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0309江苏公务员考试_行测_真题_A卷_参考答案及解析
文章目录
2008 年 0309 江苏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A 卷)参考答案及解析
1、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77%$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观察选项特征,确定首句。首句为 $\textcircled{5}$ 或 $\textcircled{2}$ , $\textcircled{2}$ 句开头有代词“这样”,指代不明,不能做首句; $\textcircled{5}$ 句引出话题“美”,可以做首句,排除 D 项。
第二步, $\textcircled{5}$ 句做首句,讲到美是“多层次、多因素的复杂模式”,观察 $\textcircled{6}$ 句、 $\textcircled{4}$ 句和 $\textcircled{1}$ 句的内容,只有 $\textcircled{1}$ 句列举了美的许多方面,且 $\textcircled{1}$ 句的“其”指代前面提到的多因素,与 $\textcircled{5}$ 句话题衔接最紧密, $\textcircled{5}\textcircled{1}$ 捆绑,排除 A 项和 B 项。第三步,验证 C 项,语义连贯通顺。
因此,选择 C 选项。
2、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92%$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观察选项特征,确定首句。首句为 $\textcircled{5}$ 或 $\textcircled{2}$ , $\textcircled{5}$ 句中含有指示代词“这”,为指代类表述,不适合作为首句,所以首句为 $\textcircled{2}$ 。
第二步,再观察 B 项和 C 项,判断第二句是 $\textcircled{4}$ 还是 $\textcircled{6}$ , $\textcircled{2}\textcircled{4}$ 都含有重复词语“细胞生长迅速”,由此可断定第二句为 $\textcircled{4}$ , $\textcircled{6}$ 开头“这种危险”在 $\textcircled{2}$ 中没有体现,答案为 B 项。
第三步,验证 B 项,语义通顺连贯。
因此,选择 B 选项。
3、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85%$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观察选项特征,确定首句。首句为 $\textcircled{5}$ 或 $\textcircled{6}$ , $\textcircled{5}$ 句引出话题, $\textcircled{6}$ 句“事实上”是转折性表述,不适合做首句,排除 C 项。
第二步, $\textcircled{5}$ 句做首句,讲到“企业活动是赢利性的”,观察 $\textcircled{2}$ 句、 $\textcircled{4}$ 句和 $\textcircled{3}$ 句,只有 $\textcircled{3}$ 句提到了重复词语“赢利”,保持话题一致,可知 $\textcircled{5}\textcircled{3}$ 捆绑,排除 A 项和 B 项。
第三步,验证 D 选项,先通过 $\textcircled{5}\textcircled{3}$ 强调“企业是赢利性的,但赢利又不是唯一目的”,接着 $\textcircled{1}\textcircled{4}$ 说明企业需要接受伦理和责任的约束,最后 $\textcircled{6}\textcircled{2}$ 说明接受约束,保护环境其实并不会损害企业的利益。
因此,选择 D 选项。
4、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68%$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观察选项特征,确定首句。四个选项的首句各不相同,所以观察内容, $\textcircled{2}$ 句、 $\textcircled{5}$ 句均有指代不明的代词“这”,不适合做首句,排除 B 项和 D 项。
第二步, $\textcircled{3}$ 句中提到“这种治疗过程”, $\textcircled{5}$ 句中提到“在这一过程”,保持话题一致,由此可知 $\textcircled{3}\textcircled{5}$ 捆绑,排除C 项。
第三步,验证 A 项。 $\textcircled{6}\textcircled{4}$ 先说明人有自愈能力, $\textcircled{1}\textcircled{3}$ 说明人体通过什么过程来实现自我治疗, $\textcircled{5}\textcircled{2}$ 说明在治疗过程中精神状态很重要。
因此,选择 A 选项。
5、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68%$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观察选项特征,确认首句。首句为 $\textcircled{2}$ 句或 $\textcircled{5}$ 句,两个句子都可以做首句,无法确定首句。
第二步,通读六句话,这篇短文讲文化多元化的重要性。观察内容, $\textcircled{6}$ 句转折“但”后面强调“失去多样性会让人类智慧和理想的源泉枯竭”,根据转折前后句子感情色彩相反这一点,可以确定前面的句子强调的是多样性存在的价值,观察其他五个句子,只有 $\textcircled{3}$ 句讲到了“若干政治整合的问题得以解决”。同时, $\textcircled{3}$ 也有表示转折的固定搭配“虽然……但……”。可以判断 $\textcircled{3}\textcircled{6}$ 这一捆绑项,代入选项,只有 B 项符合。
第三步,验证 B 项。 $\textcircled{2}$ 提出我们面临如何保存文化多元化的问题, $\textcircled{5}$ 强调文化歧异多端是重要资源, $\textcircled{3}\textcircled{6}\textcircled{1}\textcircled{4}$ 说
明失去文化多元化会导致严重后果。
因此,选择 B 选项。
6、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64%$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观察选项特征,确定首句。首句为 $\textcircled{1}$ 句或 $\textcircled{6}$ 句, $\textcircled{1}$ 句中代词“他”指代不明,且“再”是补充类表述,不适合做首句,排除 $\mathrm{A}$ 项。
第二步, $\textcircled{6}$ 句做首句提到“第一印象”,观察 $\textcircled{5}$ 句、 $\textcircled{3}$ 句和 $\textcircled{1}$ 句的内容。 $\textcircled{5}$ 句“与之矛盾的信息”中代词“之”应该指代的另外的信息,在 $\textcircled{6}$ 句中找不到对应信息,排除 B 项。 $\textcircled{3}$ 句与 $\textcircled{6}$ 句没有逻辑关系,且“也”这一补充类表述在 $\textcircled{6}$ 句中也找不到对应信息,排除 C 项。 $\textcircled{1}$ 句是对 $\textcircled{6}$ 句“第一印象”的解释,保持话题一致, $\textcircled{6}\textcircled{1}$ 捆绑。第三步,验证 D 项, $\textcircled{6}$ 句先提出“第一印象”这个话题, $\textcircled{1}\textcircled{4}$ 和 $\textcircled{3}\textcircled{2}\textcircled{5}$ 进一步解释“第一印象”。
因此,选择 D 选项。
7、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37%$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观察选项特征,确定首句。首句为 $\textcircled{5}$ 句或 $\textcircled{7}$ 句,对比 $\textcircled{5}$ 句和 $\textcircled{7}$ 句, $\textcircled{5}$ 句设置了一种情境, $\textcircled{7}$ 句中“相反”是补充性表述, $\textcircled{5}$ 句适合做首句,排除 D 项。
第二步, $\textcircled{5}$ 句做首句,接 $\textcircled{3}$ 句或 $\textcircled{1}$ 句, $\textcircled{3}$ 句“这时候”是对 $\textcircled{5}$ 句“一天晚上”的重复,而 $\textcircled{1}$ 句与 $\textcircled{5}$ 句的话题不紧密,排除 B 项。继续观察内容, $\textcircled{4}$ 句中提到“这两个门”,指代 $\textcircled{1}$ 句中的“有两个门”, $\textcircled{1}\textcircled{4}$ 捆绑,排除 A 项。答案锁定 C 选项。
第三步,验证 C 项,语义连贯,逻辑严谨。
因此,选择 C 选项。
8、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25%$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观察选项特征,确定首句。首句为 $\textcircled{6}$ 句或 $\textcircled{1}$ 句, $\textcircled{6}$ 句提到“发明”和“发现”两个概念, $\textcircled{1}$ 句提到“发现”,对比 $\textcircled{6}$ 句和 $\textcircled{1}$ 句, $\textcircled{6}$ 句是总观点做首句,排除 B 项。
第二步, $\textcircled{2}$ 句和 $\textcircled{3}$ 句中都出现了“海岛”,且 $\textcircled{3}$ 句中有转折词“而”,可知 $\textcircled{2}\textcircled{3}$ 捆绑,且 $\textcircled{2}$ 句在前 $\textcircled{3}$ 句在后,排除 D 项。 $\textcircled{1}$ 句和 $\textcircled{5}$ 句中都出现了“引力”,且 $\textcircled{5}$ 句中有转折词“而”可知, $\textcircled{1}$ 句在前 $\textcircled{5}$ 句在后,排除 C 项。第三步,验证 A 项,语义通顺,逻辑连贯。
因此,选择 A 选项。
9、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76%$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观察选项特征,确定首句。首句为 $\textcircled{3}$ 句、 $\textcircled{6}$ 句或 $\textcircled{1}$ 句, $\textcircled{3}$ 句在说使土地荒漠化加剧的因素, $\textcircled{6}$ 句是提出土地荒漠化的问题, $\textcircled{1}$ 句是土地荒漠化带来的危害,依据事理发展逻辑,提出问题在前,所以 $\textcircled{6}$ 句更适合做首句,排除 A 项和 D 项。
第二步, $\textcircled{6}$ 句和 $\textcircled{5}$ 句依据关联词“不仅仅是……也是”进行捆绑,只需确定 $\textcircled{7}$ 句或 $\textcircled{3}$ 句位置即可。对比发现, $\textcircled{3}$ 句是荒漠化的原因, $\textcircled{7}$ 句是荒漠化的结果,所以 $\textcircled{3}$ 句在前 $\textcircled{7}$ 句在后,排除 B 项。
第三步,验证 C 项,语义连贯,逻辑通顺。
因此,选择 C 选项。
10、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36%$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观察选项特征,确定首句。首句为 $\textcircled{3}$ 句或 $\textcircled{5}$ 句,对比发现不好判定首句。
第二步,从内容入手, $\textcircled{6}$ 句有关联词“不但”, $\textcircled{4}$ 句有关联词“还”, $\textcircled{6}\textcircled{4}$ 捆绑,排除 C 项和 D 项。 $\textcircled{6}$ 句中提到代词“后者”,指代前文出现的两者之一,只需确定 $\textcircled{6}$ 句前面是 $\textcircled{5}$ 句还是 $\textcircled{1}$ 句。 $\textcircled{1}$ 句中提到“两个”,而 $\textcircled{5}$ 句中未出现“两者”,可知 $\textcircled{1}$ 捆绑,排除 $\mathrm{A}$ 项。
因此,选择 B 选项。
11、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54%$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材料第一段开篇提出“思想解放的阻力来自既得利益”的观点,然后第二、三段分别从正反- 2 -
两个方面展开论证。文章结构为“总—分”,重在强调“既得利益”和“思想解放”的关系。
第二步,对比选项。A 项是对重点的同义替换。
因此,选择 A 选项。
拓展
B 项:对应首句,属于背景引入部分,非重点。C 项和 D 项:均为后文分述部分,非重点。
12、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53%$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将选项与文段一一对应。
第二步,辨析选项。A 项对应第一段中“思想解放更大的阻力,显然来自既得利益”,是“阻力”而不是“前提”,偷换概念。B 项和 D 项均未在文中提及,属无中生有。C 项对应第三段中“这就需要既得利益者有精神内省,有良知。人是要有一点信仰的,得有责任感、使命感……尊重社会的普遍感受,尊重社会的普遍需求,重建利益相对均衡的新秩序”,C 项符合文意。
因此,选择 C 选项。
13、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58%$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将选项与文段一一对应。
第二步,辨析选项。A 项对应第一段中“思想解放更大的阻力,显然来自既得利益”,所以要做到思想解放应该打破既得利益,符合文意。B 项对应第二段中“一个民族的命运,不应为个别人的既得利益所累”,将“不应”偷换成“不得不”,曲解文意。C 项对应第三段中“这就需要既得利益者有精神内省,有良知”,符合文意。D项对应第一段中“新一轮的改革开放同时也是利益格局大调整”,符合文意。
因此,选择 B 选项。
14、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18%$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定位原文,“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出现在材料开头。分析下文语境。下文讲到“思想解放更大的阻力,显然来自既得利益”,两句话存在一个较弱的因果联系,也就是说,一些人的思想离不开既得利益。
第二步,对比选项,D 项符合上述语境。
因此,选择 D 选项。
拓展
A 项:文中并未明确指出“既得利益”就是“物质基础”。B 项:是结论部分,并不是对首句的解释。C 项:“使思想变坏”在文中未提及。
15、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74%$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定位原文,“思想解放容易口号化、标签化”出现在第一段话的末尾部分。根据第一段的最后一句“根本的原因就在这里”可知,“这里”所指代的内容应该从它出现的前句寻找,即“某些改革先行者,后来成了既得利益者,进而成了思想解放的阻力”。
第二步,对比选项,D 项符合上述信息。
因此,选择 D 选项。
16、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91%$ ,易错项:D。
解析
解法一:第一步,数列变化趋势平缓,优先考虑做差。
第二步,做差如图所示:做一次差2
差数列是公比为 2 的等比数列,下一项为 $16\times2{=}32$ ,则所求项为 $57+32=89$ 。
因此,选择 C 选项。
解法二:观察数列发现 $29{=}27\times2{-}25$ , $33{=}29\times2$ -25, $41=33\times2$ -25, $57{=}41\times2{-}25$ ,规律为后项 $=$ 前项$\times2-25$ ,则所求项为 $57\times2-25{=}89$ 。
因此,选择 C 选项。
17、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82%$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数列变化趋势较快,考虑递推积数列。
第二步,观察数列发现 $14{=}2\times7$ , $98{=}7\times14$ ,规律为第三项 $=$ 第一项 $\times$ 第二项,则所求项为 $14\times98=1372$ 。因此,选择 B 选项。
拓展
$14\times98=14\times~(100{-}2)~=1400{-}28{=}1372$
18、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86%$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特殊数列。
第二步,数字变化无明显规律,观察发现每一项中间都有两个小数点,将小数点看作分隔符,分组看前面部分,中间部分,后面部分。
前面部分:2000,2002,2004,2006,(2008),是公差为 2 的等差数列;
中间部分:1,3,5,7,(9),是公差为 2 的等差数列;
后面部分:1,5,9,13,(17),是公差为 4 的等差数列。
则所求项为 2008.9.17。
因此,选择 D 选项。
19、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50%$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项数较多,考虑多重数列。
第二步,数列有八项,考虑两两分组,分组为(5,24),(6,20),(40,3),组内做积发现 $5\times24{=}6\times20$ $=40\times3=120$ ,规律为组内两数之积为 120,则所求项为 $120\div4=30$ 。
因此,选择 B 选项。
20、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56%$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数列变化趋势较快,数据存在倍数关系,优先考虑做商。
第二步,做商(前÷后)如图所示:商数列是公差为-0.5 的等差数列,下一项为 $1.5+(-0.5)=1$ ,则所求项为 $4\div1=4$ 。
因此,选择 A 选项。21、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84%$ ,易错项:D。解析
- 4 -
第一步,数列变化趋势平缓,优先考虑做差。
第二步,做差如图所示:
做一次差
猜测差数列是公差为 6 的等差数列,下两项分别为 $19+6=25$ , $25+6=31$ ,则所求项为 $40+25=65$ ,验证 $65+$ $31{=}96$ ,满足规律。
因此,选择 C 选项。
22、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70%$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特殊数列。
第二步,观察数列发现 $4+4{=}8$ , $5+1=6$ , $6+3{=}9{\cdots}$ ,即每项百位数字与十位数字加和等于个位数字,选项中只有 B 选项的 134( $1+3{=}4$ ),满足规律。
因此,选择 B 选项。
23、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58%$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数图推理。
第二步,观察数列发现 $10{=}2\times11-(10{+}2)$ , $1{=}3\times4{-}$ ( $6+5,$ ),规律为中间数字 $=$ 左上角数字 $\times$ 右下角数字-(右上角数字 $+$ 左下角数字),则所求项为 $5\times6$ -( $(7+13)=10.$ 。
因此,选择 C 选项。
24、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33%$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特殊数列。
第二步,每一项均为 4 位数,考虑组合拆分,拆分方式为百位和十位组合,千位和个位组合。
百位和十位:14,26,45,52,(85),96
千位和个位:14,13,15,13,(17),16
两组数字之间的倍数为:1,2,3,4,(5),6,所求项只有 B 选项的 1857( $85\div17=5$ )满足规律。因此,选择 B 选项。
25、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51%$ ,易错项:C。
解析
解法一:第一步,观察数列,每项数据皆在幂次数附近波动,考虑幂次修正数列。
第二步,幂次化指数形式如下:
$\begin{array}{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27}}&{{}}&{{}}&{{}}&{{}}&{{-7}}&{{}}&{{}}&{{1}}&{{}}&{{}}&{{3}}&{{}}&{{}}&{{5}}&{{}}&{{}}&{{13}}&{{}}&{{}}&{{}}&{{}}&{{}}&{{}}&{{}}&{{}}&{{}}&{{}}&{{}}&{{}}&{{}}&{{}}&{{}}&{{}}&{{}}&{{}}&{{}}&{{}}&{{}}&{{}}&{{}}&{{}}&{{}}&{{}}&{{}}&{{}}&{{}}&{{}}&{{}}&{{}}&{{}}&{{}}&{{}}&{{}}&{{}}&{{}}&{{}}&{{}}&{{}}&{{}}&{{}}&{{}}&{{}}&{{}}&{{}}&{{}}&{{}}&{{}}&{{}}&{{}}&{{}}&{{}}&{{}}&{{}}&{{}}&{{}}&{{}}&{{}}&{{}}&{{}}&{{}}&{{}}&{{}}&{{}}&{{}}&{{}}&{{}}&{{}}&{{}}&{{}}&{{}}&{{}}&{{}}&{{}}&{{}}&{{}}&{{}}&{{}}&{{}}&{{}}&{{}}&{{}}&{{}}&{{}}&{{}}&{{}}&{{}}&{{}}&{{}}&{{}}&{{}}&{{}}&{{}}&{{}}&{{}}&{{}}&{{}}&{{}}&{{}}&{{}}&{{}}&{{}}&{{}}&{{}}&{{}}&{{}}&{{}}&{{}}&{}&{{}}&{{}}&{}&{{}}&{{}}&{}&{{}}&{}&{{}}&{}&{{}}&{}&{}{}&{}&{}}&{{}}&{}&{{}}&{}&$ (33)
幂次数 03 $+0\quad\quad+1\quad\quad+2\quad\quad+3\quad\quad+4\quad\quad+5\quad\quad(+6)$
底数数列是公差为 1 的等差数列,所求项底数为 $2+1=3$ ,指数数列是 3 的常数数列,修正数列是公差为 1 的等差数列,下一项为 $5+1=6$ ,则所求项为 $3^{3}+6=33$ 。
因此,选择 A 选项。
解法二:考虑对称数列,数列共 7 项,观察发现 $1+5=-7+13=6$ ,规律为以 3 为对称轴,两项加和为 6,则所求项为 $6-(-27)=33$ 。
因此,选择 A 选项。
解法三:数列变化较缓,考虑做差,做差如图所示:
二次差数列是公差为 6 的等差数列,下一项为 $6+6=12$ ,一次差数列下一项为 $8+12{=}20$ ,所求项为 $13+20=$ 33。
因此,选择 A 选项。
26、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29%$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基础计算问题。
第二步,原式 $=$
$\begin{array}{r l}&{\quad\frac{1}{3+1)\times(3-1)}+\frac{1}{(5+1)\times(5-1)}+\frac{1}{(7+1)\times(7-1)}+\ldots+\frac{1}{(2n+1+1)\times(2n+1-1)}\times}\ &{=\frac{1}{4\times2}+\frac{1}{6\times4}+\frac{1}{8\times6}+\ldots+\frac{1}{(2n+2)\times2n}+\ldots}\ &{=\frac{1}{2}\times(\frac{1}{2}-\frac{1}{4}+\frac{1}{4}-\frac{1}{6}+\frac{1}{6}-\frac{1}{8}+\ldots+\frac{1}{2n}-\frac{1}{2n+2}+\ldots)=\frac{1}{2}\times\frac{1}{2}=\frac{1}{4}.}\end{array}$
因此,选择 A 选项。
拓展
平方差公式:
27、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75%$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基础计算问题。
第二步,由于 $1+2$ 、 $2+3$ 、 $3+4$ 、 $4+5$ 均小于 10,故按照 a☆b $=$ ab 计算;由于 $5+6$ 、 $6+7$ 、 $7+8$ 、 $8+9$ 、9$+10$ 均大于 10,故按照 $a_{2}\cdot b=a+b$ 计算。
第三步,原式 ${\begin{array}{l}{{\mathrm{s=1\times2+2\times3+3\times4+4\times5+(5+6)+(6+7)+(7+8)+(8+9)+(9+10)=2+(6+7)+(7+8)+(8+9)+(9+10)=2+(6+7)+(6+8)+(110)~}}}\end{array}}$ +6+12$+20+11+13+15+17+19=40+15\times5=115$ 。
因此,选择 B 选项。
28、正确答案: $\mathrm{A}$ ,全站正确率: $21%$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数列问题。
第二步,由 $\frac{7}{16}<\frac{a_{n}}{5}<\frac{398}{9},\frac{35}{97\sharp}\frac{3}{16}<a_{n}<\frac{1990}{9}$ ,由于{ }是正整数等差数列,故 最小取 3,最大取 221。
第三步,根据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a_{n}=a_{1}+(n-1)d$ ,列式 $221=3+(\mathrm{n}-1)\times2$ ,解得 $\mathrm{n}{=}110$ ,代入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frac{(a_{1}+a_{n})\times n}{2}=\frac{(3+221)\times110}{2}=12320$
因此,选择 A 选项。
29、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40%$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其他杂题。
第二步,根据剪刀绳子问题公式:对折 $\boldsymbol{\mathrm n}$ 次,剪 m 刀,绳子可分成的段数为 $2^{n}\times m+1$ 。故对折三次,剪 1 刀,最后绳子的段数 。
因此,选择 B 选项。
30、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37%$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排列组合问题,属于基础排列组合。
第二步,甲的纸牌上的三位数字的三个数码都不大于 5,每个数码可以从 $\widehat{05}$ 这 6 个数中间选择,故满足条件的纸牌有 $6\times6\times6=216$ (张),除去 000,则甲分得的纸牌有 $216-1{=}215$ (张)。(1+10%)
因此,选择 A 选项。
31、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50%$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几何问题,属于几何特殊性质类。
第二步,球体半径增加 $10%$ ,即半径变为原来的 1.1 倍,则表面积变为原来的 $1,1^{2}{=}1,21$ 倍,增长 $21%$ 。因此,选择 B 选项。
拓展
一个几何图形,若长度变为原来的 $\boldsymbol{\mathrm n}$ 倍,则面积变为原来的 $\mathrm{n}^{2}$ 倍,体积变为原来的 $\mathrm{n}^{3}$ 倍。
32、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34%$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最值问题,属于其他最值构造。
第二步,要使办公室桌子数相同的尽可能少,则需要尽可能让每个办公室桌子的数量不同,即每个办公室的桌子数分别为 1、2、3、4、…、13、14,共 $\frac{(1+14)\times14}{2}=105$ (张),现有 104 张桌子,则其中有一个办公室少放 1 张桌子,故有 2 个办公室的桌子数一样多。
因此,选择 A 选项。
33、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66%$ ,易错项:C。
解析
解法一:第一步,本题考查行程问题,属于流水行船类。
第二步,由于往返路程相同,可以赋值甲、乙两地间的距离为 20(4、5 的公倍数),可得顺水速度为 5,逆水速度为 4,水速 $={\frac{5-4}{2}}={\frac{1}{2}}$ 。
第三步,木筏从甲地漂流到乙地所需时间 $=20\div{\frac{1}{2}}=40$ (小时)。
因此,选择 B 选项。
解法二:第一步,本题考查行程问题,属于流水行船类。
第二步,根据漂流时间公式 ( $={\frac{2t_{1}t_{2}}{t_{1}-t_{2}}}$ $t_{1}$ 、 $t_{2}$ 分别为逆流、顺流的时间),可得木筏从甲地漂流到乙地所需时间 $={\frac{2\times5\times4}{5-4}}=40$ (小时)。
因此,选择 B 选项。
34、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74%$ ,易错项:C。
解析
解法一:第一步,本题考查经济利润问题,属于基础公式类。
第二步,由题意可得第三年该商品的最后价格 $=30\times\times(1-10%)\times(1+10%)~=33\times0.9\times1.1$ ,计算较为复杂,可根据小数点后的位数判断, $33\times0,9$ 结果是小数点后有一位,再乘以 1.1,小数点后有两位。因此,选择 B 选项。
解法二:第一步,本题考查经济利润问题,属于基础公式类。
第二步,由原价为 30 元,第一年提价 $10%$ ,第二年降价 $10%$ ,可知第二年后价格低于 30 元,第三年提价 $10%$ ,最后价格略低于 33 元。
因此,选择 B 选项。
35、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73%$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多位数问题。
第二步,设剩余的 3 个正整数分别为 a、b、c,由题意可得 $\mathrm{a+b+c=30-9=21}$ 、 $\mathrm{a\timesb\timesc=2520\div8=315}$ ,三个数相乘得 315,则 a、b、c 中应含有 3 和 5 因子,排除 ABD 选项。
因此,选择 C 选项。
36、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57%$ ,易错项:C。
解析
解法一:第一步,本题考查工程问题,属于时间类,用赋值法解题。
1
第二步,甲乙合修 6 天完成 ,故甲乙完成整个工程需要 18 天,乙丙合修 2 天完成剩余的 ,即整个工程的,故乙丙完成整个工程需要 12 天,剩余的三人合修 5 天完成,即整个工程的 ,故甲乙丙完成整个工程需要 10 天。
第三步,赋值总工作量为 180(18、12、10 的公倍数),则甲+乙 $=10$ ,乙 $+$ 丙 $=15$ ,甲+乙+丙 $=18$ ,解得甲$=3$ 、乙 $=7$ 、丙 $=8$ 。
第四步,乙一共修了 $6+2+5=13$ (天),完成工作量 $=13\times7=91$ ,可获得的收入 ${\underline{{\underline{{1800}}}}}\times{\frac{91}{180}}=910$ (元)。因此,选择 B 选项。
解法二:第一步,本题考查工程问题,属于时间类。
第二步,乙的总收入 $=$ 每天的收入 $\times$ 天数,乙一共修了 $6+2+5=13$ (天),可优先考虑乙的总收入是 13 的倍数,观察只有 B 选项满足。因此,选择 B 选项。
37、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32%$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几何问题,属于平面几何类。
第二步,由题干可知当台风中心与 B 距离小于或等于 30 公里时,B 为危险区。以 B 为圆心,30 公里为半径作圆(如图)。由图可知,当台风中心在 CD 运动时,B 城为危险区。
第三步,已知台风从 A 向东北方向移动,可得 $\angle\mathrm{A}{=}45^{\circ}$ ,作 BE⊥AD 于 E 点,△AEB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E B={\frac{A B}{\sqrt{2}}}=20{\sqrt{2}}$ , ,因此 CD=2CE=20 公里。已知台风以每小时 20 公里的速度移动,所以 B 处于危险区的时间为 $20\div20=1$ (小时)。
因此,选择 B 选项。
38、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68%$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星期日期问题
第二步,由选项可知这 9 天是连续的日期,构成公差为 1 的等差数列,根据 9 天日期加和等于 108,可得中位数为 $108\div9=12$ ,第 5 张为 12 号,因为等差数列的平均数等于中位数,所以第 9 张为 $12+(9-5)\times1=16$ 号,因此这一天为 17 号。
因此,选择 C 选项。
39、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52%$ ,易错项:C。
解析
解法一:第一步,本题考查余数问题,利用代入排除法解题。
第二步,根据题干条件可知,第一次拿出一半后再放回一个,剩下的仍可拿出一半,即能被 2 整除。
第三步,四个选项中只有 B 选项 ${\frac{98}{2}}+1=50$ ,能被 2 整除。
因此,选择 B 选项。
解法二:第一步,本题考查余数问题,利用逆推法解题。
第二步,第五次开始时箱子里还剩 $(5-1)\times2{=}8$ 个玩具;第四次开始时还剩( $(8-1)\times2{=}14$ 个玩具;第三次开始时还剩( $(14-1)\times2{=}26$ 个玩具;第二次开始时还剩( $(26-1)\times2{=}50$ 个玩具;箱子原有玩具的个数为(50-1) $\times2{=}98$ 。
因此,选择 B 选项。
40、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41%$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基础计算问题。
第二步,对函数求导可得 $\begin{array}{r}{\mathrm{y’~}=-\mathrm{x}^{2}+2\mathrm{x}}\end{array}$ ,令导函数 $\mathrm{y}^{\prime}=0$ ,解得 $\mathrm{{x}=0}$ 或 $\mathrm{{x}=2}$ 。
第三步,当 x=0 时 , ;当 x=2 时,y=5。故最大值 y=5,因为单位 10 万元,该企业的净利润的最大值为 50 万元。
因此,选择 B 选项。
拓展
若忽略单位为 10 万元,易误选 A
41、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71%$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干逻辑关系。
“基督教”是“宗教”的一种,二者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种属关系,“新教”是“基督教”的一种,二者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种属关系。
第二步,辨析选项。
A 项:“民族”是“国家”的构成要素,二者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组成关系,排除;
B 项:“政府”是行政“机关”,二者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种属关系,但是词语顺序与题干不一致,排除;C 项:“心灵”“心情”和“亲情”之间无明显逻辑关系,排除;
D 项:“苹果”是“水果”的一种,二者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种属关系,“红富士”是“苹果”的一种,二者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种属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符合。
因此,选择 D 选项。
拓展
新教:亦称基督新教,是基督教的一派,与天主教、东正教并称为基督教三大派别。
政府,即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
国家是由领土、人民(民族,居民)、政府三个要素组成的,国家也是政治地理学名词。
42、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95%$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干逻辑关系。
“医生”在“医院”从事“医疗”工作,“医生”是职业,“医院”是工作场所,三者属于对应关系。
第二步,辨析选项。A 项:“勇敢”是“勇士”的属性,二者属于属性关系,排除;
B 项:“战士”在“战场”进行“革命”,“战场”与“战士”词语顺序与题干不一致,排除;
C 项:“士兵”在“军营”从事“军事”工作,“士兵”是职业,“军营”是工作场所,三者属于对应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符合;
D 项:“战争”不是职业,“战斗”也不是工作场所,排除。
因此,选择 C 选项。43、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67%$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干逻辑关系。
“喜儿”是“《白毛女》”的主人公,“《白毛女》”的体裁是“戏剧”,三者属于主人公、作品和体裁的对应关系。
第二步,辨析选项。
A 项:“《西游记》”的体裁是小说,而非“传奇”,排除;
B 项:“祥林嫂”是“《祝福》”的主人公,“《祝福》”的体裁是“小说”,三者属于主人公、作品和体裁的对应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符合;
C 项:“罗贯中”是“《三国演义》”的作者,而非主人公,排除;
D 项:“《水浒》”的体裁是小说,而非“古典”,排除。
因此,选择 B 选项。
44、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94%$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干逻辑关系。
“考古学家”“研究”“文物”,三者属于职业、行为和工作对象的对应关系。
第二步,辨析选项。
A 项:“图书”不是职业,排除;
B 项:“小说家”“创造”“小说”,三者属于职业、行为和工作对象的对应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符合;C 项:“警察局”是工作地点,不是工作对象,排除;
D 项:“工厂”是工作地点,不是工作对象,排除。
因此,选择 B 选项。
45、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74%$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干逻辑关系。
把“建筑”比作“凝固的音乐”,二者属于比喻关系,“哥特式建筑”是“建筑”的一种,二者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种属关系。
第二步,辨析选项。
A 项:“运动”是一种“使人健康的方式”,二者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种属关系,排除;D 项:“钢琴”能够弹奏出“音乐”,二者属于对应关系,排除。
因此,选择 B 选项。
46、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89%$ ,易错项:B。
解析第一步,确定题干逻辑关系。
“春花”和“秋月”都是描写“江南”风景的词汇,二者属于并列关系,且与“江南”构成地点对应关系。
第二步,辨析选项。
A 项:先“报名”后“考试”,二者属于时间顺承对应关系,排除;
B 项:“工作”不是地点,排除;
C 项:“青山”和“绿水”都是描写“古城”风景的词汇,二者属于并列关系,且与“古城”构成地点对应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符合;
D 项:“白云”在“蓝天”上,二者属于对应关系,排除。
因此,选择 C 选项。
47、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94%$ ,易错项:C。
解析第一步,确定题干逻辑关系。
“小说”和“诗歌”都属于“文学”,二者属于并列关系,且与“文学”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种属关系。
第二步,辨析选项。
A 项:“国画”是“绘画”的一种,二者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种属关系,排除;
B 项:“阿拉伯语”与“汉语”都属于“语言”,二者属于并列关系,且与“语言”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种属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符合;
C 项:“音高”和“音色”都是声音的要素,与“音乐”无明显逻辑关系,排除;
D 项:“销售人员”和“销售”,二者属于人员和职业活动的对应关系,排除。
因此,选择 B 选项。
拓展音高:各种不同高低的声音,即音的高度,音的基本特征的一种。
音色:声音的感觉特性。不同的人声和不同的声响都能区分为不同的音色。
声音的三要素:响度,音高,音色。
48、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95%$ ,易错项:C。
解析第一步,确定题干逻辑关系。
“农民”在“土地”上使用“农具”,三者属于职业、工具和工作地点的对应关系。
第二步,辨析选项。
A 项:“赛道”不是职业,“接力赛”也并非工具,排除;
B 项:“实验员”在“操作台”上使用“仪器”,三者属于职业、工具和工作地点的对应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符合;
C 项:“教案”是“教师”的教学工具,但词语顺序与题干不一致,排除;
D 项:“公交”和“的士”都是交通工具,二者属于并列关系,排除。
因此,选择 B 选项。
49、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87%$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干逻辑关系。
“广播”“电视”和“报纸”都是大众传播媒介,三者属于并列关系。
第二步,辨析选项。A 项:“卫青”和“霍去病”都是西汉名将,二者与“汉王朝”属于对应关系,排除;
B 项:“清蒸”“红烧”和“油炸”都是烹饪方法,三者属于并列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符合;
C 项:“股票”和“基金”都是证券,但与“纸张”无明显逻辑关系,排除;
D 项:“哈雷”是“彗星”的名字,二者属于对应关系,排除。
因此,选择 B 选项。50、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95%$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干逻辑关系。
“冷漠”和“冷酷”属于近义关系,均与“热情”构成反义关系。
第二步,辨析选项。
A 项:“束缚”和“禁锢”都含有强力限制的意思,二者属于近义关系,均与“解放”构成反义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符合;
B 项:“顽强”是指强硬或坚强、不屈服,“强烈”指程度很高,二者不属于近义关系,排除;
C 项:付出“劳动”得到“薪水”,二者属于对应关系,排除;
D 项:“海水”包含“盐分”,二者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组成关系,排除。
因此,选择 A 选项。
51、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73%$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干逻辑关系。
“草莓”和“苹果”都是“水果”,二者属于并列关系,且与“水果”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种属关系。
第二步,辨析选项。
A 项:“树叶”和“树干”都是“树木”的组成部分,二者属于并列关系,但与“树木”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组成关系,排除;
B 项:“春天”和“秋天”都是“四季”的组成部分,二者属于并列关系,但与“四季”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组成关系,排除;
C 项:“打球”和“跑步”都是“运动”,二者属于并列关系,且与“运动”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种属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符合;
D 项:“日光灯”是“电灯”的一种,二者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种属关系,排除。
因此,选择 C 选项。
52、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85%$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干逻辑关系。
“战争”是敌对双方为了一定的政治、经济目的而进行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武装斗争“活动”,二者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种属关系,“战争”需要使用“武器”作为工具,二者属于工具对应关系。
第二步,辨析选项。
A 项:“音乐”不是“歌曲”的工具,排除;
B 项:“电台”不是“比赛”的工具,排除;
C 项:“学习”是指通过阅读、听讲、思考、研究、实践等途径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二者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种属关系,“学习”需要使用“书本”作为工具,二者属于工具对应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符合;D 项:“骑车”不是“步行”的工具,排除。
因此,选择 C 选项。
53、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78%$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干逻辑关系。
“爱因斯坦”研究的学科是“物理学”,二者属于学科对应关系,“爱因斯坦”的代表性理论是“相对论”,二者属于理论对应关系。
第二步,辨析选项。
A 项:“达尔文”研究的学科是“生物学”,代表性理论是“进化论”,但“生物学”和“进化论”二者词语顺序与题干不一致,排除;
B 项:“休谟”研究的学科是“哲学”,二者属于学科对应关系,“休谟”的代表性理论是“不可知论”,二者属于理论对应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符合;
C 项:“五权分立”是“孙中山”提出的“政治”理论,但“五权分立”与“孙中山”二者词语顺序与题干不一致,排除;
D 项:“美国人”不是具体人物,“威尔逊”不是代表性理论,排除。
因此,选择 B 选项。
拓展
爱因斯坦:犹太裔物理学家,提出光子假设,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因此获得 1921 年诺贝尔物理奖,创立狭义相对论。1915 年创立广义相对论。
休谟:苏格兰的不可知论哲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他被视为是苏格兰启蒙运动以及西方哲学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五权分立:孙中山提出的立法、司法、行政、考试、弹劾五权,相互制约。
54、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95%$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干逻辑关系。
“小鸟”在“天空”中“飞翔”,三者属于动物、行为和活动场所的对应关系。
第二步,辨析选项。
A 项:“大地”不是动物,排除;
B 项:“蟋蟀”在“草丛”中“欢叫”,三者属于动物、行为和活动场所的对应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符合;
C 项:“蝴蝶”在“夏荷”上“飞舞”,但“夏荷”与“飞舞”二者词语顺序与题干不一致,排除;
D 项:“山坡”不是动物,排除。
因此,选择 B 选项。
55、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94%$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干逻辑关系。
“水牛”是“牲畜”的一种,二者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种属关系,“乡村”是“水牛”的活动场所,二者属于活动场所的对应关系。
第二步,辨析选项。
A 项:“小鸟”和“鸣叫”,二者属于主谓关系,排除;
B 项:“鱼虾”是“生物”的一种,二者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种属关系,但词语顺序与题干不一致,排除;C 项:“台灯”和“书本”,二者不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种属关系,排除;
D 项:“母鸡”是“家禽”的一种,二者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种属关系,“打谷场”是“母鸡”的活动场所,二者属于活动场所的对应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符合。
因此,选择 D 选项。
56、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23%$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观察特征。
组成元素不同,优先考虑数量类或属性类。对称性特称明显,优先考虑对称性。
观察题干图形,对称轴的方向和条数并没有规律,继续观察,题干每个图形包含的锐角个数依次为 0、1、2、3、4、?,呈等差规律,所以问号处应该找有 5 个锐角的图形,只有 C 项符合。
因此,选择 C 选项。
拓展
规律二:本题观察图形的叠加,图 1、3、5 均为多个图形重叠放置,图 2、4 均为图形不重叠放置,依此规律图6 也应为图形不重叠放置,只有 C 项符合。
57、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60%$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观察特征。
组成元素相似,元素种类和元素数量无规律,小黑点发生明显位置变化,考虑平移。
第二步,一条式,从左到右找规律。
小黑点依次顺时针移动,分别移动 3、2、3、2 格,呈周期性规律,问号处小黑点应顺时针移动 3 格,只有 B 项符合。
因此,选择 B 选项。
58、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65%$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观察特征。
组成元素不同,优先考虑数量类或属性类。每个图形均由多种元素组成,考虑元素的个数和种类。
第二步,一条式,从左到右找规律。
图 1、图 3、图 5 均有两种元素,且个数分别为(2、4)、(2、4)、(1、8),两种元素个数的乘积为 8,图 2、4 两种元素的个数分别为(3、4)、(2、6),两种元素个数的乘积为 12,图 6 两种元素个数的乘积应为 12,只有 A 项符合。
因此,选择 A 选项。
59、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71%$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观察特征。
组成元素不同,优先考虑数量类或属性类。封闭区间明显,考虑数面。
第二步,一条式,从左到右找规律。
题干图形面的个数依次为 0、2、4、6、8,呈等差规律,下一个图应有 10 个面,只有 A 项符合。
因此,选择 A 选项。
60、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53%$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观察特征。
组成元素相似,优先考虑样式类运算。
第二步,一条式,从左到右找规律。
题干图形中,图 1 减去图 3 得到图 5,图 2 减去图 4 得到最后的图形,只有 B 项符合。
因此,选择 B 选项。
61、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42%$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观察特征。
组成元素不同,优先考虑数量类或属性类。第二步,九宫格,横向规律较为常见,优先考虑。
题干图形第一行角的个数依次为 4、4、4,第二行角的个数依次为 5、3、4,相加均等于 12,第三行角的个数依次为 0、5,问号处应选择 7 个角的图形,只有 B 项符合。
因此,选择 B 选项。
拓展
直角特征明显考虑数直角, 纵向观察,第一列的直角数为 2,2,0 ;第二列的直角数为 4,1,3; 第三列的直角数为 4,2,? ,所以问号处应该为 2 个直角的图形,选择 C 选项。
规律比较:观察直角是角的一种类型,而数所有的直角考虑了所有类型,所有选择 B 选项。
62、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61%$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观察特征。
组成元素不同,优先考虑数量类或属性类。每个图形均有封闭区间,考虑数面。
第二步,九宫格,横向规律较为常见,优先考虑。
第一行图形面的个数依次为 2、3、0,第二行面的个数依次为 1、2、2,每一行图形面的个数之和均为 5,第三行图形面的个数依次为 1、2,问号处图形面的个数应为 2,只有 B 项符合。
因此,选择 B 选项。
63、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63%$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观察特征。
组成元素相似,嘴巴和眼睛相对位置存在变化,优先考虑静态位置。
第二步,九宫格,横向规律较为常见,优先考虑。
题干图形均类似“人脸”,第一行图形“脸表情”依次为微笑、难过、微笑交替出现;第二行验证规律,难过、微笑、难过,同样交替出现,第三行应用规律,问号处图形表情应为微笑,只有 A 项符合。
因此,选择 A 选项。
拓展
规律二:本题也可 S 型观察,位于 S 型顺序上微笑、难过交替出现,如下图所示,因此,选择 A 选项。
规律三:本题也可 X 型看,位于 X 型线上均是微笑,如图所示,因此,选择 A 选项。
64、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41%$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观察特征。
组成元素不同,优先考虑数量类或属性类,观察发现图形规整,考虑对称性。
第二步,九宫格,横向规律较为常见,优先考虑。
第一行中,三个图形的对称轴条数分别为 1、1、0。第二行中,三个图形的对称轴条数分别为 1、2、1,即每一行中第一个图形和第三个图形的对称轴条数之和等于第二个图形的对称轴条数。第三行中前两个图形的对称轴条数分别为 1、1,所以问号处的图形中对称轴的条数应该 0,只有 D 项符合。
因此,选择 D 选项。
拓展
规律二:组成元素不同,优先考虑数量类或属性类,线条的特征比较明显,考虑数线。题干图形均分为内外两部分,第一行图形外部多边形的线条数均多于内部多边形,第二行验证,符合规律,第三行应用规律,只有 D 项符合。因此,选择 D 选项。
65、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45%$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观察特征。
每幅图形均含有黑白两个小元素,考虑功能信息。
第二步,九宫格,横向规律较为常见,优先考虑。
观察题干,每幅图形内部均含有黑白两个小元素,观察其位置变化,第一行白色元素在图形中的位置为下面、上面、下面交替出现;第二行验证,白色元素在图形中的位置为上面、下面、上面同样交替出现,符合规律;第三行应用规律,即白色元素在每个图形当中的相对位置上下交替变化,则问号处应选择一个白色元素在上面的图形,只有 A 项符合。
因此,选择 A 选项。
66、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42%$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题干关键词“所有……都……”及提问方式,确定为集合推理选非题。
第二步,翻译题干。
$\textcircled{1}$ 公共管理二年级贫困 $\twoheadrightarrow$ 助学贷款
$\textcircled{2}$ 助学贷款 $\twoheadrightarrow$ 交齐学费
$\textcircled{3}$ 有的公共管理二年级课余做家教
$\textcircled{4}$ 注册 $\twoheadrightarrow$ 交齐学费
$\textcircled{5}$ 有的工商管理学生课余做家教
$\textcircled{6}$ 有的工商管理学生没有交齐学费
第三步,辨析选项。
A 项:由 $\textcircled{1}\textcircled{2}$ 递推可得:公共管理二年级贫困 $\twoheadrightarrow$ 交齐学费,可以推出;
B 项:由 $\textcircled{3}$ 换位得:“有的课余做家教的人是公共管理二年级”,可以推出;
C 项:选项为“有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可能没有注册”,对 $\textcircled{4}$ 逆否可得:“¬交齐学费 $\twoheadrightarrow$ ¬注册”,再与 $\textcircled{6}$ 递推可得:“有的工商管理学生没有注册”,可以推出;
D 项:题干中只提及“公共管理专业的二年级贫困生”,其他年级的贫困生并未提及,因此“该大学公共管理专业的贫困生都顺利注册”尚不清楚,无法推出。
因此,选择 D 选项。
67、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69%$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题干关联词“如果……就……”,确定为翻译推理。
第二步,翻译题干。
$\textcircled{1}$ ¬长城 $\twoheadrightarrow$ ¬好汉第三步,进行推理。
A 项:“到了长城的人”是对 $\textcircled{1}$ 的“否前”,否前推不出必然结论,排除;
B 项:“好汉”是对 $\textcircled{1}$ 的“否后”,根据“否后必否前”,可以得到“到过长城”,可以推出;
C 项:翻译为:长城 $\twoheadrightarrow$ 好汉,“到过长城的人”是对 $\textcircled{1}$ 的“否前”,否前推不出必然结论,排除;
D 项:“不到长城”是对 $\textcircled{1}$ 的“肯前”,根据“肯前必肯后”,应该得到“¬好汉”,但该项是“好汉”,排除。因此,选择 B 选项。
68、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66%$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题干关键词“可能”,确定为模态推理。
第二步,进行推理。
“不可能”等价于“必然不”,由“所有的天气预报不可能都是准确无误的”可以得到:“有的天气预报必然不是准确无误的”。
因此,选择 B 选项。
69、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91%$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提问方式中的“加强”,确定为加强论证。
第二步,找论点和论据。
论点:小张一定想报考某中学。
论据:想报考 $\twoheadrightarrow$ 参加冬令营;小张 $\twoheadrightarrow$ 参加冬令营。
第三步,辨析选项。
A 项:建立联系。在想报考和参加冬令营之间建立了联系,即参加冬令营 $\twoheadrightarrow$ 想报考,小张参加了冬令营,可以得出他想报考某中学,具有加强作用。
B 项:不明确项。该项换位可得“有的参加了冬令营的不想报考该中学”,小张参加了冬令营,他有可能不想报考,不具有加强作用。
C 项:无关选项。小张在小学学习成绩优秀与论点“小张一定想报考某中学”无关,论题不一致,排除。D 项:无关选项。说明小张参加冬令营的原因与论点“小张一定想报考某中学”无关,论题不一致,排除。因此,选择 A 选项。
拓展
集合推理三个换位: $\textcircled{1}$ “所有 S 都不是 P”换位可得“所有 P 都不是 S”, $\textcircled{2}$ “所有 S 都是 P”换位可得“有的 P是 S”, $\textcircled{3}$ “有的 S 是 $\mathrm{P}^{,}$ 换位可得“有的 P 是 $\mathrm{S}^{,}$ 。
70、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26%$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题干关联词“只有……才……”等,确定为翻译推理。
第二步,翻译题干。
$\textcircled{1}$ 甲:小李 $\twoheadrightarrow$ 小王
$\textcircled{2}$ 乙:小王 $\twoheadrightarrow$ 小李
$\textcircled{3}$ 丙:小王或小李
第三步,进行推理。
根据题意,一共有四种情况:
(3)小王不上,小李上:甲错误;乙可能正确,可能错误;丙正确;则三人的话两假一真或两真一假;(4)小王、小李都不上:,“否后必否前”,甲正确;“否后必否前”,乙正确;丙错误;则三人的话两真一假,排除 D 选项。
结合三人说话的真假情况有三种:全真;两假一真;两真一假。
因此,选择 B 选项。
71、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78%$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提问方式中的“削弱”,确定为削弱论证。
第二步,找论点和论据。
论点:中国人的交流方式已经大大改变,人们普遍使用互联网进行思想情感交流。
论据:一所高校所做的一项调查表明,学生中经常利用互联网进行思想情感交流的人已占到被调查对象的 $95%$ 。第三步,辨析选项。
A 项:不明确项。大学生追求时尚,容易适应新技术,但互联网只是新技术中的一种,所以不必然推出大学生普遍使用互联网进行交流,不具有削弱作用。
B 项:无关选项。“学习互联网通信技术”与“利用互联网进行思想交流”无关,论题不一致,排除。C 项:切断联系。调查样本是“高校学生”,结论是“中国人”的交流方式已经大大改变,样本选取不具有代表性,切断了论据和论点的联系,具有削弱作用。
D 项:不明确项。“有些大学生仍喜爱传统的书信交流方式”不能够说明是否通过互联网交流,不具有削弱作用。因此,选择 C 选项。
72、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31%$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题干关联词“如果……就……”,确定为翻译推理。
第二步,翻译题干,进行推理。
管理者的话翻译为:¬关闭 $\twoheadrightarrow$ 重大事故。
司机不同意这种观点,则司机同意的观点是管理者观点的矛盾命题,即“¬关闭且¬重大事故”,只有 C 项符合。因此,选择 C 选项。
拓展
“ $\mathrm{A}{\rightarrow}\mathrm{B}^{\prime}{}^{\prime}$ 的矛盾命题为“A 且¬B”。
73、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68%$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题干有信息匹配特征,确定为分析推理。
第二步,分析条件,进行推理。
题干信息真假不定,考虑使用代入法。
A 项:代入后,张先生戴红色面具说真话,则另一位就是张女士,那么她说的也是真话,与题干中“至少有一个人在说谎”不符,排除;
B 项:代入后,张先生戴黄色面具说假话,那么戴红色面具的就是张女士,她说的也是假话,与题干中“至少有一个人在说谎”相符,正确;C 项:代入后,张女士戴红色面具说真话,即题干戴红色面具的人说“我是一位先生”这句话为真,说明题干戴红色面具的人是先生,与该项假设的身份出现矛盾,排除;
D 项:代入后,张女士戴黄色面具说假话,即题干戴黄色面具的人说“我是一位女士”这句话为假,说明题干戴黄色面具的人是先生,与该项假设的身份出现矛盾,排除。
因此,选择 B 选项。
74、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45%$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题干有信息匹配特征,确定为分析推理。
第二步,分析条件,进行推理。
题干中最大信息是“副科长”,以此为解题突破口。
由(5)“副科长的邻居也是老工人,工龄为科长任职时间的 3 倍”,由(2)“老赵的工龄是 28 年”,可知 28不是 3 的整数倍,因此,副科长的邻居不是老赵;
由(1)“老钱家在无锡”和(3)“副科长家在南京与无锡之间某地”,可知,副科长的邻居不是老钱;因此,副科长的邻居为老孙;
又因为(1)“老钱家在无锡”(3)“副科长家在南京与无锡之间某地”和(6)与副科长同姓的访客家住南京,可知老孙不住南京,老钱住无锡,则老赵住南京,也就是副科长与住在南京的老赵同姓;
由(4)“科员与孙姓同事是小学同学”,则科员不姓孙,而副科长姓赵,则科员姓钱,那么科长姓孙。因此,选择 C 选项
75、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50%$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题干关联词“如果……则……”等,确定为翻译推理。
第二步,翻译题干。
$\textcircled{1}$ ¬钱二 $\twoheadrightarrow$ ¬李四
$\textcircled{2}$ ¬赵一或¬孙三
$\textcircled{3}$ ¬孙三 $\twoheadrightarrow$ ¬钱二
$\textcircled{4}$ 吴六且¬周五 $\twoheadrightarrow$ 李四
$\textcircled{5}$ 赵一且吴六
第三步,进行推理。
由 $\textcircled{5}$ 得出选拔“赵一”,再结合 $\textcircled{2}$ 运用“否定肯定式”得到“¬孙三”;
“¬孙三”是对 $\textcircled{3}$ “肯前”,根据“肯前必肯后”,得到“¬钱二”;
“¬钱二”是对 $\textcircled{1}$ “肯前”,根据“肯前必肯后”,得到“¬李四”;
“¬李四”是对 $\textcircled{4}$ “否后”,根据“否后必否前”,得到“¬吴六或周五”,再结合 $\textcircled{5}$ “选拔吴六”和“否定肯定式”得到“周五”。
因此,选择 D 选项。
76、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55%$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非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
多定义,考查“不正当竞争”,其关键信息如下:
$\textcircled{1}$ 违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
$\textcircled{2}$ 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
第三步,辨析选项。
A 项:劣质酒贴名牌酒的商标出售,会对于正规厂家的名誉和质量标准产生影响,属于“损害正规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符合定义;
B 项:采用先进技术降低成本实现竞争优势,是企业自身市场战略调整的表现,不属于“违反《不正当竞争法》”,不符合定义;
C 项:地方保护主义损害外地产品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属于“损害正规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符合定义;
解析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是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
$\textcircled{1}$ 动产物权转让时;
$\textcircled{2}$ 双方约定由出让人继续占有该动产,物权自该约定生效时发生效力。
第三步,辨析选项。
A 项:甲向乙出让自行车所有权,同时约定甲在出国前继续占有自行车,出国后自行车归属乙,属于“在动产物权转让时,双方约定由出让人继续占有该动产,物权自该约定生效时发生效力”,符合定义;
B 项:甲请乙到其妹妹处取电脑,甲没有继续占有电脑,不属于“双方约定由出让人继续占有该动产”,不符合定义;
C 项:乙向甲购买了项链,甲没有继续占有项链,不属于“双方约定由出让人继续占有该动产”,不符合定义;
D 项:房屋是不动产,不属于“动产物权转让时”,不符合定义。
因此,选择 A 选项。
78、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91%$ ,易错项:A。
解析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是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
$\textcircled{1}$ 依法履行公职;
$\textcircled{2}$ 纳入国家行政编制;
$\textcircled{3}$ 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
第三步,辨析选项。
A 项:大学教师未纳入“国家行政编制”,不符合定义;
B 项:临时聘用的司机未纳入“国家行政编制”,不符合定义;
C 项:保洁员未纳入“国家行政编制”,不符合定义;
D 项:交通厅副厅长属于“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符合定义。
因此,选择 D 选项。
79、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70%$ ,易错项:D。
解析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非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
$\textcircled{1}$ 某瞬时或某一短时间内;
$\textcircled{2}$ 大气中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
第三步,辨析选项。
A 项:温度变化属于“气象要素”,且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属于“某瞬时或某一短时间内”,符合定义;②不得已采取损害第三者合法利益的行为。
第三步,辨析选项。
A 项:歹徒是案件的施暴者,并非“损害第三者合法利益”,不符合定义;
B 项:小李是救人的当事人,并非“损害第三者合法利益”,不符合定义;
C 项:船长为了保护所有人员免遭风暴的威胁,丢弃了货主部分货物,体现了“不得已采取损害第三者合法利益的行为”,目的是为了“免遭正在发生的危险”,符合定义;
D 项:王女士是事件的当事人,并非“损害第三者合法利益”,不符合定义。
因此,选择 C 选项。
81、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72%$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是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
(1)社会助长:个体因他人的在场而增强了行为的水平;
(2)社会阻抑:个体因他人的在场而降低了行为的水平;
(3)从众:个体在群体压力下,不由自主地遵从群体多数人的思想和行为的过程。
第三步,辨析典型例证。
例证(1),小王因女友在场,踢球的水平得到增强,获得全场最佳,属于“个体因他人的在场而增强了行为的水平”,符合定义社会助长;
例证(2),张灵因班里同学和老师在场,做题的水平下降,会做的题做不出,属于“个体因他人的在场而降低了行为的水平”,符合定义社会阻抑;
例证(3),小李力排众议自己做了一个决定,不属于“个体在群体压力下,不由自主地遵从群体多数人的思想和行为的过程”,也没有因“他人在场而提高或降低自己的行为水平”,不符合三个定义。
因此,选择 C 选项。
82、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49%$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是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
(1)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而是保留一段短暂的时间;
(2)闪光融合:断续的闪光由于频率的增加,人们会得到融合的感觉;
(3)视觉掩蔽: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能影响到对前一个闪光的觉察。
第三步,辨析典型例证。
例证(1),“回忆”并不属于“保留一段短暂的时间”,也未涉及闪光的概念,不符合三个定义;
例证(2),辐条随着车轮转速的增加,所反射出来的光随着频率的增加几乎消失不见,属于“断续的闪光由于频率的增加,人们会得到融合的感觉”,符合定义 $\textcircled{2}$ ;
例证(3),火箭腾空最终消失在宇宙中,是现实正在发生的事情,不属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且闪光只出现了一次,并未涉及多次闪光的出现,不属于“断续的闪光”或“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不符合三个定义。
因此,选择 B 选项。
83、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64%$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是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
(1)再造想象: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2)创造想象: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人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3)幻想: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
第三步,辨析典型例证。
例证(1),脑中闪现昨天的画面属于回忆,没有出现新的形象,不属于再造和创造想象,同时,回忆也不涉及指向未来,不属于“幻想”,不符合三个定义;
例证(2),鲁迅以控诉封建礼教为目的,在自己脑海中创造出祥林嫂这样一个新形象,属于“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人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符合定义创造想象;
例证(3),精神分裂症患者总是听到有人诅咒自己,属于幻听,不符合三个定义。
因此,选择 B 选项。
拓展
幻听是一种歪曲或奇特的听觉,并没有相应的外部声刺激作用于听觉器官。患者有时会听到有人在喊救命,但这种声音在现实的外部声场中并不存在。临床研究认为,幻听是大脑听觉中枢对信号错误加工的结果。
84、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58%$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是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
(1)移置:个体将对某人或某事物的情绪反应(多属消极情绪如愤怒、憎恨等)转移对象;
(2)反向作用:个人潜意识中的欲望,除了压抑之外,在行为上采取与欲念相反的方向来表示;
(3)升华:改换原来的冲动和欲望,用社会许可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表达出来。
第三步,辨析典型例证。
例证(1),小何对老板愤怒的情绪转移给儿子,儿子将愤怒情绪转移给小狗,属于“个体将对某人或某事物的情绪反应(多属消极情绪如愤怒、憎恨等)转移对象”,符合定义移置;
例证(2),刘光将对老板不满的情绪压抑起来,在行为上表现出对老板的迎合,该行为与自己的欲念相反,属于“除了压抑之外,在行为上采取与欲念相反的方向来表示”,符合定义反向作用;
例证(3),小程失恋后未将悲伤的情绪转移对象,也未涉及潜意识中的欲望,饮酒改变的是原先不饮酒的习惯,并非改换原来的冲动和欲望,不符合三个定义。
因此,选择 C 选项。
85、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43%$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是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
(1)心境一致性评价效应:人们的心境影响到他们对其他人或物件的评价;
(2)心境一致性回忆效应:人们倾向于回忆那些与他们进行回忆时的心境保持情感一致性的信息;
(3)心境信赖性记忆效应:能够提取何种信息取决于回忆时个体的情感状态与对信息进行编码时个体的情感状态之间一致性的现象。
第三步,辨析典型例证。例证(1),未涉及“对其他人或物件的评价”,也未涉及到“回忆”,不符合三个定义;
例证(2),金婚纪念日,两人非常快乐、幸福,于是回忆着结婚以来的幸福时光,回忆时的心境与回忆的信息属于“保持一致”,符合定义心境一致性回忆效应;
例证(3),龙文把存折放在沙发座里,属于“对信息进行编码”,想起来存折的存放地,属于“提取出来的信息”,两次的情感状态都是喝闷酒,体现了“情感状态一致”,符合定义心境信赖性记忆效应。
因此,选择 C 选项。
86、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61%$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基期量计算问题。
第二步,定位第一段,“2005 年园地 1.73 亿亩,与 2004 年相比园地面积增加 $2,31%$ ”。
第三步,增长率 $2.31%<5%$ ,利用化除为乘公式,2004 年相比园地面积约为 $1.73-1.73\times2.31%\approx1.73-0.04=$ 1.69(亿亩)。
因此,选择 A 选项。
87、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61%$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现期比重计算中求比重问题。
第二步,定位第四段,“到 2004 年底,批而未供土地 13.56 万公顷,三类土地总量为 26.24 万公顷,占城镇建设用地总量的 $7,8%$ ”。26第三步,根据整体量 $=$ 部分量÷整体量,选项首位不同,分子取整处理,2004 年底城镇建设用地总量约为 $\overline{{7.8%}}$ 万公顷,根据比重 $=$ 部分量÷整体量,复杂计算可对部分数据截位处理,2004 年底批而未供土地占城镇建设用地总量的比例 约 $13.6\div\frac{26}{7.8%}=13.6\times\frac{7.8%}{26}=\frac{7.8%}{2^{-}}=3.9^{+}%$
因此,选择 B 选项。
88、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50%$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倍数杂糅中平均数与倍数杂糅的问题。
第二步,定位第五段,“2005 年,全国共出让土地面积 16.32 万公顷,出让价款 5505.15 亿元。其中,招拍挂出让面积和出让价款分别为 5.72 万公顷和 3920.09 亿元,分别占出让总面积和总价款的 $35,06%$ 和 $71.21%$ ”。5505第三步,解法一:根据平均数 $=$ 总数÷总个数,数据取整,2005 年全国、招拍挂总出让土地平均价款分别为 、3920 ${\frac{5505}{16}}\div{\frac{3920}{6}}={\frac{5505}{16}}\times{\frac{6}{3920}}\approx{\frac{55}{16}}\times{\frac{6}{39}}=50^{+}%$
亿元/万公顷,故前者是后者的
因此,选择 D 选项。
解法二:2005 年全国总出让土地平均价款是招拍挂出让土地平均价款的全国平均价款÷招拍挂平均价款 $=$ (全国价款÷全国面积)/(招拍挂价款÷招拍挂面积) $=$ (全国价款/招拍挂价款) (全国面积/招拍挂面积)${\frac{1}{\overline{{71.21%}}}}\div{\frac{1}{35.06%}}\approx{\frac{35%}{71%}}\approx{\frac{1}{2}}_{\mathrm{o}}$ 。
因此,选择 D 选项。
89、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51%$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现期比重计算求比重问题。
第二步,定位第三段,“2005 年全年新增建设用地 43.2 万公顷;新增城镇建设用地 9.82 万公顷;新增村庄建设用地 6.66 万公顷”。
第三步,根据比重 $=$ 部分量÷整体量,由于整体量一致,故比重差值 $=$ 部分量差值÷整体量,观察选项,A、B选项量级不同,但选项间差距大,故数据取整处理,可得 2005 年新增城镇、村庄建设用地占全年新增建设用地- 23 -
总量的比例之差为 ${\frac{10-7}{43}}={\frac{3}{43}}$ ,首位商 6,与 D 选项最接近。
因此,选择 D 选项。
90、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50%$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现期比值计算问题。
第二步,定位第二段,“2005 年全国耕地净减少 36.16 万公顷,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 30.67 万公顷”。第三步,选项出现首位相同情况,分母从左向右截取前三位,2005 年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面积与当年实30.67
际减少的耕地面积之比为 ,首位商 8。
因此,选择 A 选项。
91、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82%$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简单比较中的读数比较问题。
第二步,定位第二列,“2007 年 7 月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分别为:顺义区 1452 人、密云县 1297 人、大兴区 1317 人、昌平区 1517 人”。
第三步,经比较,人数最少的是密云县。
因此,选择 B 选项。
92、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68%$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简单比较中的读数比较问题。
第二步,定位第“7 月份人均支出水平”一列。
第三步,2007 年 7 月份北京市平均人均支出水平为 260.41 元,低于全市平均水平(260.41 元)的有门头沟区(257.60 元)、房山区(202.77 元)、通州区(220.16 元)、大兴区(248.07 元)、怀柔区(172.82 元)、平谷区(165.40 元)和延庆县(210.84 元),共 7 个。
因此,选择 C 选项。
93、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67%$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现期比重计算问题。
第二步,定位“7 月份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数”一列,全市共 72474 户,各区县中最大值为东城区(7076 户),最小值为大兴区(747 户),。
第三步,根据比重 $=$ 部分量÷整体量,由于整体量一致,故比重差值 $=$ 部分量差值÷整体量,选项首位不同,分母从左向右截取前两位,分子考虑截位舍相同,2007 年 7 月份各区县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数占全市最大比例和最小比例相差约 ,首位商 8。
因此,选择 A 选项。
94、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71%$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现期平均数比较问题。
第二步,定位表格,“2007 年 7 月份门头沟区、宣武区、石景山区、大兴区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数分别为 6559、7075、6069、747 户,最低生活保障累计支出分别为 2800.4、2851.7、2774.6、238.1 万元”。
第三步,根据平均数 $=$ 后÷前,数据较多,分子分母整体考虑截位舍相同,2007 年 7 月份门头沟区、宣武区、280 285 277 238
石景山区、大兴区的户均最低生活保障累计支出分别为 、 、 、 ,
238根据分数性质(分子小且分母大的分数值小),大兴区( )最低。因此,选择 D 选项。95、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55%$ ,易错项:B。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比重比较问题。第二步,定位表格,材料中仅给出各区县最低生活保障人数,没有给各区县人口总数。第三步,根据比重 $=$ 部分量÷整体量,材料缺少整体量相关数据,故无法比较比重。因此,选择 D 选项。96、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66%$ ,易错项:A。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其他计算问题。第二步,定位表格“03 年三年期国库券”所在行,年利率为 $13,96%$ 。第三步,到期后本息合计可得 $100+100\times13.96%\times3\approx100+100\times14%\times3=142$ (元)。因此,选择 B 选项。97、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29%$ ,易错项:B。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其他计算问题。第二步,定位表格“02 年三年期国库券”所在行,年利率 $9,5%$ 109.30 元。
,2004 年 4 月 1 日上海证交所 100 元国库券价格第三步,2004 年 4 月 1 日买进 02 年三年期国库券 2 万元需要花 ${\frac{20000}{100}}\times109.3=20000\times(1+9.3%)$ ,到期2005 年 7 月 1 日兑付时,可以收回 $20000\times(1+9.5%\times3)=20000\times(1+28.5%)$ ,故利润为 $20000\times(1+28.5%)$ )$-20000\times~(1+9.3%)~=20000\times$ ( $28.5%-9.3%)=3840$ (元)。
因此,选择 A 选项。
98、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59%$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其他计算问题。
第二步,定位表格“02 年五年期国库券”所在行,2004 年 4 月 1 日上海证交所 100 元国库券价格为 101.20 元,6 月 1 日价格为 105.00 元。
第三步,2004 年 4 月 1 买入日国库券 1 万元需要花 $\frac{10000}{100}\times101.2=10120$ (元),6 月 1 日卖出国库券 1 万元可收回 $\frac{10000}{100}\times105.00=10500$ (元),这笔投资所得到的收益率是 ${\frac{10500-10120}{10120}}\approx{\frac{380}{10000}}=3.8%$ 因此,选择 B 选项。
99、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23%$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其他计算问题。
第二步,定位“02 年五年期国库券”所在行,年利率 $10,5%$ ,2004 年 4 月 1 日 100 元国库券价格为 101.20 元。第三步,2004 年 4 月 1 买入日国库券 1000 元需要花 ${\frac{1000}{100}}\times101.20=1000\times(1+1.2%)$ ,到期 2007 年 4 月 1
日兑付时,可以收回 $1000\times~(1+10.5%\times5~)=1000\times~(1+52.5%)$ ,故利润为 $1000\times~(1+52.5%)-1000\times($ 1$+1.2%)=1000\times$ ( $52.5%-1.2%)=513$ (元)。
因此,选择 D 选项。
100、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32%$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其他计算问题。第二步,定位表格“02 年五年期国库券”、 $^{\star\leftarrow}03$ 年五年期国库券”所在行,2004 年 4 月 1 日 03 年 100 元国库券价格为 108.40 元,2004 年 6 月 1 日 02 年 100 元五年期国库券价格为 105.00 元。
第三步,2004 年 4 月 1 日卖出所获利润为 $\frac{12500}{100}\times108.40-12500{=}12500\times(1+8.4%-1)=12500\times8.4%=8.4%$ ×8400=1050(元),用其可买 $\frac{1050}{105.00}\times100=1000$ (元)的 2002 年五年期国库券。
因此,选择 A 选项。
101、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68%$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增长率计算问题。
第二步,定位柱状图,1998 年至 2006 年期间,地质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额从低到高依次为 24.5、35.0、36.5、40.9、43.2、48.7、49.5、51.0、150.0(单位:亿元),故中位数为 43.2,最小值为 24.5。
第三步,中位数比最小值大,排除 B、D 选项,根据增长率 $=$ (现期量-基期量)÷基期量,选项差距大,数据取整处理,中位数比最小值高了约 ,首位商 7。 ${\frac{43-25}{25}}={\frac{18}{25}}$
因此,选择 A 选项。
102、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64%$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增长率计算问题。
第二步,定位柱状图,1999 年至 2006 年期间,直接经济损失最大值为 51.0,最小值为 24.5。
第三步,根据增长率 $=$ (现期量-基期量)÷基期量,选项差距小,精确计算,最大直接经济损失比最小直接经济损失多 $\frac{51.0-24.5}{24.5}=\frac{26.5}{24.5}\approx108%$
因此,选择 B 选项。
103、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67%$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倍数杂糅计算中的平均数与倍数杂糅问题。
第二步,定位柱状图 1998 年至 2004 年数据。
第三步,根据平均数 $=$ 总数÷总个数,分子多个数求和考虑取整处理,1999 年至 2006 年地质灾害造成的年平均直接经济损失约为 ${\frac{25+50+35+51+49+41+37+43}{8}}={\frac{331}{8}}\approx41.4$ (亿元),平均直接经济损失是 199841.4
年直接经济损失的 ,首两位商 27。
因此,选择 D 选项。
104、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60%$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现期平均数计算的单平均数问题。
第二步,定位柱状图 1999 年至 2004 年数据。
第三步,根据平均数 $=$ 总数÷总个数,分子多个数求和考虑截位舍相同,并保持量级不变,得 1999 年至 2004 年期间年平均直接经济损失约为 ${\frac{25+50+35+51+49+41}{6}}={\frac{251}{6}}\approx41.8$ (亿元),故此期间高于该平均值的年份有 2000 年(49.5 亿元)、2002 年(51.0 亿元)、2003 年(48.7 亿元),共 3 个。
因此,选择 C 选项。
105、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69%$ ,易错项:C。
- 26 -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增长率比较类中增长率计算比较的问题。
第二步,定位柱状图。
第三步,2003 年损失额同比减少,排除 B 选项;根据增长率 $=$ 增长量÷基期量,观察柱状图,在 2000 年、2002年、2006 年中,显然 2000 年损失额的增长量最大(与上一年相比高度差更大,为 25 亿元),且其基期量最小(1999 年柱子高度最低,为 24.5 亿元),故 2000 年增长率最大。
因此,选择 A 选项。
文章作者 考公
上次更新 2025-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