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四川公务员考试_行测_答案及解析
文章目录
2008 年 1025 四川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答案及解析
1 、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45%$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管理知识。
第二步,政府机构改革要求对政府机构职能进行配置和调整,我国政府机构改革中的“三定”是指“定职责、定机构、定编制”。
因此,选择 D 选项。
2 、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75%$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宪法。
第二步,序言作为宪法的组成部分,主要规定了我国的根本任务、制度等,对权利义务的规定较少,但其和宪法正文具有同样的法律效力。
因此,选择 D 选项。
拓展
A 项: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宪法序言中有关国家根本任务、根本制度等规定同样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项:与其它法律相比,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规范作为宪法的一部分,即使有些不规定权利义务的内容,也同样具有法律效力。
C 项:C 项说法过于绝对,有些宪法规范规定了权利义务的内容,如宪法中有关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的规定。
3 、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57%$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个人所得税法》。
第二步,《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 4 条规定,下列各项个人所得,免征个人所得税: (一)省级人民政府、国务院部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以上单位,以及外国组织、国际组织颁发的科学、教育、技术、文化、卫生、体育、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奖金(二)国债和国家发行的金融债券利息(三)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发给的补贴、津贴(四)福利费、抚恤金、救济金(五)保险赔款(六)军人的转业费、复员费、退役金(七)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发给干部、职工的安家费、退职费、基本养老金或者退休费、离休费、离休生活补助费(八)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应予免税的各国驻华使馆、领事馆的外交代表、领事官员和其他人员的所得(九)中国政府参加的国际公约、签订的协议中规定免税的所得(十)国务院规定的其他免税所得。 根据这个法条可知,“国债和国家发行的金融债券利息”符合该法第 4 条第 2 项,可以免纳个人所得税。
因此,选择 B 选项。
拓展
下列各项个人所得,应当缴纳个人所得税:(一)工资、薪金所得;(二)劳务报酬所得;(三)稿酬所得;(四)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五)经营所得;(六)利息、股息、红利所得;(七)财产租赁所得;(八)财产转让所得;(九)偶然所得。
A 项:符合上述第 3 项规定,应纳个人所得税。
C 项:符合上述第 8 项规定,应纳个人所得税。
D 项:符合上述第 9 项规定,应纳个人所得税。
5 、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45%$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奥运会并选错误项。
第二步,第一届希腊雅典奥运会已经设有马拉松比赛,目的是为了纪念希波战争中古希腊士兵菲迪皮得斯跑回故乡报告胜利消息的事件,全程约 42 公里。
因此,选择 D 选项。
拓展
A 项、B 项:第一届现代奥运会于 1896 年 4 月 6 日在希腊雅典举行。
C 项:由于宗教信仰、社会风俗、性别歧视等原因,第一届希腊雅典奥运会不允许女子参加。1900 年的第二届巴黎奥运会有 11 名女运动员参加比赛,在奥运史上第一次突破女子不能参赛的禁令。
6 、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84%$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分析语境。该空搭配“理想化的模式”。
第二步,辨析选项。A 项“认为”指对人或事物确定某种看法,“模式”后并没有出现看法,语句不完整,排除A
项。B 项“发现”侧重找到已有而没被前人发现的事物或规律,“理想化的模式”只是设想,无法“发现”,搭配不当,排除 B 项。D 项“利用”指使事物或人发挥效能,“理想化的模式”不是具体的事物或人,无法发挥效能,搭配不当,排除 D 项。C 项“提出”指提请考虑、讨论、接受或采纳,与“理想化的模式”搭配得当。因此,选择 C 选项。
7 、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31%$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分析语境。根据“荒漠化总体扩张”“不断”可知,“原本有限的生存空间”会逐渐被荒漠侵占,越来越小。
第二步,辨析选项。B 项“占据”侧重强力取得;C 项“损害”侧重名誉等损失。二者均不体现逐渐被侵占这一含义,排除 B 项和 C 项。A 项“侵蚀”侧重逐渐侵害使变坏,而语境侧重生存空间变小,不符合文意,排除 A 项。D项“蚕食”比喻像蚕吃桑叶一样一点一点侵占,比喻逐步侵占,符合文意。
因此,选择 D 选项。
8 、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73%$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分析语境。根据“全线胜利建成通车”可知,该空应体现到这一时间点为止,“最高”“最长”的铁路全部建成了这一含义。
第二步,辨析选项。A 项“从此”指从这个时候起;B 项“此时”指现在这个时间点;C 项“致此”指导致这样的结局。三者均不符合文意,排除 A 项、B 项和 C 项。而 D 项“至此”指到这个时候,符合文意。
9 、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41%$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分析语境。根据“不到闭馆时间,可以终日不离座位”可知,该空应体现“我的阅读需求很强烈”这一含义。
第二步,辨析选项。A 项“驾轻就熟”与 B 项“轻车熟路”都强调做事熟悉容易;C 项“囫囵吞枣”侧重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三者均与阅读需求强烈无关,排除 A 项、B 项和 C 项。D 项“饥不择食”比喻需要急迫,顾不得选择,能够体现出“我”的阅读需求强烈,符合文意。
因此,选择 D 选项。
10 、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25%$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分析语境。根据转折词“不过”可知前后意思相反,前文想要表达的是在物价上涨的时代,靠着那些补偿,生活并不会“太富裕”。因此空格处应表示生活富足的意思。
第二步,辨析选项。A 项“高枕无忧”指垫高了枕头睡觉,无忧无虑,强调环境安全,不用担心会遇到什么危险,文段中形容的是生活状况,并没有危险的意思,不符合文意,排除 A 项。B 项“一劳永逸”指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不再费事了。文段强调“下岗工人将获得 7 万美元补偿”,没有体现“劳”的意思,排除 B 项。D项“为所欲为”指做想做的事,本指做自己想做的事,后指很随意,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通常用于贬义),不符合文意,排除 D 项。C 项“丰衣足食”形容生活富裕,符合文意。
因此,选择 C 选项。
11 、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80%$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分析语境。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都会……”可知,该空应体现人们的追问可以使所有虚妄的学说很容易就被推翻之意。
第二步,辨析选项。A 项“迎刃而解”比喻解决主要问题,其他有关问题随之解决,文段并未区分主要问题和其他问题,不符合文意,排除 A 项。C 项“烟消云散”和 D 项“销声匿迹”侧重消失或不出现,而文段指的是虚妄学说被推翻而不是消失,不符合文意,排除 C 项和 D 项。B 项“不攻自破”强调不用攻击就溃败,符合文意。因此,选择 B 选项。
12 、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67%$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分析第一空。根据并列句式“地铁能改善……,提升……”可知,该空应与“改善”“提升”语义相近,体现使“城市功能”变得更好这一含义。A 项“完善”是使趋于完美;B 项“增强”是增进、加强。二者均符合文意。C 项“维持”是指保持现状,不能体现变好,排除 C 项。D 项“促进”是指推进、加快,不能与“城市功能”搭配,排除 D 项。
第二步,分析第二空。第二空搭配“提升”。“提升国际化”搭配不当,排除 B 项。而“提升知名度”为常用搭配,符合文意。
因此,选择 A 选项。
拓展
知名度:知名度指一个组织被公众知晓、了解的程度,是评价组织名气大小的客观尺度,侧重于“量”的评价,即是组织对社会公众影响的广度和深度。国际化:是设计和制造容易适应不同区域要求的产品的一种方式。影响力:是用一种为别人所乐于接受的方式,改变他人的思想和行动的能力。智能化:是指事物在网络、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支持下,所具有的能动地满足人的各种需求的属性。
13 、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93%$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分析第一空。第一空搭配“标尺”。A 项“判断”指断定,常搭配“是非”;C 项“区别”指比较、分别,常搭配“好坏”;D 项“甄别”指审查辨别,常搭配“优劣”“真伪”等。三者均不搭配“标尺”,排除 A 项、C项和 D 项。而 B 项“衡量”指比较、评定,常搭配“标尺”,符合文意。答案锁定 B 选项。
第二步,验证第二空。“增强”指增进、加强,与“意识”搭配得当,符合文意。
因此,选择 B 选项。
拓展
增添:添加;加多。提高:使位置、程度、水平、数量、质量等方面比原来高。提升: $\textcircled{1}$ 提高(职位、等级等);
$\textcircled{2}$ 用卷扬机等向高处运送(矿物、材料等)。
14 、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27%$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分析第一空。第一空搭配“结论”。A 项“灌输”指输送,常搭配“思想”“知识”;C 项“传递”指辗转递送,常搭配“消息”“信息”等。二者均不能搭配“结论”,排除 A 项和 C 项。而 B 项“展示”和 D 项“呈现”都有明显表现的意思,可以搭配“结论”,符合文意。
第二步,分析第二空。该空搭配“可能”。D 项“获得”指取得、得到,常搭配“好评”“经验”“成绩”等,不搭配“可能”,排除 D 项。而 B 项“拥有更多可能”为常用搭配,符合文意。
拓展
具有:有(多用于抽象事物)。争得:经过努力而获得。
15 、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36%$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分析语境。文段描述国际交往问题,语体风格比较正式,第一空应填入书面语色彩较浓的词。A 项“商讨”是商量讨论;B 项“协商”是指共同商量以便取得一致意见;D 项“商议”指为了取得一致意见而进行讨论。三者语体均不符合语境,排除 A 项、B 项和 D 项。C 项“磋商”是指互相商议,交换意见,多用于正式场合,符合语境。答案锁定 C 选项。
第二步,验证第二空。第二空搭配“双边关系”。“提升双边关系”搭配正确,符合文意。
因此,选择 C 选项。
拓展
提高:使位置、程度、水平、数量、质量等方面比原来高。增进:增加并促进。提升: $\textcircled{1}$ 提高(职位、等级等);
$\textcircled{2}$ 用卷扬机等向高处运送(矿物、材料等)。强化:加强;使坚强巩固。
16 、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68%$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A 项主谓搭配不当(多主一谓)。“大火”可以控制,但“消防隐患”不能控制,应该把“消防隐患”去掉。
第二步,B 项句式杂糅。“认识”和“待遇”不是同一层面的,不能并列使用,应改为“经过……思想认识提高了,福利待遇也提高了。
第三步,C 项,表述明确,没有语病。
第四步,D 项中心语和修饰语搭配不当。“教师”“工人”“农民”是多种不同的职业,不能用“一种”修饰,应该去掉“一种”。
因此,选择 C 选项。
17 、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27%$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审题干,找出有语病的一项。
第二步,辨析选项。C 项成分残缺,“纷争的因由、祸患的起源”缺少主语。应将“好奇心不当”改为“不当的好奇心”,使其成为“纷争的因由、祸患的起源”的主语。A 项、B 项和 D 项均无语病。
因此,选择 C 选项。
18 、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55%$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A 项“五花八门”指变化多端,花样繁多。从“有的……有的……有的”中可以体现出“多”的意思,符合句意。
第二步,B 项“颇有微言”中的“微言”往往和“大义”连用,指精微的言辞和深刻的道理,文中是说我和妻子对交际舞看不惯有意见,应该用“颇有微词”。
第三步,C 项“蠢蠢欲动”指坏人准备捣乱或敌人准备进攻,含贬义,用来形容“外商”不合适。
第四步,D 项“首当其冲”指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多含贬义,与句中“汽车尾气排放量高”不符。
因此,选择 A 选项。
19 、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37%$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审题干,找出有问题的一项。
第二步,D 项“不只是……”是递进关系,而句子中的“各部分简单相加”和“再现事物各部分的本质联系”是在否定前者、肯定后者,所以应该去掉“只”,改为“不是……而是”。A 项、B 项和 C 项中“只”用法没有错误。因此,选择 D 选项。
20 、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42%$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A 项“约束贪欲,把欲望减少到最低限度”不是“过上比较简单的生活”的充分条件。
第二步,B 项“把欲望减少到最低限度”也不是“约束贪欲”的充分条件。
第三步,C 项“约束贪欲”“满足于过比较简单的生活”“把欲望减少到最低限度”三个短句存在逻辑上的关系,语义通顺。
第四步,D 项因果倒置,“约束自己的贪欲”是原因,“降低欲望过简单生活”是结果。
21 、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52%$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先举例说明近几年中国南方的水资源总量略有增加,然后通过转折词“而”说明近几年北方部分地区缺水更加严重,最后总结正常年份全国缺水近 400 亿,已不能满足正常需要。文段是“分—总”结构,重点强调全国水资源短缺形势严峻。
第二步,对比选项。A 项是文段重点的同义替换。
因此,选择 A 选项。
拓展
B 项和 C 项:文段并未介绍南北方水资源总量的高低和水资源分布情况,属于无中生有。D 项:文段介绍北方地区水资源量减少,而非全国的情况,属于偷换概念。
22 、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69%$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这是一则故事,其中讲了几个事例,一是,寇准发现王旦公文体例有误后直接上交有误的公文,致使王旦及手下被罚,而王旦遇到这种情况,会请寇准改正后再呈送;二是,寇准说王旦坏话最多,而王旦谈起寇准都是称许;三是,当寇准被免职且又有求于王旦时,王旦同样极力推荐他。分析可知,因为王旦通达事理,心胸豁达,所以有故事中的结果产生。
第二步,对比选项。文段重点是为了突出王旦心胸宽广。B 项符合故事寓意。
因此,选择 B 选项。
拓展
A 项:文段强调的是“心胸宽广”而非“公私分明”。C 项:文段通过二人做事风格的不同凸显王旦的心胸豁达,而非表面介绍二人不一样。D 项:文段突出体现王旦的心胸豁达,而非二人矛盾化解这件事。
23 、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77%$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将选项与文段一一对应。
第二步,A 项对应“在库车县城发现……汉式古代墓葬”,是库车而不是库车和敦煌,属于偷换概念,错误。B 项和 C 项均对应“在库车发现汉式古代墓葬……属于魏晋时期典型的汉式墓葬形式……”,可知 B 项“比较流行”属于无中生有,错误,C 项表述符合文意,正确。D 项“河西地区具有多种墓葬形式”属于无中生有,错误。因此,选择 C 选项。
24 、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76%$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先以背景铺垫“近年来”引出汉语出现许多新词新语的现象,接着指出人们应客观冷静分析这一现象,然后通过举例阐述不能对刻意“创新”不闻不问,最后以对策词“应”引出主旨句,“应规范语言运用的主流,但过分强调规范,希望纯而又纯也不行”。文段结构为“分—总”,主要讲的是我们要以适度、合理的方式来规范语言运用的主流。
第二步,对比选项。B 项是文段主旨句的同义替换。
因此,选择 B 选项。
拓展
A 项:“新词新语”是开篇的话题引入,非重点,且文段并未提及新词新语的意义。C 项:“盲目效仿和刻意‘创新’”只是语言运用的特例,缩小范围,且没有突出“适度规范”。D 项:只强调过分挑剔的后果但没有具体指出做法,不如 B 项具体明确。
25 、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84%$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将选项与文段一一对应。
第二步,A 项“能源消耗”“自然灾害”表述宽泛,文段谈的是飓风、海洋温度和人类活动的关系,属于偷换概念,错误。B 项对应首句可知,降低海洋温度只会减弱飓风,但是飓风还是会出现,属于曲解文意,错误。C 项对应“都可能导致……飓风”,“可能”是不确定性语气,“导致”是确定性语气,属于偷换语气,且“对自然的破坏”文段没有提及,属于无中生有。错误。D 项对应“飓风强度增大与海洋温度上升有关”“海洋里这些额外的热量是人类制造的……”,符合文意,正确。
因此,选择 D 选项。
26 、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43%$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通过“吃力地”“孤独之旅”“90 分钟格外漫长”体现出小机器人爬金字塔的过程孤独又漫长,这印证了“人畏惧时间”。最后又说“时间畏惧金字塔”,证明金字塔本身存在的时间久。文段重点讲的是明金字塔年深日久。
第二步,对比选项。D 项是对文段主旨句的同义替换,符合文段意图。
因此,选择 D 选项。
拓展
A 项:“过程非常缓慢”是为了与对比以突出金字塔的历史之久。B 项和 C 项:“路况很糟糕”和“了解金字塔的特点”在文段未涉及,无中生有。
27 、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65%$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首先介绍了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缺乏对角色之外的人内心深处的了解,接着通过因果关联词“因而”得出结论,即“在一些看似深刻的关于人的认识中不免存在着基于表面化或主观化的观点”。文段重点是“因而”之后的结论。
第二步,对比选项。C 项是对文段重点的同义替换,是文段直接支持的观点。
因此,选择 C 选项。
拓展
A 项和 B 项:无中生有,且偏离文段重点。D 项:干扰性强,该项看似对全文的因和果把握较好,但文段并未直接表述避免“因”就可以得到“果”的反面,该项是对作者观点的推断,不能作为这段话直接支持的观点。
28 、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78%$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将选项与文段一一对应。
第二步,A 项对应“但绝少有人会想到它的文化内涵”,符合文意,正确。B 项对应“虽然……使人看上去精神倍增,但绝少有人会想到它的文化内涵”,可知“精神倍增”是由于鞋制作精良、美观大方,而不是“文化内涵”,文段没有提及文化内涵是什么,属于曲解文意,错误。C 项和 D 项对应“虽然一双制作精良、美观大方的鞋子会使人看上去精神倍增,但绝少有人会想到它的文化内涵”,符合文意,正确。
29 、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56%$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讲述了家长学会使用电脑可以帮助孩子学习电脑,其好处体现在“既可以……也可以……并可为……”三个方面。文段是并列关系,全面概括即家长学习电脑给孩子带来很多好处。
第二步,对比选项。C 项是文段重点的同义替换。
因此,选择 C 选项。
拓展
A 项:表述片面。B 项:文段未提及孩子学习电脑是否需要家长的帮助,属于无中生有。D 项:未提及“好处”,非重点。
30 、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26%$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首先用分号列举了三种情况引出“目光决定不了位置,但位置却永远因为目光而存在”。最后通过“关键是”引出作者观点“即使我们处于一个确定的位置,目光却仍然可以投往任何方向”。文段重点是最后一句,主要讲当位置确定了,我们仍然会因为目光投往不同方向而改变自己的相对位置,寓意是人对自己的定位要明确,不要被“不同方向”迷惑从而改变对自己的认知。
第二步,对比选项。C 项是对文段主旨句的同义替换,符合文段意图。
因此,选择 C 选项。
拓展
A 项:“处于逆境”无中生有,文段强调的是“确定位置”,即定位。B 项:文段并非是说人缺乏远大目标,“树立远大目标”表述有误。D 项:“独立”表述有误,文段说的是“定位”。
31 、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68%$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先讲市场化运作的收费公路在我国起到过积极作用,然后通过转折词“但”强调这一收费措施带来的问题,即已经影响了“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文段是“分—总”结构,“总”即市场化运作的收费公路制约我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第二步,对比选项。B 项是针对问题给出的合理对策,符合文段意图。
因此,选择 B 选项。
拓展
A 项:文段先肯定了市场化运作的收费公路的积极作用,“公路采取市场化运作并非明智之举”与文段内容相悖。
C 项和 D 项:“得不偿失”“必要条件”均属于无中生有。
32 、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69%$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先讲中国近代史取得了一定成就,然后通过转折词“但”强调中国近代史还存在盲区,最后举例说明存在的部分问题。文段是“总—分”结构,重点在说中国近代史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二步,对比选项。B 项是文段主要内容的概括。
因此,选择 B 选项。
拓展
A 项:“取得的成就”非重点。C 项和 D 项:“发展的趋势”“突破的关键”均属于无中生有。
33 、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73%$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快速浏览文段,重点分析尾句,判别文段话题落脚点。文段先强调现在电视频道的不断增多,观众选择越来越多,然后指出观众的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媒体想尽办法吸引观众注意力。文段话题落在尾句上,接下来应围绕“媒体想办法吸引观众注意力”这一话题进行论述。
第二步,对比选项。A 项符合语境。
因此,选择 A 选项。
拓展
B 项和 C 项:均未提到尾句的话题“观众注意力”。D 项:“如何影响电视媒体的品味”与尾句话题不一致。
34 、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61%$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先讲现代科学的思维方式从“新角度、新方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即“从机械观思维向以系统观为主导的思维转变”,最后阐述“转变”的特点。文段重点是现代科学的思维方式从机械观转变到系统观,文段主体为“现代科学的思维方式”。
第二步,对比选项。B 项是对文段重点的同义替换。
因此,选择 B 选项。
拓展
A 项:“研究方法”属于无中生有。C 项:非重点且“总是”语气绝对。D 项:非重点且偷换概念,将“现代科学的思维方式”偷换成“现代科学”。
35 、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65%$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由“假若”分为了两个层次,其一讲述希望城市的教育资源在不同学校能公平分配;其二讲述希望教育资源在地域之间能公平分配。文段是“分—分”结构,提炼共性可知文段讲的是教育资源公平分配的问题,文段主体为“教育资源”。
第二步,对比选项。A 项是对文段重点的同义替换。
因此,选择 A 选项。
拓展
B 项、C 项和 D 项:均是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配带来的后果,是材料内容的一部分,非重点。
36 、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27%$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数图推理。
第二步,观察数列发现 $15{=}3\times2\times5{\div}2$ , $28{=}4\times7\times2\div2$ ,规律为中间数字是周围数字乘积的一半,则所求项为$3\times4\times6\div2=36$ 。
因此,选择 D 选项。
拓展
还有一种相较于解析略弱的规律:左边数字 $\times$ (上边数字 $+$ 右边数字-2) $=$ 中间数字,所求项 $=3\times$ ( $4+6-2)=24$ 。
此时选择 B 选项。
37 、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81%$ ,易错项:A。
解析
解法一:第一步,数列变化趋势平缓,优先考虑做差。
第二步,做差如图所示:
差数列是公比为-2 的等比数列,则下一项为 $32\times(-2)=-64$ ,则所求项为 $22+(-64)=-42$ 。
因此,选择 C 选项。解法二:考虑倍数递推,观察数列发现 $6{=}2\times2-(-2)$ , $-10{=}-2{\times}2{-}6$ , $22{=}6{\times}2{-}$ (-10),规律为第三项 $=$ 第一项 $\times2$ -第二项,则所求项为 $-10\times2-22=-42$ 。
因此,选择 C 选项。
38 、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46%$ ,易错项: $\mathrm{D}$ 。
解析
第一步,数列大小交叉变化,且做差做和无明显规律,考虑倍数递推数列。
第二步,观察数列发现 $28=\mid22-8\mid\times2$ , $40{\mathrm{=}}\mid8{\mathrm{-28}}\mid\times2$ , $24=\mid28-40\mid\times2$ ,规律为第三项 $=$ 丨第一项-第二项 ${|\times2}$ ,则所求项为 $124-32\mid\times2{=}16$ 。
39 、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76%$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数列变化趋势较快,但倍数递推无明显规律,考虑做差。第二步,做差如图所示:
做一次差
差数列是公比为 5 的等比数列,则下一项为 $125\times5{=}625$ ,则所求项为 $158+625=783$ 。
因此,选择 D 选项。
40 、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55%$ ,易错项:C。
解析
解法一:第一步,观察数列,每项数据皆在幂次数附近波动,考虑幂次修正数列。第二步,幂次化指数形式如下:
21 | 52 | 105 | (186) | ||
幂次数 | 23 | 33 | 43 | 53 | (63) |
修正项 | -2 | -6 | -12 | -20 | (—30) |
底数数列是公差为 1 的等差数列,则所求项底数为 $5+1=6$ ,指数数列是 3 的常数数列,修正数列变化趋势平缓,考虑做差,做差(前减后)如图所示:
做一次差
差数列是公差为 2 的等差数列,下一项为 $8+2{=}10$ ,所求项修正项为 $-20-10=-30$ 。则所求项为 $6^{3}+(-30)$ )$=186$ 。
因此,选择 B 选项。
解法二:考虑做差,做两次差如图所示:
猜测二次差数列是公差为 6 的等差数列,下一项为 $22+6=28$ ,一次差数列下一项为 $53+28=81$ ,则所求项为 105$+81=186$ 。验证选项,满足规律。
因此,选择 B 选项。
41 、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68%$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基础计算问题。用尾数法解题。
第二步,选项尾数各不相同,采用尾数法。
第三步,原式的尾数为 $6+8-4=10$ ,尾数为 0。
因此,选择 C 选项。
42 、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90%$ ,易错项:C。
解析
解法一:
第一步,本题考查基础应用题。用方程法解题。第二步,设两个数分别为 x、y。根据加 2 的比为 $3:2$ ,可得 ,同理得 ;联立解得 $\frac{x+2}{y+2}=\frac{3}{2}_{,}\frac{x-4}{\left|\overrightarrow{\sf z}\right|}\frac{{x-4}}{y-4}=\frac{2}{1}$ $\mathrm{{x}=16}$ ,$\mathrm{y}{=}10$ 。
因此,选择 A 选项。解法二:
第一步,本题考查基础应用题。用代入排除法和数字特性法解题。
第二步,根据题干,设两个数分别为 x、y,由题意知 $\mathrm{x+2}$ 为 3 的倍数, $\mathrm{x-4}$ 为 2 的倍数,排除 B、D 项。代入 A项, , ${\frac{16+2}{10+2}}={\frac{3}{2}},{\frac{16-4}{10-4}}={\frac{2}{1}}$ ,满足题意。
因此,选择 A 选项。
43 、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33%$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几何问题,属于其他几何类。
第二步,想要尽可能多的放正方体,且不堆叠,如果放四个,底面是四个正方体两两排列组成大正方形,对角线长为 $12{\sqrt{2}}\approx17$ (厘米),大于圆直径 16 厘米,所以不成立。
第三步,如果放三个,三个正方体成品字形,如图所示,最长边为对角线 $\mathrm{AB}^{2}=9^{2}+12^{2}$ , $\mathrm{AB}{=}15$ (厘米),可以放下。因此,选择 C 选项。
44 、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77%$ ,易错项:C。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虑经济利润问题,属于基础公式类。
第二步,设原售价 $\mathrm{X}$ 元。由题意得: $0.8\mathrm{{x}-240=40}$ ,解得 $\mathrm{\Deltax=350}$ 。则原售价比进价提高了 $\frac{350-240}{240}=\frac{11}{24}$ ,略小于 $50%$ 。
因此,选择 B 选项。
45 、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77%$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基础应用题。用代入排除解题。
第二步,多位数相乘为 93024,问最大的年龄,计算较复杂,可以采用尾数法验证。
第三步,问最大的年龄从最大的选项开始代入:
代入 D 项, $20\times19\times18\times17$ ,尾数为 0,不符合题意;
代入 C 项, $19\times18\times17\times16$ ,尾数为 4,符合题意;
代入 B 项, $18\times17\times16\times15$ ,尾数为 0,不符合题意;
代入 A 项, $16\times15\times14\times13$ ,尾数为 0,不符合题意。
因此,选择 C 选项。
46 、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72%$ ,易错项:B。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行程问题,属于流水行船类,用方程法解题。
第二步,设飞机飞行速度为 $\mathrm{X}$ 千米/小时,根据顺风和逆风总路程相同,可得 $(x+28)\times{\frac{5}{2}}=(x-28)\times{\frac{17}{6}},$ 解得 $\mathrm{x=448}$ (千米/小时)。
因此,选择 C 选项。
47 、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45%$ ,易错项:B。
解析解法一:
第一步,本题考查钟表问题,用方程法解题。
第二步,第一次垂直时,夹角为 $90^{\circ}$ °;下一次重叠时,夹角为 $360^{\circ}$ 。设间隔时间为 t,分针比时针多走了 $270^{\circ}$ ,可得 $270^{\circ}=(6^{\circ}~-0.5^{\circ}$ )t,故中间相隔的时间为 $\mathrm{\Deltat}\approx49$ (分钟)。
因此,选择 C 选项。
解法二:
第一步,本题考查钟表问题,用观察法解题。
第二步,手动调试,观察手表可知第一次垂直约为 12 点 15 分至 17 分之间,再次重叠在 1 点 5 分左右,追及时间约为 48 分钟至 50 分钟之间。
因此,选择 C 选项。
48 、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69%$ ,易错项:C。
解析
解法一:
第一步,本题考查溶液问题,属于基础溶液类。
第二步,原来水分含量为 $28%$ ,赋值木材原来总重为 100,则水分含量为 28,干木重 $100-28=72$ 。挥发后水分含
量 10%,干木重量不变,则木材现在总重为 ${\frac{72}{1-10%}}=80$ 。则现在总重为原来总重的 $\frac{80}{100}=80%$ 因此,选择 D 选项。
解法二:第一步,本题考查溶液问题,属于基础溶液类。用比例法解题。第二步,木材原来含水量 $28%$ ,则干木含量为 $72%$ ;挥发后,干木含量为 $90%$ 。
第三步,溶质不变,溶液和浓度成反比,可得现在木材重量是原来的 $\frac{72%}{90%}=80%$
因此,选择 D 选项。
49 、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46%$ ,易错项:C。
解析
解法一:
第一步,本题考查基础应用题。
第二步,第 1 站 14 人上车,以后每一站上车的人数成公差为-1 的等差数列;
同理,第 1 站 0 人下车,第二站 1 人下车,以后每一站下车的人数成公差为 1 的等差数列。列表如图:第三步,前 9 站上车人数为 ${\frac{(14+6)}{2}}\times9=90$ (人);下车人数为 ${\frac{(0+8)}{2}}\times9=36$ (人)。
第四步,第 9 站和第 10 站之间人数为 $90-36=54$ (人)。
因此,选择 B 选项。
站数 | 1 | 乙 | 3 | 4 | 5 | 6 | 7 | 8 | 9 |
上车人数 | 14 | 13 | 12 | 11 | 10 | 9 | 8 | 7 | 6 |
下车人数 | 0 | 1 | 7 | 3 | 4 | 5 | 6 | 7 | 8 |
解法二:
第一步,本题考查基础应用题,用数字特性法解题。
第二步,根据等差数列公式可得,前 9 站上车人数和 $=$ 第 5 站上车人数 $\times9$ ,同理,前 9 站下车人数和 $=$ 第 5 站下车人数 $\times9$ 。
第三步,两者之差为 9 的倍数。B 项符合题意。
因此,选择 B 选项。
解法三:第一步,本题考查基础应用题。
第二步,第 1 站上车 14 人,依次会在第 2 站、3 站、4 站……下车一个人,第 9 站和 10 站之间还在车上的有 6 人(即第 10 站、11 站、12 站、13 站、14 站、15 站要下车的人)。
同理,第 2 站上车 13 人,第 9 站和第 10 站之间还在车上的人有 6 人(即第 10 站、11 站、12 站、13 站、14 站、15 站要下车的人)。
以此类推……
第 9 站上车 6 人,第 9 站和第 10 站之间还在车上的人仍有 6 人。第三步,共计 $9\times6{=}54$ (人)。
因此,选择 B 选项。
拓展
$a_{1}+a_{n}$ 等差数列前 n 项和公式: = $S_{n=}\mathrm{\overline{{\begin{array}{l}{2}\ {\timesn=}\end{array}}}}$ 中位数(平均数) $\times$ 项数。50 、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38%$ ,易错项: $\mathrm{D}$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基础应用题。第二步,设两边乘客均为 $\mathrm{X}$ 人,A 倒了 ${\mathrm{x}}+6-10={\mathrm{x}}-4$ (杯),B 倒了 ${\mathrm{{x}}}-6+10={\mathrm{{X}}}+4$ (杯)。第三步,B 比 A 多倒了 $(\mathrm{x+4)-(\mathrm{x-4)=8}}$ (杯)水。因此,选择 C 选项。51 、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71%$ ,易错项: $\mathrm{D}$ 。
解析
第一步,观察特征。
组成元素相同,每个图形都是由 1 个黑点、1 个白点构成,但每一幅图中黑点和白点发生明显位置变化,考虑平移和旋转。
第二步,一条式,从左到右找规律。
图形中长方形和菱形的外框间隔出现,问号处外框应该为菱形,排除 A、C 项;内部黑点逆时针依次旋转 $45^{\circ}$ ,白点顺时针依次旋转 $45^{\circ}$ °,只有 B 项符合。
因此,选择 B 选项。
52 、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67%$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观察特征。
题干图形均为立体图形,考虑立体体积。
第二步,两段式,第一段找规律,第二段应用规律。
第一段,三个立体图形体积比为 6:3:2;第二段应用规律,只有 A 项符合。
因此,选择 A 选项。
拓展
圆锥和棱锥体积公式: $\mathrm{V}{=}$ (1/3) $\mathrm{S}\times\mathrm{H}$ ,A 项棱锥底面积与题干立方体底面积相等、高相等,A 项棱锥体积为立方体体积的 1/3。第一段各图体积计算如下:图 1: ${\mathrm{V}}{=}{\mathrm{Sh}}$ ,图 2: $\mathrm{V}{=}1/2\mathrm{Sh}$ , $\mathrm{V}{=}1/3\mathrm{Sh}$ (S:圆柱体底面积,h:高)第二段各图体积计算如下:图 1: $\mathrm{V}{=}\mathrm{a}3$ ,图 2: $\mathrm{V}{=}1/2\mathrm{a}3$ , $\mathrm{V}{=}1/3\mathrm{a}3$ (a:正方体棱长)。
53 、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41%$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观察特征。
组成元素相同,局部元素方向不同,且位置发生明显变化,考虑平移和翻转。
第二步,两段式,第一段找规律,第二段应用规律。
第一段,图 1 上下翻转得图 2,图 2 左右相向平移后拼合得图 3;第二段应用规律,排除 B、D 项,第二段图形半圆内部直线端点经过圆心,排除 A 项,只有 C 项符合。
因此,选择 C 选项。
54 、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54%$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观察特征。
组成元素相同,但每一幅图中左右部分发生明显位置变化,考虑平移。
第二步,两段式,第一段找规律,第二段应用规律。
第一段,图 1 左右长方形分别相向中心平移得到图 2,再继续平移得图 3;第二段应用规律,只有 D 项符合。因此,选择 D 选项。
55 、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50%$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观察特征。
部分图形发生折叠。
第二步,两段式,第一段找规律,第二段应用规律。
第一段,将图 2 叠放在图 1 上,并将其不能覆盖的部分向上折叠形成图 3,如下图所示;第二段应用规律,只有 A项符合。
D?
因此,选择 A 选项。
56 、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11%$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观察特征。
组成元素不同,优先考虑数量类或属性类。图形均为空心汉字,考虑数面。
第二步,一条式,从左到右找规律。
前四个图形中面的个数依次为 1、2、3、4,呈等差规律,所以应选择封闭面个数为 5 的选项,只有 D 项符合。因此,选择 D 选项。
57 、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85%$ ,易错项:B。
解析第一步,观察特征。
组成元素相似,前两幅图都与第三幅图有相同的部分,优先考虑样式类运算。
第二步,两段式,第一段找规律,第二段应用规律。
第一段,图 1 减图 2 得图 3;第二段应用规律,图 1 减图 2 得图 3,只有 C 项符合。
因此,选择 C 选项。
58 、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39%$ ,易错项:C。
解析第一步,观察特征。
组成元素不同,优先考虑数量类或属性类。字母线条特征比较明显,考虑数线。
第二步,两段式,第一段找规律,第二段应用规律。
第一段,每图均仅有 1 条曲线;第二段应该规律,问号处应选择有且只有 1 条曲线的图形,只有 A 项符合。
因此,选择 A 选项。
59 、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80%$ ,易错项:C。
解析第一步,观察特征。
题干中有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考虑视图。
第二步,两段式,第一段找规律,第二段应用规律。
第一段,图 1 是图 2 的主视图,图 3 是图 2 的右视图;第二段应用规律,问号处图形应为图 2 的右视图,只有 D项符合。
因此,选择 D 选项。
60 、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37%$ ,易错项:D。
解析第一步,本题为六面体折纸盒题型。
展开图按照面中点数进行命名,分别为面 1(1 点)到面 6(6 点)。
第二步,分析选项。
A 项:面 1 向右旋转,面 6 向上旋转 2 次,如下图所示,D 项面 1、3、6 的相对位置关系和题干展开图一致,正确;
B 项:题干中面 1、4 呈现“Z”字型两端,为相对面,在 B 项立体中不能同时出现,排除;
C 项:面 1 平移后如下图所示,题干展开图中以面 1 为起点,经过面 5,面 6 为终点画时针,为顺时针,C 项同样以面 1 为起点,经过面 5,面 6 为终点画时针,为逆时针,时针方向不一致,排除;
D 项:展开图面 2 中用短线连接两个点,如下图所示,线段与面 2、3 的重合边平行,而 D 项中短线与重合线垂直,排除。因此,选择 A 选项。
61 、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76%$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是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
获取、利用和配置各类科技资源的能力集。
第三步,辨析选项。
A 项:是否处在同类科技的先进水平,强调针对一种特殊科技的先进程度,未涉及“各类科技资源”,不符合定义;
B 项:科技技术总体实力情况,是指多种科技的集合表现,体现了“获取、利用和配置各类科技资源的能力集”,符合定义;
C 项:科学技术的绝对实力,是指拥有真实的实力,但实力的构成是一种能力还是多种能力并存不明确,未体现“各类科技资源的能力集”,不符合定义;
D 项:科学技术的静态实力,实力的构成是一种能力还是多种能力并存不明确,未体现“各类科技资源的能力集”,不符合定义。
因此,选择 B 选项。
62 、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71%$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是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
$\textcircled{1}$ 法律机关依法制作;
$\textcircled{2}$ 在其法律活动中承担法律职能、具有法律意义和法律效力的文书。
第三步,辨析选项。
A 项:张某并非“法律机关”,不符合定义;
B 项:法院属于“法律机关”,法院的裁定属于“依法制作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书”,符合定义;
C 项:检察院下班时间公告属于单位自身的规章,并非“具有法律效力”,不符合定义;
D 项:规范干警职务行为的禁令属于单位自身的规章,并非“具有法律效力”,不符合定义。
因此,选择 B 选项。
63 、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43%$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是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
$\textcircled{1}$ 寻找和研究同行一流公司的最佳实践;
$\textcircled{2}$ 与本企业进行比较、分析、判断,使自己企业得到不断改进。
第三步,辨析选项。
A 项:两大巨头公司合力研发新一代生态环保空调,未体现“寻找和研究同行一流公司的最佳实践”,也未体现企业之间有“比较、分析、判断,使企业得到不断改进”的过程,不符合定义;
B 项:员工业绩差距与一流公司的比较,而题中强调的是先进经验的学习,不符合“寻找和研究同行一流公司的最佳实践”,也未体现出“与企业比较、分析、判断,使自己企业得到不断改进”的过程,不符合定义;C 项:引入其他公司的经营理念,未体现“同行中的一流公司”,也未体现“与企业进行比较、分析、判断,使自己企业得到不断改进”,不符合定义;
D 项:研究对手公司并改进自身流程,体现了“与企业进行比较、分析、判断,使自己企业得到不断改进”,符合定义。
因此,选择 D 选项。
64 、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83%$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非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
$\textcircled{1}$ 员工由于努力工作受到表扬、晋升与重视;
$\textcircled{2}$ 工作荣誉感、成就感、责任感;
$\textcircled{3}$ 获得社会的尊重与职业发展机会。
第三步,辨析选项。
A 项:员工获得出国旅游机会的原因不明确,未涉及“员工由于努力工作受到表扬、晋升与重视”,不符合定义;B 项:月度优秀员工得到一天的额外年假,是“由于努力工作受到的表扬”,这种方式必然会带来一定的“工作
荣誉感”,为“获得社会的尊重与职业发展机会”打下基础,符合定义;
C 项:优秀员工得到奖状,是“由于努力工作受到的表扬”,这种方式必然会带来一定的“工作荣誉感”,为“获得社会的尊重与职业发展机会”打下基础,符合定义;
D 项:员工努力工作业绩突出,被光荣榜所展示以供其他员工学习,是“由于努力工作受到的表扬”,这种方式必然会带来一定的“工作荣誉感”,为“获得社会的尊重与职业发展机会”打下基础,符合定义。因此,选择 A 选项。
65 、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89%$ ,易错项:D。
解析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非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
受挫折后想出各种理由原谅自己或为自己的失败辩解。
第三步,辨析选项。A 项:因上班迟到受到批评,而后将原因归结为交通的因素,属于“受挫折后想出各种理由原谅自己或为自己的失败辩解”,符合定义;
B 项:没评上先进分子,而后将原因归结为自己与评委关系不好,属于“受挫折后想出各种理由原谅自己或为自己的失败辩解”,符合定义;
C 项:因丑闻而闭门不出,但张先生自身认为导致现状的原因是内因还是外因不明确,未体现“想出各种理由原谅自己或为自己的失败辩解”,不符合定义;
D 项:因晚归而遭父母追问,而后将原因归结于陪同学看病,属于“受挫折后想出各种理由原谅自己”,符合定义。
因此,选择 C 选项。
66 、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75%$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是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
$\textcircled{1}$ 势单力薄的族群或个体在优势文化中接受同化的过程中;
$\textcircled{2}$ 易产生消极体验,并且常常伴发心身性障碍。
第三步,辨析选项。
A 项:小张回国后是跟同族的人生活在一起,并非“势单力薄的族群或个体”,且产生了消极情绪,是觉得国内发展不如国外好,因此回国是到相对劣势的文化,并非“在优势文化中接受同化”,不符合定义;
B 项:女性土耳其移民,体现了“势单力薄的族群在优势文化中接受同化的过程中”,他们反映的紧张感、疾病、文化和生活中的各种冲突,体现了“产生消极体验,并且常常伴发心身性障碍”,符合定义;
C 项:匹兹堡是美国城市,美国白人是优势文化中的个体,并非“势单力薄的族群或个体”,在本土上枪杀少数族裔,也并非“在优势文化中接受同化的过程”,不符合定义;
D 项:小赵去西北边疆支教,所处区域为相对劣势文化地区,并非“在优势文化中接受同化的过程中”,不符合定义。
因此,选择 B 选项。
67 、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85%$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是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
$\textcircled{1}$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textcircled{2}$ 将为他人保管的财物或者其他遗忘物、埋藏物占为己有;
$\textcircled{3}$ 数额较大且拒不交还的行为。
第三步,辨析选项。
A 项:遗忘的手包,是“遗忘物”,手包内的 1.2 万元体现出“数额较大”,乙手包遗忘在甲家中,而甲称未看到,体现了他“占为己有”且“拒不交还”,符合定义;
B 项:会计借给好友的是公司的收入,公司收入并非“为他人保管的财物或者其他遗忘物、埋藏物”,好友由于生意不好而未归还,不属于“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不符合定义;
C 项:顺手拿走,涉嫌盗窃罪,且项链并不是“为他人保管的财物或者其他遗忘物、埋藏物”,不符合定义;D 项:多年来一直忘记还钱,并非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也不属于“拒不交还”,不符合定义。
因此,选择 A 选项。
68 、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43%$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非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textcircled{1}$ 一个人看到别人完成一个动作时;
$\textcircled{2}$ 大脑会自动模仿这个动作,从而明白动作产生主体的意图。
第三步,辨析选项。
A 项:甲看到乙打哈欠也开始打哈欠,体现了“大脑自动模仿动作,从而明白动作产生的意图”,符合定义;B 项:甲看到有人把手伸向书架,大脑会自动模仿该动作,让甲明白这个人是要拿书,体现了“明白动作产生主体的意图”,符合定义;
C 项:甲观察乙传球的动作,大脑会自动模仿该动作,让甲明白乙要传给哪个队友,体现了“明白动作产生主体的意图”,符合定义;
D 项:小孩被吓哭,可能认为自己要被打,实际只是被威吓,说明小孩并不“明白大人真正的意图”,不符合定义。
因此,选择 D 选项。
69 、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24%$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是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
$\textcircled{1}$ 随着一个行为的发生;
$\textcircled{2}$ 刺激的移去或刺激强度的降低;
$\textcircled{3}$ 行为的增强。
第三步,辨析选项。
A 项:在雨中等车,所以撑起雨伞,是一种自然的行为反应,雨停了就会合伞,未体现“行为的增强”,也未体现“刺激的移去或刺激强度的降低”,不符合定义;
B 项:妈妈不看她即“刺激的移去”,莎莎可能因为紧张而导致打嗝的行为再次增加,体现了“随着一个行为的发生,出现了刺激的移去或刺激强度的降低,导致了行为的增强”,符合定义;
C 项:老师表扬琴琴,是增加了刺激,并非“刺激的移去或刺激强度的降低”,不符合定义;
D 项:按件付酬,是对工人增加了刺激,并非“刺激的移去或刺激强度的降低”,不符合定义。
因此,选择 B 选项。
70 、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64%$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是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textcircled{1}$ 在相关市场内;
$\textcircled{2}$ 能够控制商品价格、数量或者其他交易条件;
$\textcircled{3}$ 能够阻碍、影响其他经营者进入相关市场。
第三步,辨析选项。
A 项:某村的豆腐店因为只有一家豆腐店,并没有其他与之竞争的相似厂家,不属于“相关市场内”,说法错误;B 项:五家实力相当的家电企业共同作用下,让其他同行很难进入该市的市场,是因为其整体实力强大,而非其中任一家电企业个体强大,说法错误;
C 项:某电讯公司在国内占有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消费者不得不接受其收费的价格规定,体现了“该电讯公司在相关市场内能够控制商品价格”,说法正确;
D 项:家具商城很有知名度,市民乐意去该家具商城买家具,说明企业声誉对消费者的影响,但该家居商城自身在行业的影响力不明确,未体现“能够控制商品价格、数量或者其他交易条件”,说法错误。
因此,选择 C 选项。
71 、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70%$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题干关联词“必然”,确定为翻译推理。
第二步,翻译题干。
$\textcircled{1}$ 生物燃料产量扩大 $\twoheadrightarrow$ 农作物价格飙升
第三步,进行推理。
A 项:“农产品价格上涨”是对 $\textcircled{1}$ “肯后”,肯后推不出必然结论,排除;
B 项:“农产品价格下降”是对 $\textcircled{1}$ 的“否后”,根据“否后必否前”,可得生物燃料产量没有提高,可以推出;- 15 -C 项:“生物燃料产量下降”是对 $\textcircled{1}$ 的“否前”,否前推不出必然结论,排除;
D 项:“农产品价格过低”是对 $\textcircled{1}$ 的“否后”,根据“否后必否前”,推出的结论应该是“¬生物燃料产量扩大”,排除。
因此,选择 B 选项。
72 、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86%$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提问方式中的“反驳”,确定为削弱论证。
第二步,找论点和论据。
论点:中国经济中心由北方移向南方。
论据:南方的植被恢复能力比北方强,其在严寒时遭受的破坏比北方小(即北方自然条件较差)。
第三步,辨析选项。
A 项:切断联系。自然环境并不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说明经济中心的迁移与自然条件无关,切断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联系,使论据推不出论点,具有削弱作用。
B 项:增加反向论据。“并非气候变迁幅度大”指出北方的自然条件不算很差,具有削弱作用。
C 项:增加反向论据。“并非年年遭遇严寒冬季”指出北方的自然条件不算很差,具有削弱作用。
D 项:增加反向论据。“长江流域降雨并非总多于黄河流域”指出北方的自然条件不算很差,具有削弱作用。第四步,强度比较。
A 项是切断了论据“自然条件”与论点“经济中心的迁移”之间的联系,B、C、D 三项是增加反向论据,切断联系削弱力度强于增加反向论据,故 A 项削弱力度强于 B、C、D 三项。
因此,选择 A 选项。
73 、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76%$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依据题干特征和提问方式,确定为归纳推理。
第二步,辨析选项。
A 项:由“在欧洲,臭氧污染导致欧洲人的死亡率增加了 $2%\sim12%^{\prime\prime}$ ,无法推出“臭氧污染目前在欧洲最为严重”,因其他地区情况尚不清楚,则不能说明欧洲一定是最严重的,过于绝对,排除;
B 项:由“当臭氧达到一定浓度之后,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伤害”,无法推出“低浓度臭氧并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排除;
C 项:由“臭氧因为其强氧化作用而使呼吸道产生烧灼感,造成呼吸系统充血或发炎”,可以说明“臭氧的强氧化作用是其对人有害的原因”,可以推出;
D 项:题干并未提及患何种疾病的人对臭氧污染最为敏感,过于绝对,排除。
因此,选择 C 选项。
74 、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34%$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提问方式中的“前提”,确定为加强论证。
第二步,找论点和论据。
论点:“水货”冲击正规渠道产品。
论据:“水货”价格优势大。
第三步,辨析选项。
A 项:无关选项。监管部门打击力度不够,与“‘水货’价格优势”论题不一致,排除。
B 项:不明确项。无法承受正规渠道产品价格,不能说明是否能够接受“水货”价格,不确定是否是“水货”价格上的优势冲击了正规渠道产品,不具有加强作用。
C 项:无关选项。“销售政策不合理”未提到价格,与“‘水货’价格优势”无关,论题不一致,排除。D 项:补充前提。分析人员认为“水货”冲击了正规渠道产品的销售是因“水货”价格更具优势,因此隐含的前提是“水货”质量也不错,该项提到“性价比更高”,即包含了质量不错,具有加强作用。
因此,选择 D 选项。
75 、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23%$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依据题干特征和提问方式,确定为归纳推理选非题。
第二步,辨析选项。
A 项:“改善工人工作环境会提高他们的劳动生产率”,若其他条件相同,则劳动生产率高的工人的工作时间可能并不多于生产率低的同事,可以推出;
B 项:题干“改善生产环境会提高生产率”,而该项“提高生产率会改善生产环境”,两者因果倒置,无法推出;C 项:“改善工人的工作环境会提高他们的劳动生产率”,这也就意味着工作环境不好可能降低劳动生产率,可以推出;
D 项:由于业绩上两者的差距为 $25%$ ,因此如果两者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差距小于 $25%$ ,那么劳动生产率低的工人在工作岗位上所花费的时间就会少于生产率高的同事,可以推出。
76 、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44%$ ,易错项:D。
解析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题干关联词“如果……那么……”,确定为翻译推理。
第二步,翻译题干。$\textcircled{1}$ 出生于 60 年代 $\twoheadrightarrow$ 读过《毛主席语录》
第三步,进行推理。
“李同读过《毛主席语录》”是对 $\textcircled{1}$ 的“肯后”,肯后推不出必然结论,因此排除 A、B 两项;
“李同读过《毛主席语录》”,说明李同在世期间,《毛主席语录》已经出版,因此李同不可能出生于任何年代,排除 D 项。
因此,选择 C 选项。
77 、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51%$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依据题干特征和提问方式,确定为归纳推理。
第二步,辨析选项。
A 项:由“不过,他也没有拒绝奖金,否则他就成了萨特”,可知萨特拒绝了奖金,但并不知道萨特是否出席了颁奖典礼,无法推出,排除;
B 项:题干并未涉及“萨特所在的年代”,无法推出,排除;
C 项:题干并未涉及“《等待戈多》的写作年代”,无法推出,排除;
D 项:由“作为《等待戈多》的作者,虽然最终没有出席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不过,他也没有拒绝奖金”,可以说明“贝克特因《等待戈多》获得诺贝尔奖”,可以推出。
因此,选择 D 选项。
78 、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52%$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依据题干特征和提问方式,确定为归纳推理选非题。
第二步,辨析选项。
A 项:由“估价时点是某个特定的时间”,因此估价时点也可以是过去,可以推出,排除;
B 项:由“对某个特定时间的价值做出估计,这个时间被称为估价时点”,而不是“提前确定的估计作业开始的特定时间”,无法推出;
C 项:由“同一宗房地产在不同的时间价值会有所不同”,则拆迁房产会因估价时点的不同而获得不同的补偿,可以推出,排除;
D 项:由“估价是对估价对象在某个特定时间的价值做出估计”,因此估价时点也可以是未来,可以推出,排除。因此,选择 B 选项。
79 、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88%$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依据题干特征和提问方式,确定为归纳推理。
第二步,辨析选项。
A 项:由“溶液温度升高时,X 的化学活性增强”,可以说明并非“温度改变对 X 的活性不产生影响”,排除;B 项:题干未将温度改变对 X 和 Y 的影响进行对比,排除;
C 项:由“混合时与单独被研究时相比,X 的活性分别为活性不变和增强;Y 的活性分别为活性增强和不变”,可以说明 X 和 Y 混合时,二者表现出的活性与单独被研究时不同,可以推出;D 项:由“混合时温度升高,Y 的化学活性增强;单独加热,Y 的活性保持不变”,由此可以说明 Y 表现出的反应不同,排除。
因此,选择 C 选项。
80 、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86%$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题干有若干论断和真假限定,确定为真假推理。
第二步,找关系。
$\textcircled{1}$ 老大:老三或老四
$\textcircled{2}$ 老二:老四
$\textcircled{3}$ 老三:﹁老三
$\textcircled{4}$ 老四:﹁老四
$\textcircled{2}$ 和 $\textcircled{4}$ 为矛盾关系
第三步,看其余。
根据矛盾关系的特性“必有一真,必有一假”及题干的真假限定,“有三位绝不会说谎话”,可知: $\textcircled{2}$ 和 $\textcircled{4}$ 必有一假,则 $\textcircled{1}\textcircled{3}$ 一定为真,由 $\textcircled{3}$ 为真,可知:“﹁老三”,再结合 $\textcircled{1}$ “老三或老四”为真,可以得到:“老四”即中大奖的是老四。
因此,选择 D 选项。
81 、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60%$ ,易错项:C。
解析
分别将选项代入题干,确定逻辑关系。
A 项:“游泳”和“跳水”都是水上运动,二者属于并列关系,“跳高”是“田径”运动的田赛项目之一,二者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种属关系,前后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B 项:“跳水”运动包括实用“跳水”、“表演”“跳水”和竞技“跳水”,“跳水”可以是“表演”的内容,二者属于对应关系,“跳高”是“竞技”的一种,二者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种属关系,前后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C 项:“起跳”是“跳水”的开始动作,“助跑”是“跳高”的开始动作,前后二者均属于对应关系,但词语前后顺序相反,排除;
D 项:“游泳”和“跳水”都是水上运动,二者属于并列关系,“跳高”和“跳远”都是田径运动的跳跃项目,二者属于并列关系,前后逻辑关系一致,符合。
因此,选择 D 选项。
82 、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83%$ ,易错项:C。
解析
分别将选项代入题干,确定逻辑关系。A 项:“轮胎”是“汽车”的组成部分,二者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组成关系,“公寓”和“别墅”都是住宅,二者属于并列关系,前后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B 项:“方向盘”是“汽车”的组成部分,二者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组成关系,“钥匙”是打开“公寓”门的工具,二者属于对应关系,前后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C 项:“汽车”在“道路”上行驶,二者属于对应关系,“公寓”是“小区”的组成部分,二者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组成关系,前后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D 项:“轿车”是“汽车”的一种,二者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种属关系,“公寓”是“住宅”的一种,二者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种属关系,前后逻辑关系一致,符合。
因此,选择 D 选项。
83 、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35%$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干逻辑关系。
“小气”和“吝啬”均指胸襟不宽,二者属于近义关系,且“小气”是口语,“吝啬”是书面语。
第二步,辨析选项。
A 项:“闲话”指背后议论他人是非的话,与“聊天”不属于近义关系,排除;
B 项:“发抖”和“战栗”均指身体颤抖,二者属于近义关系,且“发抖”是口语,“战栗”是书面语,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符合;
C 项:广义的“盐”指一类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与酸根离子或非金属离子结合的化合物,“氯化钠”是“盐”的一种,二者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种属关系,狭义的“盐”指食“盐”,“氯化钠”是食“盐”的主要组成部分,二
者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组成关系,排除;
D 项:“拷贝”和“复制”属于全同关系,且“拷贝”是音译词,而非口语,排除。
因此,选择 B 选项。
84 、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73%$ ,易错项:C。
解析
分别将选项代入题干,确定逻辑关系。
A 项:“服药”有利于“痊愈”,二者属于对应关系,“改革”有利于“发展”,二者属于对应关系,前后逻辑关系一致,符合;
项:“治疗”有利于“痊愈”,但“改革”并非有利于“挫折”,前后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项:“疗养”有利于“痊愈”,二者属于对应关系,“改革”和“创新”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二者属于并列关系,前后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D 项:先“诊断”再“痊愈”,先“论证”再“改革”,但词语前后顺序相反,排除。
因此,选择 A 选项。
85 、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40%$ ,易错项:B。
解析
分别将选项代入题干,确定逻辑关系。
A 项:“毁誉”指毁损与赞誉,与“得失”无明显逻辑关系,“奖励”是一种激励手段,“赞赏”指赞同,欣赏,二者无明显逻辑关系,排除;
B 项:“功过”和“毁誉”无明显逻辑关系,“赞赏”和“歌颂”都表示赞扬,二者属于近义关系,前后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C 项:“褒贬”和“毁誉”属于近义关系,“赞赏”和“称道”属于近义关系,前后逻辑关系一致,符合;D 项:“成败”和“毁誉”无明显逻辑关系,“赞赏”和“诋毁”属于反义关系,前后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因此,选择 C 选项。
86 、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60%$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简单计算中的和差类。
第二步,定位表格第二列“GDP”所在列。
第三步,材料与选项精确度一致,加法计算可利用尾数法,计算最末一位,1985~1998 年期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总计为 $4+2+5+3+2+9+8+1+4+4+1+6+6+7=62$ ,即尾数为 2。
因此,选择 C 选项。
87 、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62%$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简单比较中的读数比较。
第二步,定位表格第四列“税收收入/GDP”所在列。
第三步, $1985^{\sim}1998$ 年期间我国税收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税收收入/GDP)的比重比上年减少的年份有:1986年、1987 年、1988 年、1990 年、1991 年、1992 年、1993 年、1994 年、1995 年、1996 年,共计 10 年。因此,选择 D 选项。
88 、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58%$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增长量做差比较。
第二步,定位表格第二列“GDP”所在列。
第三步,由增长量 $=$ 现期量-基期量,减法计算,将数据截位舍相同处理,代入可得,选项中的四年 GDP 增加额分别如下:1992 年, $266-216\approx50$ ;1994 年, $468-346\approx122$ ;1996 年, $679-585\approx94$ ;1998 年,794-745${\approx}49$ ;观察可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加额最大的年份是 1994 年。
因此,选择 B 选项。
89 、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36%$ ,易错项: $\mathrm{D}$ 。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增长率计算比较。
第二步,定位表格第三列“税收收入”所在列。
第三步,根据增长率 $=$ (现期量-基期量)/基期量,将数据截位舍相同处理,代入可得,选项中的四年税收收入增长率分别如下:1993 年, ${\frac{426-330}{330}}={\frac{96}{330}}\approx30%$ ;1994 年 , ${\frac{513-426}{426}}={\frac{87}{426}}\approx20%$ ; 1996 年 ,$\frac{691-604}{604}=\frac{87}{604}<20%$ 1997 年, ; ${\frac{823-691}{691}}={\frac{132}{691}}<20%$ ,所以, $1985^{\sim}1998$ 年期间我国税收收入增长率- 19 -最大的年份是 1993 年。
因此,选择 A 选项。
90 、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73%$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简单比较中的读数比较。
第二步,定位表格第二列“GDP”、第三列“税收收入”和第四列“税收收入/GDP”。
第三步,1985~1998 年期间,国内生产总值(GDP)与税收收入均为逐年递增,而我国税收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税收收入/GDP)的比重比上年增加的年份有:1989 年、1997 年、1998 年,共计 3 年。故 1985~1998 年期间,只有 3个年份三者比上年同方向增减。
因此,选择 B 选择。
91 、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79%$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增长量计算中的已知现期量与基期量。
第二步,定位柱状图,“2007 年 6 月网民规模 16200 万人,2006 年 6 月 12300 万人”。
第三步,根据增长量 $=$ 现期量-基期量,可得 2007 年 6 月与 2006 年同期相比,网民人数增加了 $16200-12300=$ 3900(万)。
因此,选择 D 选择。
92 、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51%$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增长率比较类中的增长率计算比较。
第二步,定位柱状图。
第三步,根据增长率 $=$ (现期量-基期量)/基期量,将数据截位舍相同处理,代入可得,选项中的年底比年中的增 长 率 分 别 如 下 : 2002 年 , ${\frac{59-46}{46}}={\frac{13}{46}}\approx30%$ ; 2003 年 , ${\frac{80-68}{68}}={\frac{12}{68}}<20%$ ; 2004 年 ,$\frac{94-87}{87}=\frac{7}{87}<10%$ ;2006 年, $\frac{14-12}{12}=\frac{2}{12}<20%$ ,所以年底与年中相比,网民规模增长最快的年份是2002 年。
因此,选择 A 选项。
93 、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17%$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年均增长率计算。
第二步,定位柱状图,“2003 年末网民规模 7950 万人,2006 年末网民规模 13700 万人”。
第三步,根据( $1+$ 年均增长率) $\hat{\mathbf{\Omega}}_{\mathrm{n}}\mathbf{=}$ 末期量/初期量,可得 ,即 。代入 20%,得$1.2^{3}\approx1.73$ ,则年均增长率与 $20%$ 非常接近,结合选项,A 选项最符合。
因此,选择 A 选项。94 、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63%$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年均增长量计算。
第二步,定位柱状图,“2002 年 6 月网民规模 4580 万人,2007 年 6 月为 16200 万人”。
第三步,根据年均增长量 $=$ (末期量-初期量)/相差年份,分子减法计算,考虑截位舍相同,代入数据可得${\frac{162-46}{5}}={\frac{116}{5}}$ ,直除首两位商 23。
因此,选择 C 选项。
95 、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61%$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综合分析,且需选出正确的一项。
第二步,A 选项,现期倍数计算。定位柱状图,“2007 年 6 月网民规模 16200 万人,2002 年 6 月为 4580 万人”前者是后者的 倍,不到 4 倍,所以不到两番,错误。
B 选项,增长率读数比较。定位折线图,“2005 年 6 月网民规模增长率是 $18,4%$ ,2006 年 6 月网民规模增长率是$19,4%^{\pm}$ ,2006 年 6 月网民规模增长率大于 2005 年 6 月的增长率,并非持续下滑,错误。
C 选项,增长量计算。定位柱状图,“2007 年 6 月与 2006 年 12 月网民数分别为 16200 万人和 13700 万人”,2007年 6 月比 2006 年 12 月增加的网民人数是 $16200-13700=2500$ (万人),远大于 800 万人,错误。D 选项,现期量计算。定位柱状图,“2007 年 6 月为 16200 万人,同比增长 $31.7%$ ”,根据现期量 $\asymp.$ 基期量 $\times$ ( $1+$ 增长率),则 2008 年 6 月为 $16200\times$ ( $1+31.7%$ ) $>16200\times1.3\mathrm{=21060}$ (万人),正确。因此,选择 D 选项。
96 、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56%$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 本题考查增长率计算
第二步,定位第一段,2006 年,全国参保人数增加 1954 万人。其中,参保职工增加 1565 万人,参保退休人员 4150万人。
第三步,参保退休人员同比增长量为 $1954-1565=389$ (万人)。根据增长率 $\underline{{\underline{{\mathbf{\Pi}}}}}$ 增长量/(现期量-增长量),可得389 389
2006 年参保退休人员数量比上年增加了 ,略大于 $10%$ 。
因此,选择 B 选项。97 、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84%$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基期量计算
第二步,定位第一段,2006 年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 1275 亿元,比上年增长 $18.1%$ 。
第三步,根据基期量 $=$ 现期量/( $1+$ 增长率),选项出现了首位相同,第二位不同的情况,可将分母从左向右截取1275
前三位,代入可得,2005 年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额为 (亿元),直除首两位商 10。
因此,选择 A 选项。
98 、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48%$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单平均数
第二步,定位第二段,2006 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征缴收入 5215 亿元,各级财政补贴 971 亿元,中央财政预算安排 774 亿元。全年基金总支出 4897 亿元。
第三步,2007 年全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总额与 2006 年持平,且月支出额相等,根据平均数 $\left[{}=\begin{array}{l}{\phantom{\frac{1}{2}}}\end{array}\right]$ 总数/总个数,可知 2007 年月均支出 ${\frac{4897}{12}}\approx408$ (亿元)。2006 年结存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有 $5215+971+774-$ 4897=2063(亿元),可维持 $\frac{2063}{408}\approx5$ 个月的支出。
因此,选择 B 选项。
99 、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59%$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简单计算中的和差类。
第二步,定位第四段,2006 年年末,全年失业保险基金收入 385 亿元,基金支出 193 亿元,失业保险基金累计结存 708 亿元。
第三步,根据基金结存 $=$ 基金收入-基金支出,2006 年新增失业保险基金 385-193=192(亿元),根据基期量$=$ 现期量-增长量,故 2005 年年末失业保险基金累计结存 708-192=516(亿元)。
因此,选择 D 选项。
100 、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33%$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综合分析问题,且选出正确的一项。
第二步,A 选项,和差比较。定位第一段和第二段,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累计结存(1720 亿元)小于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 $5215+971+774-4897=2063$ 亿元),错误。
B 选项,读数比较。定位第三段,未给出 2006 年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和支出的增幅,无法推测,错误。C 选项,读数比较。定位第二段,未给出 2006 年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无法推测,错误。
D 选项,直接读数。定位材料,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比上年增长 $18.1%$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支出比上年增长 $21,2%$ ,失业保险基金支出减少 $6,9%$ ,正确。
因此,选择 D 选项。
文章作者 考公
上次更新 2025-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