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年江苏公务员考试《行测》A 卷(解析)

分类:行测/江苏

1、本题为中心理解题。根据“如果不”可知,这是一句反证句,作者意在强调让统计机构脱离行政性质,建构新型统计方式,否则会造成不好的后果,后面具体阐述了有哪些不好后果。因此,前面反证这句话本身就是中心句。

B 项“接受公众监督”材料没有涉及,属于无关选项。C 项没有抓住提问的主体是“统计机构”,“规定公开程序”在材料中是针对《统计法》的,且具体是什么规定文段已做具体说明,在这表示不明确,排除。D 项属于无中生有,材料只说明统计机构现行的统计方式会使其不良形象难以改变,并没有说明统计机构是否“必须改变现有现象”。

故正确答案为 A。

2、本题为中心理解题。通览材料,可以发现整个文段用“一、二、三”及两个分号串起来进行分点论述,构成分—分结构,故需要对三个分句进行总结概括。第一个分句强调建立完善的住房信息系统,第二个分句强调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透明度,第三个分句强调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监督机制,这三个分句都围绕同一话题,即如何确保保障性住房的分配公平,D 项是文段的主旨所在。A、B、C 三项都只能对应其中一个分句,

不够全面。

故正确答案为 D。

3、本题为中心理解题。文段首先介绍了雁鹅“同种竞争”的优势,然后以“不幸的是”做连接表示转折,强调同时也是“自然竞争”的劣势,最终导致种群灭亡危险。这一例子可作为“‘同种竞争’的优势一定有利于种群发展”的反例,说明“同种竞争”的优势不一定有利于种群的发展。

A 项只能对应转折前的内容,非重点,排除。C 项“大都具有矛盾关系”表述绝对,从雁鹅的例子只能说明“同种竞争”与“自然竞争”之间具有矛盾关系的可能,但无法推断这种可能性的概率大小,排除。D 项只能对应文段结尾,是对转折后的内容做进一步解释说明,非重点,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 B。

4、本题为细节判断题。材料第一句强调工艺品的美学原理是“秩序”,第二句强调艺术品的美学原理是“力量”或“力量的表达”; 易于复制”和“不易被复制”是在这两种不同的美学原理引导下形成的不同结果,因此整个文段属于分—分结构,概括起来即美学原理就是造成艺术品与工艺品有所区别的根本原因。B、D 两项“创作手法”和“制作流程”材料都没有涉及,属于无关选项,排除。A 项“复制方式”是原因导致的结果,而题干是要找原因,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 C。

5、本题为中心理解题。

根据结构层次可知材料是“提出论点—解释原因”的总分结构,“总”的部分——“学术著作的翻译质量问题”是谈论的核心,同时材料是因果倒装句,强调的点往往是原因,只有 D 项围绕核心论点“学术著作的翻译质量问题”,结合材料原因进行引申。

因此,结合选项应该选择 D。

A 项无中生有,材料没有涉及到学术译著的首要目标,不选;

B 项“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准”与材料中“令人满意的学术水准”程度不同,此外,学术译著该达到怎样的水准并非材料讨论的重点,不选;
C 项与材料无关,不选。
故正确答案为 D。

6、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从第四段第一句“1999 年,荷兰科学家利用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第一次得到了厌氧氨氧化菌”可知,A项目前还无法通过人工方式获得这种细胞的说法错误。

因此,结合选项应该选择 A。

B 项可从第三段“随着菌群数量的增加,污泥颜色转变为红棕色”推出;C 项可从第五段第一句“占细胞总体积的 $30%$ 以上的厌氧氨氧化体是厌氧氨氧化菌中最为重要的也是最独特的细胞器”推出;D 项可从第四段最后一句得出。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 A。

7、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材料第二段第一句“污水生物处理的实质就是通过微生物的新陈代谢活动”,C 项错在偷换了污水处理和污水生物处理的概念。

因此,结合选项应该选择 C。

从第二段“污水处理在水质改善的同时,还要求所采用技术低能耗、少资源损耗,厌氧氨氧化与亚硝化工艺相结合的氮的完全自养转换方式是一种最可持续的污水脱氮途径”可知 A 项正确;从第一段“水资源短缺尤其是水质性缺水成了世界共同面对的资源危机……污水处理顺理成章成为新兴朝阳产业”可以推出 B 项正确;从第五段最后一句“厌氧氨氧化菌……是最经济的生物脱氮途径,脱氮成本仅为传统的十分之一”可知 D 项正确。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 C。

8、本题为中心理解题。材料主要介绍了污水处理产生的背景、厌氧氨氧化菌技术的除污原理、红菌一词的来源、有关厌氧氨氧化菌技术的科学研究和发展前景等,这些都意在说明厌氧氨氧化菌是经济高效的污水处理方式,值得发展,这点在最后一段最后一句中也有体现。A 项和 C 项虽然文章中也有提及,但只是对文段某一方面的总结,过于片面。D 项材料没有提及,属于无关选项。

故正确答案为 B。

9、本题为细节判断题。由第五段最后一句“厌氧氨氧化菌在缺氧条件下,无需有机物参与,可以直接将氨氮和亚硝态氮氧化成氮气,……大大降低了能耗,是最经济的生物脱氮途径……”可知,“直接将氨氮和亚硝态氮氧化成氮气”是厌氧氨氧化菌污水处理技术的最大优势。A 项只是能实现可持续的污水脱氮途径。B 项只是为说明红菌的特点。C 项硝化反应以往也有,同样不是其最大优势。

故正确答案为 D。

10、本题为语句填空题。“与众不同”指和大家都不一样; 不同凡响”形容人或事物非常出色,与众不同,词义程度比“与众不同”更重; 司空见惯”和“平淡无奇”都指非常普通。此处空格在第三段尾句,需要结合上文,厌氧氨氧化菌成为优势菌群时,污泥会呈现深红色,这点是厌氧氨氧化菌的独特之处,C、D两项的意思与语境相反,先排除。再比较 A、B 两项,文段对厌氧氨氧化菌的这一特点只做客观的描述,选择“与众不同“更符合科技类说明文的文体特征,“不同凡响”则语义过重,文段并未体现它有多么不平凡、出色,排除 B 项。

故正确答案为 A。

11、本题为考查实词和虚词的填空题。

先看第三空,“确保农民进城后能找到稳定的工作并享有市民待遇”是对前一空格语句“要让农民进城”的递进,应当填入递进关联词“不仅……还……”,故选 A。

验证第一空,“注重”有“重视”之意,后两空语句是对第一空语句的分说,选择“注重”与下文相呼应。

故正确答案为 A。

12、第一空,与下文“待价而沽”对应,“待价而沽”比喻有才能的人在等待好的待遇或条件才答应任职,这里是要说明以前的“海归们”高高在上,很受欢迎。“众星拱月”比喻众人拥护他们喜爱的人,与语境相符;“步月登云”形容志向远大;“坚定不移”形容意志坚定;“春风得意”形容获得成功或事业顺畅时洋洋得意的样子,都不适合填入第一空。第二空,“石沉大海”比喻毫无消息,与下文的“残酷的现实”相照应,验证 A 项的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 A。

13、第一空,“良莠不齐”和“鱼龙混杂”都是指好的、坏的混在一起,而文段中的“网络监督”并无好与坏之分,故排除 C、D 两项。

后两空,根据后文“必将会使整个社会陷入不安”可知,“网络监督”必定是对普通公民的“隐私领域”或者集体权益造成了重大的影响或危害,“触及”和“影响”语义太轻,排除 A 项。验证 B 项,“真假难辨”指分不清真假,“践踏”和“危及”的词义与后文相呼应。

故正确答案为 B。

14、从第二空入手,从爱好文学的人对待司马光撰写的《资治通鉴》的态度,可知史学家对待太史公司马迁写的《鸿门宴》同样是持否定态度的。“不忍卒读”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堪为典范”的感情色彩也明显不符,可首先排除 B、C 两项。“有失偏颇”指有失公允,“不足取法”指不值得仿效,这里并没有对《鸿门宴》的内容是否有失公允做出评价,排除 A 项。

验证第一空,“渲染”可与“气氛”搭配,同时与前文“铺张场景”相呼应。

故正确答案为 D。

15、本题为考查实词的填空题。

先看第一空,从下文“与生命相渗透的前人的文化已随生命的消失而消失”可知,空格要表达的是文化与生命连接在一起之意,A 项“同在”恰好表达此意。B 项“共生”指两种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一起形成的互利共惠的关系,与文段主体“文化与生命”不搭配,排除。C 项“伴随”作“伴同”之意时,后面多跟着宾语,排除。D 项“纠缠”带有贬义色彩,与文段的感情色彩不一致,排除。

第二空,“俨然”形容很像,“正相”是相对“倒影”来说的,并非真的正相,用“俨然”与文段意思一致;“必然”表达的是一种客观事实,但是不能够突出倒影和自身只是相像,却永远无法等同的无奈之感。

第三空“宿命”指一切都被注定,隐含人们无力改变,不得不接受之意,与上文“前人的文化已随生命的消失而消失”相呼应。

故正确答案为 A。

16、后项除以前项得到新数列:2、3、4、5、(6),成等差数列,所以未知项为 $240\times6=1440$ 。
故正确答案为 B。17、后项减去前项得到新数列:5、15、45、(135)、(405),为等比数列,所以未知项为 $68+135=203$ ,验证后项, $608-405=203$ ,符合。
故正确答案为 C。18、变化规律不明显,题干数列整体呈增长趋势,且后半部分增长明显,考虑递推乘法,发现相邻两项之积加上 2 等于下一项,所以未知项为 $26\times158+2$ ,计算尾数, $\mathrm{s}+\mathrm{2}=\mathrm{10}$ ,尾数为 0。
故正确答案为 C。
19、方法一:数字较多,拆分开,奇数项:7.1,14.2,28.4,是一个公比为 2 的等比数列;偶数项:8.6,16.12,(32.24),小数点前后均是公比为 2 的等比数列。
方法二:前一项小数点前后两数之和等于后一项整数部分,前一项小数点前后两数之差等于后一项小数部分。
故正确答案为 A。
20、大小变化趋势没有规律可循,可以考虑幂数列,原数列依次为 , , , , ,;底数成等差数列,指数 2、3 交替出现,修正项为常数 。所以未知项为 $7^{2}+1=50$ 。
技巧:将原数列每项都减 1 后变为 8,9,64,25,216,( ),全部为经常熟悉的平方数或者立方数,则可以推断选项减 1 后也是平方数或者立方数,只有 D 项满足。
故正确答案为 D。
21、根据数位划分,各项首位构成新数列:1、2、3、4、5、(6),为等差数列;
其余数位构成新数列:2、3、5、7、11、(13),成质数数列,所以未知项为 613。
故正确答案为 A。
22、后项减去前项构成新数列:0、2、4、6、(8),成等差数列,所以未知项为 $\mathbb{I}{\boldsymbol{0}}+\mathbb{S}=\mathbb{I}{\boldsymbol{\mathrm{s}}}$ 。
故正确答案为 D。
23、方法一:数列中相邻两项,前项的 2 倍加上一个修正项得到后项,修正项为等差数列。具体规律如下: $0\times2+4=4$ , $4\times2+3=11$ , $11\times2+2=24$ , $24\times2+1=49$ ,所以未知项为 $49\times2+0=98$ 。方法二:后项减前项得到新数列:4,7,13,25,( ),大致等比数列,需要进行修正,前一项的 2倍减 1 后为后一项。
故正确答案为 A。
24、1 变形为 ,则分子列构成新数列:1、4、9、16、25、(36),为平方数列;
分母列:2、4、7、11、16、(22),后项减去前项得到数列 2、3、4、5、6,为等差数列;所以未知项为 ,即 。

故正确答案为 A。

25、各项除以 3 的余数依次为 1、2、1、2、1,交叉出现,所以下一项除以 3 的余数应为 2,只有 D符合。
故正确答案为 D。
26、题干只给合作所需时间,可以给工程总量赋值,设工程总量为 12 与 $\mathfrak{g}$ 的最小公倍数 36,则合作效率分别为:甲+ $Z=36\div12=3$ ,乙+丙 $=36\div9=4$ ,丙 $+$ 丁 $=36\div12=3$ 。所以甲 $+$ 丁 $=$ (甲+乙)$+$ (丙+丁)-(乙+丙) $^{=2}$ ,甲、丁合作的天数为 $36\div2=18$ 天。
故正确答案为 B。
27、要使最低分得分最低,则其他人得分应尽可能高。已知最高分为 21 分,且得分各不相同均为整数,那么其他人依次应为 20、19、18、n,则 $\scriptstyle\mathtt{n=9}1\mathtt{-2}1\mathtt{-2}0\mathtt{-19\mathrm{-}18}\mathtt{=9}1\mathtt{-7}8\mathtt{=}13$ 分。故正确答案为 C。28、常识判断,我们知道有 12 生肖,即 12 个年份为一个周期,本世纪还余下有(100 – 13)年,则还剩下的蛇年有 $(100-13)\div12=7$ ,即剩下农历为蛇年的年份还有 7 个。
故正确答案为 C。

129、设每一面的面积为 $5$ ,则表面积为 $4.5$ 。由题意可知,小三角形的边长是各面边长的 ,则其面积为, 。故正确答案为 D。30、由题意可知 $53a+\mathsf{b}$ 为三位数,且最大三位数为 999,当 $53a+b=999$ 时,即 $999\div53=18$ 余45,此时 a 为最大值 18,b 为 45。要想 $\mathtt{a}+\mathtt{b}$ 值最大,需要让 a 与 b 都尽可能取较大值, $\textcircled{1}$ 当 a取最大值为 18 时,b 最大值为 45, $\mathtt{a}+\mathtt{b}$ 的最大值为 63。 $\textcircled{2}$ 当 b 取最大值为 52 时,a 取最大值18 时, $53a+b>999$ , 不满足题意;当 a 取次大值 17 时,满足条件,此时 $a+b=69>63$ ,故 $\mathtt{a}+\mathtt{b}$ 的最大值为 $^{69}$ 。故正确答案为 A。31、设首项为 ,则有 ,解 得 ;前四项分别为 5、10、20、40,和为75。故正确答案为 D。32、 $^+$ 水速 $=270\div6.75=40$ $=270\div9=30$ ,则 $=(40-30)\div2=5$ ;$270\div5=54$ 。故正确答案为 C。33、赋值法。根据题意,设三种调料价格均为 60 元,那么 20 元 $/$ 千克的调料的重量为 $60\div20=3$ 千克;30 元 $/$ 千克的调料的重量为 $60\div30=2$ 千克;60 元 $/$ 千克的调料的重量为 $60\div60=1$ 千克;三种调料的总重量为 6 千克,总价格为 $60\times3=180$ 元,所以三种调料的每千克的成本: $180\div6=30$ 元 $/$ 千克。

故正确答案为 A。

34、由题意可得混合后溶液中溶质即盐质量为( $100+20$ ) $\times50%+80\times25%=60+20=80$ 克,混合后溶液质量为 $100+20+80=200$ 克。所以混合后浓度为 $80\div200=40%$ 。

巧算:根据线段法,混合前浓度写两边(默认左小右大),混合溶液质量之比等于混合后浓度与两边浓度距离的反比,溶液质量之比为 $80:120=2:3.$ ,把线段分为 5 段,每一段为( $50%-25%$ )$\div5=5%$ ,与线段左侧相比,混合后浓度为 $25%+3\times5%=40%$ 。
故正确答案为 B。

2 4035、优先选用代入排除的方法,观察四个选项,分子与分母之和均为 100。首先将 变形为 ,因为为正整数,原分数分子减去 得到 40,排除 D 项,C 项分数值最小且 C 项分子减 1 分母加 1 等于2满足条件。故正确答案为 C。

36、 $x[0]_{\beta}=x+y=6$ ,即 、 $^{y}$ 可取 ,则 $\bar{2}\bar{x}+3i$ 最小为 $2\times3+3\times2=12$ ,解得 。
故正确答案为 D。37、根据题意,这组整数乘积为 2008,且 $\underline{{\mathfrak{N}}}[][]\bar{\mathbf{S}}=\underline{{\mathfrak{N}}}\times\underline{{\mathfrak{N}}}]$ ,因此这组数中必有 2、251 的倍数。又要求这组整数个数最少,则能被 251 整除的数要尽量大,最大只能取 1004,乘积为 2008,则这组数还要包含一个 2,其余若干个数取 1,要求这些数加和也为 2008,由于 $2008-2-1004=1002$ ,因此有 1002 个 1,整数总共有 1004 个。
故正确答案为 B。38、全程提速提前 30 分钟,部分路程提速提前 15 分钟,所以原速行驶的 120 千米为全程的一半,则全程为 $120\times2=240$ ,设原速为 ,则加速后为 ,时间与速度成反比,则全程提速后时间为原时间的 $80%$ ,二者相差 30 分钟,即 0.5 小时,则有原时间为 $0.5\div(1-80%)=2.5$ ,所以原速度$v=240\div2.5=96$
故正确答案为 C。

39、因分子一定,分母越小,商值越大,故要使 $T_{n}$ 取值最大,则分母部分$\cdot{\frac{1}{1+2+3+\cdots+n}}+{\frac{1}{1+2+3+\cdots2013}},$ ”应取最小值,即 $1+2+3\cdots+n$ 应取最小值,故 n 应取最大值。因 $\mathsf{n}$ 是小于 2013 的自然数, $\mathsf{n}$ 取最大值 2012 时, $1+2+3\cdots+n$ 取值最小。

故 $T_{n}$ 的最大值${\frac{1}{{\frac{1}{\cdots+2012}}+{\frac{1}{1+2+3^{\cdots+2013}}}}}={\frac{1}{{\frac{1}{\frac{1}{(1+2012)2012}}}+{\frac{1}{{\frac{1}{(1+2013)2013}}}}}}={\frac{1}{{\frac{1}{2013\times1006}}+{\frac{1}{2013\times1007}}}}={\frac{1}{{\frac{1006+107}{2013\times1006\times1007}}}}={\frac{1}{{\frac{1}{2013\times1006\times1007}}}}={\frac{1}{{\frac{1}{2013\times1006\times1007}}}}={\frac{1}{{\frac{1}{(1+2013)2012}}+{\frac{1}{2013\times1006\times1007}}}}={\frac{1}{\frac{1}{2013\times1007}}}$ :1006×100
计算可得尾数应为 42,只有 $\mathsf{D}$ 项满足。
故正确答案为 D。40、大卡车平均每吨货物耗油 2 升,小卡车平均每吨货物耗油 2.25 升,因此首先尽量安排大车运送,并且使得空载量尽量小。此时对应的最佳方案为大卡车运送 77 吨,小卡车运送 12 吨,两类车型运送车次分别为 11 次、3 次,耗油量为 。
故正确答案为 C。

41、第一步:判断题干词语间逻辑关系。

题干两词是事物与其象征意义的对应关系,翠竹象征着高洁。与之关系相同的是 A 项,牡丹象征着华贵。

第二步:逐一判断其他选项。
B 项青松和高山是组成关系,青松是高山的一部分;
C 项金属和金银没有明显的逻辑关系;
D 项青草和植物是种属关系,青草是一种植物。
故正确答案为 A。42、第一步:判断题干词语间逻辑关系。
题干两词为种属关系,花草都属于植物。与之关系相同的是 B 项,牛羊都属于家畜。
第二步:逐一判断其他选项。A 项森林和家禽没有明显的逻辑关系;
C 项田野和环境是包容关系,田野是环境的一部分;
D 项初春和严冬是并列关系。
故正确答案为 B。

43、第一步:判断题干词语间逻辑关系。

题干三词是对应关系,丝线经过编制成为花边,即原材料、动作、产成品的对应关系。与之关系相同的是 B 项,竹木经过铺设成为浮桥。
第二步:逐一判断其他选项。A 项美景不是毛笔的产成品;
C 项专家不是原材料;
D 项电影不是原材料,文字不是电影的产成品。
故正确答案为 B。44、第一步:判断题干词语间逻辑关系。
题干是动宾结构的语法关系,即“提出”“理论”,“钻研”“技术”。
第二步:逐一判断其他选项。A 项“研究”不能作为“钻研”的宾语;
B 项“发现”不能作为“提出”的宾语;
D 项“工程”不能作为“提出”的宾语。
故正确答案为 C。45、第一步:判断题干词语间逻辑关系。
题干是包容关系中的种属关系,宋体是字体的一种,廉洁是德行的一种。
第二步:逐一判断其他选项。A 项字体和字号都是字的属性,为并列关系,德行和教育是对应关系,教育的好坏会影响德行;
B 项字体和楷书是种属关系,德行和德性是全同关系;
C 项字体和行距,德行和行政都不存在明显的逻辑关系。
故正确答案为 D。46、第一步:判断题干词语间逻辑关系。
题干是动宾结构的语法关系。
第二步:逐一判断选项。A 项两级词构成动宾结构;
B 项“解决”和“顺利”是或然的对应关系,解决的过程或许是顺利的,不是动宾结构,后者克服惰性是动宾结构的语法关系;
C 项“解决”和“完成”是并列关系,“克服”和“克制”没有明显的逻辑关系,不符合;
D 项“理念”不能作为“解决”的宾语,克服困难是动宾结构的语法关系。
故正确答案为 A。

47、题干中字符串的规律为:第一个字符与第三个字符相同,第二个字符与第四个字符相同,第五个字符与第七个字符相同,第六个字符与第八个字符相同,只有 D 项与题干规律一致。故正确答案为 D。

48、题干中字符串的规律为:第一个字符与第五个字符相同,第二个字符与第六个字符相同,第三个字符与第七个字符相同,第四个和第八个字符与其他所有字符都不相同,只有 C 项与题干规律一致。故正确答案为 C。

49、题干一串符号的规律是只有第一个符号和倒数第二个符号相同,其它各不相同,符合此规律的只有 A。B 第二个和最后一个相同,C 最后两个相同,D 第二、第三个相同。
故正确答案为 A。50、题干中字符串的规律为:第一个字符与第四个字符相同,第二个字符与第五个字符相同,第三个和第六个字符与其他所有字符都不同,只有 A 项与题干规律一致。
故正确答案为 A。
51、本题元素组成凌乱,考数数。本题数封闭空间的数量,已知图形的封闭空间均为 4 个。A 项的封闭空间为 4 个,B 项为 7 个,C 项为 3 个,D 项为 2 个。
故正确答案为 A。
52、本题考查人物的动作特征。
已知图形中的人物都是单手持物,只有 C 项符合;A、B、D 中的人物都是双手持物。
故正确答案为 C。
53、本题考查拼图。将左侧各部分拼起来,形成的图形如下图所示。
故正确答案为 D。54、本题考查拼图。将左侧各部分图形拼起来,形成的图形如下图所示。
故正确答案为 C。55、本题考查空间重构能力,通常采用排除法。A 项错误,假设左侧面是对的,右侧面的箭头应该是从顶点垂直指向底边;B 项错误,假设左侧面是对的,右侧面的箭头应该是从底边左顶点指向另一腰;同理,D 项也是错误的。
故正确答案为 C。

56、本题考查空间重构能力,通常采用排除法。A 项可由左侧图形折成,正确; B 项错误,假设左侧面是对的,右侧图的小竖线应该位于小三角形内;C 项错误,假设左侧面是对的,右侧面带阴影的三角形应位于右下侧;D 项错误,假设左侧面是对的,右侧面带竖线的小三角形应与上顶点相连。故正确答案为 A。

57、本题考查空间重构能力,通常采用排除的思想。

A 项错误,假设左侧面是对的,右侧面中的小横线应该是与底边和右腰相交;
B 项错误,假设左侧面是对的,右侧面应该是展开图中最右边的那一面;
C 项错误,假设左侧面是对的,右侧面中的直线应该是从上顶点指向底边;
D 项可由展开图折成。故正确答案为 D。
58、本题考查空间重构能力,通常采用排除的思想。
根据相对面不相邻的原则,中间带线条的两面是相对面,折成之后不可能同时出现,排除 A 项和 C 项;
带有三角形阴影的两面也是相对面,折成后同样不可能同时出现,D 项排除;
B 项可根据展开图折成。
故正确答案为 B。
59、本题考查空间重构能力,通常采用排除的思想。
由平面展开图可知,相同图案的两面是相对面,根据相对面不相邻的原则,可迅速排除 A、C、D 三项。
B 可由平面展开图折成。
故正确答案为 B。
60、本题考查空间重构能力,通常采用排除的思想。
平面展开图中,空白面和空白面之间互不相邻,阴影面和阴影面互不相邻,因此折成后不可能出现相邻的情况,排除 A、C、D。B 项可由展开图折成。
故正确答案为 B。
61、本题为日常结论题型。
第一步:抓住题干主要信息。
第一句说明浪费意味着什么,第二句说明浪费是应该被彻底改变的生活陋习,跟经济发展和生活富裕无关。
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
A 项题干只说需要彻底改变浪费陋习,没有说明改变浪费陋习是否很难,A 项无法推出;B 项从题干第二句话浪费是应该被彻底改变的生活陋习可知,浪费是不应该出现的现象,B项可以推出;C 项由第二句可知,浪费跟经济发展、生活富裕无关,C 项无法得出;
D 项由第一句可知,浪费意味着我们的劳动和创造全部或部分做了无用功(翻译为“浪费 $\Rightarrow$ 我们的全部或部分劳动和创造做了无用功”),D 中“我们的部分劳动打了水漂”是肯定第一句中的后件,肯定后件不能推出任何绝对表达的结论,因此 D 项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 B。

62、本题为翻译推理题型。

第一步:翻译题干。

$\textcircled{1}$ 饮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依法被吊销驾驶证或醉酒驾驶机动车依法被吊销驾驶证 ${}\Rightarrow5$ 年内不得重新申领;
$\textcircled{2}$ 醉酒驾驶营运机动车被依法吊销驾驶证 $\Rightarrow10$ 年内不得重新申领;
$\textcircled{3}$ 饮酒后驾驶机动车发生重大交通事故并构成犯罪或醉酒驾驶机动车发生重大交通事故并构成犯罪 $\Rightarrow$ 终身不得申请驾驶证。

第二步:逐一翻译选项并得出答案。

A 项饮酒后驾驶机动车被依法吊销驾驶证 ${}\Rightarrow5$ 年内不得重新申领;A混淆了“饮酒后驾驶机动车"与“饮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范围,无法根据 $\textcircled{1}$ 得出结论;
B 项醉酒驾驶机动车被依法吊销驾驶证 $\Rightarrow10$ 年内不得重新申领;B 混淆了“醉酒驾驶机动车”与 “醉酒驾驶营运机动车“的范围,无法根据 $\textcircled{2}$ 得出结论;
C 项饮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发生重大交通事故 $\Rightarrow10$ 年内不得申请驾驶证;题干没有单独分析“饮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这种情况,无法推出任何结论;
D 项,醉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发生重大交通事故并构成犯罪 $\Rightarrow$ 终身不得申请驾驶证;营运机动车是机动车的一种,根据 $\textcircled{3}$ 可得出结论,D 是本题答案。
故正确答案为 D。

63、本题为翻译推理题型 。

第一步:翻译题干。

第一句:大多数老百姓反感官员讲官话套话,例如“高度重视”,“亲自过问”,“研究研究”等;

第二句:不讲官话套话 $\Rightarrow$ 无话可说∨没有优越感。

第二步:分析各选项。

A 项老百姓去政府办事题干没有提及,无法得出任何结论;
B 项“研究研究”是官话套话,由第一句大多数老百姓反感官员讲官话套话可推知 B 的说法正确;C 项可翻译为:一些官员:讲官话套话 $\Rightarrow$ 有优越感,“讲官话套话”是否定题干第二句的前件,无法推出任何结论,C 项错误;
D 项可翻译为:﹣无话可说(滔滔不绝) $\Rightarrow$ 讲官话套话;﹣无话可说只否定了后件一个选言肢,无法得出任何结论,D 项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 B。

64、本题属于日常结论题型。

第一步:抓住题干主要信息。

第一句:全球互联网用户将达到 27 亿,相当于全球人口的 $39%$ ;

第二句:到 2013 年底,发达国家将有 $77%$ 的居民使用互联网,而发展中国家仅有 $31%$ 的居民使用互联网;

第三句:欧洲是互联网用户比例最高的地区,达 $75%$ ,亚太地区为 $32%$ ,非洲为 $16%$ 。

第二步:分析各选项。

A 项由第二句可知发达国家的互联网用户比例大于发展中国家,但题干没有给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数量,因此无法推知发达国家的互联网用户是否超过发展中国家,A 项错误;
B 项同理,题干没有给出亚太地区和非洲的具体人口数量,因此无法从亚太地区的互联网用户比例高于非洲得出亚太地区的互联网用户超过非洲,B 项错误;
C 项题干没有提供英国和日本的相关信息,无法得出结论,C 项错误;
D 项从第一句和第二句可知,发展中国家互联网用户比例低于全球,D 项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 D。

65、本题为加强题型。

第一步:找到论点和论据。

论点:恐龙是温血动物。

无论据。

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

(1)从恐龙是直立动物说明恐龙与冷血爬行动物有区别,支持了论点;(4)说的是温血的海生哺乳动物不是直立的,说明了不能从是否直立来判断是冷血动物还是温血动物,削弱(1)的论证;(3)说明恐龙与温血的哺乳动物具有相似性,支持论点;(2)从海龟是冷血动物,但有些海龟的骨组织构造与温血的哺乳动物的骨组织构造相似这点说明,不能从骨组织构造是否与哺乳动物的骨组织构造相似来判断是温血动物还是冷血动物,削弱(3)的论证。综上分析,(1)、(3)支持论点,(2)、

(4)削弱论点。
故正确答案为 C。

66、本题属于关联词推导题型。

第一步:翻译题干。

题干第一句翻译为:物质生活的简单∧人际关系的简单 $\Rightarrow$ 拥有广阔的空间∧美好的宁静;

第二句翻译为:﹣物质生活的简单∧﹣人际关系的简单 $\Rightarrow$ 产生现代人的大部分烦恼;

第二步:逐一翻译选项并判断正确答案。

A 项:大多数现代人的心灵:﹣广阔的空间∨﹣美好的宁静;题干的推导关系没有谈及大多数现代人的心灵与广阔的空间和美好的宁静之间的关系,无法推出;

B 项:题干推导关系只涉及物质生活和人际关系,“有些现代人生活很复杂”不在翻译的推导关系中,无法得出结论;

C 项:﹣产生现代人的大部分烦恼 $\Rightarrow$ 物质生活的简单∧人际关系的简单,这是题干推导关系的逆否,可以推出,是正确答案;

D 项:物质生活的简单∧人际关系的简单 $\Rightarrow$ ﹣产生现代人的大部分烦恼,“物质生活的简单∧人际关系的简单”是对第二句翻译前件的否定,否定前件不能得出绝对表达的结论,即无法推出“﹣产生现代人的大部分烦恼”。

故正确答案为 C。

67、本题为排列组合题型。

本题根据题干已知信息难以推理,故采用假设法。

根据“甲、丙与乙、丁分别奔赴两座不同的城市”,假设甲、丙分别去了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则乙、丁分别去了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由(1)知,甲去清华,丙去北大;由(4)知,丁去南京大学,乙去东南大学,与题干已知信息不矛盾。假设甲、丙分别去了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乙、丁分别去了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由(3)知,丙去了东南大学,甲去了南京大学;由(2)知,乙去了北京大学,丁去了清华大学,也与题干信息没有矛盾。

因此这两种情况都可能存在。若是第一种情况,则 A 项错误;

若是第二种情况,则 B、C 项错误;

两种情况下丁都没有上北京大学,D 项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 D。

68、本题属于排列组合题型。

通过表格可以发现,乙的情况比较简单,因此从乙入手。已知乙一胜一平且进球数为 1,假设乙丙平局,那么乙比甲为胜,但是已知条件中甲没有负,因此只能甲乙平局,又因乙只进 1 球且胜一场,那么甲乙的比分应为 0:0,因此根据甲的进球和失球数可知,甲的另一场比赛即甲丙比分为 3:2。

故正确答案为 B。

69、本题为翻译推理题型。

第一步:翻译题干。

(1)既要有女性(小王、小李、小孙),也要有男性(小张、小金、小吴、小孟,小余);(2)小张/小王;(3)小李/小孙;(4)小金 $\Rightarrow-$ 小吴;(5)小张一定入选(事实信息)。

第二步:从事实信息开始推导并得出结论。

根据事实信息“小张一定入选”,由(2)可知,小王不入选;再由(1)可知,小李和小孙至少有一人入选;又知“(3)小李和小孙不能都入选”,可推出要么选小李,要么选小孙,D 项正确。

第三步:分析其他选项

A 项,小吴 $\Rightarrow$ 小余;小吴和小余都为男性,由(1)可知,小吴和小余不可能同时入选,故 A 项错误;
B 项,小金 $\Rightarrow$ 小孟;小金和小孟都为男性,由(1)可知,小金和小孟不可能同时入选,故 B 项错误;
C 项,小余/小孟;小余和小孟均为男性,选择其中之一不能保证另一个入选的是女性,也就是不能保证能够满足条件(1),因此 C 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 D。

70、本题为关联词推导题型。

第一步:翻译题干。

(1)既要有女性(小王、小李、小孙),也要有男性(小张、小金、小吴、小孟,小余);(2)小张/小王;(3)小李/小孙;(4)小金 $\Rightarrow-$ 小吴;(5)小王,小吴(事实信息)。

第二步:从事实信息开始推导并得出结论。

根据事实信息小王入选,由(2)可知,小张不入选;根据事实信息小吴入选,由(4)的逆否规则可知,小金不入选;因为参加谈判的总共有 4 人,又知(3)小李和小孙不能同时入选,要确保两人不同时入选,则需要从小余和小孟中选出一人,要么选小余,要么选小孟,A 项正确。

第三步:分析其他选项

B 项是题干的已知条件,无需推出,故不选;
C、D 项由第二步推论可知,小张不入选,小金不入选,C 项和 D 项均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 A。

71、第一步:找到定义关键词。

关键词为“通过一点一滴的方式积累或获取”。

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

A 项小敏是在妈妈开车送其上学的途中看的小人书;
B 项每天记 5 个成语典故,读一篇时文;
C 项边排队边读书,都属于“通过一点一滴的方式”。
D 项小顾每晚花数小时查阅相关文献,不满足关键词“通过一点一滴的方式”,是本题答案。
故正确答案为 D。

72、第一步:找到定义关键词。

面对将获得的成功产生畏惧心理,不敢去做自己本来能做好的事情。

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

A 项小张考上心仪的大学和 D 项最终还是投给了那家刊物,不满足关键词“不敢去做自己本来能做好的事情”;
B 项小王输掉比赛是因发挥不佳,不满足关键词“面对将获得的成功产生畏惧心理”;
C 项小吕口才好,反应快,知识面广,但赛前因紧张申请退出比赛,满足关键词“不敢去做自己本来能做好的事情”,是答案。

故正确答案为 C。

73、第一步:找到定义关键词。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是直接的,对问题进行变形、转化。
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A 项分解为若干个三角形,满足对问题进行变形、转化;
B 项是请小蔡代小文解释,满足“不是直接的”;
C 项是小李和小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都对问题进行不同方式的转化,非直接求解,满足定义关键词;
D 项小赵采用先易后难的原则,没有对问题进行变形、转化,不满足定义关键词,是答案。
故正确答案为 D。

74、第一步:分析题干关键词。

诸多要素相互作用、整体性机制、不完全或缺点部分减到最低程度、甚至消失、问题最终得到解决。

第二步:逐一验证选项关键词。

A 项:回扣、看病贵体现了“缺点”,加大监督力度、开设热线、公布举报电话等措施体现了“诸多要素相互作用”、“整体性机制”;

B 项:发展绿色生态文明体现了现有环境状况不佳的“缺点”,集中智慧、成立监督委员会和环境保护组织等体现了“诸多要素相互作用”、“整体性机制”;

C 项:并没有体现出缺点、问题得到解决。文字只是对中国网民情况进行了介绍,并没有提出问题。
本选项为正确答案;
D 项:公车私用体现了“缺点”,监督员、抓拍、网络、解释等反映了“诸多要素相互作用”、“整体性机制”。虽然 ABC 三项都没有体现出“问题最终解决”,但是相比较 A 选项,C 更符合定义。
故正确答案为 C。

75、第一步:分析题干关键词。

微生物病原体、被感染、工作人员、危害或伤害。

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关键词。

A 项:耐药细菌体现出“微生物病原体”,参与救治的医生被击倒体现出“被感染”、“工作人员”、“危害或伤害”,是正确答案;
B 项:并未体现出对工作人员的伤害或危害,只是说老鼠泛滥成灾;
C 项:并未体现出对工作人员的伤害或危害,只是影响了水体环境;
D 项:并未体现出对工作人员的伤害或危害,只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故正确答案为 A。76、第一步:找到定义关键词。
关键词为“正常环境下”、“植物”、“内在因素”。
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A 项白蛇不是植物;
B 项向日葵叶子变白是建化工厂之后发现的:
C 项“某地是世代玉米主产区,每年都发现”说明是正常环境下,“玉米”是植物,“遗传”是内在因素,满足定义关键词,是本题答案;
D 项某人不是植物。
A、B、D 均不满足定义关键词。
故正确答案为 C。
77、第一步:找到定义关键词。
视线将超越竞争对手移向买方需求,对不同市场的买方价值元素筛选并重新排序,向改变市场结构本身转变。

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

A 项“比照现有产业最佳实践去超越对手”不满足“视线将超越对手移向买方需求”;
B 项马戏团将视线移向成年人和各界人士满足“视线移向买方需求”,“以马戏的形式表达戏剧的情节“满足“对不同市场的买方价值元素筛选并重新排序”,“以高于传统马戏数倍的门票”满足“超越竞争对手”,“前所未有的娱乐”满足“向改变市场结构本身转变”,是答案;
C 项某企业正是行业圈内现状,决定筑牢自己的“防鲨网”,同样不满足“视线将超越对手移向买方需求”;D 项充分重视现有的市场空间竞争不满足“向改变市场结构本身转变”。
故正确答案为 B。

78、第一步:分析题干关键词。

某区域植入某种“习惯”、聚集资源、引起明显的区域反应。

第二步:逐一验证选项关键词。

A 项:文字并没有体现出“引起明显的区域反应”,所以不符合吸管效应,有些同学认为限制距离是因为有吸管效应,但题干并没有对吸管效应的距离做出具体说明;

B 项:铁路新客站犹如某种“吸管”,周边楼价升高、城市功能南移,体现出“聚集资源”、“引起明显的区域反应”;

C 项:纺织特色产业犹如某种“吸管”,纺织企业由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体现了“聚集资源”,带动某镇的发展,引起了“明显的区域反应”;

D 项:现代服务业与便捷交通方式犹如某种“吸管”,人力、物力、财力集中体现了“聚集资源”,人们纷纷向往体现了“明显的区域反应”。

故正确答案为 A。

79、第一步:分析题干关键词。

“幽默情趣”、“淡化功利性”、“减少逆反心理”、“快乐中接受”、“商业或文化信息”。

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关键词。

A 项,没有体现出任何题干中的关键词,纯属商业广告;
B 项,也没有体现出任何题干中的关键词,也是商业广告;
C 项,虽然体现出了“幽默情趣”,但并不属于广告,只是杂志的专题栏目,目的是让读者轻松愉快;
D 项,行文风格充分体现出了“幽默情趣”、行文内容体现出了“淡化功利性”、行文效果体现出了“减少逆反心理”、“快乐中接受”。要注意这里是一则公益广告,传达的是“文化信息”。

故正确答案为 D。

80、第一步:找到定义关键词。
关键词为“好奇的兴趣持续不减,造成对所着迷事物摧毁的行为”。
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A、C 都没有造成对所着迷事物摧毁的行为;
B 项小南对小航模越来越喜爱,满足“兴趣持续不减”,4 个不同类型的小航模散了架,满足“造成对所着迷事物摧毁的行为”,符合定义,是答案;
D 不满足好奇的兴趣持续不减。
故正确答案为 B。

$1635\times{\frac{100}{117.70+100}}\approx751$ 万81、2012 年全国出生的女婴数为故正确答案为 D。

82、2012 年末全国总人口性别比为 105.13,比上年末下降 0.05,因此 2011 年全国总人口性别比为105.18。
故正确答案为 A。

83、2011 年全国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之比为 $\frac{71182-2103}{64222+1434}=\frac{69079}{65656}\approx1.05$ 故正确答案为 C。

118884、四个选项对应的上升幅度分别为 0.17 个千分点、 $\mathbf{37102-1188}$ 、2.92 个百分点、0.59 个百分点,估算可知 $\frac{1188}{37102-1188}\approx3.3%$ 故正确答案为 B。

85、(1)正确,2012 年全国死亡人口 $135404\times7.15%\approx968$ ;

(2)错误,根据第三段文字材料中 2012 年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首次下降;

(3)错误,2011 年全国 65 岁及以上人口数为$(135404+968-1635)\times(9.39%-0.27%)=134737\times9.12%=12288%$ 故正确答案为 B。86、定位表格,各年份同比增量分别为:2007 年: $1054.3-653.3\approx400/2$ 元;2009 年: $1597.0-1298.5\approx300$ 亿元;2010 年: $2105.9-1597.0>500$ 亿元;2011 年: $2600.1-2105.9<500$ 亿元。可得 2010 年增量最大。故正确答案为 D。87、定位表格,选项各年份金融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653.32006 年: ;492.42005 年: ;440.52004 年: ;392.12003 年: 。直除首位依次为 8、7、8、8,2005 年最小。故正确答案为 B。

88、表格中得到数据,与 2003 年相比,2011 年江苏金融业增加值增长的倍数是$\mathrm{\frac{2600.1}{392.1}-1\approx\frac{2600}{400}-1=5.5}$ , $\mathsf{A}$ 项最接近。
故正确答案为 A。

89、观察可知,2011 年江苏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最大, ${\frac{20842.2}{49110.3}}>{\frac{20800}{50000}}=41.6%$ 故正确答案为 D。

90、比较三者大小,只需要比较三个参数 2011 年与 2002 年比值的大小,各自如下:
2600.1 20842.2 49110.3金融业: ,第三产业: ,国内生产总值: ,直除首位依次为 7、5、4,即 $V_{I}>V_{I}>V_{I}$ 。故正确答案为 C。91、直接查找表格即可知正确答案为 C。
故正确答案为 C。92、2012 年 $1\sim1~2$ 月柴油产量为累计到 3 月量减掉 3 月量即可,根据表格中数据可知为$4259-1414=2845$ 。
故正确答案为 B。93、2012 年 11 月我国汽油、柴油产量之和同比增长率为 $\frac{804+1489}{\frac{804}{1+15.8%}+\frac{1489}{1+5%}}=-1$ ,此式计算较为复杂,注意到两者总和增长率必然介于 与 之间,并且跟接近于 $5%$ 。注意到 1489 与 804 接近于 的关系,因此混合增长率应接近于 。
故正确答案为 B。

94、2012 年 $1\cdots10$ 月我国汽油产量累计同比增加 ${\frac{7272}{1+9.0%}}\times9.0%\approx{\frac{7272}{1+{\frac{1}{11}}}}\times{\frac{1}{11}}\approx{\frac{7272}{12}}\approx600{\sqrt{3}}93$ 故正确答案为 A。

95、(1)正确,2012 年 6 月我国柴油产量同比减少 $\frac{1335}{1-2%}\times2%\approx\frac{4000}{3}\times2%\times(1+2%)=27.2%\mathrm{{sk}}.$

(2)正确,2012 年 $4\sim11$ 月中我国煤油产量环比增长量中显然 8 月份增长额最大;

(3)错误,2012 年 $3\sim11$ 月中,5 月份我国汽油月产量就没有超过柴油月产量的一半。
故正确答案为 C。96、直接查看材料图,可知同比增长率为正的为 $1\sim2$ 月、 $1\sim3$ 月、 $1\sim5$ 月、 $1\sim17$ 月、 $1\sim9$ 月、 $1\sim10$ 月、 $1\cdots11$ 月,共计 7 个。
故正确答案为 C。
97、2012 年 8 月江苏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为 $3532-3074$ ,2011 年 8 月江苏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为35323074
$\overline{{1+0.0%}}^{-}=\overline{{1+0.7%}}$ ,因此 2012 年 8 月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同期多
$3532-30\daleth4-(\frac{3532}{1+0.0%}-\frac{3074}{1+0.7%})=-\frac{30\daleth4\times0.\tilde{x}\otimes}{1+0.7%}\approx_{-3000}\times0.7%\times(1-0.7%)\approx-20\j_{Z}$
故正确答案为 A。
98、2012 年前 9 个月江苏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累计比上年同期增加4050
1+ 1.0%
故正确答案为 B。

99、直接查找图中 5、6、9、10 月的数据,粗略估算,可以看出 9 月份进出口总额约为 500 亿美元,接近于最高,而其对累计数值的拉动作用明显高于其他月份,因此其月同比增加额最多。故正确答案为 C。

100、(1)正确,2011 年 12 月进出口总额为 $5398-4907=491$ ,不足 2011 年的 $[[object Object]]{}$ ;

(2)正确,2011 年 $1\sim8$ 月进出口贸易总额为 $\frac{3532}{1+0.070}=3532$ ;

(3)正确,2011 年 12 月 $\sim2012$ 年 11 月中,进出口额少于 400 亿美元的月份最多只能是 2012 年 1月与 2012 年 2 月。
故正确答案为 D。

101、四个选项对应的年增加量依次为 $159878-135823=24055$ 、 $340903-314045=26858.$ 、、 ,因此同比增加量最少的年份为 2004 年。故正确答案为 A。

102、 $\underline{{{\mathrm{Jill}}}}3\sim2011,$ 年九年中,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速比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高 0.6 个百分点以上的有 2003 年、2004 年、2005 年、2006 年、2007 年,共计 5 年。
故正确答案为 C。

473104 40151335083 30015401513 473104 30015103、2011 年我国人口比上年增长了 30015 35083 401513故正确答案为 B。

401513 -184937104、2010 年相较于 2005 年的增长率为 184937 ,若保持此增速不变,则 2015 年末国内生产总值应达到 $\frac{401513}{184937}\times401513\approx871716.8/\bar{\tau}\bar{\tau}$ 故正确答案为 B。

105、(1)正确, $\underline{{\mathrm{TII}}}\underline{{\mathrm{I}}}\underline{{\mathrm{I}}}\underline{{\mathrm{TI}}}1\underline{{\mathrm{I}}}$ 年八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均为不断上升;

(2)正确, $2005\sim2011$ 年九年, $=$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leftthreetimes$ ,因此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快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必然是由于人口总数在增长;
(3)正确,2012 年第一产业增加值的同比增速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同比增速,因此其所占比重下降。故正确答案为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