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江苏省公务员考试_行测_真题_C类卷_答案及解析
文章目录
2013 年江苏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C 类参考答案与解析
1、正确答案是 A ,本题为表面主旨题。通览材料,可以发现整个文段用“一、二、三”串起来进行分点论述,构成分-分结构。第一点谈建立完善的住房信息系统,第二点谈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透明度,第三点谈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监督机制,这三点都围绕同一话题,如何确保保障性住房的分配公平,即 A 项是文段的主旨所在,B.C.D 都只谈到一部分,不够全面。故正确答案为 A。
2、正确答案是 B ,由提问可知本题为隐含主旨题。
文段中主要描述虚拟空间如同现实空间一样会出现无序,而有人的地方就需要规则和秩序,也就意味着网络也需要规则和秩序。故正确答案为 B。
3、正确答案是 B , 根据提问可知本题为细节判断题。由“饥饿人口虽然在 20 世纪 90 年代减少了将近 2000 万,但是如果不算中国,饥饿人口的数量增加了”可知,全球人口下降,中国饥饿人口也是下降的,B 说法不符合文意。故正确答案为 B。
4、正确答案是 C , 根据提问可知本题为态度理解题。作者没有直接否定这一技巧,只是认为不能单独担起重任,也就是说作者既没有否定,也没有肯定,C 描述与之相符。故正确答案为 C。
5、正确答案是 B , 根据提问可知本题为态度理解题。原文说学校很难认识到这种做法存在的问题,也就是说作者认为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有问题的,只是在学校这种体系下很难认识到,说明作者能够理解当前体系下学校的行为,但主观上又是完全否定这种行为的,A 为强干扰项,通过分析可排除。综上,故正确答案为 B。
6、正确答案是 C , 根据后面的“层层递进”可排除 A.D;观察 B.C,显然 C 更符合语境,前后搭配连贯。故正确答案为 C。
7、正确答案是 D , A 项,“维生素 K”也可从食物中摄取,表述错误;B 项错误,“维生素 K”一直存在,而发现时间不足百年,表述错误;C 项,“维生素 K”可促进凝血因子的合成,血管破裂时起作用的是凝血因子,表述错误;由 C 项分析可知,D 说法正确。故正确答案为 D。
8、正确答案是 B ,根据就近原则,可知“上述人群”对应前面两句,包括新生儿、胆管结石和胆管肿瘤患者。故正确答案为 B。
9、正确答案是 A ,由“但是正常情况下人体并不会缺乏维生素 K,因为还有部分维生素 K(K2)可经肠道细菌合成”可知,A 说法正确。故正确答案为 A。
10、正确答案是 C ,A.D 明显不对,属于偷换概念,维生素 K 只有促凝血作用;B 项是对第 3段的概括,不全面,排除。故正确答案为 C。
11、正确答案是 A ,句意可知,第一空应表因果,排除 C.D;填入“果然”,表示事先就猜测推进器会出故障,而文段并无这层意思,排除 B。故正确答案为 A。
12、正确答案是 B ,“振聋发聩”比喻用语言文字来唤醒糊涂麻木的人,显然更符合语境。故正确答案为 B。
13、正确答案是 A ,本题考查成语和实词的混合搭配。直接从第二空入手,雅俗为相对的两方面,且为良性的关系,用“互动”最为恰当。故正确答案为 A。
14、正确答案是 D ,本题考查成语的应用。直接从第二空入手,“层出不穷”表示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显然不符合文意,而“多如牛毛”表示极多,同样不适合第二空,因此 BC 选项均不符合。“司空见惯”与“屡见不鲜”均适合用于第二空,为此比较 A.D 的第一空,“屏气凝神”过于夸张,用于形容阅读小说并不合适,故正确答案为 D。
15、正确答案是 C ,本题考查实词和成语的应用。直接从第二空入手,该空与前面“轮回更替”呼应,显然“生生不息”更为贴切。故正确答案为 C。
16、正确答案是C,数列中后项减去前项构成新数列:4、6、8、10、(12),为等差数列,所以未知项为 $31+12=43$ 。故正确答案为 C。
17、正确答案是 B ,后项减去前项得到 2、-4、-16、-34、(-58);再次后项减去前项得到-6、-12、-18、(-24),构成等差数列;所以未知项为 $-50-58=\mathrm{-}108$ 。故正确答案为 B。另解:原数列为 2、1、0、-1、-2 与 1、4、9、16、25 分别对应相乘得到,因此原数列的下一项为 $-3{\times}36=-108.$ 。
18、正确答案是 D , 后项减去前项得到 1、3、9、27、(81),为等比数列,所以未知项为 45$+81=126$ 。故正确答案为 $\mathrm{D}$ 。
19、正确答案是 A ,后项减去前项得到 0、2、4、6、(8),为等差数列,所以未知项为 $10+8$ $=18$ 。故正确答案为 A。
20、正确答案是 C ,后项减去前项得到 1.5、2.5、3.5、(4.5),为等差数列,所以未知项为$8+4.5{=}12.5$ 。故正确答案为 C。
后项除以前项得到新数列 $=\sqrt{1}\cdot\sqrt{2}\cdot\sqrt{3}\cdot\sqrt{4}\cdot(\sqrt{5})$ ,底数成等差数列,正确答案是 B ,22、正确答案是D,原数列变形:1/1、2/2、4/3、8/4、16/5、();分子项:1、2、4、8、16、(32),成等比数列;分母项:1、2、3、4、5、(6),成等差数列。所以未知项为 $32/6=16/3$ ,故正确答案为 D。23、正确答案是 D , 后项除以前项得到新数列:3、4、5、6、(7),为等差数列,所以未知项为 $360\times7=2520$ 。故正确答案为 D。24、正确答案是 C , 数列中相邻两项之积加 1 等于下一项,所以未知项为 $7\times22+1=155$ 。故正确答案为 C。25、正确答案是 A , 数列中各项,个位 $^+$ 百位 $=$ 十位,只有 A 符合。故正确答案为 A。26、正确答案是 C , 设甲买 x 支,乙买 y 支,则有 $7x+3y=60$ , ${\mathrm{7x}}=3{\mathrm{(20-y)}};$ ,3 和 7 互质,则 $\mathrm{X}$ 必为 3 的倍数, $20\mathrm{-}\mathrm{y}$ 必为 7 的倍数;所以 $\mathrm{y}=6$ 、13,对应 $\mathrm{{x}=6}$ 、3,显然 $13+3=16$ 最大。故正确答案为 $\mathrm{C}{\circ}$ 。27、正确答案是 A ,原式 $\l=$ ( $3^{2}{+}1^{2}$ ) $^{2}{+}3^{2}{=}109$ ,故正确答案为 A。28、正确答案是 A , 由题意可得现在溶液质量为 $40\times16%\div20%=32\mathrm{kg}$ ,则可得 $40-32=8\mathrm{kg}$ 。故正确答案为 A。29、正确答案是 B , 甲 $+\textsf{Z}=1/16\textcircled{1}$ , $\textsf{Z+}$ 丙 $=1/12\textcircled{2}$ ,丙 $^+$ 丁 $\overline{{\mathbf{\alpha}}}=1/16\textcircled{3}$ , $\textcircled{1}-\textcircled{2}+\textcircled{3}=$ 甲$^+$ $\mathcal{T}=1/16-1/12+1/16=1/24.$ ,即甲和丁需要 24 天完成。故正确答案为 $\mathrm{B}$ 。30、正确答案是 B ,本题实际考查调和平均数问题。可得混合后成本为 $2\times20\times30\div:(20+30)$ )$=24$ 元。故正确答案为 $\mathrm{B}{\circ}$ 。31、正确答案是 D , 要使最低分最低,则其他人得分尽可能高。而最高为 21 分,且各不相同,则有分数依次为 21、20、19、18、17、16、15、n,( $21+15)\div2\times7+{\mathrm{n}}=131$ ,解得 $\mathrm{n}=5$ 。故正确答案为 D。32、正确答案是 D , 谈话时间固定,要使总时间最短,那么等待时间要尽可能短,所以谈话时间短的在前,谈话时间长的在后,则顺序为丙、甲、乙。此时总时间为 $8+(8+10)+(8+$ $10+12)=56$ 分钟。故正确答案为 D。33、正确答案是 A , 设二者相对速度为 $\mathrm{V}$ ,则有 $\ensuremath{4\mathrm{v}}=5\left(\ensuremath{\mathrm{v}}-2\right)$ ),解得 $\mathrm{v}=10$ ,则甲乙两地距离为 $10\times4=40$ 千米。故正确答案为 A。34、正确答案是 C , 由题意可知 $2002/11<\mathrm{T}<2012/11$ , $182<\mathrm{T}<183$ ,所以整数部分为 182。故正确答案为 C。
35、正确答案是 B , 设每件成本为 $\boldsymbol{\mathrm n}$ 。降价 $5%$ ,即 5 元,多订购 20 件,则有( $\mathrm{\h{95-n}}\times\mathrm{(80}$ $+20)-(100-\mathrm{n})\times80=100.$ ,解得 $\mathrm{n}=70$ 。故正确答案为 B。
36、正确答案是 B , 第一步:判断题干词语间逻辑关系,题干两词为对应关系,春天是开垦的季节;与之关系相同的是 B 项,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第二步:判断选项词语间逻辑关系,A 项绿叶和花朵都是植物,为并列关系;C 项冰融与冬眠、D 项播种与成就,均不存在明显的逻辑关系。故正确答案为 B。
37、正确答案是 B , 第一步:判断题干词语间的逻辑关系,题干两词是因果关系,空气是人类存活的必要条件。与之关系相同的是 B 项,自由是思想产生的必要条件。第二步:逐一判断其他选项,A 项雾霾与风暴,C 项明月与人脑,D 项真空与灵活,这三项的词语间均不存在明显的逻辑关系。故正确答案为 B。
38、正确答案是 D , 第一步:判断题干词语的逻辑关系,题干短语“银河落九天”为主谓宾结构,“银河”为主语,“落”为谓语,“九天”为宾语;与之关系相同的是 D 项,瀑布挂前川,“瀑布”为主语, “挂”为谓语, “前川”为宾语。
第二步:逐一判断选项,A 项举头望明月是状谓宾结构,“举头”是状语,“望”是谓语,“明月”是宾语;B 项长江天际流是主谓结构,“长江”是主语,“天际流”是谓语;C 项众鸟高飞尽是主谓结构,“众鸟”是主语,“高飞尽”是谓语。故正确答案为 D。
39、正确答案是 C , “摸着石头过河”比喻办事谨慎,边干边摸索经验。显然“改革要在探索中前进”与之意思相近。故正确答案为 C。
40、正确答案是 D , D 项,扫描仪用来扫描,飞行器用来飞行,各自构成对应关系,二者逻辑关系相同。A 项,扫描仪是一种仪器,构成对应关系,飞行器和速度没有明显的逻辑关系,二者逻辑关系不同;B 项,扫描仪与速度没有明显的逻辑关系,飞行器在空间中飞行,构成对应关系,二者逻辑关系不同;C 项,扫描仪与测绘没有明显的逻辑关系,驾驶员驾驶飞行器,构成对应关系,二者逻辑关系不同。综上,故正确答案为 D。
41、正确答案是 C , 第一步:判断题干词语间逻辑关系,题干构成事物与其用途的对应关系,蚕丝可制成丝绸,棉花可制成棉被。第二步:逐一判断其他选项,A 项珍贵是蚕丝的一种性质属性,采摘是棉花的是一个生产环节;B 项蚕丝和村庄没有明显的逻辑关系,盛开是棉花的一种状态;D 项蚕丝是春蚕的产成品,棉花和城市没有明显的逻辑关系。故正确答案为 C。
42、正确答案是 B , 第一步:判断题干词语间逻辑关系,题干构对应关系,河岸是河床与地面的交界,天际是天空与地面的交界。第二步:逐一判断其他选项,A 项河床和河流是并列关系,都跟河有关,广大是天空的一种属性;C 项河床和河面是并列关系,天空和天然没有明显的逻辑关系;D 项河床和海底没有明显的逻辑关系,天空和朝霞是方位与事物的对应关系。故正确答案为 B。
43、正确答案是 C , 题干中字符串的规律为:第一、三、四个符号相同,第二、五、六个符号相同。只有 C 项与题干规律一致。故正确答案为 C。
44、正确答案是 B , 题干中字符串的规律为:第一个和第五个符号相同,第三个和第六个符号相同,第四个和第七个符号相同,第二个符号与其他符号均不相同。只有 B 项与题干规律一致。故正确答案为 B。
45、正确答案是 A , 题干中第 1 个和第 4 个字母相同,第 2 个、第 3 个和第 5 个字母相同。A选项与题干规律一致;B.C 选项第 5 个字母与第 2 个字母不同;D 选项第 2 个字母和第 3 个字母不同。故正确答案为 A。
46、正确答案是 C , 本题考查人物的动作特征。已知图形中的人物都是单手持物,只有 C 项符合,A.B.D 中的人物都是双手持物。故正确答案为 C。
47、正确答案是 A , 本题元素组成凌乱,考数数。本题数封闭空间的数量,已知图形的封闭空间均为 4 个,A 项的封闭空间为 4 个,B 项为 7 个,C 项为 3 个,D 项为 2 个。故正确答案为 A。
48、正确答案是 A , 本题考查拼图。题干中一、四图形上下叠放,二、三图形上下叠放,然
后组合可得 A。如图所示:
故正确答案为 A。
49、正确答案是 D
本题考查拼图。将左侧各部分拼起来,形成的图形如下图所示。故正确答案为 D。
50、本题考查拼图。题干中含有两个直角,且根据各部分大小,可确定为 D,如图所示:
故正确答案为 $\mathrm{D}.$ 。
51、正确答案是 B , 本题考查空间重构能力,通常采用排除的思想。观察展开图可发现,含阴影三角形的面中的直线与相邻面的直线相接,因此在折成的立体图形中,与含阴影三角形的面中的直线应与其中一个相邻面中的直线相接,可迅速排除 A.C.D。B 项可由展开图折成,故正确答案为 B。
52、正确答案是 A , 本题考查空间重构能力,通常采用排除的思想。A 项可以由左侧图形折成。如下图所示,第 1 面和第 5 面为相对面,根据相对面不相邻的原则,排除 $\mathrm{B},\mathrm{D}$ 。C 项错误,假设左侧面和右侧面是对的,那么顶面应该是第 5 面而非第 1 面。故正确答案为 A。
53、正确答案是 C , 本题考查空间重构能力,通常采用排除的思想。A 项错误,假设左侧面是对的,右侧面的箭头应该是从顶点垂直指向底边;B 项错误,假设左侧面是对的,右侧面的箭头应该是从底边左顶点指向另一腰,同理,D 项也是错误的;C 项两面均正确。故正确答案为 C。
54、确答案是 A , 本题考查空间重构能力,通常采用排除的思想。A 项可由左侧图形折成,正确;B 项错误,假设左侧面是对的,右侧图的小竖线应该位于小三角形内;C 项错误,假设左侧面是对的,右侧面带阴影的三角形应位于右下侧;D 项错误,假设左侧面是对的,右侧面的带竖线的小三角形应与上顶点相连。故正确答案为 A。
55、正确答案是 B , 本题考查空间重构能力,通常采用排除的思想。由平面展开图可知,相同图案的两面是相对面,根据相对面不相邻的原则,可迅速排除 A.C.D 三项,故正确答案为 B。
56、正确答案是 B , 本题为日常结论题型。第一步:抓住题干主要信息,第一句介绍海豚是体型较小的鲸类,共有 62 种;第二句介绍海豚是一种本领超群、聪明伶俐的海中哺乳动物。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
由第二句海豚是一种聪明伶俐的海中哺乳动物可推出,海洋中有哺乳动物是聪明伶俐的,即有些聪明伶俐的哺乳动物生活在海洋中,B 项正确。由题干第一句可知,A 项错误,海豚是体型较小的鲸类,而非体型较小的哺乳动物;第一句只说明海豚有 62 种,并没有说明海洋中的哺乳动物的种类,C 项无法得出;题干没有提及海豚是否善解人意,D 项无法得出。故正确答案为 B。
57、正确答案是 D , 本题为削弱题型。第一步:找出论点论据,论点:国际知名的自行车制造商十分看好中国市场,纷纷来中国开店销售他们的自行车。论据:在中国的年轻人中间,正在流行着骑自行车的生活时尚。
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D 项说明国外知名品牌自行车因售价太高,一般中国人承受不起,即便中国年轻人流行骑自行车,也不会购买过于昂贵的国外自行车,直接否定了国外知名自行车制造商看好中国市场的看法,是答案。
A 项对比的是自行车和汽车的价格,B 项自行车的保有量、C 项自行车成为更多人的生活选择,都跟国外知名品牌自行车无关,无法质疑国外知名自行车制造商看好中国市场的看法,属于无关选项。故正确答案为 D。
58、正确答案是 B , 本题属于加强题型。第一步:找出论点和论据,论点:车辆限行的措施对本市 PM2.5 指数的下降影响不大,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该市大气污染的状况。没有明显的论据。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B 项车辆尾气对大气污染的影响是少量的,说明车辆限行的措施并不能起到根本的治理污染作用,支持了专家的观点,是答案。
A 项说明应该进行车辆限行,削弱了专家的观点;C 项说的是 PM2.5 指数升高的原因,跟是否该限行无关;D 项市民呼吁加强雾霾天气的治理,跟是否通过采用车辆限行的措施来改变大气状况无关,C.D 均属于无关选项。故正确答案为 B。
59、正确答案是 B , 本题属于关联词推导题型。第一步:翻译题干,世界的 $\Rightarrow$ 民族的,第二步:逐一翻译选项并得出答案,B 项:﹣民族的 $\Rightarrow$ ﹣世界的,是题干推导关系的逆否规则,可从题干推出,为本题答案。A 项: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不在题干推导关系中,无法推出。C 项:民族的 $\Rightarrow$ 世界的,“民族的”是肯定题干推导关系的后件,肯后件无法推出肯前件,C 无法推出。D 项:民族的 $\Rightarrow$ 世界的,“民族的”是肯前件,无法推出。故正确答案为 $\mathrm{B}$ 。
60、正确答案是 B , 本题为关联词推导题型。第一步:翻译题干$\textcircled{1}$ 小李坐火车去云南∨坐飞机去云南 $\Rightarrow$ 小张去云南; $\textcircled{2}$ ﹣小李坐火车去云南 $\Rightarrow$ 小王跟小李一起旅行 $\textcircled{3}$ ﹣小张去云南(此为事实信息)第二步:从事实信息开始推导,得出结论,从题干事实信息可知,小张不去云南。“﹣小张去云南”是否定 $\textcircled{1}$ 中的后件,根据逆否规则,可得出“﹣(小李坐火车去云南∨坐飞机去云南)”,再由摩根规则,可知“﹣小李坐火车去云南∧﹣坐飞机去云南”,即小李不坐火车去云南,也不坐飞机去云南。又知 $\textcircled{2}$ ,可推出小王和小李一起旅行,B 项正确。A.C.D 均错误,故正确答案为 B。
61、正确答案是 D , 本题为日常结论题型。
第一步:抓住题干主要信息,题干第一句话:在自己最愤怒的时候,先让自己忍住 3 秒钟,再想想对方为什么会这样,再想自己的错误;题干第二句话:在自己还有余怒的时候:拿笔写下来可以让自己慢慢冷静,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D 项可从题干第二句话推出,是答案。A 项错误,应该先忍住 3 秒钟;B 项错误,忍住 3 秒钟后,应该先想想对方为什么会那样,再反省自己可能有的错误;C 项与题意不符,错误。故正确答案为 D。
62、正确答案是 A , 本题为排列组合题型。本题根据题干已知信息难以推理,故采用假设法。根据“甲、丙与乙、丁分别奔赴两座不同的城市”,假设甲、丙分别去了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则乙、丁分别去了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由(1)知,甲去清华,丙去北大;由(4)知,丁去东南大学,乙去南京大学,与题干已知信息不矛盾。假设甲、丙分别去了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乙、丁分别去了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由(3)知,丙去了东南大学,甲去了南京大学;由(2)知,乙去了北京大学,丁去了清华大学,也与题干信息没有矛盾。因此这两种情况都可能存在。若是第一种情况,则 D 项错误;若是第二种情况,则 B.C 项错误。两种情况下丁都没有上北京大学,A项正确。故正确答案为 A。
63、正确答案是 B , 本题为日常结论题型。第一步:抓住题干主要信息,张某的说法:我砍的是一棵树又不是森林,你不应该罚我的款。第二步:分析各选项,张某的说法,砍的是一棵树,跟森林无关,所以不该罚款,即张某认为树和森林是全异关系。要对张某的话进行合乎逻辑的反驳,就要说明一棵树的概念包含在森林的概念中,破坏一棵树就等于破坏森林,然后再指出破坏森林的行为就要罚款, B 项正确。A 项的反驳颠倒了先后顺序。C 项和 D 项的表述跟张某的话的逻辑无关,属于无关选项。故正确答案为 B。
64、正确答案是 D , 本题为关联词推导题型。
第一步:翻译题干,(1)既要有女性(小王、小李、小孙),也要有男性(小张、小金、小吴、小孟,小余);(2)小张/小王;(3)小李/小孙;(4)小金 $\Rightarrow$ ﹣小吴;(5)小张一定入选(事实信息)
第二步:从事实信息开始推导并得出结论,根据事实信息“小张一定入选”,由(2)可知,小王不入选;再由(1)可知,小李和小孙至少有一人入选;又知“(3)小李和小孙不能都入选”,可推出要么选小李,要么选小孙,D 项正确。
第三步:分析其他选项,A 项,小吴 $\Rightarrow$ 小余;小吴和小余都为男性,由(1)可知,小吴和小余不可能同时入选,故 A 项错误;B 项,小金 $\Rightarrow$ 小孟;小金和小孟都为男性,由(1)可知,小金和小孟不可能同时入选,故 B 项错误;C 项,小余/小孟;小余和小孟均为男性,选择其中之一不能保证另一个入选的是女性,也就是不能保证能够满条件(1),因此 C 错误。故正确答案为 D。
65、正确答案是 A , 本题为关联词推导题型。第一步:翻译题干(1)既要有女性(小王、小李、小孙),也要有男性(小张、小金、小吴、小孟,小余);(2)小张/小王;(3)小李/小孙;(4)小金 $\Rightarrow$ -小吴;(5)小王,小吴(事实信息)第二步:从事实信息开始推导并得出结论,根据事实信息小王入选,由(2)可知,小张不入选;根据事实信息小吴入选,由(4)的逆否规则可知,小金不入选;因为参加谈判的总共有 4 人,又知(3)小李和小孙不能同时入选,要确保两人不同时入选,则需要从小余和小孟中选出一人,要么选小余,要么选小孟,A 项正确。
第三步:分析其他选项 B 项是题干的已知条件,无需推出,故不选;由第二步推论可知,小张不入选,小金不入选,C 项和 D 项均错误。故正确答案为 A。
66、正确答案是 D , 第一步:找到定义关键词,通过一点一滴的方式积累或获取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D 项小顾每晚花数小时查阅相关文献,不满足关键词“通过一点一滴的方式”,是本题答案。
A 项小敏是在妈妈开车送其上学的途中看的小人书;B 项每天记 5 个成语典故,读一篇时文;C 项边排队边读书,都属于“通过一点一滴的方式”。故正确答案为 D。
67、正确答案是 A , 第一步:抓住定义关键词,夫妻双方婚前都曾是各自家庭中的“核心”,婚后家里出现了两个“核心”,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A 项小王与小刘婚前都是独生子女,婚后逞强个性,互不相让,满足“婚后家里出现两个‘核心’”,是答案。B 项说的是老周夫妇与兄弟姐妹的关系,没有涉及夫妻双方婚前婚后的情况,不符合定义;C 项小王与小李婚后夫唱妇随,不满足“家里出现了两个‘核心’”;D 项小许对娇妻的事事好强是感到压抑与不快,可见小许是以妻子为核心,不满足关键词“两个‘核心’”。故正确答案为 A。
68、正确答案是 D , 第一步:找到定义关键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是直接的,对问题进行变形、转化
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D 项小赵采用先易后难的原则,没有对问题进行变形、转化,不满足定义关键词,是答案。
A 项分解为若干个三角形,满足对问题进行变形、转化,B 项是请小蔡代小文解释,满足“不是直接的”,C 项是小李和小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都对问题进行不同方式的转化,非直接求解,满足定义关键词。故正确答案为 D。
69、正确答案是 A , 第一步:找到定义关键词,不改变和影响人才与所属单位人事关系,人才引进方式
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A 项某高校聘请陈教授为兼职教授,没有改变陈教授与所属单位北京大学的关系,满足定义关键词,是答案。B 项引进的是张教授的研究成果,不满足“人才引进方式”;C 项引进了李教授,但改变了李教授与所属单位的人事关系,不满足关键词;D 项孙先生是主动放弃美国的工作回京当高管,不满足关键词。故正确答案为 A。
70、正确答案是 B , 第一步:找到定义关键词,由于天然原因造成的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B 项雾霾天气长时间维持的一部分原因在于地面焚烧秸秆,不满足“由于天然原因造成的”,是答案。A 项落叶经过细菌分解,C 项太空彗星雹暴袭击地球,D 项火山喷发都是由于天然原因造成的,满足关键词。故正确答案为 B。
71、正确答案是 C , 第一步:找到定义关键词子女或晚辈为表达自己对父母或长辈的关爱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C 项小顾同学在教师节买花送给语文老师作为礼物,是表达对老师的感谢,不属于子女或晚辈为表达自己对父母或长辈的关爱而进行的消费,是答案。A 项小赵为爷爷买保险,B 项小刘为奶奶雇保姆,D 项小王给父母送礼品,都满足定义关键词。故正确答案为 C。
72、正确答案是 B , 第一步:找到定义关键词,需运用劳动者创造力,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B 项曹雪芹完成巨著《红楼梦》需要发挥其创造力,符合定义关键词,是答案。A 项儿子再次去门口超市买盐,C 项按老师教的方法解题,D 项工作人员按规定装箱封箱,都是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属于再现性劳动,非创造性劳动。故正确答案为 B。
73、正确答案是 A , 第一步:找到定义关键词,正常环境下,植物,内在因素,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A 项“某地是世代玉米主产区,每年都发现”说明是正常环境下,“玉米”是植物,“遗传”是内在因素,满足定义关键词,是本题答案。B 项向日葵叶子变白是建化工厂之后发现的,C 项白蛇不是植物,D 项某人不是植物,BCD 均不满足定义关键词。故正确答案为 A。
74、正确答案是 D , 第一步:找到定义关键词,产生比较大的社会反响,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C 项大家只是对周某的行为表示赞赏,没有产生比较大的社会反响,不满足关键词,是答案。A 项引起社会广泛关注,B 项出现在《人民日报》头版标题中,D 项引发世界各大媒体热议,均满足定义关键词。故正确答案为 C。
75、正确答案是 A , 第一步:找到定义关键词,整体性机制,把某问题的不完全或缺点部分减到最低限度,最终使问题得到很好解决,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A 项并没有出现需要加以解决的问题,不满足定义关键词,是答案。
B 项是为了形成大力绿色生态文明的有效机制,C 项是为了杜绝医生吃医药回扣致使患者看病贵的问题,D 项是为治理公车私用顽症,BCD 都是出现某问题,并通过建立一种整体性机制加以解决,满足定义关键词。故正确答案为 A。
76、正确答案是 D , 2012 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10,0%$ ,股份制企业为 $11,8%$ ,后者高于前者。故正确答案为 D。
77、正确答案是 C , 由资料中数据可得比值为 $52377\div235319\approx52\div235=47\div235+$ $1\div47\approx0.2+0.02=0.22$ 。故正确答案为 C。
78、正确答案是 B , 2012 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 $98,0%$ ,比 2011 年下降 0.5个百分点。故可得 $98/98.5=196/197$ 。故正确答案为 B。
79、正确答案是 A , 钢材增长 $7.7%$ ,集成电路增长 $9,3%$ ,汽车增长 $6,3%$ ,集成电路 $>$ 钢材$>$ 汽车,即 $\mathrm{V}2>\mathrm{V}1>\mathrm{V}3$ 。故正确答案为 A。
80、正确答案是 A , 12 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10,3%$ ,并非 $10,0%$ , $\textcircled{1}$ 错误;第二产业增加值为 235319 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 231626 亿元, $\textcircled{2}$ 错误;资料中并没有提到全部工业产品的种类,故不能确定平板玻璃为最低, $\textcircled{3}$ 错误。综上,没有正确的说法,故正确答案为 A。
81、正确答案是 B , 大中型拖拉机 441 万台,比 2002 年增长 3.8 倍;小型拖拉机 1811 万台,比 2002 年增长 $35,2%$ ;联合收割机 111 万台,比 2002 年增长 2.6 倍。观察数据,明显小型拖拉机增量最大。故正确答案为 B。
82、正确答案是 B , 2011 年玉米亩产 383 公斤,比 2002 年增长 $16.7%$ 。则可得 $383\div$ ( $1+$ $16.7%)=383/1.167$ (公斤),直除首位为 3。故正确答案为 $\mathrm{B}$ 。
83、正确答案是 D , 由“2011 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 $54,5%$ ,比 2005 年提高18.6 个百分点”可得,平均每年提高 $18.6%\div6=3.1%$ ,则 2015 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为 $54.5%+3.1%\times4=66.9%.$ 。故正确答案为 $\mathrm{D}$ 。
84、正确答案是 A , 直接查找资料中数据,显然牛奶增幅最高,为 $166,8%$ 。故正确答案为 A。
85、正确答案是 C , 稻谷亩产量为 446 公斤,提高 33 公斤;小麦 322 公斤,提高 71 公斤。则可得 $(446-33)\div(322-71)=413\div251\approx410\div250=1.64$ 倍,较为接近,A 说法正确;2011年人均粮食产量为 425 公斤,超过国家粮食安全标准 25 公斤,故国家粮食安全标准是人均粮食产量 400 公斤,B 说法正确;2011 年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的粮食产量为 2148 公斤,比 2002 年增长$72,2%$ 。故可得 2148÷( $1+72,2%$ ) ${\approx}2100\div1.7>2040\div1.7=1200$ ,即超过 1200 公斤,C 说法错 误 ; 2011 年 全 国 粮 食 产 量 57121 万 吨 , 人 均 粮 食 产 量 为 425 公 斤 。 故 可 得$5712.1\times425\approx5600\div420=13.3$ 亿人,较为接近,D 说法正确。故正确答案为 C。
86、正确答案是 C , 直接查找人口密度一栏,低于 700 人的有连云港、淮安、盐城、扬州、宿迁,共 5 个城市。故正确答案为 C。
87、正确答案是 C , 观察表中数据,显然盐城最大,超过 1.5 万平方公里。故正确答案为 C。88 、 正 确 答 案 是 A , 由 无 锡 数 据 可 得 $637.26\div8.1%=21242\div2.7\approx7080\div0.9=$ $2360\div0.3\approx7867$ 万人,A 最接近。故正确答案为 A。
89、正确答案是 D , 三个城市为 $34,39%$ ,平均为 $34.39%\div3\approx11.46%$ ,只有苏州 $13,30%$ 高于该值,显然应包括苏州;则其他两个城市比重为 $34.39%-13.30%=21.09%>10.5%\times2$ ,同理,显然包括徐州;则第三个城市比重为 $21.09%-10.91%=10.18%$ ,为南京。故正确答案为 $\mathrm{D}$ 。
90、正确答案是 B , 直接读取表中数据,显然镇江最少,为 311.34 万人, $\textcircled{1}$ 说法正确;常州面积为 $4592000\div1050>4400000\div1100=4000$ 平方公里, $\textcircled{2}$ 说法错误;无锡人口密度最大,为$1377>1233$ ,即高于苏州, $\textcircled{3}$ 说法错误。
综上,只有 $\textcircled{1}$ 正确,故正确答案为 B。
91、正确答案是 C , 观察图中柱状的变化,显然 2007 年变化最小。故正确答案为 C。
92、正确答案是 C , 如果增长率不变,则每一个五年计划末的税收收入应成等比数列,这样才能保证稳固增长。则可得 $3313\div1107\times3313\approx3300\div1100\times3300=9900$ 亿元,C 最接近。故正确答案为 C。
93、正确答案是 A , 观察这四年数据,直除得到前两位依次为 85、83、82、82,显然 2007年最大。故正确答案为 A。
94、正确答案是 D , 比较这三个数值大小,只需要比较三个数据 2011 年与 2005 年的比值即可,分别如下:税收收入:4125/1107,一般预算收入:5149/1323,一般预算支出:6222/1673,直除得到前两位依次为 37、39、37,V 预算收入最大,排除 A.B;比较税收收入和一般预算支出,采用差分法,(6222-4125)/(1673-1107) $=2097/566=4194/1132$ ,(4194-4125)/(1132$-1107)=69/25=3036/1100<4125/1107$ ,即 $\mathrm{V}$ 预算支出 $<\mathrm{V}$ 税收收入。综上,故正确答案为 $\mathrm{D}$ 。
95、正确答案是 D ,(1)2011 年缺口为 $6222-5149=1073$ ,2005 年缺口为 $1673-1323=350$ ,$1073\div350>1050\div350=3$ ,即大于3倍,说法正确;(2)三者均逐年增加,说法正确;(3)一般预算支出平均增量为( $4914-1673)\div5$ ,税收收入平均增量为( $3313-1107)\div5$ ,可得(4914-1673-3313+1107) $\div5=$ (6021-4986) $\div5=1035\div5=207$ 亿元,说法正确。综上,故正确答案为 D。
96、正确答案是 C , 观察图中柱状变化,显然 2010 和 2011 年最高,2010 年为 30355-21987$>30300-22000=8300$ ,2011 年为 $38378-30355=8023$ ,2010 年最高。故正确答案为 C。
97、正确答案是 A , 由图中数据可得,2008 年工业产值为 $18402\div28%$ ,所以江苏高新技术产
业 产 值 比 工 业 产 值 中 非 高 新 技 术 产 业 产 值 少 $18402\div28%-18402-18402=$ $18402\times44\div28\approx18200\times45\div28=650\times45=29250$ 亿元,A 最接近。故正确答案为 A。
98、正确答案是 A , 由图中数据额可得( $38378-2528)\div9=35850\div9=36000\div9-$ $150\div9\approx4000-17=3983$ 亿元。故正确答案为 A。
99、正确答案是 B , 由图中数据可得,2006 年江苏工业产值为 $10370\div25%=10370\times4=41480$ 亿元。故正确答案为 $\mathrm{B}$ 。
100、正确答案是 C , $35.3-18.2=17.1$ 个百分点,(1)正确;2003—2011 年九年,江苏高新技术产业产量占工业产值的比重逐年增加,故非高新技术产业产量占工业产值的比重逐年降低,(2)正确;2010 年增加 $33-30.1=2.9$ 个百分点,2003 年增加 $21.2-18.2=3$ 个百分点,高于2010 年,(3)错误。综上,(1)、(2)正确,故正确答案为 C。
文章作者 考公
上次更新 2025-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