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322江苏公务员考试_行测_真题_C卷_参考答案及解析
文章目录
2009 年 0322 江苏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C 卷)参考答案及解析
1、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51%$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首先提出互联网服务已从娱乐应用发展至价值应用。然后通过“网络课堂”“网申”“网络推销”“淘宝”等现象举例论证,最后重申价值应用已经走进每一个人。文段结构为“总—分—总”,主要讲述互联网发展已至价值应用阶段。
第二步,对比选项。A 项是对文段重点的同义替换。
因此,选择 A 选项。
拓展
B 项和 D 项:均未体现主体词“价值应用”。C 项:未体现“价值应用”,且“数字化生存”还仅仅是预言,而非事实。
2、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59%$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快速浏览文段,重点分析尾句,判别文段话题落脚点。文段首先说明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必须了解衰老机制。然后通过“人体衰老由……,而……,主要是……”说明人体衰老与干细胞功能的衰竭关系密切。文段话题落在“干细胞功能衰竭”上,接下来应围绕这一话题论述。
第二步,对比选项。D 项与文段尾句话题一致。
因此,选择 D 选项。
拓展
A 项、B 项和 C 项:均未涉及文段尾部话题“干细胞功能衰竭”。
3、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84%$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首先介绍研究人员针对抑郁者做了两组实验,然后给出实验结果:户外散步比室内散步更有利于缓解抑郁。文段重点是“结果表明”之后的内容,强调室外散步有利于缓解抑郁。
第二步,对比选项。D 项是对文段重点的同义替换。
因此,选择 D 选项。
拓展
A 项:“治疗”过于绝对,文段强调的是与抑郁的关系。B 项:“没有疗效”表述过于绝对。C 项:“更喜欢”无中生有,文段未提及。
4、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30%$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首先提出观点“一个社会有希望有前景,关键在于公民既有权利追求自由,又有义务担负责任”。然后通过“只讲自由不讲责任”和“只讲责任不讲自由”从反面论证了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带来的危害。文段结构为“总—分”,重点是“公民既有权利追求自由,又有义务担负责任”。
第二步,对比选项。D 项是对文段重点的同义替换。
因此,选择 D 选项。
拓展
A 项和 B 项:为反面论证部分的内容,非文段重点,且概括不全面。C 项:“相应对等”无中生有,文段未提及。
5、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84%$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定位原文,“见怪不怪”出现在第一句。分析“见怪不怪”的下文语境。前文提出“诚信危机见怪不怪”这一观点,后文通过个人、商家、企业三方面说明社会上的不诚信现象非常多。由此可知,“见怪不怪”对应“社会上不诚信现象多”。
第二步,对比选项。D 项符合上述语境。
因此,选择 D 选项。
拓展
A 项、B 项和 C 项:“商家”、“企业”、“个人”为不诚信现象中的其中一个对象,概括不全面。
6、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86%$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首先说明了灾区居民对政府带来的实际受益有不同的思考,然后通过“有必要”引出文段重点,即要实施差别化的公共政策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文段结构为“分—总”,强调通过差别化的政策来满足群众的不同需求。
第二步,对比选项。C 项是文段重点的同义替换。
因此,选择 C 选项。
拓展
A 项和 D 项:“如何看待”“评价意见”文段没有体现。B 项:未阐述“差别化的公共政策”。
7、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24%$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首先强调法律是传达意义的符号。接着用“换言之”解释说明,即法律是特定人群价值追求的体现。“意义”与“价值”等词说明作者强调的是法律抽象的一面,并且通过“归根到底”可知,文段探讨的根本层面的问题。
第二步,对比选项。A 项是文段重点的同义替换。
因此,选择 A 选项。
拓展
B 项:根据文段“也是特定人群价值追求的某种显现”可知,“法律的最高价值”表述有误。C 项:“基本功能”文段并未提及,文段只是阐述“法律是人创造出来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技术手段’”,并非基本功能。D 项:“绝对作用”文段未提及。
8、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58%$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首先说明中国在欧洲学者心里完美无缺,接着通过“构建……,没有……”说明欧洲学者在构建中国形象时无事实依据,最后通过“这”总结全文,指出欧洲人心中的中国形象是虚构的。文段结构为“分—总”,重点句是最后一句,强调欧洲学者心中完美的中国形象是虚构的。
第二步,对比选项。A 项是对文段重点的同义替换。
因此,选择 A 选项。
拓展
B 项:文段阐述的是没有足够的现实材料,而非“不注重”。C 项:文段强调的是在欧洲学者心中中国的美好形象,而不是讨论“乌托邦式的中国形象”存不存在的问题。D 项:与文段“中国形象跟乌托邦一样完美无缺”相悖。
9、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35%$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首句通过“因而”引导出结论,强调世界银行使发展中国家投资项目风险降低。接着通过“这”引导的句子进一步补充,强调世界银行对发展中国家的积极作用。所以整个文段强调的是世界银行对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影响。
第二步,对比选项。A 项是对文段重点的同义替换。
因此,选择 A 选项。
拓展
B 项、C 项和 D 项:均未提及文段话题“发展中国家”。
10、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89%$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首先提出观点“现在国内每年创作歌曲 10 万多首,但作品虽多,好歌难求”。然后通过“尽管……,但……,更……”解释说明。最后通过“……已成为……的致命症结”说明好歌难求的表现。文段结构为“总—分”,主要讲的是国内好歌难求。
第二步,对比选项。C 项是对文段重点的同义替换。
因此,选择 C 选项。
拓展
A 项:“创作歌曲数量过多”无中生有。B 项和 D 项:非文段重点。
11、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37%$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定位原文。“小灵通迅猛增速‘戛然而止’”出现在“此后,随着移动电话对固定电话功能替代的加强,小灵通的迅猛增速‘戛然而止’”。根据“达到历史最高峰”说明前文是在描述小灵通的迅猛增长。增速戛然而止之后的一句话是对其原因的解释,即小灵通费用低廉的优势不再明显,服务质量也开始下降,无法漫游,费用低廉优势不再明显。
第二步,对比选项。B 项、C 项和 D 项都是其原因,只有 A 项“2008 年电信重组和 3G 发牌”是小灵通完成历史使命的标志,不符合文意。
因此,选择 A 选项。
12、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41%$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定位原文。“穷途末路”出现在文段首句,分析下文语境。文段从“表面”和“最终”两方面分析小灵通唯有选择主动退出。分析其最终原因,是原固网运营商中国电信以及中国网通(现在的中国联通)都已经获得了移动牌照。
第二步,对比选项。B 项符合上述语境。
因此,选择 B 选项。
拓展
A 项:小灵通的“历史使命”不是预设的,而是不得不面临的现状,阐述错误。C 项:只是在说小灵通的迅速增长停止,没有阐述出它无路可走的地步。D 项:是对增速“戛然而止”的原因的阐释。
13、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75%$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定位原文,“消费者与市场”出现在文章第三句。根据“对于消费者,小灵通是打破移动资费垄断坚冰的一把利斧,凭借……迅速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和消费者的普遍欢迎”可知小灵通受市场和消费者欢迎是因为打破价格垄断。
第二步,对比选项。D 项符合上述语境。
因此,选择 D 选项。
拓展
A 项、B 项和 C 项:均未从市场和消费者的角度阐述。
14、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56%$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观察选项,将选项与文段一一对应。
第二步,辨析选项。A 项对应“在表面上,小灵通占用了 TD 的频段……从深层看,其根本原因则是原固网运营商中国电信以及中国网通(现在的中国联通)都已经获得了移动牌照……,小灵通唯有选择主动退出。”可知“TD频段”是小灵通退市的表面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属于曲解文意,排除 A 项。B 项,文中已经提到小灵通已至穷途末路之境,且其增速戛然而止,说明小灵通的用户量不可能一直猛增,属于曲解文意,排除 B 项。C 项对应“小灵通即将完成其历史使命”,符合文意。D 项对应“随着移动资费的明显下降,小灵通费用低廉的优势不再明显”,可知失去资费优势的原因是“移动资费的下降”,并非“受到 3G 打压”,不符合文意,排除 D 项。因此,选择 C 选项。
15、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47%$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分析篇章。文章首先描述了小灵通即将完成其历史使命,然后详细说明小灵通退市原因,最后重申观点,即小灵通即将完成历史使命。篇章结构为“总—分—总”,重点围绕在时代发展的背景下,小灵通已经逐渐丧失了它的优势,即将完成历史使命而退市。
第二步,对比选项。B 项是对文章重点的同义替换。
因此,选择 B 选项。
拓展A 项和 C 项:非文段重点。D 项:文段重点强调的是小灵通的“退市”,而非“使命”。
16、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83%$ ,易错项:C。
解析
解法一:第一步,数列变化趋势平缓,优先考虑做差。第二步,做差如图所示:
做一次差
猜测差数列是公差为 2 的等差数列,则下两项为 $7+2{=}9$ , $9\substack{+2=11}$ ,则所求项为 $15+9=24$ ,验证 $24+11=35$ ,满足规律。
因此,选择 A 选项。
解法二:观察数列,每项数据皆在幂次数附近波动,考虑幂次修正数列。幂次化指数形式如下:
0 | 3 | 8 | 15 | (24) | 35 | |
幂次数 | 12 | 22 | 32 | 42 | (52) | 62 |
修正项 | -1 | -1 | -1 | -1 | (-1) | -1 |
底数数列是公差为 1 的等差数列,所求项底数为 $4+1=5$ ,指数数列和修正数列分别是 2 和-1 的常数数列,则所求项为 $5^{2}-1=24$ 。
因此,选择 A 选项。
17、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54%$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数列变化趋势平缓,考虑做差。第二步,隔项做差如图所示:
隔项做差
差数列是公差为 1 的等差数列,下一项为 $4+1=5$ ,则所求项为 $4+5{=}9$ 。
因此,选择 C 选项。
18、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83%$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数图推理。
第二步,观察数列发现 $3{=}3\times1\times1$ , $12{=}2\times2\times3$ , $48{=}6{\times}4{\times}2$ ,规律为中间数字等于外围三个数字的乘积,则所求项为 $2\times3\times4{=}24$ 。
因此,选择 A 选项。
19、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41%$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观察数列,每项数据皆为幂次数,考虑幂次数列。第二步,幂次化指数形式如下:
121 | 729 | 2401 | 3125 | 729 | (1) | |
幂次数 | 112 | 93 | 74 | 55 | 36 | (17) |
底数是公差为-2 的等差数列,下一项为 $3+(-2)=1$ ,指数是公差为 1 的等差数列,下一项为 $6+1=7$ ,则所求项为 $1^{7}=1$ 。
因此,选择 B 选项。
20、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79%$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特殊数列。第二步,数字变化无明显规律,考虑组合拆分,拆分成前后两个部分,前后两部分分别成规律,如图所示:
前面部分:2,4,8,(16),32,64,是公比为 2 的等比数列;
后面部分:2,4,6,(8),10,12,是公差为 2 的等差数列。
则所求项为 168。
因此,选择 B 选项。
21、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67%$ ,易错项:B。
解析
解法一:第一步,数列变化趋势平缓,考虑做和。第二步,做和如图所示:
做一次和
和数列是公比为 2 的等比数列,下一项为 $8\times2{=}16$ ,则所求项为 $16-5=11$ 。
因此,选择 C 选项。解法二:观察数列发现 $1{=}0\times2+1$ , $3{=}1\times2+1$ , $5{=}1\times2+3$ ,规律为第三项 $=$ 第一项 $\times2+$ 第二项,则所求项为 $3\times2+5{=}11$ 。
因此,选择 C 选项。
解法三:观察数列发现 $1{=}0\times2+1$ , $1{=}1\times2{-}1$ , $3{=}1\times2+1$ , $5{=}3\times2{-}1$ ,规律为第二项 $=$ 第一项 $\times2+$ 修正项,修正数列是以 1, $-1$ 为周期的周期数列,下一项为 1,则所求项为 $5\times2+1=11$ 。因此,选择 C 选项。
22、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74%$ ,易错项:B。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非整数数列中的分数数列。
第二步,分子分母整体趋势递增,考虑反约分,原数列转化为 , , , , ,分子分母分别成规律。 $\frac{11}{8}$
分母规律性更强,优先考虑分母。
分母数列:2,4,8,16,32,是公比为 2 的等比数列,所求项分母为 $32\times2{=}64$ ;
分子数列:1,6,11,16,21,是公差为 5 的等差数列,所求项分子为 $21+5{=}26$ 。
则所求项为 ${\frac{26}{64}}={\frac{13}{32}}$ 因此,选择 C 选项。
23、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54%$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特殊数列。
第二步,数字变化无明显规律,考虑组合拆分,拆分成两个部分,拆分如图所示:
各项内部前后做差(前减后)得到差数列为 11,9,7,5,3,是公差为-2 的等差数列,下一项为 $3+$ (-2)$=1$ ,选项中只有 A 选项( $15-14=1$ ),满足规律。
因此,选择 A 选项。
24、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86%$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数列变化趋势平缓,考虑递推和数列。
第二步,观察数列发现 $7=-3+10$ , $17{=}10^{}{+}7 $ ,猜测规律为第三项 $=$ 第一项 $+$ 第二项,则所求项为 $7+17{=}24$ ,验证 $17+24=41$ ,满足规律。
因此,选择 C 选项。
25、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81%$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非整数数列中的分数数列。
第二步,分子分母分别成规律。
分母数列:1,3,5,7,9,是公差为 2 的等差数列,所求项分母为 $9+2{=}11$ ;分子数列:0,7,22,45,76,数列变化趋势平缓,考虑做差,做差如图所示:
差数列是公差为 8 的等差数列,下一项为 $31+8=39$ ,则所求项分子为 $76+39=115$ 。115
所求项为 。
因此,选择 D 选项。
26、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64%$ ,易错项:C。
解析
解法一:第一步,本题考查基础计算问题,用赋值法解题。
第二步,已知 $\scriptstyle\mathrm{x}-\mathrm{y}=1$ ,可赋值 $\mathrm{{x}=1}$ , $\mathrm{y}{=}0$ 。
第三步,代入可得 。
因此,选择 A 选项。解法二:
第一步,本题考查基础计算问题。
$x^{3}-3x y-y^{3}=x^{3}-y^{3}-3x y=(x-y)\left(x^{2}+x y+y^{2}\right)-3x y=x^{2}-2x y+y^{2}=(x-y)x y+y^{3}$ y)²第二步,
第三步,因为 x-y=1,则 。
因此,选择 A 选项。
拓展立方差公式:
27、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35%$ ,易错项:C。
解析
解法一:
第一步,本题考查基础计算问题。
第二步,由题意可知 $\mathrm{a}\geq0$ , $\mathrm{b}\geq1$ , $\mathrm{c}\geq2$ ,且开根号后是整数,所以令 $\mathrm{a}{=}1$ , $\mathrm{b}{=}2$ , $\mathrm{c}=3$ 。代入中等式成立。
。
因此,选择 A 选项。
解法二:
第一步,本题考查基础计算问题。
第二步,根据 $a+b+c=2({\sqrt{a}}+{\sqrt{b-1}}+{\sqrt{c-2}})$ ,移项且将等式配方可得
- 6 -,解得 a=1,b=2,c=3。
第三步,代入计算,则 。
因此,选择 A 选项。
28、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70%$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基础计算问题。
第二步,根据裂项公式 $\displaystyle\frac{1}{\cdot^{n(n+1)}}=\frac{1}{n}-\frac{1}{\cdot^{n+1}}{\bf\nabla}{,\perp\vec{\bf\lambda}{\bf x}^{*}=\vec{\bf s}}1-\frac{1}{2}+\frac{1}{2}-\frac{1}{3}+\frac{1}{3}-\frac{1}{4}+…+\frac{1}{n}-\frac{1}{n+1}+…=1-\frac{1}{n}-\frac{1}{\cdot^{n}}+…=1.$ 因此,选择 C 选项。
29、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49%$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几何问题,属于几何特殊性质类。
第二步,棱长增长 $10%$ ,即棱长变为原来的 1.1 倍。根据等比例放缩特性,表面积变为原来的 $1,1^{2}=1,21$ 倍,即增加了 $21%$ 。
因此,选择 A 选项。
30、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35%$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行程问题,属于相遇追及类。
第二步,甲的速度为 27 千米/小时,即 450 米/分钟。分段进行分析:最开始的 5 分钟,甲与乙进行追及运动,追上了( $(450-300)\times5{=}750$ (米)。然后甲休息 1 分钟,乙继续骑行 300 米,则甲在这 6 分钟内实际追上的距离为 $750-300=450$ (米)。接下来的 6 分钟,甲再追上 450 米,则共追上 900 米,此时甲乙两人相距 1650-900$=750$ (米),恰好甲再用 5 分钟就可追上乙。
第三步,所以共用时 $6+6+5=17$ (分钟)。
因此,选择 D 选项。31、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40%$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约数倍数问题,用枚举法解题。
第二步,根据题干在 11 和 40 之间能够被十位上数字和个位上数字同时整除的数有:11、12、15、22、24、33、36,一共七个。
因此,选择 A 选项。
32、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65%$ ,易错项:B。
解析
解法一:第一步,本题考查不定方程问题。
第二步,设 A、B、C 的单价分别为 x、y、z,根据题意可得方程组 $7\mathrm{x}+3\mathrm{y}+\mathrm{z}=50$ 、 $10x+4y+\mathrm{z}{=}69$ 。
第三步, $\textcircled{1}\times6-\textcircled{2}\times4$ 可得 $2\mathrm{x}+2\mathrm{y}+2\mathrm{z}=50\times6-69\times4=24$ (元)。
因此,选择 C 选项。解法二:第一步,本题考查不定方程问题,用赋零法解题。
第二步,设 A、B、C 的单价分别为 x、y、z,根据题意可得方程组 $7\mathrm{x}+3\mathrm{y}+\mathrm{z}=50$ 、 $10x+4y+\mathrm{z}{=}69$ 。
第三步,赋值 $\mathrm{{x}=0}$ ,可解得 $\mathrm{y}{=}19$ , $z=-7$ 。所以 2 $\left(\mathrm{{x+y+z}}\right)\mathbf{=}24$ ,即 A、B、C 三种商品各买 2 件需要 24 元。
因此,选择 C 选项。
33、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56%$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概率问题,属于基本概率。概率=满足条件情况数
第二步,根据 ,摸两次球,总的情况数为 10×10=100。而两次摸出球有三种情况,分别为第一次摸出球的数字比第二次大,第二次摸出球的数字比第一次大和两次摸出的球的数字相同,前两种情况数相同,后一种有 10 种情况,故抽奖顾客获奖概率= $\frac{\frac{100-10}{2}}{100}=45%$
因此,选择 C 选项。
34、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61%$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不等式。
第二步,设预定每组人数为 $\mathrm{X}$ 人,依据题意列出两个不等式 $8(x+1)>100$ , $8(x-1)<90$ 。解得,因为预定每组人数为整数,得出 x=12。
因此,选择 D 选项。
拓展
此题也可以直接用代入排除法,把选项代入题干,发现 A、B、C 三个选项每组人数比预定人数少 1 人时,学员总数均大于 90 人,不符合题意。
35、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56%,易错项:C。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经济利润问题,属于最值优化类。
第二步,设涨价 $\mathrm{X}$ 元时,销售额为 y 元,由题意可得 $y=(75+\mathrm{x}.$ ) $(500-20\mathrm{x})=-20\mathrm{x}^{2}-1000\mathrm{x}+37500$ 。
第三步,当 $x=\frac{-1000}{-2\times(-20)}=-25$ 时,y 取得最大值。所以单价定为 $75-25=50$ (元)。
因此,选择 A 选项。
拓展
对于方程 $\operatorname{y}{=}\operatorname{ax}^{2}+\operatorname{bx}+\operatorname{c}$ ,当 $x=-{\frac{b}{2a}}$ 时, $_\mathrm{y}$ 取最值。
36、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64%$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干逻辑关系。
“优秀”与“人才”属于偏正关系,“提拔”与“人才”属于动宾关系。
第二步,辨析选项。A 项:“农业”不能修饰“干燥”,排除;
B 项:“环境”与“失衡”属于主谓关系,“规划”与“环境”属于动宾关系,排除;
C 项:“和谐”与“社会”属于偏正关系,“建设”与“社会”属于动宾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符合;
D 项:“批评”不能修饰“固执”,排除。
因此,选择 C 选项。
37、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86%$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干逻辑关系。
“鲤鱼”和“鲢鱼”都属于“鱼”,“鲤鱼”与“鲢鱼”属于并列关系,二者与“鱼”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种属关系。
第二步,辨析选项。
A 项:“青菜”和“萝卜”都属于蔬菜,二者属于并列关系,且二者都是有“营养”的,与“营养”属于属性关系,排除;
B 项:“荔枝”和“柑橘”都属于“植物”,“荔枝”与“柑橘”属于并列关系,二者与“植物”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种属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符合;
C 项:“小灵通”是“手机”的一种,二者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种属关系,排除;
D 项:“木匠”“电工”和“工程师”属于三种职业,三者属于并列关系,排除。
因此,选择 B 选项。
38、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60%$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干逻辑关系。
“郑重”“谨慎”和“慎重”三者均有重视、严肃认真的含义,三者属于近义关系。
第二步,辨析选项。
A 项:“自豪”是自己感到光荣,“自信”是相信自己,“自满”是满足于自己已有的成绩而沾沾自喜的心理状态,三者不属于近义关系,排除;
B 项:“精美”“雅致”和“精致”三者均有精巧别致的含义,三者属于近义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符合;C 项:“认真”比喻对一件事物做仔细的处理,“细致”指办事精细周密,二者属于近义关系,但与“刻苦”不属于近义关系,排除;
D 项:“懒惰”指偷懒、不勤快,“懈怠”指松散怠慢,二者属于近义关系,但与“消极”不属于近义关系,排除。
因此,选择 B 选项。
39、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73%$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干逻辑关系。
“玻璃”可以用来制作“镜子”和“灯具”,“玻璃”与二者属于原材料与成品的对应关系。
第二步,辨析选项。A 项:“黄金”可以用来制作“首饰”和“货币”,“黄金”与二者属于原材料与成品的对应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符合;
B 项:“泥土”不是“素材”的原材料,排除;
C 项:“木材”和“钢铁”都可以作为制造“桥梁”的原材料,“木材”与“钢铁”属于并列关系,排除。
D 项:“透明”“反射”和“照明”无明显逻辑关系,排除。
因此,选择 A 选项。
40、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93%$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干逻辑关系。
“木材”是制作“纸张”的原材料,二者属于原材料与成品的对应关系,“纸张”是制作“图书”的原材料,二者属于原材料与成品的对应关系。
第二步,辨析选项。
A 项:“高粱”和“小麦”都属于粮食,二者属于并列关系,排除;
B 项:“钢铁”是建造“桥梁”的原材料,二者属于原材料与成品的对应关系,“铁路”可以铺设在“桥梁”上,二者属于对应关系,但对应方式与题干不一致,排除;
C 项:“小麦”是制作“面粉”的原材料,二者属于原材料与成品的对应关系,“面粉”是制作“面包”的原材料,二者属于原材料与成品的对应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符合;
D 项:“水稻”是“大米”的原材料,二者属于原材料与成品对应关系,“大米”可以解决“温饱”问题,二者属于对应关系,但对应方式与题干不一致,排除。
因此,选择 C 选项。
41、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70%$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干逻辑关系。
“文明”与“礼貌”属于近义关系,“文明”与“野蛮”属于反义关系。
第二步,辨析选项。A 项:“诚实”的近义词是厚道,而非“实际”,排除;
B 项:“谦逊”与“谦和”属于近义关系,但“谦逊”的反义词为傲慢,而非“谦卑”,排除;
C 项:“盲目”与“盲动”属于近义关系,但“盲目”与“激动”不属于反义关系,排除;
D 项:“和谐”与“协调”属于近义关系,“和谐”与“冲突”属于反义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符合。
因此,选择 D 选项。
42、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70%$ ,易错项:D。
解析第一步,确定题干逻辑关系。
“偶数”与“奇数”都属于“整数”,“偶数”与“奇数”属于并列关系,二者与“整数”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种属关系。
第二步,辨析选项。
A 项:“植物”与“动物”都属于“生物”,“植物”与“动物”属于并列关系,二者与“生物”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种属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符合;
B 项:“助教”“讲师”和“教授”都属于职称,三者属于并列关系,排除;
C 项:“排长”“连长”和“营长”都属于军衔,三者属于并列关系,排除;
D 项:“有理”和“无理”属于并列关系中的矛盾关系,但与“公理”无明显逻辑关系,排除。
因此,选择 A 选项。
43、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50%$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干逻辑关系。
“外向”与“内向”属于反义关系,且都属于“性格”,二者与“性格”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种属关系。
第二步,辨析选项。
A 项:“谦虚”与“骄傲”属于反义关系,且都属于“品质”,二者与“品质” 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种属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符合;
B 项:“熊市”与“牛市”属于反义关系,且都是“股市”的行情,二者与“股市”属于对应关系,排除;
C 项:“卑微”的反义词是崇高,而非“诚恳”,排除;
D 项:“险恶”的反义词是和善,而非“美德”,排除。
因此,选择 A 选项。
44、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88%$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干逻辑关系。
“青椒”和“胡萝卜”都含有“维生素”,二者与“维生素”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组成关系。
第二步,辨析选项。A 项:“黄瓜”含有少量“淀粉”,但“菠菜”没有,排除;
B 项:“鸡蛋”和“大豆”都含有“蛋白质”,二者与“蛋白质”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组成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符合;
C 项:“芹菜”含有“纤维素”,但“面粉”没有,排除;
D 项:“牛肉”含有“脂肪”,但“西瓜”没有,排除。
因此,选择 B 选项。
45、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77%$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干逻辑关系。“大学”是“学校”的一种,二者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种属关系。
第二步,辨析选项。A 项:“别墅”的庭院里可能有“草坪”,二者属于对应关系,排除;
B 项:“玄武湖”是“湖泊”,二者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种属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符合;
C 项:“城市”是“国家”的组成部分,二者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组成关系,排除;
D 项:“山峰”是“山脉”的组成部分,二者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组成关系,排除。
因此,选择 B 选项。
46、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75%$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明确设问内容。
题目要求各图形通过上、下、左、右平移后拼合。
第二步,观察图形特征,寻找等长的平行边,将其拼合后如下图所示:
因此,选择 B 选项。
47、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73%$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明确设问内容。
题目要求各图形通过上、下、左、右平移后拼合
第二步,观察图形特征,寻找等长的平行边,将其拼合后如下图所示:
因此,选择 D 选项。
48、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52%$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明确设问内容。
题目要求各图形通过上、下、左、右平移后拼合。
第二步,观察图形特征,寻找等长的平行边,将其拼合后如下图所示:
因此,选择 A 选项。
49、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82%$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明确设问内容。
题目要求各图形通过上、下、左、右平移后拼合。
第二步,观察图形特征,寻找等长的平行边,将其拼合后如下图所示:
2 | 3 | 4 |
因此,选择 C 选项。
50、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38%$ ,易错项:C。解析
第一步,明确设问内容。
题目要求将题干图形进行拼合。
第二步,观察图形特征,结合选项进行匹配,各图经过适当旋转寻找等长边,如下图所示:
1 | 2 | 3 | 4 |
因此,选择 A 选项。
51、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43%$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观察特征。
组成元素不同,优先考虑数量类或属性类。每个图形都有直角,考虑数直角。
第二步,九宫格,横向规律较为常见,优先考虑。
观察题干图形直角个数无明显数量特征,进一步观察题干第一行图形均含有直角;第二行验证规律,每幅图形均含有直角,符合此规律;第三行,运用规律,问号处图形也应含有直角,只有 A 项符合。因此,选择 A 选项。
52、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81%$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观察特征。
组成元素不同,优先考虑数量类或属性类,没有明显数量特征,考虑属性类曲直性。
第二步,九宫格,横向规律较为常见,优先考虑。
第一行图形均由直线和曲线构成;第二行验证规律,所有图形均由直线和曲线构成,符合此规律;第三行运用规律,问号处图形也应由直线和曲线构成,只有 D 项符合。
因此,选择 D 选项。
53、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90%$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观察特征。
组成元素相同,每一幅图中 $^{66}+{}^{55}$ 和“-”发生明显位置变化,考虑平移。
第二步,九宫格,横向规律较为常见,优先考虑。
第一行内 $^{66}+{}^{,5}$ 每次顺时针方向移动一步,“-”每次逆时针方向移动一步(不考虑方向改变),第二行符合此规律,第三行应用此规律,“+”应在十字型左上方,“-”应在十字型右下方,只有 A 项符合。
因此,选择 A 选项。
54、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43%$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观察特征。
每幅图中都有箭头,优先考虑功能元素。
第二步,九宫格,横向规律较为常见,优先考虑。
第一行箭头指向为月亮、空白、月亮交替出现;第二行验证规律,箭头指向为空白、月亮、空白,符合此规律;
第三行运用规律,箭头指向为月亮、空白、?,问号处为箭头指向月亮的选项,只有 B 项符合。
因此,选择 B 选项。
拓展
规律二:本题可以 S 型看法,箭头指向月亮、空白沿 S 线交替出现,如图,因此选择 B 选项。
55、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27%$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观察特征。
组成元素相似,图形均由不同数量黑色圆和白色圆组成,优先考虑样式类运算。
第二步,九宫格,横向规律较为常见,优先考虑。
经观察样式类无明显规律,进一步观察黑色圆的位置变化明显,以白色圆为参照物,第一行黑色圆依次出现在白色圆的上方、右方、下方;第二行黑色圆依次出现在白色圆的左方、上方、右方,即规律为黑色圆在白色圆的上、右、下、左循环出现;第三行运用规律,黑色圆依次出现在白色圆的下方、左方,问号处黑色圆应出现在白色圆的上方,只有 D 项符合。
因此,选择 D 选项。
56、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59%$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题干关键词“可能”,确定为模态推理。
第二步,进行推理。
根据“可能”等价于“不必然不”,题干的表述可以转换为“不必然今年所有城市房地产价格都不会下降”。
因此,选择 D 选项。
拓展
“可能 P”与“必然¬P”是矛盾关系,所以,“可能 P”等价于并非“必然¬P”,即“可能”等价于“不必然不”。
57、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正确答案:B,全站止确率:47%,易错项:D。 $47%$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题干关联词“如果……就……”,确定为翻译推理。
第二步,翻译题干。
$\textcircled{1}$ 明天阳光灿烂 $\twoheadrightarrow$ 小李和朋友去踏青
第三步,进行推理。
“小李爽约”是对题干命题的否定,“ $\mathrm{\Omega}^{\mathrm{\primeA\rightarrowB~}^{\prime}}$ ”的矛盾命题为“A 且¬B”,则 $\textcircled{1}$ 的矛盾命题为:“明天阳光灿烂且(¬小李和朋友去踏青)”,因此,可以推出“明天阳光灿烂,但小李没有和朋友一起去踏青”。
因此,选择 B 选项。
拓展
$\mathrm{A}{\rightarrow}\mathrm{B}$ 的矛盾命题:A 且¬B。
58、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56%$ ,易错项:C。
解析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题干关键词“有些”,确定为集合推理。
第二步,翻译题干。
$\textcircled{1}$ 有些想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大学生报考了公务员
$\textcircled{2}$ 艺术专业的大学生 $\twoheadrightarrow$ 不想从事行政管理工作
第三步,辨析选项。
A 项:“艺术生”与“报考公务员”无法构成递推关系,即从“艺术生”无法推出是否“报考公务员”,无法推出;
B 项:“艺术生”与“报考公务员”无法构成递推关系,即从“艺术生”无法推出是否“报考公务员”,无法推出;
C 项:“艺术生”与“报考公务员”无法构成递推关系,即从“艺术生”无法推出是否“报考公务员”,无法推出;
D 项:由 $\textcircled{1}$ 换位可得: $\textcircled{3}$ 有些报考了公务员的大学生想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由 $\textcircled{2}$ 换位可得: $\textcircled{4}$ 所有想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大学生都不是艺术专业的大学生;由 $\textcircled{3}\textcircled{4}$ 递推可得:有些报考了公务员的不是艺术专业的大学生,可以推出。
因此,选择 D 选项。拓展
(1)递推规则: $\mathrm{A}{\rightarrow}\mathrm{B}$ , $\mathrm{B}{\rightarrow}\mathrm{C}$ ,得到 $\mathrm{A}{\rightarrow}\mathrm{C}$ ;但需注意 $\mathrm{A}{\rightarrow}\mathrm{B}$ ,有的 B 是 C,无法递推得到 $\mathrm{A}{\rightarrow}\mathrm{C}$ ;
(2)集合推理三个换位: $\textcircled{1}$ “所有 S 都不是 $\mathrm{P}^{,}$ 换位可得“所有 P 都不是 $\mathrm{S}^{,}$ , $\textcircled{2}$ “所有 S 都是 P”换位可得“有的 P 是 $\mathrm{S}^{,}$ , $\textcircled{3}$ “有的 S 是 $\mathrm{P}^{,}$ 换位可得“有的 P 是 S”。
59、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46%,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题干关联词“如果……则……”,确定为翻译推理。
第二步,翻译题干。
$\textcircled{1}$ ①摄影→旅游
$\textcircled{2}$ ¬摄影 $\twoheadrightarrow$ 驾车
$\textcircled{3}$ ¬旅游 $\twoheadrightarrow$ 驾车
第三步,进行推理。
$\textcircled{3}$ 的逆否命题是: $\textcircled{4}$ 驾车 $\twoheadrightarrow$ 旅游,由 $\textcircled{2}\textcircled{4}$ 递推可得: $\textcircled{5}$ ¬摄影 $\twoheadrightarrow$ 旅游;
结合 $\textcircled{1}\textcircled{5}$ ,根据“归谬推理”可得:故无论张三是否喜欢摄影,他都喜欢旅游。
因此,选择 A 选项。
拓展
(1)归谬推理规则: $\mathrm{A}{\rightarrow}\mathrm{B}$ , $\neg\mathrm{A}\rightarrow\mathrm{B}$ ,可得 B;
(2)假言命题推理规则“肯前必肯后,否后必否前,否前未必否后,肯后未必肯前”;(3)递推规则: $\mathrm{A}{\rightarrow}\mathrm{B}$ ,$\mathrm{B}{\rightarrow}\mathrm{C}$ ,得到 $\mathrm{A}{\rightarrow}\mathrm{C}$ 。
60、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51%$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若干论断和真假限定,确定为真假推理。
第二步,找关系。
甲:要么 A,要么 C
乙:A 且 $\mathrm{C}{\rightarrow}\mathrm{B}$
丙: $\neg\mathrm{A}\rightarrow\neg\mathrm{B}$ 或 C
丁:¬B 且 A 且 C
乙和丁为矛盾关系。
第三步,看其余。
根据矛盾关系的特性“必有一真,必有一假”及题干的真假限定,“4 位评委中只有一人预测成立”,可知真话在乙和丁中,则其余的甲、丙都说假话;
由丙说假话,则其矛盾命题为真,可得¬A 且 $\sqsupset$ (¬B 或 C),即¬A 且 B 且 $\neg\mathrm{C}$ ,所以 B 市获得文明城市称号。因此,选择 B 选项。
拓展A→B 的矛盾命题:A 且¬B。
61、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66%$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题干有信息匹配特征,确定为分析推理。
第二步,分析条件,进行推理。
$\textcircled{1}\mathrm{A}{>}\mathrm{C}+\mathrm{D}$
$\textcircled{2}\mathrm{C}\texttimes\textcircled{2}$
$\textcircled{3}\textcircled{1}\textcircled{>}2$
$\textcircled{4}\mathrm{B}\geqslant1$
由 $\textcircled{2}$ “ $\mathrm{C}{\cdot}\mathrm{p}’$ 和 $\textcircled{3}$ “ $\mathrm{D}\geq2\mathrm{}’$ 可推出 $\mathrm{C}\geq3$ ;
再结合 $\textcircled{1}$ “ $\mathrm{\DeltaA>C+D}’$ 可推出 $\mathrm{A}\geq6$ ;
而 $\textcircled{4}$ “ $\mathrm{B}{\geq}1^{\mathrm{}{\cdot}{\rangle}}$ ,则 $\mathrm{A}\geq6$ 、 $\mathrm{B}\geq1$ 、 $\mathrm{C}\geq3$ 、 $\mathrm{D}\geq2$ , $\mathrm{A{+}B{+}C{+}D{\geq}12}$ ,即比赛中共获奖牌数至少有 12 枚。
因此,选择 C 选项。
62、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67%$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题干关联词“如果……则……”,确定为翻译推理。
第二步,翻译题干。
$\textcircled{1}$ 股票 $\twoheadrightarrow$ ¬期货
$\textcircled{2}$ 邮票 $\twoheadrightarrow$ 期货
$\textcircled{3}$ 邮票或外汇
$\textcircled{4}$ ¬外汇
第三步,进行推理。
结合 $\textcircled{3}\textcircled{4}$ ,根据“否定肯定式”,可得:邮票;
“邮票”是对 $\textcircled{2}$ 的“肯前”,根据“肯前必肯后”,得到“期货”;
“期货”是对 $\textcircled{1}$ 的“否后”,根据“否后必否前”,得到“¬股票”。
因此,选择 B 选项。
拓展
(1)或关系的否定肯定式:A 或 B 为真, $\neg\mathrm{A}\rightarrow\mathrm{B}$ 。即或关系为真表示 A 和 B 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如果 A 不是真的,那 B 就一定为真;
(2)假言命题推理规则“肯前必肯后,否后必否前,否前未必否后,肯后未必肯前”。63、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76%$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题干关联词“只有……才……”,确定为翻译推理。
第二步,翻译题干。
$\textcircled{1}$ ¬吴或¬钱
$\textcircled{2}$ 钱 $\twoheadrightarrow$ 孙
$\textcircled{3}$ 李 $\twoheadrightarrow$ 周
$\textcircled{4}$ 要么赵,要么李
$\textcircled{5}$ ¬钱 $\twoheadrightarrow$ ¬赵
$\textcircled{6}$ ¬孙
第三步,进行推理。
$\textcircled{6}$ 是对 $\textcircled{2}$ 的“否后”,根据“否后必否前”,得到“¬钱”,排除 D 项;
“¬钱”是对 $\textcircled{5}$ 的“肯前”,根据“肯前必肯后”,得到“¬赵”,排除 A 项;
由 $\textcircled{4}$ “要么赵,要么李”,由“¬赵”,得到“李”,而“李”是对 $\textcircled{3}$ 的“肯前”,根据“肯前必肯后”,得到“周”。
因此,选择 C 选项。64、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72%$ ,易错项:B。
解析第一步,确定题型。
题干有信息匹配特征,确定为分析推理。
第二步,分析条件,进行推理。
根据(1)C 星与 E 星相邻,故 A 项错误,排除;
根据(3)F 星与 C 星相邻,故 B、C 项错误,排除。
因此,选择 D 选项。65、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69%$ ,易错项:C。
解析第一步,确定题型。
题干有信息匹配特征,确定为分析推理。
第二步,分析条件,进行推理。
“F 星”提到最多,利用最大信息优先原则,所以从“F 星”入手。
由“F 星在 E 星的北侧和 A 星的南侧”,则从北至南:A、F、E;
再由(2)(3)可得从北至南: $\textcircled{1}\mathrm{A}$ 、B、F、C、E 或 $\textcircled{2}$ A、C、F、B、E;
再结合(1),发现与 $\textcircled{2}$ 矛盾,则 $\textcircled{1}$ 正确;
由“G 与最南侧的某星相邻”,可知 G 是南侧数第二位,则剩下的 D 星就是最南边的星星;
结合 $\textcircled{1}$ ,可得七颗星从北至南:A、B、F、C、E、G、D,因此,最中间的星星是 C 星。
因此,选择 A 选项。
66、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29%$ ,易错项:C。
解析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是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
多定义,考查“纯公共产品”,其关键信息如下:$\textcircled{1}$ 公共部门提供,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textcircled{2}$ 任何一个人对某种物品的消费不会减少其他人对其消费。
第三步,辨析选项。
A 项:一国的国防,符合“公共部门提供,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符合定义;
B 项:因拥挤而收费的高速公路,高速公路可容纳人数是有限的,一个人对它的消费会影响到其他人对它的消费,不符合定义;
C 项:公园的场地是有限的,可容纳的人数也是有限的,一个人对它的消费会影响到其他人对它的消费,不符合定义;
D 项:商场提供的免费赠品,不满足“由公共部门提供,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不符合定义。
因此,选择 A 选项。
67、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89%$ ,易错项:C。
解析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是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
固定资产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而贬值。
第三步,辨析选项。
A 项:更换磨床的主要部件,是由于高效率使用,并非“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而贬值”,不符合定义;
B 项:购置一年的电脑保养如新却不值钱,属于“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造成的贬值”,符合定义;
C 项:老蔡使用传统木匠工具属于个人喜好,并非“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而贬值”,不符合定义;
D 项:进口设备的效率未充分发挥,是由于技术人员积极性不高,并非“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而贬值”,不符合定义。
因此,选择 B 选项。
68、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83%$ ,易错项:C。
解析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是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
$\textcircled{1}$ 利用他人作为工具来作案;
$\textcircled{2}$ 与被利用者不存在共同犯罪。
第三步,辨析选项。
项:甲某负责望风,就是参与到具体作案过程中,和其他人共同犯罪,不符合定义;
B 项:甲某利用不知情的护士作为工具来作案,体现了“利用他人作为工具来作案”,护士不存在共同犯罪,符合定义;
C 项:甲某是销赃行为,不符合“利用他人来作案”,不符合定义;
D 项:甲某个人发送非法获得的照片,不符合“利用他人来作案”,不符合定义。
因此,选择 B 选项。
69、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63%$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非题。第二步,找关键信息。
$\textcircled{1}$ 非法占有为目的;
$\textcircled{2}$ 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
$\textcircled{3}$ 采取欺骗手段,骗取对方财物。
第三步,辨析选项。
A 项:周某伪造票据,在签订履行合同的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的信任,并骗得其财物,符合定义;
B 项:宋某在履行和甲方签订的合同过程中,通过涂改汇票存根金额的方式欺骗甲方,并骗得对方的货物,符合定义;
C 项:吴某以欺骗的方式和保险公司签订保险代理合同,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将代收的保险费占为己有拒不交付,符合定义;
D 项:林某以私刻公章的方式骗取单位资金,并未涉及合同,不满足“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不符合定义。
因此,选择 D 选项。
70、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92%$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是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
将轻微的身体不适现象看成严重疾病。
第三步,辨析选项。A 项:王某情绪低落对工作不积极,未体现“身体不适”,不符合定义;
B 项:李某操劳过度住院了,其是真的生病了,并非“将身体不适看成严重疾病”,不符合定义;
C 项:工友因肺病去世后,其他同事把轻微的身体不适也看成肺病,符合定义;
D 项:小王怀疑单位同事捣鬼使她晋升受阻,未体现“身体不适”,不符合定义。
因此,选择 C 选项。
71、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69%$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是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
对未完成的工作比对已完成的工作有较好的记忆效果。
第三步,辨析选项。A 项:妻子反复弹奏一组乐句的头三个和弦,属于“未完成的工作”,在未完成之前就会深刻地停留在人的脑海中,让人产生完成它的欲望,丈夫听到还差最后一个和弦,产生强烈的弹完乐曲的欲望,符合定义;
B 项:温故而知新,是指温习已学的知识从中获得新的领悟,不属于“未完成的工作”,不符合定义;
C 项:努力完成自己认准的事情,不涉及未完成的工作和已完成的工作的比较,不符合定义;
D 项:看书时思考是否将未读的内容看完,不涉及未读的内容比已读的内容有较好的记忆力,不符合定义。
因此,选择 A 选项。
拓展
蔡格尼克记忆效应是指人们天生有一种办事有始有终的驱动力,人们之所以会忘记已完成的工作,是因为欲完成的动机已经得到满足;如果工作尚未完成,这同一动机便使他对此留下深刻印象。蔡格尼克效应使人走入两个极端:一个是过分强迫,面对任务非得一气呵成,不完成便死抓着不放手,甚至偏执地将其他任何人事物置身事外;另一端是驱动力过弱,做任何事都拖沓啰嗦,时常半途而废,总是不把一件事情完全完成后再转移目标,永远无法彻底地完成一件事情。
72、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94%$ ,易错项:D。
解析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是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
$\textcircled{1}$ 反复过度使用网络;
$\textcircled{2}$ 精神行为障碍。
第三步,辨析选项。
A 项:小丽上网处理文字材料,是一种工作形式,未体现“精神行为障碍”,不符合定义;
B 项:小王沉迷网络游戏,体现了“反复过度使用网络”,不上网就好像掉了魂,体现了“精神行为障碍”,符合定义;
C 项:小李失魂落魄是由于公司破产导致的,并非“反复过度使用网络”,不符合定义;
D 项:李先生的心理问题是由于过度关注股市导致的,并非“反复过度使用网络”,不符合定义。
因此,选择 B 选项。
73、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58%$ ,易错项:A。
解析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是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
$\textcircled{1}$ 同种生物的个体;
$\textcircled{2}$ 表现的多样性的状态。
第三步,辨析选项。
A 项:雄兔和雌兔,虽是同种生物,但不同的特征是由于性别不同所致,属于性二型现象,通常不属于这个术语,不符合定义;
B 项:树叶体现了“同种生物”,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体现了树叶多样性的状态,符合定义;
C 项:斑马和马在生物学的种属概念上是不同种的生物,不符合定义;
D 项:强调的是河流是一直处在变化之中的,但河流,不属于“生物个体”,不符合定义。
因此,选择 B 选项。
拓展
性二型是指在雌雄异体的有性生物中,反映身体结构和功能特征的某些变量在两性之间常常出现固有的和明显的差别,使得人们能够以此为根据判断一个个体的性别现象。
74、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83%$ ,易错项:D。
解析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是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
买产品时附带获得的各种利益。
第三步,辨析选项。A 项:赠送一年的保险,是买车时附带获得的利益,符合定义;
B 项:购物享受八折优惠,是商家推出的购买优惠政策,不属于“买产品时附带获得的利益”,不符合定义;
C 项:前 100 名顾客享受优惠购机,是商家推出的购买优惠政策,不属于“买产品时附带获得的利益”,不符合定义;
D 项:vista 操作系统是否免费提供给 XP 用户使用并不明确,所以不确定是附带的利益,不符合定义。
因此,选择 A 选项。
75、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33%$ ,易错项:D。
解析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非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
$\textcircled{1}$ 把正常卫生范围内的事物认为是肮脏的;
$\textcircled{2}$ 强迫性地清洗、检查及排斥。
第三步,辨析选项。
A 项:胡某把正常卫生范围内的手和衣物认为是肮脏的,强迫自己多次、长时间清洗,符合定义;
B 项:斯密先生外出入住的房间一律白色是对颜色的偏好,白色和卫生不能混为一谈,所以不一定是洁癖,不符合要件,不符合定义;
C 项:避免在公共汽车与他人接触,体现了该女士把正常卫生范围内接触的人和物都认为是肮脏的,符合定义;
D 项:“李某不允许孩子在外面乱吃东西”,是因为觉得不卫生而排斥,“不允许孩子接近生病的小朋友”是认为不卫生而排斥,符合定义。
因此,选择 B 选项。
76、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64%$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综合分析问题,且需选出正确的选项。
第二步,定位第一段,“2000 年,我国 GDP 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 GDP 的 $12,3%$ ,占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 $25,7%$ ,占德国国内生产总值的 $63,1%$ ,占法国国内生产总值的 $90,2%$ ”。
第三步,现期比重计算,设我国 2000 年的 GDP 为 $\mathrm{X}$ ,根据整体量 $=$ 部分量÷比重,因数据差异大,分母简单取$x$ $x$ $x$ $x$
整,则美国 GDP 约为 $\overline{{12%}}$ ;日本 GDP 约为 $\overline{{26%}}$ ;德国 GDP 约为 $63%$ ;法国 GDP 约为 $\overline{{90%}}$ 。
$x$ 1 ${\frac{1}{2}}\times{\frac{x}{26%}}={\frac{x}{52%}}$
(1),德国 GDP( $\overline{{63%}}<\bar{\overline{{2}}}$ 日本 GDP ( ),正确。
(2),日本 GDP $(\frac{x}{26%})<\frac{1}{2}\frac{1}{2\sharp\sharp\sharp\sharp:{\mathrm{GDP~}}(:2}\times\frac{x}{12%}=\frac{x}{24%}$ ),正确。
(3),法国 GDP( ) $\frac{x}{90%}_{)}<\frac{1}{3}$ 日本 GDP ${\frac{1}{3}}\times{\frac{x}{26%}}={\frac{x}{78%}}$ ),正确。
(4),中国 $\mathrm{{GDP}:\left(\mathrm{{x}}\right):>:\overline{{{4}}}}$ 日本 GDP( ${\frac{1}{4}}\times{\frac{x}{26%}}={\frac{x}{100^{+}%}}$ ),错误。一共有 3 项正确。
因此,选择 B 选项。
77、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66%$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现期比重计算中求整体量问题。
第二步,定位第二段,“我国 2001 年人均国民收入(GNI)为 1000 美元,2007 年达到 2360 美元……2001 年我
国人均 GNI 相当于世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 $19,2%$ ,2007 年相当于世界平均国民收入的 $29,7%$ ”。
第三步,根据整体量 $=$ 部分量÷整体量,第一问 A、B 选项为同一个数,与余下选项首位不同,分母从左向右截1000
取前两位,代入数据可得 2001 年世界人均 GNI 约为 $\overline{{19%}}$ ,首位商 5,排除 C、D 选项;余下选项第二问首位不2360
同,分母从左向右截取前两位,2007 年世界人均 GNI 为 $\overline{{30%}}$ ,首位商 7,排除 B 选项。
因此,选择 A 选项。
78、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22%$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年均增长率计算。第二步,定位文字材料,“1978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只有 1473 亿美元,到了 2007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 32801 亿美元,1978 年,人均国民收入(GNI)为 190 美元,2007 年达到 2360 美元”。第三步,根据( $1+$ 年均增长率) $\mathbf{\omega}^{n}=\mathbf{\alpha}$ 末期量÷初期量(江苏省考年均增长类计算大多需要“翻旧账”),当 n 相等时,比较年均增长率只需比较末期量÷初期量,根据分数性质(分子大且分母小的分数大),,则 1979~2007 年我国 GDP 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应高于人均 GNI,排除 B、C 选项。我
国 GDP 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和人均 GNI 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 ${\sqrt[20]{\frac{32801}{1473}}}-1\approx{\sqrt[20]{22}}-1$ ${\sqrt[29]{\frac{2360}{190}}}-1\approx{\sqrt[29]{12}}-1$ ,由于 $\mathrm{n}{=}29$ 非常大,22、12 开方后的差距将会非常小(即使),排除 A 选项。
因此,选择 D 选项。
79、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38%$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年均增长率比较。
第二步,定位第一段,“2000 年,我国 GDP 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 GDP 的 $12,3%$ ,占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 $25,7%$ ,占德国国内生产总值的 $63,1%$ 。2005 年,我国 GDP 是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 $18,1%$ ,是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 $49,3%$ ,是德国国内生产总值的 $80.5%$ ”。
第三步,设我国 2000 年的 GDP 为 $\mathrm{X}$ ,2005 年 GDP 为 y,根据整体量 $=$ 部分量÷比重,数据取整,可得 2000 年美$x$ $x$ $x$ $\frac{y}{18%}$ $\frac{y}{49%}$ $\frac{y}{81%}$
国、日本、德国 GDP 分别为 、 、 $63%$ ,2005 年三者分别为 、 、 ;根据( $1+$ 年均增长率) ${\v O}^{n}=$ 末期量÷基期量(江苏省考年均增长类计算大多需要“翻旧账”),当 $\boldsymbol{\mathrm n}$ 相等时,比较年均增长率只需比较末期量÷基期量,美国、日本、德国 GDP 的末期量÷基期量分别为: ${\frac{y}{18%}}\div{\frac{x}{12%}}={\frac{12}{18}}\times{\frac{y}{x}}$ 、122663
、 ,则只比较 、 、 $\overline{{81}}$ 三个分数即可,量级相等,直除首位分别商 6、5、7,则三个国家 GDP 年平均增长速度由快到慢为德国、美国、日本。
因此,选择 C 选项。
80、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54%$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年均增长量计算问题。
第二步,定位第二段,“2007 年我国人均 GNI 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比例,比 1978 年高 19.6 个百分点”。第三步,年均增长量 $=$ (末期量-初期量)÷相差年份(江苏省考年均增长类计算大多需要“翻旧账”),结合材料“末期量-初期量”即“19.6 个百分点”, $1979^{\sim}2007$ 年,我国人均 GNI 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比例平均每年上升 个百分点,直除首位商 6。 ${\frac{19.6}{2007-1978}}={\frac{19.6}{29}}$
因此,选择 B 选项。
81、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67%$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现期比重计算中求部分量问题。
第二步,定位表格,全市共有劳动力 143.19 万人,50 岁以上的劳动力占 $26,0%$ 。
第二步,根据部分量 $=$ 整体量 $\times$ 比重,可得南京市各区县农村劳动力中,年龄在 50 岁以上的劳动力有 $143.19\times$ $26%\approx143\times\overline{{4}}$ 万人,首两位商 35,最为接近的是 B 选项。
因此,选择 B 选项。
82、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44%$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读数比较。
第二步,定位表格。南京市农村劳动力中, $20\mathrm{\sim}30$ 岁、 $30^{\sim}40$ 岁、 $40^{\sim}50$ 岁所占的比例分别为 $14,4%$ , $25,2%$ , $22,8%$ 。第三步,在 $20^{\sim}50$ 岁的劳动力中,显然 $\phantom{-}30^{\sim}40$ 岁、 $40^{\sim}50$ 岁两个年龄段的劳动力人数占比更多,因此平均年龄在$30^{\sim}50$ 岁这一区间的可能性最大。
因此,选择 B 选项。
83、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73%$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读数比较。
第二步,定位表格“全市”所在列的下半部分。
第三步,观察可知,南京市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构成中比例最高的是初中( $48,6%$ )。
因此,选择 D 选项。
84、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57%$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和差比较。
第二步,定位表格“全市”所在列。
第三步,选项占南京市农村劳动力的比例分别为:20 岁以下占比 $11,6%$ ; $20^{\sim}30$ 岁占比 $14.4%;30\widetilde{~}50$ 岁占比 $25,2%$ $+22.8%=48%$ ;50 岁以上占比 $26%$ 。劳动力最集中的年龄段是 $30^{\sim}50$ 岁。
因此,选择 C 选项。
85、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47%$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其他计算。
第二步,定位表格“劳动力人数(万人)”所在行。
第三步,南京市各区县农村劳动力人数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34.79,32.08,20.32,19.83,16.82,7.48,7.10,4.77,故南京市各区县农村劳动力人数的中位数是 ${\frac{19.83+16.82}{2}}\approx{\frac{20+17}{2}}=18^{+}$ (万人)。
因此,选择 A 选项。
拓展
中位数,又称中点数,中值,是按顺序排列的一组数据中居于中间位置的数,即在这组数据中,有一半的数据比他大,有一半的数据比他小。若共有奇数个数字,则中位数是中间的那个数,若共有偶数个数字,则中位数为中间两个数字的平均值。
86、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50%$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现期平均数计算中单平均数计算问题。
第二步,定位表格最后一行,2006 年国际旅游总支出 8038.7 亿美元,出境旅游人数 103098 万人次。
第二步,根据平均数=总数÷总个数,观察选项量级一致,首位相同,则不考虑换算单位,分母从左向右截取前8039
三位,分子简单取整即可,可得 2006 年世界出境旅游的平均支出是 ,首两位商 78。
因此,选择 C 选项。
87、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30%$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现期平均数比较。
第二步,定位表格 2006 年数据。
第三步,根据平均数 $=$ 总数÷总个数,可得国际旅游平均支出 $=$ 国际旅游支出÷出境旅游人数,读数发现出境旅
游人数排名第一的是香港(分母相对最大),但其国际旅游支出并不在前十中(分子相对较小),根据分数性质(分子小且分母大的分数小),故香港平均支出相对低,排除 A、B 选项;波兰国际旅游支出并不在前十,可知259.9 $203.5^{-}$
其应小于 203.5 亿美元,将 C 选项加拿大的平均支出( )与 D 选项波兰的平均支出 相比较,根据
分数性质,后者更小,故排除 C 选项。
因此,选择 D 选项。
88、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45%$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年均增长量计算。第二步,定位表格,1995 年中国国际旅游支出 36.9 亿美元,2006 年 282.4 亿美元。第三步,根据年均增长量 $\left[=\right]$ (末期量-初期量)÷相差年份(江苏省考年均增长类计算大多需要“翻旧账”,但此题无法得出 1994 年数据,故初期无需往前推), 分子取整,可得 $1995^{\sim}2006$ 年中国国际旅游支出的年平均增
长量是2006-1995 $\frac{282-37}{2006-1995}=\frac{245}{11}$ (亿美元),直除首两位商 22。
因此,选择 A 选项。
89、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52%$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现期平均数比较。
第二步,定位表格,1995 年美国旅游支出 609.2 亿美元,人数 5128.5 万人次;德国旅游支出 665.3 亿美元,人数未进入前 10 名。
第三步,根据国际旅游平均支出 $=$ 国际旅游支出÷出境旅游人数,国际旅游支出:美国 德国,出境旅游人数:美国 德国,美国相对于德国,分子更小分母更大,根据分数性质,美国国际旅游平均支出低于德国。因此,选择 B 选项。
90、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30%$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综合分析问题,且需选出正确的选项。
第二步,(1),现期比重计算中求比重,定位表格数据,1995 年国际旅游支出位于前三位的国家或地区分别为德国、美国、日本,根据比重 $=$ 部分量÷整体量,数据取整,得其国际旅游支出总额占当年世界国际旅游支出的比重约为 ${\frac{665+609+470}{4582}}={\frac{1744}{4582}}>{\frac{1}{3}}$ ,正确。
(2),现期比重计算中求比重,定位表格数据,1995 年出境旅游人数位于前三位的国家或地区分别为美国、英国、波兰,根据比重 $=$ 部分量÷整体量,数据较长分子分母整体截位舍相同,得其出境旅游人数之和占当年世界出境旅游人数总和的比重约为 $\frac{513+413+364}{5793}=\frac{1290}{5793}>\frac{1}{5}$ ,错误。
(3),现期比重计算中求比重,定位表格数据,2006 年国际旅游支出位于前三位的国家或地区分别为美国、德国、英国,根据比重 $=$ 部分量÷整体量,数据较长分子分母整体截位舍相同,其国际旅游支出总额占当年世界国际旅游支出的比重约为 $\frac{104+84+78}{804}=\frac{266}{804}<\frac{1}{3}$ ,错误。
(4),现期比重计算中求比重,定位表格数据,2006 年出境旅游人数位于前三位的国家或地区分别为香港、德国、英国,根据比重 $=$ 部分量÷整体量,数据较长分子分母整体截位舍相同,其出境旅游人数之和占当年世界出境旅游人数总和的比重为 ${\frac{76+71+70}{1031}}={\frac{217}{1031}}>{\frac{1}{5}}$ ,错误。则一共有 1 项是正确的。因此,选择 D 选项。
91、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53%$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综合分析问题,且需选择正确的一项。
第二步,A 选项,读数比较,定位白色柱状图, $2002^{\sim}2005$ 年财政预算内资金逐年降低,错误。
B 选项,读数比较,定位黑色柱状图, $2002^{\sim}2005$ 年其他资金逐年增加,正确。
C 选项,读数比较,定位灰色柱状图,财政专项资金 2003 年(12 亿元)大于 2004 年(11 亿元),错误。
D 选项,比重比较,定位灰色柱状图,根据比重 $=$ 部分量÷整体量,2003 年财政专项资金大于 2004 年(分子更大),而资金总量明显低于 2004 年(分母更小),根据分数性质,2004 年比重同比下降,错误。
因此,选择 B 选项。
92、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52%$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比重比较。
第二步,根据比重 $=$ 部分量÷整体量,可得各选项财政预算内资金占中国污染治理资金来源的比重依次为:2000年, ;2001 年, ${\frac{33}{33+7+197}}={\frac{33}{237}}$ ${\frac{36}{36+8+130}}={\frac{36}{174}}$ ;2002 年, ${\frac{42}{42+7+140}}={\frac{42}{189}}$ ;2003 年,。根据分数性质(分子大且分母小的分数大),2001 年比重大于 2000 年、2003 年,排 $\frac{19}{19+12+191}=\frac{19}{222}$ 除 A、D 选项。2001 年、2002 年比重量级相同,直除首两位分别为 20、22,则比重最大的为 2002 年。
因此,选择 C 选项。
93、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65%$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年均增长量计算。
第二步,定位柱状图,2005 年其他资金为 483 亿元,2002 年为 140 亿元。第三步,根据年均增长量 $=$ (末期量-初期量)÷相差年份(江苏省考年均增长类计算大多需要“翻旧账”),
可得 $2003^{\sim}2005$ 年其它资金的年平均增长量是 ${\frac{483-140}{3}}={\frac{343}{3}}>_{100}$ 100(亿元)。
因此,选择 C 选项。
94、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70%$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现期比值计算。
第二步,定位柱状图。
第三步,2000 年到 2005 年的 6 年中,财政预算内资金的 6 年总和相当于 2005 年其它资金的 ${\frac{33+36+42+19+14+8}{483}}={\frac{152}{483}}$ ,直除首位商 3。
因此,选择 A 选项。
95、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40%$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增长率计算比较。
第二步, $2000^{\sim}2004$ 年中国污染治理资金总额依次为:2000 年, $33+7+197=237$ (亿元);2001 年, $36+8+$ $130{=}174$ (亿元);2002 年, $42+7+140=189$ (亿元);2003 年, $19+12+191=222$ (亿元);2004 年,14$+11+283=308$ (亿元)。根据增长率 $=$ (现期量-基期量)÷基期量,观察数据可知,2001 年总额低于上年(增速为负),其他年份均大于上年(增速为正),则 2001 年增速最小。
因此,选择 D 选项。
96、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28%$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增长率计算比较。
第二步,定位图中数据。
第三步,加法计算考虑截位舍相同, $2003^{\sim}2008$ 年进出口总额依次为:2003 年, $44+41=85$ ;2004 年, $59+56$ $=115$ ;2005 年, $76+66=142$ ;2006 年, $97+79=176$ ;2007 年, $122+96=218$ ;2008 年 $143+113=256$ 。根据增长率 $=$ (现期量-基期量)÷基期量,可得各选项进出口总额增长率依次为:2004 年, ${\frac{115-85}{85}}={\frac{30}{85}}$ ;2005 年, ;2007 年, ;2008 年, 。根据分数性质(分 ${\frac{142-115}{115}}={\frac{27}{115}};{\mathrm{2007}}\neq{\mathrm{,~{\frac{~218-176}{176}}}}={\frac{42}{176}};{\mathrm{{\frac{~256-218}{2008}}\neq{\mathrm{,218}}={\frac{}}$ 子大且分母小的分数大),2004 年增速大于 2005 年,2007 年增速大于 2008 年,故排除 B、D 选项;2004 年、2007 年增速量级相同,首位分别为 3、2,故 2004 年增长最快。368}{2126}}
因此,选择 A 选项。
97、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30%$ ,易错项:B。
解析
本题考查综合分析问题,且需选出正确的选项。
第二步,(1),读数比较,定位货物进口柱状图, $2004^{\sim}2008$ 年中国货物进口额呈逐年增大趋势,正确。
(2),读数比较,定位货物出口柱状图, $2004^{\sim}2008$ 年中国货物出口额呈逐年增大趋势,正确。
(3),增长率计算比较,定位货物进口柱状图,根据增长率 $=$ (现期量-基期量)÷基期量,数据较长,分子分母整体考虑截位舍相同,得 2005 年中国货物进口增速为 ${\frac{660-561}{561}}={\frac{99}{561}}{=17}+%$ ;2006 年,${\frac{792-660}{660}}={\frac{132}{660}}{=20%}$ =20%,故 2006 年的增速高于 2005 年,错误。
(4),增长率计算比较,定位货物出口柱状图,根据增长率 $=$ (现期量-基期量)÷基期量,数据较长,分子- 24 -
分母整体考虑截位舍相同,可得 $2005^{\sim}2008$ 年中国货物出口的年增速依次为:2005 年,
${\frac{762-593}{593}}={\frac{169}{593}}=28^{+}%$ ;2006 年, ${\frac{969-762}{762}}={\frac{207}{762}}=27^{+}%$ ;2007 年, ${\frac{1218-969}{969}}={\frac{249}{969}}=25%$ ;2008 年, $\frac{143-122}{122}=\frac{21}{122}<20%$ ,增速逐年减缓,正确。一共有 3 项正确的。
因此,选择 C 选项。
98、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42%$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比重比较。
第二步,定位图中数据。
第三步,根据比重 $=$ 部分量÷整体量,数据较长,分子分母整体考虑截位舍相同,各选项货物进出口差额占当年货物进出口总额比重依次为:2003 年, ;2004 年, ${\frac{438-413}{438+413}}={\frac{25}{851}}$ ${\frac{593-561}{593+561}}={\frac{32}{1154}}$ ;2007 年,;2008 年, 。根据分数性质(分子大且分母小的分数大),2007 年、2008 ${\frac{122-96}{122+96}}={\frac{26}{218}}$ ${\frac{143-113}{143+113}}={\frac{30}{256}}$ 年比重大于 2003 年,排除 C、D 选项;2003 年、2004 年比重量级相同,首两位分别为 29、27,则最小为 2004年。
因此,选择 B 选项。
99、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69%$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现期倍数计算。
第二步,定位柱状图,2008 年出口额为 14285 亿美元,进口额 11331 亿美元;2003 年出口额为 4382 亿美元,进口额为 4128 亿美元。
步,选项为连续自然数,分母从左向右截取前三位,分子舍相同,2008 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约是 2003 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的 ≈3(倍)。 ${\frac{1429+1133}{438+413}}={\frac{2562}{851}}_{\approx3}$
因此,选择 A 选项。
100、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58%$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综合分析问题,且需选出在正确的一项。
第二步,定位柱状图,2008 年出口额为 14285 亿美元,进口额 11331 亿美元;2007 年出口额为 12180 亿美元,进口额为 9558 亿美元。
第三步,四个选项均为现期比重计算,根据增长量 $=$ 现期量-基期量,简单加减法计算考虑截位舍相同,得 2008年中国货物进出口增长总额约为( $143+113$ )-( $122+96)=38$ ,出口额增长约 $143-122{=}21$ ,根据比重 $=$ 部21
分量÷整体量,可得出口额增长额占进出口增长总额的 $38\approx55%$ ,则进口额增长额约占 $1-55%{=}45%$ 。故只有 D选项满足。
因此,选择 D 选项。
文章作者 考公
上次更新 2025-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