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322江苏公务员考试_行测_真题_A卷_参考答案及解析
文章目录
2009 年 0322 江苏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A 卷)参考答案及解析
1、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72%$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首先阐述中国现行的文物法规中缺少直接针对世界文化遗产的具体条款,世界文化遗产和中国文物保护单位不能简单对接。转折词“但”引出文段的重点,强调中国文物法的基本精神、工作方针适用于世界文化遗产领域。最后一句进一步对文段重点进行强调,阐述世界文化遗产的特性与文物保护单位的本质是相同相通的。文段结构为“总-分”,重点为“但是”之后的内容,主要讲的是中国文物法适用于世界文化遗产领域。
第二步,对比选项。D 项是对重点话题的同义替换。
因此,选择 D 选项。
拓展
A 项、B 项和 C 项:均未体现中国文物保护与世界文化遗产二者之间的关系,偏离话题。
2、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47%$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将选项与文段一一对应。
第二步,辨析选项。A 项和 B 项对应“一切历史都是现实,现实之外别无历史”,符合原文。C 项在文中未涉及,属于无中生有。D 项对应“所谓现实之外只在纯粹的语言学意义上和逻辑学意义上才有可能”,符合原文。因此,选择 C 选项。
3、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65%$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将选项与文段一一对应。
第二步,辨析选项。A 项对应“阿斯巴甜的使用……不存在显著相关性”,说明对人的作用还需进一步验证,符合文意。B 项对应“有一些动物实验……但 FDA 认为这些实验存在缺陷”,“已经确定”属于曲解文意。C 项“不会引起人类的疾病”文中未涉及,属无中生有。D 项“研究结果不可信”文中未涉及,属无中生有。因此,选择 A 选项。
4、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38%$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首句介绍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接着引入到公共事务领域。最后通过结论词“所以”点明民主的作用就是保障个人拥有平等地位。文段重点在“所以”之后,主要讲的是民主与个人经济权益的关系。第二步,对比选项。C 项是对重点句的同义替换。
因此,选择 C 选项。
拓展
A 项、B 项和 D 项:未涉及两者间关系,偏离话题。
5、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61%$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将选项与文段一一对应。
第二步,辨析选项。A 项对应“经济学家告诉投资者要分析金融资产的基本面”,符合原文,正确。B 项对应“股票的价格并不是纯粹由基本面决定的”,“不是”对应“并不是纯粹”,属于偷换语气,错误。C 项对应“任何投资者都是影响……波动的参与者”,符合原文,正确。D 项对应“如果不能把……考虑到资产估值模型中,那么……是失败的”,符合原文,正确。
因此,选择 B 选项。
6、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83%$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首先提出观点:我国重视反假币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得到逐步深入。然后通过“公安机关”“人民银行”的做法进行论证。文段结构为“总—分”,主要讲反假币工作逐步深入。第二步,对比选项。C 项是对重点句的同义替换。
因此,选择 C 选项。
拓展
A 项:文段没有提及。B 项和 D 项:对应文段论证说明部分,非重点。
7、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49%$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首先引出科学家的观点,即负面情绪是平衡精神健康的重要一环。之后对观点进一步解释说明。文段结构为“总—分”,主要强调负面情绪的积极作用。
第二步,对比选项。B 项是对重点句的同义替换。
因此,选择 B 选项。
拓展
A 项:“应该质疑”文段未提及。C 项:对应文段解释说明部分,非重点。D 项:没有提到文段主体“负面情绪”。
8、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94%$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首先介绍了苏格拉底被称为最有智慧的人。接着通过转折词“却”指出苏格拉底强调自己一无所知。然后借苏格拉底的解释表明苏格拉底与别人的不同在于自己知道自己的无知。文段重点在转折之后,主要强调苏格拉底的“智慧”是知道自己的无知。
第二步,对比选项。C 项是对重点句的同义替换。
因此,选择 C 选项。
拓展
A 项和 B 项:“不愿被称为”“不是‘最有智慧的人’”文段未提及,无中生有。D 项:“与他人没有不同”与文意相反,文段重点强调是有不同的。
9、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79%$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首句先提出了西方近代科学发展所依靠的思维方式,接着阐述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与西方的差别,最后指出正是由于这种差别造成中国科技发展受限这一结果。文段结构为“分—总”,主要强调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制约中国科技发展。
第二步,对比选项。C 项是对重点句的同义替换。
因此,选择 C 选项。
拓展
A 项、B 项和 D 项:均没有提到中国思维方式与近代科技的关系。
10、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79%$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找到作者论述“后现代文化”的关键信息。文段首先对后现代文化进行概括,接着对后现代艺术进行描述,根据“边缘”“断裂”“模仿”等词可知作者对后现代文化持消极态度。
第二步,对比选项。B 项“不能接受”可以体现作者态度。
因此,选择 B 选项。
拓展
A 项和 C 项:与作者态度矛盾。D 项:“不置可否”指作者态度不明确,而文段信息隐含作者观点。
11、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56%$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定位原文。“唐山地震中……人员伤亡惨重”出现在第一段最后一句。根据“如”可知,该句属举例论证,其目的是支撑观点,即地震首先会破坏房屋和建筑物的观点。
第二步,对比选项。B 项是对观点的同义替换。
因此,选择 B 选项。
拓展
A 项、C 项和 D 项:都没有提到“房屋和建筑物”。
12、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27%$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定位原文。“次生灾害”出现在第二段倒数第三句。“次生灾害”对应“……造成停水、停电和通讯受阻,……导致火灾和毒物、放射性污染”。
第二步,对比选项。A 项、B 项和 C 项在次生灾害中未涉及,属无中生有。D 项“通讯中断”属次生灾害。因此,选择 D 选项。
13、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53%$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将选项与文段一一对应。
第二步,辨析选项。A 项对应第二段第四句“不是所有的地表断裂都直接与震源的运动相联系”,属于偷换语气,错误。B 项对应第一段第四句“横波接着产生……的晃动,是……主要原因”,符合文意,正确。C 项对应第二段倒数第三句“……造成停水、停电和通讯受阻,……可导致火灾和毒物、放射性污染等次生灾害”,符合文意,正确。D 项对应第二段第六句“地震的晃动使……,形成喷沙冒水现象”,符合文意,正确。因此,选择 A 选项。
14、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68%$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将选项与文段一一对应。
第二步,辨析选项。A 项对应第一段第二句“极震区的人……有时首先感到上下跳动”,将原文“有时”偷换成“必定”,属于偷换语气,错误。B 项对应第二段倒数第二句“在山区……常造成掩埋村镇的惨剧”,将原文“常造成”偷换成“就会”,属于偷换语气,错误。C 项对应第二段倒数第四句“大地震能使局部地形改观,或隆起,或沉降”符合文意,正确。D 项对应第二段尾句“崩塌的山石堵塞江河,在上游形成地震湖”,地震湖形成位置为“在上游形成”而非“在山下形成”,属于偷换概念,错误。
因此,选择 C 选项。
15、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22%$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分析篇章。文章首先介绍地震发生时的基本现象,然后阐述地震在自然景观、现代城市以及山区引起的各种表现。文章结构为“分—分”,主要描述地震发生所引起的不同表现。
第二步,对比选项。C 项能概括文章内容。
因此,选择 C 选项。
拓展
A 项、B 项和 D 项:表述片面,不能全面概括文段内容。
16、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73%$ ,易错项:C。
解析
解法一:第一步,观察数列,每项数据皆在幂次数附近波动,考虑幂次修正数列。第二步,幂次化指数形式如下:
0 | 7 | 26 | 63 | 124 | (215) | |
幂次数 | 13 | 23 | 33 | 43 | 53 | (63) |
修正项 | -1 | -1 | -1 | -1 | -1 | (-1) |
底数数列是公差为 1 的等差数列,则所求项底数为 $5+1=6$ ,指数数列和修正数列分别为 3 和-1 的常数数列,所求项为 $6^{3}-1{=}215$ 。
因此,选择 B 选项。
解法二:数列变化趋势平缓,优先考虑做差。做两次差如图所示:
二次差数列是公差为 6 的等差数列,则下一项为 $24+6=30$ ,一次差数列下一项为 $61+30{=}91$ ,所求项为 $124+$ $91=215$ 。
因此,选择 B 选项。
17、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83%$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数列变化趋势平缓,考虑做差。第二步,隔项做差如图所示:
差数列是公差为 1 的等差数列,下一项为 $7+1=8$ ,则所求项为 $17+8=25$ 。
因此,选择 C 选项。
18、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53%$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数图推理。
第二步,观察数列发现 $0{=}1^{3}-1$ , $7{=}3^{2}-2$ , $60=2^{6}-4$ ,规律为,则所求项为 4²-3=13。因此,选择 C 选项。
19、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47%$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观察数列,每项数据皆为幂次数,考虑幂次数列。第二步,幂次化指数形式如下:
11 | 81 | 343 | 625 | 243 | (1) | |
幂次数 | 111 | 92 | 73 | 54 | 35 | (16) |
底数数列是公差为-2 的等差数列,下一项为 $3+(-2)=1$ ,指数数列是公差为 1 的等差数列,下一项为 $5+1$ $=6$ ,则所求项为 $1^{6}=1$ 。
因此,选择 D 选项。
20、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67%$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特殊数列。
第二步,数字变化无明显规律,数值很大,考虑组合拆分。将每一项拆分为 3 个部分,3 个部分分别成规律,拆分如图所示:
前面部分:20,40,60,(80),100,120,是公差为 20 的等差数列;
后面部分:02,04,08,(016),032,064,是公比为 2 的等比数列;
中间部分:0,3,7,(13),23,41,数列变化趋势平缓,考虑做差,做差如图所示:
猜测二次差数列是公比为 2 的等比数列,下三项分别为 $1\times2{=}2$ , $2\times2{=}4$ , $4\times2{=}8$ ,一次差数列下两项分别为$_{4+2=6,6+4=10}$ ,则所求项中间部分为 $7+6=13$ ,验证 $10\mathrm{+}8\mathrm{=}18,13\mathrm{+}10\mathrm{=23}$ ,满足规律。则所求项为 8013016。因此,选择 B 选项。
21、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85%$ ,易错项:B。
解析
解法一:第一步,数列变化趋势平缓,做差无明显规律,考虑倍数递推数列。
第二步,观察数列发现 $3{=}1\times2+1$ , $5{=}1\times2+3$ , $11{=}3{\times}2{+}5$ ,规律为第三项 $=$ 第一项 $\times2+$ 第二项,则所求项为 $5\times2+11=21$ 。
因此,选择 C 选项。
解法二:观察数列发现, $1{=}1\times2{-}1$ , $3{=}1\times2+1$ , $5{=}3\times2{-}1$ , $11=5\times2+1$ ,规律为后项 $=$ 前项 $\times2+$ 修正项,修正项是以-1, $+1$ 为周期的周期的周期数列,下一项为-1,则所求项为 $11\times2{-}1{=}21$ 。因此,选择 C 选项。
解法三:数列变化趋势平缓,考虑做和,做和如图所示:
做一次和
和数列是公比为 2 的等比数列,下一项为 $16\times2{=}32$ ,则所求项为 $32-11=21$ 。
因此,选择 C 选项。
22、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34%$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非整数数列中的分数数列。
第二步,考虑反约分,原数列转化为 100, $\frac{100}{10}$ $\frac{00}{10},\frac{100}{8},\frac{100}{6},\frac{100}{4}$ ,用第一项除以后面各项,得到的商分别为 10,8,6,4,下一项为 2, $100\div$ 所求项 $=2$ ,则所求项为 $\frac{100}{2}=50$
因此,选择 D 选项。
23、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79%$ ,易错项:C。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非整数数列中的分数数列。
第二步,分子分母整体趋势递增,考虑反约分,原数列转化为 $\frac{1}{3}$ , , $\frac{7}{11}$ , , ,分子分母分别成规律。
分子数列:1,4,7,10,13,是公差为 3 的等差数列,所求项分子为 $13+3=16$ ;
分母数列:3,7,11,15,19,是公差为 4 的等差数列,所求项分母为 $19+4=23$ 。
16则所求项为 。
因此,选择 B 选项。
24、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34%$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特殊数列。第二步,数字变化无明显规律,考虑组合拆分。将数列各项拆分成两个部分,如图所示:
对各项内部做商(前÷后)得到商数列 7,6,5,4,3,下一项为 2,选项中只有 A 选项( $10\div5=2$ ),满足规律。
因此,选择 A 选项。25、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79%$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非整数数列中的分数数列。
第二步,分子分母分别成规律。
分母数列:1,3,5,7,9,(11),是公差为 2 的等差数列;
分子数列:2,11,28,53,86,(127),数列变化趋势平缓,考虑做差,做差如图所示:
做一次差
差数列是公差为 8 的等差数列,下一项为 $33+8{=}41$ ,则所求项分子为 $86+41=127$ 。
127
则所求项为 。
因此,选择 D 选项。
拓展
分子数列还可以考虑幂次修正数列为 $1^{2}+1$ , $3^{2}+2$ , $5^{2}+3$ , $7^{2}+4$ , $9^{2}+5$ ,下一项为 $11^{2}+6=127$ 。
26、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46%$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基础计算问题。
第二步,原式= ${\frac{15\times{\frac{16}{2}}\times{\frac{17}{3}}\times\ldots\times{\frac{28}{14}}\times{\frac{29}{15}}}{16\times{\frac{17}{2}}\times{\frac{18}{3}}\times\ldots\times{\frac{29}{14}}}}={\frac{15}{16}}\times{\frac{16}{17}}\times{\frac{17}{18}}\times\ldots\times{\frac{28}{29}}\times{\frac{29}{15}}=1$ 因此,选择 C 选项。
27、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71%$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基础计算问题。
第二步,当 3≥x 时,则 3*x=x³=27,解得 x=3;当 时,则 3*x=x²=27,解得 。因此,选择 D 选项。
28、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44%$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基础计算问题。
第二步,由 $\mathrm{a}^{2}+\mathrm{a}+1=0$ ,等式两边同时乘以(a-1),可得(a-1)( $\cdot\mathrm{a}^{2}+\mathrm{a}+1)=\mathrm{a}^{3}-1=0$ ,则 $\mathrm{a}^{3}=1$ 。
第三步, $a^{2008}+a^{2009}+1=a^{2007}(a+a^{2})+1=(a^{3})^{669}(a^{2}+a)+1=a^{2}+a+1=0$ 。
因此,选择 A 选项。
29、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41%$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几何问题,属于平面几何类。
第二步,根据题干半径不相等的两个圆有公共点,可知有以下三种情况:
可得两个圆的公切线最多的为三条。
因此,选择 C 选项。
30、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52%$ ,易错项:C。
解析
解法一:第一步,本题考查几何问题,属于立体几何类。
第二步,由题干可知正方体每个面的面积为 $36\div6=6$ (平方米),正方体等分成两个长方体,增加两个平面,表面积增加 $6\times2{=}12$ (平方米);两个长方体拼成一个大长方体,减少两个面(每个面的面积为原正方体的一半),所以减少的表面积为 $3\times2{=}6$ (平方米),故大长方体的表面积为 $36+12-6=42$ (平方米)。因此,选择 D 选项。解法二:第一步,本题考查几何问题,属于立体几何类。
第二步,在同样体积的图形当中,越接近球的图形表面积越小,已知同样体积的正方体比长方体更加接近于球形,所以长方体的表面积应该大于 36 平方米,结合选项只有 D 满足。
因此,选择 D 选项。
31、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36%$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约数倍数问题,用枚举法解题。
第二步,根据题干在 11 和 50 之间能够被十位上数字和个位上数字同时整除的数有如下几个:11、12、15、22、24、33、36、44、48,一共九个。
因此,选择 B 选项。
32、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48%$ ,易错项:A。
解析
解法一:第一步,本题考查方阵问题。
第二步,已知方阵相邻两层人数相差 8 人,且每层人数为一个等差数列,中间一层与最外层相差(60-44)÷8$=2$ (层),则一共有 $2+2+1=5$ (层),所以总人数一共有 $44\times5{=}220$ (人)。
因此,选择 C 选项。
解法二:第一步,本题考查方阵问题,用数字特性法解题。
第二步,根据题目可以得出:总人数 $=$ 总层数 $\times$ 中间一层的人数,已知中间一层人数为 44 人,所以总人数为 44的倍数,只有 C 选项符合。
因此,选择 C 选项。
33、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32%$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最值问题,属于最不利构造。
第二步,根据最不利构造解题思路,答案为最不利情况 $+1$ ,确保至少有 2 双手套不同颜色,则最坏的情况为:已经取出了一种颜色全部 6 双手套和另外两种颜色手套的其中一只, $12+2{=}14$ (只),这时再取出一只就可以保证有 2 双手套颜色不同,因此至少要取出 $14+1=15$ (只)。
因此,选择 A 选项。
拓展
本题默认的情况为手套不分左右手。如果分左右手的话,要组成 2 双颜色不同的手套,应该先取出所有颜色的同一只手(左手或右手)共 18 只,然后再取出其中一种颜色的另一只手套 6 只,组成了同一种颜色的 6 双手套,这时再取出剩下手套中的另一只就可以组成 2 双不同颜色的手套,因此至少取出手套数量为 $18+6+1=25$ (只),才能够保证有 2 双手套颜色不同。
34、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58%$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容斥问题,属于三集合容斥类。
第二步,依据题意可以判断出本题属于三集合非标准型, $125{=}89{+}47{+}63{-}$ 只看过其中两部电影的人数- $2\times24$ $+20$ ,得出只看过其中两部电影的人数为 46 人,也可以结合选项尾数各不相同,用尾数法得出个位数为 6。因此,选择 D 选项。
35、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74%$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不定方程问题。
第二步,依据题意设大客车有 $\mathrm{X}$ 辆,小客车有 y 辆, $37{\mathrm{x}}+20{\mathrm{y}}=271$ ,因为 20y 的尾数只能为 0,所以 $37{\mathrm{x}}$ 的尾数为 1,结合选项当 $\mathrm{{x}=3}$ 时满足条件。
因此,选择 B 选项。
拓展
对于此题解不定方程也可以直接把选项代入快速的选出答案。
36、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44%$ ,易错项:C。
解析
法一:第一步,本题考查行程问题,属于基本行程类。第二步,依据题意可知邮递员骑车从 A 到 B 过程中的上坡恰好是回来从 B 到 A 的下坡,反之,去的时候下坡回来的时候就是上坡,因此从全程来看邮递员上坡和下坡的总路程是一样的,因此可以用等距离平均速度。先求出往返的平均速度 $\overline{{v}}=\frac{120}{3.5+4.5}=15$ (千米/小时),设下坡速度为 x,再根据等距离平均速度公式可得$15={\frac{2\times12\times x}{12+x}}$ ,解得 x=20。
因此,选择 D 选项。
解法二:第一步,本题考查行程问题,属于基本行程类。
第二步,依据题意可知邮递员上坡和下坡总路程均为 AB 总长度 60 千米,已知来回总时间为 8 小时,上坡时间为$60\div12=5$ (小时),因此下坡为 3 小时,下坡速度为 $60\div3=20$ (千米/小时)。
因此,选择 D 选项。
37、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48%$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经济利润问题,属于利润率折扣类。
第二步,依据题干可直接赋值这批手机的成本为 10,数量也为 10。可得期望利润为 10,定价为 20。
第三步,设折扣为 $\mathrm{X}$ ,可得 $10\times7+$ ( $20\mathrm{x}-10$ ) $\times3{=}10\times10\times91%$ ,解得 $\mathrm{x}{=}0.85$ ,即八五折。
因此,选择 C 选项。
38、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23%$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平均数问题。
第二步,已知保留一位小数时是 5.8,可以得出保留两位小数时处于 5.75 与 5.84 之间, $33\times5.75{=}189.75$ ,要使平均数最小,即这 33 个偶数的和为 190,平均数为 $190\div33\approx5.7575$ ,保留两位小数为 5.76。因此,选择 A 选项。
39、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62%$ ,易错项:B。
解析
解法一:第一步,本题考查基础应用题。
第二步,设乙队原有人数为 $10\mathrm{x}$ ,则甲队原有人数为 $7\mathrm{x}$ ,依据题意可得( $\langle10\mathrm{x}-40\rangle-(7\mathrm{x}+40)=136$ ,解得 x$=72$ ,所以甲队原有人数为 $7\times72{=}504$ (人)。
因此,选择 A 选项。
解法二:第一步,本题考查基础应用题,用数字特性法解题。
第二步,已知甲队的人数是乙队的 $70%$ ,可知甲队人数能够被 7 整除,可以排除 B、D 选项,代入 C 选项,甲队原有人数为 630,则乙队原有人数为 900 人。甲、乙两队人数都能整除 10,从乙队抽出 40 人到甲队后,两队相差人数依然能整除 10,与乙队比甲队多 136 人相矛盾,所以也排除。
因此,选择 A 选项。
40、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61%$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不等式。
第二步,设预定每组人数为 $\mathrm{X}$ 人,依据题意列出两个不等式 $8(x+1)>100$ , $8(x-1)<90$ 。解得${\frac{23}{2}}<x<{\frac{49}{4}}$ ,因为预定每组人数为整数,得出 x=12。
因此,选择 D 选项。
拓展
此题也可以直接用代入排除法,把选项代入题干,发现 A、B、C 三个选项每组人数比预定人数少 1 人时,学员总数均大于 90 人,不符合题意。
41、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85%$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干逻辑关系。
“新疆”和“江苏”都是行政地位相同的省份,二者属于并列关系,“苏州”是“江苏”的组成部分,二者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组成关系。
第二步,辨析选项。
A 项:“北京”是直辖市,行政地位相当于省级,“南京”是江苏的省会城市,行政地位相当于副省级,二者不属于并列关系,排除;
B 项:“航天器”用于“航天”事业,二者属于对应关系,排除;
C 项:“云南”和“安徽”都是省份,二者属于并列关系,“合肥”是“安徽”的组成部分,二者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组成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符合;
D 项:“山东”和“辽宁”都是省份,但“青岛”是“山东”的组成部分,而非“辽宁”,排除。
因此,选择 C 选项。
42、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82%$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干逻辑关系。
“太阳系”是“宇宙”的必然组成部分,二者属于包容关系中的必然组成关系,“地球”是“太阳系”的必然组成部分,二者属于包容关系中的必然组成关系。
第二步,辨析选项。
A 项:“哲学系”是“大学”的或然组成部分,有的“大学”可能没有开设“哲学系”,二者属于包容关系中的或然组成关系,排除;
B 项:“白云”是“天空”的或然组成部分,有时“天空”可能没有“白云”,二者属于包容关系中的或然组成关系,排除;
C 项:“耀斑”与“黑子”都是太阳的活动现象,二者属于并列关系,排除;
D 项:“广东”是“中国”的必然组成部分,二者属于包容关系中的必然组成关系,“广州”是“广东”的必然组成部分,二者属于包容关系中的必然组成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符合。
因此,选择 D 选项。
拓展
行星、小行星、彗星和流星体都围绕中心天体太阳运转,构成太阳系。
太阳耀斑是发生在太阳大气局部区域的一种最剧烈的爆发现象,在短时间内释放大量能量,引起局部区域瞬时加热,向外发射各种电磁辐射,并伴随粒子辐射突然增强。
太阳的光球表面有时会出现一些暗的区域,它是磁场聚集的地方,这就是太阳黑子。黑子是太阳表面可以看到的最突出的现象。
43、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91%$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干逻辑关系。
“克服”与“危机”、“应对”与“危机”都属于动宾关系。
第二步,辨析选项。
A 项:“开发”与“产品”属于动宾关系,但“企业”生产“产品”,二者属于主宾关系,排除;
B 项:“攻克”与“难题”属于动宾关系,但“科学”与“难题”属于偏正关系,排除;
C 项:“展望”与“未来”、“迎接”与“未来”都属于动宾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符合;
D 项:“登月”与“工程”属于偏正关系,排除。
因此,选择 C 选项。
44、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85%$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干逻辑关系。
“概率”与“几率”属于全同关系,且二者都属于“逻辑学”的概念,二者分别与“逻辑学”构成包容关系。
第二步,辨析选项。
A 项:“双胞”与“孪生”属于全同关系,且二者都属于“生物学”的概念,二者分别与“生物学”构成包容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符合;
B 项:“报导”与“报道”属于全同关系,但不是“物理学”里的概念,排除;
C 项:拒绝”与“接受”属于反义关系,排除;
D 项:展览”与“战略”无明显逻辑关系,排除。
因此,选择 A 选项。
45、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96%$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干逻辑关系。
“仙鹤”是“动物”的一种,二者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种属关系,“仙鹤”象征“长寿”,二者属于象征关系。
第二步,辨析选项。A 项:“珠宝”是“石头”的一种,二者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种属关系,但“珠宝”不象征“价值”,排除;
B 项:“牡丹”与“富强”无明显逻辑关系,排除;
C 项:“黑暗”与“光明”属于反义关系,排除;
D 项:“玫瑰”是“植物”的一种,二者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种属关系,“玫瑰”象征“爱情”,二者属于象征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符合。
因此,选择 D 选项。
46、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92%$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干逻辑关系。
“黄色”“红色”和“白色”都是颜色,三者属于并列关系。
第二步,辨析选项。A 项:“忧伤”“高兴”和“愤怒”都是情绪,三者属于并列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符合;
B 项:“女医生”与“医生”、“男医生”与“医生”都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种属关系,排除;
C 项:“科学”与“非科学”属于并列关系中的矛盾关系,排除;
D 项:“左手”和“右手”属于并列关系,但“举手”是一个动作,排除。
因此,选择 A 选项。
47、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92%$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干逻辑关系。
“翠鸟”能够“捕鱼”,二者属于对应关系,“翠鸟”是“动物”的一种,二者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种属关系。
第二步,辨析选项。
A 项:“山林”中有“老虎”,二者属于对应关系,但是“老虎”和“狐狸”都是动物,二者属于并列关系,排除;
B 项:“水草”可以“生长”在“海洋”中,三者属于对应关系,但“水草”不是“海洋”的一种,排除;
C 项:“蜘蛛”能够“结网”,二者属于对应关系,“蜘蛛”是“生物”的一种,二者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种属关
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符合;
D 项:“黄鼠狼”和“狼”都是动物,二者属于并列关系,排除。
因此,选择 C 选项。
48、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91%$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干逻辑关系。
“水星”与“金星”都属于“行星”,二者属于并列关系,且二者与“行星”都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种属关系。
第二步,辨析选项。A 项:“管理”与“公司”属于动宾关系,排除;
B 项:“县”是“省”的组成部分,二者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组成关系,排除;
C 项:可以用“水桶”做“实验”,二者属于对应关系,排除;
D 项:“杨振宁”与“张衡”都属于“科学家”,二者属于并列关系,且二者与“科学家”都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种属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符合。
因此,选择 D 选项。
49、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77%$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干逻辑关系。
“浙江”与“海南”都属于省份,二者属于并列关系,且二者与“中国”都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组成关系。
第二步,辨析选项。A 项:“纽约”与“东京”都是城市,二者属于并列关系,“东京”是日本的首都,而非“美国”,排除;B 项:“中国”与“新加坡”都属于国家,二者属于并列关系,且二者与“亚洲”都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组成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符合;
C 项:“彩虹”与“彩霞”都属于自然现象,二者属于并列关系,但二者与“现象”都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种属关系,排除;
D 项:“英国”与“加拿大”都属于国家,二者属于并列关系,但“英国”位于欧洲,而非“美洲”,排除。因此,选择 B 选项。
50、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70%$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干逻辑关系。
“克隆”与“绵羊”属于动宾关系,且“克隆”“绵羊”是一种“技术”体现,二者与“技术”属于对应关系。
第二步,辨析选项。A 项:“就业”与“救援”不属于动宾关系,排除;
B 项:“制定”与“政策”属于动宾关系,且“制定”“政策”是一种“管理”方式,二者与“管理”属于对应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符合;
C 项:“选择”与“道路”属于动宾关系,但“选择”“道路”与“政治”不属于对应关系,排除;
D 项:“攀登”与“山峰”属于动宾关系,但“攀登”“山峰”与“地形”不属于对应关系,排除。
因此,选择 B 选项。
51、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88%$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观察特征。
组成元素不同,优先考虑数量类或属性类。每个图形均有封闭区间,考虑数面。
第二步,一条式,从左到右找规律。
题干图形均只有 1 个面,依此规律,只有 B 项符合。
因此,选择 B 选项。
52、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83%$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观察特征。
组成元素不同,优先考虑数量类或属性类。每个图形均有封闭区间,考虑数面。
第二步,一条式,从左到右找规律。题干中面的个数依次为 8、7、6、5、4,呈等差数列,依此规律,下一个图形面的个数应为 3,只有 B 项符合。
因此,选择 B 选项。
53、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73%$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观察特征。
组成元素不同,优先考虑数量类或属性类。
第二步,一条式,从左到右找规律。
题干图形均不是对称图形,而 A、B、C 项都是轴对称图形,排除,只有 D 项符合。
因此,选择 D 选项。
54、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44%$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观察特征。
组成元素不同,优先考虑数量类或属性类。每个图形均由多种元素组成,考虑元素的个数和种类。
第二步,一条式,从左到右找规律。
元素的个数和种类无规律,考虑元素换算,元素换算等差数列常见,选取图 1、2、3、4,代入换算公式:图 $4^{-}$ 图 $3=$ 图 2-图 1,即 $ (2)+2\big\rrangle-(3)+2\big\rrangle=(2)+3\big\rrangle-(1)+4\big\rrangle$ ,换算可得: $1\diamond{=}2\tt)$ 。将题干中的元素全部换算成 $\textgreater$ ,其个数依次为 9、8、7、6、5,呈等差数列,因此下一个图形需要 4 个 $\textgreater$ 的等价图形,排除 B、C 项;继续观察,题干月亮开口朝向依次向右、向左交替出现,因此下一个图形月亮开口朝向应该是向左,只有A 项符合。
因此,选择 A 选项。
55、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85%$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观察特征。
组成元素不同,优先考虑数量类或属性类。每个图形均由多种元素组成,考虑元素的个数和种类。
第二步,一条式,从左到右找规律。
每个图形均由不相连的 3 部分组成,只有 D 项符合。
因此,选择 D 选项。
56、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65%$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观察特征。
组成元素不同,优先考虑数量类或属性类,线条的特征比较明显,考虑数线。
第二步,九宫格,横向观察,没有明显规律,考虑竖向规律。
第一列找规律,线的个数依次为 1、2、3, $1+2{=}3$ ;第二列验证规律,线的个数依次为 2、2、4, $2{+}2{=}4$ ,符合运算规律;第三列用规律,前两幅图线条数依次为 4、1, $4+1{=}5$ ,所以问号处需要一个有 5 条线的图形,只有 A 项符合。
因此,选择 A 选项。
57、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78%$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观察特征。
组成元素不同,优先考虑数量类或属性类,此题对称特征明显,考虑属性类对称性。
第二步,九宫格,横向规律较为常见,优先考虑。
观察第一行图形均为轴对称图形;第二行验证规律,也均为轴对称图形;第三行运用规律,问号处应为轴对称图形,只有 A 项符合。
因此,选择 A 选项。
58、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31%$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观察特征。
组成元素相似,优先考虑样式类。
第二步,九宫格,横向规律较为常见,优先考虑。题干图形均含有直角,问号处图形也应含有直角,只有 D 项符合。
因此,选择 D 选项。
拓展
1.本题图形直角特征明显,直角个数无数字规律,而选项中只有 D 项有直角,可考虑样式类整体求同。2.通过观察选项和题干图形的共同特征快速找到考查规律也是一种解题技巧。
59、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58%$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观察特征。
组成元素相同,每个图形都是由 1●, $1\mathsf{I}$ ,4○和 3□组成,但每一幅图中●、■位置变化明显,考虑平移。第二步,九宫格,横向规律较为常见,优先考虑。
第一行找规律,图 1 中 $\bullet$ 顺时针移动 2 格得到图 2,图 2 顺时针移动 2 格得到图 3,即●每次顺时针移动 2 格;第二行符合此规律;第三行运用规律,根据 $\bullet$ 顺时针移动 2 格可以排除 B、D,再次观察题干,每行均有一个图形中●■相邻排列,问号处应该找一个●■相邻排列的图形,只有 C 项符合。
因此,选择 C 选项。
60、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78%$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观察特征。
每行图形组成元素相同,均由三角形组成,但三角形的方向不同,考虑旋转和翻转。
第二步,九宫格,横向规律较为常见,优先考虑。
第一行图 1 左右翻转得到图 2,图 2 上下翻转得到图 3;第二行验证规律,符合;第三行应用规律,只有 B 项符合。
因此,选择 B 选项。
61、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65%$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题干关联词“凡是……都……”,确定为翻译推理。
第二步,翻译题干。
$\textcircled{1}$ 有利两岸和平 $\twoheadrightarrow$ 大力推动
$\textcircled{2}$ 破坏两岸和平 $\twoheadrightarrow$ 反对
第三步,进行推理。
A 项:“大力推动”是对 $\textcircled{1}$ 的“肯后”,肯后推不出必然结论,排除;
B 项:“反对”是对 $\textcircled{2}$ 的“肯后”,肯后推不出必然结论,排除;
C 项:该项根据换位规则等价于“有的不应该大力推动的事是不利于两岸关系的事”,其中“不应该大力推动的事”是对 $\textcircled{1}$ 的“否后”,根据“否后必否前”,可得“不利于两岸和平”,该项可以推出;
D 项:“不破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事”是对 $\textcircled{2}$ 的“否前”,否前推不出必然结论,排除。
因此,选择 C 选项。
62、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84%$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题干虽无明显逻辑关联词,但根据语句间的逻辑关系以及选项特征,确定为翻译推理。
第二步,翻译题干。
$\textcircled{1}$ 被所有人尊重 $\twoheadrightarrow$ 尊重所有人
第三步,进行推理。
由“张三不尊重李四”知:张三并非尊重所有人,是对 $\textcircled{1}$ 的“否后”,根据“否后必否前”得:张三并非被所有人尊重,即有些人不尊重张三。
因此,选择 D 选项。
63、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65%$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根据题干关联词“如果……就……”,确定为翻译推理。
第二步,翻译题干。
$\textcircled{1}$ 民主化科学化 $\twoheadrightarrow$ 听从专家的意见$\textcircled{2}$ 听从专家的意见 $\twoheadrightarrow$ 避免决策失误第三步,进行推理。
A 项:题干并未提及专家意见正确与否,排除;
B 项:避免决策失误 $\twoheadrightarrow$ 听从专家意见,“避免决策失误”是对 $\textcircled{2}$ 的“肯后”,肯后推不出必然结论,排除;
C 项:“不听从专家的意见”是对 $\textcircled{2}$ 的“否前”,否前推不出必然结论,排除;
D 项:“¬避免决策失误”是对 $\textcircled{2}$ 的“否后”,根据“否后必否前”,可以得到“¬听从专家意见”,可以推出。
因此,选择 D 选项。
64、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36%$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题干关键词“有的……是……”,确定为集合推理。第二步,翻译题干。
$\textcircled{1}$ 行政管理专业的大四学生 $\twoheadrightarrow$ 报考公务员
$\textcircled{2}$ 有的报考公务员的是党员
$\textcircled{3}$ 行政管理专业的大三学生 $\twoheadrightarrow$ ¬报考公务员
第三步,进行推理。
$\textcircled{2}$ 换位可得: $\textcircled{4}$ 有的党员报考了公务员
$\textcircled{3}$ 的逆否命题是: $\textcircled{5}$ 报考公务员 $\twoheadrightarrow$ ¬行政管理专业的大三学生$\textcircled{4}$ 、 $\textcircled{5}$ 递推可得:有的党员不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大三学生。因此,选择 C 选项。
拓展
(1)假言命题推理规则“肯前必肯后,否后必否前,否前未必否后,肯后未必肯前”;(2)递推规则: $\mathrm{A}{\rightarrow}\mathrm{B}$ , $\mathrm{B}{\rightarrow}\mathrm{C}$ ,得到 $\mathrm{A}{\rightarrow}\mathrm{C}$ ;(3)集合推理三个换位: $\textcircled{1}$ “所有 S 都不是 P”换位可得“所有 P 都不是 $\mathrm{S}^{,}$ , $\textcircled{2}$ “所有 S 都是 P”换位可得“有的 $\mathrm{P}$ 是 $\mathrm{S}^{,}$ , $\textcircled{3}$ “有的 S 是 P”换位可得“有的 P 是S”。65、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57%$ ,易错项:B。解析第一步,确定题型。根据题干关联词“如果……那么……”,确定为翻译推理。第二步,翻译题干。$\textcircled{1}$ 价格太高且¬注意改善质量 $\twoheadrightarrow$ 销售量下降第三步,进行推理。A 项:“销售量下降”是对 $\textcircled{1}$ 的“肯后”,肯后推不出必然结论,排除;B 项:“销售量上升”是对 $\textcircled{1}$ 的“否后”,根据“否后必否前”,应得“价格低或者注意改善质量”,排除;C 项:“商品房价格太高”且“不注意改善质量”是对 $\textcircled{1}$ 的“肯前”,根据“肯前必肯后”,可得“销售量下降”,可以推出;D 项:“注意改善质量”是对 $\textcircled{1}$ 的“否前”,否前推不出必然结论,排除。因此,选择 C 选项。
66、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49%$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题干有明显的信息匹配特征,确定为分析推理。
第二步,分析条件,进行推理。
由丙知,不在 A 处建;结合甲知,在 D 处建,此时发现也符合乙。所以,必须保证在 D 处建,才能使“甲、乙、丙 3 人都说对了”。
A 项:“D 处或 B 处”,有三种可能: $\textcircled{1}\textcircled{1}$ 处、 $\textcircled{2}\textcircled{3}$ 处、 $\textcircled{3}\textcircled{3}$ 处和 B 处,则 D 处不一定会建,排除;
B 项:“A 处或 C 处”,则 D 处不一定会建,排除;C 项:“D 处和 C 处”,则可以确保 D 处一定建;
D 项:“A 处或 B 处”,则 D 处不一定会建,排除。
因此,选择 C 选项。
67、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28%$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题干有若干论断和真假限定,确定为真假推理。
第二步,找关系。
甲:¬张三 $\twoheadrightarrow$ 赵六
乙:张三 $\twoheadrightarrow$ 李四或王五
丙:¬李四 $\twoheadrightarrow$ ¬王五;¬赵六
丁:张三且¬李四且¬王五
乙和丁为矛盾关系。
第三步,看其余。
根据矛盾关系的特性“必有一真,必有一假”及题干的真假限定,“四位教师的看法中只有一种是对的”,则甲和丙的话都为假;
甲:“¬张三 $\twoheadrightarrow$ 赵六”为假,则“¬张三且¬赵六”为真,即张三不做,赵六也不做,排除 A、D;
丙:“¬李四 $\twoheadrightarrow$ ¬王五;¬赵六”为假,因赵六不做,即“¬李四→¬王五”为假,则“¬李四且王五”为真,即李四不做,王五做。
因此,选择 C 选项。
68、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88%$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题干有明显的信息匹配特征,确定为分析推理选非题。
第二步,分析条件,进行推理。
题干信息相对确定,优先选择排除法。
由(2)“B 星和 F 星相邻”,则可以直接得到 C 项顺序不可以。
因此,选择 C 选项。
69、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67%$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题干有明显的信息匹配特征,确定为分析推理。
第二步,分析条件,进行推理。
题干信息相对确定,优先选择排除法。
由“王、陈两人至少有一人参加”,则 A 项排除;
由“王、林、胡 3 人中应有两人参加”,则 B 项排除;
由“陈和周要么都参加,要么都不参加”,则 C 项排除。
因此,选择 D 选项。
70、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45%$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题干有明显的信息匹配特征,确定为分析推理。
第二步,分析条件,进行推理。
王五告诉李四的信息是项目序号,李四回答不知道是哪支队,因为只有该项目被多个队伍获得奖牌时,才无法确定哪支队伍,则是 1、4、5、12 项目;
王五告诉张三的信息是代表队名称,且在李四回答完之后,说知道是哪个项目,因为只有该队获得奖牌的项目只包括“1、4、5、12”其中一个项目时,才能判断是哪个队伍,则该队是只含有项目 4 的乙队。
因此,选择 B 选项。
71、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69%$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是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
出于自愿、不指望任何报酬的帮助他人的行为。
第三步,辨析选项。A 项:小张营救落水儿童属于“自愿”,但救人后提出了付报酬的要求,不属于“不指望任何报酬的帮助他人的行为”,不符合定义;
B 项:小李制服歹徒,属于“出于自愿、不指望任何报酬的帮助他人的行为”,奖励的钱是事后单位给的,不是小李做事的初衷,符合定义;
C 项:驻守边疆是身为战士的职责,不属于“帮助他人的行为”,不符合定义;
D 项:协助消防人员为自己家灭火,是自救行为,不属于“帮助他人的行为”,不符合定义。
因此,选择 B 选项。
72、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56%$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是题。第二步,找关键信息。
$\textcircled{1}$ 不利因素干扰;
$\textcircled{2}$ 使个人陷入无所适从的困境。
第三步,辨析选项。
A 项:职业女性受到工作、生活和家庭三种角色引起的不利因素的干扰,使自己陷入没有个人时间的困境,属于“因有不利因素干扰,致使个人陷入无所适从的困境”,符合定义;
B 项:工作生活两不误,是有条有理的状态,未体现“使个人陷入无所适从的困境”,不符合定义;
C 项:对顾客笑脸相迎,是银行职员的职业素养,未体现“使个人陷入无所适从的困境”,不符合定义;D 项:忙得不亦乐乎,说明工作处理得当并享受当下繁忙状态的表现,未体现“使个人陷入无所适从的困境”,不符合定义。
因此,选择 A 选项。
73、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89%$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是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
固定资产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而贬值。
第三步,辨析选项。A 项:更换磨床的主要部件,是由于高效率使用,并非“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而贬值”,不符合定义;
B 项:购置一年的电脑保养如新却不值钱,属于“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造成的贬值”,符合定义;
C 项:老蔡使用传统木匠工具属于个人喜好,并非“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而贬值”,不符合定义;
D 项:进口设备的效率未充分发挥,是由于技术人员积极性不高,并非“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而贬值”,不符合定义。
因此,选择 B 选项。
74、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85%$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是题。第二步,找关键信息。
$\textcircled{1}$ 在接近成功状态下;
$\textcircled{2}$ 精神放松,酿成大祸。
第三步,辨析选项。
A 项:中介协助企业骗取生产许可证,是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表现,但未体现由于“精神放松,酿成大祸”,不符合定义;
B 项:股票在利空后出现利好,是证券市场上正常的发展历程,最终是回升的状态,未体现由于“精神放松,酿成大祸”,不符合定义;C 项:高考结束后小李睡不着,但高考成绩成功与否未明确,未体现“在接近成功状态下”,结果不确定也未体
现“精神放松,酿成大祸”,不符合定义;
D 项:热电厂在特殊情况下,很少出现人为事故,而在平时放松状态下,在日常操作中接近成功时,反而容易出问题,属于“精神放松,酿成大祸”,符合定义。
因此,选择 D 选项。
拓展
利空出尽是在证券市场上,证券价格因各种不利消息的影响而下跌的现象,这种趋势持续一段时间,跌到一定的程度,空方的力量开始减弱,投资者须不再被这些利空的因素所影响,证券价格开始反弹上升,这种现象叫做利空出尽。
75、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76%$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非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
$\textcircled{1}$ 沉溺于对过去的追忆;
②不厌其烦地重复叙述往事和过去的环境、条件。
第三步,辨析选项。
A 项:总是说原单位好,体现了“沉溺于对过去的追忆,重复叙述往事和过去的环境、条件”,符合定义;B 项:时常追忆当年那辉煌的经历,体现了“沉溺于对过去的追忆,重复叙述往事和过去的环境、条件”,符合定义;
C 项:依恋过去的友人,体现了“沉溺于对过去的追忆,重复叙述往事和过去的环境、条件”,符合定义;D 项:出自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指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的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表达的是作者对于朋友和家人的思念之情,并非“沉溺于对过去的追忆”,也并非“重复叙述往事和过去的环境、条件”,不符合定义。
因此,选择 D 选项。
76、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53%$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是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
(1)赡养:晚辈亲属对长辈亲属的扶助和供养;
(2)抚养:长辈亲属对晚辈亲属或兄、姐对未成年弟、妹的扶助和供养;
(3)扶养:针对“弱者”所发生的经济供养和生活扶助。
第三步,辨析典型例证。
例证(1),小张的弟弟为小张提供住宿和生活费用,不属于“晚辈亲属对长辈亲属”,也不属于“长辈亲属对晚辈亲属或兄、姐对未成年弟、妹”,且小张仅是失业而没有收入,不是自身权益受到损害,也不属于“弱者”,不符合定义;
证(2),老李供养父母,属于“晚辈亲属对长辈亲属的扶助和供养”,符合定义赡养;
例证(3),未成年孤儿是社会弱势一方,难以维护自身权益的人,属于“弱者”,政府给他们提供生活和学习费用,属于“针对‘弱者’所发生的经济供养和生活扶助”,符合定义扶养。
因此,选择 C 选项。
拓展
弱者是社会资源占有量较少,权益容易受到侵害,或受侵害后难以维护自身权益的人或事物。
77、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43%$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是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
(1)自我意识: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
(2)原意识:由动物(特指猿群)进化而来的适合人类个体生存的基本感知;
(3)显层意识:个体在人类群体(社会)中受到教育的感知结果。
第三步,辨析典型例证。
例证(1),尊老爱幼是传承下来的美德,是从小教育的结果,属于“个体在社会中受到教育的感知结果”,符合定义显层意识;例证(2),机器人不属于“人类”,也不属于“动物”,不符合定义;
例证(3),学生认为老师爱他们,即他们自身是被爱的,属于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符合定义自我意识。
因此,选择 C 选项。
78、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50%$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是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1)接近权:通过新闻媒介而实现的表达权;
(2)更正权:与己有关的报道出现错误,要求同一传媒予以更正或登载反驳文章的权利;
(3)知晓权:理解国家政务信息的权利,或接近大众传媒产业及军事产业、公害产业所拥有的信息的权利。第三步,辨析典型例证。
例证(1),参与媒介的娱乐节目,在媒介上刊播作品表达自己的观点,体现了“通过新闻媒介而实现的表达权”,符合定义接近权;
例证(2),何某被误抓,新闻被电视台播出,属于“与己有关的报道出现错误”,何某要求电视台为其恢复名誉并给予赔偿,属于“要求同一传媒予以更正的权利”,符合定义更正权;
例证(3),小张想了解的是高考相关的信息,不属于“国家政务信息”,也不属于“大众传媒产业及军事产业、公害产业所拥有的信息”,不符合定义知晓权,同时未体现“通过新闻媒介而实现的表达权”或“与己有关的报道出现错误”,不符合定义接近权和更正权。
因此,选择 C 选项。
79、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70%$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是题。第二步,找关键信息。
(1)送别诗:抒发诗人离别之情;
(2)田园诗:歌咏田园生活;
(3)咏史诗: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
第三步,辨析典型例证。
例证(1),后两句诗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真挚深厚的友情,属于“抒发诗人的离别之情”,符合定义送别诗;
例证(2),全诗描绘了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属于“歌咏田园生活”,符合定义田园诗;
例证(3),这是一首咏史诗,以历史题材“赤壁之战”为咏写对象,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兴亡的感慨,符合定义咏史诗。
因此,选择 D 选项。
80、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49%$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是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1)社会组织: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建立的共同活动的群体;
(2)社会设置:满足社会基本需要,社会结构中相对稳定的一组要素;
(3)社会分层: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
第三步,辨析典型例证。
例证(1),社会身份有贵族、骑士、平民和奴隶,体现了“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符合定义社会分层;
例证(2),家庭的功能是为社会生养后代、教育年轻人,体现了“满足社会基本需要,也是社会结构中相对稳定的一组要素”,符合定义社会设置;
例证(3),公务员之间的友好关系,属于人与人之间的某种联系,但不属于“群体”,不符合定义社会组织,同时未体现“满足社会基本需要的社会结构”或“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不符合定义社会设置和社会分层。因此,选择 C 选项。
81、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42%$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简单读数比较问题。
第二步,定位第二段,“2007 年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 50150 万吨,比上年增产 350 万吨,增长 $0.7%$ ,成为历史上第四个高产年,这是 1985 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首次实现连续 4 年增产”。
第三步,2007 年是 1985 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首次实现连续 4 年增产,可知 $2004\sim2007$ 这四年粮食产量均增产,则 2003 年的粮食产量没有增产。
因此,选择 D 选项。
82、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71%$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和差类简单计算问题。
第二步,定位第三段,“2007 年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137239 亿元,比上年增长 $24,8%$ ,增速加快 0.9 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 25280 亿元,比上年增长 $30,2%$ ,增速加快 8.4 个百分点”。第三步,2006 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 $24.8%-0.9%=23.9%$ ,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为 $30.2%-8.4%=21.8%$ ,则我国 2006 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比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快 2.1 个百分点( $\cdot23.9%-21.8%{=}2.1%)$ )。因此,选择 B 选项。
83、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76%$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现期比值计算问题。
第二步,定位第四段, $^{66}2007$ 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 $4,8%$ ,涨幅比上年提高 3.3 个百分点”。第三步,2006 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为 $4.8%-3.3%=1.5%$ ,故 2007 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与 2006 年的比值为$\frac{4.8%}{1.5%}=3.2$
因此,选择 B 选项。
84、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55%$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和差类简单计算问题。
第二步,定位第五段,“2007 年全年进出口总额 21738 亿美元……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 2622 亿美元”。第三步,根据贸易顺差 $=$ 出口额-进口额 $=2622$ (亿美元),进出口总额 $=$ 出口额 $+$ 进口额 $=21738$ (亿美元),后式减去前式,可得 2007 年的进口总额约为(进出口总额-贸易顺差)÷2= (分子减法计算截位舍相同),首位商 9。
因此,选择 C 选项。
85、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49%$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和差类简单计算问题。
第二步,定位最后一段,“2007 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3786 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4140 元”。
第三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约是 $13800-4100\approx9000^{+}$ (元)(或者利用尾数法)。
因此,选择 A 选项。
86、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67%$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增长率计算。
第二步,定位表格“股票成交金额 A 股”所在行,2006 年全国 A 股成交金额 89217 亿元,2005 年 31099 亿元。第三步,根据增长率 $=$ (现期量-基期量)÷基期量,观察现期量明显大于基期量的 2 倍,则增长率大于 $100%$ ,排除 A、B 选项;C、D 选项首位相同,分母从左向右截取前三位,分子截位舍相同,可得 2006 年全国 A 股成交金额比 2005 年增长 ,直除首两位商 18。 ${\frac{892-311}{311}}={\frac{581}{311}}$
因此,选择 D 选项。
87、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79%$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增长量做差比较问题。
第二步,定位表格第二行“上市公司数目”数据。
第三步,根据增长量 $=$ 现期量-基期量,简单减法计算考虑截位舍相同,可得各选项的增长量依次为:2006 年,$143-138=5$ ;2004 年, $138-129=9$ ;2003 年, $129-122=7$ ;2001 年, $116-109=7$ ,则 2004 年的上市公司数目增加最多。
因此,选择 B 选项。
88、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64%$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综合分析问题,且需选出错误的一项。
第二步,A 选项,读数比较,定位表格下半部分,2005 年上证综合指数和深证综合指数收盘指数均最低,正确。
B 选项,读数比较,定位表格第四行,A 股上市股票数目不断增加,正确。
C 选项,读数比较,定位表格下半部分,2000 年各深证综合指数最高点(654.37)大于 2006 年(552.93),错误。
D 选项,读数比较,定位表格上半部分,2000 年的 B 股上市股票数目(114)最多,正确。
因此,选择 C 选项。
89、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52%$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现期平均数计算。
第二步,定位表格 2006 年所在列,2006 年全国 A 股股票成交金额 89217 亿元,总成交 15808.62 亿股。第三步,根据平均数 $=$ 总数÷总个数,观察选项量级一致,首位不同,分母从左向右截取前两位,可得 2006 年89217
全国 A 股股票的平均成交价格约 ,直除首位商 5。
因此,选择 C 选项。
90、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50%$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年均增长率比较问题。
第二步,定位表格上半部分。
第三步,根据( $1+$ 年均增长率) $\mathbf{\mathit{\Pi}}^{n}=\mathbf{\mathit{\Pi}}$ 末期量÷基期量(江苏省考年均增长类计算大多需要“翻旧账”), $\boldsymbol{\mathrm n}$ 相同则直接比较末期量÷基期量即可。可得:上市公司数目, ${\frac{1434}{1088}}=1.3^{+}$ ;上市股票数目, $\frac{1520}{1174}=1.2^{+}$ ,则 $\textrm{V1}$ >V ,排除 C、D 选项。A 股上市股票数目, ${\frac{1411}{1060}}>1$ ;B 股上市股票数目, $\frac{109}{114}<1$ ,则 $\mathrm{V}3>\mathrm{V}4$ 。因此,选择 A 选项。
91、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62%$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比重比较。
第二步,定位表格第五列数据。
第三步,2006 年空气质量达到及好于二级的天数最多的为海口,为 365 天。根据比重 $=$ 部分量÷整体量,可得2006 年空气质量达到及好于二级的天数占全年的比重最高是 $\frac{365}{365}=100%$
因此,选择 D 选项。
92、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69%$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增长率计算。第二步,定位表格第二列,2006 年南京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含量 0.109 毫克/立方米,上海 0.086 毫克/立方米。第三步,根据增长率 $=$ (现期量-基期量)÷基期量,代入数据可得 2006 年南京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含量比上
海高 $\frac{0.109-0.086}{0.086}=\frac{109-86}{86}=\frac{23}{86}$ ,直除首两位商 26。
因此,选择 B 选项。
93、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76%$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综合分析问题,且需选择错误的一项。
第二步,A 选项,读数比较,定位表格数据,太原的大气污染物含量(0.142、0.080、0.025)均低于乌鲁木齐(0.152、0.113、0.064),太原达到及好于二级空气质量的天数(261)稍多于乌鲁木齐(246),总体上说,太原的空气质量比乌鲁木齐好,正确。
B 选项,读数比较,定位表格数据,海口的可吸入颗粒物含量(0.041)和二氧化氮浓度(0.012)最低,二氧化硫浓度(0.010)第二低,而达到及好于二级空气质量的天数(365)最多,因此,总体空气质量最好,正确。C 选项,读数比较,定位表格数据,南京空气质量达到及好于二级的天数(305 天)还少于福州(344 天)、哈尔滨(308 天),济南(307 天),错误。
D 选项,现期倍数计算,定位表格数据,南京的二氧化氮浓度是拉萨的 $\frac{0.052}{0.026}=2$ (倍),正确。
因此,选择 C 选项。
94、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52%$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读数比较。
第二步,定位表格第三列数据。
第三步,观察表格二氧化硫一列数据,可知二氧化硫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乌鲁木齐(0.113)、太原(0.080)、重庆(0.074)、天津(0.067)、南京(0.063),南京排名第五。
因此,选择 C 选项。
95、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53%$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读数比较。
第二步,定位表格第四列数据。
第三步,观察表格第四列二氧化氮数据,2006 年空气中二氧化氮含量最低的三个城市依次是:海口(0.012)、济南(0.021)、太原(0.025)。
因此,选择 A 选项。
96、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65%$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读数比较。
第二步,定位折线图数据。
第三步,2007 年城市、县镇、农村居民安全感得分最接近的生活领域是儿童玩具。
因此,选择 D 选项。
97、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67%$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增长率计算。
第二步,定位折线图,2007 年我国农村居民的餐饮卫生安全感得分 2.68 分,城市居民 2.39 分。
第三步,根据增长率 $=$ (现期量-基期量)÷基期量,2007 年我国农村居民的餐饮卫生安全感得分比城市居民高 ,直除首两位商 12。 $\frac{2.68-2.39}{2.39}=\frac{0.29}{2.39}$
因此,选择 B 选项。
98、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58%,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综合分析问题,且需选择错误的一项。
第二步,A 选项,现期平均数计算中单平均数计算,根据平均数 $=$ 总数 $\div$ 总个数,得城乡居民的药品安全感平均得分为 ${\frac{2.46+2.37+2.32}{3}}={\frac{7.15}{3}}\approx2.38$ (分),正确。
B 选项,读数比较,城乡居民在图中各生活领域的安全感得分大多低于 3.0 分,只有农村居民的家装安全得分(3.02)、家装费用得分(3.07)高于 3.0 分,正确。
C 选项,读数比较,除药品外,农村居民在图中各生活领域的安全感得分均高于城市、县镇居民,正确。D 选项,读数比较,餐饮卫生、食品、家装安全、家装费用,县镇居民的安全感得分均更接近于城市,与农村差别较大,错误。
因此,选择 D 选项。
99、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76%$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和差比较。
第二步,定位折线图数据。
第三步,各选项 2007 年我国城市居民、农村居民安全感得分差距分别是:家装费用, $3.07-2.71=0.36$ (分);家装安全, $3.02\substack{-2.68=0.34}$ (分);药品, $2,46-2,37=0.09$ (分);
餐饮卫生, $2.68-2.39=0.29$ (分)。差距最大的为家装费用。
因此,选择 A 选项。
100、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75%$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现期平均数计算中单平均数计算。
第二步,定位折线图数据县镇居民数据。
第三步,根据平均数 $=$ 总数 $\div$ 总个数,选取中间值 2.6 进行计算,可得 2007 年我国县镇居民在图中各生活领域的安全感平均得分是 $2.6+{\frac{-0.18-0.23-0.28+0.2+0.26+0.29}{6}}=2.6+{\frac{0.06}{6}}=2.61$ (分)。
因此,选择 C 选项。
101、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74%$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增长率计算。
第二步,定位柱状图上半部分,“2007 年我国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劳动力需求人数占比为 $1,4%$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占比为 $0,6%$ ”。
第三步,整体量一致,可用部分量所占的比重来计算增长率,根据增长率 $=$ (现期量-基期量)÷基期量,2007年我国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劳动力需求人数比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多 $\frac{1.4%-0.6%}{0.6%}=\frac{0.8%}{0.6%}$ ,直除首两位商 13。
因此,选择 B 选项。
102、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84%$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简单计算中和差类问题。
第二步,定位柱状图数据。第三步,2007 年劳动力需求最少的五个行业依次为:国际组织 $0.1%$ ;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 $0,6%$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0,6%$ ;教育 $0,8%$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0,9%$ 。五个行业的劳动力总需求占我国劳动力总需求的比重是 $0.1%+0.6%+0.6%+0.8%+0.9%=3.0%$ 。
因此,选择 B 选项。
103、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36%$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综合分析问题,且需选出错误的一项。第二步,A 选项,和差比较,需求最多的三个行业为:制造业( $29,1%$ )、批发和零售业( $16,2%$ )和住宿和餐饮业( $10.6%$ )。简单加法计算,截位舍相同处理,三者总需求( $29%+16%+11%=56%$ )超过 $50%$ ,正确。B 选项,直接读数,农、林、牧、渔业劳动力需求占我国劳动力总需求的比重为 $2,7%$ ,正确。C 选项,现期倍数计算,整体量一致,可用部分量所占的比重来计算倍数,建筑业的劳动力需求人数是采矿业的
$\frac{4.7%}{1.1%}\approx4.3$ (倍),正确。
D 选项,增长率计算,整体量一致,可用部分量所占的比重来计算增长率,根据增长率 $=$ (现期量-基期量)÷基期量,房地产业的劳动力需求人数比金融业多 ,显然结果不是 $\frac{3.4%-1.9%}{1.9%}=\frac{1.5%}{1.9%}$ 1.5%,错误。因此,选择 D 选项。
104、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62%$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现期比值计算。
第二步,定位柱状图,从多到少排在劳动力需求前三位的行业分别是:制造业 $29,1%$ 、批发和零售业 $16,2%$ 、住宿和餐饮业 $10,6%$ 。
第三步,排在第一、第二位的两个行业的劳动力需求差距为 $29.1%-16.2%=12.9%$ ;排在第二、第三位的两个行业的劳动力需求差距为 $16.2%-10.6%=5.6%$ 。整体量一致,可用比重替代部分量进行比值计算,二者比值为$12.9%$
,直除首两位商 23。
因此,选择 C 选项。
105、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70%$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和差类的简单计算。
第二步,定位图中数据。
第三步,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比重为 $2,7%$ ,第二产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比重为 $1.1%+29.1%+1.4%+4.7%=36.3%$ ,比重之差为 $36.3%-2.7%=33.6%$ 。
因此,选择 A 选项。
文章作者 考公
上次更新 2025-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