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年四川公务员考试《行测》下半年卷(解析)

1、前两项之和再减 1 等于下一项,因此未知项应为 。
故正确答案为 D。2、原数列: 26 63
立方数列: ${\underline{{2}}}^{3}$ $3^{3}$ $5^{3}$
修正项: $-1\quad-1\quad-1\quad-1\quad-1\quad-1$ 因此原数列未知项应为故正确答案为 A。

3、原数列:-2、3、-5、8、 $-12$ 、(17)正负号交替出现

数值部分

后项减去前项

成等差数列

因此原数列未知项应为 17。
故正确答案为 B。4、第一项与第二项的 2 倍之和等于第三项,也即 ${\bf5}=1+2\times2,~12=2+5\times2,~29=5+12\times2$ ,因此原数列下一项应为 $12+29\times2=70$ 。
故正确答案为 D。

后项减去前项

5、

所得次生数列为平方数列,底数 1、2、3、5、8、13 为递推数列,每项等于前两项之和,因此原数列未知项为 273。
故正确答案为 C。6、一位数可以为 1、2、3,有 3 个;
两位数可以为 11、22、33,有 3 个,三位数十位上可以为 0、1、2、3,百位和个位上可以为 1、2、3,有 $4\times3=12$ 个。
因此共有 $3+3+12=18$ 个。
故正确答案为 C。7、设机场到灾区距离为 千米,根据题意有, $S\div12-\bar{S}\div15=30$ ,解得 $5=1800$ 千米。
故正确答案为 B。8、从 0、1、4、7、8 中选四个数字组成若干个四位数,能被 3 整除的只有一组,即 0、1、4、7。首位为 1 的有 $A_{\mathfrak{F}}^{\mathfrak{L}}={\mathfrak{G}}$ 个,可知第十个数首位为 4;首位为 4 的四位数从小到大依次如下:4017、4071、4107、4170、4701、4710,可知第十个数为 4170。
故正确答案为 D。

9、容斥原理:

每隔 4 米做一个记号,则做记号数为 ;
每隔 6 米做一个记号,则做记号数为 ;
其中每隔 12 米的记号重复被做两次,类似的记号数为 。
因此做记号总数为 $59+39-19=79$ ,即绳子被剪成 80 段。
故正确答案为 C。
$|A\cup B|=|A|+|B|-|A\cap B|$

两集合容斥原理公式:

10、细胞开始时为 2 个,1 小时后为 $2\times2-1=3$ 个,2 小时后为 $2\times3{-}1{=}5$ 个,3 小时后为 $2\times5{-}1{=}9$ 个 ,即每个数字是前一个数字的两倍再减 1。
因此接下来为, $2\times9-1=17$ , $2\times17-1=33$ ,6 小时后为 $2\times33-1=65$ 个。
故正确答案为 B。11、糖的价钱是面粉的 2 倍,买的面粉和糖花费一样,说明此人买的面粉重量是糖的 2 倍。3 袋面粉总重量为 30,恰好是 9 千克、6 千克糖的 2 倍。因此剩下的那袋食品为 2 千克的糖。
故正确答案为 D。12、给定数列前面的数字为 90、80、85、82.5、83.75、83.125……,之后所有的数字整数部分将保持 83 不变,因此第 100 个数的整数部分也是 83。
故正确答案为 B。
注:当出现连续两个数的整数部分相同后,之后每项的整数部分不再变化,这个结论可由平均数的自然特性推出。13、三个居委会分别订200、200、200 和199、200、201两种情况,前一种方法数为1,后一种方法数为 $\mathbf{3}\times\mathbf{2}\times\mathbf{1}=\mathbf{6}$ ,$1+6=7$ 。
故正确答案为 D。
14、根据题意可知, $a_{2}=2\times2-2=2$ , $a_{3}=3\times3+1=10$ ,因此乘积为 20。
故正确答案为 C。
15、设录取者的平均分数为 分,则未录取者平均分数为 $x-33$ 分,两者总平均分为 55 分,有
$150x+(1000-150)(x-38){=}55\times1000$ ,得 $x=87.3$ ,因此录取分数线为 $87.3-6.3=81$ 分。
故正确答案为 B。
16、本题考查实词语境最佳选择。
A 项“指导性”一般带有强制性意味,如上级指导下级工作;B 项“战略”本意是指导战争全局的计划和策略,后泛指为完成某项任务而做的规划和策略;C 项“战术”原指指导战斗的原则和方法,包括战斗的基本原则、战斗的方法和战斗的组织实施等具体原则。发展中国家的具体做法对会议进程谈不上指导性、战略性或战术性意义,故排除前三项。
D 项“建设性”具有推进、促进项目实施的含义,文中发展中国家的做法有助于推进、促进会议取得积极成果,符合题干描述。
故正确答案为 D。
17、本题考查实词语境最佳选择。
A 项“预示”指事物在酝酿产生的过程中所显现的短暂而轻微的征象;B 项“标志”是指表明事物特征的记号;C项“意味”,有表明、包含之意;D 项“暗示”是说用含蓄的言语、示意的举动或制造某种气氛、景象使人领会。题干是说科学家做了这么一件事情,表明、证实他们曾经有过某一种想法,后者是前者的动机。有“表明、证实”意味且符合语境的只有 C 选项。
故正确答案为 C。
18、本题考查成语语境最佳选择。
由后文的“必然把更大的危机丢给社会”可知,前面的应对危机的措施是用错误的办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以后的更严重的后果。
A 项“饮鸩止渴”是指用毒酒解渴,比喻只图解决目前的困难,不顾后患。该成语填入括号内,符合语境。B 项“亡羊补牢”比喻失误后及时补救,与题干文意明显不合,排除;C 项“杀鸡取卵”比喻贪图眼前的好处而不顾长远利益,D 项“竭泽而渔”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C、D 项只是说不顾长远利益,都不能体现出“把更大的危机丢给社会”这层含义,予以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 A。
19、本题考查关联词的辨析与填空。
题干前半部分意在强调“社会”的重要性,由此可知“法治国家”与“法治社会”之间应该是递进关系,先引“法治国家”为的是突出“法治社会”。
因此,结合选项应该选择 D,因为只有 D 项表示递进关系的“不只……更”符合题干要求。
“既……又”和“一面……一面”表示并列关系,“既然……那么”表示因果关系,都不符合题干语意,因此排除 A、B、C 三项。
故正确答案为 D。
20、此题考查近义实词对象搭配的辨析与填空。
“厘清”指澄清、查清楚,其支配对象往往是“关系”“原则”“任务”等;“理清”一般用于有条理的事物,如理清头绪、理清思路。题干中说的是“职责与定位”,应用“厘清”。因此,排除 C、D 项。

“干涉”一般指过问或制止,多指管不应该管的事情;“干预”一般仅表示比较关心、过问别人的事情,没有强行管制。而就感情色彩而言,“干涉”态度更为强硬,多为贬义,“干预”则较为中性一些。因此,选择“干预”更符合材料语境。

故正确答案为 B。

21、本题考查实词和成语的混搭填空。

根据材料可知,作者的立场在于说明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企业资金链脆弱,连风吹草动都不能抵抗。

第二个空格与“承受”搭配,B 选项“大起大落”意思是“大幅度的起与落”,与前面“多大”语义重复,排除;D 选项“暴风骤雨”意为“来势急速而猛烈的大风大雨,比喻声势浩大,发展迅速的运动”不能与语境合理搭配,排除。

第一空中,C 选项“强韧”不如 A“脆弱”更体现出金融危机状况下企业的经不起任何微小的变动。
故正确答案为 A。

22、本题考查实词词义侧重点的辨析。第一空,“熟悉”侧重于知道得详细、清楚;“熟习”表示了解深刻、掌握熟练,多与“技术”“业务”搭配。题干中说的是“历史”,显然与“熟悉”更为搭配。

第二空,“扶持”有帮助、支撑照料的意思;“扶植”是指扶持培养,比喻以某种手段培养人才或某种势力壮大。相比于“扶持”而言,“扶植”的语意程度更重,与文段的根“才真正达到了发展的最高峰”的语意程度更加匹配,故空格内填入“扶植”更合适。

故正确答案为 C。

23、本题考查实词和成语的混搭填空。

多个词语的选词填空题适用排除法。

第一个空格处,如果说蝶是“虚幻的”、“感动”的,那么它与昙花、流星就失去了共性,排除 A、C。第三个空格处,“泯灭”指痕迹、印象等消失,“精神泯灭”与文意相符,搭配恰当;“毁灭”略有贬义,不符语境。排除 D 项。
另外,流星和昙花都是美丽得让人为之一震的东西,蝶与之并排,因此也能用震撼来形容;“倏忽而逝”是说眨眼间就消失了,用其来形容蝶短暂的生命,符合语境。

故正确答案为 B。

24、本题考查实词和成语的混搭填空。

本题的突破口在第二个空格,由题干可知,亚洲从金融危机中得到了某种教训,这对它应对全球化的各种问题有很大帮助。选项中,“因祸得福”是说因遭遇灾祸,反而得到了好处。用它来形容亚洲所遇到的情形,最为恰当,应选 B。

亚洲金融危机本身使得亚洲“化险为夷”、“反败为胜”或者“转危为安”,这种说法明显错误,由此可以排除A、C、D 三项。

“拥趸”来源于粤语,指的是坚定的支持者和拥护者,是英语单词“fans”的意译;“未雨绸缪”比喻提前做好准备或预防,填入空格内,均与文意相符。

故正确答案为 B。

【出处】英国《金融时报》

25、由题干可知,第一空内的词语应该与前面的“闭塞”和“蒙昧”形成反义对应,满足要求的只有 A 项中的“文明”。B 项中的“聪明”通常与“糊涂”“愚蠢 ”相对应,且“走向聪明”搭配不当,排除;C 项中的“光明”一般与“黑暗”“昏暗”相对应,排除;D 项中的“开明”与“保守”相对应,排除。

再以第二、三空做验证,启蒙重视“理性”的力量,第二空内填入“赞美”符合语境。“重建”是指重新建设,题干意在强调“启蒙”破除了闭塞和蒙昧,启蒙思想家根据“理性”,对代表着闭塞和蒙昧的知识、国家、社会以及人伦等进行了重新建设。因此,第三空填入“重建”符合语境。
故正确答案为 A。

【词语积累】重构:指在原来的基础上调整构建。

26、本题考查病句辨析的能力。

B 项句式杂糅,“背后是……”与“是……的表现(反应)”二者不能同时使用,可删除“表现”和“的反应”将句子改为:“电荒”隐忧的背后不只是供求关系,而是煤电价格形成机制的问题。
其他三项语句表达通顺,句意明确,没有语病。
故正确答案为 B。

27、此题考查病句辨析的能力。

C 项主语残缺,删去“由”。另外,“一样”一词使用不当,应当改为“一起”,即“道家学派与儒家学派一起共同构成……两座不可或缺的基石”。
其他三项语句表达通顺,句意明确,没有语病。

故正确答案为 C。

28、此题考查病句辨析的能力。

B 项语句表述正确,没有语病。

A 项不合常理,“购买设备”这一行为不应是在自己的小型船上进行的,可删去“购买和”;C 项不合逻辑,“曙光”意为破晓时的阳光,与“黄昏”不相符;D 项“汽车市场是国家之一”,主宾搭配不当。故正确答案为 B。

29、本题考查病句辨析的能力。

A 项中,前一分句句式杂糅,可改为“为了遏制官员子女腐败现象”或“为使官员子女腐败现象不再发生”。
其他三项语句表达通顺,没有语病。故正确答案为 A。
30、本题考查病句辨析的能力。
D 项对应不当,应改为“从理论上作了详细的说明,政策上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其他三项语句表达通顺,没有语病。
故正确答案为 D。
31、本题考查辨析成语使用对错的能力。
B 项中,“善自为谋”指的是善于替自己打算,也指替自己好好地想办法。B 项要表达的意思是老年人劝诫年轻人要虚心听取他人意见,不要自以为是。“善自为谋”与原句表达的意思不一致,使用有误。
因此,结合选项应该选择 B。
A 项成语使用正确,“雪上加霜”比喻一再受到灾难,苦上加苦,用在此处符合文意;C 项“海市蜃楼”比喻虚幻的事物,用在句子符合语境;D 项“名噪一时”是指名气在一个时期内引起轰动,使用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 B。
32、本题考查病句辨析的能力。
C 项语句表达通顺,没有语病。
A 项中,“原因”与“所致”句式杂糅;B 项“非常”和“奇”语义重复;D 项“往往”与“总是”重复。故正确答案为 C。
33、本题考查辨析成语使用对错的能力。
A 项中成语使用正确,“勇猛精进”原为勤奋修行之意,现指勇敢有力地向前进,可用于形容老红军战士。因此,结合选项应该选择 A。
“煊赫一时”是指在一段时期内名声威势很盛,多用于贬义;“管窥蠡测”比喻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狭窄、片面;“直情径行”是说凭着自己的意思径直地去做,比喻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含贬义。B、C、D 三项均与句意不符。
故正确答案为 A。
34、本题考查歧义辨析的能力。
B 选项有歧义,“祖国大陆这块日思夜想的土地”可以理解为这块土地就是祖国大陆,也可以理解为是祖国大陆日思夜想的土地——比如台湾。后半句可以改为:最终踏上了祖国大陆这块令其日思夜想的土地。
其他三项语句表达通顺,句意明确,没有歧义。
故正确答案为 B。
35、本题考查病句辨析的能力。
D 项语句表达通顺,没有语病。
A 选项中,“学生数学特别好”与“对语文缺乏兴趣”两者不能构成因果关系,“因此”用在此处有误;B 选项,5 到 10 年已经给出了一个范围,不能与“左右”搭配;C 项“人才的数量决定了科技实力”,表述不当。故正确答案为 D。
36、本题为新闻型标题选择题。
材料首先阐述了“ $26\mathrm{}^{\circ}\mathrm{C}$ 空调节能行动”失败这个事实,后面分析其偃旗息鼓的原因,最后一句话又点出今年夏天$26\mathrm{}^{\circ}\mathrm{C}$ 行动仍无法推进。由此可知,文段重点阐述的就是“ $26\mathrm{}^{\circ}\mathrm{C}$ 空调节能行动”失败了这个事实。
因此,结合选项应该选择 A。
B 选项说法在文中缺乏依据,这则文段中并没有讲“行动能力下降”,只是讲“考验着 NGO 的行动能力”;C 说法过于笼统,根本没有体现文段的论述主体“ $26\mathrm{}^{\circ}\mathrm{C}$ 空调节能行动”;文段中并没有说“电力紧张”与“ $26\mathrm{}^{\circ}\mathrm{C}$ 行动偃旗息鼓”之间具有因果关系,D 说法在文段中缺乏依据。
故正确答案为 A。
37、由提问标志词“概括”可知本题为中心理解题。
阅读可知,材料整体上属于“分—总”结构。文段首先提出了搬迁只是大规模移民的第一步,接下来又指出移民“返流”现象的存在,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即移民“返流”提出的是复杂的课题,需要政策的跟进和完善,也

需要外迁移民与迁出地之间进行更积极的融合。“分—总”结构中,材料的语意重点在于最后的结论,即移民“返流”现象表明移民安置是一项系统工程。

因此,结合选项应该选择 C。

A 项错误,文段并未表达态度及观点;B 项错误,在材料中找不到依据;D 项表述片面,“返流”只是移民安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非材料的语意重点,予以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 C。

38、根据提问方式可知本题为中心理解题。

文段首句引出论题“有关人性”,二三两句讲述行骗广告在“20 世纪初”和“一个世纪后”延续不断且不乏响应者的现象,尾句由此引发了对于人类行为和心理信息的思考,暗指这种行为和心理的延续性。因此,结合选项应该选择 A。

B 项“近代以来”文中没有提及,排除;C 项说法绝对,文段中只提到了虚假广告而没有提到其他方面,并不能据此判断“见识、判断、心智毫无两样”,排除;D 项为干扰项,“人类共同的行为和心理惯性”表述不当,作者将 20 世纪初与一个世纪后的情形作对比,指出人们对虚假广告的反应并没有多大变化,强调的是时间上的比较而非同一时间不同群体的比较,意在指出人类某些心理和行为的延续性。
故正确答案为 A。
39、由提问方式可知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材料第二句话提出,在西方社会中,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资格和条件才能够成为团体里的成员。
因此,结合选项应该选择 B。
A、C 项都不是人们组成社会团体时最看重的元素;D 项中“关系与交情”是中国人所看重的东西,不适用于西方社会。
故正确答案为 B。
40、由提问方式可知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材料第一句话已经明确指出“2012 年夏季奥运会的主办城市伦敦不必将超越 2008 年北京奥运会作为目标”,接下来又指出每届奥运会的举办,都只是各具特色而已,奥运会举办城市之间不应该互相攀比,奥运会成功与否主要看其主办城市是否能够营造出独一无二的氛围。
因此,结合选项应该选择 A。
B、C 两个选项都是错误的,罗格并没有对伦敦举办 2012 年奥运会持悲观态度,同样也没有表现出乐观心态;另外,罗格强调了举办奥运会成功与否的最重要因素是在“主办城市营造的氛围”,因此,D 选项中有关资金投入的说法是错误的。
故正确答案为 A。
41、由提问方式可知本题为中心理解题。
材料首先批判了妄断与盲从的危害,然后用转折关系词“可是”引出“社会的运转与生活的恒常”有时又必须依照这种盲从和妄断,接下来引用实例论证了现实状态下人们的依赖行为,最后提出观点,即这种信赖实质上是对系统、规则、制度的信任。由此可知,材料整体上属于“分—总”结构,其语意重点就在于最后提出的观点。因此,结合选项应该选择 C。
其他三项表述片面,没有抓住材料语意重点,不是文章主旨。
故正确答案为 C。
42、由提问方式可知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A 项错误,黑格尔只是在《美学》中提到了“艺术美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这个问题,不能就此断定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与此有关的,排除;
B 项错误,席勒认为“这种统一体不只存在于主观的思维中,也存在于客观的存在中”,“客观存在”并不等同于“物质存在”,B 项偷换概念;
C 项“作者认为”表述不当,材料主要说的是黑格尔在《美学》中关于康德和席勒美学观的看法,并没有体现材料作者的观点;
D 项正确, 黑格尔在《美学》里指出,康德理解的艺术美只存在于人的主观概念里,而席勒认为艺术美不仅存在于主观概念里,而且也存在于客观的存在中,说明席勒比康德的认识更进了一步。
故正确答案为 D。
43、由提问方式可知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D 选项的说法符合文段描述,从第三句话“因为这种方式他们比较好把握,知道应该说什么,什么时候应该说”中可以找到依据。
A 项错误,本题中“贵一些”的含义仅表示相对价格的高低,与电子邮件这种相对来说零成本的方式相比,打电话、发短信略贵,这与身份、地位和财富没有关联;B 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 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指出性格内向者的情感和反应迟缓。

  • 5 -

故正确答案为 D。

44、由提问方式可知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B 项表述错误。材料最后一句指出我国正在构建一个现代化经济体的基础设施,却没有欧洲重视生产质量的传统,B 选项中提到的“基础设施差”并未在文段中明确提及。

因此,结合选项应该选择 B。

A 项表述正确,材料前两句话中可以找到依据;C 项可以通过“中国培养了大批工程师,但还需要有能够与麻省理工学院、硅谷或通用电气‘绿色创想’部门相媲美的研发中心”这句话来印证;D 项正确,可以从材料第三句话“中国大部分电厂能源效率较低,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多”推断得出。

故正确答案为 B。
45、由提问方式可知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材料中明确提出基层公务员的成长并不存在“一步登天”式的捷径,而是需要基层公务员不断地接受挑战,不断地充实自己,是一个动态的持续发展的过程。
因此,结合选项应该选择 C。
其他三项均未在文中体现出来。
故正确答案为 C。
46、由提问方式可知本题为中心理解题。
材料前半部分用转折关系词“但是”强调,大型计算机在天气预报尤其是预测极端天气和不稳定天气方面不准确,这也属于正常情况。接下来用总结关系词“所以”点出结论,即经济学家的预测就如同天气预报,即使不准确也是正常的。C 项语意与原文一致,因此当选。
A 项,材料中并未提及,排除;B 项,文段重在突出经济学家,而非计算机与经济学家预测的对比,排除;D 项,文段仅仅是在强调一个客观现象,而非提醒人们不要轻信,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 C。
47、由提问方式可知本题为中心理解题。
题干第一句突出“标志”竞争,接下来又提到现代社会那些有竞争力的企业需要满足消费者的人文需求,最后一句回归正题,形成“标志”的过程中企业文化的作用不可替代。
因此,结合选项应该选择 D,因为选项中能对“标志”一词进行同义替换的只有 D 项中的“形象设计”。A、B、C 三项在文段中未有确切所指,予以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 D。
48、由提问方式可知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B 项表述错误,材料指出“半个世纪以来,浑善达克沙漠化土地增加 700 多万亩”,意思是沙漠化土地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 700 多万亩,并不是 B 项所述“增至 700 多万亩”。
因此,结合选项应该选择 B。
A 项表述正确,由“上世纪 90 年代后随着经济发展,十年间年增 21 万亩,扩展速度惊人,比前 30 年扩展速度增加了一倍还多”可知,人类频繁的活动对荒漠化有着重要影响;C、D 项正确,由材料最后一句话可以得出推论。故正确答案为 B。
49、由提问方式可知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B 项表述正确, 题干第一句就介绍了“按照《京都议定书》,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没有被要求限制二氧化碳排放量”,与 B 选项完全一致。
因此,结合选项应该选择 B。
A、C 项在文中并没有提及,题干一直围绕二氧化碳排放量说事,但是并没有直接点明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相互关系;D 项“必然结果”表述错误,题干中说的是“我国碳排放已位居世界第二,到 2025 年前后,这一数字很可能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
故正确答案为 B。
50、由提问方式可知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D 项表述与原文不符。材料提到“无聊”的时间可以用来让孩子学会独处,获得更多的自主性,但这并不代表只有感到“无聊”的孩子才能有更独立、自主的完整人格。
因此,结合选项应该选择 D。
A、B 选项都可在原文中找到依据。
C 项为干扰项,由“教育心理学家建议那些被孩子们‘我觉得无聊’之类的话所累的父母,‘无聊’远非某种不可挽回的判决”可以看出,父母认为孩子感到“无聊”是极度可怕的,但孩子自身却并不一定如此想,相反,“无聊”还可给孩子带来很多积极方面,因此可以推论父母对孩子“无聊”感的恐惧超过了孩子对“无聊”的恐惧。故正确答案为 D。
51、第一步:抓住每个定义中的关键词。

归纳推理中的关键词包括“个别知识为前提”,“一般性知识结论”。

演绎推理中的关键词包括“普通性的前提”,“特殊性结论”。

类比推理中的关键词包括“两个或两类对象”,“相同或相似”。

第二步:逐一判断题干中的典型例证。

$\textcircled{1}$ 中将“敲击酒桶”和“诊断”类比,符合关键词“两个或两类对象”和“相同或相似”,因此属于类比推理;
$\textcircled{2}$ 中是从个别知识推出一般性结论,符合关键词“个别知识为前提”和“一般性知识结论”,因此属于归纳推理;
$\textcircled{3}$ 中例证符合关键词“普通性的前提”和“特殊性结论”,因此属于演绎推理。综上,例证 $\textcircled{1}$ 、 $\textcircled{2}$ 和 $\textcircled{3}$ 均与定义符合 。
故正确答案为 B。

备注:演绎推理有三段论、假言推理和选言推理等形式。事实上,题干中的例证 $\textcircled{3}$ 就是一个典型的不相容的选言推理形式的演绎推理,望考生注意。

52、第一步:找出定义关键词。

关键词为“一类事物”“部分对象”“全部对象”。

第二步:逐一判断题干中的事例。

$\textcircled{1}$ 中对全部对象进行了考察,不符合关键词“部分对象”,因此不属于不完全归纳推理;
$\textcircled{2}$ 中没有提到对部分对象某种属性的分析、判断过程,不符合定义要求,实际上属于类比推
$\textcircled{3}$ 中元素的排列、天体的运行、四季的交替、生物的进化、社会的发展都属于部分物质的运动形式,符合关键词因此属于不完全归纳推理;
$\textcircled{4}$ 中法医选择了溺水死亡者尸体中的几具作为分析对象,找出了其具有的某种共同属性,从而得出了凡溺水死亡者,其内脏都有硅藻反应的结论,符合关键词,属于不完全归纳推理;
$\textcircled{5}$ 麻雀、燕子、鸽子、鹊、老鹰、海鸥为部分鸟类,属于一类事物,由它们具有“飞翔”属性推断出鸟类都会飞这一结论,符合定义,属于不完全归纳推理。
综上所述,只有 $\textcircled{3}\textcircled{4}\textcircled{5}$ 属于不完全归纳推理。

故正确答案为 D。

53、第一步:抓住定义中的关键词。

关键词包括“社会结构空间”,“地位”。

第二步:逐一判断题干中的事例。

$\textcircled{1}$ 旅游过程中旅游者的身份仍然是国家公务员,其社会结构空间没有发生变化,因此不属于社会流动; $\textcircled{2}$ 中王志由节目主持人角色转换为丽江市副市长,由职员变为政府领导,符合关键词,因此属于社会流动; $\textcircled{3}$ 中三轮车工人由工人变为在校硕士研究生,其身份由工人变为了学生(即知识分子),在社会结构空间上发生了地位变化,符合关键词,因此属于社会流动; $\textcircled{4}$ 中这名工人调换了工作岗位,其工作性质发生了变化,符合关键词,因此属于社会流动; $\textcircled{5}$ 中张某迁居到另一座城市,只是在地理空间结构上发生了变化,社会地位没有发生变化,因此不属于社会流动。综上,只有 $\textcircled{2}\textcircled{3}\textcircled{4}$ 符合定义描述属于社会流动。

故正确答案为 A。

54、第一步:抓住定义中的关键词。

关键词包括“规范认识不清”,“发生混淆”。

第二步:逐一判断选项。

A 中幼小儿童用对待家人的行动来对待客人,混淆了家庭成员与社会人之间的角色,因此属于角色混淆;
B 中为父母者未尽到教育好子女的责任,即没有充分认识到父母对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从而导致未成年子女违法犯罪,属于角色失败,不符合关键词,因此不属于角色混淆;
C 中某科研所研究员常常在家中与家人谈论科研中的问题,混淆了亲情关系和同事关系,因此属于角色混淆;
D 中在非工作场合,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演变成平等的社会成员关系,因此属于角色混淆。

故正确答案为 B。

备注:本题容易误选 D 选项。尤其是在我国,很多人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即便是在非工作场合,上级仍然是下级的领导,只要不发生工作变动、调整,这种领导和被领导关系都是存在的,因此时刻保持对上级的尊重。但上下级关系是在职场的特定称谓,到生活中这种约束或指导关系已不复存在。故 D 项混淆了工作角色和生活角色。

55、第一步:抓住定义中的关键词。

关键词包括“多数人”,“不合需要或不能容忍”

第二步:逐一判断选项。

$\textcircled{1}$ 中大面积爆发甲流已从单一的卫生健康问题上升为社会问题,因此是社会问题; $\textcircled{2}$ 中城市某社区业主与物管的纠纷问题只是个别问题,不涉及城市中的大多数人,不符合关键词“多数人”,因此不是社会问题; $\textcircled{3}$ 中农村人口众多,农村的养老问题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社会问题之一,因此是社会问题; $\textcircled{4}$ 中劳动就业问题和 $\textcircled{5}$ 中贫困问题均符合关键词,都属于社会问题。综上,属于社会问题的有 $\textcircled{1}\textcircled{3}\textcircled{4}\textcircled{5}$ 。

故正确答案选 D。

56、第一步:抓住定义中的关键词。

关键词包括“二人以上”,“共同故意或者共同过失”,“同一损害后果”。

第二步:逐一判断选项。

A 中甲怂恿乙去打丙,乙并没有答应,乙与丙发生争执并将其打伤属于个人主观行为,不符合关键词“共同故意或者共同过失”,因此不属于共同加害行为;
B 中只有一个花盆砸伤行人丙,从而甲、乙两家并不存在共同过失,其行为并未造成同一损害后果,因此不属于共同加害行为;
C 中当事人只有两人,甲车车主和乘坐乙车的丙,甲的行为造成丙受伤,不符合关键词“二人以上”,因此不属于共同加害行为;
D 中丙起到了散布甲的言论的作用,虽然他并没有与甲同谋,甲也没有授意其去散布,但二者的行为结合后造成了乙名誉受损,符合共同加害行为的定义,因此属于共同加害行为。

故正确答案为 D。

57、第一步:抓住定义中的关键词。

关键词包括“一国对他国”,“不礼貌、不友好或不公正但不违法”,“同样的或类似的行为”。
第二步:逐一判断选项。

中两国的行为违反《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不符合“不违法”要件,不属于反报行为;B 中的行为主体不是国家,不符合关键词“一国对他国”,因此不属于反报行为;C 中乙国是用类似的行为予以回报,做法符合定义“同样的或类似的行为”,属于反报行为;D 中乙国的行为属于自卫,因此不属于反报行为。故正确答案为 C。

58、第一步:抓住定义中的关键词。

关键词包括“公民和法人”,“人格尊严”,“民事权利”。

第二步:逐一判断选项。

A 中乙作为公众人物,其在非公开露面时,有权拒绝拍照,甲坚持拍照的行为侵犯了乙的肖像权,但乙为制止甲当众将饮料泼向甲,侵犯了甲的人格尊严权。肖像权和人格尊严权均属于人格权,因此属于侵犯人格权;

B 中甲因违反工作纪律,被领导点名批评并不属于侵犯其“人格尊严”,在正常的上司对下属的管理范围内,因此不属于侵犯人格权;

C 中该公司的行为侵犯的是消费者的生命健康权,因此不属于侵犯人格权;

D 中职工甲向纪委反映该单位领导乙的腐败行为,并没有涉及到“人格尊严”,属于正常举报行为,因此不属于侵犯人格权。

故正确答案为 A。

59、第一步:抓住定义中的关键词。

本题关键词包括“公海”,“从事公约所列违反国际法的行为嫌疑”,“军舰和专用于政府非商业性服务的船舶以外的船舶”。

第二步:逐一判断选项。

A 中事件发生在乙国港口附近,没有进入公海水域,不符合关键词“公海”,因此不能行使登临权;B 中“来福号”涉嫌贩毒的行为不符合关键词“从事公约所列违反国际法的行为嫌疑”,所以甲国军舰不可以对其行使登临权;

中的“斯芬克斯号”应被视为无国籍船舶,符合关键词,丙国军舰有权行使登临权;

D 中登临权适用范围不包括登临他国军舰和专用于政府非商业性服务的船舶,从而乙国无权登临甲国军舰,因此不能行使登临权。

故正确答案为 C。

备注:本题需要特别强调一下不选 B 的理由。登临权中,对公海上的外国船舶有合理根据认为其为符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所列的不法情况包括:海盗、贩奴、非法广播、船舶无国籍。B 项中“来福号”涉嫌贩毒的行为不属于上述不法情况,所以甲国军舰不可以对其行使登临权。此题出题不太严谨,题干中并没有交代清楚《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所列的不法情况包括哪些,望考生注意。

60、第一步:抓住定义中的关键词。

本题关键词包括“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单位变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个单位”,“由地位相同变为地位相异”。
第二步:逐一判断选项。

A 中大学生从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学校变为承担科研、行政、经济等单一功能的多个单位,是典型的社会分化;

B 中由原来在同一家单位工作的同事分化为局长和下岗工人,属于社会分化;
C 中夫妻间的关系变更没有社会功能的变化,且社会地位并没有由相同变为相异,不符合关键词,因此不属于社会分化;
D 同样是社会的劳动者,由于传统发展重点不同,导致农民和其他劳动者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不同地位。
故正确答案为 C。

61、元素组成凌乱,数数。

前面 4 个图形都由 2 个封闭空间组成,并且相交。只有 D 选项符合该规律。
故正确答案为 D。62、元素叠加,第一组给出的 3 个图形的规律是:第 $1$ 个为框架,第 2 个为增加中间填充,第 3 个为增加外面的附属。在第二组中,符合该规律的是 B 项。
故正确答案为 B。63、元素的换算。观察前 4 个图形并对其包含元素数数。每一个图形内,如果是空心三角形,那么该图形中空心三角形数量是圆的数量两倍,如果是实心三角形,则该图形中实心三角形数量等于圆的数量。也可以理解成一个实心三角形 $=$ 两个空心三角形,则每一个图形都满足空心三角形数量是圆的 2 倍。
故正确答案为 B。
64、元素组成凌乱,考数数。
观察每一列的三个图形,第一列封闭空间数依次为 2,7,6,和为 15;第二列封闭空间数依次为 9,5,1,和为15。按照此规律,第三列封闭空间数的和也应该为 15,C 项符合。
故正确答案为 C。
65、元素的相减规律,第 1 组图中,第 2 个图是将第 1 个图切割为一大一小两个部分,并且第 3 个图比第 1 个图缺少的是两个第 2 个图的小面积部分。第 2 组图也符合这个规律。
故正确答案为 C。
66、第一步:找到论点和论据。
本题论点是 11 名考生都觉得自己回答得很不错,可是最后得分却并不理想,即考生和考官的判断不同。论据是 11 名考生回答第一题开篇就是这句古诗,回答的其他很多内容、用语及动作都非常相似,甚至相同。经调查,这 11 名考生都参加了同一个面试培训班。
第二步:逐一判断选项的作用。
A 中考官对面试培训班的考生没有好感,C 中考官认为考生夸夸其谈,D 中参加面试培训班,均不能说明为什么考生和考官的判断不同,属无关选项;
B 中即在 11 名考生对自己和考官分别面试 11 名考生间搭桥,说明了考生和考官判断不同的原因,加强论点,是答案。
故正确答案为 B。
67、第一步:找突破口。
本题突破口为乙说“我的排名紧挨在丙后面”和丙说“乙的成绩比我好”之间的反对关系,两人的话不可同真,但可同假,因此必有一假。又知本题最多只有一句为假,因此两人的话必有一真和一假。
第二步:看其他的话。
本题最多只有一句为假,故甲的话为真话。由甲所说的话可知,乙是最后一名。
第三步:判断突破口中两句话的真假。
由乙是最后一名可知,丙的话为假,从而乙的话为真。
故正确答案为 C。
68、第一步:抓住提干中的关键词。
关键词包括“通过我国司法考试”,“有办理过法律事务实践经验”,“懂外语或硕士以上学历”。“通过我国司法考试”且“有办理过法律事务实践经验”为录用条件,“懂外语或硕士以上学历”为加分条件。
第二步:逐一判断选项的正确。
A 中杨某完全没有办理过法律事务实践经验,不符合录用条件,直接淘汰;
B 中周某符合录用条件,但是没有加分项;
C 中刘某满足录取条件,有懂外语一项加分;
D 中李某没有通过我国司法考试,不符合录用条件,直接淘汰。
综上,只有 C 中刘某具有加分条件,最有可能被招聘。
故正确答案为 C。
69、第一步:抓住每句话中的主要信息。
第一句说明发现 Chinchorro 人的木乃伊,第二句说明 Chinchorro 人的木乃伊的砷含量都很高,第三句说明砷被季节性融雪水冲入下游的人的水源河流,第四句说明 Chinchorro 人并未意识到他们一直在摄入这种无味并且看不

见的有毒物质。

第二步:逐一判断选项的作用。

A 中砷元素确实有毒,但题干并未指出人体一点都不需要,因此 A 错;

B 中由“Chinchorro 人并未意识到他们一直在摄入这种无味并且看不见的有毒物质”可知他们摄入砷后并不会立即中毒发作,若 Chinchorro 人喝了含有砷的河水后立即出现中毒的症状,他们便会发现是由于摄入了某些有毒物质,从而可以推出 Chinchorro 人砷中毒是慢性的,因此 B 正确;

C 中饮用含有砷的水,会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即:饮用含有砷的水 $\Rightarrow$ 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而 C 选项是: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 $\Rightarrow$ 饮用含有砷的水,“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属于肯后件,无法推出绝对表达的结论,即Chinchorro人存在严重的健康问题不一定是因为饮用了含有砷的水,因此 C 错;

D 中题干并未提到,属于无关选项,因此 D 错。
故正确答案为 B。

70、第一步:翻译题干。利用充分必要条件。

题干中“如果她毕业后不回 A 市工作生活,我就把房子出租给你”翻译为:老王的女儿毕业后不回 A 市工作生活$\Rightarrow$ 老王把房子租给老张。

第二步:逐一翻译选项并判断选项的正确。

题干问“哪些为真,可以证明老王没有说真话”,即题干关系为假时,能推出哪些选项,此时有:老王的女儿毕业后不回 A 市工作生活∧-老王把房子租给老张。

$\textcircled{1}$ 老王的女儿毕业后留在 C 市工作生活∧-老王把房子租给老张,又知“老王的女儿毕业后不回 A 市工作生活∧老王的女儿毕业后留在 C 市工作生活 $=$ 老王的女儿毕业后留在 C 市工作生活”,由“老王的女儿毕业后不回 A 市工作生活∧-老王把房子租给老张”利用联言命题规则得到“老王的女儿毕业后不回 A 市工作生活∧老王的女儿毕业后留在 C 市工作生活∧-老王把房子租给老张”,从而可以得到“老王的女儿毕业后留在 C 市工作生活∧-老王把房子租给老张”,因此 $\textcircled{1}$ 可以推出;

$\textcircled{2}$ -老王的女儿毕业后不回 A 市工作生活∧老王把房子租给老张,
$\textcircled{3}$ -老王的女儿毕业后不回 A 市工作生活∧-老王把房子租给老张,
$\textcircled{2}$ 和 $\textcircled{3}$ 中的关系均无法由“老王的女儿毕业后不回 A 市工作生活∧-老王把房子租给老张”得出,因此 $\textcircled{2}$ 和 $\textcircled{3}$ 均无法推出;
综上,只有 $\textcircled{1}$ 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 A。

备注:本题需特别注意矛盾关系: $\mathrm{A}{\Rightarrow}\mathrm{B}$ 与 A∧-B 的矛盾,望考生加深理解。

71、第一步:判断题干词语间逻辑关系。
题干两词是对应关系,且是作用与被作用的对应关系,即屏蔽器的作用对象是电磁波。
第二步:判断选项词语间逻辑关系。A 与题干为相同逻辑关系的即为 A,即夜视镜的作用对象是红外线;
B 无明显逻辑关系;
C 中“遥控器”和“光波”间没有作用与被作用的对应关系;
D 为包含关系。
故正确答案为 A。72、第一步:判断题干词语间逻辑关系。
题干两词是因果关系,且是前者是因,后者是果。
第二步:判断选项词语间逻辑关系。
A 无明显逻辑关系;
B 为包容关系,即同事包含上下级;
C 与题干为相同逻辑关系;
D 为属性关系。
故正确答案为 C。

73、第一步:判断题干词语间的逻辑关系。

题干:见多识广和高瞻远瞩都是褒义词,前者形容人经历多,后者形容人视野高。
第二步:逐一分析各选项。
A 项,兔死狗烹和鸟尽弓藏都是形容只能共患难,不能同享福,多形容独裁专政,从词语的感情色彩角度,与题干不符;
B 项,空穴来风和无中生有都是贬义词,前者比喻消息和传说并不是没有来由的,后者指凭空捏造,这两个词是反义词;
C 项,誓死不二和威武不屈都是褒义词,前者形容人忠诚,后者形容人坚贞;

D 项,旁敲侧击比喻说话、写文章不从正面直接点明,而是从侧面曲折地表明观点或加以讽刺、抨击,没有明显的感情色彩。胡言乱语指没有根据,不符实际的瞎说,或说胡话,是贬义词。

74、第一步:判断题干词语间逻辑关系。

题干两词是对应关系,且是形容人的外在精神面貌和形容人的内在品质间的对应关系。“神采奕奕”意思为形容精神饱满,容光焕发。“豁达大度”意思为形容人宽宏开通,能容人。前者形容人的外在精神面貌,后者形容人的内在品质。

第二步:判断选项词语间逻辑关系。

A 中“兢兢业业”意思为形容做事谨慎、勤恳。“眉飞色舞”意思为形容人得意兴奋的样子。前者形容人的做事态度,后者形容人的外在精神面貌,因此 A 错;

B 与题干为相同逻辑关系。“炯炯有神”意思为形容人的眼睛发亮,很有精神。“赤胆忠心”意思为形容十分忠诚。前者形容人的外在精神面貌,后者形容人的内在品质,因此 B 正确;

C 中“漫不经心”意思为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恬不知耻”意思为做了坏事满不再乎,一点儿也不感到羞耻前者和后者明显不是形容人的外在精神面貌和形容人的内在品质间的对应关系,因此 C 错;

D 中“心猿意马”意思为心意好像猴子跳、马奔跑一样控制不住。形容心里东想西想,安静不下来。“忐忑不安意思为心神极为不安。前者和后者都是形容人的内心状态的,因此 D 错。

75、第一步:判断题干词语间逻辑关系。

题干两词是对应关系,且是人物和其贡献的对应关系,人物在前,贡献在后。哈维是英国科学家、医生、生理学家、胚胎学家,创立了血液循环学说。

第二步:判断选项词语间逻辑关系。

A 中“人类从类人猿进化而来”确实是达尔文提出的,但选项中为贡献在前,人物在后,因此 A 错;
B 中“脉冲星发出脉冲”是 1967 年由英国天文学家休伊什的学生贝尔发现的,因此 B 错;
C 中康德是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是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他的主要贡献是在哲学方面,因此 C 错;
D 与题干为相同逻辑关系,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一文提出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一著名论点。
故正确答案为 D。

76、第一步:判断题干词语间逻辑关系。

司机在驾驶室里踩油门。司机和驾驶室是一一对应关系,司机只能在驾驶室里踩油门,司机和踩油门是主宾关系第二步:判断选项词语间逻辑关系。

A 项:教师在讲台上育人。教师和讲台是对应关系,教师和育人是主宾关系,但是教师和讲台不是一一对应,教师也可以在别处育人,不一定在讲台上,例如网络教育;
B 项:医生在医院开刀。医生和医院是对应关系,医生和开刀是主宾关系,但是开刀的地方更准确的应该是手术室,这样才能与题干的驾驶室相对应;
C 项:演员在舞台上表演艺术。演员和艺术不是主宾关系;
D 项:农民在田地里播种。农民和田地是一一对应关系,农民只能在田地里播种,农民和播种是主宾关系。故正确答案为 D。

77、第一步:将选项逐一带入,判断各选项前后部分的逻辑关系。

A 中前面部分是包容关系,后面部分是无明显逻辑关系;
B 中前面部分是包容关系,后面部分是无明显逻辑关系;
C 中前面部分是包容关系,后面部分是包容关系;
D 中前面部分是包容关系,后面部分是无明显逻辑关系。
第二步:逻辑关系相同即为答案。
根据第一步可知,逻辑关系完全相同的是 C。
故正确答案为 C。

78、第一步:将选项逐一带入,判断各选项前后部分的逻辑关系。

题干中“味同嚼蜡”意思为像吃蜡一样,没有一点儿味。形容语言或文章枯燥无味。“深藏若虚”意思为把宝贵的东西藏起来,好像没有这东西一样。比喻人有真才实学,但不爱在人前卖弄。A 中“脍炙人口”意思为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颂。“盛气凌人”意思为以骄横的气势压人。形容傲慢自大,气势逼人。B 中“意味深长”意思为意思含蓄深远,耐人寻味。“锋芒毕露”意思为锐气和才华全都显露出来。多指人好表现自己。C 中“百读不厌”意思为读一百遍也不会感到厌烦。形容诗文或书籍写得非常好,不论读多少遍也不感到厌倦。“狐假虎威”意思为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D 中“丰富多彩”意思为内容丰富,花色繁多。“大象无形”意思为世界上最伟大恢宏、崇高壮丽的气派和境界,往往并不拘泥于一定的事物和格局,而是表现出“气象万千”的面貌和场景。

由此容易判断:

A 中前面部分是反义词,后面部分是无明显逻辑关系;
B 中前面部分是反义词,后面部分是反义词;
C 中前面部分是反义词,后面部分是无明显逻辑关系;
D 中前面部分是反义词,后面部分是无明显逻辑关系。
第二步:逻辑关系相同即为答案。
根据第一步可知,逻辑关系完全相同的是 B。
故正确答案为 B。

79、第一步:将选项逐一带入,判断各选项前后部分的逻辑关系。

A 中前面部分是两国家接壤的对应关系,后面部分是两国家接壤的对应关系;
B 中前面部分是两国家接壤的对应关系,后面部分是两国家不接壤的对应关系;
C 中前面部分是两国家不接壤的对应关系,后面部分是两国家接壤的对应关系;
D 中前面部分是两国家接壤的对应关系,后面部分是两国家不接壤的对应关系。
第二步:逻辑关系相同即为答案。
根据第一步可知,逻辑关系完全相同的是 A。
故正确答案为 A。

80、第一步:将选项逐一带入,判断各选项前后部分的逻辑关系。

A 中前面部分是无明显逻辑关系,后面部分是无明显逻辑关系;
B 中前面部分是无明显逻辑关系,后面部分是无明显逻辑关系;
C 中前面部分是因果关系,后面部分是因果关系;
D 中前面部分是无明显逻辑关系,后面部分是无明显逻辑关系。
第二步:逻辑关系相同即为答案。
根据第一步可知,逻辑关系完全相同的是 C。
故正确答案为 C。81、大运河北起北京(涿郡),南到杭州(余杭),途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 1794 公里。
故正确答案为 D。

本题相关知识点:

京杭大运河开凿到现在已有 2500 多年的历史,它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

82、A 项正确,埃菲尔铁塔起建于 1887 年,竣工于 1889 年。1889 年正值法国大革命 100 周年,当时的法国政府决定隆重庆祝,打算建造一座象征法国革命和巴黎的纪念碑(即埃菲尔铁塔),同时在巴黎举办大规模的世界博览会,当然会场展馆就设在标志性建筑埃菲尔铁塔里;
B 项正确,原子球博物馆既是比利时现代化的标志性建筑,同时也是布鲁塞尔的三大著名景点之一。它是 1958 年为举办万国博览会而专门设计建造的;
C 项错误,比萨斜塔是意大利比萨城大教堂的独立式钟楼,始建于 1173 年,设计为垂直建造,但是在工程开始后不久(1178),便由于地基不均匀和土层松软而倾斜,1372 年完工,塔身倾斜向东南。比萨斜塔不曾用于作为世博会会场展馆;
D 项正确,太空针塔是西雅图的地标之一,它是为 1962 年在西雅图举行的世界博览会所设计的,如今已成为西雅图的标志之一。
本题为选非题。
故正确答案为 C。

本题相关知识点:

埃菲尔铁塔是巴黎的标志之一,被法国人爱称为“铁娘子”。它和纽约的帝国大厦、东京铁塔同被誉为西方三大著名建筑。

83、1989 年 12 月 6 日,一个对妇女运动和杰出女同学心怀不满的暴徒,枪杀了 14 个年轻的工科女大学生。悲剧发生后,一些男士组织起来,成立了“白丝带”、“男人:为了改变”等团体,致力于消除对妇女的暴力。从那以后,加拿大每年在 11 月 25 日到 12 月 6 日,都有男人戴上白丝带。
故正确答案为 A。

84、抗生素是能抵抗致病微生物的药物,是抗菌消炎药中最大的一类。抗生素是由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具有抑制或杀灭细菌、真菌、螺旋体、支原体、依原体等致病微生物的作用,用于治疗

各种细菌感染或其他致病微生物。
故正确答案为 D。

本题相关知识点:

抗生素杀菌作用主要有 4 种机制: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与细胞膜相互作用、干扰蛋白质的合成以及抑制核酸的转录和复制抑制。

注意抗生素不等于消炎药,多数人误以为抗生素可以治疗一切炎症。实际上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引起的炎症,而对由病毒引起的炎症无效。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局部软组织的淤血、红肿、疼痛、过敏反应引起的接触性皮炎、药物性皮炎以及病毒引起的炎症等,都不宜使用抗生素来进行治疗。

另外,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和部分其他微生物引起的炎症,对病毒性感冒、麻疹、腮腺炎、伤风、流感等患者给予抗生素治疗有害无益。抗生素只对细菌性感冒有用。

85、A 选项正确,该图案是北京 2008 年奥运会志愿者标志。该标志中心心相扣的心形,象征志愿者与运动员、奥林匹克大家庭和所有宾客心连着心、用心服务、奉献爱心,为奥林匹克运动增添光彩;

B 选项错误,该图案是广州 2010 年亚洲残疾人运动会吉祥物“芬芬”,是一朵绽放的木棉花,象征残奥运动和残疾人事业不断进取。只有 B 项不属于国际志愿者组织及大型活动志愿者标志图案;

C 选项正确,该图案是中国志愿者协会标志。标志的整体构图为心的造型,又是英文“志愿者”的第一个字母“V”。
图案中央是手的造型,也是鸽子的造型,标志寓意为中国志愿者向社会上所有需要帮助的人们奉献一片爱心,伸出友爱之手,表达“爱心献社会,真情暖人心”和“团结互助、共创和谐”的主题;
D 选项正确,该图案是纽约视力康复中心志愿者标志。标志的含义为手中有爱——给予之爱。
本题为选非题。

故正确答案为 B。

解答本题时,如果不知道图案的具体涵义,也可从图案本身承载的文化涵义来推测答案,A、C、D 三项的图案都带有心形,是志愿组织及其活动的推崇价值,而 B 项图案朝气、阳光,更像是运动项目的标志。

86、2009 年 $\mathrm{I}\sim11$ 月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共 $73535+31271=104806/$ 亿元,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frac{73935}{1+37.8%}+\frac{31271}{1+17.8%}\approx62.60%$ 的比重为 $\frac{104806}{168634}\times100%\approx62.15%$ ,2008 年同期此数据为 $\overline{{1+32.1%}}$ ,因此与 2008 年同期相比,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约减少了 $0.45%$ 。故正确答案为 C。

87、2009 年 $1\cdots11$ 月内资企业投资和外商投资总额为 $155132+6865\approx162000$ 亿元,其中外商投资的总额基本没有变化,因此 2008 年同期这一数据为 ${\frac{155132}{1+35,69/0}}+6865\approx{\frac{156000}{1.36}}+6900\approx114700+6900=121600$ 亿元,则增幅为$\frac{162000-121600}{121600}=\frac{404}{1216}\approx33.22%$ ,B 最接近。

故正确答案为 B。

88、第二产业指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在我国包括工业和建筑业,材料中给出的第二产业包括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因此 2009 年 1—11 月这些产业的投资比 2008 年同期增加 ${\frac{2614}{1+33.6%}}\times33.6%+{\frac{9442}{1+20.2%}}\times20.2%-{\frac{2075}{1-6.5%}}\times6.5%$ 。根据估算法,
原式 $\approx{\frac{2600}{1.32}}\times0.32+{\frac{9450}{1.2}}\times0.2_{-2100\times0.07=2078}$
故正确答案为 C。89、2009 年 $1\cdots11$ 月,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为 393087 亿元,同比增加 $\sqrt[3]{5},\sqrt[3]{15}$ ,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 136922 亿元,同比增加 $\overline{{i}}\overline{{\mathrm{fb}}}{=}\overline{{\mathrm{fb}}}^{\mathrm{ff}}$ ,因此 2008 年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比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多
${\frac{393087}{1+36.396}}-{\frac{136922}{1+76.6%}}\approx{\frac{390000}{1.3}}-{\frac{137000}{1.77}}=300000-137000\div1.77,$ ,因为 $137000\div1.77<100000$ ,所以在 200000 和 300000 之间。
故正确答案为 $\mathrm{D}$ 。
90、2007 年 $1\sim11$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为 $\frac{168634}{1+32.1%}\div(1+32.1%-5.3%)
{\approx100675}$ 亿元,A 错误;
2008 年 $1\cdots10$ 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无法计算,B 错误;153357 15277
2008 年 $1\sim11$ 月地方投资为 $\mathrm{1+33.96}$ ,中央投资为 $\overline{{1+16.4%}}$ ,两者的比值约为 8.73,C 正确;铁路运输业投资 4646 亿元,增长 $80.7%$ ,增加值为 $4646-{\frac{4646}{1+80.7%}}\approx2075$ 亿元,D 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 C。91、2009 年 $1\sim2$ 月,房地产业城镇投资额为 2729.82 亿元,同比增长 $4.9%$ ,制造业投资额 3103.82 亿元,同比增长 $25.4%$ ,因此 2008 年同期房地产业城镇投资额比制造业多
${\frac{2729.82}{1+4.996}}-{\frac{3103.82}{1+25.4%}}\approx{\frac{2730}{1.05}}-{\frac{3100}{1.254}}\approx_{2600}-2472=128_{c}$ 。
故正确答案为 C。

92、2009 年 $1\sim$ 月金融业城镇投资比重为 ${\frac{20.30}{10275.81}}\times100%\approx{\frac{20}{10000}}\times100%\approx0.2%$ 2008 年同期为$\frac{20.30}{1+158.2%}\div\frac{10275.81}{1+26.5%}\approx\frac{20}{2.5}\div\frac{10000}{1.25}=0.1%$ ,因此 2009 年比 2008 年约增加了一倍,即 $\mathbb{1}\cap\Pi_{i=0}^{\mathrm{CP}}$ 。故正确答案为 C。

93、设 年后,金融业的投资额超过教育业,则可得如下:$(\frac{2.582}{1.366})^{x}>\frac{163.400}{20.3}\approx8=2^{3}$ 08= 2(2.582 $(\frac{2.582}{1.366})^{x}<2^{x}$ ,则 ,;
可得 $\mathbfit{\Delta}\cdot\mathbf{\Delta}\cdot\mathbf{\Delta}\cdot\mathbf{\Delta}\cdot\mathbf{\Delta}\cdot\mathbf{\Delta}$ ,所以 $x=4$ 即可满足条件。
故正确答案为 B。

94、由表可知,制造业和房地产投资比重超过 $\mathbb{3}[]_{i}^{(1)}$ ,保持在前两位,有变化的可能是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2008 年三者的比重分别为 $\overline{{1}}.5%$ 、 、 $6.5%$ ,计算 2009 年的比重则变化为 $7.1%$ 、 、 $8.3%$ ,只有交通运输业保持在前四位,C 项正确。故正确答案为 C。

95、2010 年 $1\sim1~2$ 月,全国城镇投资额为
大部分行业的投资增长速度比全国总计的投资额增长速度要快,因此比重增加,B 说法正确;
2008 年 月,建筑业投资额为 ${\frac{67.19}{1+46.7%}}\approx{\frac{69}{1.5}}=46$ 亿元,很接近,C 说法正确;
3103.82 2729.82
2008 年 $1\times2$ 月,制造业的投资额为 $\overline{{1+25.4%}}$ ,房地产投资额为 $\mathbf{1}+\mathbf{4}.9%$ ,很明显前者小于后者,D 说法错误。故正确答案为 D。

96、由图表可知,进出口总额差距最大的年度为 2008 年,四个选项货物进口额增长速度中:

1507-1340.1 167日本为 1340.1 A ;1170 -1084.3 86东盟为 1084.3 A 1085;1122-1038.4 84韩国为 1038.4 1040;中国台湾为 $\frac{1033-1010.5}{1010.5}\approx\frac{22.5}{1010}$ 。很明显日本最高,韩国略高于东盟,台湾最低。故正确答案为 C。

97、 $\pm\mathrm{fl}\Omega\sim\pm\Omega\mathrm{fl}\Omega\sim$ 年主要国家(地区)货物出口额分别如下:
2005 年: $1629+1437+1245+840+554+351+165+132\approx1600+1400+$ 1300 + 1400 + 350 + 300 = 6350,2008 年:
2 $929+2523+1907+1161+1141+740+259+330\approx2900+2500+1900+1200+1200$ + 1000 + 300 = 11000年均增长率为 ${\frac{11000-6350}{6350}}\div3={\frac{4650}{19050}}\approx24%$ ,则 $\mathrm{j^{11000}\times1.24\times1.24>11000}\times1.2\times1.2=15840$ , $\mathrm{D}$ 最接近。故正确答案为 $\mathrm{D}$ 。98、由上题可知,2008 年主要国家(地区)货物出口总额之和约为 10990 亿美元,占世界货物出口总额的比重为$\mathrm{{10990}\div\mathrm{{14285}\times\mathrm{{10078}}}}$ ;2005 年为 6353 亿美元,占当年世界货物出口总额的比重为 $6353\div7020\times100%$ ,2008 年是 2005 年的 ${\frac{10990}{14285}}\div{\frac{63533}{7620}}={\frac{10990}{14285}}\times{\frac{7620}{6353}}\approx{\frac{11}{14}}\times{\frac{76}{64}}\approx0.93$ ,C 项最接近。
故正确答案为 C。99、简单计算可知, 世界货物进出口总额分别为 14220、17605、21746、25616 亿美元,计算 200721746-176054141 ${\frac{25616-21746}{21746}}={\frac{3870}{21746}}$
年和 2008 年增长速度可得,2007 年为 ,2008 年为 ,显然${\frac{4141}{17605}}>{\frac{3870}{21746}}$ ,即 ,仅 C 符合。
故正确答案为 C。
100、美国 2006 年排名第六,2007 年排名仍为第六,A 项错误;
世界货物进出口额差距最大的年度是 2008 年,为 2954 亿美元,B 项错误;
按 2008 年世界货物进出口总额的增长速度,2009 年为
$25616\times(\frac{25616-21746}{21746}+1)\approx25000\times(\frac{4000}{22000}+1)<30000$ ,C 项错误;
由图表可得, $\underline{{\mathrm{TIIf}}}\sim200\mathrm{s}$ 年货物出口额增速逐年降低的大部分为亚洲国家,D 项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 $\mathrm{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