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424江苏公务员考试_行测_真题_C卷_参考答案及解析
文章目录
2011 年 0424 江苏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C 卷)参考答案及解析
1、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22%$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首先提出竞争社会需要真才实学,然后对“真才实学”进行论证:考上好的大学,而不是进入大城市。文段重点是前两句,强调在竞争社会需要真才实学。
第二步,对比选项。A 项是对文段重点的同义替换。
因此,选择 A 选项。
拓展
B 项:“最重要的”文段未提及,无中生有。C 项:“一定”文段未体现,语气过于绝对。D 项:属于文段分述部分,非重点。
2、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57%$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定位原文,“跛足巨人”出现在最后一句。根据“一个缺乏文化原创能力和活力的民族,无论在经济上取得怎样辉煌的成果,都只能是一个‘跛足巨人’”,“跛足巨人”的根源在于缺乏文化原创能力和活力的。结合第一句“知识产权是所有创意产业的生命线,知识产权的保护水平决定着创新能力的持续性”可知,避免成为“跛足巨人”的关键是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第二步,对比选项。C 项符合上述语境。
因此,选择 C 选项。
拓展
A 项:“海外”属于无中生有。B 项:对策不能解决问题,且前文提到的是“所有创意产业”。D 项:“经济增长”已经取得辉煌成果,问题是文化原创能力和活力不足。
3、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49%$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分析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文段中的四句话结构为: $\textcircled{1}$ 之所以……, $\textcircled{2}$ 不仅是因为……, $\textcircled{3}$ 而且还因为……是……, $\textcircled{4}$ 是……所以 $\textcircled{1}$ 是结果, $\textcircled{2}\textcircled{3}\textcircled{4}$ 是原因, $\textcircled{2}\textcircled{3}$ 是递进关系, $\textcircled{3}\textcircled{4}$ 是并列关系。
第二步,辨析选项。A 项,“不仅……而且”表递进关系,因此 $\textcircled{2}$ 与 $\textcircled{3}$ 是递进关系,理解正确。B 项,“之所以……是因为”表明 $\textcircled{1}$ 为结论, $\textcircled{2}\textcircled{3}\textcircled{4}$ 为原因,因此 $\textcircled{1}$ 与 $\textcircled{4}$ 是因果关系,非承接关系,理解错误。C项,“是··,是·…”为并列句式,因此 $\textcircled{3}$ 与 $\textcircled{4}$ 是并列关系,理解正确。D 项,“之所以……是因为”表明 $\textcircled{1}$ 与 $\textcircled{2}$ 是因果关系,理解正确。
因此,选择 B 选项。
4、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33%$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定位原文,“潜规则”出现在第一句话中。分析“潜规则”的上下文语境。文段开篇介绍“文章的体例就是一个背景,有它的潜规则”,可知“潜规则”是“文章体例”的一种要求。再根据“要求你(这种语言)只能以这种面目示人”可知,“潜规则”应该是“文章体例”对语言的一种要求。
第二步,对比选项。A 项“文章体例所需的语言风格”符合上述语境。
因此,选择 A 选项。
拓展
B 项:根据文段第一个括号内“以及界定文章体例的职业系统规则”可知,“系统规则”是来界定“文章体例”的,不符合“潜规则”的要求。C 项和 D 项:没有体现“文章体例”。
5、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27%$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找到作者论述“个人情感往往会渗入研究结果”的关键信息。文段首先提出情感的触动免不了影响研究的结果这是客观事实,接着表达作者的观点。通过“不过,不要紧”“并不是一件太糟的事情”“有益的维度”这几个词不难看出作者认为这一现象还是有一定好处的。
第二步,对比选项。B 项“情有可原”指有可原谅的地方,符合作者的看法。
因此,选择 B 选项。
拓展
A 项:“不可避免”属于“不过”之前的内容,只是客观陈述事实,不是作者的态度。C 项:“有利有弊”是对现象的辩证描述,而作者通过“而且”侧重强调这个现象还有有利的一面。D 项:“益大于弊”无中生有,文段并没将“益”和“弊”进行比较。
6、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80%$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分析语境。转折前后的两个句子语义相反,转折前强调知识分子不可能,也不必要妄想取得歌德的成就。
转折后强调对于前文的“成就”不要因为自己赶不上,自己不如别人就感到“惭愧”。
第二步,辨析选项。A 项“愧疚不已”形容十分惭愧和内疚,文段并无“内疚”含义;C 项“捶胸顿足”形容非常懊丧,或非常悲痛;D 项“痛悔不堪”侧重强调后悔。三项均体现不出因不如别人而惭愧的含义,排除 A 项、C 项和 D 项。B 项“自惭形秽”泛指自愧不如别人,符合文意。
因此,选择 B 选项。
7、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84%$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分析第一空。文段表述了央视国际的《每周质量报告》关于孩子突然耳聋的病因的报道。A 项“披露”指发表、公布,符合文意。B 项“揭露”指使隐蔽的事物显露,常搭配矛盾、问题本质、阴谋等不好的东西,不符合语境,排除 B 项。C 项“透露”指泄露或显露,其适用范围一般比“披露”要小,多指个人,而文段指媒体,不符合语境,排除 C 项。D 项“暴露”指缺陷、矛盾、问题等显露出来,不符合语境,排除 D 项。锁定 A 项。第二步,验证第二空。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专家发表自己的个人观点,“透露”符合语境。
因此,选择 A 选项。
8、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65%$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分析第一空。根据语境可知,横线处所填词语要与“新鲜感受”搭配。C 项“眼花缭乱”形容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D 项“目不暇接”形容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眼花缭乱”与“目不暇接”使用的对象是人,不能与“新鲜感受搭配”,故排除 C 项和 D 项。
第二步,分析第二空。第二空与“概念”搭配。A 项“展开”指一般指大规模进行某种活动或铺开某物(如:画卷),与“概念”搭配不当,排除 A 项。B 项“拓展”指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新的东西,此处可以用来表示,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混搭内容增加,阅读的概念也被无限的增加,符合语境。
因此,选择 B 选项。
拓展
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来。纷至沓来: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
9、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49%$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分析语境。目前“水污染形势是严峻的”,同时,造成水污染的“工业发展的步伐也不可能停下来”,文段是在客观陈述事实:我们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第二步,辨析选项。A 项“畏首畏尾”意思是前也怕,后也怕,形容胆子小,疑虑重重,不符合语境,排除 A 项。B 项“骑虎难下”指骑在老虎背上不能下来,比喻做一件事情进行下去有困难,但情况又不允许中途停止,陷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也可形容进退两难,但是有做“一件事”中途遇到“困难”之意,不符合语境,排除 B 项。C项“进退维谷”指无论是进还是退,都是处在困境之中,形容进退两难,符合语境。D 项“瞻前顾后”形容做事之前考虑周密慎重,也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不符合语境,排除 D 项。
因此,选择 C 选项。
10、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25%$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第二空为突破口。文段以排比的形式描述了三种花的状态,排比强调句式一致,但词义尽量避免重复。C 项和 D 项“无精打采”与后文的“失去神采”重复,排除 C 项和 D 项。美人蕉像一个美女,用“慵倦无力”修饰符合美人蕉的拟人形象,十分恰当,A 项和 B 项符合语境。
第二步,再看第一空。通过后文“失去神采”可知此空形容的是花的状态,A 项“筋疲力尽”侧重强调气力用尽后的疲劳,强调疲劳,不符合语境,排除 A 项。B 项“偃旗息鼓”指声势渐弱,侧重精神状态,且与酷似喇叭的牵牛花神态形成反差,符合语境。
因此,选择 B 选项。
拓展慵倦无力:困乏、疲倦,没有精神。无精打采: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劲头。偃旗息鼓:原指行军时隐蔽行踪,不让敌人觉察,现比喻事情终止或声势减弱。筋疲力尽:形容非常疲乏,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11、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43%$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章第一段先介绍什么是低碳生活,然后第二段和第三段阐述低碳生活的重要性,最后一段提出观点:“低碳生活不是口号而是理念,把握机遇,才能掌握将来发展,选择低碳生活,才能享受美好未来”。
文章重点为最后一句话,表达了低碳生活成为理念的必要性,即呼吁积极参与到低碳生活中来。
第二步,对比选项,B 项是对文段重点的同义替换。
因此,选择 B 选项。
拓展
A 项、C 项和 D 项:表述正确但是偏离文段重点内容。
12、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81%$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定位原文。文章对于“低碳生活的行为”的描述出现在第一段中。
第二步,根据第一段内容可知,“低碳生活的行为”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能的好习惯,减少碳排放的行为。A 项,最适合夏季的空调温度为 26 至 27 度,若温度设置太低不仅耗电,而且室内外温差太大容易生病,因此“夏天把办公室空调温度设置为舒适的 $18\mathrm{{^\circC}}$ ”的行为不符合“低碳生活的行为”。B 项、C 项和 D 项都是节能环保,减少碳排放的行为。
第三步,对比选项。A 项不属于“低碳生活的行为”。
因此,选择 A 选项。
13、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74%$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将选项与文段一一对应。
第二步,辨析选项。A 项对应原文第三段“低碳生活受到‘低碳族’的响应,与其本身所蕴涵的环保元素和道德魅力密不可分”,符合文意。B 项对应原文第二段“过量碳排放,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因素之一”,可推知 B项说法符合文意。C 项对应原文第二段“低碳生活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能的好习惯……”,符合文意。D 项“每个人都应该养成写‘低碳日记’的习惯”,文段只是说有些环保达人把“低碳日记”挂在网上,并没有说每个人都应该写,属于无中生有。
因此,选择 D 选项。
14、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55%$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定位原文,“低碳族”的生活特点出现在文章第一段中。根据第一段中提到的“自觉地少开私家车、坚持走楼梯,电脑不用就关机,用清单列出自己一天的碳排放总量,并把‘减碳日记’实时挂到网上……”可知,“低碳族”是将低碳行为践行到日常生活中。
第二步,对比选项。B 项“关注的重点是节能减排并从日常生活做起”符合“低碳族”的生活特点。
因此,选择 B 选项。
拓展
A 项:“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不代表低碳。C 项:“很酷”属于无中生有。D 项:是目的而不是“低碳族”本身的生活特点。
15、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85%$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章,将选项与文章一一对应。
第二步,对比选项。A 项对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符合文意。B 项对应“人们在生活和消费过程中的过量碳排放,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因素之一。针对这一点,低碳生活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能的好习惯,减少碳排放”,说明低碳生活可以改善环境,符合文意。C 项“节省个人的开销”,文段没有体现,属于无中生有。D 项对应“低碳生活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符合文意。
16、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75%$ ,易错项:C。
解析第一步,数列变化趋势平缓,优先考虑做差。第二步,做差(前减后)如图所示:
做一次差
差数列是质数数列,下一项为 3,则所求项为 $10-3=7$ 。
因此,选择 D 选项。
17、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68%$ ,易错项:C。
解析
解法一:第一步,数列变化趋势较快,考虑递推积数列。
第二步,观察数列发现 $4{=}2\times4\div2$ , $8{=}4\times4\div2$ , $16{=}4\times8\div2$ ,规律为第三项 $=$ 第一项 $\times$ 第二项÷2,则所求项为 $8\times16\div2=64$ 。
因此,选择 B 选项。
解法二:数列有明显倍数关系,考虑做商。做商如图所示:
做一次商
观察商数列 $2{=}2\times1$ , $2{=}1\times2$ ,是递推积数列,下一项为 $2\times2{=}4$ 。则所求项为 $16\times4{=}64$ 。
因此,选择 B 选项。
解法三:幂次数明显,考虑幂次数列。幂次的分析, $2^{1}$ , $2^{2}$ , $2^{2}$ , $2^{3}$ , $2^{4}$ ,底数是 2 的常数数列,观察指数发现 $2{=}1+2{-}1$ , $3{=}2+2{-}1$ , $4{=}2+3{-}1$ ,指数数列规律为第三项 $=$ 第一项 $+$ 第二项-1,下一项为 $3+4-1$ $=6$ ,则所求项为 $2^{6}=64$ 。
因此,选择 B 选项。
18、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77%$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数列变化趋势较快,考虑递推积数列。
第二步,观察数列发现 $8=2\times4$ , $2=4\times{\frac{1}{2}}$ ,猜测规律为第一项=第二项×第三项,则所求项为 8×2=16。
验证 $16\times8=128$ ,满足规律。
因此,选择 C 选项。
19、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79%$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特殊数列。
第二步,数字变化无明显规律,考虑组合拆分。拆分后发现 $1+5{=}6$ , $2+6=8$ , $3+7=10$ ,( ), $6+8=$ 14, $7+9=16$ ,规律为每项数字各个位数上数字之和组成的新数列是公差为 2 的等差数列,下一项为 $10+2{=}12$ ,只有 D 选项 $4+8{=}12$ ,满足规律。
因此,选择 D 选项。
20、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61%$ ,易错项:C。
解析
解法一:第一步,数列大小交叉变化,考虑做和。
第二步,做和如图所示:
做一次和
和数列是公比为 3 的等比数列,下一项为 $27\times3{=}81$ ,则所求项为 $81-19=62$ 。
因此,选择 A 选项。
解法二:数列变化趋势较快,考虑倍数递推数列。观察数列发现 $1=\left(-1\right)\times3{+}2\times2$ , $8{=}2\times3+1\times2$ , $19{=}1$ $\times3+8\times2$ ,规律为第三项 $=$ 第一项 $\times3+$ 第二项 $\times2$ ,则所求项为 $8\times3+19\times2=62$ 。因此,选择 A 选项。
解法三:考虑做差,隔项做差如图所示:
隔项做差
差数列是公比为 3 的等比数列,下一项为 $18\times3=54$ ,所求项为 $8+54{=}62$ 。
因此,选择 A 选项。21、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38%$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特殊数列。
第二步,数列大小交叉变化,且做差、做和无明显规律,考虑特殊规律。观察数列发现 $1\times2+7=9$ , $2\times7-2=$ 12, $7\times~(-2)~+29{=}15$ ,9,12,15 构成公差为 3 的等差数列,下一项为 $15+3=18$ ,则所求项 18-(-2)$\times29{=}76$ 。
因此,选择 B 选项。22、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38%$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特殊数列。
第二步,数字变化无明显规律,考虑因式分解。原数列可分别分解为: $1\times4$ , $2\times6$ , $3\times8$ , $4\times9$ , $5\times10$ ,(6$\times12)$ )。 $^{66}\times^{,9}$ 前是公差为 1 的等差数列,下一项为 $5+1=6$ ; $^{66}\times^{,9}$ 后为 4,6,8,9,10,是合数数列,下一项为 12。则所求项为 $6\times12{=}72$ 。
因此,选择 B 选项。
23、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37%$ ,易错项:C。
解析1
第一步,数列出现 $n$ ,优先考虑负幂次。
第二步,幂次化指数形式如下:
1 1 -64 0 1 4 36 幂次数 01 20 41 $(6^{-}{}^{2})$
底数数列是公差为 2 的等差数列,所求项底数为 $4+2{=}6$ ,指数数列是公差为-1 的等差数列,所求项指数为-1$+(-1)=-2$ ,则所求项为 $6^{-2}=\frac{1}{36}$
因此,选择 D 选项。
24、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34%$ ,易错项:B。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非整数数列中的小数数列。
第二步,数字变化无明显规律,考虑组合拆分。
前边部分:1,2,3,(4),5,6;
后边部分:2.5,3.4,1.2,( ),2.3,2.3,这是一个分组数列,两两一组, $2+5{=}3+4$ , $2+3{=}2+3$ 。
每组内的两数字之和相等,则所求项后边部分数字加和为 $1+2{=}3$ ,验证选项只有 $\mathrm{A}$ 选项为 $1+2=3$ ,满足条件。
则所求项为 41.2。
因此,选择 A 选项。
25、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54%$ ,易错项:B。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非整数数列中的分数数列。
853第二步,分子数列大小交叉变化,考虑反约分,将原数列转化为 , , , , ,前后两项“ , ”关系为:后项的分子为前项的分母与分子做差再加 1;后项的分母为前项的分子与分母乘积。则所求项为${\frac{480-53+1}{53\times480}}={\frac{428}{25440}}$ 。
因此,选择 C 选项。
26、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53%$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经济利润问题,属于分段计费类。
第二步,根据题意超过 5 吨水费为 3.2 元/吨,则 $70\div3.2{>}20$ 吨,说明合计用水超过 20 吨;已知李是张的 1.5倍,说明每户都超过 5 吨。设张的用水量为 $5+\mathrm{x}$ ,则李的用水量为 $\begin{array}{r}{1.5(5\mathrm{+}\mathrm{x})=7.5\mathrm{+}1.5\mathrm{x}}\end{array}$ 。根据 5 吨以下 2.2元/吨,5 吨以上,超出部分 3.2 元/吨,得张的水费为 $5\times2.2\substack{+3.2\mathrm{x}}$ ,即 $11+3,2\mathrm{x}$ ;李的水费为 $5\times2.2+$ (7.5$+1.5\mathrm{x}{-}5)\times3.2,$ ,即 $19+4,8\mathrm{x}$ 。
第三步,张、李两户共交 70 元水费,可得 $11+3.2x+19+4.8x{=}70$ ,解得 $\mathrm{{x}=5}$ 。则张的用水量为 10 吨,李的用水量为 15 吨。张比李少交水费(15-10) $\times3.2{=}16$ (元)。
因此,选择 A 选项。
27、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51%$ ,易错项:C。
解析
解法一:第一步,本题考查经济利润问题,属于利润率折扣类。
第二步,设乙商品的原价为 $\mathrm{X}$ 元,根据甲商品 8 折后为乙商品原价的 4 倍,可知甲商品 8 折后的价格为 $4\mathrm{x}$ ,甲商品的原价为 $4\mathrm{x}\div80%=5\mathrm{x}$ 。
第三步,根据支出总额比甲商品原价少 6 元,可列出等式 $\mathrm{5x-}$ ( $80%\times5\mathrm{{x}+70%\mathrm{{x})=6}}$ ,解得 $\mathrm{\Deltax=20}$ ,则乙的售价为 $20\times70%{=}14$ (元)。
因此,选择 B 选项。
解法二:第一步,本题考查经济利润问题,属于利润率折扣类。
第二步,当假设甲商品原价 100 元,甲商品 8 折后的价格为 80 元,可得乙商品原价为 20 元,乙商品 7 折后的价格为 14 元,这时 $80+14-100=-6$ ,恰好与题意相符合,所以乙商品的实际销售价格为 14 元。因此,选择 B 选项。
28、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43%$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工程问题,属于时间类。
第二步,赋值工作总量为 100,设赵、钱、孙的工作效率分别为 $X,~\mathrm{y,z}$ 。根据题意可列出等式 $8(\mathrm{x+y})=100$ $\times40%$ 、2(y+z) $=100\times20%$ 、3 $(\mathrm{x+y+z)=100\times40%}$ ,解得 $x={\frac{10}{3}},y={\frac{5}{3}},z={\frac{25}{3}}$ 、 ,所以孙>赵>钱。因此,选择 A 选项。
29、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53%$ ,易错项:C。
解析
解法一:第一步,本题考查基础应用题,采用方程法解题。
第二步,设换订前订阅两种杂志人数分别为 $\mathrm{X}$ 、y,则换订后订阅两种杂志的人数分别为 y、x。根据换订前、后用去的钱数,可列出等式 $168x+216y=2184\textcircled{1}.$ 、 $168y+216x=2040\textcircled{2}$ , $\textcircled{1}+\textcircled{2}$ 可得( $(168\substack{+216})\times(\mathrm{x+y})=2184$ $+2040$ ,解得 $\mathrm{x}+\mathrm{y}{=}11$ (人)。
因此,选择 B 选项。
解法二:第一步,本题考查基础应用题。
第二步,根据题意将两种情况合并起来考虑,即相当于全室人员都订阅了这两种杂志,因此该科室的总人数为$\frac{2184+2040}{168+216}=11$ (人)。
因此,选择 B 选项。
30、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71%$ ,易错项:B。
解析
解法一:第一步,本题考查基础应用题。
第二步,依据题意设合格产品件数为 $\mathrm{X}$ ,则不合格件数为 $1000{-}\mathrm{x}$ ,根据 3600 元报酬,列出等式:4x-12(1000$-\mathrm{x})=3600$ ,解得 $\mathrm{x}{=}975$ 。
第三步,因此加工产品的合格率为 $975\div1000=97.5%$ 。
因此,选择 C 选项。
解法二:第一步,本题考查基础应用题。
第二步,鸡兔同笼法。假设所有产品全是合格品时,那么应得报酬为 4000 元,现在差 $4000-3600=400$ (元),已知每做一件不合格产品相差 16 元,所以共有 $400\div16=25$ (件)不合格品,因此合格率为(1000-25)÷1000$=97.5%$ 。
因此,选择 C 选项。
31、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63%$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平均数问题。
第二步,根据题意,有几个数则平均数就被减几次,可知减去的数值总和与原来所有的数据之和相等,即有 $\boldsymbol{\mathrm n}$ 个数 $x_{1}$ , $x_{2}$ ,…, $x_{n}$ ,其平均数为 $\overline{{x}}$ ,根据平均数性质可得: $(x_{1}-{\overline{{x}}})+(x_{2}-{\overline{{x}}})+\ldots+(x_{n}-{\overline{{x}}})=0$ ,即这十个数值的和为 0。
因此,选择 C 选项。
32、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63%$ ,易错项:B。
解析
解法一:第一步,本题考查行程问题,属于基本行程类。
第二步,根据题意可知老张上山和原路返回的路程相等,即可用等距离平均速度公式:${\overline{{v}}}={\frac{2v_{1}v_{2}}{v_{1}+v_{2}}}={\frac{2\times60\times100}{60+100}}=75$ (米/分钟)。
因此,选择 C 选项。
解法二:第一步,本题考查行程问题,属于基本行程类。第二步,根据题意可直接赋值老张上山的路程为 600 米,则往返的总路程为 1200 米,这时往返的总时间为$\frac{600}{60}+\frac{600}{100}=16$ (分钟),所以老张往返的平均速度为 $1200\div16=75$ (米/分钟)。
因此,选择 C 选项。
33、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48%$ ,易错项:C。
解析
解法一:
第一步,本题考查基础应用题。
第二步,由题意增加 3 辆车,每辆车运送次数减少 6 次,可得增加 1 辆车,每辆车运送次数减少 2 次。由于 7 辆车运送,每辆车运送 10 次,总运送 70 车次,则结果一定不小于 70,排除 C、D 选项,剩余两个可采用枚举法:第三步,运送货物总量最多为 72 车次。
因此,选择 B 选项。
车辆数 | 4 | 5 | 6 | 7 | 8 | 9 |
每辆车运送次数 | 16 | 14 | 12 | 10 | 8 | 6 |
总运送车次 | 64 | 70 | 72 | 70 | 64 | 54 |
解法二:
第一步,本题考查基础应用题。
第二步,由题意增加 3 辆车,每辆车运送次数减少 6 次,可得增加 1 辆车,每辆车运送次数减少 2 次,即 1 辆车运送货物,每辆车运送次数为 22 次。
第三步,设增加 $\boldsymbol{\mathrm n}$ 辆车,则运送货物总量最多车次为 $(1+n)\times(22-2n)=-2n^{2}+20n+22$ ,可知当$n=-{\frac{20}{2\times(-2)}}=5$ 时,即车辆数为 $1+5{=}6$ 时,运送货物总量最多,为 $6\times(22-10)=72$ (车次)。
因此,选择 B 选项。
拓展
$\operatorname{y}{=}\operatorname{ax}^{2}+\operatorname{bx}+\operatorname{c}$ ,当 $x=-{\frac{b}{2a}}$ 时,y 取最值。
34、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40%$ ,易错项:C。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几何问题,属于立体几何类。
$h$ 第二步,设正方体底面面积为 S,高为 $\mathrm{h}$ ,则四棱锥的高为 ,根据公式可得正方体的体积为 Sh,四棱锥的体积为 ${\frac{1}{3}}\times S\times{\frac{h}{2}}={\frac{S h}{6}}$ 。Sh第三步,四棱锥与正方体的体积之比为 : $\mathrm{Sh}{=}1:6$ 。
因此,选择 B 选项。
35、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63%$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基础应用题。
第二步,根据题意设 300 元的门票售出 $\mathrm{X}$ 张,400 元、500 元的门票均售出 y 张。可列出等式 $x+2y=2600$ 、 $300\mathrm{x}$ $+400\mathrm{y}+500\mathrm{y}{=}990000$ ,解得 $\mathrm{\Deltax=1200}$ , $\mathrm{y=700}$ 。
因此,选择 D 选项。
拓展
因为 400 元与 500 元的门票张数相等,所以此题也可以用 450 元门票张数为 400 元门票张数的两倍来替代进行列式求解。
36、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70%$ ,易错项:D。
解析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是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
$\textcircled{1}$ 相关的经济主体或利益主体;
$\textcircled{2}$ 在分配利益方面相互影响、轮番推进。
第三步,辨析选项。
A 项:员工之间属于“相关的利益主体”,工资上相互比较、要求调整工资,满足“在分配利益方面相互影响、轮番推进”,符合定义;
B 项:中学生之间不属于“相关的经济或利益主体”,不符合定义;
C 项:朋友之间不属于“相关的经济或利益主体”,不符合定义;
D 项:甲、乙公司管理体系的比较,未体现“分配利益方面相互影响、轮番推进”,不符合定义。
因此,选择 A 选项。
37、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49%$ ,易错项:A。
解析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是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
物业管理单位提供与居民生活相关的服务所收取的费用。
第三步,辨析选项。
A 项:小王承担的维修费,属于个人主动赔偿,不属于“物业提供服务所收取的费用”,不符合定义;B 项:门卫室,为居民提供安保服务,收取水电费是对其的日常维护,属于“物业提供服务所收取的费用”,符合定义;
C 项:上网费,属于居民各自生活费用,不属于“物业所收取费用”的范围,不符合定义;
D 项:律师费,属于纠纷产生的费用,不属于“物业所收取费用”的范围,不符合定义。
因此,选择 B 选项。
38、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87%$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是题。第二步,找关键信息。$\textcircled{1}$ 氧气充分供应;
$\textcircled{2}$ 强度低、有节奏、不间断的;
$\textcircled{3}$ 对运动技巧要求不高的体育锻炼。
第三步,辨析选项。A 项:举重、投掷锻炼,都是力度较强,重量较高的运动,不属于“强度低”,不符合定义;
B 项: $4\times100$ 米接力赛,每人跑一百米,时间短,不属于“有节奏、不间断的”,不符合定义;
C 项:撑杆跳是一项技术复杂的田径运动项目,不属于“对运动技巧要求不高的体育锻炼”,不符合定义;
D 项:每天早晨到公园快走半小时,是在氧气充分供应的情况下,进行的“强度低、有节奏、不间断、对技巧要求不高的体育锻炼”,符合定义。
因此,选择 D 选项。
39、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69%$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非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
通过消除由个人背景不同所造成的机会不平等,从而缩小结果的不平等。
第三步,辨析选项。A 项:低保标准上调,能够保障一些人能够更好的生活,是为了“消除机会不平等,从而缩小结果的不平等”,符合定义;
B 项:航空航天博览会在珠海开幕,是为了让大家更加了解我们的航天事业,未体现出“消除机会不平等”,不符合定义;
C 项:加快城市化进程从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为了“消除机会不平等,从而缩小结果的不平等”,符合定义;
项:医改文件的出台,允许社会资本进入医疗领域,从某种意义上是增加了医疗资源的普遍性,是为了“消机会不平等,从而缩小结果的不平等”,符合定义。
因此,选择 B 选项。
40、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44%$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非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
实现各类废物的再利用和资源化。
第三步,辨析选项。A 项:对原生自然资源的开采和注重利用,最后还是以废弃物结尾,未体现“废物的再利用”,不符合定义;
B 项:将垃圾箱和垃圾袋中垃圾收集、分类、回收和再利用,体现了“各类废物的再利用”,符合定义;
C 项:废弃物管理原则中的“循环使用”,体现了“各类废物的再利用”,符合定义;
D 项:变废为宝,让花生壳再次成为可利用的资源,体现了“各类废物的再利用和资源化”,符合定义。
因此,选择 A 选项。
41、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62%$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非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
就一定的事实说明其中的因果联系。
第三步,辨析选项。A 项:小丘把感情灌注在歌里与小丽听见与否不存在“因果联系”,不符合定义;
B 项:物理学的发展是人们能够使用光谱分析、光度测量的原因,该事实中体现了“因果联系”,符合定义;
C 项:小吴过于骄傲是没有取得大成就的原因,该事实中体现了“因果联系”,符合定义;
D 项:大病一场是提前离开工作岗位的原因,该事实中体现了“因果联系”,符合定义。
因此,选择 A 选项。
42、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73%$ ,易错项:C。
解析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非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
$\textcircled{1}$ 借助太空技术和太空活动;
$\textcircled{2}$ 所创造的产品、服务和市场而获得的经济效益。
第三步,辨析选项。A 项:太空旅游飞行属于“借助太空技术和太空活动”,收费属于“获得经济效益”,符合定义;
B 项:提及的是太空中蕴藏着丰富能源,未涉及“所创造的产品、服务和市场而获得的经济效益”,不符合定义;
C 项:太空旅馆属于“借助太空技术和太空活动”,收费属于“获得经济效益”,符合定义;
D 项:太空活动属于“借助太空技术和太空活动”,产生巨额收益属于“获得经济效益”,符合定义。
因此,选择 B 选项。
43、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64%$ ,易错项:C。
解析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非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
$\textcircled{1}$ 公司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的强项;
$\textcircled{2}$ 其他对手很难达到或无法具备的一种能力。
第三步,辨析选项。A 项:创造了超过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超值利润,体现出“其他对手很难达到或无法具备的能力”,更为掌握长期性的竞争主动权奠定了雄厚基础,体现出“公司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的强项”,符合定义;
B 项:花样迭出、独树一帜、令人称奇,体现出“其他对手很难达到或无法具备的能力”,这些方式能够帮助企业维持自身的创造力和企业形象,体现出“公司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的强项”,符合定义;
C 项:打造出传递品质几乎完全相同的产品或服务的能力,体现出“其他对手很难达到或无法具备的能力”,打造品质如一的产品和服务能够为企业保持良好的信誉奠定基础,体现出“公司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的强项”,符合定义;
D 项: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效果显著,但员工培训对产品的影响和竞争对手培训的结果都未明确,未体现这是“其他对手很难达到或无法具备的能力”,不符合定义。
因此,选择 D 选项。
44、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63%$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是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企业通过自身生产经营活动,不断扩大积累而形成的发展潜能。
第三步,辨析选项。A 项:只提到资金需求增长的满足途径,未体现“形成的发展潜能”,外部融资不属于“企业通过自身生产经营活动”,不符合定义;
B 项:只提到销售额增长,需要的资金越多,说的是销售和资金之间的关系,但未体现“不断扩大积累而形成的发展潜能”,不符合定义;
C 项:某企业资产经营规模扩张的速度加快,并且认识到资产规模扩张的质和量的关系处理较好,避免盲目扩张,体现出“不断扩大积累而形成的发展潜能”,符合定义;
D 项:只提到企业经营的政策选择,以及根据净利率所采取的方针,未体现“不断扩大积累而形成的发展潜能”,不符合定义。
因此,选择 C 选项。
45、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59%$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是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
资金充裕、信誉很好、回款及时的企事业单位或者是大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
第三步,辨析选项。
A 项:某人身份不明确,未体现出是“资金充裕、信誉很好、回款及时的高层管理人员”,不符合定义;
B 项:客户身份不明确,未体现出是“资金充裕、信誉很好、回款及时的高层管理人员”,不符合定义;
C 项:私人银行常争夺财富位于金字塔塔尖的客户,体现了他们“资金充裕、信誉很好、回款及时的企事业单位或者是大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符合定义;
D 项:公司员工,未体现出是“资金充裕、信誉很好、回款及时的高层管理人员”,不符合定义。
因此,选择 C 选项。
46、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72%$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干逻辑关系。
“英雄”和“豪杰”都可指才能、才智出众的人,二者属于全同关系。
第二步,辨析选项。A 项:“牛奶”是制作“奶茶”的原材料,二者属于原材料与成品的对应关系,排除;
B 项:“小灵通”和“座机”都是通讯工具,二者属于并列关系,排除;
C 项:有的“碧螺春”是“春茶”,有的“春茶”是“碧螺春”,二者属于交叉关系,排除;
D 项:“移动电话”和“手机”属于全同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符合。
因此,选择 D 选项。
47、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87%$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干逻辑关系。
“楷体”和“宋体”都是字体,二者属于并列关系,“小四”是字号。
第二步,辨析选项。A 项:“隶书”是字体,“五号”是字号,二者无明显逻辑关系,排除;
B 项:“黑体”和“楷体”都是字体,二者属于并列关系,“小初”是字号,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符合;
C 项:“字体”“字形”和“字号”都是文字的外在形式特征,三者属于并列关系,排除;
D 项:“标准”的“英文”,二者属于偏正关系,排除。
因此,选择 B 选项。
48、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84%$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干逻辑关系。
“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都是大学,二者属于并列关系。
第二步,辨析选项。A 项:“留学”是指去母国以外的国家接受教育,“升学”是指进入比原来高一级的学校或年级学习,二者无明显逻辑关系,排除;
B 项:“长江”流经“浙江”省,二者属于对应关系,排除;
C 项:“通用公司”和“福特公司”都是汽车公司,二者属于并列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符合;
D 项:“航天器”是“机器”的一种,二者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种属关系,排除。
因此,选择 C 选项。
49、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87%$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干逻辑关系。
“光明日报”是“报纸”的一种,二者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种属关系,“读者”阅读“报纸”,二者属于主宾关系。
第二步,辨析选项。
A 项:有的“模型”依据“大楼”的样子建造,二者属于对应关系,排除;
B 项:“病人”在“医院”看病,二者属于地点对应关系,排除;
C 项:“空调”是“电器”的一种,二者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种属关系,“用户”使用“电器”,二者属于主宾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符合;
D 项:“病毒”攻击“软件”,二者属于对应关系,排除。
因此,选择 C 选项。
50、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53%$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干逻辑关系。
“地球”围绕“太阳”运动,二者属于对应关系。
第二步,辨析选项。A 项:“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二者属于对应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符合;
B 项:“原子”是“分子”的组成部分,二者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组成关系,排除;
C 项:“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二者属于对应关系,但词语顺序与题干不一致,排除;
D 项:“原子”是“分子”的组成部分,二者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组成关系,排除。
因此,选择 A 选项。
51、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88%$ ,易错项:C。
解析分别将选项代入题干,确定逻辑关系。
A 项:“键盘”是“工具”的一种,二者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种属关系,用“手臂”“劳动”,二者属于对应关系,前后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B 项:“键盘”和“鼠标”都是电脑的组成部分,二者属于并列关系,“手臂”与“手法”无明显逻辑关系,前后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C 项:“操作”与“键盘”属于动宾关系,“手臂”与“写作”无明显逻辑关系,前后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D 项:“键盘”是“电脑”的组成部分,二者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组成关系,“手臂”是“身体”的组成部分,二者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组成关系,前后逻辑关系一致,符合。
因此,选择 D 选项。
52、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62%$ ,易错项:B。
解析分别将选项代入题干,确定逻辑关系。
A 项:“公平”“民主”与“和平”是“正义”的表现形式,三者与“正义”属于对应关系,“道德”“能力”与“习惯”是“素质”的表现形式,三者与“素质”属于对应关系,前后逻辑关系一致,符合;
B 项:“公平”“民主”“和平”和“自由”都是人类所追求的崇高目标,四者属于并列关系,“道德”“能力”“习惯”和“责任”无明显逻辑关系,前后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C 项:“公平”“民主”“和平”是“文明”的表现形式,三者与“文明”属于对应关系,“道德”“能力”“习惯”和“价值”无明显逻辑关系,前后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D 项:“公平”“民主”“和平”和“历史”无明显逻辑关系,“道德”“能力”“习惯”和“现实”无明显逻辑关系,排除。
因此,选择 A 选项。
53、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79%$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干字符间的关系。
从左往右,每个位置上的字符分别为:数字、字母、2 个相同的数字、字母。
第二步,辨析选项。
A 项:1 号位置上的是字母,排除;
B 项:3 号位置上的是字母,排除;
C 项:1 号位置上的是字母,排除;
D 项:每个位置上的字符分别为:数字、字母、2 个相同的数字、字母,与题干字符的逻辑关系一致,符合。
因此,选择 D 选项。
54、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84%$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干字符间的关系。
从左往右,部分位置存在字符相同的特点,其中 1 号、2 号、5 号和 8 号位置上的字符相同,3 号和 4 号位置上的字符相同,6 号和 7 号位置上的字符相同。
第二步,辨析选项。
A 项:1 号、2 号、5 号和 8 号位置上的字符相同,3 号和 4 号位置上的字符相同,6 号和 7 号位置上的字符相同,
与题干字符的逻辑关系一致,符合;
B 项:6 号和 7 号位置上的字符不同,排除;
C 项:1 号和 5 号位置上的字符不同,排除;
D 项:1 号和 5 号位置上的字符不同,排除。
因此,选择 A 选项。
55、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84%$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干字符间的关系。
从左往右,部分位置存在字符相同的特点,其中 1 号和 8 号、2 号和 7 号、3 号和 6 号、4 号和 5 号位置上的字符相同。
第二步,辨析选项。
A 项:1 号和 8 号位置上的字符不同,排除;
B 项:2 号和 7 号位置上的字符不同,排除;
C 项:1 号和 8 号、2 号和 7 号、3 号和 6 号、4 号和 5 号位置上的字符相同,与题干字符的逻辑关系一致,符合;
D 项:3 号和 6 号位置上的字符不同,排除。
因此,选择 C 选项。
56、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74%$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题干关键词“不必然”,确定为模态推理。
第二步,进行推理。
根据“不必然”等价于“可能不”,由“小李申请的基金项目不必然通过评审”,可得到:“小李申请的基金项目可能不通过评审”。
因此,选择 C 选项。
57、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60%$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题干关键词“有些”等,确定为集合推理。第二步,进行推理。A 项:由题干“所有媒体都关注民生”,可得“有些很开放的媒体必然关注民生”,可以推出;
B 项:“有的开放”不必然推出“有的不开放”,排除;
C 项:“有的开放”不必然推出“有的不开放”,排除;
D 项:“有些媒体不关注民生”与“所有媒体都关注民生”矛盾,排除。
因此,选择 A 选项。
58、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69%$ ,易错项:B。
解析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题干关键词“所有”,确定为集合推理。
第二步,翻译题干。
$\textcircled{1}$ 火山 $\twoheadrightarrow$ ¬活动期第三步,进行推理。
A 项:“活动期”是对 $\textcircled{1}$ 的“否后”,根据“否后必否前”,可得到“不是火山”,而非“都是火山”,排除;
B 项:“并非有的火山不处在活动期”等价于“所有火山都处在活动期”,与题意不符,排除;
C 项:“不处在活动期”是对 $\textcircled{1}$ 的“肯后”,肯后推不出必然结论,排除;
D 项:“并非有的火山处在活动期”等价于“所有火山都不处在活动期”,与题意相符,可以推出。
因此,选择 D 选项。
59、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83%$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依据题干特征和提问方式,确定为归纳推理。第二步,辨析选项。A 项:“吕某炒股从不选 H 股”,无法得知有没有被别的股套牢,排除;
B 项:张某被套住了,但未提及怎么摆脱困境,排除;
C 项:“吕某炒股从不选 H 股”,则他不会被 H 股套牢,可以推出;
D 项:不选择 H 股,就不会被 H 股套牢,但张某是否会被其他股套牢不清楚,排除。
因此,选择 C 选项。
60、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69%$ ,易错项:C。
解析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若干论断和真假限定,确定为真假推理。
第二步,找关系。
李:所有都好;
张:所有都不好;
马:有的不好;
王:有的好。
李和马,张和王为矛盾关系。
第三步,看其余。
已知小张和小马都说错了,根据矛盾关系的特性“必有一真,必有一假”,则他们各自的矛盾关系为真,即小李和小王说的为真。
因此,选择 D 选项。
拓展
该题考查的矛盾关系:
$\textcircled{1}$ 有的 S 是 P 与所有 S 不是 P;
$\textcircled{2}$ 有的 S 不是 P 与所有 S 是 P。
矛盾关系必有一真一假,若已知其中一个命题为真,则另一个必为假;若已知其中一个命题为假,则另一个必为真。
61、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70%$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题干有信息匹配特征,确定为分析推理。
第二步,分析条件,进行推理。
由(1)可知,二处不在最后检查,是对(2)“首先检查三处 $\twoheadrightarrow$ 最后检查二处”的“否后”,根据“否后必否前”,可得到:“首先检查不是三处”;
由(1)可知,一处和五处不在第一检查,由(3)“三处在四处前检查”可知,第一检查也不是四处,则第一检查是二处;
由(3)“三处在四处前检查”和(1)“四处在一处、五处之前”,则第二检查的是三处,第三检查的是四处;第四、第五检查的是一处和五处,但两者具体顺序不确定。
因此,选择 C 选项。
62、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52%$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题干有信息匹配特征,确定为分析推理。第二步,分析条件,进行推理。
假设王局长位于图下位置,
由(1)王与赵和李不相邻,则王必定与郭和张相邻,排除 D 项; 则只剩下赵和李,假设李与张相邻,那么赵一定与郭相邻,与(2)矛盾,因此李只能与郭相邻,而赵与张相邻,如下图:
A 项:郭与王、李均相邻,与上图一致,符合;
B 项:张与赵不相邻,与上图不一致,排除;
C 项:郭与李不相邻,与上图不一致,排除。
因此,选择 A 选项。63、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18%$ ,易错项:C。
解析第一步,确定题型。
依据题干特征和提问方式,确定为归纳推理。
第二步,辨析选项。
(1)题干指出“高房价并非好事,不合理”,而该项指出“有些高房价合理”,与题干信息冲突,推论错误(2)题干未提及导致高房价的原因,推论错误;(3)题干未提及高房价引起的后果,推论错误;(4)题干仅提及“某地房价过高”,未提及其他地方是否房价高,推论错误。综上,上述 4 个推论全部错误。因此,选择 D 选项。
64、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29%$ ,易错项:C。
解析第一步,确定题型。
依据题干特征和提问方式,确定为归纳推理。
第二步,辨析选项。(1):没去过这 6 个国家不代表没出过国,推论错误;
(2):没去过英国不代表一定不是英国人,按照英国的国籍管理制度,也有可能某人在英国国外出生,具有英国国籍,但从未去过英国,推论错误;
(3):没去过这 6 个国家不代表没去过其他欧美国家,推论错误;
(4):没去过不等于不了解,且这 6 个国家并不等同于“很多国家”,推论错误;
综上,上述 4 个推论全部错误。
因此,选择 D 选项。
65、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42%$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题干关联词“如果……那么……”,确定为翻译推理。第二步,翻译题干。
$\textcircled{1}$ ¬乙或¬丁
$\textcircled{2}$ ¬丁 $\twoheadrightarrow$ ¬丙
$\textcircled{3}$ ¬甲或乙
$\textcircled{4}$ 戊且己 $\twoheadrightarrow$ 丙
第三步,进行推理。
(1)“买丙”是对 $\textcircled{2}$ 的“否后”,根据“否后必否前”可得到“丁”,可以推出;(2)“买甲”是对 $\textcircled{3}$ “或关系”一支的否定,根据“否定肯定式”可得到“乙”;“乙”是对 $\textcircled{1}$ “或关系”一支的否定,根据“否定肯定式”可得到“¬丁”,无法推出;
(3)“买乙”是对 $\textcircled{1}$ “或关系”一支的否定,根据“否定肯定式”可得到“¬丁”,“¬丁”是对 $\textcircled{2}$ 的“肯前”,根据“肯前必肯后”可得“¬丙”;“¬丙”是对 $\textcircled{4}$ 的“否后”,根据“否后必否前”可得到“¬(戊且己)”,可以推出;
(4)“同时买戊和己”是对 $\textcircled{4}$ 的“肯前”,根据“肯前必肯后”可得到“丙”;“丙”是对 $\textcircled{2}$ 的“否后”,根据“否后必否前”可得到“丁”,可以推出。
综上,有 3 个推理正确。
因此,选择 C 选项。
拓展
(1)摩根定律:¬(A 或 B) $=\neg\mathrm{A}$ 且¬B; $\neg$ (A 且 B) $=\neg\mathrm{A}$ 或 $\neg\mathrm{B}$ ;
(2)否定肯定式:对于 A 或 B,若否定其中的一项,则能肯定另一项;
(3)逆否等价命题: $\mathrm{A}{\rightarrow}\mathrm{B}$ 等价于 $\mathrm{-B{\rightarrow}{-}A}$ 。
66、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64%$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明确设问内容。
题目要求将各图进行拼合。
第二步,观察图形特征,结合选项进行匹配,寻找等长的平行边,将其拼合后如下图所
示:
因此,选择 A 选项。
67、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78%$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明确设问内容。
题目要求各图形通过上、下、左、右平移后拼合。
第二步,观察图形特征,寻找等长的平行边,将其拼合后如下图所示:
1 | 2 | 3 | 4 |
因此,选择 C 选项。
拓展
平面拼合解题技巧:(1)看平行边:将平行等长的线段消去,得到轮廓图。(2)看特殊边:找题干唯一的水平
- 16 -
边、垂直边、最长边、最短边等,与选项轮廓图对比,判定选项。
68、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52%$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明确设问内容。
题目要求将各图进行拼合。
第二步,观察图形特征,结合选项进行匹配,各图经过旋转寻找等长边,如下图所示:
2 | 4 |
因此,选择 B 选项。
拓展平面拼合题目一般要求只能通过上、下、左、右平移,若无明确设问要求,可以旋转进行拼合。
69、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77%$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明确设问内容。
题目要求将各图进行拼合。
第二步,观察图形特征,寻找等长的平行边,将其拼合后如下图所示:因此,选择 A 选项。
70、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43%$ ,易错项:B。解析
第一步,观察特征。
组成元素不同,优先考虑数量类或属性类。每个图形均由黑点和白点组成,考虑元素的个数和种类。
第二步,九宫格,横向规律较为常见,优先考虑。
第一行图形中白点和黑点总数依次为 7、3、5,每个图形点的总数均为奇数;第二行中白点和黑点总数分别为 3、5、3,符合规律;第三行应用规律,白点和黑点总数分别为 13、5,问号处白点和黑点总数应为奇数,只有 C 项符合。
因此,选择 C 选项。
71、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64%$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观察特征。
组成元素相似,图形均由黑白块组成,样式类运算无规律,考虑黑白块数量。
第二步,九宫格,横向规律较为常见,优先考虑。第一行每个图形黑块个数均为 3,第二行符合规律,第三行应用规律,只有 D 项符合。
因此,选择 D 选项。
拓展
图形中黑色元素常见考查方式:(1)与框架图形相似;(2)在整个图形中面积占比;(3)黑色元素的(4)动态位置;(5)定义相加等。
2 | 3 | 4 |
72、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34%$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观察特征。
组成元素均为时钟,优先考虑实体信息。
第二步,九宫格,横向规律较为常见,优先考虑。
第一行每个图形中,时针所指数字与分针所指数字之和均为 13,即 $3+10{=}13$ , $11+2{=}13$ , $7+6=13$ ;第二行时针和分针所指数字之和仍为 13,符合规律;第三行应用规律,只有 A 项符合。
因此,选择 A 选项。
拓展
本题图形比较接近钟表的形状,即外框架像表盘,内部类似时针和分针时,常见考察规律有,每一类指针的旋转规律、每一幅图形内指针组成的角度规律、钟表显示时间的数字规律等。
73、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50%$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为四面体折纸盒题型。
第二步,分析选项。
观察选项,A、B、C 三个选项中均出现黑色菱形面(面 4),选取此面画箭头,以箭头所指方向为正方向,箭头的右边是面 3,左边是面 1,如下图所示:A 项:面 1、面 4 的相对位置关系与题干一致,正确;
B 项:箭头的左边是面 2,题干箭头的左边是面 1,排除;
C 项:箭头的右边是面 1,题干箭头的右边是面 3,排除;
D 项:选取面 1 画箭头,以箭头所指方向为正方向,题干箭头的右边是面 2,左边是面 4,选项箭头的右面是面 3,排除。
因此,选择 A 选项。
74、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67%$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为六面体折纸盒题型。
第二步,分析选项。
A 项:题干○面和 $\vartriangleleft$ 面是一组相对面,在立体图形中不能同时出现,排除;
B 项: $\blacktriangle$ 面和⊿面公共边靠近▲面的一个顶点,题干展开图经过移面如下图, $\blacktriangle$ 面和⊿面公共边靠近▲面底边,排除;C 项:题干 $\bullet$ 面和 $\blacktriangle$ 面是一组相对面,在立体图形中不能同时出现,排除;
D 项:三个相邻面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与题干一致,正确。
因此,选择 D 选项。
75、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43%$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明确设问方式。
下边四个图形中只有一个与该立体图形相同。对题干各面进行标号,如下图所示:
3 4 1 2 | 7 8 6 5 | 7 6 3 4 | ? |
第二步,分析选项。
A 项:题干面 2 中箭头左边是面 1,选项该箭头左边是面 4,排除;
B 项:题干面 1 箭头指向面 2,选项面 1 箭头指向面 7,排除;
C 项:题干面 1 和面 3 没有公共边,选项面 1 与面 3 有公共边,排除;
D 项:选项与题干相邻面相对位置保持一致,正确。
因此,选择 D 选项。
76、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71%$ ,易错项:C。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现期比重计算中求整体量问题。
第二步,定位第一段,“2010 年 11 月,我国餐饮业实现零售额 823.1 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 $13,9%$ ”。823
第三步,根据整体量 $=$ 部分量÷比重,分子取整,可得 2010 年 11 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 $\overline{{13.9%}}$ ,首两
位商 59。
因此,选择 D 选项。
77、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28%$ ,易错项:B。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综合分析问题,且需选出错误的项数。
第二步,(1)定位第二段前半部分,2009 年餐饮网点为 400 多万个(即不到 500 万),是 1978 年的 34 倍,因此 1978 年销售网点个数应小于 $\frac{500}{34}<15$ (万个),正确。(2)和差类简单计算,定位第一段,“2010 年 11 月份餐饮业零售额同比增长 $14,5%$ ,其增幅高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4 个百分点”,故 2010 年 11 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 $14.5%-4%=10.5%$ ,正确。
(3)定位第二段后半部分,我国餐饮业已连续 14 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一直领先于消费品市场中的各行业,正确。
共 0 个错误。
因此,选择 A 选项。
78、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78%$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现期平均数计算问题。
第二步,定位第二段前半部分,“2009 年我国餐饮业零售额为 7486 亿元,零售网点 400 多万个”。
第三步,根据平均数 $=$ 总数÷总个数,2009 年零售网点介于 400 万 $\ensuremath{\mathrm{\widetilde{5}~}}00$ 万个之间,则平均每个网点的零售额应介于 7486 亿 $\div400$ 万 ${\approx}19$ (万元)与 7486 亿 $\div500$ 万 $\approx15$ (万元)之间。
因此,选择 B 选项。
79、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41%$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综合分析问题,且需选出正确的项数。
第二步,(1)现期比重计算,定位第二段中间部分,“2009 年我国餐饮业零售额相当于 GDP 的 $5,84%$ 、第三产业增加值的 $17.62%$ ”,根据整体量 $=$ 部分量÷比重,当部分量相等时,求两个整体量之比,即求两个比重的反比,故 2009 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占比为: ,正确,排除 B 选项。 $\frac{5.84%}{17.62%}\approx\frac{1}{3}$
(2)两期比重比较,定位第二段,“我国餐饮业连续 14 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也高于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根据两期比重比较口诀“部分增长率高于整体增长率,比重上升;反之下降”,可知餐饮业所占比重不断扩大,正确,排除 A 选项。
(3)已知基期量与增长率的增长量计算,定位第二段最后一句话,根据增长量 $=$ 基期量 $\times$ 增长率,2009 年我国餐饮业从业人员比 1978 年增加了 $104.4\times16>100\times16=1600$ (万人),错误,排除 D 选项。因此,选择 C 选项。
80、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31%$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现期量计算问题。
第二步,定位第二段前半部分,“我国餐饮业零售额……由 2005 年的 3000 亿元已增加到 2009 年的 7486 亿元”。第三步,根据末期量÷初期量 $\left[=\right]$ ( $1+$ 年均增长率) (江苏省考年均增长类计算大多数需要“翻旧账”),设 2006—2009 年的年均增长率为 $\mathrm{\Deltar}$ ,则 2010 年—2013 年的年均增长率为 $\mathrm{\boldmathr~}$ ,设 2013 年我国餐饮业零售额为 $\mathrm{X}$ ,可得${\frac{7486}{3000}}=\left(1+r\right)^{4},{\frac{x}{7486}}=\left(1+r\right)^{4}$ ,可得 ,解得 ${\frac{7486}{3000}}={\frac{x}{7486}}$ $x=18000^{+}$ (亿元)。因此,选择 D 选项。
81、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34%$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年均增长量计算问题。
第二步,定位表格左半部分。
第三步,根据年均增长量 $=$ (末期量-初期量)÷相差年份(江苏省考年均增长类计算大多数需要“翻旧账”),可得 2007—2010 年江苏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平均增长量比全国高出
${\frac{9118-5813}{4}}-{\frac{5919-3587}{4}}\approx{\frac{3300-2330}{4}}={\frac{970}{4}}$ ,首两位商 24。
因此,选择 C 选项。
82、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71%$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和差类简单计算问题。
第二步,定位表格右半部分。
第三步,2010 年全国与江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比 2009 年扩大了(22944-19109)-(20552-17175)元,观察选项单位、精确度均与材料一致,且后两位尾数各不相同,考虑用末两位尾数法解题,结果末两位为58。
因此,选择 D 选项。
83、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36%$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年均增长率比较问题。
第二步,定位表格“收入”所在列。
第三步,根据末期量÷初期量 $=$ ( $1+$ 年均增长率) (江苏省考年均增长类计算大多数需要“翻旧账”),当 n相等时,可用末期量÷初期量替代年均增长率进行比较;数据较长,分子分母整体截位舍相同,可得 2010 年相对于 2006 年的比值分别为: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frac{592}{359}\approx1.65$ ;江苏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frac{912}{581}<1.6$ ;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frac{191}{118}}\approx1.62$ ;江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frac{229}{141}\approx1.62$ ,故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最快。
因此,选择 A 选项。
84、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40%$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综合分析问题,且需选出正确的一项。
第二步,均为增长量比较,定位表格,四个选项 2007 年、2010 年的现期量和同比增速均高于前一年,根据增长量比较“大大则大”原则,可知 2007 年、2010 年的年增长量也均大于前一年。结合选项,确定 2008 年、2009年的年增长量均小于前一年的即是正确选项。根据增长量 $=$ 现期量-基期量,考虑截位舍相同后,再做差进行比较。
A 选项,2007 年、2008 年、2009 年江苏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量分别为 $656-581=75$ 、 $736-656=80$ 、800$-736{<}70$ ,只有 2009 年增长量小于前一年,错误。
B 选项,2007 年、2008 年、2009 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量分别为 $414-359=55$ 、 $476-414=62$ 、515$-476{<}40$ ,只有 2009 年增长量小于前一年,错误。
C 选项,2007 年、2008 年、2009 年江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长量分别为 $1638^{^{-}}-1408^{^{+}}=230^{^{-}}$ 、1868$-1638^{-}=230^{+}$ 、 $2055-1868<200$ ,只有 2009 年增长量小于前一年,错误。
D 选项,2007 年、2008 年、2009 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长量分别为 $1379-1176{=}203$ 、1578-1379$=199$ 、 $1718-1578=140$ ,2008 年、2009 年增长量均小于前一年,正确。
因此,选择 D 选项。
85、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34%$ ,易错项:B。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综合分析问题,且需选出错误的项数。第二步,均为读数比较,定位表格相应数据。
(1)2010 年江苏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 $13,9%$ )高于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 $11.6%$ ),
错误。(2)2008 年、2010 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高于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错误。(3)只有 2010 年江苏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错误。
(4)2007 年、2008 年江苏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低于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错误。
一共 4 个错误。
因此,选择 D 选项。
86、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65%$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增长量做差比较问题。
第二步,定位表格上半部分“2006 年”和“2010 年”所在列。
第三步,比较平均变动值,即比较年均增长量的绝对值大小,根据|年均增长量 $|=$ 丨末期量-初期量丨÷相差年份(江苏省考年均增长类计算大多数需要“翻旧账”),当“相差年份”相等时,只需比较|末期量-初期量的大小,数据取整,可得该地区工程技术、农业技术、卫生技术、科学研究人分别为: $566-499=67$ 、68-65$=3$ 、 $344-330{=}14$ 、 $28-28=0$ ,故变动值由小到大分别为科学研究、农业技术、卫生技术、工程技术。因此,选择 C 选项。
87、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26%$ ,易错项:B。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增长量做差比较问题。
第二步,定位表格下半部分。
第三步,根据增长量 $=$ 现期量-基期量,数据取整处理,可得科技三项费 2007 年、2008 年、2009 年增量分别为$277-273{=}4$ , $360-277=83$ , $399-360=39$ ,2009 年增量下跌,排除 A 选项;科学事业费 2007—2010 年的增量分别为 $189-168=21$ 、 $223-189=34$ 、 $270-223=47$ 、 $301-270=31$ ,2010 年增量下跌,排除 B 选项;科研基建费 2007、2008 年的增量分别为 $62-53=9$ 、 $63-62=1$ ,2008 年增量下跌,排除 C 选项。因此,选择 D 选项。
88、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59%$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综合分析问题,且需选出正确的项数。
第二步,(1)读数比较,定位表格“科研基建费”和“其他费用”所在行,2009、2010 年科研基建费均少于其他费用,错误。
(2)平均数比较,定位表格“专业技术人员—总计”和“财政科技拨款—总计”所在行,根据人均财政科技拨款额 $=$ 拨款÷人员数,“十一五”期间专业技术人员人数逐年减少,而财政科技拨款逐年增加,则人均财政科技拨款额逐年增加,正确。
(3)定位“财政科技拨款—总计”所在行,多个数做加法考虑截位舍相同,并保持量级不变,可得“十一五”期间该地区财政拨款总和约为: $540+580+700+820+980=3620$ (亿元),超过 3500 亿元,错误。正确的有 1 个。
因此,选择 B 选项。
89、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57%$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增长率计算比较问题。
第二步,定位表格“财政科技拨款—总计”所在行。第三步,根据增长率 $=$ (现期量-基期量)÷基期量,数据取整,可得 2007—2010 年该地区财政科技拨款年增长率分别为: ${\frac{576-544}{544}}={\frac{32}{544}}\quad{\frac{703-576}{576}}={\frac{127}{576}}\quad{\frac{816-703}{703}}={\frac{113}{703}}\quad{\frac{976-816}{816}}={\frac{160}{816}}\quad,$ ,观察前两个127式子,分母差别不大,前者分子明显远小于后者,排除 $\mathrm{A}$ 选项;根据分数性质(分子大且分母小的分数大),大于 ,排除 C 选项; 113 $\frac{127}{576}>20%$ ,而 $\frac{160}{816}<20%$ ,排除 $\mathrm{D}$ 选项。
因此,选择 B 选项。
90、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18%$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其他计算问题。
第二步,定位表格最后两行。
第三步,选项首三位相同,精确计算,根据整体量 $=$ 部分量÷比重,2009 年、2010 年该地区财政总支出分别为:$\frac{816.2}{3.7%}\approx22059.459$ ,4.0% ${\frac{975.5}{4.0%}}\approx24387.5$ ,则 2009 年、2010 年该地区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总支出的平均比重为${\frac{816.2+975.5}{22059.459+24387.5}}\approx3.858%$
因此,选择 A 选项。
91、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74%$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其他比较问题。
第二步,定位第二幅图“2008 年”和“2010 年”。
第三步,根据增长量 $=$ 现期量-基期量,减法计算考虑截位舍相同后,再做差比较,2008 年增长量为 115-94$=21$ ,2010 年增长量为 $157-133=24$ ,故 2010 年增长量大于 2008 年,排除 A、D 选项;读数比较,2008 年增长率( $22.7%$ )高于 2010 年( $18,3%$ )。
因此,选择 C 选项。
92、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86%$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和差类简单计算问题。
第二步,定位第一幅图,2010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月度同比增速最高的为2月 $(22.1%)$ ),最低为1月 $(14.0%)$ )。第三步,2010 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月度同比增长速度最高与最低相差 $22,1%-14.0%=8.1%$ (也可直接观察尾数为 1)。
因此,选择 D 选项。
93、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37%$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增长率计算问题。
第二步,定位第一幅图,2010 年 1 月、2 月同比增速分别为 $14%$ 、 $22,1%$ 。
第三步,根据现期量 $=$ 基期量 $\times$ ( $1+$ 增长率),设 2009 年 1 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 1,可得 2009 年 2月为 $\begin{array}{r l}{\displaystyle{1\times(1+\mathrm{a})=1+\mathrm{a}}}&{{}\displaystyle{}}\end{array}$ ,2010 年 1 月为 $1\times(1+14%)=1.14$ ,2010 年 2 月为 $(1+\mathrm{a})\times(1+22.1%)\approx1.22$ ( $(1+\mathrm{a})$ );根据增长率 $=$ 现期量÷基期量-1,2010 年 2 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月增长了:
$\frac{1.22\left(1+a\right)}{1.14}-1=1.07a+\frac{1.22}{1.14}-1\approx1.07a$
因此,选择 B 选项。
94、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65%$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已知现期量与基期量的增长量计算问题。
第二步,定位第二幅图,2006 年、2010 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为 79145、156998 亿元,2006 年增速为$15,8%$ 。
第三步,根据基期量 $=$ 现期量÷( $1+$ 增长率),分母从左向右截取前三位并保持量级不变,可得 2005 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 $\frac{79145}{1.16}\approx68200$ (亿元);根据增长量 $=$ 现期量-基期量,减法计算考虑截位舍相同,2010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 2005 年增加了 $1570-682{\approx}888$ ,与 A 选项前三位最为接近。
因此,选择 A 选项。
95、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56%$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综合分析问题,且需选出正确的项数。
第二步,(1)年均增长率比较,定位第二幅图,当已知每年的增速求解年平均增长率时,可以使用增长率的算术平均数来近似替代年平均增长率进行大小比较,读数可知“十一五”期间各年增长速度均高于 $15%$ ,则其算术平均数明显高于 $15%$ ,故年平均增长速度高于 $15%$ ,正确。
(2)读数比较,定位第一幅图,2010 年只有 1 月和 7 月的月同比增速低于 $18%$ ,大多高于 $18%$ ,正确。(3)读数比较,定位第二幅图,“十一五”时期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增速最低的为 2009 年( $15.5%$ ),正确。
共 3 个正确,
因此,选择 D 选项。
96、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42%,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和差类简单计算问题。
第二步,定位柱状图。
第三步,一天有 $24\times60{=}1440$ (分钟),则 $\textcircled{1}$ 处缺少的时间为:1440-( $435+648+261$ ),观察选项精确度与材料一致,且尾数各不相同,考虑用尾数法解题,尾数为 6。
因此,选择 C 选项。
97、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61%$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减少率计算问题。
第二步,定位柱状图“工作时间”。
第三步,根据减少率 $=$ (基期量-现期量)/基期量,该市城镇居民的人均工作时间比农村居民少${\frac{457-435}{457}}={\frac{22}{457}}$ ,直除首位商 4。因此,选择 D 选项。
98、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74%$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现期比重计算中求部分量问题。
第二步,定位柱状图和饼形图,农村居民人均每天可以自由支配时间为 227 分钟,其中用于健身锻炼的占比为$10%$ 。
第三步,根据部分量 $=$ 整体量 $\times$ 比重,该市农村居民人均每天用于健身锻炼的时间有 $227\times10%{=}22.7$ (分钟)。因此,选择 D 选项。
99、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66%$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现期倍数计算问题。
第二步,定位柱状图和饼形图。
第三步,根据部分量 $=$ 整体量 $\times$ 比重,该市城镇居民人均每年用于阅读书刊的时间是农村居民的
${\frac{261\times8%}{227\times4%}}=1^{+}\times2>2$ (倍)。
因此,选择 A 选项。
100、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62%$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综合分析问题,且需选出正确的一项。
第二步,(1)根据部分量 $=$ 整体量 $\times$ 比重,定位柱状图和饼形图,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用于学习培训占各自可自由支配时间的比重是一样的,但城镇居民可以自由支配时间(261)多余农村(227),故学习培训的时间前者也多于后者,错误。
(2)减少率计算,定位柱状图和饼形图,城镇居民用于看电视的时间为
$261\times44%\approx261\times{\frac{4}{9}}-261\times0.4%\approx115$ (分钟),农村居民用于看电视的时间为
$227\times56%=227\times{\frac{5}{9}}+227\times0.4%\approx127$ (分钟),根据减少率 $=$ (基期量-现期量)/基期量,城镇居民用于看电视的时间比农村居民少 $\frac{127-115}{127}=\frac{12}{127}<10%$ ,错误。
(3)定位柱状图和饼形图,城镇居民用于社会交往的时间( $261\times7%\approx260\times7%=18.2$ )比农村居民( $227\times10%$ $=22.7$ )少,正确。
故只有 1 个说法正确。
因此,选择 B 选项。
文章作者 考公
上次更新 2025-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