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323江苏公务员考试_行测_真题_A卷_参考答案及解析
文章目录
2014 年 0323 江苏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A 卷)参考答案及解析
1、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40%$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先讲到“立案案件均应在网上公示”,再用“同时”引出“还应告知案件审理期限”,最后解释这么做的目的。文段结构为“总—分”,重点是“应当”之后的对策,重点强调的是立案公开性的措施。第二步,对比选项。B 项“加强立案公开制度的措施”是对“同时”前后的概括。
因此,选择 B 选项。
拓展
A 项和 D 项:提高效率”与“社会监督”均是“立案强制性措施”的目的之一,概括不全面。C 项:“告知方式”阐述不严谨,文段只是说“网上公示”,同时属于文段片面阐述,概括不全面。
2、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89%$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先通过递进关联词“除了……更需要……”强调需要培养和扶持职业科学普及工作者。然后用国际上的经验来论证科普工作者对科学普及的重要性。文段重点在递进之后,主要说明培养科学普及工作者的必要性。
第二步,对比选项,C 项是文段重点的同义替换。
因此,选择 C 选项。
拓展
A 项:“艰巨任务”对应文段首句,并非文段重点。B 项和 D 项:“评价国际上的经验”和“共同努力”,均属无中生有。
3、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32%$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先指出“浅阅读”特征的由来,之后具体阐述“浅阅读”有哪些特征。最后的“其实”并非转折词,而是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文段结构为“分—总—分”,重在强调浅阅读的特点。第二步,对比选项。B 项是对文段重点的同义替换。
因此,选择 B 选项。
拓展
A 项:表述片面,只能体现首句内容,偏离重点。C 项:只对应最后一句补充内容,不够全面。D 项:“消极影响”无中生有。
4、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86%$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将选项与文段一一对应。
第二步,对比选项。A 项对应“畏法度而能自律”,符合文意。B 项对应“重民生”“重情操”,符合文意。C项“学识渊博,乐善好施”在文中找不到依据,无中生有。D 项对应“崇节俭”“能自律”,符合文意。因此,选择 C 选项。
5、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72%$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先提出“财产安全”这一话题,并用反面论证“如果……就不可能”说明保障财产安全的重要性,然后用必要条件关键词“需要”提出对策,即通过“物权登记”规避财产风险,而“物权登记”又依赖国家信用。文段重点在“需要”之后,主要强调通过“物权登记”和“国家信用”来保证“财产安全”。第二步,对比选项。C 项内容为文段重点的关键词。
因此,选择 C 选项。
拓展
A 项和 D 项:缺少关键词“财产安全”。B 项:缺少关键词“物权登记”。
6、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49%$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先提出“汽车产业”这一话题,然后通过递进关联词“不仅……而且”强调汽车产业对经济增长、相关产业的发展、解决就业问题、提升社会福利的正面作用,即汽车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最后一个分句中代词“这”指的是经济社会发展,指出经济社会发展会反过来促进汽车产业的发展。文段结构为“分—分”,对两部分的概括为“汽车工业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第二步,对比选项。D 项是对文段两部分概括的同义替换。
因此,选择 D 选项。
拓展
A 项、B 项和 C 项:均为片面阐述,不够全面。
7、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81%$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首句介绍了多种因素会影响妇女的生育决策。然后通过“生育政策”“生育的经济和心理成本”“经济社会发展和妇女地位以及个人发展”等方面来解释这些因素。文段结构为“总—分”,重点句即生育决策受很多因素影响。
第二步,对比选项。B 项“不完全取决于生育政策”是文段重点句的同义替换。
因此,选择 B 选项。
拓展
A 项:文中仅提到生育政策不再是唯一决定性因素,并非“已无法决定”,曲解文意。C 项和 D 项:错误解读“经济社会发展和妇女地位以及个人发展将会对人们的生育决策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重要影响”不代表“关键”和“决定”。
8、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67%$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将选项与文段一一对应。
第二步,辨析选项。A 项的“土地价格”在文段中没有提及,无中生有。B 项“工资水平较沿海低”及 C 项“劳动力相当丰富”对应文中“劳动力成本因素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从沿海地区向中西部转移”,体现了产业转移的原因,符合文意。D 项“与沿海地区距离不遥远”对应“国内的中部省份和沿海地区,往往只有一河一山之隔”,符合文意。
因此,选择 A 选项。
9、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67%$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先通过“2010 年一项研究”指出老年人中“孤独的人”活的时间较短,然后通过“另一项研究”指出“孤独感”较强的老年人比孤独感较低的老年人死亡率高。文段结构为“分—分”,全面概括文段可知,孤独感对人的生命有不良影响。
第二步,对比选项,D 项是对文段的全面概括。
因此,选择 D 选项。
拓展
A 项:“孤独致死比例高”的说法错误,文段并未指出由于孤独这个原因导致老年人死亡,臆断原文。B 项:文段没有提及延长寿命话题,无中生有。C 项:“往往不会长寿”表述过于绝对。
10、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14%$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首先介绍了在现代性的基础上,艺术语言出现了重大转折,接下来文段介绍了“重大转折”具体是什么,即表现的抽象的语言取代了写实的再现的语言、艺术主体对艺术客体的诗意表现永久性地摧毁了先前对自然界客观真实的信仰,最后通过“如实摹写物象”的例子论证了人们相信是在自己的感觉和感情中体验着艺术真实。文段为“总—分”结构,文段主旨为艺术语言出现的重大转折主要为表现方面出现的转变,即更注重艺术性而不是真实性的表现。
第二笔,对比选项。A 项为文段主旨的同义替换。
因此,选择 A 选项。
拓展
B 项:根据“永久性地摧毁了先前对自然界客观真实的信仰”可知,B 项“更注重艺术真实”不符合文意。C 项:根据“艺术主体对艺术客体的诗意表现永久性地摧毁了先前对自然界客观真实的信仰”可知,艺术语言在艺术主体上并未发生重大转折,重大转折的一方面为“艺术主体对艺术客体的诗意表现”。D 项:为“重大转变”的一个方面,表述片面。
11、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54%$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章,将选项与文章一一对应。
第二步,辨析选项。A 项对应第三段第二行“但当它成为必要条件时(例如在市场调查中)”,已成为市场调研必要条件,可见市场调查非常依赖、常常使用这种方法,A 项符合原文。B 项对应第三段第一行“并不是所有研究都要求随机取样”,符合文意。C 项对应第一段内容,误导大众的是媒体的关注,而非媒体对随机取样的使用,偷换概念,C 错误。D 项对应第二段第一句“化学家从没尝试过抽取化合物的随机样本,生物学家也不曾用细胞或组织的随机样本进行实验”,符合原文。
因此,选择 C 选项。
12、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70%$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定位原文,“‘四种组合’符合‘真实验’”出现在第五段。根据原文第五段第四行“如果一个研究中使用了随机分配的方法,那么它就是一项真实验”,可以先锁定 $\textcircled{2}\textcircled{4}$ 两项。再通过原文最后一句“一些研究既使用了随机取样,又使用了随机分配,那么它们肯定是真实验”可知, $\textcircled{2}\textcircled{4}$ 为“真实验”。
第二步,对比选项。C 项符合上述语境。
因此,选择 C 选项。
13、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36%$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定位原文,“随机取样”“随机分配”分别出现在第三、四段。根据二者的描述:“随机取样”是“从总体中抽取一个样本,确保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有同等的机会被选中”,而“随机分配”是“每一名被试被分到实验组的机会和被分到控制组的机会相等”可知,“随机分配”不同于“随机取样”的地方在于:“随机抽样”是每个个体被选中的机会相等,而“随机分配”是被分到实验组或控制组机会相等。
第二步,对比选项。A 项符合上述语境。
因此,选择 A 选项。
拓展
B 项:由第二段倒数第二句“它们是非常不同的概念,唯一相似之处在于它们都采用了随机生成数字这一点”可知,随机方法二者可能都会用到,并非不同。C 项:第三段第三行,随机取样要“确保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有同等的机会被选中”,第四段第一行“每一名被试被分到实验组的机会和被分到控制组的机会相等则实现了随机分配”,可见随机取样与随机分配两者都强调同等的机会,并非不附加外在条件。D 项:第五段最后倒数第二句“许多使用随机取样的研究没有使用随机分配,那是因为它们只是调查性研究,旨在寻找关联”,旨在寻找关联的调查性研究只是一些随机分配的特征,并非是不同于“随机取样”的关键。
14、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62%$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分析语境。根据文中转折关联词“然而”可知,所填成语和前文“相似之处”语义相反,即“不同”。第二步,对比选项。A 项“南辕北辙”指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B 项“泾渭分明”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C项“本末倒置”强调主次颠倒,三者均没有体现出“不同”之意,A 项、B 项和 C 项。D 项“大相径庭”侧重相差很远,大不相同,符合语境。
因此,选择 D 选项。
15、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61%$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章。文章共五个段落,第一段引入话题,媒体对随机取样和随机分配的关注。第二段切入重点“随机取样和随机分配不是一回事”,第三、四两段分别介绍随机取样和随机分配的特点,第五段对这二者的区别进行进一步阐述。文段结构为“分—总—分”,重点在第二段,强调随机取样和随机分配的概念不相同。第二步,A 项是对文段重点内容的同义替换。
因此,选择 A 选项。
拓展
B 项:“媒体调查”在文段中没有提及,无中生有。C 项:为后半部分的内容,偏离重点。D 项:文章并非讨论“随机取样与科学研究”关系,话题偏离重点。
16、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54%$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分析语境。根据“要……不……不……允许……”可知,“因地制宜”指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对应‘不搞“一刀切”’和“差异性”,所以,横线处所填成语要与“不追求一步到位”和“过渡性”对应。
第二步,辨析选项。A 项“量体裁衣”比喻根据实际情况办事;B 项“因时制宜”指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D 项“对症下药”比喻针对具体情况决定解决问题的办法,三者均不符合语境,排除 A 项、B项和 D 项。C 项“循序渐进”指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能够与“不追求一步到位”和“过渡性”对应,符合语境。
因此,选择 C 选项。
17、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75%$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分析语境。根据“文字是……最生动的……”可知,该空做“文字”的宾语,句子主干为“文字是且所填词语应和“最生动的”搭配。
第二步,辨析选项。A 项“工具”与“最生动的”搭配不当,排除 A 项。B 项“形式”指某物的样子和构造,区别于该物构成的材料,不符合语境,排除 B 项。C 项“载体”指能传递能量或运载其他物质的物体,用在这里指文字可以传递人类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符合语境。D 项“记录”指把听到的话或发生的事写下来。可以说文字有记录功能,但文字本身不是记录,排除 D 项。
因此,选择 C 选项。
18、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75%$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分析第一空。第一空搭配“憧憬和理想”。C 项“肩负”通常与“使命”“任务”搭配,D 项“承担”通常搭配“责任”,两者均与“憧憬”“理想”不搭,排除 C 项和 D 项。
第二步,分析第二空。A 项“遴选”多指用高标准选拔人才。B 项“挑选”指从一些人或事物中选出合乎要求的。
根据“建立以职业品德……法官培养”可知,文段强调选拔人才,“遴选”比“挑选”更恰当。
因此,选择 A 选项。
19、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41%$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分析第一空。根据“理论需要从实践中去 去升华”可知,第一空应填入与“升华”语义相近的词语,且与“理论”搭配。A 项“锤炼”指磨炼,刻苦钻研,常与人、技术搭配;C 项“锻炼”指通过体育运动使身体强壮,二者均不能与“理论”搭配,排除 A 项和 C 项。B 项“提炼”指用化学方法或物理方法从化合物或混合物中提取(所要的东西);D 项“凝练”指紧凑简练,与“凝炼”同义,指凝结提炼,二者均符合语境。
第二步,分析第二空。根据“去检验去 ”可知,横线处需要填入词语与“检验”意思相近。B 项“补正”指补充、修正之意,侧重对文字的疏漏和错误进行补充修正,文段强调的是“理论”,不符合语境,排除 B 项。D 项“校正”指进行校对,加以改正,符合语境。
因此,选择 D 选项。
拓展
矫正:改正,纠正。比如矫正发音、矫正错误、矫正偏差。修正:修改使正确。
20、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33%$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分析第一空。根据“广泛应用”“与”可知,第一空填入成语有广泛的含义,且感情倾向偏积极。A 项“五花八门”比喻变化多端或花样繁多,强调花样多;D 项“形形色色”形容事物种类繁多,各式各样。二者均侧重多,不能体现应用“广泛”,排除 A 项和 D 项。B 项“无孔不入”比喻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是贬义词,感情色彩不符,排除 B 项。C 项“无所不在”指到处都存在,到处都有,能够体现信息技术“应用广泛”,符合语境。答案锁定 C 项。
第二步,验证第二空。“目不暇接”指东西多,眼睛都看不过来,用在此处指信息技术的发展快,应用广泛,让人看不过来,符合语境。
因此,选择 C 选项。
拓展
瞠目结舌:意思是瞪眼翘舌说不出话来,形容人窘迫或惊呆的样子;也形容人害怕的表情。猝不及防:形容事情 来得突然,来不及防备。
21、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61%$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分析第一空。所填成语需与“胡同”搭配,而 D 项“名正言顺”搭配的对象为人,不搭配“胡同”,排除 D 项。
第二步,分析第二空。根据“胡同不仅仅是老北京城市的命脉……历史文化”可知,应体现城市与胡同文化之间的紧密关系。A 项“交相辉映”多指各种光亮、彩色等相互映照,多用来形容美好的景象,不能形容城市与胡同的关系,排除 A 项。B 项“水乳交融”侧重关系非常密切,符合语境。C 项“唇齿相依”侧重相互依存,谁也离不开谁,形容城市和胡同文化语义过重,排除 C 项。
因此,选择 B 选项。
拓展
理所当然:道理当然是这样的,意为情理之中发生的,合乎情理的,不容怀疑。顺理成章:写文章、做事情顺着条理就能做好,比喻随着某种情况的发展而自然产生的结果。顺其自然:指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不人为去干涉。名正言顺: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多指做某事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天人合一:指天与人的关系紧密相联,不可分割,强调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的相通和统一。
22、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74%$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分析第一空。文段只提到公共关怀这一种品质,C 项“兼具”指的是同时具有,不符合语境,排除 C 项。
D 项“坚守”指坚决守卫,不离开,与“关怀”搭配不当,排除 D 项。
第二步,分析第二空。由后文“谋取私利的工具”可知,横线处应该填入消极色彩的词语。A 项“落入”为中性词,不符合语境,排除 A 项。B 项“沦为”感情倾向消极,符合语境。答案锁定 B 项。
第三步,验证第三空。“对现实的描摹”,搭配恰当,符合文意。
因此,选择 B 选项。
拓展
秉持: $\textcircled{1}$ 执持; $\textcircled{2}$ 持有具有; $\textcircled{3}$ 指操守。描摹:指透过覆在原件上的透明纸按照看得见的线条或文描摹(如图画,版画,手抄本),也指照原样描写或描画。
23、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55%$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分析第一空。第一空和“体制机制创新”形成呼应。A 项“突破”是打破,超过之意,能够体现“创新”的意思,符合语境。B 项和 C 项“成就”侧重于取得的成绩,D 项“进展”是向前发展之意,两词均不能和“创新”形成呼应。锁定答案 A 项。
第二步,验证第二空和第三空。“新成就”指取得的成绩,此处用来形容农业发展取得的新成果,符合语境。第三空“新进展”搭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符合语境。
因此,选择 A 选项。
24、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65%$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分析第一空。根据“义务教育阶段是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的关键”可知,文段讲述义务教育的重要性,此空要体现政府公共资源投入的必要性。B 项“正当其时”指正处在合适的时间;D 项“刻不容缓”指形势紧迫,一刻也不允许拖延,两者所体现的“时间性”在文段中并无提及,排除 B 项和 D 项。
第二步,分析第三空。根据“学前教育具有较高社会收益率……义务教育的范围”可知,文段强调把学前教育归在义务教育之中。C 项“加大”不符合语境,且与“范围”搭配不当,排除 C 项。A 项“纳入”指放进、归入(多用于抽象事物),符合语境。答案锁定 A 项。
第三步,验证第二空。“鉴于”指关于、考虑到,置于此处符合语境。
因此,选择 A 选项。
拓展
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多用于指自己应当做的不可推卸的事。强调的是“责任”。天经地义:天地间历久不变的常道。指理所当然,不容置疑的问题,也指理所当然的事。
25、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74%$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分析第一空。根据“也不是所有社会责任都得……政府可以自己出手,也可以让企业相助”可知,此空要体现的意思为政府不必包揽所有工作。A 项“大包大揽”指把工作或事情全部兜揽、承担起来;B 项“一包到底”指一切都包括进去,二者均符合语境。C 项“恪尽职守”强调努力,严守自己的职业或岗位;D 项“鼎力相助”指大力帮助,一般用于请人帮助时的客气话,两词均与文段语境不符,排除 C 项和 D 项。
第二步,分析第二空。A 项“事必躬亲”指无论什么事都要亲自去做,用在这里指不是所有的责任都得政府去承担,符合语境。B 项“责无旁贷”指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能推卸给他人,与前文“责任”语义重复,不符合语境,排除 B 项。答案锁定 A 项。
第三步,验证第三空。“比比皆是”指到处都是,符合语境。
因此,选择 A 选项。
拓展
遍地开花:比喻好的事物到处涌现或普遍发展。纷至沓来:形容接连不断的到来。
26、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85%$ ,易错项:C。
解析
解法一:第一步,数列变化趋势平缓,优先考虑做差。
第二步,做差如图所示:
做一次差
差数列是公比为 2 的等比数列,下一项为 $16\times2{=}32$ ,则所求项为 $27+32=59$ 。
因此,选择 D 选项。
解法二:数列变化趋势平缓,考虑较小倍数递推。观察数列发现 $3{=}{-}1\times3$ -(-3) $\times2$ , $11{=}3{\times}3{-}\left({-}1\right)$
$\times2$ , $27=11\times3-3\times2$ ,规律为第三项 $=$ 第二项 $\times3$ -第一项 $\times2$ ,所求项为 $27\times3-11\times2{=}81-22{=}59$ 。
因此,选择 D 选项。
27、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77%$ ,易错项:C。
解析
解法一:第一步,观察数列,每项数据幂次数明显,考虑幂次数列。第二步,幂次化指数形式如下:
1 | 121 | 441 | 961 | 1681 | (2601) | |
幂次数 | 12 | 112 | 212 | 312 | 412 | (512) |
底数数列是公差为 10 的等差数列,所求项底数为 $41+10{=}51$ ,指数数列是 2 的常数数列,则所求项为 $51^{2}=2601$ 。
因此,选择 B 选项。
解法二:考虑做差,做差如图所示:
差数列是公差为 200 的等差数列,下一项为 $720+200=920$ ,则所求项为 $1681+920=2601$ 。
因此,选择 B 选项。
28、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64%$ ,易错项:C。
解析
解法一:第一步,观察数列,每项数据皆在幂次数附近波动,考虑幂次修正数列。第二步,幂次化指数形式如下:
9 | 30 | 69 | 132 | 225 | (354) | |
幂次数 | 23 | 33 | 43 | 53 | 63 | (73) |
修正项 | +1 | +3 | +5 | +7 | +9 | (+11) |
底数数列是公差为 1 的等差数列,则所求项底数为 $6+1=7$ ,指数数列是 3 的常数数列,修正数列是公差为 2 的等差数列,下一项为 $9+2{=}11$ ,则所求项为 $7^{3}+11=354$ 。
因此,选择 A 选项。
解法二:数列变化趋势平缓,优先考虑做差。做两次差如图所示:
二次差数列是公差为 6 的等差数列,下一项为 $30+6=36$ ,一次差数列下一项为 $93+36=129$ ,则所求项为 225$+129{=}354$ 。
因此,选择 A 选项。
29、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77%$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非整数数列中的小数数列。
第二步,前后两项“4.4,16.1”,关系为:后项整数部分为前项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之积;后项小数部分为前项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之商。所求项整数部分为 $16\times1=16$ ,所求项小数部分为 $16\div1=16$ 。
则所求项为 16.16。
因此,选择 D 选项。
30、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56%$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非整数数列中的分数数列。
第二步,单独看分子分母无明显规律,考虑特殊规律。将每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做和,形成新数列为 4( $(1+3)$ ,8( $1+7,$ ),16( $7+9)$ ),32( $1+31$ ),64( $19+45$ ),是公比为 2 的等比数列,下一项为 $64\times2=128$ ,观察选项只有 C 选项( $63+65=128$ ),满足规律。
63
则所求项为 。
因此,选择 C 选项。
31、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60%$ ,易错项:C。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行程问题,属于相遇追及类。
第二步,甲恰好跑了 5 圈追上乙,则两人追及的时间为 ${\frac{5\times2\times(12+20)}{5}}=64$ (秒),设乙的速度为 x,根据追及公式可得 $12+20=\left(5-\mathrm{x}\right)\times64$ ,解得 $\mathrm{{x}}{=}4,5$ 。
因此,选择 B 选项。
32、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44%$ ,易错项:C。
解析
解法一:第一步,本题考查排列组合问题,属于基础排列组合。
第二步,最简真分数是分子与分母互质且分子小于分母的分数,由于题目没有明显规律且选项数据较小,考虑用枚举法解题。
第三步,当分母为 2 时,分子只能为 1,有 1 个;当分母为 3 时,分子为 1、2,有 2 个;当分母为 4 时,分子为1、3,有 2 个;当分母为 5 时,分子为 1、2、3、4,有 4 个;当分母为 6 时,分子为 1、5,有 2 个;当分母为7 时,分子为 1、2、3、4、5、6,有 6 个。
第四步,所得分数中不相同的最简真分数一共有 $1+2+2+4+2+6=17$ (个)。
因此,选择 B 选项。
解法二:第一步,本题考查排列组合问题,属于基础排列组合。
第二步,从 7 个数字选取 2 个数组成真分数有 $C_{7}^{2}=21$ (个),其中非最简真分数 、 、 、 有 4 个,故最简真分数有 $21-4=17$ (个)。
因此,选择 B 选项。
33、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38%$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工程问题,属于条件类。
第二步,由于每套产品由甲乙配件各 1 个组成,要使该产品套数最多,则甲乙配件应尽量多且数量相等。由题意可知师傅生产甲、乙的效率比为 $2:1$ ,徒弟生产甲、乙的效率比为 $2,5:1$ ,徒弟生产甲的效率较高,故由徒弟生产甲配件,师傅生产乙配件。
第三步,徒弟 15 天均生产甲配件,共生产 $15\times60{=}900$ (个),师傅若生产同样多的乙配件需要 $900\div75=12$ (天),可以配成 900 套。由于师傅生产甲、乙的效率比为 $2:1$ ,故剩余 3 天可以生产 1 天甲配件和 2 天乙配件,共可以生产 150 套。
第四步,他们工作 15 天后最多能生产该产品的套数为 $900+150=1050$ (套)。
因此,选择 D 选项。
34、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28%$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溶液问题,属于溶液混合。
第二步,设甲、乙、丙三种盐水分别取用 x、y、z 克,由题意列式 $\scriptstyle x+y+z=100\textcircled{1}$ , $5%\mathrm{x}+8%\mathrm{y}+9%\mathrm{z}=7%\times100$ $\textcircled{2}$ 。
第三步,甲种盐水想要最多,由于丙的浓度最大,则丙种盐水也要最多,故消去 $_\mathrm{y}$ , $\textcircled{1}\texttimes8-\textcircled{2}$ ,得 $3\mathrm{x-z=100}$ ,z 最大取 47,则 $\mathrm{X}$ 取 49。
因此,选择 A 选项。
35、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47%$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基础计算问题。第二步 ,直接求解较 为复杂,考 虑代入满足 题干条件的特 殊值求解。 令 $\mathrm{x}=-\mathrm{1}$ 、 $\mathrm{y}=0$ ,则
$x^{2014}+y^{2014}=(-1)^{2014}+0=1$ 。
因此,选择 C 选项。
36、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50%$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钟表问题。
第二步,已知小张的手表每天快 30 分钟,要使两人的手表再次同时显示标准时间,则要快 12 小时,即经过$\frac{12\times60}{30}=24$ (天);同理,小李的手表每天慢 20 分钟,则小李经过 $\frac{12\times60}{20}=36$ (天)显示标准时间。
第三步,因为 24 和 36 的最小公倍数为 72,所以两人的手表再次同时显示标准时间最少需要 72 天。
因此,选择 C 选项。
37、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67%$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经济利润问题,属于利润率折扣类。第二步,设甲商品的成本价为 $\mathrm{X}$ ,则其他数据列表如下:
成本 | 利润 | 定价 | 售价 | |
甲 | X | 0.3x | 1.3x | 1.17x |
乙 | 100-x | 20—0.2x | 120-1.2x | 108-1.08x |
第三步,由全部售出后共获得利润 14.3 元,可得 $1.17\mathrm{x}+$ ( $108-1.08\mathrm{x}$ ) $-100{=}14.3$ ,解得 $\mathrm{x}=70$ 。
因此,选择 C 选项。
38、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27%$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数列问题。
第二步,根据题意得: $a_{3}={\frac{a_{1}+a_{2}}{2}}={\frac{1959+1995}{2}}=1977$ ,同理可得 $a_{4}=1986$ , $a_{5}=1981$ , $a_{6}=1983$ ,lim a,$a_{7}=1982$ , $a_{8}=1982$ 、 $a_{9}=1982$ ……,可以发现从第 7 项开始以后每项的值均为 1982,因此 $n\rightarrow+\infty=1982$ 。因此,选择 D 选项。
39、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68%$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工程问题,属于条件类。
第二步,设乙队每天所修公路的长度为 $\mathrm{X}$ 千米,则甲队每天所修公路的长度为(x-50)千米。由题意可得 $3\times$ $(\mathrm{x}-50)+6\times(\mathrm{x}+\mathrm{x}-50)=2100$ ,解得 $\mathrm{{x}=170}$ 。
因此,选择 D 选项。
40、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49%$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几何问题,属于立体几何类。
第二步,如图,将△BCD 这一面沿 BC 边旋转与△ABC 这一面在一个平面上,则 $\mathrm{PM+PG=MG}$ ,即为所求的最小值。第三步,由于点 G 是△BCD 的重心,可得 $B G=\frac{2}{3}D E,D E=\sqrt{D B^{2}-B E^{2}}=\sqrt{3^{2}-(\frac{3}{2})^{2}}=\frac{3\sqrt{3}}{2}$ ,则$B G={\frac{2}{3}}\times{\frac{3{\sqrt{3}}}{2}}={\sqrt{3}}$ ,由 $\mathrm{MB{=}2M A}$ ,可知 $\mathrm{MB}{=}2$ 。
第四步,由于∠GBC=30°、∠ABC=60°,故∠GBM=90°,MG= 。因此,选择 B 选项。
拓展
重心到顶点的距离与重心到对边中点的距离之比为 $2:1$
41、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73%$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干逻辑关系。
“绿洲”与“荒漠”属于反义关系。第二步,辨析选项。A 项:“开放”的反义词是闭塞,“乐观”的反义词是悲观,排除;
B 项:“白玉”是“玉石”的一种,二者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种属关系,排除;
C 项:“翠柳”和“黄花”是不同种类的植物,二者属于并列关系,排除;
D 项:“冷静”与“紧张”属于反义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符合。
因此,选择 D 选项。
42、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91%$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干逻辑关系。
“喜气洋洋”形容充满了欢喜的神色或气氛,与“欢乐”属于近义关系。
第二步,辨析选项。A 项:“气象万千”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化,与“天气”无明显的逻辑关系,排除;
B 项:“寻根究底”一般指追问一件事的原由,发生“问题”需要“寻根究底”,二者属于对应关系,排除;
C 项:“画蛇添足”比喻做了多余的事,与“多余”属于近义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符合;
D 项:“眼明手快”指看得准,动作敏捷,“好动”指坐不稳,非常活跃,二者无明显的逻辑关系,排除。
因此,选择 C 选项。
43、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84%$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干逻辑关系。
“花儿”“因开放而飘香”,二者属于对应关系,且后者说的是一个美好的变化过程。
第二步,辨析选项。
A 项:“水稻”就是“种在水田里的稻”,二者属于全同关系,排除;
B 项:“果实”“从苦涩走向香甜”,二者属于对应关系,且后者说的是一个美好的变化过程,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符合;
C 项:“玉米”与“籽实比黄豆稍大”属于对应关系,但后者没有体现出美好的变化过程,排除;
D 项:“青苗”就是“没有成熟的庄稼”,二者属于全同关系,排除。
因此,选择 B 选项。
44、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96%$ ,易错项:D。
解析
分别将选项代入题干,确定逻辑关系。
A 项:“精美”的“手链”,二者属于偏正关系,“工资”是劳动者“工作”后获得的报酬,二者属于对应关系,前后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B 项:“手链”和“手镯”是不同的首饰,二者属于并列关系,“工资”是“工人”获得的报酬,二者属于对应关系,前后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C 项:“手链”是“饰品”的一种,二者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种属关系,“工资”是“收入”的一种,二者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种属关系,前后逻辑关系一致,符合;
D 项:“手链”戴在“手腕”上,二者属于对应关系,“津贴”是“工资”的组成部分,二者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组成关系,前后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因此,选择 C 选项。
45、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70%$ ,易错项:C。
解析
分别将选项代入题干,确定逻辑关系。
A 项:“构建”与“外交模式”属于动宾关系,“破除”与“利益藩篱”属于动宾关系,前后逻辑关系一致,符合;
B 项:“构建”和“养老保险”无明显逻辑关系,“破除”和“城乡二元”无明显逻辑关系,排除;
C 项:“构建”和“良好习惯”无明显逻辑关系,“破除”与“侥幸心理”属于动宾关系,前后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D 项:“构建”与“学术思想”无明显逻辑关系,“破除”和“环境污染”无明显逻辑关系,排除。
因此,选择 A 选项。
46、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90%$ ,易错项:C。
解析
分别将选项代入题干,确定逻辑关系。
A 项:“钢琴”放在“舞台”上,二者属于位置对应关系,“乒乓球”放在“球台”上,二者属于位置对应关系,但词语前后顺序相反,排除;
B 项:“手风琴”和“钢琴”都属于琴类,二者属于并列关系,“乒乓球”和“足球”都属于球类,二者属于并列关系,前后逻辑关系一致,符合;
C 项:“音乐家”弹奏“钢琴”,二者属于主宾关系,“运动员”打“乒乓球”,二者属于主宾关系,但词语前后顺序相反,排除;
D 项:“钢琴”发出“琴声”,二者属于对应关系,“喝彩”是观众发出的声音,与“乒乓球”无明显逻辑关系,前后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因此,选择 B 选项。
47、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45%$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干字符间的关系。
从左往右数,题干数字排列为奇偶奇偶奇偶奇偶,存在奇数和偶数依次错开的特点。
第二步,辨析选项。A 项:排列为偶奇偶奇偶奇偶奇,奇数和偶数依次错开,与题干字符的逻辑关系一致,符合;
B 项:排列为偶奇奇偶偶奇偶奇,奇数和偶数不存在依次错开的特点,排除;
C 项:排列为奇偶奇偶奇偶偶奇,奇数和偶数不存在依次错开的特点,排除;
D 项:排列为偶奇偶偶偶奇奇奇,奇数和偶数不存在依次错开的特点,排除。
因此,选择 A 选项。
48、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71%$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干字符间的关系。
从左往右数,部分位置存在字符相同的特点,其中 1 号和 8 号、2 号和 5 号、3 号和 7 号、4 号和 6 号位置上的字符相同。
第二步,辨析选项。A 项:1 号和 8 号、2 号和 5 号、3 号和 7 号、4 号和 6 号位置上的字符相同,与题干字符的逻辑关系一致,符合;
B 项:3 号和 7 号位置上的字符不同,排除;
C 项:2 号和 5 号位置上的字符不同,排除;
D 项:1 号和 8 号位置上的字符不同,排除。
因此,选择 A 选项。
49、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81%$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干字符间的关系。
从左往右数,部分位置存在字符相同的特点,其中 1 号和 9 号、2 号和 8 号、3 号和 7 号、4 号和 6 号、5 号和
10 号位置上的字符相同。
第二步,辨析选项。
A 项:1 号和 9 号位置上的字符不同,排除;
B 项:2 号和 8 号位置上的字符不同,排除;
C 项:1 号和 9 号、2 号和 8 号、3 号和 7 号、4 号和 6 号、5 号和 10 号位置上的字符相同,与题干字符的逻辑关系一致,符合;
D 项:2 号和 8 号位置上的字符不同,排除。
因此,选择 C 选项。
50、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78%$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干字符间的关系。
从左往右数,部分位置存在字符相同的特点,其中 1 号和 8 号、2 号和 12 号、3 号和 11 号、4 号和 7 号、5 号和9 号、6 号和 10 号位置上的字符相同。
第二步,辨析选项。A 项:1 号和 8 号、2 号和 12 号、3 号和 11 号、4 号和 7 号、5 号和 9 号、6 号和 10 号位置上的字符相同,与题干字符的逻辑关系一致,符合;
B 项:3 号和 11 号位置上的字符不同,排除;
C 项:2 号和 12 号位置上的字符不同,排除;
D 项:1 号和 8 号位置上的字符不同,排除。
因此,选择 A 选项。
51、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74%$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观察特征。
组成元素不同,优先考虑数量类或属性类。且每个图形均有封闭区间,考虑数面。
第二步,一条式,从左到右找规律。
题干图形面的个数依次为:7、6、5、4、3,呈等差数列,应选择 2 个面的图形,只有 D 项符合。
因此,选择 D 选项。
52、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50%$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观察特征。
组成元素不同,优先考虑数量类或属性类,线条的特征比较明显,考虑数线。
第二步,一条式,从左到右找规律。
题干图形直线的条数均为 6,应选择直线条数为 6 的图形,只有 A 项符合。
因此,选择 A 选项。
53、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42%$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观察特征。
组成元素不同,优先考虑数量类或属性类。每个图形均由多种元素组成,考虑元素的个数和种类。
第二步,一条式,从左到右找规律。
题干所有图形均由两个部分组成,即元素的个数为 2,应选择两个部分的图形,只有 C 项符合。
因此,选择 C 选项。
54、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73%$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明确设问内容。
题目中要求各图平移后拼合。
第二步,观察图形特征,寻找平行边,将其拼合后如下图所示:
1 | 2 | 3 | 4 |
因此,选择 A 选项。
55、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82%$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明确设问内容。
题目中要求各图平移后拼合。
第二步,观察图形特征,寻找等长的平行边,将其拼合后如下图所示:
2 | 3 | 4 |
因此,选择 B 选项。
56、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67%$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为四面体折纸盒题目
第二步,分析选项
A 项:下图中,面 1 与面 4 的公共边如左图所示,展开图中公共边的中点没有线条引出,A 项引出两条线,排除;
B 项:下图中,面 2 与面 4 的公共边如左图所示,展开图中公共边的中点引出两条线,B 项引出一条线,排除;
C 项:下图中,面 1 与面 3 的位置关系和已知图形相符,正确;
D 项:下图中,面 1 与面 3 公共边的中点引出两条线,D 项没有引出线条,排除。
因此,选择 C 选项。
57、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63%$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本题为四面体折纸盒题目
第二步,分析选项
将选项中给出的四面体的两个面展开,各选项的展开图如下所示,与题干中给出的展开图进行对比:A 项:实线面与虚线面的相对位置与原图相反,排除;
B 项:两面的位置关系和已知图形相符,正确;
C 项:实线与虚线应从同一公共点引出,排除;
D 项:题干图形中单条直线面左侧的面为虚线面,排除。
因此,选择 B 选项。
58、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85%$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为六面体折纸盒题目
第二步,分析选项
A 项:上方空心小矩形的面在题干中不存在,排除;
B 项:面 3 与面 5 在原图中为相对面,不能在立体图中同时出现,排除;
C 项:三个面的相对位置关系符合题干,正确;
D 项:题干中面 2、5、6 的公共点是面 5 小正方形的一个顶点,而 D 项中该公共点不是面 5 小正方形的一个顶点,排除。
因此,选择 C 选项。
59、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71%$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为六面体折纸盒题目第二步,分析选项
A 项:如下图,三个面的相对位置关系符合题干,正确;
B 项:上面与前面是位于“Z”字两端的相对面,不能同时出现在立体图形中,排除;
C 项:上面与前面两个面是相对面,不能同时出现在立体图形中,排除;
D 项:上面与前面两个面是相对面,不能同时出现在立体图形中,排除。
因此,选择 A 选项。
60、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56%$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为八面体折纸盒题目
第二步,分析选项
在小三角形面上画箭头如下图所示,箭头的左侧、右侧、下方均挨着空白面。A 项:箭头下方均为黑面,而已知图形箭头下方为白面,排除;
B 项:小三角形面和三个白面相交于公共点,而已知图形小三角形面、两个白面和一个黑面相交于公共点,排除;
C 项:箭头下方为黑色面,排除;
D 项:四面的相对位置关系符合题干,正确。
因此,选择 D 选项。
61、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64%$ ,易错项:D。
解析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选项关联词“唯有……才……”,确定为翻译推理。
第二步,翻译题干。$\textcircled{1}$ 从严治党 $\twoheadrightarrow$ 从严治吏
$\textcircled{2}$ 干部作风存在问题 $\twoheadrightarrow$ 腐败的温床
$\textcircled{3}$ 永葆纯洁,永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twoheadrightarrow$ 紧抓干部的清廉从政,坚决扫除作风之弊、行为之垢
第三步,进行推理。
A 项:“从严治吏”是对 $\textcircled{1}$ 的“肯后”,肯后推不出必然结论,排除;
B 项:“干部作风没有问题”是对 $\textcircled{2}$ 的“否前”,否前推不出必然结论,排除;
C 项:“不紧抓干部的清廉从政”是对 $\textcircled{3}$ 的“否后”,根据“否后必否前”,可以推出“我们的党就不能永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可以推出;
D 项:“坚决扫除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是对 $\textcircled{3}$ 的“肯后”,肯后推不出必然结论,排除。
因此,选择 C 选项。
62、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57%$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依据题干特征和提问方式,确定为归纳推理。第二步,辨析选项。A 项:题干并未提到“社会上多数人认为社会上少数人可信”,无由猜测,排除;
B 项:题干并未提到“社会上少数人认为社会上多数人不可信”,无由猜测,排除;
C 项:题干说有的被调查者认为大多数人可信,话题的主体是大多数人,无法说明少数人的情况,排除;
D 项:题干指出“只有不到一半的被调查者认为大多数人可信”,说明其他人不这么认为,即“有人不认为社会上多数人可信”,可以推出。
因此,选择 D 选项。
63、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29%$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题干关联词“如果……则……”,确定为翻译推理选非题。第二步,翻译题干。
$\textcircled{1}$ 政策正确且执行有力 $\twoheadrightarrow$ 上访$\textcircled{2}$ 上访 $\twoheadrightarrow$ ¬关心群众$\textcircled{3}$ 政策正确且关心群众
第三步,进行推理。
A 项:“上访”是对 $\textcircled{2}$ 的“肯前”,根据“肯前必肯后”,可知“¬关心群众”,可以推出;
项:“上访”是对 $\textcircled{1}$ 的“否后”,根据“否后必否前”,可知“¬政策正确或¬执行有力”,又由 $\textcircled{3}$ “政策正确”,根据“否定肯定式”可得“¬执行有力”,可以推出;
C 项:“¬上访”是对 $\textcircled{1}$ 的“肯后”,肯后推不出必然结论,排除;
D 项:该项翻译为:¬上访 $\twoheadrightarrow$ 政策正确。根据鲁宾逊定律其等价于“上访或政策正确”,由 $\textcircled{3}$ 可知“政策正确”,可以推出。
因此,选择 C 选项。
64、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74%$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提问方式中的“支持”,确定为加强论证。
第二步,找论点和论据。
论点:政府可根据“榨菜指数”变化制定政策,应对人口骤增带来的公共服务问题。
论据:有数据指出榨菜销售量与农民工流动有关。
第三步,辨析选项。
A 项:增加论据。通过“四川、重庆”两地的情况来支持论据,具有加强作用。
B 项:建立联系。该项指出榨菜主要消费群体是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在榨菜销量变化与农民工流动之间建立了联系,具有加强作用。
C 项:增加反向论据。“予以明确否认”削弱了专家言论,具有削弱作用。
D 项:增加论据。通过“浙江、福建”两地的情况来支持论据,具有加强作用。
第四步,强度比较。
A、D 两项的加强方式都是增加论据,而 B 项是建立联系,建立联系的力度强于加强论据,所以,B 项强于 A、D两项。
因此,选择 B 选项。
65、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80%$ ,易错项:A。
解析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提问方式中的“支持”,确定为加强论证。
第二步,找论点和论据。
论点:江权不会说话且能不说,是一种极难得的聪明。
论据:能说话而爱说,情有可原;不大会说话,说个不停,自暴其短,令人生厌。
第三步,辨析选项。
A 项:无关选项。题干只说“能说话而爱说”,没有涉及“能言而能不言”,论题不一致,排除。
B 项:加强论点。该项是对论点的重复,具有加强作用。
C 项:无关选项。题干只说“令人生厌”“浮夸之举”与论点无关,论题不一致,排除。
D 项:无关选项。题干没有涉及“无奈之举”,论题不一致,排除。
因此,选择 B 选项。
66、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76%$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题干关联词“只有……才……”,确定为翻译推理。第二步,翻译题干。
$\textcircled{1}$ 事业成功 $\twoheadrightarrow$ 努力奋斗
$\textcircled{2}$ 人生幸福 $\twoheadrightarrow$ 事业成功
$\textcircled{3}$ 努力奋斗 $\twoheadrightarrow$ 勇于承受痛苦与艰难
上述条件递推可得: $\textcircled{4}$ 人生幸福 $\twoheadrightarrow$ 事业成功 $\twoheadrightarrow$ 努力奋斗 $\twoheadrightarrow$ 勇于承受痛苦与艰难。第三步,进行推理。A 项:“勇于承受痛苦与艰难”是对 $\textcircled{4}$ 的“肯后”,肯后推不出必然结论,排除;
B 项:“勇于承受痛苦与艰难”是对 $\textcircled{4}$ 的“肯后”,肯后推不出必然结论,排除;
C 项:由题干可知“有些人不愿承受痛苦与艰难”是对 $\textcircled{4}$ 的“否后”,根据“否后必否前”,可知有些人不能获得事业成功和人生幸福,排除;
D 项:由题干可知“有些人不愿承受痛苦与艰难”是对 $\textcircled{4}$ 的“否后”,根据“否后必否前”,可知有些人不能获得事业成功和人生幸福,可以推出。
因此,选择 D 选项。
67、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81%$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提问方式中的“质疑”,确定为削弱论证。第二步,找论点和论据。
论点:(1)中奖号码从长远看是随机产生的,但在短期内却有规律。比如前面连续多期出现的数字,这期出现的可能性就要小一点;
(2)某些数字对于自己意味深长,或者干脆就是自己的幸运数字,选择它们应该更可能中奖。
论据:无。
第三步,辨析选项。
A 项:增加论据。该项指出中奖率没有显著提高,代表有提高只是不够明显,说明研究规律是有用的,具有加强作用。
B 项:削弱论点。该项指出每一期中奖号码的产生都是独立事件,没有规律,具有削弱作用。
C 项:无关选项。该项说明人们对于中奖号码有无规律的看法,与中奖号码是否真的有规律无关,论题不一致,排除。
D 项:增加论据。该项指出电脑选号随机,与论据表达一致,且自己选号有特定的意向,表明人们确实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有意义的数字,具有加强作用。
因此,选择 B 选项。
68、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44%$ ,易错项:B。
解析第一步,确定题型。
题干有明显的信息匹配特征,确定为分析推理。
第二步,分析条件,进行推理。
已知每行每列都要有金、木、水、火、土 5 个汉字,不能重复也不能遗漏;.第三行第一列是信息量最大的空格,根据第三行和第一列已有金、水、火、土,则只能是木;
2.第三行第四列是接下来信息量最大的空格,根据第三行和第四列已有金、木、水、土,则只能是火;
3.由上述结论可知知,第三行第二列只能是土,根据现有信息可知,第一行第一个格不能是土,第二个格不能是土,第三格是木而不是土,第四格也不能是土,所以第五格必须是土。
因此,选择 D 选项。69、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67%$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题干有明显的信息匹配特征,确定为分析推理。
第二步,分析条件,进行推理。
$\textcircled{1}$ 甲只在 1、2 号;
$\textcircled{2}$ 乙不在 6 号且丙不在 6 号;
$\textcircled{3}$ 丁在 6 号 $\twoheadrightarrow$ 乙在 3 号;
$\textcircled{4}$ 丙在 4 号 $\twoheadrightarrow$ 乙在 6 号;
$\textcircled{5}$ 戊只在 7 号。
最大信息是 6 号,可以将关于 6 号的条件作为解题的切入点。由 $\textcircled{2}$ 知乙、丙不在 6 号,由 $\textcircled{1}$ 知甲不在 6 号,由 $\textcircled{5}$ 知戊不在 6 号,则丁在 6 号,再结合 $\textcircled{3}$ 可知,乙在 3 号。
因此,选择 A 选项。70、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47%$ ,易错项:A。
解析第一步,确定题型根据题干有明显的信息匹配特征,确定为分析推理选非题。
第二步,分析条件。
$\textcircled{1}$ 甲只在 1、2 号;
$\textcircled{2}$ 乙不在 6 号且丙不在 6 号;
$\textcircled{3}$ 丁在 6 号 $\twoheadrightarrow$ 乙在 3 号;
$\textcircled{4}$ 丙在 4 号 $\twoheadrightarrow$ 乙在 6 号;
$\textcircled{5}$ 戊只在 7 号。
第三步,进行推理。
由 $\textcircled{1}\textcircled{2}\textcircled{5}$ 可知 6 号病房不能是甲、乙、丙、戊,只能是丁;再根据 $\textcircled{3}$ 可知,乙在 3 号病房;由 $\textcircled{4}$ 结合乙不在 6 号房,可得丙不在 4 号房,而题干规定丁只护理一间病房,结合 $\textcircled{1}\textcircled{5}$ ,所以 4 号房只能由乙负责;
而“每位护士至少护理一间病房”,所以丙负责 5 号房,D 项推不出。
因此,选择 D 选项。
71、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87%$ ,易错项:C。
解析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是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
$\textcircled{1}$ 相关政府部门;
$\textcircled{2}$ 通过微博与网民互动,讨论社会公共话题,征询意见。
第三步,辨析选项。
A 项:国土房管局属于“相关政府部门”,在官方微博推出活动邀请市民参与讨论体现了“通过微博与网民互动讨论社会公共话题,征询意见”,符合定义;
B 项:企业不属于“相关政府部门”,不符合定义;
C 项:在社区设立指导员,并非“微博”,不符合定义;
D 项:大学广播站不属于“相关政府部门”,微信群不属于“微博”,不符合定义。
因此,选择 A 选项。
72、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86%$ ,易错项:C。
解析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非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
对某种禁令的逆反心理而产生的强烈的探求欲望。
第三步,辨析选项。
A 项:少数游客基于对禁止拍摄的“逆反心理”,产生了强烈的偷偷拍摄的“欲望”,符合定义;B 项:侍女基于对不能打开潘多拉盒子的“逆反心理”,产生了强烈的打开盒子的“欲望”,符合定义;
C 项:很多人基于对禁书的“逆反心理”,产生了强烈的读这部禁书的“欲望”,符合定义;D 项:商场推出的先到先得活动,目的是为了促销,人们疯抢,并未体现“禁令”和“逆反心理”,不符合定义。
因此,选择 D 选项。73、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71%$ ,易错项:A。
解析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是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
$\textcircled{1}$ 两个城市之间交通便捷,物价高低不一;
$\textcircled{2}$ 到对方城市购物。
第三步,辨析选项。
A 项:未体现市民小汪有消费行为,不属于“到对方城市购物”,不符合定义;
B 项:珠海和深圳“两个城市交通便捷”,珠海有商场搞促销,体出现了“物价高低不一”,家里满是战利品,体现深圳的李女士有消费行为,属于“到对方城市购物”,符合定义;
C 项:韩国和中国是两个国家,并非“两个城市”,不符合定义;
D 项:黄先生和妻子从南方回到北方老家养老,未体现消费行为,不属于“到对方城市购物”,不符合定义。
因此,选择 B 选项。
74、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65%$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非题。第二步,找关键信息。$\textcircled{1}$ 消极因素;
$\textcircled{2}$ 在特定条件下推动事物朝着积极方向发展。
第三步,辨析选项。A 项:网络谣言属于“消极因素”,政府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掌握网络话语主动权,体现了“在特定条件下推动事物朝着积极方向发展”,符合定义;
B 项:非法融资活动属于“消极因素”,政府启动搁置的金融改革方案,体现了“在特定条件下推动事物朝着积极方向发展”,符合定义;
C 项:小产权房解决了中低收入群体的安居问题,不属于“消极因素”,不符合定义;
D 项:农民违规搞集体土地承包,属于“消极因素”,催生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属于“在特定条件下推动事物朝着积极方向发展”,符合定义。
因此,选择 C 选项。
75、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92%$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是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
$\textcircled{1}$ 具有同等权限的单位或部门;
$\textcircled{2}$ 共同面临的问题;
$\textcircled{3}$ 通过协商作出决定。
第三步,辨析选项。
A 项:林业局和上级主管部门并非“具有同等权限的单位或部门”,且签字立项,并非“通过协商作出决定”,不符合定义;
B 项:参与厅办公会,通过下属部门提交的方案,不符合“具有同等权限的单位或部门”,不符合定义;C 项:环保局、城管局和卫生局属于“具有同等权限的单位或部门”,环境问题属于“共同面临的问题”,讨论后形成了决议,属于“通过协商作出决定”,符合定义;
D 项:正副主任并非“具有同等权限的单位或部门”,且签字同意,并非“通过协商作出决定”,不符合定义。因此,选择 C 选项。
76、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79%$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是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
对特定群体的歧视性认识。
第三步,辨析选项。A 项:戴墨镜的人属于“特定群体”,更容易被保安拦住盘问,属于保安的“歧视性认识”,符合定义;
B 项:被看成艺术家,不属于“歧视性认识”,不符合定义;
C 项:被认为是成功人士,不属于“歧视性认识”,不符合定义;
D 项:能讨到更多的钱,不属于“歧视性认识”,不符合定义。
因此,选择 A 选项。
77、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71%$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是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
$\textcircled{1}$ 不需要为钱而努力工作的收入状态;
$\textcircled{2}$ 保持财产性收入现金流入;
$\textcircled{3}$ 保有一定量的净资产。
第三步,辨析选项。
A 项:李先生的租金正好抵平银行按揭,说明他并没有净资产,且薪水需要用来维持家庭日常开支,不属于“不需要为钱而努力工作的收入状态”,不符合定义;
B 项:张先生负债经营公司,且用自家房产申请抵押贷款,未体现“保有一定量的净资产”,不符合定义;C 项:刘先生获得银行存款利息,属于“财产性收入现金流入”,辞去工作,说明“不需要为钱而努力工作”,且银行存款属于“一定量的净资产”,符合定义;
D 项:王先生将自家现金都用于炒股,未体现“保有一定量的净资产”,且随时关注股票走势,未明确体现“不需要为钱而努力工作”,不符合定义。
因此,选择 C 选项。
拓展
个人净资产就是私人财产。在我国,指公民通过劳动或其他合法手段取得的财产。个人净资产包括:公民的合法收入、房屋、储蓄、生活用品、文物、图书资料、林木、牲畜和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及其他合法财产,个人净资产其所有权归公民个人。净资产(所有者权益) $=$ 总资产-总负债。
78、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76%$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是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
$\textcircled{1}$ 农村留守儿童被父母接到城市后;
$\textcircled{2}$ 由于父母每天忙于工作;
$\textcircled{3}$ 没有朋友和玩伴。
第三步,辨析选项。
A 项:农民工把孩子接到城里过暑假,天天有操各地口音的小孩一起玩耍,并非“没有朋友和玩伴”,不符合定义;
B 项:小英属于“农村留守儿童”,蹲在地上翻看连环画,符合“没有朋友和玩伴”,符合定义;
C 项:教育部门组织留守儿童进城参加夏令营,并非“被父母接到城市”,不符合定义;
D 项:智障儿童小明被父母带在身边,并没有体现小明经历过“留守儿童”的阶段,进入康复中心也不存在“由于父母每天忙于工作”而周围都是陌生人的情况,不符合定义。
因此,选择 B 选项。
79、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62%$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是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
$\textcircled{1}$ 组织与外部环境发生协调困难,与公众的关系出现摩擦苗头时;
$\textcircled{2}$ 及时调整组织结构、产品、方针政策或经营方式等。
第三步,辨析选项。
A 项:走访拆迁家庭,未体现“与公众的关系出现摩擦苗头”,不符合定义;
B 项:不良影响已经产生,并非“出现摩擦苗头时”,通过媒体公开道歉,不属于“调整组织结构、产品、方针政策或经营方式”,不符合定义;
项:员工对上市公司的做法非常满意,不属于“与公众的关系出现摩擦苗头”,不符合定义;
D 项:蛋糕生产企业接到个别客户的投诉电话,属于“与公众的关系出现摩擦苗头”,及时收回生产的蛋糕,属于“调整产品”,符合定义。
因此,选择 D 选项。
80、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80%$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是题。第二步,找关键信息。
$\textcircled{1}$ 至少拥有两种专业技能;$\textcircled{2}$ 能将多门知识融会贯通。
第三步,辨析选项。
A 项:庄先生拥有物理学、管理学博士学位,体现了“至少拥有两种专业技能”,是高新技术企业的老总并拥有多项专利,体现了“将多门知识融会贯通”,符合定义;
B 项:张女士拥有理发专业技能,未体现“至少拥有两种专业技能”,不符合定义;
C 项:曹先生拥有服装专业技能,且未成功进军餐饮界,未体现“至少拥有两种专业技能”,不符合定义;D 项:老赵拥有烹饪专业技能,唱歌、练书法都是爱好而非专业技能,未体现“至少拥有两种专业技能”,且未体现“将多门知识融会贯通”,不符合定义。
因此,选择 A 选项。
81、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63%$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增长量比较中增长量公式比较问题。
第二步,定位材料第一段,“2013 年 1-9 月,苏南、苏中、苏北、沿海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为 11762.9亿元、4900.9 亿元、4829.0 亿元、3652.9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9,2%$ 、 $13.1%$ 、 $14,5%$ 、 $14,2%$ ”。
第三步,根据增长量比较口诀(大大则大,一大一小看乘积),观察数据由于增长率比较接近,而苏南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已经是其他地区 2 倍,所以苏南地区同比增加最多。
因此,选择 A 选项。
82、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62%$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两期比重比较问题。
第二步,定位材料第二段,“2013 年 1-9 月,苏中、苏北工业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 $5,3%$ 、 $10,8%$ ,苏北增幅比全省平均高 4.8 个百分点”。
第三步,根据两期比重比较口诀(部分增长率高于整体增长率,比重上升;反之下降),全省工业用电总量的增速为 $10.8%-4.8%=6%$ ,苏中地区: $5,3%<6%$ ,2013 年 1-9 月苏中工业用电量占江苏省工业用电总量比重下降;苏北地区: $10,8%>6%$ ,比重上升。
因此,选择 C 选项。
83、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80%$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简单比较中和差比较问题。
第二步,定位材料第一、二、三段,“2013 年 $1^{\sim}9$ 月,沿海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工业用电量、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分别增长 $14,2%$ 、 $13,8%$ 、 $21,4%$ ,增幅分别比全省平均高 2.7 个、7.8 个、1.4 个百分点”。第三步,2013 年 $1^{\sim}9$ 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 $\mathrm{V}1=14.2%-2.7%=11.5%$ ,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速 $\mathrm{V2=}$ $13,8%-7,8%=6%$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 $\mathrm{V}3=21.4%-1.4%=20%$ ,则 $\mathrm{V2~}{<}\mathrm{V1}{<}\mathrm{V3}$ 。
因此,选择 B 选项。
84、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80%$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和差类简单计算问题。
第二步,定位材料第四段,“2013 年 $1^{\sim}9$ 月,苏北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 $10,8%$ ,增速比全省平均低 11.0 个百分点,沿海地区增速比全省平均高 8.7 个百分点”。
第三步,2013 年 $1^{\sim}9$ 月,全省进出口总额增速为 $-10.8%+11.0%=0.2%$ ,沿海地区为 $0.2%+8.7%=8.9%$ 。
因此,选择 C 选项。
85、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53%$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综合分析问题,且需选出正确的项数。
第二步,(1),基期比重计算问题,定位材料第一段“2013 年 1-9 月,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 26273.1 亿元、8426.8 亿元、9784.8 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 $10,2%$ 、 $11,9%$ 、 $12,2%$ ”,根据基期比重公式${\frac{A}{B}}\times{\frac{1+b}{1+a}}$ 841+10%
,数据较多,分子分母整体考虑截位舍相同, $\frac{\smile}{263}\times\frac{\star\prime\star\star\prime\circ}{1+12%}$ ,根据算一半原则,左边直除约 $32%$ ,右边略小于 1,所以结果苏中地区生产总值不足苏南地区的三分之一,正确。
(2),增长量公式比较问题,定位材料第二段,“2013 年 1-9 月,苏北工业用电量 539.6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10,8%$ ;沿海地区工业用电量 384.4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13,8%^{,}$ ,根据增长量比较口诀(大大则大,一大一小看乘积),观察数据量级相同,截位舍相同 $540\times11%>384\times14%$ ,所以江苏省沿海地区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量小于苏北地区,错误。(3),直接读数简单计算问题,定位材料第四段,2013 年 $1^{\sim}9$ 月苏北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 $10,8%$ ,错误。只有1 个正确。
因此,选择 B 选项。
86、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69%$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和差比较简单计算问题。
第二步,定位材料“废水排放量”一行。
第三步,根据增长量 $=$ 现期量-基期量,由于数据较小而且比较接近,可以选择精算。2006 年废水排放量比上年减排 $4.7{-}4.32{=}0.38$ (亿吨),2009 年比上年减排 $3,77-3,63=0.14$ (亿吨),2010 年比上年减排 3.63-$3.38{=}0.25$ (亿吨),2012 年比上年减排 $2,53-2,33=0,2$ (亿吨),所以比上年减排最少的年份是 2009 年。因此,选择 B 选项。
87、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75%$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现期平均数比较问题。
第二步,定位材料可得四个年份数据“2005 年、2007 年、2009 年、2010 年工业废气排放量分别为:3754、4042、4743、5738.23;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为 14.91、13.84、13.4、11.55”。
第三步,根据平均数 $=$ 后÷前,观察分母量级相同,分母从左向右截取前三位,分子取整,可得 2005 年、200715個14個13個12
年、2009 年、2010 年该市每标立方米工业废气排放中二氧化硫含量分别为: , , , ,根据
分数性质(分子小且分母大的分数小),2010 年数据最小。
因此,选择 D 选项。
88、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79%$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简单比较中读数比较问题,并选出正确的项数。
第二步,定位表格每一行数据。
第 三 步 , 直 接 观 察 表 中 数 据 可 知 , $2006-2012$ 年 数 值 逐 渐 减 小 的 指 标 只 有 废 水 排 放 量$(4.7>4.32>4.04>3.77>3.63>3.38>2.53>2.33>4.73$ ),只有 1 个正确。
因此,选择 B 选项。
89、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42%$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现期量计算问题。
第二步,定位表格废水排放量一行。第三步,根据末期量 $=$ 初期量 $\times$ ( $1+$ 年均增长率) (江苏省省考年均增长类计算大多需要“翻旧账”),n 相同,年均增长率相同,则末期量÷初期量的值相同,表示为 2015 年÷2012 年 $=2012$ 年÷2009 年,2015 年该市工业废水排放量约为 $2.33\times{\frac{2.33}{3.63}}\approx{\frac{2.3\times2.3}{3.63}}\approx1.5$
因此,选择 C 选项。
90、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31%$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综合分析问题,且需选出正确的项数。
第二步,(1),直接读数问题,定位表格数据,指标数值连续六年递增的指标有废气排放量、固体废物产生量、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三个,正确。
(2),直接读数问题,定位表格数据,2012 年各指标数值中,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污染治理项目完成投资额这两个指标与 2011 年相比有所增加,错误。
(3),直接读数问题,定位表格数据,2005—2012 年,废气排放量和固体废物产生量基本都是增加的,只有废水排放量是逐年减少,故减排效果最好的是工业废水,正确。有 2 个正确。
因此,选择 C 选项。
91、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74%$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和差类简单计算问题。
第二步,定位表格材料“民间投资”所在行,“2013 年 $1^{\sim}10$ 月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19727 亿元, $1^{\sim}9$ 月 17288亿元, $1^{\sim}4$ 月 7560 亿元, $1^{\sim_{3}}$ 月 5418 亿元”。
第三步,选项精确度与材料一致,且尾数各不相同,可以选择尾数法求解,可得 10 月江苏民间固定投资完成额为 19727-17288,尾数为 9,4 月为 7560-5418 尾数为 2,只看尾数,则 10 月比 4 月多 9- $2{=}7$ 。
因此,选择 A 选项。
92、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82%$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基期量计算问题。
第二步,定位表格最后一行,2013 年 $1^{\sim}12$ 月第三产业投资 17358 亿元,同比增长 $22,3%$ 。
第三步,根据基期量 $=$ 现期量÷( $1+$ 增长率),选项中出现首两位相同,精确计算,2012 年江苏省第三产业固17358
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是 $\overline{{1+22.3%}}$ ,直除首两位为 14。
因此,选择 C 选项。
93、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57%$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简单比较中和差比较问题。
第二步,定位表格“第一产业”所在行。
第三步,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各月完成额分别是:3 月 $54-34{=}20$ (亿元),4 月 $76-54=22$ (亿元),5 月$95-76=19$ (亿元),6 月 $94-95=-1$ (亿元),7 月 $112-94=18$ (亿元),8 月 $130-112=18$ (亿元),9月 $150-130=20$ (亿元),10 月 $168-150=18$ (亿元),11 月 $185-168=17$ (亿元),12 月 $199-185=14$ (亿元),即超过 19 亿元的月份有 3 月、4 月、9 月共 3 个。
因此,选择 B 选项。
94、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70%$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简单计算和差比较问题。
第二步,定位表格“港澳台及外资”所在行,2013 年 $1^{\sim_{3}}$ 月累计完成投资 927 亿元, $1^{\sim}6$ 月 1902 亿元, $1^{\sim}9$ 月2897 亿元, $1^{\sim}12$ 月 3911 亿元。
第三步,观察数据,计算量较大,截位舍相同,可得第一季度港澳台及外商固定资产投资额 93,第二季度为 190-93$=97$ ,第三季度为 $290-190=100$ ,第四季度为 $391-290=101$ ,故投资额“最少的季度”是第一季度。因此,选择 A 选项。
95、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72%$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综合分析问题,且需选出正确的项数。
第二步,(1),简单计算比较类。定位材料“第一产业”一行,1—2 月完成额是 34 亿元,3 月完成额 20 亿元,不可能逐月减少,错误;
(2),基期量比较问题。定位材料“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最后两列”,2012 年江苏省第二产业固定投资额为18426 17358
$\overline{{1+17.2%}}$ ,2012 年江苏省第三产业固定投资额 $\overline{{1+22.3%}}$ ,根据分数性质(分子大且分母小的分数大),可得第二产业固定投资额多于第三产业,正确;
(3),和差类简单计算。2013 年下半年,江苏省国有及国有控股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为 7456-3340=4116(亿元),下半年比上半年多 $4116-3340{=}776$ (亿元),错误,只有 1 个正确。
因此,选择 B 选项。
96、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74%$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现期比重计算求比重问题。
第二步,定位表格中数据,“2011 年公立医院参加诊疗人次数为 20.5 亿人次,全国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数为62.7 亿人次”。
第三步,根据比重 $=$ 部分量÷整体量,2011 年公立医院参加诊疗人次占全国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的比重为20.5
,直除首两位 32。
因此,选择 B 选项。
97、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65%$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现期倍数计算问题。第二步,定位表格材料,“2012 年全国公立医院入院人数为 11331 万人,民营医院入院人数为 1396 万人”。第三步,选项首位相同但第二位不同,分母从左向右截取前三位,可得 2012 年全国公立医院入院人数是民营医
11331院入院人数的 140 倍,直除首两位 80。因此,选择 B 选项。
98、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46%$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增长量计算-已知现期量与基期量问题。
第二步,定位柱形图材料 2008 年与 2009 年数据。
第三步,根据增长量 $=$ 现期量-基期量,2009 年增长量为 $54,9-49,0{=}5,9$ (亿人次);根据增长量 $\because$ 现期量 $\times$ 增长率÷( $1+$ 增长率), $3.9%\approx{\frac{1}{25}}$ ,利用增长量计算 $\mathrm{n+1}$ 原则,可得 。2009 年增加量比 2008年多约 $5,9-1,9=4$ (亿人次)。
因此,选择 C 选项。
99、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36%$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年均增长量计算问题。
第二步,定位柱形图全国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各年份数据。
第三步,根据年均增长量 $=$ (末期量-初期量)÷相差年份(江苏省省考年均增长类计算大多需要“翻旧账”),$\frac{68.9-49}{4}=\frac{19.9}{4}\approx5$ (亿人次)。
因此,选择 D 选项。
100、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31%$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综合分析问题,且需选出正确的项数。
第二步,(1),现期平均数-多平均数计算,定位柱状图中数据,数据取整,可得 2010—2012 年三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年平均诊疗人次为 ${\frac{58+63+69}{3}}={\frac{190}{3}}\approx63.3$ (亿人次),单位不一致,错误。
(2),简单计算-直接读数类问题,定位表格中数据可知,与 2011 年相比,2012 年全国各类医疗机构入院人数均有所增加,正确。
(3),简单计算-直接读数类问题,定位表格 2011 年、2012 年入院人数两列,可得 2011 年全国二级医院入院人数为 5567 万人,一、三级医院入院人数之和为 $3717+536<5000$ ,前者明显大于后者;2012 年,全国二级医院入院人数为 6242 万人,一、三级医院入院人数之和为 $4726+649<6000$ ,前者同样大于后者,正确。有 2 个正确。
因此,选择 C 选项。
101、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63%$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增长量比较中做差比较问题。
第二步,定位柱状图。
第三步,根据增长量 $=$ 现期量-基期量,由于量级相同,截位舍相同可得 A 选项,网民增加 $420^{-}384{=}36$ ;B 选项,$513\substack{-485=28}$ ;C 选项, $591^{-564=27}$ ;D 选项 $457^{-}420=37$ 。则全国网民增加最多的时期是 2010 年 6 月至 2010年 12 月。
因此,选择 D 选项。
102、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74%$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已知现期量与基期量的增长量计算问题。
第二步,定位柱状图和文字材料第二段,“2013 年 6 月全国网民 59056 万,2012 年 6 月 53760 万人;2013 年 6月手机网民规模同比增加 4379 万人”。
第三步,利用手机网民增长量可排除 A、D 选项;根据增长量 $=$ 现期量-基期量,全国网民为 $59056-53760\approx59100$ $-53800=5300$ (万人)。
因此,选择 C 选项。
103、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63%$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增长率计算比较问题。第二步,定位第一段,2012 年全国光缆线路长度净增 268.6 万公里,达到 1480.6 万公里。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
净增 11233.8 万户,达到 182869.8 万户。全国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同比增长 $36.7%$ (即 $\mathrm{V3=36.7%}$ )。第 三 步 , 根 据 增 长 率 $=$ 增 长 量 ÷ ( 现 期 量 - 增 长 量 ) , 分 子 、 分 母 整 体 截 位 舍 相 同 , 得$V_{1}={\frac{269}{1481-269}}={\frac{269}{1212}}>10%$ ,又因 V1 直除首位为 2, $\mathrm{V3=36,~7%}$ 。所以$\mathrm{V3>V1>V2}$ 。
因此,选择 A 选项。104、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57%$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基期比重计算问题。
第二步,定位第二段和柱状图,“2013 年 6 月农村网民达 16500 万人,同比增加 908 万人;2012 年 6 月全国网民 53760 万人”。
第三步,根据比重 $=$ 部分量÷整体量,选项中存在首位相同但第二位不同,分母从左向右截取前三位,可得 2012年 6 月,全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为 ${\frac{16500-908}{538}}={\frac{15592}{538}}\approx29%$
因此,选择 B 选项。
105、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60%$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综合分析问题,且需选出正确的项数。
第二步,(1),和差类简单计算问题,定位第二段和柱状图,2013 年 6 月城镇网民 $59056-16500=42556$ 万人,与农村网民之差不可能是 42556 万人,错误。
(2),和差类简单计算问题,定位折线图,2013 年 6 月全国互联网普及率比 2010 年 6 月提高了 12.3 个百分点(44.1%-31. $8%{=}12.3%$ ),正确。
(3),读数比较问题,定位折线图,互联网普及率每半年较前期都有所提高,正确。有 2 个正确。
因此,选择 C 选项。
文章作者 考公
上次更新 2025-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