图组成元素相似。遍历是指每行(或每列)中含有完全相同的若干个样式,在每行(或每列)中对相同的样式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保证每一种样式在每行(或每列)都要出现一次。

6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样式类图形的去同存异知识。第一组前两个图形叠加后,去掉相同部分,可得第三个图形。
依此规律,第二组图中前两个图形叠加后,去掉相同部分,所得为 B 项中的图形。因此,本题答案为 B 选项。

【拓展】在样式类图形题的运算当中包括加、减、同、异等主要运算,求同和存异考得尤为常见。对于图形较为复杂而明显不能数数量的时候,一定要看一下是否所有的图形都有一个共同元素,即求同。

61:【答案】C

【解析】两组图形中左下方区间的图形每次逆时针旋转 $90^{\circ}$ ,右边上下两个区间的图形都顺时针旋转 $180^{\circ}$ 。因此,本题答案为 C 选项。

【拓展】位置类图形往往会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元素发生位置变化,这个时候需要分开来逐个看,每个元素有每个元素不同的运动规律。如果多个元素不一样,则分开看很容易。如果多个元素一样,例如都是黑方块,则需要假设代入去鉴别。

62:【答案】B

【解析】在第一组图中,取第一个图的下半部分和第二个图的上半部分,组成第三个图形。此外,第三个图形的上半部分跟第一个图形的上半部分都是中空的。照此规律,可选 B 和 C 选项,再由第二组图的第一个图形的上半部分中有斜线,得知第三个图形的上半部分也应有斜线。因此,本题答案为 B 选项。

【拓展】在样式类图形题的运算当中包括加、减、同、异等主要运算,当然也包括一些新运算,如元素替换等。相加、相减类的样式类图形题,往往会结合位置的技巧出题。所以,考生一定要注意鉴别是图形直接运算,还是旋转或翻转后的运算。

63:【答案】A

【解析】第一组图共三个实心圆,三个实心六边形和三个空白六边形;依此规律,第二组图还缺实心圆、实心六边形和空白六边形各一个。因此,本题答案为 A 选项。

【拓展】样式类图形外在形式分为遍历和运算两种,它们最主要的图形特征就是各图组成元素相似。遍历是指每行(或每列)中含有完全相同的若干个样式,在每行(或每列)中对相同的样式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保证每一种样式在每行(或每列)都要出现一次。

64:【答案】D

【解析】第二个图形是第一个图形的一半,且三个图形中的斜线方向相同。因此,本题答案为 D 选项。

【拓展】在样式类图形题的运算当中包括加、减、同、异等主要运算,求同和存异考得尤为常见。对于图形较为复杂而明显不能数数量的时候,一定要看一下是否所有的图形都有一个共同元素,即求同。

65:【答案】D

【解析】第一组图形中,把第一图的三角形先向右翻转得到第二图,再向右平移得到第三图;第二组图形中,先把正方形向左翻转得到第二图,再向左平移得到 D 选项。因此,本题答案为 D 选项。

三、类比推理

66.A [解析]考查对应关系。商场面对的是顾客,发布会面对的是记者。67.C [解析]并列关系。山路和索道同为上山的路径,且方向向上。电梯和楼梯同为上楼的工具,方向也向上。68。A[解析]除草剂作用的对象是草,电脑处理的对象是数据。69.D[解析]考查包含关系。温度计中含有水银,蓄电池中含有硫酸。70.A[解析]有了灯光就不再黑暗,有了财富就不再贫困。

四、演绎推理

71.B[解析]B 项,如果所有的人都彻底无私,则所有的人都拒绝他人的服务,这样就没有人接受他人的服务,显然矛盾。

72.A [解析]乙的说法显然是错误的,可能下雨是或然命题,而乙却把它说成肯定命题,排除。可能 P与可能非P 是下反对关系,二者不能同时为假,但可以同时为真.故甲说得正确。丙由“今天可能下雨”推出“今天并非必然不下雨”,正确。

73.D [解析]题目是削弱性题目,题于的观点是“消费者不易受到外界影响”:A 项支持题于的观点,排除。B 项与题干无关。C 项无法判断出消费者是否受到影响,是否有倾向性。D 项正确,广告做得多销售量也大,表明广告影响了消费者的选择。

74.A [解析]由题目中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是学业上有所成就,科学上有所建树的重要条件”可知,A 项正确。

75.A [解析]甲和丁所说的话相互矛盾,故必定一真一假,根据题干“只有一个人说假话”,则乙和丙说的话必为真,可推知“学习委员没有申请”,可判断甲所说为假,丁所说为真,故选择 A。

76.A[解析]题干结论是“一个人想获得足够的钙的话,应选用其他含钙的食物”,要推翻此结论,则需证明不需要其他含钙的食物。BD 项选用了其他食物, 支持了题于;C 项草酸不会被破坏,同样支持结论;A 项中食用不合钙的大米,可以中和草酸,在不选用其他含钙食物的同时,加强了对钙的吸收,削弱了题干结 论,故 A 项正确。

77.D [解析]题干给出的结论是“具有争论性后果的研究将占据所有别资助项目的较小比例”,依据的理由是:政府机构减少了科研基金,更大量的类似的研究现在由私人赞助.而私人基金不愿自主可能产生争议的项目。

如果政府在“更大量私人赞助”介入之前,同样是不愿赞助具有争议结果的研究项目的话,则不会有“争议性后果的研究项目将占据较小比例”的结果发生了。故 D 项正确。

78.B [解析]题目的结论是“这种真菌不会使目前依赖马铃薯生存的国家发生广泛的食物短缺”,B 项中,农场主付不起杀死真菌所用药物的费用,会导致马铃薯减产,自然会出现食物短缺,从而质疑了题干结论。

79.D[解析]题干给出的结论是“城市居民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的摄入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是农村的 3 倍”,要反驳此观点,就要证明年龄与心血管疾病 关系更为密切.故首先排除 C 项。AB 项的年龄段在 50以下,故无法加强反驳,D 正确,表明疾病的发生与年龄增大的关系更密切。

80.A [解析]题干得出结论:两栖类动物数目的减少与紫外线增加无关。而第一句中给出了前提,即早期的两栖动物并没有因为紫外线强烈而大量减少。A 项说明的是其 实紫外线辐射增加或减少都与两栖动物的卵无关,证明了论点:现在两栖动物数量剧减不会是最近穿透地球大气层的紫外线辐射增加的结果。

81.D[解析]题干给出“碳水化合物的消耗与不同程度的锻炼”有关,而 D 项表明,身体生长时期需要更多的碳水化合物,与身体锻炼就不一定相关,故削弱了结论。

82.D [解析]通过文中列举的数据可以看出,推测的依据是以平均每天的销售量约为 200 万元为前提的,否则无法支持结论。

83.C [解析]由“为了产生种子,植物必须首先开花”、“俄罗斯龙蒿开花,而法国龙蒿不开花”可知,法国龙蒿不会产生种子,故 C 项龙蒿的种子必定不是法国的,正确。A 项法国龙蒿不开花,显然作为装饰性的植物不合适;B、D 项均是臆测,文中无可靠根据。

84.B [解析]由“今后造纸厂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才有可能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审批”可知.文中强调较大的规模对达到环保的目的的意义。A、C、D 项显然没有从规模来阐述,排除。

85.C[解析]考查逻辑学三段论。补充三段论命题的过程和程序是:首先,判明在省略三段论中哪一个命题是结论。这一般可以根据表达命题语句的语言标志 (在“因为”后面的命题是前提.在“所以”后面的命题是结论)或上下文的联系来判定。当然,如果根据上述方法仍找不出结论,那么它很可能就是省去了结论部 分的省略三段论。然后,要找出大前提或小前提。结论一旦判明,根据三段论结构的定义,便可确定作为主项、谓项、中项的概念以及作为大小前提的命题的构成情 况了。第三步,依据一定的三段论格式,复原为完整的三段论。在做了这些工作后.我们便可根据三段论的规则检查这些推理是否正确了。

具体到题目中,如果补充 A 或 B 到题干,所构成的三段论的两个前提都是特称的,根据三段论规则.两个特称前提不能得出结论;如果补充 D 到题干,所构成的三段论犯了“中项两次不周延”的错误。而如果补充 C到题干,得到的三段论是有效三段论。

第四部分 常识判断

86.D[解析]高压锅就是利用加热使得锅内的压强增加,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当压强增加的时候,液体的沸点就升高,当沸点升高的时候高压锅里面的食物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煮熟。

87.D[解析]吹风扇可以加速空气流通,从而加快人体汗液蒸发,减少人体热量,降低人体温度,这样人就会感到凉快。

88.B[解析]肝脏的生理功能:在出生之前,肝脏制造血液,使身体能够正常地运作;同时,肝脏在代谢、胆汁生成、解毒、凝血、免疫、热量产生及水与电解质调节中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被喻为人体内的“化工厂”。排泄是肾脏的功能之一。

89.D[解析]炎黄:炎帝神农氏和黄帝有熊氏,代表中华民族的祖先。炎帝和黄帝的后代.指中华民族的后代,称作“炎黄子孙”,

90.D [解析]在复印机工作时,因静电作用使复印室内具有一定的臭氧。这些臭氧是复印机中带高电压的部件与空气进行化学反应产生出来的。臭氧具有很高的氧化作 用,可将氮气氧化成氮氧化物,对人的呼吸道有较强的刺激性。臭氧的比重大、流动慢,加之复印室内因防尘而通风不良.容易导致复印机操作人员发生“复印机综 合征”。主要症状是口腔咽喉干噪、胸闷、咳嗽、头昏、头痛、视力减退等,严重者可发生中毒性水肿,同时也可引起神经系统方面的症状。

91.C[解析]在晴朗无云的夜间,地面热量散失很快,地面气温迅速下降。温度降低,空气含水汽的能力减小,大气低层的水汽就附在草上、树叶上等,并凝成 水珠,即露水。露水的形成是有条件的,需要在大气较稳定、风小、天空晴朗少云、地面热量散失快的天气条件下才能形成。

92.B [解析]美国人很重视隐私,所以如果要问他们比较隐私的问题时,首先要经过同意,才能继续问

93.B[解析]芹菜的碘含量比较高,每公斤 1.60 毫克。海产品中的碘是陆地植物的几倍甚至几十倍。通常我们吃的海带其碘含量每公斤就有 10.0 毫克;海参和紫菜也是日常生活中较好的补碘食品,但其含碘量没有海带高。

94.A [解析]五环分别为蓝、黑、红、黄、绿色,三环在上,两环在下,环环相扣,紧紧联在一起。五环的五种颜色象征五大洲:蓝色代表欧洲,黑色意指非洲,红色象征美洲,黄色标志着亚洲,而绿色喻作澳洲。

90.C [解析]在雷雨天气,闪电将空气中的部分氧气转化为臭氧。少量的臭氧,人们几乎嗅不到它的气味,它可以使空气变得清新,同时还有很强的杀菌作用。

96.C[解析]水的沸点是随大气压强的变化而变化的:气压增大,沸点就会升高。相反,气压减小,沸点就降低。在海拔越高的地方,空气越稀薄,气压也越低,这个地方水的沸点就降低了。因此,高山上烧水,不到$100^{\circ}\mathrm{C}$ 水就开了。

97.A [解析]国际日期变更线又称日界线、国际改日线。日界线以东的西十二时区和以西的东十二时区,都以 $180^{\circ}$ 经线为标准经线,因而具有相同的钟点和不同的日 期,两者相差 24 小时即 1 天。因此,当一个人由东十二区进入西十二区时,日期要减去一天;由西十二区进入东十二区时,日期要加上一天。

98.C[解析]地质历史时期,南极大陆所在的南极洲板块曾位于赤道附近,在高温多雨的环境中,大陆上生长了大片的原始森林。这些森林,在适宜的地质条件下,形成了深厚的煤层。后来随板块运动,南极大陆移至现在的位置,而那些煤层就深埋于上覆冰川的地层之下了。

99.C[解析]对于行政相对人而言,在制定发展战略、规划、政策过程中形成的记录、报告、咨询意见等并不影响其权利义务,因此并无必要公开,A、B、D 项都是需要政务公开的内容。

100.C [解析]验钞机发出的光是紫外线。虽然紫外线是不可见光,但是紫外线对荧光物质能作出反映,所以用来检验钞票的真伪;电视机遥控器其实就是一个红外发射装 置,面板上的不同按键被按下后,芯片根据按键发出不同的红外信号,电视机接收到后解码,然后根据命令的不同进行不同的操作。

101.B[解析]微波炉的磁控管将电能转化为微波能,当磁控管以 2450MHz 的频率发射出微波能时,置于微波炉炉腔内的水分子以每秒钟 24.5 亿千次 的变化频率进行振荡运行,产生高频电磁场的核心元件是磁控管。食物分子在高频磁场中发生振动,分子间相互碰撞、摩擦而产生热能,结果导致食物被加热。微波 炉正是利用这一加热原理来进行食物的烹饪。

102.C[解析]太阳的紫外线可以杀死被子上的霉、菌、毒、其他微生物以及有些看不到的小虫子,还能清除人的体味,使被子干净,预防疾病;而红外线最明显的作用是热效应。

103.A[解析]《民法通则》第 78 条第 3 款规定,按份共有财产的每个共有人有权要求将自己的份额分出或者转让。但在出售时,其他共有人在同等条件下, 有优先购买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 230 条规定,出租人出卖租赁房屋的,应当在出卖之前的合理期限内通知承租人,承租人享有以同等条件 优先购买的权利。从法律效力上看,共有人的优先购买权是从共有权中派生出的一项权利,它是基于共有人对共有物的所有而对共有人所有权的一种法律保护。承租 人的优先购买权是从租赁权中派生出的一项权利,它是基于承租人对租赁物的租赁而对承租人租赁权的一种法律保护。尽管目前各国法律对租赁权的保护已呈物权化 趋势,但无论如何,租赁权毕竟还是只是基于合同而产生的一种债权。按照民法的一般规则,对物权的保护应优先于对债权的保护。当物权与债权并存时,物权具有 优先于债权的效力。因此,共有人的优先购买权应具有高于承租人优先购买权的法律效力。

104.C [解析]“管理就是决策”是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西蒙的一句名言。管理就是决策,这一定义切中了管理的要害。因为决策是企业里做任何事情的第一步,即先要决定做什么,然后才是怎么做的问题。决策也是企业最费神、同时也是最具风险性的核心管理工作。

105.B[解析]略

第五部分 资料分析

106.B [解析]由“农业、林业分别上涨 $5,0%$ 、 $8,7%$ ,牧业、渔业则分别下降了 $5,6%$ 和 $0,9%$ ”知,价格指数变化幅度最大的是林业。

107.C[解析]农业品种中生产价格下跌幅度最大的是蔬菜,下跌 $1,3%$ ,海水鱼类价格下跌 $2,3%$ ,1.3÷2.3$\times100%{\approx}57%$ ,结合选项,C 正确。

108.A [解析]由“大米价格下跌 $0,3%^{\pmb{\mathscr{n}}}$ ”知,大米跌幅最小。

109.u[解析]根据文段最后一句话“除鱼类价格趋势不符外……”可知,D 选项符合题意。

110.D [解析]由“农、林、牧、渔业四大类价格指数两升两降”知,A 项错误;农业产品中糖料、水果的价格上涨,故 B 项错误;由“在牧业和渔业品种生产价格下跌的 拉动下……”知,C 项错误。由“今年 1 2月累计的农村居民生活消费品价格指数中的食品类指数为 100.1(以上年同期价格为 100)”知,总体上,广东省农村居民生活消费品价格呈上升趋势。

111.D [解析]2003 年乡村人口 93751 万人,占总人口比重 $72,5%$ ,故2003 年我国总人口为 $93751\div72.5%$ ≈129312(万人)

[常见解题误区]注意计算结果的单位,有些考生可能由于粗心误选 C 项。

112.C[解析]我国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占乡村劳动力下降的比重,应该等于非农劳动力占乡村劳动力人数增加的比重,故 $36,2%-18.15%=18.05%$ ,结合选项,C 正确。

113.D [解析]从事非农劳动中工业劳动力的比重为 $4931/2741{=}2^{-}$ ,建筑业比重为 $3201/1130{=}2^{+}$ ,交通业比重为 $1328/434{=}3^{+}$ ,餐饮业比重为 $2059/463{=}4^{+}$ ,故餐饮业人数比例上升最快。

114.c[解析]在非农劳动力中,2000 年从事餐饮业的比重为 $(1752/15165)\times100%{\approx}11.6%$ ,1990 年从事餐饮业的比重为 $\times100%{\approx}8%$ ,11. $6%$ ÷ $8%{=}1$ .45。

115.D[解析]由数据直接观察,ABC 明显正确,故可直接选出 D 项。

[华图名师点评]ABC 项答案较明显,可用排除法。D 项如计算的话较费时间,考生应注意选择最省时间的办法。

116.D[解析]图中“X"表示 2003 年的固定投资增长率。2003 年固定投资增长率 $=(55567-43500)\div43500$ $\times100%{\approx}27.7%$ 。

117.A[解析]“2005 年……城镇投资 75096 亿元,……第一产业投资 823 亿元,……第二产业投资 31598亿元”,那么 2005 年在城镇投资中第三产业投资 $=75096-823-31598{=}42675$ (亿元)。

118.B[解析]2005 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约为 88604 亿元,2001 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约为 37214亿元,2005 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 2001 年增长了 $(88604-37214)\div37214\times100%\approx138.1%$ 。

119.C [解析]由图可知,2001 年,我国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 37214 亿元,增长率为 $13,0%$ ,所以 2000 年,我国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 $37214+(1+13.0%)\times100%\approx32933$ (亿元)。

120.D[解析]A.“2005 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88604 亿元……农村投资 13508 亿元”,2005 年农村
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 $13508\div88604\times100%\approx15%$ ,低于 $20%$ 。B.“十五”期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和为 $37214+43500+55567+70477+88604=295362$ 亿元低于
300000 亿元。C.“十五”期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年均增长率约为(13. $0%+16.9%+27.7%+26.6%+25.7%)\div$
$5{=}21,98%$ ,低于 $25%$ 。D.“2005 年……城镇投资 75096 亿元……第一产业投资 823 亿元……第二产业投资 31598 亿元”,那么
2005 年在城镇投资中第三产业投资 $=75096-823-31598{=}42675$ (亿元)。
$42675>32421=823+31598$ ,2005 年的城镇投资中,第三产业投资比第一产业投资和第二产业投资的总和还要多,
所以 D 正确。121.D [解析]由题中可以看出,只有 D 项正确。A 项,2003 年粮食产量下降;B 项,2003、2005 年粮
食产量年增长率均下降;“十五”期间,2005 年粮食产量最高,C 项错误。122.A [解析]由图中增长率折线知,2004 年粮食产量增长率大于 8 小于 10,结合选项,A 正确[名师点评]通过计算也可以得出。 $(46947-43070)\div43070\times100%\approx9.0%$ 。123.D[解析]直接观察即可。124.B[解析] $]48401-45284=3117$ (万吨)。125.C [解析]A、B、D 项可通过观察得出。C 项中,2003 年粮食产量小于 2002 年,故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