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年 0311 江苏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C 卷)参考答案及解析

1、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78%$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公布调查的结果,罗列了三组居民在文化消费方面的数据。对并列的三项内容进行概括,“对文化消费谨慎态度”“没订报纸杂志”和“很少去或没去电影院”体现居民对文化产品投入低,即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偏低。

第二步,对比选项。C 项是对文段的全面概括。
因此,选择 C 选项。

拓展

A 项、B 项和 D 项:“没兴趣”“价格偏高”“不重视城镇消费群体”均属于无中生有,文段均未提及。

2、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70%$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将选项与文段一一对应。

第二步,辨析选项。A 项、B 项和 D 项均根据“在病种付费方式下……合理控制医疗成本”推出,符合文意,正确。C 项“按病种付费”是“病人医疗费用逐年降低”的必要条件,文段中并没有表达此意,属于无中生有,错误。

因此,选择 C 选项。

3、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64%$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首先讲了不透明损害了慈善组织信誉,伤害公众热情,使得慈善组织本身和公众呈现出“对立困局”,接下来围绕“对立困局”进行具体阐述。文段结构为“总—分”,即“提出观点—解释说明”,主体为慈善组织,主要讲慈善组织不透明,最终会让公众产生不信任感。
第二步,对比选项。B 项是对重点句的同义替换。
因此,选择 B 选项。

拓展

A 项、C 项和 D 项:文段主要围绕慈善组织让公众产生不信任感的问题,三项均未体现“不信任感”。

4、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77%$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首先阐述溃疡病可以由很多原因引起,后面列举了三种可能会导致溃疡病的原因:病菌感染、精神压力和服用阿司匹林。文段是“总—分”结构,即“提出观点—解释说明”,主要讲溃疡病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

第二步,对比选项。D 项是对重点句的同义替换。
因此,选择 D 选项。

拓展

A 项:文段只是阐述多种因素可以引起溃疡,并未阐述患溃疡的人数越来越多,属于无中生有。B 项和 C 项:解释说明部分的内容,非文段重点。

5、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56%$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首先用一个人在酒店住宿一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汽车进行比较,意在说明酒店的碳排放量较大。然后又说夏冬季酒店的碳排放量会更大。文段结构为“分—分”,整个文段是围绕酒店的碳排量较大来讲的。

第二步,对比选项。A 项是对文段的概括。
因此,选择 A 选项。

拓展B 项和 C 项:“冬夏季使用空调”属于分说部分的内容,表述片面。D 项:文段未提及,属于无中生有。

6、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80%$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分析语境。根据“……叶绿素的抗癌机制可能是因为它能大幅度减少黄曲霉毒素的吸收率”可知,叶绿素可以减弱黄曲毒霉素引起的致癌作用,空格应该体现“减弱、降低”之意。

第二步,辨析选项。A 项“控制”侧重掌握住,不使任意活动或越出范围;B 项“阻止”侧重使不能前进;D 项“阻击”侧重以防御手段阻止。三者均没有减弱、降低的意思,排除 A 项、B 项和 D 项。C 项“抑制”侧重压下去,含有减弱之意,符合语境。

因此,选择 C 选项。

7、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53%$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章,将选项与文章一一对应。

第二步,辨析选项。A 项对应第一段“黄曲霉毒素比三聚氰胺更可怕,比砒霜毒性大几十倍”,符合文意。B 项对应第二段“黄曲霉毒素 B1 引起的大鼠多器官致癌作用”和第三段“在人类志愿者当中,叶绿素一样能有效地对抗黄曲霉毒素的致癌作用”,符合文意。C 项由第一段“叶绿素能大幅度减少黄曲霉毒素的吸收率”可知,黄曲霉毒素是可以“被人体吸收的”,符合文意。D 项“可以被排出”,文段并未提及,属于无中生有,错误。因此,选择 D 选项。

8、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72%$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定位原文,“叶绿素对人体的抗癌作用”出现在第三段。根据“叶绿素的抗癌机制可能是因为它能大幅度减少黄曲霉毒素的吸收率,从而降低了黄曲霉毒素对肝脏 DNA 的加成作用”“叶绿素……对抗致癌物的作用非常有效,从减少吸收,到减少致癌物与遗传物质的作用,直到减少各组织的癌前病变出现,各环节都有明显效果”可知最重要的抗癌作用是减少黄曲霉毒素的吸收。

第二步,对比选项。C 项符合文意。
因此,选择 C 选项。

拓展

A 项和 B 项:叶绿素的抗癌机制,而非重要的抗癌作用。D 项:偷换概念,文段说的是“减少致癌物与遗传物质的作用”。

9、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48%$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定位原文,对人体的相关实验出现在第三段。

第二步,A 项对应“测定他们在 72 小时之内对黄曲霉毒素的吸收和代谢情况。若干天后,再给志愿者服用同样的黄曲霉毒素胶囊,但另加叶绿素或叶绿酸”,可知试验不止 72 小时,“试验只进行 72 小时”不符合文意。B项对应“研究者们给志愿者服用微量标记的黄曲霉毒素 B1 囊”,符合文意。C 项对应“人类志愿者当中……”,通过“志愿者”可知这些人是自愿参加实验的,符合文意。D 项对应“在大鼠试的启发下,2009 年有学者进行了一项人体实验”,符合文意。

因此,选择 A 选项。

10、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49%$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章。第一段讲了绿叶菜中的叶绿素能大幅度减少黄曲霉素的吸收率。第二、三段分别用大鼠实验和人体实验来说明叶绿素可以抑制黄曲霉毒素的致癌作用。最后一段提出对策,即呼吁人们多吃绿叶菜。文章为“分—总”结构,对策是文段的重点。

第二步,对比选项。B 项是对文章重点内容的同义替换。
因此,选择 B 选项。

拓展

A 项:文章说的是叶绿素可减少黄曲霉毒素的吸收率,“可抗癌”与文章表述不符。C 项:“危害”为问题性表述,并非文章重点;文章主体词为“绿叶菜”,而非“黄曲霉毒素”。D 项:文段并未论述“抗癌的新方法”,而论述的是绿叶菜在对抗黄曲霉毒素的致癌作用方面有一定作用。

11、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93%$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分析第一空。根据“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可知,中国取得的成就非常大,很惊人,但是并没有达到巅峰的意思。A 项“无与伦比”指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跟它相比的;D 项“空前绝后”指以前没有,以后也不会有。二者语义过重,排除 A 项和 D 项。B 项“世人皆知”指很多人都知道;C 项“举世瞩目”指受到世人普遍关注,均符合语境。

第二步,分析第二空。根据“纵向自我对比”可知,现在跟以前有很大的差别,意为现在更好。B 项“巨大落差”指现在不如以前,与文意相反,排除 B 项。C 项“霄壤之别”即“天壤之别”指差别很大,符合文意。因此,选择 C 选项。

拓展

突飞猛进:形容进步和发展特别迅速。

12、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29%$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突破口在第二空。第二空与“生命”搭配,且“以至”表示时间、数量、程度、范围等的延伸,表示上述情况所达到的深度或结果。所以和“萎缩”意思相近,语义程度稍重,“萎缩”指干枯、缩小。A 项“干涸”指河流、池塘等干枯无水,跟“生命”搭配不当,排除 A 项。B 项“消亡”指消失灭亡,指原本的形体已经不存在,但“萎缩”的形体依然存在,所以“消亡”用在此处不恰当,排除 B 项。C 项“枯竭”多指资源或能源用光,跟“生命”搭配不当,排除 C 项。D 项“枯槁”指表示植物或者人枯萎憔悴的意思,比萎缩语义程度重,符合文意。答案锁定 D 项。

第二步,验证第一空。“依托”是依靠、凭借的意思,符合文意。
因此,选择 D 选项。

拓展

基础: $\textcircled{1}$ 建筑物的根脚; $\textcircled{2}$ 事物发展的根本或起点。基石: $\textcircled{1}$ 做建筑物基础的石头; $\textcircled{2}$ 比喻基础或中坚力量。

13、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79%$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分析语境。根据“读物大量涌现”可知,填入词语强调多且与“人”搭配。A 项“目不暇接”形容东西多,来不及观看或看不过来,符合文意。B 项“叹为观止”侧重事物的好,而不是多,排除 B 项。C 项“琳琅满目”形容美好的事物多,多形容物,不与“人”搭配,排除 C 项。D 项“招架不住”指抵挡不了或没有力量再支持下去,文段并没有体现抵挡各国文学读物涌现的意思,排除 D 项。锁定答案 A 项。

第二步,验证第二空。根据“选材不严”和“为读者诟病”可知,有不好的东西混入到读物当中来。“鱼目混珠”指以次充好,符合语境。

因此,选择 A 选项。

拓展

哗众取宠:以浮夸的言行迎合群众,骗取群众的信赖和支持。鱼龙混杂:形容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泥沙俱下:泥土和沙子都跟着流下来,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事物混杂在一起。

14、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60%$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突破口在第二空。根据开头“通胀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和空前“防止通胀”可知,该空应体现“通胀问题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但需谨防其再次发生”之意。A 项“张牙舞爪”形容猖狂凶恶的样子,C 项“来势汹汹”指动作或事物到来的气势很厉害,与语境“得到有效控制”矛盾,排除。B 项“死灰复燃”比喻停息的东西又重新活动起来,符合文意。D 项“卷土重来”侧重失败后重新开始,文中“尚未完全解决”意味着通胀没有“失败”,排除。答案锁定 B 项。

第二步,验证第一空。根据“内热外冷”和“导致”可知,目前的情况是不好的,“困境”置于此处,符合文意。
因此,选择 B 选项。

15、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77%$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分析语境。如果美没有被人发现,那么就会在暗处让人发现不了,故第一空表示“存在但是不被人发现”。A 项“消失”和 C 项“消逝”都是侧重没有了,不存在了,不符合文意,排除 A 项和 C 项。B 项“沉没”指没入水中,不符合语境,排除 B 项。D 项“潜藏”指藏在隐蔽处或隐藏在显露的外表之下,符合语境。锁定答案为 D项。

第二步,验证第二空。根据“一一发现”“反复”可知,文学家对文字很认真、很讲究。“斟酌”指仔细分析思考,符合语境。

因此,选择 D 选项。

16、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86%$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数列变化趋势平缓,优先考虑做差。

第二步,做差如图所示:

做一次差

差数列是公比为 2 的等比数列,下一项为 $16\times2{=}32$ ,则所求项为 $37+32=69$ 。
因此,选择 B 选项。

17、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85%$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特殊数列。
第二步,数字变化无明显规律,考虑组合拆分,拆分成两部分。
前半部分:1,3,5,(7),9,11,是公差为 2 的等差数列;
后半部分:2,4,6,(8),10,12,是公差为 2 的等差数列。
则所求项为 78。
因此,选择 C 选项。

18、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56%$ ,易错项:C。

解析

解法一:第一步,数列大小交叉变化,考虑做和。第二步,做和如图所示:

猜测和数列是平方数列,下两项分别为 $7^{2}=49$ , $9^{2}=81$ ,则所求项为 $49-16=33$ ,验证 $81-33=48$ ,满足规律。
因此,选择 B 选项。

解法二:数列变化趋势平缓,考虑做差,做两次差如图所示:

做一次差

做二次差

猜测二次差数列是以 10,-2 为周期的周期数列,下两项分别为 10, $-2$ ,一次差数列下两项分别为 $7+10=17$ ,$17+(-2)=15$ ,则所求项为 $16+17=33$ ,验证 $33+15=48$ ,满足规律。
因此,选择 B 选项。

19、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72%$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数列变化趋势较快,考虑递推积数列。
第二步,观察数列发现 $4{=}1\times3+1$ , $13{=}3{\times}4{+}1$ , $53{=}4\times13{+}1$ ,猜测规律为第三项 $=$ 第一项 $\times$ 第二项 $+1$ ,则所求项为 $13\times53+1=690$ ,验证 $53\times690+1=36571$ ,满足规律。
因此,选择 A 选项。

20、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89%$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做商规律明显,考虑等比数列。

第二步,观察数列递增趋势较快,各项之间都呈倍数关系,易发现数列是一个公比为 $\sqrt{2}$ 的等比数列,所求项为$4{\sqrt{2}}\times{\sqrt{2}}=8$ 。
因此,选择 D 选项。

21、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39%$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特殊数列。
第二步,数字变化无明显规律,考虑因式分解。原数列可分别分解为: $2\times2$ , $2\times3$ , $2\times5$ , $2\times7$ , $2\times11$ ,(2$\times13)$ )。 $^{66}\times^{,9}$ 前是 2 的常数数列; $^{66}\times^{,9}$ 后为 2,3,5,7,11,是质数数列,下一项为 13。所求项为 $2\times13$ $=26$ 。
因此,选择 B 选项。

22、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75%$ ,易错项:C。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非整数数列中的分数数列。

第二步,观察分数呈递增趋势,考虑反约分,原数列转化为 , , , , ,分子分母分别成规律。 $\frac{10}{8}$
分子数列:1,4,7,10,13,是公差为 3 的等差数列,所求项分子为 $13+3=16$ ;
分母数列:2,4,6,8,10,是公差为 2 的等差数列,所求项分母为 $10+2{=}12$ 。
则所求项为 。 ${\frac{16}{12}}={\frac{4}{3}}$
因此,选择 A 选项。

23、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46%$ ,易错项:C。

解析

解法一:第一步,数列变化趋势较快,考虑倍数递推数列。
第二步,观察数列发现 $3{=}2\times2{-}1$ , $7{=}3\times3{-}2$ , $721=121\times6-5$ ,猜测规律为第二项 $=$ 第一项 $\times$ 倍数项-修正项,倍数数列和修正数列都是公差为 1 的等差数列,倍数数列下两项分别为 4 和 5,修正数列的下两项分别为3 和 4,则所求项为 $7\times4-3=25$ 。验证 $25\times5{-}4{=}121$ ,满足规律。
因此,选择 D 选项。

解法二:观察数列,每项数据皆在阶乘数附近波动,考虑阶乘修正数列。阶乘修正形式如下:

237(25)121721
阶乘数1!2!3!(4!)5!6!
修正项+1+1+1(+1)+1+1

阶乘数列是公差为 1 的等差数列,下一项为 $3+1=4$ ,修正数列 1 的常数数列,则所求项为 $4!+1=25$ 。
因此,选择 D 选项。

拓展当 $\mathrm{n}{=}0$ 时, $\mathrm{n}!=1$ ;当 $\mathrm{n}\in\mathrm{N}*$ ,则 $\mathrm{{\Omega_{n}}!=n\times~\Omega_{\mathrm{{(n-1)}}}\times~\Omega_{\mathrm{{(n-2)}}}\times\cdots\times2\times1}$ 。例如: $4!=4\times3\times2\times1=24$ 。

24、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52%$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数列变化趋势平缓,做差、做和无明显规律,考虑做商。第二步,做商如图所示:观察商数列,商数列的分子分母都是公差为-1 的等差数列,下一项为 ,则所求项为 $30\times{\frac{2}{1}}=60$ 。
因此,选择 C 选项。

25、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18%$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数列大小交叉变化,考虑做和。第二步,做和如图所示:

和数列是质数数列,下一项为 29,则所求项为 $29-12=17$ 。
因此,选择 C 选项。

26、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74%$ ,易错项:C。

解析

解法一:第一步,本题考查行程问题,属于基本行程类。

第二步,设 AB 两城间的距离为 S,提速前行车时间为 t,根据题意可得 $\mathrm{S}{=}150\times$ t、 $S=250\times(t-{\frac{48}{60}})$ ,解得$\mathrm{S}{=}300$ 。
因此,选择 B 选项。

解法二:

第一步,本题考查行程问题,属于基本行程类。
第二步,速度由 150 千米/小时提升到 250 千米/小时,可知提速前后速度比为 3:5,故时间比为 5:3(路程一定,速度与时间成反比),即 2 份时间对应 48 分钟,5 份时间则对应与 120 分钟即 2 小时。
第三步,两地相距为 $150\times2{=}300$ (千米)。
因此,选择 B 选项。

27、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72%$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工程问题,属于时间类。
第二步,赋值该工程的工作总量为 36(12 和 9 的公倍数),则甲的效率为 3,乙的效率为 4。
第三步,设甲做的天数是 $\mathrm{X}$ ,则乙做的天数是(10-x),由题意可得 $3x+4(10-x)=36$ ,解得 $\mathrm{x=4}$ 。
因此,选择 C 选项。

28、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31%$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排列组合问题,属于其他排列组合。
第二步,无论如何小张都需经过五条街道,且仅选择 2 次向东(剩余向北)或 3 次向北(剩余向东)才能到达目
的地。因此,上班的不同走法就是从这五条街道里选出两条向东的,或者三条向北的。故走法有(种)。
因此,选择 D 选项。

29、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78%$ ,易错项:C。

解析

解法一:第一步,本题考查基础应用题。

第二步,原来三人的月收入之和为 $6000+3000+1000=10000$ (元),其中丙占 ${\frac{1000}{10000}}=10%$
第三步,平均月收入达到 5000 元后,三人的收入之和为 $5000\times3=15000$ (元)。若保持三人月收入比值不变,则丙的月收入增加了 $15000\times10%-1000=500$ (元)。
因此,选择 B 选项。解法二:
第一步,本题考查基础应用题。
第二步,原来甲、乙、丙三人的月收入之比为 $6:3:1$ ,要保持三人月收入比值不变,则他们收入的增加量之比也为 $6:3:1$ 。
第三步,甲、乙、丙三人的月收入共增加了 $5000\times3-$ ( $6000+3000+1000)=5000$ (元)。则丙的月收入增加了 $5000\times{\frac{1}{6+3+1}}=500$ (元)。因此,选择 B 选项。
30、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61%$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溶液问题,属于基础溶液类,用赋值法解题。
第二步,赋值溶质为 60(20 和 15 的最小公倍数),可得加水前溶液的量为 ${\frac{60}{20%}}=300$ ,加水后溶液的量为${\frac{60}{15%}}=400$ ,故加入水 $400-300=100$ 。
第三步,再加入同样多的水,可知浓度变为 $\frac{60}{400+100}=12%$
因此,选择 C 选项。
31、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57%$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几何问题,属于立体几何类。
第二步,设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 $3\mathrm{x}$ 、2x、x,根据棱长的和是 48,可得 $4\times(3x{+}2x{+}x)=48$ ,解得 $\mathrm{X}$ $=2$ 。
第三步,长方体的体积为 $\mathrm{V}{=}3\mathrm{x}\bullet2\mathrm{x}\bullet\mathrm{x}{=}6\mathrm{x}^{3}{=}48.$ 。
因此,选择 A 选项。
32、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48%,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约数倍数问题,利用代入排除法解题。
第二步,将选项依次代入,分解质因数。 $\mathrm{A}$ 选项, $100{=}2\times2\times5\times5$ ,排除;B 选项, $102{=}2\times3\times17$ ,符合;C选项, $104{=}2\times2\times2\times13$ ,排除;D 选项, $125{=}5\times5\times5$ ,排除。
因此,选择 B 选项。
33、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72%$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基础应用题。
第二步,设小区儿童为 $\mathrm{X}$ 人,则老人有( $\mathbf{\tilde{x}}+100\mathbf{\tilde{\eta}}$ )人,根据题意可得( $40+20$ $+20)x+40(x+100)=14000$ ,解得$\mathrm{\Deltax=100}$ 。
第三步,该小区老人和儿童总数为 $100+:\left(100+100\right)=300$ (人)。
因此,选择 A 选项。
34、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70%$ ,易错项:B。
解析
解法一:
第一步,本题考查基础应用题。
第二步,设加工出合格品的件数为 $\mathrm{X}$ ,可得方程 $50\mathrm{x}-100(300-\mathrm{x})=14550$ ,解得 $\mathrm{x}{=}297$ 。
因此,选择 D 选项。
解法二:
第一步,本题考查基础应用题,用鸡兔同笼法解题。
第二步,如果加工零件全部合格应得 $300\times50{=}15000$ (元),每不合格一件将损失 $100+50=150$ (元),则不合格品的数量为 $\frac{15000-14550}{150}=3$ (件),故加工出合格品的件数为 $300-3{=}297$ (件)。
因此,选择 D 选项。

35、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35%$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数列问题。第二步,把原式中每三个数分为一组, $50\div3=16\cdots2$ ,则一共可分为 17 组,最后一组二个数分别为 18、19。第三步,原式 $=$ $(2+3+4)$ )+( $3+4+5$ ) $+\cdots+$ ( $17+18+19)+(18+19)=3\times3+3\times4+3\times5+\cdots+3\times$

$18+37=3\times~(3+4+5+\cdots+18)~+37={}^{3}\times{\frac{(3+18)\times16}{2}}+37=541$ 因此,选择 C 选项。

36、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94%$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干逻辑关系。
通过“眼睛”看到“光线”,二者属于对应关系,且“眼睛”是器官。
第二步,辨析选项。A 项:“航母”与“航行”属于主谓关系,排除;
B 项:“草坪”可以起到“环保”的作用,但“草坪”不是器官,排除;
C 项:“山峦”是“风景”的一种,二者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种属关系,排除;
D 项:通过“耳朵”听到“声音”,二者属于对应关系,且“耳朵”是器官,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符合。
因此,选择 D 选项。

37、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92%$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干逻辑关系。
“面对”与“困境”属于动宾关系。第二步,辨析选项。A 项:“解决”与“问题”属于动宾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符合;
B 项:“人生”与“信仰”属于偏正关系,排除;
C 项:“攀登”与“山峰”属于动宾关系,但词语顺序与题干不一致,排除;
D 项:“和谐”与“社会”属于偏正关系,排除。

因此,选择 A 选项。

38、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78%$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干逻辑关系。
“国家”因“崛起”而“繁荣”,“繁荣”与“崛起”属于因果对应关系,“繁荣”与“国家”属于偏正关系。
第二步,辨析选项。A 项:“学生”因“努力”而提高了“成绩”,但“成绩”是名词,与“学生”不属于偏正关系,排除;
B 项:“人生”因“奋斗”而“精彩”,“精彩”与“奋斗”属于因果对应关系,“精彩”与“人生”属于偏正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符合;
C 项:“市场”中存在“盈利”和“亏损”,“盈利”与“亏损”属于并列关系,排除;
D 项:“乡村”需要先“规划”后“建设”,“规划”与“建设”属于时间顺承对应关系,排除。

因此,选择 B 选项。

39、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89%$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干逻辑关系。
“巡查”“巡视”和“巡逻”都有行走查看的意思,三者属于近义关系。
第二步,辨析选项。A 项:“考试”“考察”和“考核”都有检验审核的意思,三者属于近义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符合;B 项:“目标”和“目的”都有想要达到的目的或标准的意思,二者属于近义关系,“目前”指的是现在此刻,与“目标”和“目的”无明显逻辑关系,排除;
C 项:“数学”是一门学科,“数控”是利用数字化信息对机械运动及加工过程进行控制的一种方法,“数量”指事物的多少,三者无明显逻辑关系,排除;
D 项:“人生”是人类从出生至死亡所经历的过程,“人际”指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和交往,“人员”通常指担任某种职务或从事某种工作的人,三者不属于近义关系,排除。

因此,选择 A 选项。

40、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78%$ ,易错项:C。

解析

分别将选项代入题干,确定逻辑关系。

A 项:“计算机”具有“运算”的功能,二者属于功能对应关系,“相机”具有“摄影”的功能,二者属于功能对应关系,前后逻辑关系一致,符合;
B 项:“计算机”利用“公式”计算,二者属于对应关系,“相机”和“程序”无明显逻辑关系,前后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C 项:“键盘”是“计算机”的必要组成部分,二者属于包容关系中的必然组成关系,但“相机”不一定有“屏幕”,二者属于包容关系中的或然组成关系,前后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D 项:“数学”是“计算机”运行的理论基础之一,二者属于对应关系,用“相机”拍摄“风景”,二者属于对应关系,但前后对应方式不一致,排除。
因此,选择 A 选项。

41、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56%$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干逻辑关系。
“民法”是“法律”的一种,二者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种属关系。
第二步,辨析选项。A 项:“物理”是一门学科,“公理”指作为推理前提、不需要加以证明的命题,也可以指公认的道理,二者无明显逻辑关系,排除;
B 项:“定律”是客观规律的统称,“方法”是指为获得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手段与行为方式,二者无明显逻辑关系,排除;
C 项:“自然数”是“实数”的一种,二者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种属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符合;D 项:“江苏”是“华东”的组成部分,二者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组成关系,排除。

因此,选择 C 选项。

42、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88%$ ,易错项:D。

解析

分别将选项代入题干,确定逻辑关系。

A 项:“班级”是“学校”的组成部分,二者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组成关系,但“班级”不是人物;“士兵”是“军队”的组成部分,二者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组成关系,但“士兵”是人物,前后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B 项:“学生”在“学校”学习,且是“学校”的组成部分,二者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组成关系;“士兵”在“部队”接受训练,且是“部队”的组成部分,二者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组成关系,前后逻辑关系一致,符合。C 项:“班长”是“学校”班委会的主要负责人;“士兵”和“连长”是下级和上级关系,前后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D 项:“老师”在“学校”教书,“老师”是教育的主体;“士兵”在“军校”接受教育,但“士兵”是教育的客体,前后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因此,选择 B 选项。

43、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84%$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干字符间的关系。
从左往右,部分位置存在字符相同的特点,其中 1 号和 5 号位置上的字符相同,其他位置上的字符各不相同。
第二步,辨析选项。A 项:2 号和 4 号位置上的字符相同,排除;
B 项:1 号和 5 号位置上的字符不同,排除;
C 项:1 号和 5 号位置上的字符不同,排除;
D 项:1 号和 5 号位置上的字符相同,其他位置上的字符各不相同,与题干字符的逻辑关系一致,符合。
因此,选择 D 选项。

44、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82%$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干字符间的关系。从左往右,部分位置存在字符相同的特点,其中 2 号和 3 号、4 号和 5 号、6 号和 7 号位置上的字符相同,且 1

号位置上的是小写字母,8 号位置上的是数字。
第二步,辨析选项。
A 项:1 号位置上的是大写字母,排除;
B 项:2 号和 3 号、4 号和 5 号、6 号和 7 号位置上的字符相同,且 1 号位置上的是小写字母,8 号位置上的是数字,与题干字符的逻辑关系一致,符合;
C 项:6 号和 7 号位置上的字符不同,排除;
D 项:4 号和 5 号位置上的字符不同,排除。
因此,选择 B 选项。45、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86%$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干字符间的关系。
从左往右,部分位置存在字符相同的特点,其中 1 号和 2 号位置上的字符相同,3 号位置上的是希腊字母,4 号位置上的是数字,5 号、6 号和 7 号位置上的字符和任意位置上的都不同。
第二步,辨析选项。
A 项:1 号和 2 号位置上的字符不同,排除;
B 项:3 号位置上的不是希腊字母,排除;
C 项:1 号和 2 号位置上的字符相同,3 号位置上的是希腊字母,4 号位置上的是数字,5 号、6 号和 7 号位置上的字符和任意位置上的都不同,与题干字符的逻辑关系一致,符合;
D 项:3 号位置上的不是希腊字母,排除。
因此,选择 C 选项。
46、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90%$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观察特征。
组成元素不同,优先考虑数量类或属性类。图形出现十字交点,考虑数点。
第二步,一条式,从左到右找规律。
题干图形总交点个数无规律,考虑将交点细化,仅数“X”型交点,每个图形“X”型交点个数都是 3,只有 B 项符合。
因此,选择 B 选项。
拓展
规律二:每个图形都有封闭空间,面数为 4,下一个图形面数也应为 4,只有 B 项符合。因此,选择 B 选项。47、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78%$ ,易错项:B。
解析第一步,观察特征。
组成元素不同,优先考虑数量类或属性类。元素均为粗线条组成,考虑元素中的部分数。
第二步,一条式,从左到右找规律。
题干图形均由一部分组成,只有 C 项符合。
因此,选择 C 选项。
48、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51%,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观察特征。
组成元素不同,优先考虑数量类或属性类。每个图形均有封闭区间,考虑数面。
第二步,一条式,从左到右找规律。
观察发现,面的个数依次为 2、2、3、4、3,无规律,继续观察,题干均出现三角形,三角形个数依次为 1、2、3、4、5,呈等差规律,下一个图应有 6 个三角形,只有 B 项符合。
因此,选择 B 选项。
拓展
三角形个数重复数

49、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87%$ ,易错项:B。

解析第一步,观察特征。

每行图形组成元素相同,整体方向不同,考虑旋转和翻转。
第二步,九宫格,横向规律较为常见,优先考虑。
第一行图 1 逆时针旋转 $90^{\circ}$ 得到图 2,图 2 逆时针旋转 $90^{\circ}$ 得到图 3,第二行图形依次逆时针旋转 $90^{\circ}$ ,符合规律,第三行应用规律,只有 C 项符合。
因此,选择 C 选项。

50、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16%$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观察特征。
组成元素不同,优先考虑数量类或属性类。对称性特称明显,考虑对称性。第二步,九宫格,横向规律较为常见,优先考虑。

题干图形的对称性如下表所示:

第一行不对称轴对称、中心对称中心对称
第二行中心对称不对称中心对称
第三行轴对称中心对称

规律为每行图形均有 1 个不对称图形、2 个对称图形,问号处应为不对称图形,只有 B 项符合。
因此,选择 B 选项。

51、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80%,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观察特征。
组成元素相同(不考虑九宫格中间图形),局部元素方向不同,考虑旋转和翻转。第二步,九宫格,米字型两端的图内线条方向一致,优先考虑米字看。图 2 与图 8、图 3 与图 7、图 4 与图 6,均能旋转 $180^{\circ}$ 相互得到,按此规律,图 1 旋转 $180^{\circ}$ 得图 9,只有 C 项符合。
因此,选择 C 选项。

52、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57%$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明确设问内容。
题目要求各图形通过上、下、左、右平移后拼合。
第二步,观察图形特征,寻找等长的平行边,将其拼合后如下图所示:

234

因此,选择 D 选项。

53、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64%$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明确设问内容。
题目要求各图形通过上、下、左、右平移后拼合。
第二步,观察图形特征,寻找等长的平行边,将其拼合后如下图所示:

4

因此,选择 C 选项。

54、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69%$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明确设问内容。
题目要求各图形通过上、下、左、右平移后拼合。
第二步,观察图形特征,寻找等长的平行边,将其拼合后如下图所示:因此,选择 A 选项。
55、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82%$ ,易错项:D。
解析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提问方式中的“加强”,确定为加强论证。第二步,找论点和论据。
论点:有些有生命的东西有品质好坏之分。
论据:有些紫砂壶是有生命的。
第三步,辨析选项。
A 项:建立联系。论点和论据可作简化,论据:有些紫砂壶是有生命的,换位可得“有些有生命的是紫砂壶”,论点:有些有生命的是有品质好坏之分的,该项为:紫砂壶→有品质好坏之分,在“紫砂壶”和“品质好坏”之间建立了联系,具有加强作用。
B 项:不明确项。该项不涉及“品质好坏”,无法在“紫砂壶”和“品质好坏”间建立联系,不具有加强作用。
C 项:切断联系。该项在紫砂壶和品质好坏之间切断了联系,具有削弱作用。
D 项:不明确项。该项不涉及“品质好坏”,无法在“紫砂壶”和“品质好坏”间建立联系,具有加强作用。
因此,选择 A 选项。

拓展

(1)“有的 S 是 P”为真,无法推出“有的 S 不是 P”为真。
(2)集合推理三个换位:
$\textcircled{1}$ “所有 S 都不是 P”换位可得“所有 P 都不是 S”
$\textcircled{2}$ “所有 S 都是 P”换位可得“有的 P 是 S”
$\textcircled{3}$ “有的 S 是 P”换位可得“有的 P 是 S”
56、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83%$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提问方式“解释”,确定为原因解释。
第二步,分析题干。
以前,消费者为了健康喜欢买有虫眼的蔬菜,现在消费者转变了这一观念。
第三步,辨析选项。
A 项:该项解释了消费者之前为什么选择虫眼蔬菜,而未解释现在观念的转变,排除;
B 项:该项解释了消费者之前为什么选择虫眼蔬菜,而未解释现在观念的转变,排除;
C 项:该项解释了消费者之前为什么选择虫眼蔬菜,而未解释现在观念的转变,排除;
D 项:该项说明有虫眼的蔬菜也可能打过了农药,切断了虫眼和打农药之间的关系,解释了消费者观念的转变,可以解释。
因此,选择 D 选项。
57、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62%$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这道题目不严谨,单纯从逻辑角度理解,同学们只需要关注思路和解法即可。
题干虽无明显逻辑关联词,但根据语句间的逻辑关系以及选项特征,确定为翻译推理。
第二步,翻译题干。
$\textcircled{1}$ 香精炒瓜子 $\twoheadrightarrow$ ¬好卖
第三步,进行推理。
“张大妈总是用香精炒瓜子”是对 $\textcircled{1}$ 的“肯前”,根据“肯前必肯后”得:张大妈的瓜子一定不好卖,一定不好卖可以推出可能不好卖;
“李老汉从不用香精炒瓜子”是对 $\textcircled{1}$ 的“否前”,否前推不出必然结论,所以只能得到可能性的结论,李老汉的瓜子可能好卖,也可能不好卖。
因此,选择 B 和 D 选项。两个选项都没问题。
拓展
命题人的思路应是考查对推理规则的理解,即选择 D 的思路,但是忽略了“必然推可能”这种推出关系。58、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73%$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提问方式“不能解释”,确定为原因解释选非题。
第二步,分析题干。
如果有外星人,他们早就造访地球了,但是,我们没有发现外星人。

第三步,辨析选项。

A 项:“还没达到能发现外星生命的水平”,说明即使存在外星人,我们也发现不了,可以解释,排除;
B 项:“无法直接观测到外星生命”,说明没有发现外星人,可以解释,排除;
C 项:“外星智慧生命已在地球上制造了很多神秘事件”,说明已经发现了外星人,无法解释;
D 项:“外星文明与星系背景巧妙地融为一体”,说明即使存在外星人,我们也发现不了,可以解释,排除。
因此,选择 C 选项。

59、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62%$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题干关联词“必要条件”,确定为翻译推理。第二步,翻译题干。$\textcircled{1}$ 对转基因成分进行检测 $\twoheadrightarrow$ 提供完整信息
$\textcircled{2}$ 育种者和检测者分属不同国家,尤其当育种者技术领先于检测者 $\twoheadrightarrow$ 检测者很难要求育种者提供充分信息第三步,进行推理。A 项:表述过于绝对,题干并未提到“不可能”完成,只是描述了检测中的种种困难,排除;
B 项:“育种者能够提供充分完整的信息”对 $\textcircled{1}$ “肯后”,肯后推不出必然结论,排除;
C 项:“分属不同的国家”对 $\textcircled{2}$ “肯前”,根据“肯前必肯后”,可推出“难提供充分信息”,没有充分信息是对 $\textcircled{1}$ “否后”,根据“否后必否前”,得不到容易进行检测,排除;
D 项:“对转基因成分进行检测”对 $\textcircled{1}$ “肯前”,根据“肯前必肯后”,可以推出。
因此,选择 D 选项。

60、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82%$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依据题干特征和提问方式,确定为归纳推理。第二步,辨析选项。A 项:题干未提及“变暖说”相对于“变冷说”是否更带有真理成分,排除;
B 项:题干未提及国际社会是否应该采取任何行动,排除;
C 项:由题干最后一句可知,对于全球气候变化,仍需进一步开展客观、严肃的科学研究,可以推出;
D 项:由题干最后一句“科学不能靠任何形式的共识来推动”可知该项错误,排除。
因此,选择 C 选项。

61、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77%,易错项:C。

解析第一步,确定题型。
题干有信息匹配特征,确定为分析推理。
第二步,分析条件,进行推理。
$\textcircled{1}$ 庄未去长江村;
$\textcircled{2}$ 杨未去长江村,但他与处长商量过调研;
$\textcircled{3}$ 科长去过长江村。
由 $\textcircled{1}\textcircled{2}$ 可知,庄和杨都没去过长江村,则只能是孔去;
结合 $\textcircled{3}$ 可知,去过长江村的是科长,则孔是科长,排除 A、D 项;
再结合 $\textcircled{2}$ ,杨与处长商量过调研,则杨不是处长,排除 C 项。
因此,选择 B 选项。

62、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66%$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题干关联词“只有……才……”及设问中的“违反”,确定为翻译推理选非题。
第二步,翻译题干。
$\textcircled{1}$ 考勤奖或年终奖 $\twoheadrightarrow$ 平时表现好且无迟到早退
第三步,进行推理。
A 项:“老吴表现积极且无迟到早退现象”是对 $\textcircled{1}$ 的“肯后”,肯后推不出必然结论,所以存在“老吴没有拿到年终奖”的可能性,未违反人事规定,排除;B 项:“小李三次迟到”是对 $\textcircled{1}$ 的“否后”,根据“否后必否前”,可以推出“¬考勤奖且¬年终奖”,所以小李没有拿到考勤奖,未违反人事规定,排除;
C 项:“老张表现突出且不迟到早退”是对 $\textcircled{1}$ 的“肯后”,肯后推不出必然结论,存在“老张拿到年终奖”的可能性,未违反人事规定,排除;
D 项:“小王早退”是对 $\textcircled{1}$ 的“否后”,根据“否后必否前”,可以推出“¬考勤奖且¬年终奖”,但该项小王却拿到了年终奖,违反了人事制度规定。
因此,选择 D 选项。

63、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27%$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题干有明显的信息匹配特征,确定为分析推理。第二步,分析条件,进行推理。

根据题干条件可得:

$\textcircled{1}$ 不干事 $>$ 干事;
$\textcircled{2}$ 干事低工资 $>$ 不干事低工资;
$\textcircled{3}$ 不干事低工资 $>$ 不干事高工资;
$\textcircled{4}$ 存在干事高工资(至少有一个干事高工资)。
结合 $\textcircled{2}$ 和 $\textcircled{3}$ 可得:干事低工资 $>$ 不干事低工资 $>$ 不干事高工资;
再结合 $\textcircled{1}$ 可得:干事高工资最少,即:干事低工资 $>$ 不干事低工资 $>$ 不干事高工资 $>$ 干事高工资;
由于总人数 18 人一定,结合 $\textcircled{1}$ 可知,干事的最多有 8 人,不干事的最少有 10 人,再结合 $\textcircled{3}$ 可知,不干事工资低的最少有 6 人,再结合 $\textcircled{2}$ ,所以干事工资低的最少有 7 人;
结合 $\textcircled{4}$ 可知,干事工资低为 7 人,不干事工资低为 6,不干事工资高为 4,干事工资高为 1 人;
为保证两人离开后上述结构不变,则小张或小王不可能是干事高工资。
因此,选择 C 选项。

64、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47%$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题干有若干论断和真假限定,确定为真假推理。

第二步,找关系。

由题干,可知:

$\textcircled{1}$ 王
$\textcircled{2}$ 王 $\twoheadrightarrow$ ¬张
$\textcircled{3}$ 张 $\twoheadrightarrow$ 王
④王且张
$\textcircled{2}$ 和 $\textcircled{4}$ 为矛盾关系。第三步,看其余。
根据矛盾关系的特性“必有一真,必有一假”及题干的真假限定,可得 $\textcircled{2}$ 和 $\textcircled{4}$ 必定一真一假,又知“只有一句是真话”,则 $\textcircled{1}$ 和 $\textcircled{3}$ 都为假;
由 $\textcircled{1}$ 为假,可知,小王没有被挑选上,排除 A、C 两项;
由 $\textcircled{3}$ 为假,可知,张 $\twoheadrightarrow$ 王的矛盾命题:张且¬王为真,即:小张会被挑选上,小王不会。
因此,选择 D 选项。

拓展

$\mathrm{A}{\rightarrow}\mathrm{B}$ 的矛盾命题:A 且-B。

65、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55%$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非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
$\textcircled{1}$ 企业根据市场的不同、顾客的不同;
$\textcircled{2}$ 对同一种产品采取不同的定价销售。
第三步,辨析选项。
A 项:依据人群属性分类,景点门票价格有不同折扣,体现了“根据顾客不同,对同一种产品采取不同的定价销

售”,符合定义;

B 项:相同的产品,因为购买数量不同而导致批发价和零售价不同,体现了“根据市场的不同、顾客的不同,对同一种产品采取不同的定价销售”,符合定义;
C 项:对居民用电实行分时计价,是根据对各个时间段的用电统计科学制定的,可以说不同时间段的用电者就是不同的顾客,体现了“根据顾客不同,对同一种产品采取不同的定价销售”,符合定义;
D 项:三种不同内存的手机是三种不同的产品,不属于“同一种产品”,不符合定义。
因此,选择 D 选项。

66、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82%$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是题。第二步,找关键信息。

$\textcircled{1}$ 利用其他领域里的知识和咨询;

$\textcircled{2}$ 从侧面解决问题。
第三步,辨析选项。
A 项:敲缸沽酒属于酒水酿造领域,用此来解决胸腔积水这一医学领域问题而发明了叩诊,满足“利用其他领域里的知识,从侧面迂回地解决问题”,符合定义;
B 项:加强宣传力度,是经营策略的改变,并非“利用其他领域里的知识”,不符合定义;
C 项:集体沉默后又一致通过,未体现“利用其他领域里的知识”,不符合定义;
D 项:迂回到敌人的后面,前后夹击,均属于军事领域的战术策略,不涉及“其他领域里的知识”,不符合定义。因此,选择 A 选项。
67、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79%$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是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
$\textcircled{1}$ 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
$\textcircled{2}$ 不同感觉沟通交错,挪移转换。
第三步,辨析选项。
A 项:小米加步枪是指人民军队的食物供给物和主要装备,未体现“不同感觉沟通交错”,不符合定义;B 项:鲜绿的苗,只体现出“视觉”,未涉及“不同感觉”,不符合定义;
C 项:脸上的笑容,属于“视觉”,袅袅余音,属于“听觉”,将视觉转换为听觉,体现了不同感觉的转移,符合定义;
D 项:几千双眼睛盯着,只体现出“视觉”,未涉及“不同感觉”,不符合定义。
因此,选择 C 选项。
68、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87%$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是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
对同一事物或现象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观察、思考。
第三步,辨析选项。
A 项:从横、侧、远、近、高、低六个角度看同一座山,体现出“对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观察、思考”,符合定义;
B 项:比喻人面对困难时要坚定信念,才能峰回路转,未体现“对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观察、思考”,不符合定义;
C 项:比喻急需的东西费了很大的力气找不到,却在无意中得到了,未体现出“对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观察、思考”,不符合定义;
D 项:比喻形容苦苦追寻之后突然获得惊喜的收获,未体现出“对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观察、思考”,不符合定义。
因此,选择 A 选项。
69、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90%$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非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
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
第三步,辨析选项。A 项:骑自行车出游,是有益健康的低碳行为,是“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消费方式”,符合定义;B 项:闲置物品交换使用,有助于资源的合理、充分利用,避免浪费,是“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消费行为”,符合定义;
C 项:砍伐树木是破坏环境的行为,不符合“环境保护”,且伐树也并非“消费方式”,不符合定义;D 项:使用低能耗的空调,有助于节能减排、低碳环保,是“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消费方式”,符合定义。
因此,选择 C 选项。

70、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72%$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非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textcircled{1}$ 通过价格的提高、维持或降低等方式;
$\textcircled{2}$ 或针对竞争者的情况采取定价、调价等措施来与竞争者争夺市场份额。
第三步,辨析选项。A 项:优惠销售羽绒服,满足“通过价格的降低,与竞争者争夺市场份额”,符合定义;
B 项:派发宣传单及纪念品,与“价格”无关,不符合定义;
C 项:旧款汽车降价,满足“通过价格的降低,与竞争者争夺市场份额”,符合定义;
D 项:小额折扣业务,满足“通过价格的降低,与竞争者争夺市场份额”,符合定义。
因此,选择 B 选项。

71、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52%$ ,易错项:D。

解析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是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
$\textcircled{1}$ 某行业在市场结构中的集中程度;
$\textcircled{2}$ 用来衡量企业的数目和相对规模的差异。
第三步,辨析选项。
A 项:菜市场附近有糕点店,说明糕点店散布于各个菜市场,市场集中度较低;
B 项:某地拥有大量皮鞋厂家,说明在这个地区该行业聚集,市场集中度较高;
C 项:日用电子产品生产企业多设在珠三角和长三角,说明在这两个地区该行业有一定规模,市场集中度较高;
D 项:青岩村在网络零售市场占据相当大的份额,说明在青岩村该行业聚集,市场集中度较高。
因此,选择 A 选项。

72、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76%,易错项:B。

解析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非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
$\textcircled{1}$ 将某种行为模式、行为规范内在化和习惯化;
$\textcircled{2}$ 表现为一定的社会生活规范、风俗习惯、礼节仪式。
第三步,辨析选项。
A 项:每天按时升国旗,体现了这种行为已经习惯化,成为“礼节仪式”,符合定义;
B 项:开会时没要求也会做记录,体现了这种行为已经习惯化,成为“行为规范”,符合定义;
C 项:回忆琐事是思想活动,未体现将“行为模式、行为规范内在化和习惯化”,不符合定义;
D 项:每年都要选出一位主祭,体现了这种行为已经习惯化,成为“风俗习惯”,符合定义。
因此,选择 C 选项。

73、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63%$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和差类简单计算。
第二步,定位材料第三段,“(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65 岁及以上人口为 8567807 人,占 $10,89%$ ……同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5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 2.13 个百分点”。第三步,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 65 岁以上人口的比重为 $10.89%-2.13%$ ,观察选项精确度与材料一致,且尾数各不相同,利用尾数法判定尾数为 6。
因此,选择 C 选项。

74、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61%$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现期比重计算中求部分量的问题。
第二步,定位材料第一段和第五段,“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 2000 年 11 月 1 日零时的 74382809 人……同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 10 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 3917 人上升为 10815 人。”
第三步,根据部分量 $=$ 整体量 $\times$ 比重,可得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江苏省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3917
文化程度的人口为 $74382809\times100000$ ,因选项量级相同,故不考虑小数点的位置,且选项差距比较大,可进行估算,原式估算为 $74\times4{=}296$ ,与 B 选项前几位最接近。
因此,选择 B 选项。

75、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49%$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已知现期量与基期量求增长量的计算。
第二步,定位材料第一段和第三段,“第五次普查时江苏共 74382809 人……第六次普查时 15—64 岁人口为59861916 人,占 $76,10%\cdots$ 比重上升 4.51 个百分点”。
第三步,第五次普查时 15—64 岁人口 $74382809\times$ ( $76.1%-4.51%)\approx74000000\times0.72\approx532800000$ ,由第六次人口普查时为 59861916 人,可知人口增加: $59861916-53280000=6000000^{+}$ (人)。
因此,选择 D 选项。

76、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18%$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综合分析问题,且需选出正确的选项。第二步,(1),和差类计算,定位文段,第六次普查时江苏常住人口为 78659903 人,再由第四段各文化程度人口可得,文盲人口为 $78659903-8506817-12697799-30417500-19016862\mathrm{{=}}8020925$ (人),正确。

(2),定位材料,第六次普查时0—14 岁人口为10230180,第五次普查时为 $74382809\times(13.01%+6.64%)\approx74000000$ $\times20%\approx14800000$ (人),减少了 $14800000-10230180{\approx}46000000$ (人)。由上题可知,15-64 岁人口约增加 6611263人,而这还不包括 65 岁以上增加的人口,正确。

(3),读数比较,定位资料第二段,总人口性别比下降可知,女性人口比重提高了,正确。因此(1)(2)(3都正确。因此,选择 D 选项。

77、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61%$ ,易错项:B。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读数比较。
第二步,定位表格最后一行。
第三步,增长最快,即增长率最大。由表中数据可知,货物周转量的增长率( $18,6%$ )最大。
因此,选择 A 选项。

78、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73%$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基期量计算。
第二步,定位表格数据,“2010 年江苏省旅客周转绝对量为 1610.4 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 $13,1%^{\prime}$ ”。第三步,根据基期量 $=$ 现期量÷( $1+$ 增长率),观察选项出现首位相同,分母从左向右截取前三位,分子取整,1610
可得 2009 年旅客周转量约为 ,首两位商 14。
因此,选择 B 选项。

79、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67%$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排序比较。第二步,由表格数据可观察出,贡献的大小取决于基期量大小,由于公路客运量数据明显大于其他量,因此客运

690 475.9量贡献最大的为公路,排除 A、D 选项;水路基期量为 $1+0.6%$ ,民航基期量为 $\overline{{1+16.6%}}$ ,根据分数性质(分子小且分母大的分数小),所以贡献最小的为民航,排除 B 选项。因此,选择 C 选项。

80、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42%$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现期比值比较。
第二步,定位表格“旅客周转量—绝对数”和“客运量—绝对数”所在列。

35第三步,数据较长,分子分母整体截位舍相同,可得 2010 年江苏省旅客周转量与客运量之比分别为:铁路 ,12 $\frac{2}{690}$ 61公路 ,水路 ,民航 ,前三个分数显然 $<0.1$ ,第四个分数 $>_{0.1}$ ,故比值最大的为民航。因此,选择 D 选项。

81、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62%$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现期平均数计算中求单平均数。
第二步,定位表格“合计”一列。
第三步,分子加法计算截位舍相同处理,2011 年一季度华东六省一市建筑业产值的平均值约为${\frac{74+177+238+63+58+33+84}{7}}={\frac{727}{7}}$ ,首两位商 10。

因此,选择 C 选项。

82、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69%$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现期比重计算中求比重问题。
第二步,定位文段和表格“江苏省”一行数据,2011 年一季度我国建筑业产值为 16096.4 亿元,江苏为 1773.2亿元。
第三步,比重 $=$ 部分量÷整体量,选项首位相同,分母从左向右截取前三位,分子取整,可得江苏省建筑业产值1773
占我国建筑业产值的比重表示为 ,首两位商 11。
因此,选择 C 选项。

83、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57%$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现期平均数比较。

第二步,定位表格“安装工程”一列。

第三步,根据平均数 $=$ 总数÷总个数,分子数据取整,取中间值 100 计算,可得 2011 年一季度安装工程平均产值为 $100+$ $5+39+72-47-57-80+29$ 7 $\underline{{\underline{{\mathbf{\Pi}}}}}_{=100+}\frac{-39}{7}\approx94$ (亿元),故高于平均产值的有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共 4 个。
因此,选择 D 选项。

84、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68%$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现期比值比较。
第二步,定位表格“建筑工程”,“安装工程”两列数据。
第三步,定位六省一市的建筑工程产值与安装工程产值数据,观察量级,发现上海、山东比值显然远 $<{10}$ ,而其2134
他均 $>
{10}$ ,故上海、山东比值相对较小,排除 B、D 选项;余下选项只需比较浙江和安徽,数据取整,浙江545
远大于 10,而安徽 仅略大于 10,排除 C 选项。
因此,选择 A 选项。

85、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44%$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综合分析问题,且需选出错误条数的选项。
第二步,(1),读数比较,江西省其他产值(12.4 亿元)高于福建省其他产值(6.9 亿元),错误。(2),增长率计算,定位表格数据,根据增长率 $=$ (现期量-基期量)÷基期量,2011 年一季度,江苏建筑业产值比上海高约 ${\frac{1773-739}{739}}={\frac{1034}{739}}_{\approx139.9%}$ ≈139.9%,正确。
(3),比重比较,定位表格数据,数据取整,华东六省一市建筑工程产值占其建筑业产值的比重依次为:上海$\frac{610}{739}>80%$ ,江苏 $\frac{1621}{1773}>80%$ ,浙江 ${\frac{2134}{2381}}>80%$ ,安徽 $\frac{545}{626}>80%$ ,福建 $\frac{534}{584}>80%$ ,江西 $\frac{302}{334}>80%$ ,山东 $\frac{683}{839}>80%$ ,正确。故不正确的有 1 个。
因此,选择 B 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