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浙江公务员考试_行测_真题答案及解析
文章目录
2009 年浙江公务员考试《行测》卷(解析)
分类:行测/浙江 来源:粉笔
1、据提问“主旨”可知本题为中心理解题。
本段文字主要讲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
根据最后一句的问号可知该句为重点局,即发出疑问“美国社会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穷人,或如此庞大的弱势群体”,指出“美国大量弱势群体的存在”是次贷危机发生的重要原因,而该原因可引申为“收入差距扩大”,A 选项正确。
本段文字并不是探讨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B 选项错误;通过文字并不能确定次贷危机产生的“根源”,C 选项错误;D 选项在文中只是一句过渡性的文字,不是作者要阐述的重心。
故正确答案为 A。
2、据提问知该题为中心理解题。
第一句通过“对于人生、道德、审美以及社会的解释,并无绝对正确的标准答案”,引出下文的进一步解释和完善“每个时代、每个民族,都有提出问题的冲动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下文中的“恰当学术”是对上文中“提出问题的冲动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解释。最后一句为举例论证,表明学术是与不同时代的历史需求紧密相联的,即“满足这种历史需求的,便是所谓的‘恰当学术’”。
文字主要讲学术与时代的关系,C 选项正确。
A、B 选项文字中并未涉及,故排除;D 选项为干扰项,第一句的作用只是引出下文,并非文章的主旨,在文章的后面并未涉及“人生、道德、审美以及社会”,故排除。故正确答案为 C。
3、据提问知该题为中心理解题。
从文字的结构来看,材料为“提出结论——解释论证”的“总—分”结构,第一句“如果听任市场机制成为人类命运及其自然环境乃至购买力的数量和用途的唯一指导者,那将导致对社会的破坏”为该段的主旨句。
“市场机制成为唯一的指导”即市场处于“无管制”的状态,所以主旨句可以归纳为“无管制的市场将导致对社会的破坏”,A 选项正确。B、D 选项属于文章的解释阐述,而非主旨,故排除;C 选项在文中找不到,没有依据。故正确答案为 A。
4、据提问可知该题为中心理解题。
文段由“但是”表达转折关系,前三句指出社会冲突扮演了一个激发器的角色,使得调整社会关系成为可能。
最后一句“但是”转折,社会冲突究竟是否有利,取决于在什么样的问题上发生冲突,以及冲突发生的社会结构,这说明社会冲突的整合功能是需要条件的,故 B 正确。
A 项未表达出“但是”之后的意思;C、D 选项的说法在题目中找不到根据,故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 B。
5、此题为非典型的细节判断,考查文段所在位置和作用。
通过文中的关系副词“既然”、“了”、“还”可以推断出此段文字前一定围绕香格里拉展开了完整的描述,所以该文字最应该在文末。
通过“那么”、“就应该”等词,可以表达作者的感情,呼应和咏叹是文章的结尾升华部分。
故正确答案为 D。
6、根据“主要告诉”一词可知本题属于中心理解题。
文段前两句提出观点:“不抵抗主义有些偏于消极”这一观点不对。然后以设问的方式用“为什么?”引出对这一观点的原因分析。本段文字是在论证不抵抗主义是积极还是消极,从“我们要办事有成效……就不得不在可以不必的地方节省些”可以看出,不抵抗主义是积极的。
A 项,作者没有一开始就赞成不抵抗主义,而是进行了反复的论证,最后得出“不抵抗主义实际上就是积极”结论,A 项错误,排除。C 项,作者没有谈到二者的相对意义,也不涉及哲学词汇,C 项属于无关选项,排除;D 项所述是文段世界观指导下的方法论,文中没有提及方法论的层面,D 项属于过度引申,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 B。
7、据“主要观点”一词可知本题为中心理解题。
本段文字主要是作者关于“世界化”的界定,首句用“全球化”来引出下文中对“世界化”的阐述。
文中的“不仅仅……,而且还……”表明了作者的观点,世界化意味着发自民族国家社会内部的全球化,B 选项正确。
A、C 项未抓住本段的主体词“世界化”,故排除;D 为强干扰项,“世界化包括边界的联系”是文中的原话,没有问题,D 选项可以根据这句话排除,“这些过程不仅仅包括跨边界的相互联系,而且还要将内在于民族国家社会的社会与政治属性加以转化。”
故正确答案为 B。
8、本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该段文字两句话共表达了两层含义: $\textcircled{1}$ 经济学理论和经济政策的相互依存关系; $\textcircled{2}$ 经济学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应该靠科学疆城的拓展和理论的进步,靠科学分工和职业定位,而不能靠个人能力或角色转变。
很显然 D 选项与第二层意思冲突,“经济学家的能力”只是个人的能力。
A 选项可以从“经济学理论必须更面对现实”得出;B 选项为“这种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应该靠学科疆域的拓展和理论的进步,不是靠个人的能力或者角色转变”的具体阐述;C 选项为段中原话。
故正确答案为 D。
9、根据“主要意思”可知本题为中心理解题。
文段前三句介绍背景引出论题,之后用转折词“然而”引出要强调的观点,即“任何美妙的东西背后,都有并不美好的本质或起源”。后面用“谎言和实话”“网页浏览的外表和内在的差异”两个例子来对主旨句进行进一步阐述。
选择 C 项作为文段主旨句。
A、B 项属于论述论题之前的背景介绍,不是语意重点所在,排除;D 项是例子之一,是说明加强观点的作用,并非主旨,排除。故正确答案为 C。
10、据提问知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本段文字的意思是不能为了远方的目标而忽略沿路的风景,但并非不应该为目标而努力,远方目标和沿路风景并不是完全对立的。
因此 B 选项说法错误。
A 项为“赶路的人,为了远方的目标,无意留心沿路的风光”的同义转换;C 项为“你才会恍然明白,你梦想中的东西其实就藏在路上;路途上的遭遇正有你所寻觅的东西”的同义转换;从文中建议“把赶路的心态转换成散步的心态”可以看出,“要给人生留一些空闲的时间,所以 D 项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 B。
11、根据提问可知本题为中心理解题。
材料为“分总”结构,前面为客观事实的描述,然后用“所以”得出结论。
根据总结关系词“所以”可以判断,整个材料语意重点应是其后的内容,即“一个人越是被训练成官员,就越会变成不称职的政治人物”,即被训练成解决有答案的问题的官员无法成为真正优秀的政治人物,换言之,并非所有的官员都能成为政治人物,C 项正确。
AB 项均为前面客观描述的部分,不能称为文章的主旨,故排除;D 选项具有干扰性,“优异的官员”会变成“不称职的政治人物”,而非 D 中的“是”,故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 C。
12、本题考查对段落的理解。
本段前面讲“建筑是具有生命的”,并用“建筑与生命的很多共性”来进行论证,最后得出,建筑与生命一样追求的是“无限与永恒”,而这正是建筑美学的追求。
破折号引出重心,即建筑美学,下文必定会围绕建筑美学展开阐述,B 选项正确。
根据本段文字各句之间的联系,表明了作者的写作重心在建筑美学,A 选项不符合题意;本段文字显然不是一段总结性的文字,D 选项不符合题意;引出主题后要围绕主题展开写作,但内容并不能判断出一定是建筑美学的历史渊源,因此排除 C 项。
故正确答案为 B。
13、本题考查成语的使用。
C 项中“洛阳纸贵”形容著作广泛流传,风行一时,用来形容《品三国》受欢迎之热烈程度很合适,符合本句语境。
A 项中“脱颖而出”形容本领全部显露出来,也指工作时,通过努力超人一等,多用来指人,句中用来指“企业”不合适;B 项中“感同身受”指虽未亲身经历,但感受就同亲身经历过一样,也泛指给别人带来麻烦,自己也能亲身感受到,多用来形容心情,“刺激”无法感同身受;D 项中“目无全牛”比喻技术娴熟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易误作缺乏整体观念。
故正确答案为 C。
14、此题考查病句辨析的能力。
A 项中“下月中旬前后”词语范围模糊重复;B 选项属于偷换主语,前半句主语为“市民卡”,后半句“还可享受其他各类公共服务”的主语则变为“市民”;C 选项属于搭配不当,应改为“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或“以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故正确答案为 D。
15、本题考查实词形象色彩的辨析与填空。
第二空,“深深浅浅”体现的是层次感,而“零零碎碎”表现的是一种细碎。
由“挂在葡萄藤上的旧式风灯”以及“将……照得……”可知是表现葡萄叶在光线的照射下呈现出的样子,在光照下物体会有明暗深浅的不同,光照不能使物体变得零零碎碎,所以应选“深深浅浅”。
第一空,“斑斑驳驳”是强调的是不同颜色的掺杂,或颜色深浅不一;“重重叠叠”给人的直观感觉则是立体性的,体现的是一种错落有致的层次感。
由“密密实实的巴掌似葡萄叶”可知葡萄叶多而密,所以第一空应选“重重叠叠”。
故正确答案为 B。
16、本题考查实词填空。
第一空,“闪电”有形容速度快、突然之意,“雷击”有形容强度大、彻底之意。
根据下文中的“脱胎换骨”可知强调的是变化强度大,故用“雷击”。
第二空,阮籍驾车行走,不太可能是“长亭古道”,且“夕阳衰草”与“黄昏时分”相对应,更能营造出悲凉沉郁的氛围,放在语境中更合适。
故正确答案为 B。
17、本题考察成语的辨析填空。
第一空,“强驽之末”比喻很强的力量已经微弱,从文中“聪明达到极顶处”、“退而守愚藏拙”可知,并非是聪明达到极顶处就不再聪明,因而不宜用“强驽之末”,该情形是由于过于聪明造成的,故“聪明之害”符合文意。
第二空,对应前后句,前句“为”与“不为”无别,后句为“不为以养吾生”,根据对应关系,第二空应该填入关于“为”的词语,故选“为而无效”。
故正确答案为 D。
18、本题考查近义实词的辨析填空,难度较大。
第二空,根据短时间内发生了“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显然不可能是“熏陶”“影响”这些渐进复化的结果,且“烟片战争”和“甲午海战”都有外国的侵略性,所以不能说熏陶和影响,故排除 C、D选项。
第一空,在 A、B 中选择,“中国农耕文明”显然并没有“消亡”,“式微”原指天将黄昏,现指事物由兴盛而衰落,用在此处合适,故排除 B 选项。
故正确答案为 A。
19、本题主要考查近义成语的辨析填空。
根据语意,“讲史”与“二十四史”相比,前者读的人比较多,而要读完后者需要“有本事、有耐心”,读完的人不会很多,易得知空格处的词语应为形容数量少的成语。
A 项“寥若星辰”意思是稀少得好像早晨的星星,指为数极少,用在此处合适。
B 项“历历可数”指可以清楚地一个个或一件件的数清楚,一般适用于物,用来指人不合适;C项“孤鸾寡鹤”指失去配偶的男子或女子,不合语意;D 项“光前绝后”比喻事情做得干净利落,不留痕迹,不合语意。
故正确答案为 A。
20、本题考查近义实词的辨析填空。
第二个,“诱导”指劝诱引导,“诱发”是诱导启发,诱导的一般宾语为从句,诱发的宾语一般为名词,且“诱发”更能体现出观众“正义感”“神圣性”被激发的自主性和自觉性,故选“诱发”,排除 A、C 项,在 B、D 中进行选择。
第一空,“纯洁”意为干净利索,“纯粹”是纯而单一,不复杂,根据转折词“却”可知第一个空格与“热烈戏剧性”构成相反语意关系,强调的是单一、不复杂,不多变,所以选择“纯粹”。
故正确答案为 B。
21、本题考查近义实词的辨析填空。
根据语境,空格处的词语应为作者对上面描述的各种情形的态度,从作者的用语“面目全非”“任意生造”等可知作者对这些情况的发生很吃惊,是作者没有预料到的。
D 选项正确,“愕然”形容吃惊的样子。
A 选项“悚然”指害怕的样子;B 选项“惘然”指失意的样子;C 选项“悻然”指怨恨愤怒的样子。
故正确答案为 D。
22、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填空。
空格处的词语用来形容“把作品写到生命上”带给人的感受。
A 项“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触动很大,用在此处合适,突出了“文字与生命结合”所带给读者心灵上的触动。
B 项“动人心魄”指激动人心,非常动人,此处不能说“令人动人心魄”,排除;C 项“胆战心惊”形容十分害怕;D 项“触目惊心”指看见某种严重情况而内心震惊,形容事态严重,引起轰动;C、D 项都有都有害怕之意,用在文段中显然不合适。
故正确答案为 A。
23、本题考查近义实词的辨析填空。
第一空,应选“适用”,即适合使用,任何一种规则体系都需要加以变化才适合使用。
A 项“实施”主要用于具体措施,而不是“体系”;B 项“调适”是调整使适应,与文段的“不能够不加变化”有所重复。排除 A、B 项。
第二空,“维系”意为维持并联系,使不涣散,与“社会的错综复杂”搭配更合适。C 项中“维持”是继续存在下去,与“维系”相比少了“联系”之意,未能体现出“错综复杂社会”的维持之难,所以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 D。
24、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填空。
第一个空,“神乎其神”指神秘奇妙到了极点,形容非常奇妙神秘;“不可思议”指不可想象,难以理解,含有神秘奥妙之意。两者相比,“不可思议”更适合用来形容梦境,且体现了梦境与现实的对照之意,第一空用“不可思议”。
第二个空,“引人入胜”是指引人进入佳境,现多用来指风景或文艺作品特别吸引人,用在此处不合适;“身临其境”指亲自到了那个境地。这里指人对梦的感觉,“身临其境”指的是“人进入到了梦境中”,与前面“醒来”形成对照,所以选“身临其境”。
故正确答案为 B。
25、本题考查近义实词的语境填空。
第一空,“贯穿”指穿过、连通,与人的“身心”搭配不当。“渗透”体现了“真正的友谊”所带来的内心感触,使人愉快,所以选“渗透”,排除 A、B 项。
第二空,“劝导”意为规劝开导,与前面的“说教式”相对应,符合语境。“指导”意为指示教导,指点引导,“内心的感受”无法指导,故排除。“诱导”指劝诱教导,引导,一般为采用某种方式来引导,而不是直接的引导,根据前文的“说教式”可知语境为直接的“劝导”而非间接的“诱导”,所以选“劝导”。
故正确答案为 D。
26、本题考查实词的辨析填空。
第一空,与河道搭配的谓语应为“决堤”,“崩溃”常指政治、经济、军事等或人的精神,故第一空填“决堤”,B、C 项不选。
第二空,从鼻山眼水中来看出一个人“一生的风光”是需要探索的,无法直接“领略”出,排除 B项;“预测”指预先测定或推测,从语境中可以看出,“一生的风光”为从一个人的脸上观察所得到的,即这个人已经经历过的“风光”,而不是预测未来的“风光”,故排除“预测”,排除 D 项;“窥视”意为偷看,多为贬义,不合语意,排除 C 项;“窥探”指观察探索,有深入挖掘之意,且与“风光”搭配合适,A 项符合句意。
故正确答案为 A。
27、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填空。
空格处前边的语境“不是东风压倒西风,便是西风压倒东风”是对空格处的解释,说明:学术与思想相互对立,且只能有一个存在。
C“势不两立”指两种事物不能同时存在,互相敌对,与前文表述一致,正确。
A“非此即彼”:非:不是;此:这个;即:便是;彼:那个。在两者之间必取其一的选择,并没有体现两者不能共存的关系,故不符文意; D“此消彼长” 意为我方削弱了,相对比起来,就会感觉对方的力量增长了,也没体现二者的对立关系。
故正确答案为 C。
28、本题考查实词的语境填空。
难度很高,命题点在于选择最符合语境的实词填空。
第一个空,根据表述可知符合文意的应该是“开放”一词,即兼容并蓄,没有主观色彩和偏见。
其中 A、C 项“客观”和“中立”均不能体现司马迁的“心胸开阔”,“宽容”不能用来形容态度,故排除。
再根据文中表述“司马迁笔下的孔子是个人,而不是个圣人”体现了他虽然崇敬,但不“盲从”的态度。
第二个空,A 项“虔诚”指恭敬而有诚意,多指宗教信仰,从上文中的“尊崇”可知并非不“虔诚”,故排除;C 项“狭隘”一般用来指“心胸”,用来指人不合适,故排除;D 项“狂热”指有极度热情的,不合语境,故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 B。
29、本题考查成语的语境填空。
第一空,根据下文可知屠格涅夫的态度比较温和。“不屑一顾”意为认为不值得一看,形容极端轻视;“嗤之以鼻”指用鼻子吭声冷笑,表示轻蔑。二者态度都过于不温和,故排除 A、D 项。“心怀不敬”指心里对某人不恭敬。但是文段已经指出,屠格涅夫借批评作品里的人物批评了莎士比亚的巨作,因此已经不仅是心里的不敬,而且已经表露出来了,故排除 C 项。“颇有微词”意为对某人或某事不很满意,有不少隐瞒地批评。这正是屠格涅夫对莎士比亚的态度,所以第一空选“颇有微词”。
第二空,托尔斯泰态度非常鲜明地对莎士比亚进行抨击,认为其“一无是处”,意为没有一点儿对的或好的地方。故 B 项正确。“体无完肤”指全身的皮肤没有一块好的,形容遍体都是伤;也比喻理由全部被驳倒,或被批评、责骂得很厉害。“一塌糊涂”形容混乱或败坏到了不可收拾的程度。
故正确答案为 B。
30、本题考查近义实词的辨析填空。
第一空,A 项“踌躇”形容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重在突出“犹豫”;B 项“彷徨”指犹豫不决,且没有方向,不合语境;C 项“犹疑”突出“犹豫”之意;D 项“徘徊”意为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事物在某一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文段体现的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来回变化,A、B、C 项均在体现“犹豫”,不合语境,只有“徘徊”具有在某个范围内变化的意思。
第二空,“穿梭”指像织布的梭子来回活动,形容来往频繁,能体现出他白天出入各大街小巷的忙碌感;“游走”有“不安分、不安稳”之意。
故正确答案为 D。
31、解析 1:把本题当做二级等比数列。
1观察得到的二级数列很容易能看出它是一个以 $\overline{{\stackrel{\ldots}{=}}}$ 为公比的等比数列,由规律可推知答案为 A选项。
故正确答案为 A。
解析 2:把本题当作做和递推数列。相邻两项加和的一半为数列的下一项,故原数列的下一项为 $(12+10)\div2=11$ ,从而推知答案为 A 选项。故正确答案为 A。
32、本题为奇偶较差数列
奇数项: 为立方数列
偶数项: 根号下为等差数列因此括号内应为 。
故正确答案为 D。
33、本题为 2 倍递推数列,依次 进行修正。具体规律为: , ,$29\times2+1=59$ , $59\times2-1=117$ ,因此原数列下一项为: $117\times2+1=235$ 。故正确答案为 B。34、原数列本身为质数数列的反向排列,括号内应该为 19。故正确答案为 C。
35、本题为递推数列。递推规律为:数列相邻两项前项加上后项的一半得到数列的下一项。具体规律为: $22+36\div2=40$ , $36+40\div2=56$ , $40+56=2=68$ ,因此原数列的下一项为:$56+68\div2=90$ 。
故正确答案为 C。
36、
因此原数列的下一项为: 。
故正确答案为 D。
37、本题为四级平方数列。
为平方数
因此原数列的下一项为 239。
故正确答案为 A。38、原数列: ;
变指数数列: ;
修正项: 。
因此原数列下一项为 。
故正确答案为 D。
39、本题是典型的分数数列。这里对分子通分,原数列变为: 、 、 、 、 、( ),分母列为二级等差数列。
为等差数列
因此原数列的下一项为 ${\frac{2}{48}}={\frac{1}{24}}.$ 。
故正确答案为 C。
40、解析 1:
原数列: ;基础数列一:基础数列二: 。故原数列下一项为 。
解析 2:
2 倍递推,用二级等差数列修正。具体规律为 $\bf{s}\times2+2=\bf{s}$ , $8\times2+1=17$ $32\times2-7=57$ ,其中 、 、 $^{-2}$ 、 $-7$ 为二级等差数列,其下一项为 ,所以原数列下一项为$57\times2-14=100_{\circ}$
故正确答案为 B。
41、解析一:
根据题意得: $a b={\frac{3}{4}},a+b=2$ ,又知 $a>b$ ,联立解得 ${a}={\frac{3}{2}},{b}={\frac{1}{2}}$ ,因此 $\textstyle{\frac{a}{b}}=3$
解析二:
根据题目两式及韦达定理,可知 和 是二次方程: $x^{2}-2x+{\frac{3}{4}}=0$ 的两个根,即 $a={\frac{3}{2}},b={\frac{1}{2}},$ 。
故正确答案为 A。
42、由 $a\div b\div c=2$ , $a\div b-c=12$ ,将 $a\div b$ 看成一个整体,据此可求得: $a\div b{=}24,c{=}12$ 。又知 $a-b{=}45$ ,联立可求得: $a=45,b=2$ ,因此 $a+b{=}50$ 。
故正确答案为 A。
43、 $14.84\times[\frac{13}{7}\div(3\frac{6}{7}-14\frac{2}{7}x)]=7.42$ $\Rightarrow\frac{13}{7}\div(3\frac{6}{7}-14\frac{2}{7}x)=\frac{1}{2}$
${\begin{array}{r l}&{\Rightarrow{\cfrac{27}{7}}-{\cfrac{100}{7}}x={\cfrac{26}{7}}}\ &{\Rightarrow100x=1}\ &{\Rightarrow x=0.01}\end{array}}$ 故正确答案为 D。
44、本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2008 年是闰年,共 366 天,星期的周期为 7,因此用 366 除以7 商 52 余 2,因此 2009 年元旦的星期数应往后移 2 天,即星期四。故正确答案为 C。
45、根据三角形的基本性质“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对所要求的三角形进行分类枚举计数。
当三角形三边相同时(等边):5 种;
当三角形三边相同时(等腰):相同边长的长度→可取第三边长度, ; ;; ; 。共 18 种;
当三边均不相同时:最短边长的长度→可取第三边长度, ; ; ;; ; 。合计 9 种。因此共 $5+8+9=32$ 种。故正确答案为 D。
46、设水流速度为 千米/小时,轮船速度为 $y$ 千米/小时,根据题意可知,逆流轮船用了 20 小时,顺流轮船用了 15 小时,因此有: $\Sigma[\Im(y-x)=720$ , $15(y+x)=720$ ,联立解得 $x=6$ ,所以帆船往返两港要的时间为: ${\frac{720}{24+6}}+{\frac{720}{24-6}}=24+40=64{}$
故正确答案为 C。
47、解析 1:
设大瓶有 个,则小瓶有 $(5\bar{z}-x)$ 个,根据题意得: $5x+(52-x)=100$ ,解得 $x=1\div$ , $52-x=40$ ,因此小瓶比大瓶多: $40-12=28$ ,故选择 B 选项。
解析 2:
假设 52 个瓶子都是小瓶,总共能装 $52\times1=52$ 千克水,而现在实际总共装了 100 千克水,多装了: $\mathrm{100-52=48}$ ,每个大瓶比小瓶多装: $5-1=4$ ,所以大瓶有: $\mathrm{\frac{48}{4}=12}$ ,因此小瓶有:$52-12=40$ ,因此小瓶比大瓶多: $40-12=28$ 。
故正确答案为 B。
48、本题考察面积的两种不同表达式形式之间的转化。
首先梯形根据梯形的面积公式 $S={\frac{1}{2}}\times(B C+A D)\times A E,$
其次梯形 $.A B C D$ 可划分为 $\Delta A D C\cong\mathbb{F}\mathbb{H}\xrightarrow{\mathbb{A}}A B C$ 两块,于是又可得面积表示为 $S=\frac{1}{2}\times A C\times B D$ 于是得到方程 $\frac{1}{2}\times(3+\frac{1}{2})\times A E{=}\frac{1}{2}\times2\frac{4}{5}\times2.1,\frac{69}{999}A E{=}\frac{42}{25}$ 。
故正确答案为 C。
49、将 6 个硬币抽象成一个 6 位二进制数字,假设硬币正面朝上时记为 0,硬币反面朝上时记为 1,因此原问题转化成每次改变 5 位数字,最少经过几次可以将 000000 变为 111111 的问题,按照顺序改变,第几次改变就让第几个不变,过程为:
开始 0 $\cdot000000\rightarrow$ 变 1 次:011111 $^{\rightarrow2}$ :110000→3:000111 $\rightarrow$ 4:111100 $\rightarrow$ 5:000001 ${\tt\to}6$ :111111,因此总共需要 6 次。
故正确答案为 B。
相关知识点:
硬币翻转问题有以下的规律:当硬币枚数是偶数,每次翻转的个数比硬币枚数少 1 的时候,只需要经过与硬币枚数相同次翻转即可以将硬币完全翻转过来;如果硬币的枚数是奇数个,那么就陷入奇偶互质的死循环,将不能使硬币全部翻转过来。
50、解析 1:
7 个空瓶换 1 瓶啤酒可表示为: $=1$ 空瓶 $+1$ ,可推知: $=1$ ,假设最少要买 瓶,则有: $x+[\frac{x}{\bar{\ell}}]=347$ ,将各选项代入知选项 B 中的 298 使得上述方程成立。
备注:此处的 $[\frac{x}{5}$ 表示取 $0$ 的整数部分。
解析 2:
根据 7 瓶换 1 瓶可知,张先生喝的 347 瓶啤酒中,能被 7 整除的数值就是换购的。$347=7\times49+4$ ,因此知道一共有 49 瓶是换购的,而另外的 $347-49=298$ 瓶是张先生花钱购买的。
故正确答案为 B。
51、染色问题,对各个区域依次染色即可。
先考虑第 3 个区域,有 4 种选法;
再依次考虑第 1、2、4 个区域,颜色选法分别为 3、2、3。
总的染色方法数为: $4\times3\times2\times3=72$ 种。
故正确答案为 B。
备注:染色问题的解答办法就是分步完成,直接相乘即可。为了避免在染色的过程中出现讨论的情形,一般从相邻区域最多的那个区域入手开始染色。
52、两颗都是牛奶味的糖只有一种情况,而其中至少一颗是牛奶味的糖共有 5 种情况:(牛奶味 1、苹果味),(牛奶味 1、巧克力味),(牛奶味 2、苹果味),(牛奶味 2、巧克力味),
1(牛奶味 1、牛奶味 2),特别注意这里没有顺序要求,是组合。因此概率为 。故正确答案为 C。53、通过观察大长方形的上下两边,可见小长方形的长宽比为 ,则设小长方形的长宽分
别为 $-3\pi$ 、 ,根据题意得, $3x\times4+2x\times5=88$ ,解得 $x=4$ ,因此大长方形长为: $3x\times2=24$ ,
宽为: $3x+2x=20$ ,则大长方形的面积为: $24\times20=480$ 。故正确答案为 C。
54、通过分析题目注意到连接正方形四边中点得到的新正方形面积是原正方形的一半。因此第二个正方形是第一个正方形的一半,如此下去,第六个正方形的面积是第一个正方形的 。于是第六个正方形的面积为 $80\times80\times(\frac{1}{2})^{5}=200$ 故正确答案为 C。
55、设选修甲课程的为集合 A,选修乙课程的为集合 B,选修丙课程的为集合 C,根据三集合容斥原理公式: $A\cup B\cup C=A+B+C-A\cap B-A\cap C-B\cap C+A\cap B\cap C$ ,可得,即至少选一门课的有 48 人,因此三门课程均未选的有: $50-48=2$ 。
故正确答案为 B。
56、元素组成凌乱,考查数数。
本题为数面(封闭空间),已知图形的面数分别为 2、3、4、5,接下来的图形应该有 6 个面,
通过分析,选项中面的数量分别是 7、6、4、5 。只有 B 项中图形符合。故正确答案为 B。57、本题为数直线,已知图形直线数均为 12,选项中有 12 条直线的只有 D。故正确答案为 D。58、元素组成相同,考察位置规律。已知图形中,第一个图形中小黑色方块依次沿着边框顺时针移动 2、3、4、5 个,依次得到
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个图形,通过分析,符合规律的只有 A 项中的图形。故正确答案为 A。59、元素组成凌乱,图形中交点明显,本题考察数交点,题干所给图形的分别是 3、4、5、6、
7。故正确答案为 A60、元素组成相同,考察位置规律。
局部位置的变化,通过分析已知图形发现,五角星都出现在表格的对角线上,三角形都出现在表格的边上,而选项中符合该规律的只有 D 项中的图形。
故正确答案为 D。
61、本题为元素换算。
令第一个图和第三个图等价可得 1 个正方形 $=4$ 个三角形,再令第三个图和第四个图等价可得 1 个圆 $=5$ 个三角形,将两个关系代入已知图形中可发现,每组图形均可等价为 22 个三角形。故正确答案为 B。
62、元素组成相似,综合考察元素周边和位置规律。
本题为平移题。事实上每行均为四个图,其中最右边一图隐藏不见。第一行最右隐藏的为全黑正方形,第二行最右隐藏的为全白圆圈,隐藏的图在下一行中从左边出现。每行图形依次从左到右移动得到下一行图形,第一行到第二行在移动过程中同时伴随颜色(条纹、全黑、全白、黑白)变化,也是从左到右加快一格。第二行到第三行图形移动,但颜色不变,通过分析,符合该规律的只有 D 项中图形。
故正确答案为 D。
63、元素组成相同,考察其位置关系,先考虑每个图形两个线段所成的角度。每一行都有一个平行,一个直角,一个钝角,由此可知在 B 和 D 中选择。又发现已知图形每一行都有一个图形中的两个线段相接,由此排除 D。
故正确答案为 B。
64、解析 1:
本题为元素换算。通过分析可知,1 个网格方块 $^{=2}$ 个空白方块,且有每行前两个图形的方块之和等于第三个图形的方块,将换算关系代入每行已知图形可得关系,第一行为: $2+3=5$ ,第二行为: $4+2=6$ ,第三行为: $4+3=7$ ,只有 C 项中图形符合。
故正确答案为 C。
解析 2:
从每行来看,前两个图形的直线数之和等于第三个图形的直线数,问号处应有 28 条直线。
故正确答案为 C。
65、元素组成相似,元素叠加。以行为单位。每一行前两个图叠加后去同存异形成第三个图形,通过分析,只有 B 项中图形符合该规律,故正确答案为 B。
66、第一步:判断题干词语间逻辑关系。
题干两词是反义词。
第二步:判断选项词语间逻辑关系。
A 项中,“忠诚”的反义词应该是“背叛”;
B 项中,“聪明”的反义词应该是“愚昧”;
C 项与题干逻辑关系相同,“敏捷”和“迟钝”是一组反义词;
D 项中,“团结”与“勾当”无明显逻辑关系。
故正确答案为 C。
67、第一步:判断题干词语间逻辑关系。
题干两词是对应关系,且是人物和历史典故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第二步:判断选项词语间逻辑关系。
A 中“暗度陈仓”与张良、韩信有关,而与“萧何”无关;
B 中“不入虎穴,不得虎子”语出《后汉书,班超传》,是“班超”而非“班固”之言;
C 中“才高八斗”形容“曹植”而非“曹丕”;
D 中“纸上谈兵”正是来源于“赵括”的故事,与题干相同逻辑关系的即为 D。
故正确答案为 D。68、第一步:判断题干词语间逻辑关系。
题干两词是对应关系,且是宾语和动词能构成动宾结构关系的对应关系。
第二步:判断选项词语间逻辑关系。A 与题干逻辑关系相同,构成动宾关系;
B 是对应关系但不能构成动宾结构关系;
C 为包容关系;
D 是对应关系但不能构成动宾结构关系。
故正确答案为 A。
69、第一步:判断题干词语间逻辑关系。
题干两词是近义词,“班门弄斧”和“布鼓擂门”都指比喻在能手面前卖弄本领。
第二步:判断选项词语间逻辑关系。
A 中“曲高和寡”意思为曲调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就少。旧指知音难得。现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了解的人很少。“雅俗共赏”意思为形容某些文艺作品既优美,又通俗,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够欣赏;
B 与题干逻辑关系相同。“囫囵吞枣”和“不求其解”都表示读书停留于表面,缺乏真实的理解;C 中“爱不释手”意思为喜爱得舍不得放手。“弃如敝屣”意思为像扔破鞋一样扔掉。比喻毫不可惜地扔掉或抛弃;D 中“投鼠忌器”意思为想用东西打老鼠,又怕打坏了近旁的器物。比喻做事有顾忌,不敢放手干。“声名狼藉”意思为名声败坏到了极点。
明显 A、C、D 中两成语的意思差别很大。
故正确答案为 B。
70、第一步:判断题干词语间逻辑关系。
题干两词是对应关系,且是自然现象与心情一一对应关系。
第二步:判断选项词语间逻辑关系。
与题干相同逻辑关系的即为 C。
A 和 B 中没有自然现象,D 中“滂沱”和“盛怒”虽然分别是自然现象和心情,但是它们之间没有对应关系。
故正确答案为 C。
71、第一步:判断题干词语间逻辑关系。
题干两词是关系对应关系,且是颜色和寓意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第二步:判断选项词语间逻辑关系。
与题干相同逻辑关系的即为 B,颜色与寓意对应;
A 中“黑色”应该代表“凝重”;C 中“白色”应该代表“纯洁”;D 中“红色”应该代表“热情”。
故正确答案为 B。72、第一步:判断题干词语间逻辑关系。
题干两词是关系因果关系,且必然因果关系,要想有前一个词,就一定有后一个词。
第二步:判断选项词语间逻辑关系。
与题干相同逻辑关系的即为 C;
A、B 和 D 均是或者因果关系,同时 D 项它前者是因,后者是果。
艺术来源于生活,梦境产生于大脑。
故正确答案为 C。
73、第一步:判断题干词语间逻辑关系。
题干两词是反义词,“锋芒毕露”意思为锐气和才华全都显露出来,多指人好表现自己。“韬光养晦”意思为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明显两词互为反义词。
第二步:判断选项词语间逻辑关系。A 中“莫衷一是”意思是不能决定哪个是对的。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见仁见智”意
思是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B 中“隔靴搔痒”意思是比喻说话作文不中肯,不贴切,没有抓住要点。或做事没有抓住关键。
“雾里看花”意思是原形容年老视力差,看东西模糊,后也比喻看事情不真切;C 项与题干逻辑关系相同。“循规蹈矩”意思为原指遵守规矩,不敢违反。现也指拘守旧准则,
不敢稍做变动。“离经叛道”原指违反封建统治阶级所尊奉的经典和教条。现泛指背离占主导地位
的理论或学说。很容易发现两词为反义词;D 中“安土重迁”意思是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随遇而安”意思是指能顺应环境,在任
何境遇中都能满足。明显 A、B、D 中两成语之间不存在反义关系。故正确答案为 C。74、第一步:判断题干词语间逻辑关系。题干两词是对应关系,且是比喻词和关系词的对应关系,前者能够形容后者的对应关系。第二步:判断选项词语间逻辑关系。A 与题干逻辑关系相同;B 中“相敬如宾”应该是形容“夫妻”关系;C 中“年谊世好”应该是形容“世交”关系;D 中“医生”是一种职业,不是描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词,因此 D 错。故正确答案为 A。75、第一步:判断题干词语间逻辑关系。题干两词是对应关系,且是名言警句和作者间的对应关系。第二步:判断选项词语间逻辑关系。A 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自杜甫的《蜀相》;
B 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柳永的《蝶恋花》;
C 中“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出自白居易的《长恨歌》,与题干逻辑关系相同;
D 中“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出自赵翼的《论诗》。
故正确答案为 C。76、第一步:抓住定义中的关键词。
关键词包括“同一个时刻”,“注意分配”,“过滤和筛选”。
第二步:逐一判断选项。A 中听众听讲座忽视闪电雷鸣,C 中观众忽视跑龙套的周星驰,D 中来宾把目光投向新郎新
娘,三种情况均符合关键词,都属于鸡尾酒会效应;B 中主人公并没有对注意力进行分配,相反,他引导了别人的注意力,不符合关键词“注意分
配”,因此不属于鸡尾酒会效应。故正确答案为 B。77、第一步:抓住定义中的关键词。关键词包括“适度的意识状态”,“内在刺激”。第二步:逐一判断选项。A 中“看韩剧”属于对外界环境的反应,不符合关键词“内在刺激”,因此不属于白日梦现象;
B 中“做梦”属于无意识的状态,不符合关键词“适度的意识状态”,因此不属于白日梦现象;
C 中“精神分裂症”也是无意识,不符合关键词“适度的意识状态”,因此不属于白日梦现象;
D 中描述现象符合关键词,属于白日梦现象。
故正确答案为 D。78、第一步:抓住定义中的关键词。
关键词包括“包藏于他物之中”,“所有人不明”,“有主物”。
第二步:逐一判断选项。A 中老李埋藏的包是所有人明确的物,不符合关键词“所有人不明”,因此不属于埋藏物;
B 中公交车上的皮包容易从外部发现,不符合关键词“包藏于他物之中”,因此不属于埋藏物;
C 中的铁锨埋藏在地下,所有人不明,符合关键词,属于埋藏物;
D 中废弃的电脑属于无主物,也没有包藏在他物中,因此不属于埋藏物。
故正确答案为 C。79、第一步:抓住定义中的关键词。
关键词包括“积累优势”,“更大成功和进步”。
第二步:逐一判断选项。A、B、C 中所描述的都符合关键词,均属于马太效应;
D 中陈经理买股票连中并不是一种“积累优势”,因此不属于马太效应。
故正确答案为 D。
80、第一步:抓住定义中的关键词。
关键词包括“自我强迫”,“自我反强迫”,“毫无意义且不合理”,“反复出现”。
第二步:逐一判断选项。
A 中的模特保持身材苗条的目的是合理且有意义的,不符合关键词“毫无意义且不合理”,同时
并没有反强迫,因此不属于强迫症;B 中的为了考上好大学同样是合理且有意义的,不符合关键词“毫无意义且不合理”,同时并没
有反强迫,因此也不属于强迫症;C 中行为符合关键词,因此属于强迫症;D 中反复思考不能入眠,该行为既没有自我强迫,也没有自我反强迫,因此不属于强迫症。故正确答案为 C。
81、第一步:分析题干信息。
条件:青春中学的一些数学老师与取得了硕士学位的关系。
结论:青春中学的有些男教师与取得了硕士学位的关系。
第二步:根据三段论特点得到以下步骤,直接得出结论。
1 在条件和结论不同的对象间搭桥,即在数学老师和男教师间搭桥;
2 搭桥的方向:由条件的对象指向结论的对象,即由数学老师推出男教师;
3 该表达必须是充分的表达,即所有数学老师都是男教师。
第三步:分析选项得出答案。
通过分析,只有 A 中的说法恰是第二步的结论。
故正确答案为 A。
82、第一步:找到论点和论据。
论点:和去年相比,今年我市市区的道路通行有明显改善。
论据:该部门负责人认为,这是由于我市聘用了大量的交通协管员。
第二步:判断削弱方式。
提问指出是削弱该负责人的结论,而该负责人的结论是题干的论据,因此本题削弱论据,即削弱原因。
第三步:逐一判断选项。
A、C、D 都指明论点的成立可能有另外的原因,属于他因削弱;
B 提到的成本与道路通行改善无关,所以属无关选项。
故正确答案为 B。
83、第一步:抓住题干中的关键句。
本题关键句为“这也是许多刚果人的结局,不死在枪林弹雨中,也会死在各种各样的疾病中。”
第二步:综合分析判断选出答案。
本题侧重于言语理解,通过阅读题干,重点结合关键句,可以知道作者认为死亡似乎已经成为刚果人命中注定的结局,面对这种无奈的结局,任何有同情心的人必然产生悲悯的感觉,因此作者对于男子的死亡怀有悲悯的情绪,而不是谴责和愤怒,当然也不是淡漠。
故正确答案为 B。
84、第一步:抓住每句话中的对象及其关系。
第一句说明道德被说成圣人立法很大程度上背离道德,第二句说明封建伦理中极力宣扬的“道德”是“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中的不道德,第三句在道德的阶级性下的成为意识形态的道德实际是伪道德。
第二步:逐一判断选项的正确。
A 项:通过分析可知,本段文字论述对象是道德的阶级性。从第一句话可以得知,作者不同意道德是圣人立法的提法,因此 A 项符合作者原意;B、D 项:由第二三句话可知 B、D 也可由原文推论出来。而文中引用恩格斯的话是只为了佐证封建社会道德的阶级性,作者并没有对封建社会没有爱情的婚姻是否悲惨以及是否是道德造成的精神桎梏进行评价,因此该项不符合作者原意。
故正确答案为 C。
85、第一步:抓住题干中的关键句。
本题的关键句为“如果你信任别人,你就不能要求别人是清白的。信任是没有理由和前提的事情。”
第二步:逐一判断选项的正确。
A 项根据题干“信任是没有理由和前提的事情”,可以推测作者对于信任的看法是,信任跟事实真相没有关系,而是信任对方的信任本身,因此 A 项不符合题干意思;B 项的回报在题干中没有涉及,属于无关项;C 项题干中并没有比较对他人的信任与对上帝的信任之间的区别,因此 C 项错误;D 项正是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故正确答案为 D。
86、第一步:抓住每句话中的对象及其关系。
第一句强调宗教是一种内心的本能或气质,第二句说明宗教解释为“独立地、不借助感觉和理性”而领悟“无限”的才能更好,第三句说明宗教站在“无限”上就一劳永逸地摆脱了科学知识的“纠缠”,第四句说明科学知识始终是“有限”的。
第二步:逐一判断选项的正确。
作者把麦克斯关于“无限”的观点与宗教的本质联系在一起。
A 中领悟“无限”的才能是宗教具有的而不是麦克斯本人的,因此 A 错;B 是迷惑项,文中“未被科学知识体系说明过其原因的经验事实”并不表明“世界永远是不可知的”,所给信息并未从认识论的角度对宗教进行说明,因此也是错误项;C 项正是作者对麦克斯宗教理论成就的精确概括,可以由原文推测出来,因此 C 正确;D 项作者解释麦克斯的理论是无限与宗教的关系,虽谈到科学发展的有限性,但这是从麦克斯理论的角度来看问题的,并不代表作者赞同,因此 D 错。
故正确答案为 C。
87、第一步:找到论点和论据。
本题论点是美声民族等唱法正逐渐被时代所淘汰,论据是 80 后和 90 后的年轻人更喜欢通俗唱法的歌曲,而对美声、民族等唱法不感兴趣。
第二步:判断削弱方式。
本题论点与论据间存在因果关系,所以需削弱论点。
第三步:逐一判断选项的作用。
C 项从侧面加强了结论,首先予以排除;
A 项中的“中年人”和 B 项中的“年轻人”仅仅从一个方面对原有结论进行反驳;
D 项中从趋势出发进行反驳,可见其力度最强。
故正确答案为 D。
88、第一步:找到论点和论据。
论点:足球运动能锻炼身体,增进身体健康;
论据:相比那些不踢足球的大学生,经常踢足球的大学生的身体普遍健康些。
第二步:判断削弱方式。
本题论点与论据间存在因果关系,所以需削弱论点。
第三步:逐一判断选项的作用。
A 中踢足球是出于兴趣爱好,C 中足球运动的危险性,均与足球运动能锻炼身体无关,属无关选项;B 中说明先有身体好,后有参加运动,所以是因果倒置,通过对推出结论的前提是否有效削弱论点;D 中长跑比踢足球更能锻炼身体,虽然长跑更好,但是题干中的大学生实际中并不见得参加长跑,所以这只是个理论选项。
故正确答案为 B。
89、第一步:找到论点和论据。
论点:政府对能源利用方面的管制是多余的,市场完全可以自行调节能源的供需矛盾。
论据:如果能源真的紧张,那么反映在市场上,能源价格自然会上涨,而能源价格的上涨,一方面会因为使用成本提高而使得人们减少对能源的使用,另一方面因为利润增加使得能源供应商增加供给。
第二步:判断削弱方式。
本题论点与论据间存在因果关系,所以需削弱论点。
第三步:逐一判断选项的作用。
A 中能源价格上涨使得人们使用节能产品是市场调节的结果,是加强论点;B 中抗议政府在能源管理方面无所作为与管制是多余的无关,属无关选项;C 中能源价格降低后使得人们使用更多的能源也是市场调节的结果,是加强论点;D 项指出人们对能源的需求缺乏弹性,必然会导致市场失灵,即市场不能通过自身运行来调节能源的供需矛盾,因此有力的反驳了题干的论据,从而直接削弱论点。故正确答案为 D。
90、第一步:找突破口。
本题突破口是每个人都只猜对了一半,并且每盒都有一个人猜对。第一个盒子只有丙进行了猜测,因此肯定是正确的,即第一盒是红的,那么丙的另半句就是错的,即第五盒不是白的。
第二步:由突破口继续往下推导。
突破口得到第一盒是红的,第五盒不是白的。断定第五盒的只有丙和戊,丙的是错的,则戊关于第五盒的断定是对的,即第五盒是紫的,则第二盒不是黄的。根据第一盒是红的,可以断定第四盒不是红的,因此乙断定的第二盒是蓝的是正确的,所以第三盒不是蓝的,因此丁的话第四盒是白的是正确的。根据第二盒是蓝的,则甲断定第二盒是紫的是错的,因此甲的话第三盒是黄的是正确的。
第三步:总结整个推导并选出答案。
综上推导可知:第一盒是红的,第二盒是蓝的,第三盒是黄的,第四盒是白的,第五盒是紫的。
故正确答案为 C。
91、列宁对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科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故正确答案为 C。
本题相关知识点:
费尔巴哈是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哲学属于德国古典哲学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马克思曾写过《费尔巴哈论纲》,批判他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费尔巴哈的主要著作有《黑格尔哲学批判》和《基督教的本质》等。
黑格尔是德国近代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政治哲学家。他对德国资产阶级的国家哲学作了最系统、最丰富和最完整的阐述。黑格尔的主要作品包括《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科学全书纲要》、《美学讲演录》等。
92、资本技术构成是指资本在物质形态上由生产资料的数量同使用这些生产资料的劳动力数量所构成的比例。
故正确答案为 A。
本题相关知识点:
购买生产资料的不变资本和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是资本价值构成。资本技术构成决定资本价值构成,而这种“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有机构成”。
必要劳动时间是指雇佣工人生产自己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的劳动所需要的时间;剩余劳动时间则是指雇佣工人超出为自己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以外,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所需要的时间。
93、1978 年 12 月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邓小平全会前夕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这次讲话实际上成了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故正确答案为 B。
本题相关知识点:
1.“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基本命题是邓小平在 1982 年中共十二大上明确提出的。
2.1992 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他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长期思索的理论概括和思想总结。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 1978 年 5 月 11 日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一篇特约评论员文章,该文引发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这一讨论得到邓小平、李先念等的支持,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准备了思想条件。
94、在 2002 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大上,江泽民在大会报告中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是“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 2020 年力争比 2000 年翻两番”。
故正确答案为 C。
本题相关知识点:胡锦涛在 2007 年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到 2020 年比 2000 年翻两番。这是中共首次在党代会报告中正式使用这种提法。在 2012 年的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提出“到 2020 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 2010 年翻一番”。这是中共首次明确提出居民收入倍增目标。
95、根据《宪法》和《立法法》的规定,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规定、规章制度。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高于本级和下级地方政府规章,其中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的效力又高于本行政区域内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
故正确答案为 A。
本题相关知识点:
根据《宪法》和《立法法》的规定,在中国的法律效力等级体系中,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宪法的法律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其中基本法律的效力又高于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
96、《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 25 条规定,“由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委托的行政机关是被告。”
故正确答案为 D。
本题相关知识点:
关于行政诉讼的被告,《行政诉讼法》第 25 条规定的完整内容如下: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
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决定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的,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复议机关是被告。
两个以上行政机关作出同一具体行政行为的,共同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共同被告。
由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该组织是被告。由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委托的行政机关是被告。
行政机关被撤销的,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是被告。”
97、《行政许可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可以当场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外,行政机关应当自受理行政许可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作出行政许可决定。二十日内不能作出决定的,经本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十日,并应当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请人。但是,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故正确答案为 D。
本题相关知识点:行政机关作出准予行政许可的决定,应当自作出决定之日起十日内向申请人颁发、送达行政许可证件,或者加贴标签、加盖检验、检测、检疫印章。
98、《刑法》第八十一条第二款规定:“对累犯以及因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甲犯强奸罪,被判处有期徒刑 11 年,不符合假释条件。
故正确答案为 A。
本题相关知识点:
关于“假释”,《刑法》第八十三条规定,“有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为没有执行完毕的刑期;无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为十年。假释考验期限,从假释之日起计算”。
99、行政监督可以分为政府自我监督和行政外部监督两大类。政府自我监督可分为直辖监督、行政监察、审计监督三类。行政外部监督则分为立法监督、司法监督、政党监督、社会监督四类。
故正确答案为 B。
100、《公务员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对公务员的考核,按照管理权限,全面考核公务员的德、能、勤、绩、廉,重点考核工作实绩。”
故正确答案为 D。
本题相关知识点:公务员的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和定期考核。定期考核以平时考核为基础。定期考核的结果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四个等次。连续两年年度考核被确定为“不称职”的公务员将被辞退。
101、《公务员法》第五十八条规定:“公务员在受处分期间不得晋升职务和级别,其中受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处分的,不得晋升工资档次。”
故正确答案为 C 。
本题相关知识点:
公务员受到的处分不同,受处分的期间也不同,具体如下:“警告,六个月;记过,十二个月;记大过,十八个月;降级、撤职,二十四个月”。受撤职处分的,按照规定降低级别。解除处分后,晋升工资档次、级别和职务不再受原处分的影响。但是,解除降级、撤职处分的,不视为恢复原级别、原职务。
102、制度经济学是把制度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经济学分支。康芒斯是制度经济学方面有特色的威斯康星传统的奠基人,他提出了“交易”这一独特的概念。康芒斯认为,传统经济学一直以商品为基本经济范畴。这是一种物资经济学。事实上,“交易”才是经济活动的最基本形态,因而才能作为经济学的基本范畴。他解释说:“我一直在设法解决可能用什么作为研究的单位,这种单位要包括冲突、依存和秩序这三种成分。经过许多年,我得到结论,认为它们只有在一种交易的公式里结合在一起,与商品、劳动、欲望、个人和交换那些旧的概念不同。所以,我用‘交易’作为经济研究的基本单位。”
故正确答案为 A。
本题相关知识点:
从方法论上讲,制度经济学的最初起源可追溯到 19 世纪 40 年代,以 F·李斯特为先驱的德国历史学派。历史学派反对英国古典学派运用的抽象、演绎的自然主义方法,而主张运用具体的实证的历史主义方法,强调从历史实际情况出发,强调经济生活中的国民性和历史发展阶段的特征。20 世纪末 20 世纪初,在美国以 T·凡勃伦、J·R·康芒斯、W·C·米切尔等为代表,形成了制度经济学派别。
103、本题的四个选项均属于市场经济的基本功能,答题时关键在于了解各项功能的定义。自动调节收入分配功能是指,在市场经济中价格的高低决定着生产者之间经济利益的分配,竞争力强的企业获得的利润多,而竞争力弱的企业获得的利润少。
故正确答案为 C 。
本题相关知识点:
利益刺激功能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最大收入的动机会刺激商品生产者不断改进技术,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各种生产要素的生产率,从而推动企业不断发展。
优胜劣汰功能是指,市场经济中企业是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只有获得可持续利润的企业才能长久生存和发展,反之就会被淘汰。
优化资源配置功能是指,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为获得赢利就会产生积极参与竞争的动机,企业间的竞争便会使资源得到最佳配置,从而起到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
104、北美自由贸易区由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组成,这三个国家于 1992 年 8 月 12 日就《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达成一致意见,并于同年 12 月 17 日由三国领导人分别在各自国家正式签署。1994 年 1 月 1 日,协定正式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宣布成立。
故正确答案为 B。
本题相关知识点:
北美自由贸易区是典型的南北双方为共同发展与繁荣而组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南北合作和大国主导是其最显著的特征,其中美国的经济运行在区域内占据主导和支配地位。
105、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后,首先遭到巨噬细胞的吞噬,但艾滋病病毒很快改变了巨噬细胞内某些部位的酸性环境,创造了适合其生存的条件,并随即进入 T-CD4 淋巴细胞大量繁殖,最终使淋巴免疫细胞遭到完全破坏。
故正确答案为 C。
106、据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壮族有 1617.88 万人,回族有 981.68 万人,苗族人口为 894.01 万人,高山族只有 0.45 万人。
故正确答案为 A。
本题相关知识点:
2010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三个是壮族(16926381 人,占比$1.2700%$ ),回族(10586087 人,占比 $0.7943%$ )和满族(10387958 人,占比 $0.7794%$ ),人口最少的三个民族是高山族(4009 人,占比 $0.0003%$ ),珞巴族(3682 人,占比 $0.0003%$ )和塔塔尔族(3556 人,占比 $0.0003%$ )。
107、《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规定,公文如有附件,应当注明附件顺序(阿拉伯数字)和名称。附件名称中除法规、规章名称加书名号外,一般不用标点符号。
故正确答案为 C。
本题相关知识点:
公文一般由秘密等级和保密期限、紧急程度、发文机关标识、发文字号、签发人、标题、主送机关、正文、附件说明、成文日期、印章、附注、附件、主题词、抄送机关、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等部分组成。主送机关是指公文的主要受理机关,应当使用全称或者规范化简称、统称。如“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简称为“省发展改革委”,不能简称为“省发改委”。公文除《会议纪要》和以电报形式发出的以外,都应加盖印章。
108、顾拜旦,全称皮埃尔·德·顾拜旦,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创始人,被誉为“现代奥林匹克之父”,终生倡导奥林匹克精神。他 1863 年 1 月 1 日出生于法国巴黎,1896 年至 1925 年任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也是奥林匹克会徽、奥林匹克会旗的设计者。
故正确答案为 D。
本题相关知识点:
顾拜旦不仅是世界著名的国际体育活动家,同时也是卓有成就的教育学家和历史学家。在1892 年 12 月 25 日,顾拜旦发表演讲,在演讲中首次提出“复兴奥林匹克运动”。1894 年在巴黎举办了国际体育会议,决定在希腊创办第一届现代奥运会,并规定每 4 年举行一次。
109、“础润而雨”本义指“柱子的基石润湿了,就是要下雨的征候”。从气象科学的角度看,在大雨将至时,空气中的水汽比较多,当空气中的含水量达到或超过一定程度时,气象学上就叫它饱和湿空气或超饱和湿空气。由于水泥地、石柱等容易散热,当它们的表面温度比空气温度低时,暖湿的空气碰到它们,温度就会降低,空气里的水汽就会在它们的表面凝集,结成水珠,出现“天云蒸,柱础润”的现象。因此,“柱础润”说明湿度大。
故正确答案为 B。
本题相关知识点:
经常和“础润而雨”一起出现的另一个表达是“月晕而风”。“月晕而风”指的是“月亮出现光环,表示将要刮风”。 晕的出现,预示着天气要有变化。因为形成晕的卷层云是一种降雨云系的前部,接着会出现高积云和高层云,再发展成雨层云,就要下雨了,而且常伴有大风。一般日晕下雨的可能性大,月晕多是刮风 。
110、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都是春秋五霸之一,但第一个霸主是齐桓公,而且管仲是齐国人。
故正确答案为 C。
111、注意本题的时间陷阱,材料中给的是 $2003\sim2007$ 的数据,而题干中问的是 2002 年的数据,由图表数据可知,2003 年的粮食产量是负增长,可计算出 2002 年我国的粮食产量。由于, 所以 $\frac{43070}{1-5.8%}=43070\times(1+5.8%){\approx43070+40000\times6%}=45470{\circ}$
故正确答案为 A。
112、本题需要注意单位的换算,由图表数据可知,2007 年粮食平均亩产量是:10553万公项 50150万吨 $\times15$ 亩/公项 $<{\frac{5}{15}}{\mathfrak{n}}_{\approx{\mathrm{0.333}}\in\oplus\pm}$ ,符合条件的只有 D 选项。
故正确答案为 D。
113、由文字数据可知,2007 年“秋粮产量 35420 万吨,增产 $0.\bar{0}\bar{\bar{i}}$ ,可计算出 2006 年秋粮产量为: $\frac{35420}{1+0.676}\approx35420$ ,2006 年粮食产量是 49800 万吨,据此可计算出 2006 年秋粮产量占当年粮食产量比重是: ${\frac{35420}{49800}}\times100%\approx{\frac{35000}{50000}}\times100%=70%$ ,直接观察或用量角器等工具可以判断 C 更符合题意。
故正确答案为 C。
114、根据第三段文字,2007 年“茶叶产量 114 万吨,增产 $[[]],\P_{*}^{\leftrightarrow}$ ,即可计算出 2006 年我国茶叶的产量,而另外三个选项中所求量都因上述材料缺少条件而无法推出。
故正确答案为 C。
115、Ⅰ正确,根据材料中的统计图很容易判断出 $2003\sim2007$ 我国的粮食产量是逐年增长的;
Ⅱ错误,根据 2007 年“棉花产量 760 万吨,比上年增产 $\mathbb{I}.3_{i:0}^{(1-i)}$ 可以计算出 2006 年棉花产量为:,不易计算,可计算 ,故 ; 760
Ⅲ正确,根据 2007 年“油料产量 2461 万吨,减产 $4.2\dot{s}33$ 可计算出 2006 年油产量是: $\overline{{1-4.2%^{s}}}$ ,不易计算,可计算 $2500\times(1-4.2%)<2500\times4\times{\frac{0.96}{4}}=_{10000}\times0.24=2400<2461.$ $\frac{2461}{1-4.276}>2500,$
Ⅳ错误,根据 2007 年“全年水产品产量 4737 万吨,增长 $3.3%^{3}$ ,可计算出 2006 年水产品产4737量是: $\overline{{1+3.36}}$ ,不易计算,可计算 $4500\times(1+3.3%)<4500\times1.05=4725<4737$ ,故$\frac{4737}{1+3.375}>4500$
综上所述,正确的共有 2 个。
故正确答案为 B。
116、2006 年拥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全省人才资源总数的:$\frac{204.3}{379.5}\times100%\approx\frac{204}{380}\times100%\approx53.7%$
故正确答案为 C。
117、通过观察四个选项,他们之间的差距很小,故此处不能使用估算法,2006 年“浙江省各市、县(市、区)本级财政科技拨款为 44.6 亿元,比 2005 年增长 $31\W_{1}^{r},$ ,可见 2005 年浙江省各市县(市、区)本级财政科技拨款为: $\frac{44.6}{1+31%}\approx34.05$ 亿元。
故正确答案为 D。
118、本题注意单位的换算。由 $^{\prime\prime}2006$ 年,全省全社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达 407.8 亿元,其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 $\Finv_{\mathrm{.5,0}}\mathrm{Ge}^{\mathrm{*}}$ 可计算出 2006 年浙江省地区生产总值为:$\frac{407.84\bar{z}\bar{z}}{2.59%}\approx\frac{408/\bar{z}\bar{x}}{2.60%}\approx15700$ $=1.57$ ,最接近 B 选项。
故正确答案为 B。
119、2006 年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为:${\frac{328.1}{1.15%}}={\frac{328.1\times7}{1.15%\times7}}={\frac{2296.7}{8}}\times100\approx{\frac{2300}{8}}\times100=28750{\it{/}}$ 亿元,结合选项可知答案为 A。
故正确答案为 A。
120、A选项正确,2005年浙江省拥有人才资源数为: $\frac{379.5}{1+18.7%}\approx\frac{380}{1.2}=380\times\frac{5}{6}=317<325,$ ;B 选项正确,2006 年浙江省拥有高级技术职称人员占全省人才资源总数的比例为:${\frac{13.7}{379.5}}\times100%\approx{\frac{14}{380}}\times100%{\approx3.7%}>3%{},$
C 项选项正确,由“每万人口中拥有人才资源数达 820 人,比 2005 年增长 $18%$ 。”可得 2005年为 $\frac{820}{1+18%}=695>685$ D 选项错误,2005 年全社会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为 $\frac{224}{1+37.2%}>\frac{224}{1.4}=160$ 故正确答案为 D。
121、人均消费性总支出的 $[[\Gamma]_{i}^{\Gamma}$ 大约是 762 元,直接观察表中数据可见,食品、衣着、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的人均消费性支出均超过了 762,因此共有 4 个。
故正确答案为 C。
122、很显然 2007 年 $1\sim15$ 月,农村居民 8 类消费性支出中第一高的为食品,关键是比较农村的居住和交通通讯支出的大小,该时期农村人均居住消费为: $\frac{697}{1+48.5%}\approx\frac{700}{1.5}$ ,农村人均交通和通讯消费为 ${\frac{386}{1-3.276}}\approx{\frac{386}{0.97}}$ ,两者数量级相当,此时可用直除法,直除首位分别为 4 和 3,可见第三高的是交通和通讯。
故正确答案为 B。
123、由于选项差距较小,因此本题不能用估算法,根据题意可得, $927\times(1+x%)=902$ ,解得 $\mathbf{Z}^{\ast}{\equiv}s-\Sigma.5$ 。
故正确答案为 A。
12425124、2007 年 $1\sim6$ 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overline{{1+10.6%}}$ ,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为:6100$\overline{{{\bf1}+{\bf13}.{\bf5}^{0}}}$ ,可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frac{12425}{1+10.6%}}\div{\frac{6100}{1+13.6%}}={\frac{12425}{1.106}}\times{\frac{1.136}{6100}}={\frac{12425\times1.136}{1.106\times6100}}\approx{\frac{14115}{6747}}\approx2.09{}_{\mathrm{on~}}$
故正确答案为 D。
125、A 选项正确,2008 年 $1\sim15$ 月,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分别是 7618 元和 3451 元,则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是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的: $\frac{7618}{3451}>2$ B 选项正确,2007 年 $1\sim6$ 月,城镇居民用于“衣着”的人均消费性支出为: $\frac{848}{1+8.776}=\frac{848}{1.087}$ ,农村居民用于“衣着”的人均消费性支出为: $\frac{266}{1+8,6%}=\frac{266}{1,086}$ ,即两者之比为:${\frac{848}{1.087}}\div{\frac{266}{1.086}}\approx{\frac{848}{266}}>3,$
C 选项错误,2007 年 $1\sim0$ 月,农村居民“交通和通讯”人均消费性支出为: $\mathrm{\frac{386}{1-3.276}>386}$ ,“医$\frac{239}{1+8.376}>\frac{239}{1.1}\approx217$ 386 239疗保健”人均消费性支出为: ,因此 $\overline{{1-3.2%}}^{+}\overline{{1+8.3%}}>386+217=603$ ;D 选项正确,2008 年 $1\sim5$ 月,城镇居民用于“食品”的人均消费性支出 占人均消费性支出的:$\frac{2861}{7618}>\frac{2861}{8583}=\frac{1}{3}$ ,农村居民用于“食品”的人均消费性支出占人均消费性支出的:${\frac{1327}{3451}}>{\frac{1327}{3981}}={\frac{1}{3}}$ 。
故正确答案为 C。
126、由图表可知,该年度我国企业部分的“科学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是:,最接近 B 选项。
故正确答案为 B。
127、按照表格数据来看,企业部分的“科学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与政府部分两者所占总数比例之差为 $44.44%$ ,而不是企业部分的经费比政府部分的经费多 $44.44%$ ,故 A 项错误;
企业部分的“科学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比政府部分多:,最接近 C 选项。
故正确答案为 C。
128、该年度我国高等学校用于应用研究部分的“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约为:,最接近 B 选项。
故正确答案为 B。
129、该年度我国研究机构用于基础研究部分的“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约为企业用于应用研究部分的: $\frac{3003.1\times18.9%\times12.0%}{3003.1\times71.1%\times7.6%}\approx\frac{19\times12}{71\times8}\approx0.4$ ,最接近 D 选项。故正确答案为 D。
130、该年度我国企业的“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中,用于应用研究的约比用于基础研究的多: $3003.1\times71.71%\times(7.6%-0.6%)\approx3000\times0.7\times0.07=147$ ,最接近 A 选项。故正确答案为 A。
文章作者 考公
上次更新 2025-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