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424江苏公务员考试_行测_真题_A卷_参考答案及解析
文章目录
2011 年 0424 江苏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A 卷)参考答案及解析
1、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22%$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先描述了作为翻译最无奈的事情就是生活在单语体系中的人看不见翻译的困难和翻译工作者的挣扎。最后一句话补充说明作为翻译人员的无能为力。文段为“总—分”结构,重点句为首句,主要描述翻译的困难及无奈。
第二步,对比选项。D 项是对重点句的同义替换。
因此,选择 D 选项。
拓展
A 项和 B 项:主体词“语言”与原文主体词“翻译”不一致。C 项:说法片面,文段表达的是翻译的困难和翻译工作者的“挣扎”,而“辛苦”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2、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93%$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引用两项调查数据表明中国孩子想象力很差,认为自己拥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占比很低,对培养想象力的期望值也很低。根据两项调查数据结果可知中国孩子缺乏想象力与创造力,主体词为“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二步,对比选项。C 项与文段重点内容一致。
因此,选择 C 选项。
拓展
A 项、B 项和 D 项:均与原文主体词不一致。
3、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49%$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分析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文段中的四句话结构为: $\textcircled{1}$ 之所以……, $\textcircled{2}$ 不仅是因为……, $\textcircled{3}$ 而且还因为……是……, $\textcircled{4}$ 是……所以 $\textcircled{1}$ 是结果, $\textcircled{2}\textcircled{3}\textcircled{4}$ 是原因, $\textcircled{2}\textcircled{3}$ 是递进关系, $\textcircled{3}\textcircled{4}$ 是并列关系。
第二步,辨析选项。A 项,“不仅……而且”表递进关系,因此 $\textcircled{2}$ 与 $\textcircled{3}$ 是递进关系,理解正确。B 项,“之所以……是因为”表明 $\textcircled{1}$ 为结论, $\textcircled{2}\textcircled{3}\textcircled{4}$ 为原因,因此 $\textcircled{1}$ 与 $\textcircled{4}$ 是因果关系,非承接关系,理解错误。C项,“是…·…·,是…..”为并列句式,因此 $\textcircled{3}$ 与 $\textcircled{4}$ 是并列关系,理解正确。D 项,“之所以……是因为”表明 $\textcircled{1}$ 与 $\textcircled{2}$ 是因果关系,理解正确。
因此,选择 B 选项。
4、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27%$ ,易错项:D。
解
第一步,分析文段,找到作者论述“个人情感往往会渗入研究结果”的关键信息。文段首先提出情感的触动免不了影响研究的结果这是客观事实,接着表达作者的观点。通过“不过,不要紧”“并不是一件太糟的事情”“有益的维度”这几个词不难看出作者认为这一现象还是有一定好处的。
第二步,对比选项。B 项“情有可原”指有可原谅的地方,符合作者的看法。
因此,选择 B 选项。
拓展
A 项:“不可避免”属于“不过”之前的内容,只是客观陈述事实,不是作者的态度。C 项:“有利有弊”是对现象的辩证描述,而作者通过“而且”侧重强调这个现象还有有利的一面。D 项:“益大于弊”无中生有,文段并没将“益”和“弊”进行比较。
5、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59%$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定位原文,“在文化姿态上不能独尊儒术”的原因出现在“在文化姿态上不能独尊儒术”这句话之前。第二步,A 项对应“在文化姿态上不能独尊儒术”之后的两句话,这两句话说明在弘扬孔子文化过程中,对思想上的悖论也应予以合理解释,也就是说弘扬孔子文化的同时还应弘扬像启蒙思想这样的先进因素,因此“格格不入”的说法不符合文意。B 项对应“中华文化中很多不同的思想同样有利于现代的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可知“儒家以外的古代思想流派也有合理成分”符合文意。C 项、D 项对应“弘扬古代文化为的是同现代文明对接,并实现科学转化”,“实现科学转化”说明儒家思想并非完美,应该对其作科学的分析和鉴别,因此 C 项、D 项均符合文意。
第三步,对比选项。B 项、C 项和 D 项都是“在文化姿态上不能独尊儒术”的原因,A 项说法并非原因,且本身说法有误。
因此,选择 A 选项。
6、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58%$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定位原文,“生物学家质疑传统的癌症分类法”的原因出现在 $\textcircled{1}$ 和 $\textcircled{2}$ 中。根据 $\textcircled{1}\textcircled{2}$ 句可知,生物学家开始质疑传统的癌症分类法是因为“这些信息”,即“生物学家们收集分子层次上的癌症成因信息”,根据 $\textcircled{2}$ 句的解释可知,分子层面的癌症成因信息是指在分子层次上,突变使得细胞以不受控制的形式生长而形成肿瘤。第二步,对比选项。D 项说法是生物学家质疑传统的癌症分类法的原因。
因此,选择 D 选项。
7、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44%$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分析语境。根据 $\textcircled{3}$ 句“存在于不同的器官,却由相同的突变引发的肿瘤”共同点比较多, $\textcircled{4}$ 句“存在于相同的器官,却由不同突变引起的肿瘤可能非常不同”可知,该空应该填入一个能体现 $\textcircled{4}$ 与 $\textcircled{3}$ 句意相反的连词。第二步,对比选项。C 项“反之”能够体现前后的相反关系。
因此,选择 C 选项。
8、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49%$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通读原文,将选项与文段一一对应。
第二步,辨析选项。文章 $\textcircled{8}\textcircled{9}$ 句围绕“可以借用艾滋病治疗方法来治疗癌症”展开。A 项对应 $\textcircled{6}$ 句,说明的是常规治疗癌症方法的弊端,但并不足以说明可以用艾滋病治疗方法治疗癌症,因此 A 项不符合文意。B 项、C 项对应 $\textcircled{8}$ 句“治疗可能需要采用靶向药物的鸡尾酒疗法,鸡尾酒的配方随肿瘤的突变随之调节”,都属于“艾滋病治疗方法”的内容,符合文意。D 项对应 $\textcircled{9}$ 句“如果发现病毒对某种药物产生抗性,就换用另一种药物”,也属于“艾滋病治疗方法”的内容,符合文意。
因此,选择 A 选项。
9、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60%$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定位原文,“这种治疗癌症的方法得以实现”的关键出现在 $\textcircled{1}$ 句中“当前最需要也是最艰巨的努力在于:识别那些在个别细胞中自然产生的致癌突变”。根据“当前最需要”“最艰巨”可知,“这种治疗癌症的方法得以实现”的关键就在于“识别那些在个别细胞中自然产生的致癌突变”。
第二步,对比选项。C 项符合文意。
因此,选择 C 选项。
10、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56%$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通读全文,分析各段落之间关系。文段为“分—总—分”结构, $\textcircled{1}$ 为“提出问题”,这部分描述了生物学家对传统癌症分类方法提出的质疑。 $\textcircled{5}\textcircled{9}$ 为“解决问题”,指出可以借用艾滋病治疗方法来治疗癌症。最后 $\textcircled{1}-\textcircled{13}$ 指出为了使这种治疗方法得以实现,科学家们做出的努力。
第二步,对比选项,B 项符合要求。
因此,选择 B 选项。
11、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92%$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分析第一空。根据“不能打破……自由的感觉”可知,“不能打破心的四壁”与后面的句子是一种假设关系。B 项“只要……就……”表充分条件,D 项“然而”是转折关联词,不符合文意,排除 B 项和 D 项。第二步,分析第二空。根据“给你整个大海”“你也找不到……”可知,第二空依然填入表假设关系的关联词。A 项“虽然”常引导既定事实,与“可是、但是”等呼应,表示转折关系,排除 A 项。C 项“即使”表示假定条件,与后文“也”连用,符合语境。
因此,选择 C 选项。
12、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84%$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分析第一空。文段表述了央视国际的《每周质量报告》关于孩子突然耳聋的病因的报道。A 项“披露”指发表、公布,符合文意。B 项“揭露”指使隐蔽的事物显露,常搭配矛盾、问题本质、阴谋等不好的东西,不符合语境,排除 B 项。C 项“透露”指泄露或显露,其适用范围一般比“披露”要小,多指个人,而文段指媒体,不符合语境,排除 C 项。D 项“暴露”指缺陷、矛盾、问题等显露出来,不符合语境,排除 D 项。锁定 A 项。第二步,验证第二空。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专家发表自己的个人观点,“透露”符合语境。
因此,选择 A 选项。
13、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71%$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突破口在第二空。文段将“一个没有理想的人”与“一个没有理想的国家”进行类比,第二个分句中“捞取私利”强调的是利益,因而第二空应填入与“利益”相关的词语,且包含消极感情倾向。A 项“功过得失”侧重功与过,不符合语境,排除 A 项。B 项“小恩小惠”指为了笼络人而给人的小利,符合语境。C 项“功名利禄”指名利地位,是中性词,与文段感情色彩不符,排除 C 项。D 项“蝇头小利”指非常微小的利润,符合语境。第二步,分析第一空。B 项“糊里糊涂”偏口语化,与文段书面语的语体色彩不符,排除 B 项。D 项“碌碌无为”指智力平庸,没有突出的能力和才干,体现出没有理想便不会有任何作为,符合语境。
14、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88%$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分析第一空。根据“论著文章汗牛充栋,但……不多”的句子结构可知,第一空填入名词性词语做主语,且与“论著文章”对应。B 项“真知灼见”指正确而透彻的见解,符合语境。A 项、C 项和 D 项均不是名词,不能直接做主语,排除。锁定答案为 B 项。
第二步,验证第二空。根据“值得人们反复沉思”可知,文段强调章士钊的文章分析得透彻,很有见地,空格需填入与“令人心折”对应的词语。B 项“一针见血”指说话简短而能切中要害,符合语境。因此,选择 B 选项。
拓展
令人心折:令人折服。感人至深:受到的感动特别深。有感而发:有所感触而发抒言论。有理有据:即有理由又有根据。一鸣惊人:比喻平时没有特殊的表现,一干就有惊人的成绩。醍醐灌顶:比喻灌输思想或智慧,使人彻底醒悟。雷霆万钧:比喻威力极大。
15、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52%$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第三空为突破口。“一再降临”表明曾经的美的感受再一次降临,且这种美感会很快消逝。A 项“灵光一现”侧重强调灵感出现的时间很短,符合语境。B 项“渐行渐远”指慢慢的走远,不符合语境,排除 B 项。C项“若隐若现”指隐隐约约,体现不出时间短的含义,排除 C 项。D“稍纵即逝”指时间、机会等极易失去,符合语境。
第二步,分析第二空。文段强调文字的生命芬芳融入到血液中,且根据“它总是能够”可知,这种融合是一种长时间的状态。A 项“散发”指发出、分发,最终会消逝,体现不出融合的含义,排除 A 项。D 项“浸润”指渐渐渗入、融合到血液中的状态,符合语境。锁定答案为 D 项。
第三步,验证第一空。“蛰伏”指隐藏,“蛰伏在人的内心”符合语境因此,选择 D 选项。
16、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68%$ ,易错项:C。
解析
解法一:第一步,数列变化趋势较快,考虑递推积数列。
第二步,观察数列发现 $4{=}2\times4\div2$ , $8{=}4\times4\div2$ , $16{=}4\times8\div2$ ,规律为第三项 $=$ 第一项 $\times$ 第二项÷2,则所求项为 $8\times16\div2=64$ 。
因此,选择 B 选项。
解法二:数列有明显倍数关系,考虑做商。做商如图所示:
做一次商
观察商数列 $2{=}2\times1$ , $2{=}1\times2$ ,是递推积数列,下一项为 $2\times2{=}4$ 。则所求项为 $16\times4{=}64$ 。
因此,选择 B 选项。
解法三:幂次数明显,考虑幂次数列。幂次的分析, $2^{1}$ , $2^{2}$ , $2^{2}$ , $2^{3}$ , $2^{4}$ ,底数是 2 的常数数列,观察指数发现 $2{=}1+2{-}1$ , $3{=}2+2{-}1$ , $4{=}2+3{-}1$ ,指数数列规律为第三项 $=$ 第一项 $+$ 第二项-1,下一项为 $3+4-1$ $=6$ ,则所求项为 $2^{6}=64$ 。
因此,选择 B 选项。
17、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72%$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数列变化趋势平缓,优先考虑做差。第二步,做两次差如图所示:
猜测二次差数列是公差为 4 的等差数列,则下两项分别为 $6+4=10$ , $10+4{=}14$ ,一次差数列下两项分别为 11$+10{=}21$ , $21+14{=}35$ ,则所求项为 $21+21=42$ ,验证 $42+35=77$ ,满足规律。
因此,选择 B 选项。
18、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61%$ ,易错项:C。
解析
解法一:第一步,数列大小交叉变化,考虑做和。
第二步,做和如图所示:
和数列是公比为 3 的等比数列,下一项为 $27\times3{=}81$ ,则所求项为 $81-19=62$ 。
因此,选择 A 选项。
解法二:数列变化趋势较快,考虑倍数递推数列。观察数列发现 $1=\left(-1\right)\times3{+}2\times2$ , $8{=}2\times3+1\times2$ , $19{=}1$ $\times3+8\times2$ ,规律为第三项 $=$ 第一项 $\times3+$ 第二项 $\times2$ ,则所求项为 $8\times3+19\times2=62$ 。因此,选择 A 选项。
解法三:考虑做差,隔项做差如图所示:
隔项做差
差数列是公比为 3 的等比数列,下一项为 $18\times3=54$ ,所求项为 $8+54{=}62$ 。
因此,选择 A 选项。
19、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43%$ ,易错项: $\mathrm{D}$ 。
解析
第一步,项数较多,考虑多重数列。
第二步,数列有六项,考虑两两分组,分组情况为(9,15),[(19),25],(27,33),观察发现 $15-9{=}6$ ,- 4 -$33-27=6$ ,猜测规律为组内之差等于 6,则所求项为 $25-6=19$ ,验证选项,满足规律。
因此,选择 B 选项。
20、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56%$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观察数列,每项数据皆为幂次数,考虑幂次数列。第二步,幂次化指数形式如下:底数是公差为 1 的等差数列,则所求项底数为 $2+1=3$ ,指数数列是递推积数列,所求项指数为 $2\times1{=}2$ ,则所求项为 $3^{2}=9$ 。
因此,选择 D 选项。
0 | 1 | 2 | (9) | 16 | 625 | |
幂次数 | 00.5 | 12 | 21 | (32) | 42 | 54 |
21、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59%$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特殊数列。
第二步,数字变化无明显规律,考虑组合拆分,拆分成两部分。
前边部分:是 1 的常数数列;
后边部分:127,(123),115,99,67,03,数列变化趋势较缓,考虑做差,做差(前减后)如图所示:
做一次差
猜测差数列是公比为 2 的等比数列,第二项、第一项分别为 $16\div2=8$ , $8\div2=4$ ,则所求项后边部分为 127-4$=123$ ,验证 $123-8{=}115$ ,满足规律。
则所求项为 1123。
因此,选择 C 选项。
22、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58%$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特殊数列。
第二步,数列变化趋势平缓,且做差、做和无明显规律,考虑组合拆分。拆分后发现 $1+3{=}4$ , $3+3=6$ , $2+6$ $=8$ , $2+8{=}10$ ,( ), $8+6{=}14$ ,猜测规律为每项数字各个位数之和组成的数列是公差为 2 的等差数列,则所求项各个位数上数字之和为 12,验证只有 B 选项 $5+7=12$ ,满足规律。
因此,选择 B 选项。
23、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34%$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非整数数列中的小数数列。
第二步,数字变化无明显规律,考虑组合拆分。
前边部分:1,2,3,(4),5,6;
后边部分:2.5,3.4,1.2,( ),2.3,2.3,这是一个分组数列,两两一组, $2+5{=}3+4$ , $2+3{=}2+3$ 。
每组内的两数字之和相等,则所求项后边部分数字加和为 $1+2{=}3$ ,验证选项只有 A 选项为 $1+2=3$ ,满足条件。
则所求项为 41.2。
因此,选择 A 选项。
24、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54%$ ,易错项:B。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非整数数列中的分数数列。
第二步,分子数列大小交叉变化,考虑反约分,将原数列转化为 , , , , ,前后两项“ , ”关系为:后项的分子为前项的分母与分子做差再加 1;后项的分母为前项的分子与分母乘积。则所求项为
$$ {\frac{480-53+1}{53\times480}}={\frac{428}{25440}} $$
因此,选择 C 选项。
25、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57%$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数列变化趋势较快,考虑倍数递推数列。
第二步,观察数列发现 $4{=}3\times1+1$ , $9{=}4\times2+1$ , $28=9\times3+1$ , $113{=}28{\times}4{+}1$ ,规律为第二项 $=$ 第一项 $\times$ 倍数项 $+1$ ,倍数数列是公差为 1 的等差数列,下一项为 $4+1=5$ ,则所求项为 $113\times5+1=566$ (也可用尾数法,尾数为 6)。
因此,选择 A 选项。
26、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53%$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基础应用题。
第二步,设订阅《参考消息》和《青年文摘》的人员分别为 x、y 人,由题意可得 $292x+156y=2084\textcircled{1}.$ 、 $156\mathrm{x}+$ $292\mathrm{y}=1948\textcircled{2}$ , $\textcircled{1}+\textcircled{2}$ 化简后 $\mathrm{x}+\mathrm{y}=9$ 。
因此,选择 B 选项。
27、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49%$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经济利润问题,属于利润率折扣类。
第二步,设甲、乙两件商品的成本分别为 $\mathrm{X}$ 、y 元,由题意可得: $\mathrm{x+y=400}$ 、 $1.25{\mathrm{x}}\times0.9+1.4{\mathrm{y}}\times0.85-400=$ 65.6,解得 $\mathrm{y=240}$ 。
第三步,乙的售价 $=240\times1.4\times0.85=285.6$ (元)。
因此,选择 B 选项。
28、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69%$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基础应用题。
第二步,第一个月不合格有 $800\times~(1-97%)=24$ (件),合格有 $800-24=776$ (件),则第一个月报酬为 776$\times5-24\times15{=}3520$ (元)。
第三步,第二个月不合格有 $1000\times~(1{-}98%)~{=}20$ (件),合格有 $1000-20{=}980$ (件),则第二个月报酬为 980$\times5-20\times15{=}4600$ (元)。
第四步,该员工第二个月报酬比第一个月多 $4600-3520=1080$ (元)。
因此,选择 C 选项。
29、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48%$ ,易错项:C。
解析
解法一:
第一步,本题考查基础应用题。
第二步,由题意增加 3 辆车,每辆车运送次数减少 6 次,可得增加 1 辆车,每辆车运送次数减少 2 次。由于 7 辆车运送,每辆车运送 10 次,总运送 70 车次,则结果一定不小于 70,排除 C、D 选项,剩余两个可采用枚举法:第三步,运送货物总量最多为 72 车次。
因此,选择 B 选项。
车辆数 | 4 | 5 | 6 | 7 | 8 | 9 |
每辆车运送次数 | 16 | 14 | 12 | 10 | 8 | 6 |
总运送车次 | 64 | 70 | 72 | 70 | 64 | 54 |
解法二:
第一步,本题考查基础应用题。
第二步,由题意增加 3 辆车,每辆车运送次数减少 6 次,可得增加 1 辆车,每辆车运送次数减少 2 次,即 1 辆车运送货物,每辆车运送次数为 22 次。
第三步,设增加 n 辆车,则运送货物总量最多车次为 $(1+n)\times(22-2n)=-2n^{2}+20n+22$ ,可知当
$n=-{\frac{20}{2\times(-2)}}=5$ 时,即车辆数为 $1+5{=}6$ 时,运送货物总量最多,为 $6\times$ ( $22-10)=72$ (车次)。
因此,选择 B 选项。
拓展
$\operatorname{y}{=}\operatorname{ax}^{2}+\operatorname{bx}+\operatorname{c}$ ,当 $x=-{\frac{b}{2a}}$ 时, $_\mathrm{y}$ 取最值。
30、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72%$ ,易错项:C。
解析
解法一:
第一步,本题考查基础应用题。
第二步,第一个部门的人数是其他两个部门人数的三分之一,说明第一个部门的人数与其他两个部门人数的比为$1:3$ ,即总人数是 4 的倍数;同理,第二个部门的人数是其他两个部门人数的五分之一,说明第二个部门的人数与其他两个部门人数的比为 $1:5$ ,即总人数是 6 的倍数。
第三步,设总人数为 $24\mathrm{x}$ ,则第一个部门的人数为 $6\mathrm{x}$ 、第二个部门的人数为 $4\mathrm{x}$ 、第三个部门的人数为 $24\mathrm{x}{-}6\mathrm{x}$ $-4\mathrm{x=14\mathrm{x}}$ ,由于第三个部门有 35 人,可得 $14\mathrm{x}{=}35$ , $\mathrm{{x}=2,5}$ 。
第四步,第一个部门与第二个部门的人数相差 $6{\mathrm{x}}-4{\mathrm{x}}=2{\mathrm{x}}=2\times2.5=5$ (人)。
因此,选择 B 选项。解法二:
第一步,本题考查基础应用题。
第二步,设第一个部门的人数为 $\mathrm{X}$ 、第二个部门的人数为 y,由题意列式 $3\mathrm{x}{=}\mathrm{y}+35$ 、 $5\mathrm{y}{=}\mathrm{x}+35$ ,解得 $\mathrm{{x}=15}$ 、y$=10$ 。
第三步,第一个部门与第二个部门的人数相差 $15-10=5$ (人)。
因此,选择 B 选项。
31、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38%$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几何问题,属于平面几何类。
第二步,由于护航舰队与海盗船在同一经度上,可知其在同一个圆上,即护航舰队与海盗船的距离为它俩之间的弧长。
第三步,根据弧长公式: $l=\frac{n\pi r}{180}$ ,可得护航舰队与海盗船相距 $\frac{(26^{\circ}46^{\prime}-11^{\circ}46^{\prime})\pi R}{180}=\frac{\pi R}{12}$ (千米)。
因此,选择 A 选项。
32、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66%$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基础应用题。
第二步,设 300 元的门票为 $\mathrm{X}$ 张,400 元与 500 元的门票分别为 y 张,由题意列式: $\mathrm{x}+2\mathrm{y}=2200$ 、 $300\mathrm{x}+$ (400$+500~$ ) $\scriptstyle{\mathrm{y}}=840000$ ,解得 $\mathrm{{x}=1000}$ 。
因此,选择 D 选项。
33、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40%$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经济利润问题,属于最值优化类。
第二步,设生产 A 产品 $\mathrm{X}$ 件、生产 B 产品 y 件,由题意列式 $4\mathrm{x}+3\mathrm{y}\leqslant40$ , $2\mathrm{x}+5\mathrm{y}\leqslant38$ ,可知如果用 7 千克甲、7升乙,可生产一件 A 和一件 B,获得利润为 $1000+1300=2300$ (元)。
第三步,由于等比例消耗两种原料可以尽可能多的使用原料,即获得更多的利润,故甲原料可以提供生产 A、B产品 $40\div7=5\cdots5$ ,乙原料可以提供生产 A、B 产品 $38\div7=5\cdots3$ ,即可以生产 A、B 产品各 5 件,且剩余甲原料5 千克和乙原料 3 升可以生产 1 件 A 产品。
第四步,可获得的最大利润为 $5\times$ ( $1000+1300$ ) $+1000=12500$ (元)。
因此,选择 D 选项。
34、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33%$ ,易错项:B。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工程问题,属于时间类。
第二步,赵、钱合作 8 天完成 $40%$ ,即赵、钱完成整个工程需要 20 天,钱、孙合作 2 天完成 $20%$ ,即钱、孙完成整个工程需要 10 天,赵、钱、孙合作 3 天完成 $40%$ ,即赵、钱、孙完成整个工程需要 7.5 天。
第三步,赋值工程总量为 60(10、20 和 7.5 的公倍数),可得效率和分别为:赵 $+$ 钱 $=3$ 、钱 $+$ 孙 $=6$ 、赵 $+$ 钱+孙 $=8$ ,即赵、钱、孙的效率分别为 2、1、5。
第四步,赵完成的工作量为 $(8+3)\times2{=}22$ ,钱完成的工作量为 $(8{+}2{+}3)\times1{=}13$ ,孙完成的工作量为 $60-$ $22-13=25$ ,由于是根据完成的工作量分配经费,故三人的经费由高到低的排序为孙、赵、钱。
因此,选择 A 选项。
35、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67%$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行程问题,属于基本行程类。
第二步,设火车的长度为 L、速度为 $\mathrm{V}$ ,由题意列式: $\mathrm{L}+560{=}20\mathrm{v}$ 、 $\mathrm{L}+1200{=}30\times\mathrm{1.2v}$ ,解得 $\mathrm{L}{=}240$ 。
因此,选择 B 选项。
36、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45%$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最值问题,属于其他最值构造。第二步,设预中标价为 $\mathrm{X}$ ,各报价为 $a_{1}$ 、 $a_{2}$ 、…、 $a_{n}$ ,则预中标价与每个报价之差的平方和为:质, $\scriptstyle\operatorname{y}=\operatorname{ax}^{2}+\operatorname{bx}+\operatorname{c}$ 且 $\mathrm{a}>0$ ,当 $x=-{\frac{b}{2a}}$ 时,y 取最小值,即 $x={\frac{a_{1}+a_{2}+\ldots+a_{n}}{n}}$ 第三步,预中标价为 ${\frac{37+62+61+47+49+56}{6}}=52$ (万元)。因此,选择 C 选项。
37、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40%$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概率问题,属于基本概率。
第二步,该产品的合格率 ${\begin{array}{l}{{\boldsymbol{\mathfrak{L}}}=99.98%\times99.95%\times99.93%=(1-0.02%)\times(1-0.05%)\times(1-0.07%)\approx1-0.02%}\end{array}}$ $-0.05%-0.07%=99.86%$ 。
因此,选择 B 选项。
38、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78%$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基础应用题。
第二步,设公司全年销售收入是 $\mathrm{X}$ 万元,由题意列式 $50%\mathrm{x}+40+25%\mathrm{x}+120=\mathrm{x}$ ,解得 $\mathrm{\Delta}_{\mathrm{X}}{=}640$ 。因此,选择 C 选项。
39、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36%$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排列组合问题,属于基础排列组合。
第二步,身高最高的人站中间,剩余 4 个人选 2 个人按由高到矮顺序排在一边,有 $C_{4}^{2}=6$ (种)排法,剩余 2个人按由高到矮顺序排在另一边,有 $C_{2}^{2}=1$ (种)排法,则共有 $6\times1{=}6$ (种)排法。因此,选择 B 选项。
40、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46%$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基础应用题。
第二步,赋值总员工数为 10 人,其中高收入员工 2 人、一般收入员工 8 人,赋值一般收入员工的收入为 1,则高收入员工的收入为 6,故总收入为 $2\times6+1\times8=20$ 。
第三步,未来 5 年员工总收入为 $20\times::(1+1)=40.$ ,一般收入员工每个人收入为 $1\times~(1{+}1.5)~{=}2.5$ ,一般收入员工总收入为 $2.5\times8{=}20$ ,则高收入员工总收入为 $40-20=20$ ,高收入员工每个人收入为 $20\div2=10$ 。第四步,高收入员工收入是一般收入员工的 $10\div2.5{=}4$ 倍。
因此,选择 C 选项。
41、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71%$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干逻辑关系。
“前进”与“倒退”属于反义关系。
第二步,辨析选项。
A 项:“鞭策”比喻鼓舞、督促、推动人前进,“规劝”指郑重地劝告,使改正错误,二者无明显逻辑关系,排除;
B 项:“海洋”与“陆地”都是地球的组成部分,二者属于并列关系,排除;
C 项:“震动”为物体自身动荡或使物体动荡的意思,与静止属于反义关系,而不是“安静”,排除;
D 项:“延长”与“压缩”属于反义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符合。
因此,选择 D 选项。
42、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88%$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干逻辑关系。
“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书面形式,二者属于对应关系。
第二步,辨析选项。A 项:现代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种,“现代语言”与“语言学”无明显逻辑关系,排除;
B 项:“古代戏曲”是“戏剧”的一种,二者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种属关系,排除;
C 项:“白话文”是“现代汉语”的书面形式,二者属于对应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符合;
D 项:“古代文献”是“文献”的一种,二者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种属关系,排除。
因此,选择 C 选项。
43、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92%$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干逻辑关系。
“电子书”是“书”的一种,二者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种属关系,“编写”与“书”属于动宾关系。
第二步,辨析选项。A 项:“网民”使用“博客”,二者属于主宾关系,排除;
B 项:“视频会议”是“会议”的一种,二者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种属关系,“召开”与“会议”属于动宾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符合;
C 项:“身份”指人的出身和社会地位,与“身体”不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种属关系,排除;
D 项:“金山词霸”是“软件”的一种,二者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种属关系,但“方块字”和“软件”无明显逻辑关系,排除。
因此,选择 B 选项。
44、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88%$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干逻辑关系。
“教育部”和“财政部”属于并列关系,都是“国家”的行政机关,二者与“国家”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组成关系。第二步,辨析选项。
A 项:“商务部”和“信息产业部”属于并列关系,都属于“部门”,二者与“部门”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种属关系,排除;
B 项:“教务处”和“财务处”属于并列关系,都是“学校”的职能部门,二者与“学校”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组成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符合;
C 项:“村委会”和“常委会”无明显逻辑关系,排除;
D 项:“委员会”和“政治部”无明显逻辑关系,排除。
因此,选择 B 选项。
拓展
村委会即村民委员会,为中国大陆地区乡(镇)所辖的行政村的村民选举产生的群众性自治组织。
常委会即常务委员会,是一种常设机构,由多名常务委员或委员组成,常务委员或委员通过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45、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89%$ ,易错项:C。
解析
分别将选项代入题干,确定逻辑关系。
A 项:“分析”与“思想”无明显逻辑关系,“解答”与“现象”无明显逻辑关系,排除;B 项:“分析”与“问题”属于动宾关系,“解答”与“疑难”属于动宾关系,前后逻辑关系一致,符合;
C 项:“分析”与“剖析”属于近义关系,“解答”与“理解”无明显逻辑关系,前后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D 项:“分析”与“逻辑”无明显逻辑关系,先“思考”再“解答”,二者属于时间顺承对应关系,前后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因此,选择 B 选项。
46、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92%$ ,易错项:C。
解析
分别将选项代入题干,确定逻辑关系。
A 项:“宇航员”驾驶“宇宙飞船”,二者属于主宾关系,“执政者”管理“国家”,二者属于主宾关系,前后逻辑关系一致,符合;
B 项:“宇宙飞船”和“太阳”无明显逻辑关系,“执政者”与“理想”无明显逻辑关系,排除;
C 项:“宇宙飞船”按照“航线”飞行,二者属于对应关系,“方向盘”和“执政者”无明显逻辑关系,前后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D 项:“宇宙飞船”和“梦想”无明显逻辑关系,“现实”和“执政者”无明显逻辑关系,排除。
因此,选择 A 选项。
47、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76%$ ,易错项:B。
解析分别将选项代入题干,确定逻辑关系。
A 项:“飞机”和“风筝”在“天空”飞行,三者属于地点对应关系,“企鹅”和“海豚”不在“旱地”活动,前后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B 项:“风筝”借助“风力”飞行,二者属于对应关系,“飞机”与“风力”无明显逻辑关系,“企鹅”和“海豚”在“海洋”里活动,三者属于地点对应关系,前后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C 项:“飞机”“风筝”和“雄鹰”无明显逻辑关系关系,“企鹅”和“海豚”能在有“冰雪”的环境里活动,三者属于地点对应关系,前后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D 项:“飞机”和“风筝”都是“人工”的产物,前两者均与“人工”属于对应关系,“企鹅”和“海豚”都是“自然”的产物,前两者均与“自然”属于对应关系,前后逻辑关系一致,符合。
因此,选择 D 选项。
48、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87%$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干字符间的关系。
从左往右数,每个位置上的字符分别为:大写字母 $+.$ 小写字母 $+$ 数字 $+2$ 个相同的小写字母 $+$ 数字 $^{\cdot+}.$ 小写字母。
第二步,辨析选项。A 项:1 号和 2 号位置上的字母都是小写,排除;
B 项:大写字母 $^+$ 小写字母 $^+$ 数字 $+2$ 个相同的小写字母 $+$ 数字 $+.$ 小写字母,与题干字符的逻辑关系一致,符合;
C 项:1 号位置上的是数字,排除;
D 项:1 号位置上的字母是小写,排除。
因此,选择 B 选项。
49、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88%$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干字符间的关系。
从左往右数,部分位置存在字符相同的特点,其中 1 号、3 号、4 号和 6 号位置上的字符相同,2 号和 5 号位置上的字符和任意位置上的都不同。
第二步,辨析选项。
A 项:1 号和 4 号位置上的字符不同,排除;
B 项:1 号和 3 号位置上的字符不同,排除;
C 项:1 号和 3 号位置上的字符不同,排除;
D 项:1 号、3 号、4 号和 6 号位置上的字符相同,2 号和 5 号位置上的字符和任意位置上的都不同,与题干字符的逻辑关系一致,符合。
因此,选择 D 选项。
50、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85%$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干字符间的关系。
从左往右数,部分位置存在字符相同的特点,其中 1 号和 8 号、2 号和 7 号、3 号和 6 号、4 号和 5 号位置上的字符相同。
第二步,辨析选项。
A 项:1 号和 8 号位置上的字符不同,排除;
B 项:2 号和 7 号位置上的字符不同,排除;
C 项:1 号和 8 号、2 号和 7 号、3 号和 6 号、4 号和 5 号位置上的字符相同,与题干字符的逻辑关系一致,符合;
D 项:3 号和 6 号位置上的字符不同,排除。
因此,选择 C 选项。
51、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70%$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为四面体折纸盒题型。第二步,分析选项。
观察题干和选项图形特征,四个选项中均出现小黑色三角形面(面 2),选取此面画箭头,以箭头所指方向为正方向,箭头的左边是面 4,右边是面 3,如下图所示:
A 项:箭头的左边是面 1,题干箭头的左边是面 4,排除;
B 项:面 2、面 3 相对位置关系与题干一致,正确;
C 项:箭头的左边是面 3,题干箭头的左边是面 4,排除;
D 项:箭头的右边是面 1,题干箭头的右边是面 3,排除。
因此,选择 B 选项。
52、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50%$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为四面体折纸盒题型。
第二步,分析选项。
观察选项,A、B、C 三个选项中均出现黑色菱形面(面 4),选取此面画箭头,以箭头所指方向为正方向,箭头的右边是面 3,左边是面 1,如下图所示:A 项:面 1、面 4 的相对位置关系与题干一致,正确;
B 项:箭头的左边是面 2,题干箭头的左边是面 1,排除;
C 项:箭头的右边是面 1,题干箭头的右边是面 3,排除;
D 项:选取面 1 画箭头,以箭头所指方向为正方向,题干箭头的右边是面 2,左边是面 4,选项箭头的右面是面 3,排除。
因此,选择 A 选项。
53、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64%$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为六面体折纸盒题型。
第二步,分析选项。
观察题干和选项图形特征,四个选项中均出现内部有一条直线的面,分析题干中内部有一条直线面的相对位置关系,其中面 1 和面 2、面 2 和面 3 的公共边中点 a、b 均引出一条线,如下图所示:
A 项:如图标记,有一条直线的两个面的公共边没有引出线,排除;
B 项:如图标记,有一条直线的两个面的公共边中点引出一条线,与题干展开图一致,正确;
C 项:如图标记,有一条直线的两个面的公共边没有引出线,排除;
D 项:如图标记,有一条直线的两个面的公共边均没有引出线,排除。
因此,选择 B 选项。
54、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67%$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为六面体折纸盒题型。
第二步,分析选项。
A 项:题干○面和⊿面是一组相对面,在立体图形中不能同时出现,排除;
B 项: $\blacktriangle$ 面和⊿面公共边靠近 $\blacktriangle$ 面的一个顶点,题干展开图经过移面如下图, $\blacktriangle$ 面和⊿面公共边靠近▲面底边,排除;C 项:题干 $\bullet$ 面和 $\blacktriangle$ 面是一组相对面,在立体图形中不能同时出现,排除;
D 项:三个相邻面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与题干一致,正确。
因此,选择 D 选项。
55、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50%$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为八面体折纸盒题型。
对题干各个面进行编号,观察发现白色面之间没有公共边。如下图所示:
第二步,分析选项。
A 项:两个白面为相邻面,题干展开图三个白面没有公共边,排除;
B 项:两个白面为相邻面,题干展开图三个白面没有公共边,排除;
C 项:如下图所示,选取面 5 画箭头,箭头指向为正方向,题干面 5 左边是面 2,右边是面 6,下边是面 4,且和面 1 相交,只有一个公共点 a,和题干展开图形保持一致,正确;D 项:三个黑面中,面 3 只和面 4 相邻,但是面 3 中的横线是平行于两个面的公共边的,选项中却是相交的,排除。
因此,选择 C 选项。
拓展
八面体由 8 个正三角形组成,每四个面共用一个顶点,每个面均与 3 个面有公共边。
56、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55%$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明确设问方式。
下边四个图形中只有一个与该立体图形相同。第二步,分析选项。
对题干各面进行标号。选项 A、C、D 均有面 2,选取面 2 画箭头,以箭头所指方向为正方向,题干箭头右边是面1;选项 B 有面 3,选取面 3 箭头,以箭头所指方向为正方向,题干箭头左边是面 4,如下图所示:
1 2 | 3 4 | 4 1 | ? |
A 项:箭头右边是面 4,题干箭头右边是面 1,排除;
B 项:箭头左边是面 4,题干箭头左边同样是面 4,相邻位置关系一致,正确;
C 项:箭头右边是面 3,题干箭头右边是面 1,排除;
D 项:箭头右边是面 4,题干箭头右边是面 1,排除。
因此,选择 B 选项。
57、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47%$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明确设问方式。
下边四个图形中只有一个与该立体图形相同。对题干各面进行标号,如下图所示:第二步,分析选项。
A 项:不易观察需要移面,暂时保留;
T 2 | 3 4 | T 4 | ? |
B 项:选取面 1 画箭头,以箭头所指方向为正方向,题干箭头左边是面 2,B 项箭头下边是面 2,排除;
1 2 | 3 4 | 1 4 | ? | 1 2 K |
C 项:选取面 4 画箭头,以箭头所指方向为正方向,题干箭头左边是面 3,右边是面 1,C 项箭头左边是面 2,排除;
D 项:选取面 4 画箭头,以箭头所指方向为正方向,题干箭头左边是面 3,右边是面 1,D 项箭头右边是面 2,排除。
因此,选择 A 选项。
58、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42%$ ,易错项:D。
解析第一步,明确设问方式。
下边四个图形中只有一个与该立体图形相同。
第二步,分析选项。
题干中此类六面体,1 个面一定与另外 3 个面相邻。
A 项:面●和面▲不相邻,而题干图 1,面 $\bullet$ 和面 $\blacktriangle$ 相邻,排除;
B 项:面 $\bullet$ 与面△不相邻,而题干图 1,面 $\bullet$ 和面△相邻,排除;
C 项:相邻面相对位置与题干一致,正确;
D 项:○面和空白面相邻,而题干图 2, $\bigcirc$ 面和空白面不相邻,排除。
因此,选择 C 选项。
59、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38%$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明确设问方式。
下边四个图形中只有一个与该立体图形相同。第二步,分析选项。
对题干各面进行标号,如下图所示:
1 3 2 | 5 | 6 3 | ? |
A 项:不易观察需要移面,暂时保留;
B 项:如下图所示:选取面 3 画箭头,以箭头所指方向为正方向,题干中面 2 在箭头右下方,B 项中面 2 在箭头左下方,排除;
C 项:如下图所示,由面 6 向面 1 画箭头,以箭头指向为正方向,观察向面 1、6 引出两条线的公共点,题干中该点在箭头右方,选项中该点在箭头左方,排除;
D 项:如下图所示,题干和选项中面 4 与面 6 的相对位置一致,另一个面题干为面 5,选项为面 3,位置关系不一致,排除。
因此,选择 A 选项。
60、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43%$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明确设问方式。下边四个图形中只有一个与该立体图形相同。对题干各面进行标号,如下图所示:
第二步,分析选项。A 项:题干面 2 中箭头左边是面 1,选项该箭头左边是面 4,排除;B 项:题干面 1 箭头指向面 2,选项面 1 箭头指向面 7,排除;C 项:题干面 1 和面 3 没有公共边,选项面 1 与面 3 有公共边,排除
D 项:选项与题干相邻面相对位置保持一致,正确。
因此,选择 D 选项。
61、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50%$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题干关联词“所有……都不是……”,确定为翻译推理。
第二步,翻译题干。
$\textcircled{1}$ 李明的网友 $\twoheadrightarrow$ ¬工程师
$\textcircled{2}$ 通过李明而认识大楚公司董事 $\twoheadrightarrow$ 工程师
第三步,进行推理。
根据 $\textcircled{1}$ 可知李明的这个网友一定不是工程师,“不是工程师”是对 $\textcircled{2}$ 的“否后”,根据“否后必否前”可得到:“不是通过李明而认识的大楚公司的董事”说明通过李明认识的王刚一定不是大楚公司的董事。
因此,选择 B 选项。
62、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37%$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题干关联词“凡是……都……”等,确定为翻译推理。
第二步,翻译题干。
$\textcircled{1}$ 认识李博士的人 $\twoheadrightarrow$ 张教授都认识
$\textcircled{2}$ 有些人不认识的人 $\twoheadrightarrow$ 赵研究员都认识
第三步,进行推理。
由题干“小王不认识与会的任何人”,可知“小王不认识李博士和张教授”,即“李博士和张教授是有些人不认识的人”;
由 $\textcircled{2}$ 可知“赵研究员认识李博士和张教授”;
由 $\textcircled{1}$ 可知“张教授认识赵研究员”。综上,“张教授和赵研究员互相认识”。
因此,选择 A 选项。
63、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69%$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若干论断和真假限定,确定为真假推理。
第二步,找关系。
李:所有都好;
张:所有都不好;
马:有的不好;
王:有的好。
李和马,张和王为矛盾关系。
第三步,看其余。
已知小张和小马都说错了,根据矛盾关系的特性“必有一真,必有一假”,则他们各自的矛盾关系为真,即小李和小王说的为真。
因此,选择 D 选项。
拓展
该题考查的矛盾关系:
$\textcircled{1}$ 有的 S 是 P 与所有 S 不是 P;
$\textcircled{2}$ 有的 S 不是 P 与所有 S 是 P。
矛盾关系必有一真一假,若已知其中一个命题为真,则另一个必为假;若已知其中一个命题为假,则另一个必为真。
64、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37%$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题干有信息匹配特征,确定为分析推理。
第二步,分析条件,进行推理。
由“王的休息日比陈的早三天”,则王、陈的休息日可能是: $\textcircled{1}$ 周一和周四, $\textcircled{2}$ 周二和周五, $\textcircled{3}$ 周三和周六, $\textcircled{4}$ 周四和周日;
由“孙的休息日是周四”可知, $\textcircled{1}$ 和 $\textcircled{4}$ 不可能,则王只能在周二或周三,故陈只能在周五或周六;
又“孙的休息日在王和李的休息日中间”,那么李的休息日只能是周五、周六、周日,又“张的休息日比李晚一天”可知,李不可能是周日,则李的休息日只能是周五、周六;
若李周五休息,则张周六休息,此时,与陈的休息日是周五或周六冲突,故李的休息日不能是周五,只能是周六;
依据已知条件,进一步推理可得从周一至周日依次休息的 7 人为:钱、王、赵、孙、陈、李、张。
因此,选择 D 选项。
65、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40%$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题干有信息匹配特征,确定为分析推理。
第二步,分析条件,进行推理。题干信息真假不定,考虑代入选项法。如果能使得上述三条建议只有一条被采纳,即正确,否则错误。
A 项:代入后,可见(1)(2)没被采纳,(3)被采纳,符合题干;
B 项:代入后,可见(1)(2)被采纳,(3)没被采纳,不符合题干;
C 项:代入后,可见(1)(3)被采纳,(2)没被采纳,不符合题干;
D 项:代入后,可见(1)(2)被采纳,(3)没被采纳,不符合题干。
因此,选择 A 选项。
66、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18%$ ,易错项:B。
解析第一步,确定题型。
题干有信息匹配特征,确定为分析推理。
第二步,分析条件,进行推理。
题中已知信息可概括如下:$\textcircled{1}$ 优秀人才 1000 名,其中,管理人才 361 人,则非管理人才 639 人;
$\textcircled{2}$ 非管理人才 639 人,其中,不具有博士学位的非管理人才 250 人,则博士学位非管理人才 389 人;
$\textcircled{3}$ 非管理人才 639 人,其中,国外引进的非管理人才 206 人,则国内引进的非管理人才 433 人;
$\textcircled{4}$ 国内引进的博士学位人才 252 人。
推理过程如下:国内博士学位非管理人才 $=$ 博士学位非管理人才-国外博士学位非管理人才,而国外博士学位非管理人才≤206人,则国内博士学位非管理人才 $\geq389$ 人-206 人 $=183$ 人;
国内引进的博士学位管理人才 $=$ 国内引进的博士学位人才-国内博士学位非管理人才,则国内引进的博士学位管理人才 $\leqslant252$ 人-183 人 $=69$ 人。
因此,选择 A 选项。
67、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61%$ ,易错项:C。
解析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若干论断和真假限定,确定为真假推理。
第二步,找关系。
甲:Y;
乙: $\mathrm{X}{\rightarrow}\mathrm{Y}$ ;
丙:X 且 $\neg\mathrm{Y}$ ;
丁:¬X。
乙和丙为矛盾关系。
第三步,看其余。
根据矛盾关系的特性“必有一真,必有一假”及题干的真假限定,只有一人是对的,说明乙和丙其中有一人是对的,则甲和丁说的是假话;
由甲的话为假可知:¬Y;
由丁的话为假可知:X。
因此,选择 D 选项。
拓展$\mathrm{A}{\rightarrow}\mathrm{B}$ 的矛盾命题为 A 且¬B。
68、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25%$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依据题干特征和提问方式,确定为归纳推理。第二步,辨析选项。(1)由“小陈丈夫是旅游公司经理”,只能得到“有的旅游公司经理是小陈丈夫”,而小陈丈夫肯定认识小陈,即“有的旅游公司经理认识小陈”,“有的是”不一定能推出“有的不是”,故无法推出“有的旅游公司经理不认识小陈”,错误;
(2)由题干推不出小陈是否从来不跟丈夫所在的旅游公司出游,无法推出,错误;
(3)题干并未提及小陈家附近的旅游公司是小陈丈夫所在的旅游公司,无法推出,错误;
(4)题干并未提及小陈家附近的旅游公司是小陈丈夫所在的旅游公司,无法推出,错误。
综上,推理错误的有 4 个。
因此,选择 D 选项。
拓展
(1)“有的是”为真,无法推出“有的不是”的真假;(2)集合推理三个换位:$\textcircled{1}$ “所有 S 都不是 P”换位可得“所有 P 都不是 $\mathrm{S}^{,}$ ;$\textcircled{2}$ “所有 S 都是 P”换位可得“有的 P 是 $\mathrm{S}^{,}$ ;$\textcircled{3}$ “有的 S 是 P”换位可得“有的 P 是 S”。
69、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42%$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题干关联词“如果……那么……”,确定为翻译推理。第二步,翻译题干。
$\textcircled{1}$ ¬乙或¬丁
$\textcircled{2}$ ¬丁 $\twoheadrightarrow$ ¬丙
$\textcircled{3}$ ¬甲或乙
$\textcircled{4}$ 戊且己 $\twoheadrightarrow$ 丙
第三步,进行推理。(1)“买丙”是对 $\textcircled{2}$ 的“否后”,根据“否后必否前”可得到“丁”,可以推出;
(2)“买甲”是对 $\textcircled{3}$ “或关系”一支的否定,根据“否定肯定式”可得到“乙”;“乙”是对 $\textcircled{1}$ “或关系”一支的否定,根据“否定肯定式”可得到“¬丁”,无法推出;
(3)“买乙”是对 $\textcircled{1}$ “或关系”一支的否定,根据“否定肯定式”可得到“¬丁”,“¬丁”是对 $\textcircled{2}$ 的“肯前”,根据“肯前必肯后”可得“¬丙”;“¬丙”是对 $\textcircled{4}$ 的“否后”,根据“否后必否前”可得到“¬(戊且己)”,可以推出;
(4)“同时买戊和己”是对 $\textcircled{4}$ 的“肯前”,根据“肯前必肯后”可得到“丙”;“丙”是对 $\textcircled{2}$ 的“否后”,根据“否后必否前”可得到“丁”,可以推出。
综上,有 3 个推理正确。
因此,选择 C 选项。
拓展
(1)摩根定律:¬(A 或 B) $=\neg\mathrm{A}$ 且¬B; $\neg$ (A 且 B) $=\neg\mathrm{A}$ 或 $\neg\mathrm{B}$ ;
(2)否定肯定式:对于 A 或 B,若否定其中的一项,则能肯定另一项;
(3)逆否等价命题: $\mathrm{A}{\rightarrow}\mathrm{B}$ 等价于 $\mathrm{-B{\rightarrow}{-}A}$ 。
70、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43%$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题干关联词“如果……就……”等,确定为翻译推理。
第二步,翻译题干。
$\textcircled{1}$ 电热毯超期(6 年)使用 $\twoheadrightarrow$ 漏电失火
$\textcircled{2}$ 高压锅超期(8 年)使用 $\twoheadrightarrow$ 爆炸第三步,进行推理。
(1)高压锅“5 年前购买”说明“没有超过 8 年”,是对 $\textcircled{2}$ 的“否前”,否前推不出必然结论,错误;
(2)高压锅“爆炸”是对 $\textcircled{2}$ 的“肯后”,肯后推不出必然结论,错误;
(3)电热毯“失火”是对 $\textcircled{1}$ 的“肯后”,肯后推不出必然结论,错误;
(4)电热毯“前年购买”说明“没有超过 6 年”,是对 $\textcircled{1}$ 的“否前”,否前推不出必然结论,错误。
因此,选择 D 选项。
71、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40%$ ,易错项:C。
解析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非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
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不断自我强化,轻易走不出去。
第三步,辨析选项。A 项:萧何定的规章制度到曹参当宰相时仍然照着实行,体现了“进入某一路径后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符合定义;
B 项:比喻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未体现“对某一具体路径产生依赖”,不符合定义;
C 项: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指随着别人走,体现了进入“跟着别人走”的路径后,就“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符合定义;
D 项:由于曾在树桩前看到撞死的兔子,之后就一直守着树桩等待其他的兔子撞死,体现了“进入某一路径并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符合定义。
因此,选择 B 选项。
72、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61%,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是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
$\textcircled{1}$ 存在其他似乎合理的原因;
$\textcircled{2}$ 产生某一结果的原因作用会被打折扣。
第三步,辨析选项。
A 项:钦佩不已的原因是钱某坚持长跑,并未体现“存在其他的原因”,不符合定义;
B 项:看到年轻人扶老人过马路一般会认为其在做好事,但想到他可能是老人的孙子,是出于亲情这一“似乎合理的原因”而扶,就会对年轻人行为的评价“打折扣”,符合定义;
C 项:小杜觉得年轻人过于挑剔的原因是目睹了吵架的始末,了解了吵架的本质原因,并未体现“存在其他的原因”,不符合定义;
D 项:家人动员小玉这几天不要远行的原因是天气不好,并未体现“存在其他的原因”,不符合定义。因此,选择 B 选项。
73、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84%$ ,易错项:B。
解析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是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
$\textcircled{1}$ 由于某种特殊的动机或需要;
$\textcircled{2}$ 归因偏差。
第三步,辨析选项。
A 项:带儿子去野炊的前提是孩子能独自做好一道菜,未涉及“归因偏差”,不符合定义;
B 项:要求女儿九点前回家是因为当地治安较乱,未涉及“归因偏差”,不符合定义;
C 项:公司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好政策和每一位同事的努力,未涉及“归因偏差”,不符合定义;
D 项:赵某在寻找失败的原因时,认为是身体不佳造成,但其他同事不这么认为,说明赵某因为“某种特殊的动机”而出现“归因偏差”,符合定义。
因此,选择 D 选项。
拓展
归因偏差是指认知者系统地歪曲了某些本来是正确的信息,有的源于人类认知过程本身固有的局限,有的则是由于人们不同的动机造成的。
74、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48%$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非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
实现各类废物的再利用和资源化。
第三步,辨析选项。A 项:对原生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利用,最后还是以废弃物结尾,未体现“废物的再利用”,不符合定义;
B 项:将垃圾箱和垃圾袋中垃圾收集、分类、回收和再利用,体现了“各类废物的再利用”,符合定义;
C 项:废弃物管理原则中的循环使用,体现了“各类废物的再利用”,符合定义;
D 项:变废为宝,让花生壳再次成为可利用的资源,体现了“各类废物的再利用和资源化”,符合定义。
因此,选择 A 选项。
75、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73%$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非题。第二步,找关键信息。
$\textcircled{1}$ 企业通过组织和协调;
$\textcircled{2}$ 对不同来源、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不同内容的资源进行识别与选择、汲取与配置、激活与有机融合。
第三步,辨析选项。A 项:把分散的公司集中,形成优势后再策划销售,体现了“企业通过组织和协调,对不同资源进行识别与选择、汲取与配置、激活与有机融合”,符合定义;
B 项:牛某属于个人,并非“企业”,不符合定义;
C 项:企业考虑的是潜在价值共享、共同创造超值、交换价值各得所需等,体现了“企业通过组织和协调,对不同资源进行识别与选择、汲取与配置、激活与有机融合”,符合定义;
D 项:公司联系其他公司的培训部经理,最终完成任务,体现出“企业通过组织和协调,对不同资源进行汲取与配置”,符合定义。
因此,选择 B 选项。
76、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69%$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是题。第二步,找关键信息。$\textcircled{1}$ 自我知觉:个体对自己的认识;
$\textcircled{2}$ 人际知觉: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
$\textcircled{3}$ 知觉定势:人们当前的活动常倾向于带有前面活动的特点。
第三步,辨析典型例证。
例证(1),指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体现出“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符合定义$\textcircled{2}$ ;
例证(2),指做事的方法习惯了,就很难改变,也就成为很自然的事了,体现出“人们当前的活动常倾向于带有前面活动的特点”,符合定义 $\textcircled{3}$ ;
例证(3),指我每天多次反省和检讨自己,体现出“个体对自己的认识”,符合定义 $\textcircled{1}$ 。
因此,选择 B 选项。
77、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59%$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是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textcircled{1}$ 行政赔偿: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行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textcircled{2}$ 刑事赔偿:司法机关错拘、错捕、错判;
$\textcircled{3}$ 国家补偿: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合法行使职权行为对公民造成的损失。
第三步,辨析典型例证。
例证(1),造成损害的主体是公民个人,并非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司法机关、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与三个定义均不相符;
例证(2),治安联防队员马某抓获有盗窃嫌疑的陈某时将其打伤,属于“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行政职权,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符合定义 $\textcircled{1}$ ;
例证(3),造成损害的主体是交通运输公司,并非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司法机关、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与三个定义均不相符。
因此,选择 D 选项。
78、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32%$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非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textcircled{1}$ 语言简明:以尽可能少的语言符号表达必要的信息;
$\textcircled{2}$ 语言连贯: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联系、衔接与呼应;
③语言得体:掌握语言使用的分寸,语言运用能切合各种语境。第三步,辨析典型例证。
例证(1),主要意思是画完画就可以去旅游了,而“参加比赛的”“水粉”“去青岛”等都不是必要信息,并没有用尽可能少的语言,不符合定义 $\textcircled{1}$ ;
例证(2),先对世界屋脊的风景进行描述,道出其特殊的魅力,因此吸引了众多游客,成为令人神往的旅游路线,符合“句与句排列组合符合逻辑”,且上下句衔接自然,符合定义 $\textcircled{2}$ ;
例证(3),对父母长辈使用尊称“您”,字里行间体现出对父亲的尊敬和浓浓的爱,符合关键信息“掌握语言使用的分寸,语言运用能切合各种语境”,符合定义 $\textcircled{3}$ 。
因此,选择 B 选项。
79、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53%$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是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
$\textcircled{1}$ 总部经济:特有的优势资源吸引企业总部集群布局,带动生产制造基地所在区域发展;
$\textcircled{2}$ 体育经济:大众的体育生活和与此相关的经济行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textcircled{3}$ 社区经济:将社区内互不相连的各种经济成分变为利益共同体,建立新的经济生产方式。
第三步,辨析典型例证。
例证(1),为提升城市形象而投入大型体育设施,满足“把大众的体育生活和与此相关的经济行为有机融合”,符合定义 $\textcircled{2}$ ;
例证(2),某市引进数家世界 500 强企业,是为了提高知名度、信誉度,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推进多元文化融合与互动,加快城市国际化发展,未体现该市“特有的优势资源”,也未体现“总部集群布局”“体育生活”“社区内”,与三个定义均不相符;
例证(3),每投资 100 万元可提供的就业岗位,未体现“总部集群布局”“体育生活”“社区内”,与三个定义均不相符。
因此,选择 D 选项。
80、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38%$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是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
$\textcircled{1}$ 奉献管理:企业员工都自觉地在企业文化的支配下,联合行动;
$\textcircled{2}$ 合作管理:合作双方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
$\textcircled{3}$ 权力管理:对权力的运行进行监督和控制。
第三步,辨析典型例证。
例证(1),只是公司单方面的调整,没有体现“合作双方”,不符合定义 $\textcircled{2}$ 。
例证(2),张某从初步方案开始就紧抓优化设计,只是张某一人的做法,未体现“联合行动”,不符合定义 $\textcircled{1}$ ;同时,不存在对权力的管理,不符合定义 $\textcircled{3}$ 。
例证(3),组织权力如果不做调配的话,就会损害到市场经济的公平原则,不涉及企业员工,不符合定义 $\textcircled{1}$ ;同时,强调了“对权力的运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符合定义 $\textcircled{3}$ 。
因此,选择 A 选项。
81、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43%$ ,易错项:C。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综合分析问题,且需选出正确的项数。
第二步,(1)基期量计算,定位第二段,根据基期量 $=$ 现期量/( $1+$ 增长率),2009 年中国六大高耗能行业完成投资额为 ${\frac{34754}{1+14.8%}}\approx30273.5$ (亿元),正确。
(2)材料缺少 2010 年工业品出厂价格 11 月份环比增速数据,无法比较,错误。
(3)混合增长率比较,定位第一段,“2010 年 $\mathfrak{g}^{\sim}12$ 月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加值与前三季度持平”,则 2010 年全年增速也与前三季度持平,并未回落,错误。
故正确的有 1 个。
因此,选择 B 选项。
82、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64%$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和差类简单计算问题。
第二步,定位第一段,“2010 年 $\mathfrak{g}^{\sim}12$ 月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 $11,6%$ ,回落 2.1 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11,0%$ ,比前三季度回落 1.8 百分点”。
第三步,2010 年前三季度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速为 $11.6%+2.1%=13.7%$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为 $11.0%+1.8%{=}12.8%$ ,后者比前者慢了 0.9 个百分点( $12.8%-13.7%{=}-0.9%$ )。
因此,选择 C 选项。
83、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53%$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和差类简单计算问题。
第二步,定位第二段。第三步,2009 年,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投资增速为 $28.0%+15.5%{=}43.5%$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14,8%+$ $12.1%{=}26.9%$ ;电力热力的生产与供应业 $6.6%+16.2%{=}22.8%$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12,9%-12,5%{=}0.4%$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35,8%$ -19. $0%=16.8%$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1,3%$ 。其中投资增速最快与最慢的行业增速相差 44.8 个百分点( $43,5%$ -(-1. $3%$ ) $=44.8%$ )。
因此,选择 A 选项。
84、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55%$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比重比较问题。
第二步,定位第一段,“2010 年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长 $13,5%$ 。 $\mathfrak{g}^{\sim}12$ 月,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增加值增长 $9,6%$ ,比前三季度回落 4.0 个百分点;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加值增长 $20,3%$ ,与前三季度持平”。第三步,2010 年第四季度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增加值增速为 $9,6%$ ,前三季度增速为 $9.6%+4.0%=13.6%$ ,混合增长率口诀“整体增速介于各部分增速之间”,全年增速应在 $9.6%^{\sim}13.6%$ 之间,可看作 $13.5%^{-}$ 。根据两期比重比较口诀“部分增长率高于整体增长率,比重上升;反之下降”,故 2010 年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下降( $13.5%^{-}<13.5%)$ ),排除 A、C 选项;2010 年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上升( $(20.3%>13.5%$ )。
因此,选择 B 选项。
85、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52%$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综合分析问题,且需选出正确的一项。
第二步,A 选项,直接读数,定位第二段,2010 年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投资增幅分别提高了 12.5 和 19.0 个百分点,错误。
B 选项,读数比较,定位第一段,2010 年中国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速( $13,5%$ )小于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加值( $20.3%$ ),错误。
C 选项,和差类简单计算,定位第三段,2010 年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比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涨幅低 4.1个百分点( $\zeta_{\cdot}5%{-}9.6%{=}{-}4.1%)$ ),错误。
D 选项,和差类简单计算,定位第一段,2010 年中国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上半年增速比前三季度增速快 2.4 个百分点( $3.7%-1.3%{=}2.4%$ ),正确。
因此,选择 D 选项。
86、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38%$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综合分析问题,且需选出正确的项数。
第二步,(1)简单计算,定位表格“江苏”所在列,江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最快的年份是 2009 年( $25.8%$ ),根据增长量 $=$ 现期量-基期量,减法计算考虑截位舍相同,该年增长量 $(190-151{=}39)$ )小于 2010 年的增长量(232$-190{=}42$ ),错误。
(2)年均增长率计算,定位表格最后一列,当已知每年的增速求解年平均增长率且各年变化幅度较小时,可以使用各年增长率的算术平均数来近似替代,则全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速约为( $\phantom{0}{23.9%+24.8%+25.9%+}$ $30.0%+23.8%$ ) $\div5{=}25,68%$ ,正确。
(3)两期比重比较,定位文段,根据两期比重比较口诀“部分增长率高于整体增长率,比重上升;反之下降”,$22.5%{>}22.1%$ ,比重上升,即 2010 年江苏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用于第一产业投资的份额比 2009 年有所提高,正确。故正确的有 2 个。因此,选择 C 选项。
87、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46%$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两期比重比较问题。
第二步,定位文段,“2010 年全国第一、二、三产业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 $18,2%$ 、 $23,2%$ 和 $25,6%$ ;
江苏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 $22,5%$ 、 $21.7%$ 和 $22,4%^{\prime}$ ”。第三步,根据两期比重比较口诀“部分增长率高于整体增长率,比重上升;反之下降”,故第一产业, $22.5%>$ $18,2%$ ,2010 年比重上升;第二产业, $21.7%{<}23.2%$ ,2010 年比重下降;第三产业, $22,4%{<}25,6%$ ,2010 年比重下降,只有 A 选项满足。
因此,选择 A 选项。
88、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24%$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现期量计算问题。
第二步,定位表格“江苏”所在列,2006 年江苏投资额 10071 亿元,同比增长 $15,2%$ ;2010 年投资额 23187 亿
元。10071
第三步,根据基期量 $=$ 现期量/( $1+$ 增长率),分母从左向右截前三位,可得 2005 年江苏投资额约为 ;
根据末期量/初期量 $\left[=\right]$ ( $1+$ 年均增长率) (江苏省考年均增长类计算大多需要“翻旧账”),由于 $\boldsymbol{\mathrm n}$ 和年均增长
率相等,可得 2010 年投资额/2005 年投资额 $\mathrm{\Pi}_{=2015}^{-}$ 年投资额/2010 年投资额,即 2015 年投资额可达
$23187\times23187$ ${\frac{23\times23}{\frac{101}{1.15}}}={\frac{529}{88^{-}}}$ $\overline{{\frac{10071}{1.15}}}$ ,因选项量级一致,列式复杂可对部分数据截位处理,可得 ,直除首位商 6。
因此,选择 D 选项。
89、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64%$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两期比重计算问题。
第二步,定位文段,“2010 年全国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 241415 亿元,增长 $24,5%$ ;江苏投资 17419 亿元,增长 $22,1%$ ”。
第三步,根据两期比重比较口诀“部分增长率高于整体增长率,比重上升;反之下降”, $22,1%{<}24,5%$ ,比重下降,排除 A、D 选项;两期比重差小于 $|\mathrm{a-b}|=2.4%$ ,排除 C 选项。
因此,选择 B 选项。
90、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47%$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综合分析问题,且需选出错误的一项。
第二步,A 选项,定位表格,“十一五”时期,江苏每年的投资增速均低于全国,故年增长速度也低于全国,正确。
B 选项,两期比重比较,定位表格“江苏—增长”和“全国—增长”所在列,根据两期比重比较口诀“部分增长率高于整体增长率,比重上升;反之下降”,“十一五”时期,江苏每年的投资增速均小于全国,即每年部分增速均小于整体增速,比重逐年下降,正确。
C 选项,年均增长量计算,定位表格“全国”所在列,根据基期量 $=$ 现期量/( $1+$ 增长率),分母从左向右截取
前三位,分子截位处理,均保持量级不变,可得 2005 年全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 $\frac{110000}{1.24}\approx89000$ (亿元);根据年均增长量 $=$ (末期量-初期量)/相差年份(“十一五”时期初期为 2005 年),分子做减法考虑截位舍相同,可得“十一五”时期平均增量为 ${\frac{278000-89000}{5}}={\frac{189000}{5}}=37800$ (亿元),错误。
D 选项,两期比重比较,定位文段,根据两期比重比较口诀“部分增长率高于整体增长率,比重上升;反之下降”,$25.6%{>}24.5%$ ,2010 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用于第三产业的投资占全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上升,正确。因此,选择 C 选项。
91、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27%$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综合分析问题,且需选出正确的项数。
第二步,读数比较,定位表格“稻谷—面积”、“小麦—面积”、“薯类—面积”所在列,经比较, $2001^{\sim}2009$ 年中国稻谷、小麦、薯类播种面积均呈现出“减少~增加~减少~增加”的趋势,故 3 个均正确。
因此,选择 D 选项。
92、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58%$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年均增长率比较问题。
第二步,定位表格“ $2000^{,}$ 和“ $2009^{,}$ 两行,2000 年、2009 年稻谷产量分别为 18791 万吨、19510 万吨,小麦产量分别为 9964 万吨、11512 万吨,玉米产量分别为 10600 万吨、16397 万吨。
第三步,根据末期量/初期量 $\left[=\right]$ ( $1+$ 年均增长率) (江苏省考年均增长类计算大多需要“翻旧账”),当 n 相等时,可用末期量/初期量替代年均增速进行比较,数据较长,分子分母整体截位舍相同,可得稻谷、小麦、玉米195 115 164
的比值分别为 、 、 ,观察前两个分数仅略大于 1,第三个分数显然远远大于 1,即玉米年均增速(Vc)最大,满足的只有 A 选项。
因此,选择 A 选项。
93、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66%$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读数比较问题。
第二步,定位表格“产量”所在列。
第三步,结合选项进行验证:薯类产量高于上年的有 2002 年、2004 年、2007 年、2008 年、2009 年,共 5 年,符合;稻谷有 2004 年、2005 年、2006 年、2007 年、2008 年、2009 年,共 6 年,符合;玉米有 2001 年、2002年、2004 年、2005 年、2006 年、2007 年、2008 年,共 7 年,符合;豆类有 2001 年、2002 年、2004 年、2008年,共 4 年,不符合,可排除 A、C、D 选项。
因此,选择 B 选项。
94、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51%$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读数比较问题。
第二步,定位表格。第三步,稻谷产量与播种面积呈反向变动的年份有 2007 年(共 1 年);小麦有 2004 年和 2008 年(共 2 年);玉米有 2009 年(共 1 年);豆类有 2002 年、2003 年、2004 年、2005 年(共 4 年);薯类有 2002 年、2004 年、2005 年(共 3 年),故至少有两年呈反向变动的有 3 种作物。
因此,选择 C 选项。
95、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54%$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其他比较问题。
第二步,定位表格最后两行。
第三步,豆类不属于谷物,排除 D 选项。根据平均数 $=$ 后/前,各选项分母(面积)量级均相同,统一截位舍相同,可得 2009 年稻谷单位面积产量同比增量为 ${\frac{19510}{296}}-{\frac{19190}{292}}=65.9-65.7>0$ ;小麦增量为${\frac{11512}{243}}-{\frac{11246}{236}}=47.4-47.7=-0.3$ ;玉米增量为 ${\frac{16397}{312}}-{\frac{16591}{299}}=52.6-55.5=-2.9$ ,故减少最多的是玉米。
因此,选择 C 选项。
96、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43%$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已知现期量与增长率的增长量计算问题。
第二步,定位图 1,2010 年 10 月入境旅游人数为 1163.64 万人,同比增长 $4,50%$ 。
1第三步,根据增长量 $\asymp$ 现期量 $\times$ 增长率/( $1+.$ 增长率) , $4,5%\approx22$ ,利用增长量计算 $\mathfrak{n}+1$ 原则,分子取整,可1164得 2010 年 10 月入境旅游总人数比 2009 年 10 月多约 ,首两位商 50。因此,选择 C 选项。
97、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54%$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现期平均数比较问题。
第二步,定位图 1、图 2 中“9.12”、“10.6”、“10.9”、“10.10”相应数据。
第三步,根据平均数 $=$ 后/前,数据较长,分子、分母整体截位舍相同,可得 2009 年 12 月、2010 年 6 月、2010
345 379 384 422年 9 月、2010 年 10 月入境旅游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 、 、 、 ,量级相同,直除首两位分别为:31、34、34、36,故最高的是 2010 年 10 月。因此,选择 D 选项。
98、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73%$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增长量做差比较问题。
第二步,定位图 2。
第三步,根据柱高差,可知 2010 年 3 月增长最多,根据增长量 $=$ 现期量-基期量,减法计算考虑截位舍相同,增长量约为 $39-29=10$ ,与 B 选项前几位数最为接近。
因此,选择 B 选项。
99、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49%$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平均数增长率计算问题。
第二步,定位图 1、图 2,2010 年 10 月入境旅游人数同比增长 $4,50%$ ,入境旅游外汇收入同比增长 $12,47%$ 。$a-b$
第三步,根据平均数的增长率 $=1+b$ ,可得 2010 年 10 月入境旅游人均消费支出同比增长
$\frac{12.47%-4.5%}{1+4.5%}\approx\frac{8^{-}%}{1^{+}}<8%$
因此,选择 A 选项。
100、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27%$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综合分析问题,且需选出正确的项数。
第二步,(1)读数比较,定位图 1、图 2,其中柱子最低的均为 2010 年 2 月,正确。
(2)混合增长率计算,定位图 2,2010 年前三季度(即 1—9 月)中,只有 2 月份的入境旅游外汇收入同比增长率小于 $12%$ ,其他月份均大于 $12%$ ,且 3、5、6 月高出 $12%$ 很多,入境旅游外汇收入也都大于 2 月份,混合增长率口诀“整体增速介于各部分增速之间,且偏向于基数较大的一侧”,总的来看前三季度同比增长率大于 $12%$ ,正确。
(3)两期平均数比较,人均消费支出同比增长率为负数,等价于人均消费支出同比降低;根据两期平均数比较口诀“分子增速大于分母增速,则平均数上升,反之降低”,2009 年 11 月 $\widetilde{\mathbf{\Gamma}}2010$ 年 10 月中,只有 2010 年 2 月的入境旅游外汇收入同比增长率( $-1.55%$ )小于人数同比增长率( $0,06%$ ),即该月的入境旅游人均消费支出同比减少,正确。故正确的有 3 个。
因此,选择 D 选项。101、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42%$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和差类简单计算问题。
第二步,定位柱状图。
第三步,一天有 $24\times60{=}1440$ (分钟),则 $\textcircled{1}$ 处缺少的时间为: $1440-$ ( $435+648+261$ ),观察选项精确度与材料一致,且尾数各不相同,考虑用尾数法解题,尾数为 6。
因此,选择 C 选项。102、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61%$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减少率计算问题。
第二步,定位柱状图“工作时间”。
第三步,根据减少率 $=$ (基期量 $-$ 现期量)/基期量,该市城镇居民的人均工作时间比农村居民少
${\frac{457-435}{457}}={\frac{22}{457}}$ ,直除首位商 4。
因此,选择 D 选项。
103、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74%$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现期比重计算中求部分量问题。
第二步,定位柱状图和饼形图,农村居民人均每天可以自由支配时间为 227 分钟,其中用于健身锻炼的占比为$10%$ 。
第三步,根据部分量 $=$ 整体量 $\times$ 比重,该市农村居民人均每天用于健身锻炼的时间有 $227\times10%{=}22.7$ (分钟)。因此,选择 D 选项。
104、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66%$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现期倍数计算问题。
第二步,定位柱状图和饼形图。
第三步,根据部分量 $=$ 整体量 $\times$ 比重,该市城镇居民人均每年用于阅读书刊的时间是农村居民的
${\frac{261\times8%}{227\times4%}}=1^{+}\times2>2$ (倍)。
因此,选择 A 选项。
105、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62%$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综合分析问题,且需选出正确的一项。
第二步,(1)根据部分量 $=$ 整体量 $\times$ 比重,定位柱状图和饼形图,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用于学习培训占各自可自由支配时间的比重是一样的,但城镇居民可以自由支配时间(261)多余农村(227),故学习培训的时间前者也多于后者,错误。
(2)减少率计算,定位柱状图和饼形图,城镇居民用于看电视的时间为
$261\times44%\approx261\times{\frac{4}{9}}-261\times0.4%\approx115$ (分钟),农村居民用于看电视的时间为
$227\times56%=227\times{\frac{5}{9}}+227\times0.4%\approx127$ (分钟),根据减少率 $=$ (基期量-现期量)/基期量,城镇居民用于看电视的时间比农村居民少 $\frac{127-115}{127}=\frac{12}{127}<10%$ ,错误。
(3)定位柱状图和饼形图,城镇居民用于社会交往的时间( $261\times7%\approx260\times7%=18.2$ )比农村居民( $227\times10%$ $=22.7,$ )少,正确。
故只有 1 个说法正确。
因此,选择 B 选项。
文章作者 考公
上次更新 2025-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