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公务员多省联考《中论》题(新疆兵团卷)

一、注意事项

1.本题本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150分钟。

2.请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在准考证号对应的数字上填涂。

3.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上指定的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作答无效!

4.待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后,方可开始答题。

5.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6.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翻过来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充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二、给定材料

材料1

近年来,长茂村围绕破解人、财、地三个难题,积极推进系列要素联动改革、逐步从一个发展落后的农业村蝶变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

以前的长茂村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农作物一年两季,一季烤烟,一季稻谷,粗放式耕种方式抗风险能力弱,市场竞争力不强。“一旦遇上了台风,基本就是颗粒无收。”长茂村党支部书记刘振华说,“我们村地处世界长寿之乡,土壤富含“长寿元素”硒,空气与水质好、温差大,但为何农业却成为“跛脚”产业?”曾十余次到此走访的农业大学王教授直言,欠发达地区的资源禀赋优势本来就不明显,若是以分散的土地、少量的资金延续传统农业生产形态,收益自然一般。

32岁的黄波是长茂村的致富能手。去年上半年,他一口气向村里的股份合作经济联合社租下40亩地发展木耳种植,“这40亩地,涉及几十户人家,我现在不用一一去谈,只要找村里股份合作经济联合社就行,省去大量沟通成本。”去年以来,为解决承包地分散化、碎片化和低效使用等问题,长茂村建立村级土地合作社。“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以求将分散在每家每户的耕地经营权“化零为整”,实现股权到人、股份合作、集体运营。”刘振华介绍,“村级土地合作社以合适的价格集约土地,并将集约后的土地以竞价方式承租出去。对于土地租金增值部分,土地合作社进行二次分配。50%返还给土地出租农户,50%归作集体,用于村里产业发展、关爱老人等公益事业。”

黑木耳产业园是长茂村近些年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的缩影。该产业园由长茂村利用集体经济扶持资金与产业帮扶资金投资兴建,总投资约500万元,占地约10亩,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记者在黑木耳产业园看到,几十个村民忙着栽培菌种、制作菌棒、养菌,柳琴就是其中一位。“在这上班,一个月有4000元左右的工资,也能照顾家里。”她笑言。据了解,在前期土地流转基础上,长茂村利用村集体经济建设厂房和种植基地,然后每年以20万元价格租赁给企业,探索“党支部+公司+基地 $+$ 专业合作社+农户”形式,联手组建产业化联合体。同时,村党支部组织农户成立产业合作社,发展专业化生产,形成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模式,有效解决农户传统种植模式风险大、竞争力较弱的问题,为

村民提供内有技术、外有销路的产业链服务。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农村发展产业有资金需求,但金融机构有规避风险的责任,“钱从哪儿来,怎么才能用好”的问题愈发突出。为此,长茂村按照因地制宜、人社自愿的原则,探索成立长茂村资金互助社,并设立村级互助基金。“互助基金的资金来源为村民自筹、财政支持和社会捐赠三部分,我们实际筹款103万元。”刘振华说。之后,在互助基金中设置100万不动本基金,用于村集体、农业合作社及村民在银行担保贷款,担保贷款总额度为300万元。不动本基金的利息,一部分归村集体,一部分返还给资金互助社社员。“基金担保+村集体审核+银行授信”合作方式,为长茂村带来多渠道、多方式的融资服务,有助于满足农户短期种养、技术设备购买与更新、产业投资等方面的资金需求,也为长茂村股份合作经济联合社开展项目投资提供资金支持。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如何释放沉淀资源、推动产业兴旺,是不少乡村遇到的现实难题。在王教授看来、只要思路和方法得当,就能找到适合本地的致富之路,就像把米、红豆、红枣等熬制成八宝粥、能得到更多附加值。长茂村走的正是这样一条路。

材料2

2.77岁的彝族老阿妈克迟莫,乘坐5619次列车从下普雄前往上普雄走访亲戚。阿妈很爱笑,也很健谈,因为牙齿几乎掉光,她笑着的时候总是害羞地抿着双唇。她说:“1968年,25岁从上普雄嫁到了下普雄,走了一天多的山路。才到夫家。两年后的1970年,‘小慢车”开了,40多分钟就可以回娘家。”尽管近几年山里的大多数村子都修了公路,但是大凉山区经常出现落石、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阻断公路畅通,冬季也经常封路。对于大凉山深处的彝族老乡们来说:5633次列车还是最安全、时间最有保障的出行方式,很多时候也是唯一的出行方式。“即使某些区段因为各种原因无法通行,我们也会保障其他区段的运行。”乘务员阿呷说。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这趟被称为“小慢车”的列车早已彻底进入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作为孩子们的校车,当地人的赶集车、公交车、婚车……这趟列车也在用“润物无声”的方式支持着大凉山区的脱贫攻坚。即使是普通话不流利的彝族老乡,也会在听到“小慢车”三个字时,第一时间吐出一个“好”字。

2020年是成昆铁路通车50周年,作为服务民族地区、助推地方经济、巩固国防建设的钢铁大动脉,成昆铁路串起了沿线群众的幸福生活。5619/20次和5633/34次两辆公益性“小慢车”与成昆线同龄,在悠长岁月里传承“铸道精神”,穿行于大凉山腹地,最长运行里程353公里,停靠26个车站,自1995年以来票价从未变过,最高25.5元,最低2元。5619次、5633次“小慢车”串联起彝族老乡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一张张朴实无华的笑脸,让小慢车充满了阳光和温度。

3月开始,正是大凉山采收戴菜、青岗藤、蒲公英、党参等土特产的季节。5633次尼波站开车后各车厢大件行李处都堆满了农产品。有的时候,这些士特产在“小慢车”上就完成了交易,老乡们在车厢里拿出秤杆子,当场称重交易,省时又省力,在到达终点前就已经把手上的土特产出售一空。阿莫的随身物品很简单,一个皮质挎包、一杆秤。他此次乘车的目的是收购解菜。他穿梭在车厢里,不断寻找心仪之物,终于在8号车厢的大件行李处找到了几大包新鲜水嫩的蕨菜,在与货主沟通后,阿莫掌出秤杆子,一袋一袋地称了起来,这一趟阿莫收购了300多斤蕨菜。现在,阿西已经不再依靠坐火车运输货物赚钱了。他选择了“火车 $+$ 电商”的新路,开办猪场,制作凉山猪腊肉,在电商平台销售,然后用大车把腊肉运到县城去发快递。今年春节,他的几千斤腊肉几乎销售一空,挣了几万块钱。

为了供阿树上学,父母通过“小慢车”销售家里种植的烤烟,土豆、玉米。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阿树能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2017年,铁路部门履行扶贫承诺来到学校招工,阿树与另外5名彝族同学脱颖而出,成为“小慢车”的乘务员。得知儿子能够在“铁路部门”上班的消息,一家人都高兴坏了。妈妈说,“这下阿树既找到了稳定的工作,又缓解了家里的经济压力。”从乘客变为铁路人,“小慢车”一直温暖着这位青年的心。

近年来,”小慢车”列车党支部围绕精神文明建设和精准扶贫,积极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不断优化“彝乡情”服务内涵,完善便民利民措施。将民俗风情与列车服务举措结合,设计制作了带有彝族文化元素的揭示揭挂,列车方向牌和车内引导标识都标注了彝汉双语。同时,班组服务小分队坚持到车厢、到座位进行安全服务和文明乘车宣传,一并提供针线包、胶带、捆扎绳等便民服务,列车广播还增加了彝汉双语播报服务,车内乘务员“彝语”“汉语”双语上岗。为了方便日常彝族老乡运输家禽、牲口,“小慢车”贴心地在行李车厢增设了牲畜挂挂处,每趟车进行消毒,实现了牲畜与旅客分开,让车厢环境更卫生、整洁。

为了让彝族老乡能把所有东西搬上车,有的车站还会提前开放站台,让老乡先把货物堆在车门前,有时这趟列车的开车时间会推迟几分钟。“我们这种车时间弹性大,不像高铁,都是按秒计算的。”列车员称,“和多数人熟悉的先买票再上火车的流程略有不同:5633次列车一路停靠的大多数车站都只能被称为乘降站。也就是可以上下车但不具有售票资格的车站,乘客从乘降站上车后再在车上补票。”

在阿呷看来:教育是阻断贫困的最重要的途径。现在更多彝族年轻人通过“小慢车”能够走出大山到外面学习,务工。这些都是让当地更快发展的希望。教育进步带来的最直接的变化就是在列车上抽烟,乱扔果皮的人少了,即使有,列车员的劝告也会被听进去。“以前打扫车厢卫生都是用铁铲的,甘蔗上市的时候。地上全是甘蔗渣,黏脚。”阿呷说,“我已在5633次列车上工作了20多年,这些年来家乡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我很自豪我的家乡正走在乡村振兴的大路上。我喜欢在车上的工作和生活,这是一辆开往春天的列车,为乡亲们带来了温暖和希望。

材料3

“把她的家粉刷一新,给独自生活的她更多支持。”

某公益平台上,为女孩儿小珊修房屋的公募计划得到不少爱心网友的参与。1元、10元、100元不到一个月,爱心捐款就超过了修所需费用。

小珊的故事是C市社会救助综合改革的一个缩影。家住C市N区的小珊,唯一的亲人去世,自己又身患多种疾病:让她一度有轻生念头,是N区“社区救助顾问”团队把她从疾病与孤独中拉了出来。

“我们希望为她“粉刷”的不仅是墙面,还有内心。”社区救助顾问小李说。为小珊修房屋正是为其定制的“救助组合拳”中的一步:修辖后的房屋腾出一间出租,能有效缓解其家庭债务。同时,提供专业心理咨询、继续教育、就业指导等服务,帮助她重拾生活信心。

近年来:尽管C市已建立较完备的现代社会救助体系,但因救助工作涉及部门较多、政策内容复杂,总有一些不愿主动求助、不知如何求助的“沉默”困难群众未得到应有的救助。2019年,N区组建了一支由社区事务受理中心人员、居民区救助人员和专业社工组成的300余人“社区救助顾问”团队。截至目前,N区已对7000多户居民进行了精准评估,梳理出高度困境家庭重点服务对象1300多户,其中不少属于“沉默”的困难人群。

“解决救助工作‘最后一公里’难题需要在思路上有转变。N区是全国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试点区:我们想通过先试先行,为全市社会救助工作摸索出一条新路子来,所以,2019年9月,最先在N区实施了‘社区救助顾问’制度。”C市民政局负责人说。

新冠肺炎疫情下,那些本就脆弱的家庭是否面临更大的风险?N区红桥路街道救助顾问联合居民区开展主动走访。他们发现,来N区务工的苏先生所在公司因疫情无法开工,妻子无业在家,还有三胞胎女儿需要照顾,家庭基本生活难以维持。救助顾问以最快速度制定救助方案,除发放临时帮扶资金外,还主动对接外部资源,帮助苏先生的妻子找到了一份工作。

“我们给每名救助顾问一个‘政策包’和“资源包”,“政策包”里装着为困难群众申请救助的政策文件,“资源包”里则有包括爱心企业、群团组织、基金会等在内的各种资源及联系方式。这就是救助顾问的‘工具包”,可以按需搭配。”N区民政局社会救助科科长说。

在N区华新路街道,近年来通过打通民政、人社、卫健、医保、残联等部门数据,形成了“可统计、可分析、可关联”的智慧救助大数据。街道办何主任举例说,救助顾问在比对居民医保与工会数据时,发现陈女士家庭医药费支出突然增大,上门走访后得知陈女士最近做了一场大手术,丈夫又生病在家,儿子也找不到工作。救助顾问随即为陈女士一家对接救助政策,不仅解决了大部分自费医药费,还帮助其儿子找到了临时工作,使这个家庭很快走出了困境。

“过去,我们只是物质救助,现在不仅是这些,还包括生活照料、精神慰藉、能力提升等综合性的。”N区民政局社会救助科科长说。

“精准救助首先要对象精准,确保“应保尽保,不落一户’。我们区虽然初步建立了救助大数据信息服务平台,但是,做好低保家庭、低收人家庭、支出型贫困家庭和特殊困难家庭的分类动态信息收集、数据分析工作还有一段路要走。”N区民政局申局长说。

“社区救助顾问”制度在N区试点以来,越来越多的困难人群被救助顾问发现,并得到及时救助。数据显示,N区救助目标对象占全区户籍人口的比例已从1%升至约6%。

材料4

2021年L省两会上,“聚力民生服务、为群众办实事”是重要议题。在讨论环节,不少来自基层的代表分享了各自“办实事”的故事:

代表一:我是一名社区工作者。上班第一天,我就遇到了处理不了的“麻烦”。到社区入户走访时,一名听力障碍居民因为不会写字,着急地比划着手势。看不懂手语的我一头雾水,只能干着急。这次经历令我自责不已。虽然社区里听力障碍居民不多,但如果不能与他们有效沟通,连打招呼都困难,更别说主动提供服务了。后来,我打定主意要学手语。看书、上网课、请教专业老师……刚学会几句简单用语,我便主动找听力障碍居民“聊天”,再帮他们做些小事。慢慢地,沟通的桥梁畅通了。去年初,我创建了“无声服务室”,内设“调解室”“谈心角”等功能区,帮他们找工作,解决问题,无声的交流成了社区一道风景。这次经历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多数人的需求要考虑,少数群体的利益诉求也不能被忽视。

代表二:我是一名驻村干部。去年的一次村民座谈会上,有村民提出用电泵引水上山,以解决人畜季节性缺水问题。但有村民质疑,电泵引水上山,尽管不用承担建设成本,但以后用电抽水,电费可能很高。为此,村民们争论不休。会后,我和村干部组成工作队,带着这些问题,在村里专门进行了走访调查,特别听取了一些熟悉山里情况老人的意见。一位老人提到村子的后山上有个废弃水库,漏水很多年,如果把它修好,说不定能行。我们实地考察后发现,利用旧水库投资小、维护易,的确可行。项目完工后,村民用水成本比原计划减少了一半,邻近的村子也受益。

代表三:我是柳荫新区街道办副主任。柳荫新区有不少群众是从高山地区易地搬迁来的,适应新环境还需要有个过程。“电梯怎么用?”“过马路为啥要看红绿灯?”入户走访过程中,我发现,大家的许多困难都是语言不通、生活不习惯带来的。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有人提出了办“夜校”的想法。“夜校”办起来后,我和同事们精心准备课程,大到法律法规、国家政策,小到城市生活常识、本地方言,凡是和搬迁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都找人来讲。每次上课,都要下足功夫,做充分的准备。民警讲交通规则、防骗知识,社区工作人员关注易地搬迁移民的衣食住行、生活小事,随迁干部鼓励大家放下乡情、主动拥抱新生活。一年多来,40多期“夜校”真正融入了搬迁群众生活的一点一滴,照亮了“新城里人”融入城市生活的路,在干部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

一位省人大代表在接受采访时表示,2021年“十四五”开局之年,在继续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L省将从交通、教育、医疗、就业、健康等各个方面,办好更多民生实事,在改善民生品质上干出一番新气象。报告有温度,为民情怀浓,就是要以政府的紧日子换取群众的好日子,努力让民生服务更有“温度”,让民生福祉更有“质感”,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足。

三、作答要求

(一)一、根据“给定资料 ${\mathbf{1}}^{s s}$ ,分析长茂村由发展落后的乡村蝶变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的原因。(15分)

要求:(1)全面,准确,有条理;(2)字数不超过200字。

(二)二、根据“给定资料 $z^{y}$ ,请你谈谈对文中划线句子“这是一辆开往春天的列车,为乡亲们带来了温暖和希望”的理解。(20分)

要求:全面,准确,有条理。不超过400字。

(三)三、C市准备召开社区救助工作经验交流座谈会,如果由你代表H区在座谈会上作简要发言,请根据“给定资料 $3^{38}$ ,拟写一份发言稿提纲。(25分)

要求:内容全面,有逻辑性,语言流畅,不超过350字。

(四)四、“给定资料 $\pmb{\mathcal{A}}^{s s}$ 中提到“努力让民生服务更有“温度”,让民生福社更有“质感”,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足”。请你深入思考这句话,联系实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40分)

要求:(1)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2)思路清晰,语言流畅;(3)字数1000-1200字。

2021年公务员多省联考《中论》题(新疆兵团卷)参考答案

一、参考答案

1.建立村级土地合作社,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化零为整集约土地后竞价承租。

2.兴建特色产业园,实行一体化经营,采用“党支部+公司+基地 $+\cdot$ 专业合作社+农户”形式组建产业化联合体,成立产业合作社,发展专业化生产。

3.成立村级资金互助社,设立村级互助基金,采用“基金担保+村集体审核+银行授信”合作方式:多样化融资,满足资金需求,提供资金支持。

二、参考答案

1970年大凉山开通5619次、5633次列车,被当地人亲切的称为“小慢车”,这辆列车载着当地民众追求着美好生活,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支持着大凉山的脱贫攻坚,带领当地居民走向美丽的“春天”。“小慢车”根据当地生活习惯、人文特点提供优质服务,让乡亲们乘坐时能感受到“温暖”,给乡亲们带来改变贫困现状的“希望”。

具体表现:1,依靠“火车+电商”的新路,方便群众进行农产品交易,拓宽销售渠道,增加百姓经济收入。2,提供稳定的工作岗位,缓解当地的就业压力和经济压力。3,依靠彝汉双语指示标识、播报,传承民族文化,感知民族风情,促进民族团结。4,把便民服务落实在乘送旅客过程中,让乘客享受到优质的乘车服务、整洁的乘车环境、弹性的乘车时间。5,将年轻人带出大山以便学习、务工,助推当地民众接受教育,提高民众素质水平。

三、参考答案

开展社区救助推动贫困帮扶

各位领导和同事:

大家好。近年来,我市已建立较为完备的社会救助体系,但仍有部分困难群众未得到应有帮扶。因此,我区建立了社区救助顾问制度。经验如下:

一、转变工作思路,先试先行,为社会救助工作摸索新路子。二、开展主动走访工作,制定救助方案,主动对接外部资源。三、给每名救助顾问派发政策包和资源包,按需搭配来帮扶困难人员。四、打通民政、人社等部门数据,形成智慧救助大数据。五、除物质救助外,还进行生活照料、能力提升等综合性救助。六、精准救助,确保应保尽保,不落一户。

自制度试点以来,越来越多的困难人群被救助顾问发现,并得到及时救助。未来,我们将继续进行动态信息收集和数据分析工作。

四、参考答案(F)

聚焦民生,不断提升民众获得感

“努力让民生服务更有“温度”,让民生福祉更有“质感”,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足”,一句话道出提升民众满意度和获得感的真谛:一方面,要打造民生服务的“温情”,让民众在接受服务时如沐春风:另一方面,提高民生工作的品质,让百姓切身体会到民生福祉的质感。两者结合,必然能

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足。

让民生服务更有“温度”,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新时代对民生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要求开启了民生工作新征程。所以,主动回应人民群众关切,埋头苦干,让民生工作成色更足,让民生服务“温度”更高,为群众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理应是我们的不二选择。当下,一项项惠民政策接连出台,一笔笔民生支出相继落地,一件件民生难题次第解决…这些都反映了党和政府不断改善民生的决心始终坚定。当然在这些工作开展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服务“温情”的注入,不断以“脉脉温情”提高民众的获得感。例如,某社区工作者到社区入户走访时,遇到听力障碍居民,双方无法进行有效沟通。但他吸取经验教训,打定主意学习手语,搭建了与听力障碍居民沟通的桥梁。其中我们可以看出,正是因为有对听力障碍居民的“温情”“真情”,此社区工作者才会去学习手语。

让民生福社更有“质感”,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提升“质感”即通过民生服务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切实改善群众生活。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民之所盼,政之所向。一个好的社会,既要充满活力,又要和谐有序。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民生工作重点不仅在于通过周到的服务和热情的态度来提高群众的获得感,更需要从细节做起,从小事做起,切切实实提高民生服务的质量,改善群众的生活。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民生领域提出的诸如提升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解决大城市住房紧张问题等新目标,以及各地人社部门推出的服务线上“一网通办”、线下“只进一扇门”,现场办理“最多跑一次”等,都体现了党和政府通过真抓实干努力提高民生福社的“质感”。因此,只有做好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实事和好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民生需求,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习近平总书记说:“增进民生福社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做民生工作,首先要有为民情怀。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这就要求我们把民生工作落到实处,做精,做细,不断提升民生服务的“温度”与“质感”,以此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