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下半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试卷

参考答案及解析

来源:Z 整理:杨柳(微信:gwy288)

1.【答案】C。解析:奇数项是2倍加2的关系,偶数项也是。选C。

2.【答案】D。解析:数列每一项为 $[1^{\circ}-4$

3.【答案】 $\mathtt{B e}$ 解析: $\scriptstyle{\hat{\cup}}={\hat{\underline{{\mathrm{1}}}}}{\hat{\cup}}-{\underline{{\mathrm{1}}}},{\hat{\cup}}={\hat{\underline{{\mathrm{1}}}}}-{\hat{\underline{{\mathrm{2}}}}},{\hat{\mathrm{1}}}={\hat{\mathrm{2}}}{\hat{\mathrm{2}}}-{\hat{\underline{{\mathrm{3}}}}},{\hat{\mathrm{4}}}={\hat{\mathrm{2}}}{\hat{\mathrm{3}}}-{\hat{\underline{{\mathrm{4}}}}},$ (11)=24-5。

4.【答案】D。解析:后一项减前一项所得的新数列为以 $1,\cdots$ 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5.【答案】A。解析:奇数项构成一个以2为公差的等差数列,偶数项也是。

6.【答案】C。解析: $755\div2552255\div255\div200010001$ : 199119911991=1991X 100010001,所以将原式提取公因式后得到 $[j_{s}$

7.【答案】C。解析:最小公倍数问题,4、7、12的最小公倍数为84。

8.【答案】D。解析:两种都会的人数 $=11+5+5+5-17=51$

$f$ ,【答案】A。解析:根据题意在每条线上的数字是 $4$ 个数字一循环,2005除以4余数为,根据题意应该在 $\Xi$ 线上。

10.【答案】 $C_{0}$ 解析:逆水时流速 $=310\times3$ ÷ $5=18$ 千米时,根据题意船漂流速度 $\overline{{\overline{{\mathbf{\alpha}}}}},$ 水流速度$=[\cdot7[\cdot]-1\cdot\square]\div2=15$ 千米时,半小时漂流航程为3干米。

11.【答案】 $C=$ 解析:种树行数 $45\div3+1=17$ 棵,种树列数 $[=45-5+1=5]$ ,所以共种树 $17\times5$ $\Game{=}15$ 棵。

12.【答案】B。解析:锯5段需要锯4次,所以锯一次需要2分钟,锯20段需要锯19次,需要 $151\div2=\cdots55$ 分钟。

13.【答案】 $k=$ 解析:根据题意, $37\approx37$ 甲 $=551\times35$ -丁,所以甲做了35朵。

14.【答案】A。解析: $450\times50\times450\times40=(450+150)\times50=300$ ,则 $x=-1,17,17$

15.【答案】 $E_{\perp}$ 解析:根据题意,造两张桌子和两张床用了 $1,15$ ,所以两把椅子用了$1,14-1,15=1,1215$ ,所以全部木材可打造40把椅子,剩下 $3,14$ 还可做30把。

16.【答案】4。解析:截至:到(某个时候】。截止:(到期限)停止。估计:根据某些情况对事物的性质、数量、变化等做大概的推断。?:预先估计。题干意思是到某个时候,这项工程已完成计划的65%,并没有停止工程,所以A项正确。

17.【答案】 $E=$ 解析:考查:检查衡量(成绩、行为、活动等)。考察:①实地观察调查。②深入分析研究。检查:检验查证。视察:①上级人员到下级机构检查工作。②察看。根据题意B项正确。

18.【答案】D。解析:管理:①负责某项工作使顺利进行。②保管和料理。 $(\sum\limits_{i=1}^{n}j)$ 照管并约束。服务:为一定的对象工作。奉行:遵照执行。履行:实践(自己答应作的或应该做的事)。“履行”和“职责”相搭配。故选D。

19.【答案】D。解析:核定:审核后定下来。商定:商量后决定。规定:事先对事物在数量、质量或方式、方法等方面定出要求。审定:审查决定。“方案”与“规定”不搭配,排除C项。“核定”重在“核实”,“审定”重在“审查、考查”,根据题意,厂职工代表大会应该是“审定”方案,有一定的性。故选D。

20.【答案】C。解析:误用:错误使用。乱用:胡乱使用。滥用:胡乱、过度地使用。借用:借过来使用。根据常识可知,我国现行文字是简体字,繁体字基本不出现在日常文字中,“误用”和“乱用”都说明繁体字已在应用,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A、B两项。根据“极其严重”可知,“借用”也不合题意,所以选C项。

21.【答案】4。解析:起用:①重新任用已退职或免职的官员。②提拔任用 $^\circ$ 它涉及的对象是人。启用:开始任用。它涉及的对象是物。利用:①使事物或人发挥效能。②用手段使别人替自己做事。雇用:花钱购买劳动力或租借物来使用。根据题意A项正确。

22.【答案】D。解析:会:会见、会面。会见:一般指一个国家领导人和另一个国家领导人的见面。见面:普通的人与人之间的相见。接见:①上级对下级的见面。②跟来的人见面。根据题意,选D项。

23.【答案】B。解析:以至:连词。①一直到。表示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②用于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上述情况所达到的程度。以致:连词。①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造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甚至:a.连词。①表达更近一层的意思。②用在并列成分的末项前,表示强调。b.副词。强调事例突出。直至:直到某个时候。根据题中因果关系的表述,可知选B项。

24.【答案】D。解析:关心:把……放在心上。关注:关心重视。关切:亲切地关心。关爱:关心爱护。D项正确。

25.【答案】D。解析:修整:修理使完整或整齐。修订:指修改订正(书籍、计划等)。修改:改正文章、计划等里面的错误、缺点。修正:修改使正确的意思。根据题意可知,新的研究可能会有新的发现,原来的观点还需要改进,只有D项与“改进”意思接近。

26.【答案】A。解析:B项“缺乏的”应该是“勇气和谋略”,而不能是“勇气不足和谋略不当”,表达不符合逻辑。C项应该是“防止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而不是“防止事故不再发生”。D项在反问句中,否定语气表示肯定的句意。但本句中出现了双重否定,加上反问语气,句意又成了否定,语义表述错误。

27.【答案】C。解析:A项逻辑错误,“伪科学的面具”错误,应该是“科学的面具”。B项平均分只有一个数,前面不能有“都”,“都”后面数量必须在两个以上。D项搭配不当。“清除”改为“减轻”。把“不合理”去掉。C项正确。

28。【答案】C。解析:A、B、D由于介词结构“在……”“通过……”“读了”等的误用,使句子缺乏主语。

29.【答案】B。解析:A项“答复”和“调查处理”是工作方式,而不是态度,故不能与“态度”搭配。C项“纪念”与“到来”不能搭配,可将“到来”去掉,在“隆重”前加“将”。D项搭配不当,不能说克服缺点,应把“克服”改成“改正”。

30.【答案】D。解析:A、B、C三项均犯了一面对两面的错误,使句意表达模糊,应分别把这三个句子中的“是否”、“能否”、“能否”去掉。

31.【答案】A。解析:B项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如果”应改为“与其”。C项“如果”和“人们”应该调换位置;D项介词“对于”多余,去掉。

32.【答案】D。解析:A项“爱好文学”和“接近文学”的逻辑顺序不正确,应改为“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B项语序不当,应改为“人们对电脑上网”。C项语序不当,这句话应改为“博物馆展出了新出土的三千多年前的珍贵文物”。

33.【答案】C。解析:A项“便投诉媒体”应改为“向媒体投诉”。B项是歧义句,“组织部来的援藏干部”可以理解为“援藏干部到组织部”,也可以理解为“援藏干部从组织部来”;D歧义句,“我一定说服老师和你一起去”既可以理解为“老师和你一起去”,也可以理解为“我和你一起去”。

34.【答案】C。解析:A项中“请你来”、B中的“过去”、D项中的“山上的水”有歧义。

35.【答案】B。解析:A项中“人民”与“生灵”重复。C项中“堪忧”意为“令人担忧”,和“令人”重复。D项中“诸”的意思是“之于”,与“于”重复。

36.【答案】C。解析:三个百分数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言语”,一类是“非言语”。“言语”与“非言语”比例悬殊。可见,信息表达主要靠非言语因素。A项“代替”一句把比例悬殊偷换为二者同一,B项“相辅相成”、D项“相互为用”都把比例悬殊偷换为“均匀”。

37.【答案】B。解析:B说法绝对,题干中并没有涉及。

38.【答案】A。解析:这个题目的迷惑性比较大。其实它要考查的是“合作”,而不是“冲突”,并且用4500年前所发生的唯一记录在案的夺水战争和几个合作的相关事例来进一步诠释冲突是少数而合作是多数的观点。所以、4正确。而其他的三个选项,都是合作的事例,应该排除。

39.【答案】A。解析:“可再生”不等于“并非无穷”,A不能证明,答案为A。

40.【答案】C。解析:安南的讲话和美国国家情报部门的报告意在指出未来夺水战争的可能性,而不是强调淡水资源短缺的现状,A项错误。文中没有与B项中的“目光短浅,幼稚可笑”相对应的文字。淡水“无可替代的用途”原文中只举了三个例子,但并不能说只有这三个,所以D选项错误。所以,应该选C。

41.【答案】B。解析:A第一段有“除非他们就如何分享流经国际边界的河流迅速达成协议。”一句,“除非”表必要条件,而第四段又有“与水有关的合作是一种规范,而不是一种规律”也可推出“未必能防止和消除争夺水资源的冲突发生”的结论。B从第四段可知“即使全球需求已稳定地增加,世界可利用淡水总量几乎与4500年前一样多”,说明淡水总量并未减少。所以选B。C从文章的第三段“其中许多条约在处理这种至关重要的资源方面显示出极大的创造性”可得出本选择项是与原文的信息相一致的。D由文章第四段“此外,与石油以及其他多数战略资源不同,淡水的大多数用途是无可替代的。”一句可推知,石油短缺是可以通过寻求其他替代能源的方式解决的。

$42$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能力。C项的说法正好相反,正确的说法是:从表象上看是模糊的,而实际上是精确的。

43。【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能力。D项说的是模糊语言,而不是语言模糊。

$\sharp4$ .【答案】4。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这是对全文总结性的一段话,主要表述了模糊语言的两种“对应”,从而指出了模糊语言的实质。那就是:(1)客观上的模糊、实际表述需要的模糊和表述过程中

语言模糊的相对应;(2)客体上的精确、实际表述需要的精确和表述过程中语言概念的精确相对应。故正确答案为A。

45.【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要注意题干中问的是属于“语言模糊”的问题,不是问“模糊语言”的问题。B项中一些数字看似精确,如2000米、1500亿吨,三分之一等,而实际反映出的事实却是概括性的,所以它只属于“语言模糊”的问题。

46.【答案】D。解析: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47.【答案】C。解析:个体与类的关系。

48.【答案】4。解析:医生治疗的对象是病人,园丁看护的对象是花朵。

49.【答案】B。解析:上下级关系。

50.【答案】A。解析:目的关系。

51.【答案】D。解析:题干两个词是交通工具与其运动空间。但轮船需浸入到大海中一部分,铁路是火车的运动空间,火车车轮嵌入铁轨中。

52.【答案】B。解析:事物与其组成物质之间的关系。

53.【答案】C。解析:同一种事物的不同称谓。

54.【答案】D。解析:制造同时消费的关系。

55.【答案】C。解析:材料与成品的关系。

56.【答案】A。解析:人耳接受的声波频率范围是20-20000Hz,蝴蝶翅膀振动频率少于20,所以不能听见,蜜蜂振动频率在这个范围内,所以可以听见。由此可见A正确,

57.【答案】B。解析:电能是由其他的能源转化而来的。所以它是二次能源。煤炭、石油等非可再生能源以及太阳能均可以转换成电能,因此电能没有再生与非再生一说。

58.【答案】 C.

59.【答案】A。解析:孔子的核心思想通过他一系列的话语可以体现出来,比如“仁者爱人”、“克已复礼谓之仁”等。

60.【答案】D。解析:人感到凉爽是因为有水份蒸发,让水蒸发的方法有增加温度、增大表面积、增加空气流通速度。电风扇吹风显然是第三种,所以答案为D。

61.【答案】D。解析:肝脏的主要功能有以下几种:第一,代谢功能,其中包括了合成代谢、分解代谢和能量代谢;第二,解毒功能;第三,胆汁生成和排泄;第四,造血、储血和调节循环血量的功能:第五,免疫防御功能。

62.【答案】D。解析:我国共有5个经济特区,分别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所以答案为D。

63.【答案】B。解析: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六次会议根据国务院的提议,通过将3月12日定为我国植树节的决议。这天为孙中山的逝世纪念日,意义在于动员人们植树,也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

64.【答案】A。解析:1米 $=10$ 毫米=10微米 $=10\div$ 纳米,所以1纳米等到于十亿分之一米,答案为A。 $+$

65.【答案】A。解析:我国有三大平原,按从大到小顺序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所以答案为A。

66.【答案】4。解析:前一个图形顺时针转90度得到下一个图形。

67.【答案】B。解析:每组图两端都露头的交点个数相同。

68.【答案】C。解析:一笔画问题。

69.【答案】C。解析:每套图形的单个字母线段数相等,故答案为C。

70.【答案】B。解析:规律:第一个图形和第三个图形小元素个数和等于第二图形小元素的数目。

71.【答案】4。解析:三个图形叠放顺序问题,根据第一组图形可推出答案为A。

72.【答案】D。解析:图1加图2,去掉相同的部分得到第3个图形。

73.【答案】C。解析:第一组图形中,小菱形每次逆时针转1格,小白圆圈和带叉小圆每次逆时针转2格。第二组图形中,带叉的小圆每次逆时转1格,小白圆圈和小菱形每次顺时针转2格,所以选C。

74.【答案】D。解析:第三个图形是第二个图形左右两部分上下移动而得到

75.【答案】D。解析:两组图形出头线的数量和都应为17,故选D。

76.【答案】B。解析:如果人人都彻底无私,那大家为谁服务?根据题目对彻底无私的定义,显然找不到服务的对象。所以由题干可以推出“不可能所有的人都彻底无私。”

77.【答案】C。解析:本题属于加强型题目,老师的观点是电子游戏耽误了中小学生学习和与社会交流的时间,BD都是与教师的观点一致的,只有C提出的资金问题是与教师观点没有任何关系的,所以选择C。

78.【答案】D。解析:本题属于结论型题目,从题干出发,题干给出了充分条件假言命题,而班主任表扬的大多数都是连续看书时间超过10个小时的学生,因此,这些人大部分近视是不可避免的,可以得到D这个结论。

79.【答案】4。解析:本题应用矛盾关系来解题,题干的甲和丁是矛盾命题,说假话的在二者之间,因此乙和丙说的是真话,因此班长申请了贷款,学习委员没有申请,那么说明丁是对的,甲说了假话。故选择A。

80.【答案】A。解析:本题属于加强型题目,题干的结论为通过在旧灯泡坏掉的时候换上这种新灯泡,HighTower公司可以大大地降低其总体照明成本,理由是这种新灯泡与目前正在使用的传统灯泡发出同样多的光,而所需的电量仅是传统灯泡的一半,这种新灯泡的寿命也大大加长。因此,要加强这个结论就是要广泛采用这样的灯泡,选项A正好说明这点,而且价格还与传统灯泡相当,当然可以得到降低总体照明成本的效果,所以选择4。

81.【答案】B。解析:本题属于最能削弱型题目,衡量《细则》是否有效的标准,不是伤亡职工绝对数量的增减,而是伤亡职工比例的增减。B项断定:在《细则》颁布后的两年中,在建筑业施工的职工数量有很大的增长。如果这一断定为真,则虽然在这两年中,在建筑施工中伤亡职工的数量每年仍有增加,但完全可能这种伤亡职工在所有建筑业职工中的比例下降了,这说明《细则》的实施取得了成效。这就削弱了题干的论证。C项虽然也有所削弱,但力度显然不及B。

82.【答案】B。解析:本题属于削弱型题目,题干结论为北京不适宜发展私人汽车,理由为“北京城市人口密度太大,交通设施落后,停车泊位过少,城市的道路容量也有限,现在的车流量已使城市交通不堪重负,会导致社会问题”。要削弱这个结论就要指出北京适宜发展私人汽车,而选项B就很好反驳了题干的结论,ABD都不是从这种关系上来论述,是不合适的选项,所以排除掉,选择B。

83.【答案】B。解析:本题属于三段论类型题目,应用图示法可以方便解题。结论为不首先把注意力放在解决中青年教员住房上的校长,都不是管理得法的校长,根据几个概念的外延,可以知道只有B项是能保证这个结论成立的,而D项具有一定迷惑性,是可能的选项,不是必然的选项,所以排除掉;是无关的选项,所以选择B。

84.【答案】B。解析:本题可以根据矛盾关系来解题,甲和丙是矛盾关系,那么真的命题在甲丙之间,乙和丁是假的,那么说明造成事故原因不是设备问题,由乙是假的说明没有人违反操作规程,所以丙是假的,真的是甲。所以选择B。

85.【答案】B。解析:本题属于削弱型题目,结论为该品牌洗衣粉销量的增长,得益于广告的促销作用,要削弱这个结论就要指出销量增长并非得益于广告促销作用。“该品牌洗衣粉的购买者中,很少有人注意该品牌的广告”,直接指出了购买者很少受广告影响,选 $\mathbb{E}\circ\mathbf{A}$ 项是迷惑项。虽然注意到该品牌洗衣粉广告的人中很少有人购买它,但这少部分人可能占购买者的绝大多数,这样就无法削弱结论了。

86.【答案】B。解析:两年的职工总数之差=10949-7409=3540万人, $5540\div10545=52.505$

87.【答案】A。解析:国有企业技术人员一、二、三、产业技术人员和 $=(155.7+444+2154.5)$ =2774.5

88.【答案】B。解析:2774. $5\times[[0$ . 688=1908. $f$ 万人。

89.【答案】D。解析: $1-2774.5\div32505.7=15.1%$

90.【答案】B。解析:根据题意可知,我国第一产业技术人员少,这与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是相悖的,所以选择B。

91.【答案】D。解析: $\therefore\acute{1}5^{\circ},4-40^{\circ},\acute{1}5=-2,2=0$

$-j2$ .【答案】B。解析:在表格“广东、江苏、浙江第三产业不同时期平均增长情况比较”中可直接看出。

93.【答案】C。解析:1990年是26.0,2003年是39.7,39.7-26.0=13.7。

94,【答案】4。解析:广东1979-1990年年均增速为15.9,浙江为12.5,所以两者之差为3.4,A正确。

95.【答案】B。解析:从表格“广东、江苏、浙江第三产业不同时期平均增长情况比较”可看出广东在进入九十年代后第三产业增长减慢。

96.【答案】D。解析:2004年人数比2003年人数下降,A不正确;从年增长率线并不是一直上升趋势,可知增长率不是一直在提高,B不正确;从参保人数柱形图中可知人数最高的一年是2003年,所以选择D。

97.【答案】C。解析:(87.9-84.9)÷84. $-j=3$ .5%。

98.【答案】 $C_{o}$ 解析:从图中折线图直接看出答案。

99.【答案】 $[i_{\mathfrak{s}}$ 解析:2000年的增长率-1999年的增长率 $\mathrel{\mathop:}=$ (402. 6-265. 9)÷265.9-(265. $\exists{\exists{1}\downarrow:\exists}\div\mathbb{1}{\Xi\downarrow:\mathbb{1}=\mathbb{1}{\bar{\mathbb{1}}}:$

100.【答案】A。解析:参保人数的上升不能说明贫困人口的增加,可能是保障制度健全了,也可能是其他方面的原因,所以 $\mathring{\mathbf{L}}$ 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