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年 1203 深圳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参考答案及解析

来源:Y 整理:杨柳(微信:gwy288)

1、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50%$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深圳市行政机关聘任制公务员管理办法》。

第二步,根据《深圳市行政机关聘任制公务员管理办法》第 34 条规定,聘任合同期满,用人机关与聘任制公务员双方愿意续聘的,可直接续签聘任合同。聘任制公务员在聘期内年度考核结果均为称职以上且聘任期考核合格,本人提出续聘的,用人机关应与其续签聘任合同。是否续签聘任合同,应当在聘任合同期限届满 30 日前确定。
因此,选择 C 选项。
2、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33%$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公务员任职并选错误项。
第二步,根据我国公务员制度规定,任命国家公务员职务,按下列程序进行:(1)用人单位或上级提出拟任职人选;(2)对拟任职人选进行考核;(3)按照管理权限,由有关机关领导集体讨论决定是否任职;(4)对决定任职者颁发任职通知和任命书。另外,任命国家公务员职务,还应同时在职务对应的级别和工资档次内确定或调整公务员的级别或工资档次。可见,不包括 D 项“上级人事机关审批”。
因此,选择 D 选项。
3、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17%$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行政法。
第二步,专业技术类公务员是指专门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为机关履行职责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的公务员,其职责具有强技术性、低替代性。根据 2010 年颁布的《深圳市行政机关专业技术类公务员管理办法(试行)》第 3条规定,专业技术类公务员管理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坚持激励保障与监督约束并重,实行专业发展、分类管理。
因此,选择 C 选项。
4、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27%,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时政。
第二步,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国函[2010]78 号)提出,深圳市应合理控制城市规模。到 2020 年,城市常住人口控制在 1100 万人以内,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 890 平方公里以内。
因此,选择 C 选项。
5、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46%$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刑法。
第二步,根据我国《刑法》第 8 条规定,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而按本法规定的最低刑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适用本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处罚的除外。这是刑法的保护管辖原则。
因此,选择 B 选项。
6、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68%$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行政处罚的原则。
第二步,行政主体对违法行为给予的行政处罚的种类、幅度要与违法行为人的违法程度相适应,避免畸轻畸重的不合理不公平的情况,这是行政处罚原则的过罚相当原则。
因此,选择 D 选项。
拓展
A 项:处罚法定原则是行政合法性原则在行政处罚行为中的集中体现。主要内容是:1.处罚依据是法定的;2.实施处罚的主体是法定的;3.实施处罚的职权是法定的;4.处罚程序是法定的。

B 项:处罚公开的原则是指行政处罚应遵循公正、公开的原则设定和实施。行政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对违法行为给予行政处罚的规定必须公布,未经公布的,不得作为行政处罚的依据。

C 项:一事不再罚的原则是指对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

7、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30%$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行政法律关系并选错误项。

第二步,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是行政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之一,指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即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目标,一般包括行为、财物和智力成果三种。行为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的作为或不作为。财物是指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物质资料。智力成果是指人们通过智力劳动创造的精神财富或精神产品。B 项“权利和义务”是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不是客体。

因此,选择 B 选项。

拓展

A 项:财物可以是指一定的物质财富,如土地、房屋、森林、交通工具等。
C 项:智力成果可以是指一定形式的智力成果,如著作、专利、发明等。
D 项:行为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为一定目的的有意识的活动,可以是纳税、征地、交通肇事、打架斗殴等。
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

8、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31%$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中共党史。

第二步,四项基本原则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政治保证和立国之本。坚持党的领导是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政治保证。四项基本原则是指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因此,选择 A 选项。

拓展

B 项:党的领导,指马克思主义政党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引导和向导作用。2017 年 10 月18 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强调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根本属性。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

C 项: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为主要创立者、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获得的与苏联模式不同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理论总结。

D 项:民族团结包括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各民族内部的团结,是中国共产党处理民族关系问题的一项准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 4 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9、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34%$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中共党史。

第二步,邓小平理论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
因此,选择 D 选项。

拓展

1992 年,江泽民在中共十四大报告中概括邓小平理论时指出,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邓小平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同经济、政治的改革和发展相适应,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为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0、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87%$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中共党史。

第二步,1987 年 10 月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概括和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到 21 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注: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因此,选择 B 选项。

11、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78%$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哲学。

第二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其中,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此外还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过程,包括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科学等意识形式及风俗习惯等社会心理。二者的辩证关系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因此,选择 C 选项。

拓展

A 项:经济基础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B 项: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并从自然界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料的能力,表示人和自然的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D 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历史人物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主要倡导者、发起者、组织者和领导者,包括杰出人物和反面人物。历史人物可以推动或阻碍历史发展的进程,但是不能取代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决定性地位。

12、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79%$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中共党史。

第二步,科教兴国战略的主要内容是: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所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体现了邓小平理论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C 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项方针。

因此,选择 C 选项。

拓展

A 项:“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邓小平同志在 1992 年“南巡讲话”中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邓小平指出,只有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位,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提高国际地位,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B 项: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 1977 年 5 月 24 日邓小平提出的口号。1977 年 5 月 24 日,邓小平与中央两位同志谈话时指出,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是对“文革”极“左”思潮泛滥时期盛行的“知识越多越反动”“知识分子是臭老九”等谬论的有力批驳。它为当时教育、科技战线的拨乱反正指明了方向。从此,“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以及重申“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成了新时期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表述的代表性口号。

D 项:1983 年 10 月 1 日,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为新时期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后来,人们又将“三个面向”的内涵延伸到科技及其他社会生活领域,作为本领域、本行业改革、开放工作的指导方针和行动口号。

13、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18%$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中共党史。

第二步,2013 年 11 月 12 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议中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五大体制改革要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其中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其核心问题是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所以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

因此,选择 C 选项。

拓展

A 项: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规定着该社会生产、分配和交换的基本原则,规定着该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是该社会的基本制度。经济体制是一定经济制度所采取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管理体系,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它反映社会经济在组织生产、交换、分配过程中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他们之间的关系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决定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质和主要特点,规定着它的发展方向,无论选择何种经济体制,都不能背离经济制度的要求。另一方面,经济制度也要通过与之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反映出来,通过经济体制的运作和改革使经济制度得以巩固、发展和完善。

B 项:改革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改革是发展的动力,而发展是改革的目的。
D 项:没有稳定,发展失去前提;没有发展,稳定难以持久。这是关于发展与稳定的辩证法。稳定与发展的辩证关系表明,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必须围绕稳定谋发展,通过发展促稳定。

14、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65%$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公文的特点。

第二步,公文是党政机关实施领导、履行职能、处理公务的具有特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是传达贯彻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公布法规和规章,指导、布置和商洽工作,请示和答复问题,报告、通报和交流情况等的重要工具。公文是具有法定效用与规范格式的文件,这也是公文与其他文章的主要区别。因此,选择 C 选项。

拓展

公文的特征有:(1)公文的作者具有法定性。公文的作者是法定的,是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职权和承担义务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公文起草者,只是组织的代笔人。公文读者具有特定性。有的公文的读者是特指的受文机关,有的公文的读者,是社会的全体成员。(2)公文的作用具有权威性。公文具有代行法定职权的功能,对受文机关在法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具有强制性。(3)公文的效用具有现实性。公文主要在现行工作中使用,效用具有一定的时间性。(4)公文的体式具有规范性。公文的体式,必须符合《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规定的体式,即规范体式。(5)公文的制作具有程序性。公文从准备撰写到制作成文,都有严格的程序。

15、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45%$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管理。

第二步,国家职能决定国家机构的设置。国家职能是国家机构设置的主要依据,国家机构是实施国家职能的物质载体。职能目标是一种管理模式,以达成目标作为工作的中心任务,它是政府机构组建的前提和行使相应行政权力的依据。

因此,选择 A 选项。

拓展

B 项:政府权责体系指政府权责的科学界定、政府履职方式和权责关系的划分、政府权责的实现机制和保证措施,以及政府职责法定化等的总称。主要内容有:确定政府职责,明确内部责任分工,为全面履行政府责任奠定基础;实行目标管理,以目标管理统领政府工作全局;加强行政监督,充分发挥行政监督在行政管理过程中的预防和纠偏作用;加强考核评估,构建科学的评价机制,推动政府责任的层层落实;推行行政问责,对失职失责行为给予惩戒,为政府责任的落实提供有力保障。

C 项:行政经费是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行政机关进行活动所开支的费用。国家行政机关每年根据实际需要制定年度预算,经国家权力机关批准后,由国家财政部门拨付,行政经费专款专用。行政经费按预算科目分类,可分为工资、福利、公务、业务和其他费用等“目”;按费用性质分类,可分为劳动报酬性经费、生活津贴性经费、劳务补偿性经费以及公用性经费等。

D 项:政府的机构设置要严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的规定,加强编制管理,提高行政效能。

16、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22%$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分析第一空。C 项和 D 项“转折”有回旋弯折之意,可以形容衣服的走势,符合文意。A 项和 B 项“周折”是指(事情进展等)曲折、不顺利,而文段讲述为衣服的回旋弯折,故“周折”不符合文意,排除 A 项和B 项。

第二步,分析第二空。C 项“欣羡”与 D 项“歆羡”,二者都含“羡慕”之意,区别在于“欣羡”侧重于非常羡慕,而“歆羡”侧重于爱慕。原句所表达的是民众对王室盛大婚礼的羡慕之情,故“欣羡”更为合适,排除D 项。

因此,选择 C 选项。

17、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57%$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分析第一空。根据语境可知文段论述的是游泳时遇到急流的应对情况,根据“直到流势明显减缓后,再向一侧努力游出”可知,第一空应表达在遇到急流时漂浮在水面的意思。B 项“随波逐流”的原意就是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同时也跟文段中的“漂浮”相对应,符合语境。A 项“因势利导”意为顺着事物发展的趋势加以引导;C 项“左右逢源”指做事得心应手,非常顺利,也用以比喻为人圆滑,两头讨好;D 项“见风使舵”意为看风向转发动舵柄,比喻看势头或看别人的眼色行事。三者均不符合语境,排除 A 项、C 项和 D项。答案锁定 B 项。

第二步,验证第二空。根据横线后“大声疾呼或发出其它有效求救信号”可知,横线处要表达的意思是靠自己已经没有能力游出了。“力不从心”指心里想做,但力量或能力办不到,符合语境。因此,选择 B 选项。

拓展

筋疲力尽:形容非常疲乏,一点力气也没有了。计穷力竭:计谋、力量都用尽了。殚精竭虑:形容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18、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81%$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分析第一空。根据语境可知,此处描写的是中国诗歌的变化,同时从空后的“以真实取代虚假,以个人反抗群体,以感性抵制理性,以平面消除深度”这句中可知这个变化是向着好的、积极的方向发展的。A 项“衍变”指经过进化而发展。B 项“蜕变”则比喻事物由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发生质变,并且两者之间具有明显对比的关系。C 项“嬗变”指彻底改变(如特征或条件的改变)。D 项“演变”指历时较久的发展变化。这四个词中只有“蜕变”能体现出向着好的方向的大的转变,“自我蜕变”也是常见的一组固定搭配,由此锁定答案为 B 项。

第二步,验证第二空。“更迭”有轮流之意,符合语境。
因此,选择 B 选项。

19、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96%$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分析第一空。通过语境可知,该空需要能够跟“条件”相搭配,而 A 项和 D 项的“创设”一词则原本就包含有创造条件之意,与原文的“条件”重复,同时“创造条件”也是常见的惯用搭配,排除 A 项和 D 项。第二步,分析第二空。该空需要和“人员”搭配,而 B 项“扩大”无法与“人员”搭配,排除 B 项。C 项“扩充”有增加数量之意,与“人员”搭配恰当。锁定答案为 C 项。

第三步,验证第三空。横线处后接“教师节”,这是一个时间标志,而“临近”是指时间的接近,符合语境。
因此,选择 C 选项。

20、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90%$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突破口为第二空。A 项和 D 项的“一经”表示只要经过某种行为或某个步骤,就可以产生相应的结果,刚好与尾句“全国各地大学生反响强烈”呼应,而 B 项和 C 项的“一旦”表示假设,而通过前文可知这个计划已经“起动”(或“启动”),并非假设,由此可知此空应填“一经”,排除 B 项和 C 项。第二步,再看第三空。A 项“扶植”意为扶持培植,比喻以某种手段培养人才或某种势力的壮大。D 项“扶持”意思是相互搀扶,支持,帮助。两词相比较,“扶植”的帮助程度远远大于“扶持”,它更倾向于对一个事物从新生之处便给予帮助,而根据空前的“适当”可知所填词语程度应偏轻,故排除 A 项。答案锁定 D 项。第三步,验证第一空和第四空。“启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搭配恰当。“确定了 6 月底前举行第三轮会谈”与“决定成立工作组”为并列关系,“并”符合语境。

因此,选择 D 选项。

21、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39%$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审题干,找出有语病的一项。
第二步,辨析选项。D 选项中,“1700 多名”可以修饰“台湾知名人士”也可以修饰“台湾知名人士和工商界人士”,存在歧义。A 项、B 项和 C 项均表意明确。
因此,选择 D 选项。

22、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57%$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A 项句式杂糅,关联词前后两个分句的主语不一致,关联词“如果”应该放在“他”之前。
第二步,B 项主客体倒置,应改为“‘比较文学’对于我们来说是个陌生的概念”。
第三步,C 项成分残缺,“扬言”的主语不明。
第四步,D 项表述明确,没有语病。
因此,选择 D 选项。

23、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33%$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审题干,找出有语病的一项。
第二步,辨析选项。B 项中前面一句话是疑问句,问的是英勇还是不英勇。后面的“不是这样的”指代不明,没有对前面的问句给以确切的回答。A 项、C 项和 D 项表述明确,没有语病。
因此,选择 B 选项。

24、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19%$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A 项关联词搭配错误,应将“无论……也……”改为“无论……都……”或“即使……也……”。
第二步,B 项句末的“你”应改为“他”。
第三步,C 项介词使用错误,应将“关于”改为“对”。
第四步,D 项表述明确,没有语病。
因此,选择 D 选项。

25、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44%$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A 项前后两句主语不一致,应将“在”放在“组委会”之前。
第二步,B 项“榜首”只有一个名额,而句中对应了三个公司企业,可将“榜首”改为“前三名”。
第三步,C 项关联词位置错误和成分残缺,“虽然”应放在句首,再在环境保护后加上“的前景”,“并不容乐观”应改成“并不乐观”或“不容乐观”。
第四步,D 项表述明确,没有语病。
因此,选择 D 选项。

26、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63%$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A 项语序不当,副词的位置不当,应该将“各”放在“取”之前。
第二步,B 项成分搭配不当,“几根”不能用来修饰“皱纹”,“几根头发”“几条皱纹”才是正确搭配。
第三步,C 项成分搭配不当,跟“狂笑”搭配的是“听到”,而“黑影”只能用“看到”。
第四步,D 项表述明确,没有语病。

因此,选择 D 选项。

27、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51%$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A 项“差强人意”指勉强使人满意,符合文中“刚才几首歌都不大好听,只有这一首还可以”之意。第二步,B 项“耳闻目睹”指亲耳听到,亲眼看见,侧重于亲身经历,而文中意思是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正确表述应为“耳濡目染”。
第三步,C 项“举一反三”意思是从懂得的一点,类推而知道其它的,感情倾向偏积极。文中说的是“小明犯了错误好狡辩”,“举一反三”用在此处不恰当。
第四步,D 项“津津乐道”形容对某事十分地感兴趣,很感兴趣地谈论。置于此处形容读书时的感受不恰当。因此,选择 A 选项。

28、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49%$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审题干,找出有歧义的一项。
第二步,辨析选项。D 项有两种理解方式,可以是“解放前的某一年”,也可以是“解放前一年的冬天(1948年)”,表意不明确。A 项、B 项和 C 项表述明确,没有歧义。
因此,选择 D 选项。

29、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63%$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A 项出现两个主语,应改为“如果他”。
第二步,B 项表述明确,没有语病。
第三步,C 项句式杂糅,“靠的”和“所取得的”重复,应该去掉其中一个。
第四步,D 项句子成分残缺,缺少宾语,应该是“动物测试阶段”。
因此,选择 B 选项。

30、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74%$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A 项成分残缺,缺少宾语,应该在“采取了捕杀和紧急强制免疫”后加上宾语“的措施”。
第二步,B 项语序不当,应改为“中外游人无不为名胜古迹的流光溢彩的风姿所倾倒”。
第三步,C 项表述明确,没有语病。
第四步,D 项关联词使用不当,应该将“否则”改为“如果”。
因此,选择 C 选项。

31、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41%$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首句引出“弱势群体”这一话题,接着通过中国人民大学社会研究的报告,对“弱势群体”的计算进行简单介绍。最后通过两个反问句,提出中国人民大学的计算只是从经济层面计算的,具有片面性。从而可知文段的重点在于对中国人民大学的社会研究报告进行质疑,也就是对弱势群体的计算和划分进行质疑。

第二步,对比选项,B 项“目前的弱势群体划分还存在分歧和许多值得质疑之处”符合文段的重点。
因此,选择 B 选项。

拓展

A 项和 D 项:“区别社会文明的分水岭”“应该有一个正确的政策”文段没有提及,无中生有。C 项:为确定性表述,而文段最后作者只是提出疑问。

32、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36%$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谈论的是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司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对公民权利造成侵害,并且这种侵害缺少必要的保障和弥补机制,当事人没有渠道来获得合法权益的保护。文段为“总—分”结构,重点在于指出一个问题,即缺乏保障机制来恢复和弥补被司法机关侵犯的权利。

第二步,对比选项。B 项是文段重点的同义替换。

因此,选择 B 选项。

拓展

A 项:“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不是文段的重点。C 项:“使”表达因果关系,文段并没有说明“执法过程”和“当事人无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之间是因果关系。D 项:文段没有提到法律方面的问题。

、2011 年 1203 深圳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第 32 题

33、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41%$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定位原文,“杜甫‘圣手诗者’或‘诗圣’”的根据出现在文段前三句。后文“‘诗圣’的名号,使得杜诗……”论述“诗圣”称号带来的结果。

第二步,对比选项。A、B 项,从文段首句可知“宋代学者称杜甫为“圣手诗者”是指杜甫在诗歌史上的地位而言。根据文段第二句可知把杜甫视为“集大成“者,是认为他是位无体不工、无美不备的诗人,故 A、B 项属于称杜甫为“圣手诗者”“诗圣”的根据。C 项,根据文段“诗圣”的名号,使得杜诗所确立的“忧国忧民”精神逐渐成为了主流理论”可知,是因为诗圣”的名号,才有了“忧国忧民”精神逐渐成为了主流理论这一结果,故 C 项不属于称杜甫为“诗圣”的根据。D 项,对应文段第三句“杜诗的道德含义(郭沫若称其为“诗中圣哲”也是此意),符合杜诗中的儒学内涵”,可知 D 项也属于称杜甫为“诗圣”的根据。

因此,选择 C 选项。

34、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27%$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首句指出华山脚下的玫瑰与燕山以北的龙在桑乾河上游(河北、山西北部)结合,接着具体论述二者结合的证据,最后总结龙和花(华)为象征的两个不同文化传统结合成了共同体,迸发出文明的“火花”。文段为“分—总”结构,尾句为重点句。
第二步,对比选项。A 项是文段重点内容的同义替换。
因此,选择 A 选项。

拓展

B 项和 C 项:均对应文段分的部分,非重点。D 项:表述过于宽泛,不具体。

35、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52%$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首先指出作者赞同勤奋和坚持的重要性。接着一问一答,说明勤奋和坚持是治学的诀窍,又以中国的古话“勤能补拙,业精于勤”和“无数事实”论证勤奋和坚持的重要性,最后通过“当然”补充论证二者不可分开。文段为“总—分”结构,首句是重点句。
第二步,对比选项。A 项是文段主要谈论的内容。
因此,选择 A 选项。

拓展

B 项:表述过于宽泛,“诀窍”是什么,没有明确指出。C 项:对应文段最后补充论证的内容,非重点。D 项:属于援引观点的内容,非重点。

36、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24%$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首先论述了人类在航天领域取得的成绩,接着通过“但”转折,引出了本文的重点,即“太空垃圾”很多。
第二步,对比选项。D 项是对文段重点句的同义替换。
因此,选择 D 选项。

拓展

A 项:文段没有对正负效应进行比较。B 项:主体错误,文段主体为“航天领域的高新技术”。C 项:文段没有提及,无中生有。

37、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32%$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通过三个分号引导了四个并列的事例:“剑桥大学评选‘千年第一思想家’”“英国广播公司评选‘千年第一思想家’”“路透社评选‘千年伟人’”“英国广播公司评选‘古今最伟大哲学家’”,归纳其共性,四个事例都是通过评选活动,说明马克思在英国人心中的重要地位,体现了英国人对马克思的推崇和崇拜,且文段论述的主体是“马克思”“英国人”。

第二步,对比选项。A 项是对文段内容的全面概括。

因此,选择 A 选项。

拓展

B 项:仅能体现第三个例子,不能全面概括文段内容。C 项和 D 项:“马克思主义”“伟人评选”均偏离文段主体词“马克思”“英国人”。

、2011 年 1203 深圳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第 37 题

38、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71%$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将选项与文段一一对应。

第二步,辨析选项。A 项对应“北京曾经有过四次大规模的发展,或扩建、或新修,分别为金代的中都、元代的大都、明代早期所修的内城及中叶以后所建的外城”,选项中将“金代”偷换为“元代”,属于偷换概念,与原文不符。B 项对应“明代早期所修的内城及中叶以后所建的外城”,选项中将“明代早期所修的内城”偷换为“明代早期扩建了外城”,属于偷换概念,与原文不符。C 项对应“明代早期所修的内城及中叶以后所建的外城,北京的凸字形城墙就是这样完成的”,符合原文。D 项对应“清代承继了明朝的北京,对城市的整体布局系统未加改动,一直到了现代”,文段说的是“清代继承了明朝的北京之后未加改动”,并非“历史上没有大改动”,属于曲解文意。

因此,选择 C 选项。

、2010 年 0918 内蒙古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第 35 题、2010 年 0918 山西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第 35 题、2010 年 0918 河南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第 35 题、2010 年 0918 海南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第 35 题、2010年 0918 福建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第 35 题、2010 年 0918 辽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第 35 题、2010 年0918 重庆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第 35 题、2010 年 0918 陕西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第 35 题、2010 年 0918青海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第 35 题、2011 年 1203 深圳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第 38 题

39、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80%$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将选项与文段一一对应。

第二步,辨析选项。A 项对应“事实证明穿特定颜色的衣服,会影响我们的情绪”可知,符合原文,正确。B 项对应“这是因为我们选择的颜色是我们心情的外在反映”,符合原文,正确。C 项文段中并没有穿深色衣服和浅色衣服效果的对比,无中生有,错误。D 项由“如果你的情绪没有达到最高点,你始终可以尝试穿一些不同颜色的衣服。即使某个颜色无法改变你的情绪,另一个也会的”可推出,符合原文,正确。因此,选择 C 选项。

40、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70%$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整篇文段通过因果关联词“使”连接,重点是文段的后半句,即新写实小说和新历史小说的平民化、平庸化以及世俗化写作视角所带来的结果——艺术的人文精神和作家的人文操守在瓦解中实现着某种转型。

第二步,对比选项,C 项是文段主要支持的论点。
因此,选择 C 选项。

拓展

A 项:文段重点是新写实小说和新历史小说的影响,而非特点。B 项:对应文段结论之前的内容,非重点。D 项:“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与文段中“艺术的人文精神”意思不一致,且表述片面。

41、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60%$ ,易错项:D。

解析

解法一:第一步,数列变化趋势平缓,做差做和无明显规律,考虑多重数列。
第二步,数列有六项,考虑奇数项、偶数项分别成规律。
奇数项:4,20,30,全部是合数;
偶数项:11,29,(41),全部是质数。
因此,选择 C 选项。

解法二:数列变化趋势平缓,做差做和无明显规律,考虑多重数列。数列有六项,考虑两两分组找规律:原数列两两分组可得(4,11),(20,29),组内做差,依次为 7,9,猜测该数列是公差为 2 的等差数列,下一项为 $9+2{=}11$ 。所求项为 $30+11=41$ ,验证选项,满足规律。

因此,选择 C 选项。

42、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70%$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数列变化趋势平缓,优先考虑做差。第二步,做差如图所示:

差数列是公差为 16 的等差数列,则下一项为 $52+16=68$ ,所求项为 $113+68=181$ 。
因此,选择 A 选项。

43、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47%$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非整数数列中的分数数列。
第二步,观察数列发现分子数列出现 0,1,3,趋势整体递增,采用反约分。分子化为 0,1,2,3 后发现分母无明显规律,可将分子继续反约分为 0,1,4,9,此时分子分母分别成规律。
分子数列:0,1,4( $1\times4)$ ),9( $3\times2)$ ),(16),是幂次数列,幂次数为 $0^{2}$ , $1^{2}$ , $2^{2}$ , $3^{2}$ ,(4²);分母数列:(6),12,20( $5\times4.$ ),30,(42),数列变化趋势平缓,考虑做差,做差如图所示:

猜测差数列是公差为 2 的等差数列,下一项为 $10\substack{+2=12}$ ,所求项分母为 $30\substack{+12=42}$ ,所求项为 ${\frac{16}{42}}={\frac{8}{21}}$ ,验证选项,满足规律。

因此,选择 C 选项。
44、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74%$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非整数数列中的分数数列。
第二步,观察数列发现分母数列出现 2,8,32,趋势整体递增,采用反约分。分母化为 2,4,8,16,32,此时分子分母分别成规律
分母数列:2,4( $2\times2)$ ),8,16( $4\times4~,$ ),32,(64),是公比为 2 的等比数列;
分子数列:1,2( $1\times2~\AA,$ ),3,4( $1\times4~,$ ),5,(6),是公差为 1 的等差数列。
所求项为 。 ${\frac{6}{64}}={\frac{3}{32}}$
因此,选择 $\mathrm{A}$ 选项。
45、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67%$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项数较多,考虑多重数列。
第二步,数列有八项,考虑两两分组找规律。原数列可分组为(11,22),(20,40),(12,24),观察发现组内后一项是前一项的 2 倍,则所求项为 $34\times2{=}68$ 。
因此,选择 D 选项。
46、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72%$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经济利润问题,属于基础公式类。
$P$ ${\frac{P}{60%}}\times40%={\frac{2}{3}}P$
第二步,根据题意可知,车款为 ,应贷款 (元)。

因此,选择 B 选项。

47、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25%$ ,易错项:B。

解析
解法一:
第一步,本题考查行程问题,属于相遇追及类,用方程法解题。

第二步,设甲速度为 $\mathrm{X}$ ,乙速度为 y,时间一定,速度与路程成正比,列方程组: $\left{\begin{array}{l l}{{\displaystyle{\frac{x+4}{y}}=\frac{5x+6}{5y-6}}}\ {{\displaystyle{\frac{x}{y+4}}=\frac{5x-12}{5y+12}}}\end{array}\right.$ ,化简得:

$\int7y=3x+12$ ,①+②得:x=2y,甲乙两人最初的速度之比为 2∶1。

因此,选择 $\mathrm{A}$ 选项。

解法二:
第一步,本题考查行程问题,属于相遇追及类,用方程法解题。
第二步,甲每小时多行 4 千米,乙速度不变;或甲速度不变,乙每小时多行 4 千米。两种情况下速度和均为

$\int V_{=}\times\vert5-t\vert=12$ ,设前后两次相遇时间均为 t,列方程组: $\lfloor1\underline{{\underline{{\tau}}}}\times\left(\bar{1}-\bar{1}\right)=\bar{0}$ ,解得 $\nu_{\mu}:\nu_{z}=2:1$ 。因此,选择 A 选项。

48、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41%$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行程问题,属于相遇追及类。
第二步,设宝马步幅为 3,则猛虎步幅为 2,宝马跑 3 步时,距离为 $3\times3{=}9$ ;此时猛虎已跑 4 步,距离为 $2\times4$ $=8$ 。宝马与猛虎速度之比为 $9:8$ ,即宝马每跑 9 米比猛虎多跑 1 米,宝马追上猛虎共需多跑 50 米,则汗血宝马跑了 $9\times50{=}450$ (米)。
因此,选择 D 选项。

49、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73%$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基础计算问题。第二步,甲乙丙在两次方案中得到的奖金占总奖金的比重如下表:

原方案3 16261 16
最终方案4 1om1o210

丙得到的奖金比原有方案有所提高。
因此,选择 C 选项。

50、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70%$ ,易错项:C。

解析

解法一:第一步,本题考查基础应用题,用方程法解题。

第二步,设哥哥有 $\mathrm{X}$ 本、弟弟有 y 本,由题意列方程组 : ,解得 ,哥哥和弟弟一共有 $\begin{array}{l r}{\left{x-4=y+4\right.}&{\mathrm{(r=14}}\ {\left.x+2=(y-2)\times4\right.}&{\mathrm{(r\neq\zeta)\times\zeta}}\end{array}$ $14+6=20$ (本)书。
因此,选择 A 选项。

解法二:

第一步,本题考查基础应用题。
第二步,如果弟弟给哥哥 2 本,哥哥的书是弟弟的 4 倍,可知总数是 5 的倍数,排除 B、C、D 选项。
因此,选择 A 选项。51、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56%$ ,易错项:C。解析
解法一:
第一步,本题考查不定方程问题。第二步,设钢笔价单价为 $\mathrm{X}$ ,笔记本单价为 y,墨水单价为 z,列方程组: , $\begin{array}{r}{\left{3x+y+2z=35\quad\overset{\cdot}{\underset{\leftarrow}{\mathrm{T}}}\right}}\ {\left{5x+y+3z=52\quad\overset{\cdot}{\underset{\leftarrow}{\mathrm{T}}}\right}}\end{array}$ $\textcircled{1}\texttimes2-\textcircled{2}$ 得:$_{\mathrm{x+y+z=18}}$ (元)。
因此,选择 D 选项。
解法二:
第一步,本题考查不定方程问题。$[3x+y+2=35$
第二步,赋 0 法, $[5x+y+3=-52$ ,赋 $\mathrm{{x}=0}$ ,解得: $z=17$ , $\mathrm{y}{=}1$ ,则 $\mathrm{x+y+z=18}$ (元)。
因此,选择 D 选项。

52、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40%$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排列组合问题,属于基础排列组合。
第二步,先将糖分成 3 组,有: $C_{6}^{1}\times C_{5}^{2}\times C_{3}^{3}=60$ 种分法;再将 3 组糖分给 3 个孙子,有 $A_{3}^{3}=6$ 种分法。则共有 $60\times6=360$ (种)。
因此,选择 D 选项。

53、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56%$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数列问题,用枚举法解题。
第二步,根据幼兔一个月长成成年兔子,再过一个月生出一对幼兔,可得:
1 月:1 对幼兔,共 1 对;
2 月:1 对大兔,共 1 对;
3 月:1 对大兔 1 对幼兔,共 2 对;
4 月:有 2 对大兔 1 对幼兔,共 3 对;
5 月:有 3 对大兔 2 对幼兔,共 5 对;
……
第三步,归纳发现:从 3 月开始,每月的兔子数均为前两个月兔子数之和(斐波那契数列)。故各月兔子数依次为 1、1、2、3、5、8、13、21、34、55、89、144。故一年后共有 144 对兔子。
因此,选择 C 选项。

54、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47%$ ,易错项:B。 解析

解法一:
第一步,本题考查其他杂题。
第二步,假设四位病友的年龄由小到大分别为 A、B、C、D,若 $99{=}\mathrm{A}+\mathrm{B}$ , $113{=}\mathrm{A}+\mathrm{C}$ ,则 $\mathrm{C-B}{=}113{-}99{=}14$ ;且 $144-130{=}14$ ,则 $130{=}\mathrm{B}+\mathrm{D}$ , $144{=}\mathrm{C}+\mathrm{D}$ 。 $\mathrm{A}{+}\mathrm{D}$ 或 $\mathrm{B+C=125}$ ,已知 B、C 相差 14,奇偶性相同,和必为偶数,则 $125{=}\mathrm{A}+\mathrm{D}$ 。

第三步, $99+144{=}A+B+C+D$ ,则 $\mathrm{B}+\mathrm{C}=118$ ,C 在 $\mathrm{B}{+}\mathrm{C}$ 中较大,故 $\frac{118}{2}<C<\frac{144}{2}$ 因此,选择 C 选项。

解法二:

第一步,本题考查其他杂题。

第二步, ${\mathrm{A+B+C+D}}={\mathrm{(A+B)}}+{\mathrm{(C+D)}}={\mathrm{(A+C)}}+{\mathrm{(B+D)}}={\mathrm{(A+D)}}+{\mathrm{(B+C)}}$ ,则六个两两相加得到的年龄和一定是一个定值(即四人年龄和),观察给出的五个数字, $99+144=113+130{=}243$ ,则未给出的年龄和一定是 $243-125=118$ 。(其余部分与解法一相同)
因此,选择 C 选项。

55、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61%$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经济利润问题,属于分段计费类。
第二步,根据表格:工资中 $800^{\sim}1300$ 的部分,需纳税 $500\times5%{=}25$ (元);还剩税款 $26,78-25=1,78$ (元),即在 1300 元以上的部分为 ${\frac{1.78}{10%}}=17.8$ (元),则他当月工资薪金为 $1300+17.8\mathrm{=1317.8}$ (元)。
因此,选择 C 选项。

57、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98%$ ,易错项:D。

解析

观察选项,确定尾句应从 $\textcircled{1}\textcircled{2}\textcircled{3}\textcircled{4}$ 中选择。
观察题干可知,应该是“小明放暑假”去钓鱼,捉到乌龟后“送交水库管理处”,最终的结果应是将乌龟“放归水库中”,即尾句是 $\textcircled{4}$ ,排除 A、B、D 项。
因此,选择 C 选项。

、2011 年 1203 深圳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第 57 题、2011 年 1204 内蒙古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第 94 题

58、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85%$ ,易错项:B。

解析
观察选项,确定尾句应从 $\textcircled{2}\textcircled{4}\textcircled{5}$ 中选择。
结合现实可知,篮球队员做的各种动作都是为了能把篮球投入篮筐,因此最后一件事应是篮球入网,即尾句为$\textcircled{5}$ ,排除 A、B、C 项。
因此,选择 D 选项。

、2011 年 1203 深圳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第 58 题

59、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96%$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观察选项,确定首句应从 $\textcircled{2}\textcircled{3}$ 中选择。
先“石刻出土”,才能够“重新入土归藏”,即首句为 $\textcircled{2}$ ,排除 A、C 项。
第二步,观察分析剩余选项,尾句应从 $\textcircled{1}\textcircled{3}$ 中选择。
先研究确定好保护措施,然后才能“重新入土归藏”,即尾句为 $\textcircled{3}$ ,排除 D 项。
因此,选择 B 选项。

、2011 年 1203 深圳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第 59 题

60、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79%$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观察选项,确定首句应从 $\textcircled{2}\textcircled{3}\textcircled{5}$ 中选择。
结合现实可知,车辆应先在行驶中发生两车相撞,然后发生车祸、保险杠被撞坏等结果,即首句是 $\textcircled{2}$ ,排除 C、D 项。
第二步,观察分析剩余选项,第二句应从 $\textcircled{1}\textcircled{5}$ 中选择。
白色和红色轿车相撞,才能发生车祸,因此“白色轿车紧急刹车”应该发生在“十字路口发生了车祸”之前,即第二句为 $\textcircled{1}$ ,排除 B 项。
因此,选择 A 选项。

、2011 年 1203 深圳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第 60 题

61、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83%$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观察特征。
组成元素相同,黑三角或黑方块发生明显位置变化,考虑平移。第二步,两段式,第一段找规律,第二段应用规律。

第一段:黑三角沿水平直线从左向右依次平移;第二段应用规律:黑方块沿斜线从左上向右下依次平移,只有 D项符合,如下图所示:

因此,选择 D 选项。
62、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30%$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观察特征。
组成元素不同,优先考虑数量类或属性类。曲直特征明显,优先考虑曲直性。
第二步,两段式,第一段找规律,第二段应用规律。
第一段:有两个图形均由曲线和直线组成,一个图形只由直线组成;第二段应用规律:已有两个图形由曲线和直线组成,图 3 应只由直线组成,只有 D 项符合。
因此,选择 D 选项。
63、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50%$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观察特征。
每幅图形内部组成元素相似或相同,优先考虑样式类运算。
第二步,两段式,第一段找规律,第二段应用规律。
第一段:三幅图均由相同或相似的元素组成,且只有一幅图元素大小不一;第二段应用规律:均由相同或相似的元素组成,排除 A 项、D 项,且图 2 元素大小不同,图 3 元素大小应相同,只有 B 项符合。
因此,选择 B 选项。
64、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89%$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观察特征。
组成元素相似,前两个图形与第三个图形均有部分相同,优先考虑样式类运算。
第二步,两段式,第一段找规律,第二段应用规律。
第一段:图 1 与图 2 去异求同得到图 3;第二段应用规律:图 1 与图 2 去异求同,只有 B 项符合。
因此,选择 B 选项。
65、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73%$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观察特征。
组成元素相似,后两个图形有部分相同,优先考虑样式类运算。
第二步,两段式,第一段找规律,第二段应用规律。
第一段:图 3 是按照图 1 元素的样式和数量,将图 2 元素进行叠加而来;第二段应用规律:应有三个箭头,只有 B 项符合。
因此,选择 B 选项。
66、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49%$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观察特征。
组成元素不同,优先考虑数量类或属性类。
第二步,两段式,第一段找规律,第二段应用规律。第一段:三幅图形均由直线和代表度数的弧线组成,角度分别为:90 度、180 度、270 度,呈等差数列;第二段应用规律:汉字不存在角度,考虑笔画数,从左到右分别为:3、5、?,问号处汉字笔画数应为 7,只有 B项符合。
因此,选择 B 选项。

67、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26%$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观察特征。
组成元素不同,优先考虑数量类或属性类。线条的特征比较明显,考虑数线。
第二步,两段式,第一段找规律,第二段应用规律。
第一段:均由直线和曲线组成,直线数为 1、2、3,曲线数为 4、3、2,呈现等差数列;第二段应用规律:直线数为 3、4、?,曲线数为 2、1、?,则问号处应含 5 条直线和 0 条曲线,只有 C 项符合。
因此,选择 C 选项。

68、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97%$ ,易错项:D。

解析第一步,观察特征。
组成元素不同,优先考虑数量类或属性类。此题对称特征明显,考虑属性类对称性。
第二步,两段式,第一段找规律,第二段应用规律。
第一段:三幅图形整体看呈轴对称;第二段应用规律,只有 C 项符合。

因此,选择 C 选项。

69、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95%$ ,易错项:C。
解析第一步,观察特征。
组成元素相似,前两个图形与第三个图形均有部分相同,优先考虑样式类运算。
第二步,两段式,第一段找规律,第二段应用规律。
第一段:图 1 与图 2 去同求异得到图 3;第二段应用规律:图 1 与图 2 去同求异得到图 3,只有 D 项符合。
因此,选择 D 选项。
70、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42%$ ,易错项:C。
解析第一步,观察特征。
组成元素相似,前两个图形与第三个图形均有部分相同,优先考虑样式类运算。
第二步,两段式,第一段找规律,第二段应用规律。
第一段:图 1 与图 3 相加可得图 2;第二段应用规律:图 1 与图 3 相加可得图 2,只有 D 项符合。
因此,选择 D 选项。
71、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65%$ ,易错项:C。
解析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提问方式“解释”及设问中的“除了”,确定为原因解释选非题。
第二步,分析题干。
题干现象为:称自己每周固定去跳交谊舞一至两次的人近三年来由 $28%$ 增加到 $35%$ ,而近三年来交谊舞厅的顾客人数明显下降。
第三步,辨析选项。A 项:指出“由 $28%$ 增加到 $35%^{\mathbf{\mu}\mathbf{\mu}^{\mathbf{\mu}\mathbf{\mu}^{\mathbf{\mu}\mathbf{\mu}}}}$ 比例升高,是因为去交谊舞厅的“总人数”在下降,可以解释,排除;B 项:“调低了营业价格”说明应有更多的人去舞厅,不能解释;
C 项:家庭交谊舞会的流行,说明跳交谊舞的人不是去舞厅跳舞,而是去家庭舞会,从而导致去交谊舞厅的顾客人数下降,可以解释,排除;
D 项:可以理解为不定期去交谊舞厅的人现在大多都改去迪斯科舞厅,从而定期去跳交谊舞的人相对比例增多了,可以解释,排除。
因此,选择 B 选项。72、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49%$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提问方式中的“设想”(即假设前提),确定为加强论证。
第二步,找论点和论据。
论点:与其说饥荒是由于粮食产量不足引起的,毋宁说是由于分配不公造成的。
论据:世界粮食年产量略微超过粮食需求量,可以提供世界人口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食物。那种预计粮食产量不足必将导致世界粮食饥荒的言论全是危言耸听。
第三步,辨析选项。
A 项:无关选项。论点为“粮食分配不公导致饥荒”,与“需求量的大小”无关,因为即使需求量降低,如果仍存在粮食分配不公的话仍会导致饥荒,论题不一致,排除。
B 项:削弱论点。如果好的分配制度也难以防止世界粮食饥荒的出现,说明饥荒并不是由分配不公导致的,具有削弱作用。
C 项:补充前提。利用“否定代入法”验证,如果世界粮食产量不增加,不能满足粮食需求,即使分配公平,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饥荒,故该项为题干作者观点成立所设想的内容,属于前提,具有加强作用。
D 项:无关选项。现存的粮食制度无需改进,和论点无关,论题不一致,排除。
因此,选择 C 选项。73、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83%$ ,易错项:D。
解析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提问方式中的“支持”,确定为加强论证。
第二步,找论点和论据。
论点: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斯塔旺格尔因石油而导致的繁荣。
论据:从 60 年代早期以来,斯塔旺格尔成为挪威近海石油勘探中心的过程中,暴力犯罪和毁坏公物在斯塔旺格尔也急剧增加了。
第三步,辨析选项。
A 项:无关选项。居民对当地社会问题的感受,与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无关,论题不一致,排除。
B 项:无关选项。挪威社会学家关注的问题,与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无关,论题不一致,排除。
C 项:增加论据。举例说明石油繁荣,则有社会问题;不繁荣,则无社会问题,即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就在于斯塔旺格尔因石油而导致的繁荣,具有加强作用。
D 项:无关选项。其他犯罪的数量,与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无关,论题不一致,排除。
因此,选择 C 选项。

74、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81%$ ,易错项:C。

解析第一步,确定题型。
题干有信息匹配特征,确定为分析推理。
第二步,分析条件,进行推理。
题干条件为: $\textcircled{1}$ 甲 $+$ 乙>丙 $+$ 丁; $\textcircled{2}$ 甲 $+$ 丁>乙 $+$ 丙; $\textcircled{3}$ 乙 $+$ 丁>甲 $+$ 丙。
整合条件为: $\textcircled{1}+\textcircled{2}$ 可得甲>丙, $\textcircled{2}+\textcircled{3}$ 可得丁>丙, $\textcircled{1}+\textcircled{3}$ 可得乙>丙,故丙最小。
因此,选择 B 选项。

75、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41%$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题干关联词“如果……就……”,确定为翻译推理。
第二步,翻译题干。
$\textcircled{1}$ 赵川 $\twoheadrightarrow$ 钱华且孙旭且李元
第三步,进行推理。
A 项:“赵川没参加宴会”是对 $\textcircled{1}$ 的“否前”,否前推不出必然结论,排除;
B 项:“赵川没参加宴会”是对 $\textcircled{1}$ 的“否前”,否前推不出必然结论,排除;
C 项:“钱、孙、李都参加宴会”是对 $\textcircled{1}$ 的“肯后”,肯后推不出必然结论,排除;
D 项:“孙旭没参加宴会”,根据“且关系”特性“一假则假”,即该内容是对 $\textcircled{1}$ 的“否后”,根据“否后必否前”,可得:赵川没有去,可以推出。
因此,选择 D 选项。
76、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47%$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题干中关键词“有的”,确定为集合推理。
第二步,进行推理。
A 项:“所有南京人都不爱吃辣椒”与题干“有些南京人不爱吃辣椒”两句话与吃甜食无关,不能使推理成立,排除;
B 项:“有些南京人不爱吃甜食”与题干“有些南京人不爱吃辣椒”两句话之间无法建立联系,不能使推理成立,排除;
C 项:“所有爱吃甜食的南京人都爱吃辣椒”,只能换位得到“有些爱吃甜食的南京人爱吃辣椒”,不能使推理成立,排除;
D 项:“所有的南京人都爱吃甜食”结合题干“有些南京人不爱吃辣椒”,可以推出“有些爱吃甜食的南京人不爱吃辣椒”,可以推出。
因此,选择 D 选项。77、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69%$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提问方式中的“削弱”,确定为削弱论证。
第二步,找论点和论据。
论点:应该明令禁止 18 岁以下的人食用高脂肪、高糖食品。
论据:高脂肪、高糖含量的食物有害人的健康,并且越来越多的国家明令禁止未成年人吸烟和喝含酒精的饮料。第三步,辨析选项。
A 项:无关选项。许多国家对未成年人的定义标准,与该建议是否有效无关,论题不一致,排除。
B 项:无关选项。该项对烟酒和高脂肪、高糖食物的危害程度进行了比较,与该项建议的实施效果无关,论题不一致,排除。
C 项:增加论据。“更有效”说明“禁止有害健康食品的食用”还是有一定效果的,具有加强作用。
D 项:否定前提。该建议有效的前提是 18 岁以下的人是高脂肪、高糖食物主要威胁的人群,该项指出“高脂肪、高糖食品主要危害中年人的健康”,否定了前提,具有削弱作用。
因此,选择 D 选项。
78、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56%$ ,易错项:C。
解析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提问方式中的“解释”,确定为原因解释。
第二步,分析题干。
题干现象为:赞成大学生当保姆,却不愿请大学生当保姆。
第三步,辨析选项。
A 项:选项指出在赞成的人中,大部分人( $69%$ )因为觉得当保姆对大学生自身有益才赞成的,而并不是相信大学生服务质量好,所以会出现题干中的现象,可以解释;B 项:“不赞成大学生当保姆的人”的意见与题干矛盾无关,无法解释,排除;
C 项:说明的是人们在请大学生当保姆后的打算,无法解释很多人不愿意请大学生保姆,无法解释,排除;
D 项:大学生当保姆薪酬与题干矛盾无关,无法解释,排除。
因此,选择 A 选项。

79、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54%$ ,易错项:C。

解析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提问方式“使用的方法与上文最类似”,确定为平行结构。
第二步,分析题干推理形式。
森林覆盖率逐年减少,所以洪涝灾害逐年严重,得出:森林资源被破坏,所以酿成洪灾。
即如果 A 现象发生变化,B 就随之发生变化,则认为 A 现象就是 B 现象的原因或部分原因。
第三步,辨析选项。A 项:出现 A 现象(发声现象),同时有 B 现象(伴有物体附近空气的振动),得出:B 现象(物体附近空气的振动发声)是 A 现象(发声现象)的原因,与题干推理形式不同,排除;
B 项:选项中是两组实验,得出一个现象,而不是一个现象的变化引起另一个现象,与题干推理形式不同,排除;
C 项:选项中是两组实验,得出一个现象,而不是一个现象的变化引起另一个现象,与题干推理形式不同,排除;
D 项:出现 A 现象(抽出空气量增多),同时有 B 现象(铃声逐渐变小),得出:A 现象(空气)是 B 现象(声音传播)的原因,与题干推理形式相同,符合。
因此,选择 D 选项。
80、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57%$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提问方式中的“削弱”,确定为削弱论证。
第二步,找论点和论据。
论点:人类猎取导致土家狗的灭绝。
论据:在人类定居美国南部之前,土家狗的天敌都不强大,因此土家狗在美国南部繁衍旺盛。当人类开始猎取它们之后,土家狗灭绝了。
第三步,辨析选项。
A 项:增加反向论据。说的是人类在美国南部定居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可能是土家狗天敌的物种,这句话的意思是并不是人类的猎取导致的土家狗的灭绝,而是土家狗的天敌导致土家狗的灭绝,另有他因,具有削弱作用。
B 项:无关选项。说明土家狗继续存活的时间,与论点无关,论题不一致,排除。
C 项:无关选项。土家狗的一些品种跑得比豹类还快,与论点无关,论题不一致,排除。
D 项:无关选项。“另一种容易被天敌捕食”与土家狗无关,论题不一致,排除。
因此,选择 A 选项。
81、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45%$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简单比较中的读数比较。
第二步,定位三角形坐标图,根据越靠近正三角形的顶点,所占的比例越大的原则,最靠近大城市的是三角形坐标图中的 D 点(代表的是冰箱),冰箱为选项中的 A 选项。
因此,选择 A 选项。
82、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28%$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现期比重计算中的求整体量。
第二步,定位柱状图,手机在大城市的销售额为 16 万元,定位三角形坐标图,A 点表示手机,其在大城市销售量占各类城市销售量的 。
2011 年深圳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第三步,根据整体量 $"=\cdot$ 部分量/比重,故手机在各类城市的销售总额为 $16\div{\frac{1}{2}}=32$ (万元)。
因此,选择 D 选项。拓展
三角形坐标图的看法:观察该三角形,每条边都被分为 8 段,则 A 点距离“大城市( $100%$ )”这个顶点的对边,有 4 格,故其大城市销量的占比数据为 ;同理,B 点距离“大城市( $100%$ )”这个顶点的对边,有 3 格,3
其大城市销量的占比数据为 。
83、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22%$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现期比重计算中的求部分量。
第二步,定位柱状图,空调在大城市的销售额为 36 万元,定位三角形坐标图,C 点代表的空调,其在大城市销5
售量占各类城市销售量的 ,其在小城市销售量占各类城市销售量的 。
第三步,根据整体量 $\left[=\right]$ 部分量/比重,可知空调在各类城市中的销售总额为 $36\div{\frac{1}{8}}=288$ (万元),部分量 $=$ 整体量 $\times$ 比重,可知空调在小城市的销售额为 $288\times\frac{5}{8}=180$ (万元)。
因此,选择 D 选项。
84、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41%$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现期比重计算中的求整体量。
第二步,定位柱状图,彩电和冰箱在大城市的销售额分别为 20 万元、30 万元,定位三角形坐标图,彩电和冰箱的销售量在大城市销售量占各类城市销售量的比例分别为 、
第三步,根据整体量 $=$ 部分量/比重,代入数据得,彩电在各类城市的销售总额为 $20\div\frac{3}{8}\approx53.3$ (万元),冰箱在各类城市的销售总额为 $30\div{\frac{6}{8}}=40$ (万元);彩电在各类城市的销售总额比冰箱多 $53.3\mathrm{-}40\mathrm{=}13.3$ (万元)。
因此,选择 C 选项。
85、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31%$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现期比重计算中的求比重。
第二步,定位柱状图,其他家电在大城市的销售额为 24 万元,定位三角形坐标图,其他家电销售量在大城市销1
售量占各类城市销售量的比例为 。
第三步,根据整体量 $\underline{{\underline{{\mathbf{\Pi}}}}}=\underline{{\underline{{\mathbf{\Pi}}}}}$ 部分量/比重,代入数据得,其他家电在各类城市的销售总额为 5 $24\div{\frac{1}{8}}=192$ ( 万元),根据 82—84 题知,手机、空调、彩电、冰箱在各类城市的销售总额分别为 32 万元、288 万元、53.3 万元、40万元。根据比重 $=$ 部分量/ 整体量,可知其他家电销售额在各类城市家电销售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为$\frac{192}{32+288+53.3+40+192}=\frac{192}{605.3}<\frac{1}{3}$ ,只有 A 选项符合。
因此,选择 $\mathrm{A}$ 选项。
86、正确答案: $\mathrm{A}$ ,全站正确率: $40%$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基期量计算。

第二步,定位第二段,2009 年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 21987.0 亿元,增长 $19,5%$ ,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

$30,0%$ ,比上年提高 1.5 个百分点。

第三步,2008 年高新技术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 $30.0%-1.5%{=}28.5%$ ,根据基期量 $\mathrel{\mathop:}=$ 现期量/( $1+$ 增长率),比 重 $=$ 部 分 量 / 整 体 量 , 代 入 数 据 得 , 2008 年 江 苏 省 规 模 以 上 工 业 产 值 约 为${\frac{21987}{1.20}}\div28.5%={\frac{21987}{1.20}}\times{\frac{1}{28.5%}}={\frac{21987}{34.2%}}$ ,直除首两位商 64。

因此,选择 $\mathrm{A}$ 选项。

87、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72%$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基期量计算。
第二步,定位第二段,2009 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 13555.6 亿元,比上年增长 $13,6%$ 。
第三步,根据基期量 $\smile$ 现期量÷( $1+$ 增长率),观察选项,出现了首两位相同的情况,应精确计算,不再对数据13555.6
进行截位处理,代入数据得,2008 年服务业增加值为 亿元,直除首三位是 119。
因此,选择 C 选项。
88、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80%$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简单比较中的排序比较。
第二步,定位第二段,2009 年,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产值分别增长 $66,0%$ 、 $30,0%$ 、 $22,0%$ ,软件业销售收入增长 $35,7%$ 。
第三步,新能源( $66,0%$ ) $>$ 软件业( $35,7%$ ) $>$ 新医药( $30,0%$ ) $>$ 新材料( $22,0%$ )(或者根据增速最快的为新能源,然后是软件业,直接选择 B 选项)。
因此,选择 B 选项。
89、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52%$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其他计算。
第二步,定位第三段,2009 年,全年共实施 1121 个减排项目,完成“十一五”总目标的 $224,3%$ 。
第三步,“十一五”总目标为 $\frac{1121}{224.3%}\approx500$ (个),2009 年该省全年实施的减排项目比“十一五”总目标超额完成了 $1121-500=621$ (个)。
因此,选择 B 选项。
90、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22%$ ,易错项:A。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基期量计算。
第二步,定位第二段,2009 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 34061.2 亿元,比上年增长 $12,4%$ ;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份额达到 $64,1%$ ,比上年提高 0.9 个百分点。
第三步,根据基期量 $\because$ 现期量/( $1+$ 增长率),部分量 $\because$ 整体量 $\times$ 比重,2008 年非公有制经济在生产总值中所占比 重 为 $64.1%~-0.9%=~63.2%$ , 2008 年 , 非 公 有 制 经 济 实 现 的 增 加 值 约 为${\frac{34061}{1+12.4^{7}%}}\times63.2%\approx{\frac{34061\times8}{9}}\times63%\approx341\times8\times7=19096$ (亿元),与 D 选项最接近。
因此,选择 D 选项。
91、正确答案: $\mathrm{A}$ ,全站正确率: $52%$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增长量计算中的已知现期量和增长率。
第二步,定位第一段,2009 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 335353 亿元,比上年增长 $8,7%$ 。
第 三 步 , 解 法 一 : 观 察 选 项 , 出 现 了 首 三 位 相 同 的 情 况 , 应 尽 量 精 确 计 算 , 根 据增长量-现期量—现期量
,代 入数 据可 得, 2009 年全 年国 内生 产总 值比 上年增 加了

$335353-{\frac{335353}{1.087}}\approx335353-308512=26841$ (亿元)

因此,选择 $\mathrm{A}$ 选项。

解法二: $8.7%\approx{\frac{1}{11.5}}$ ,根据增长量计算 n +1 原则,2009 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加了约${\frac{335353}{1+11.5}}={\frac{335353}{12.5}}\approx26828$ (亿元),与 A 选项最接近。

因此,选择 $\mathrm{A}$ 选项。

92、正确答案:C,全站正确率: $45%$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间隔基期量计算。
第二步,定位第三段,截至 2009 年年末,国家外汇储备 23992 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 4531 亿美元,增速减慢4 个百分点。
第三步,根据基期量 $=$ 现期量-增长量,2008 年末,国家外汇储备为 $23992-4531=19461$ (亿美元);根据增长率=增长量/基期量,2009 年末的同比增长率为 ${\frac{4531}{19461}}\approx23.3%$ ,所以,2008 年末的同比增长率为 $23.3%+$ 19461
$4%{=}27.3%$ ,根据基期量 $\because$ 现期量/( $1+$ 增长率),2007 年末我国国家外汇储备为 (亿美元),直除首三位是 152,且单位是亿美元。

因此,选择 C 选项。

93、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54%$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增长率计算。

第二步,定位第三段,2009 年,全国就业人员 77995 万人,比 2008 年末增加 515 万人,比 2007 年末增加 1005万人。

第三步,解法一:根据基期量 $=$ 现期量-增长量,2008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为 $77995-515=77480$ (万人),2007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为 $77995-1005=76990$ (万人),根据增长率 $\underline{{\underline{{\mathbf{\Pi}}}}}$ (现期量-基期量)÷基期量,观察选项,出现了首位相同第二位不同的情况,分母从左向右截取前三位,分子为减法计算,可将数据截位舍相同处理,代入数据得,2008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比上年增长了 $\frac{775-770}{770}=\frac{5}{770}<1%$ ,只有 D 选项符合。因此,选择 D 选项。

解法二:2008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比上年增加了(1005-515)万人,2007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为(77995-1005)万人,根据增长率 $\underline{{\underline{{\mathbf{\Pi}}}}}$ 增长量/基期量,观察选项,出现了首位相同第二位不同的情况,分母从左向右截取前三位,分子分母为减法计算,可将数据截位舍相同处理,代入数据得,2008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比上年增长了$\frac{10-5}{780-10}=\frac{5}{770}<1%$ ,只有 D 选项符合。

因此,选择 D 选项。

94、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71%$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基期量计算。
第二步,定位最后一段,2009 年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224846 亿元,比上年增长 $30.1%$ 。
第三步,根据基期量 $=$ 现期量/( $1+$ 增长率),选项出现首三位相同的情况,应精确计算,不再截位处理数据,224846
代入数据得,2008 年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约为 ,直除首四位是 1728。
因此,选择 B 选项。
95、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74%$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综合分析问题,且需选出错误的一项。
第二步,A 选项,直接读数。定位第一段,国民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展,正确。

B 选项,基期量计算。定位第三段,“2009 年,全年财政收入 68477 亿元,比上年增加 7147 亿元”,根据基期量 $=$ 现期量-增长量,代入数据得,2008 年全年财政收入为 $68477-7147=61330$ (亿元),正确。C 选项,和差类。定位第三段,“2009 年,全国就业人员 77995 万人,比 2008 年末增加 515 万人,比 2007 年末增加 1005 万人”,所以 2008 年末的就业人员比 2007 年末增加 $1005-515=490$ (万人),正确。D 选项,直接读数。定位最后一段,“2009 年,中西部投资增长高于东部和东北地区”,错误。因此,选择 D 选项。

96、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22%$ ,易错项:D。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现期平均数计算中的单平均数。
第二步,定位表格中“1978”所在列,1978 年农村居民平均每天消费 3.0 亿元,城镇居民平均每天消费 1.8 亿元。
第三步,1978 年我国居民总消费额约为( $(3.0+1.8)\times365{=}4.8\times365{>}4\times300{=}1200$ (亿元),符合的只有 A选项。

因此,选择 A 选项。

97、正确答案:D,全站正确率: $85%$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简单比较中的和差比较。
第二步,定位表格中“城镇居民消费”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所在列。
第三步,减法计算,考虑截位舍相同,1978 年,城镇居民消费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相差 $4-2=2$ (亿元);1989 年,二者之差为 $22-12=10$ (亿元);1997 年,二者之差为 $86-61=25$ (亿元);2005 年,二者之差为 184$-142{=}42$ (亿元),相差最大的是 2005 年。(或者直接观察数据,明显可看出 2005 年的差距最大)因此,选择 D 选项。

98、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62%$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年均增长量计算。
第二步,定位表格中“能源消费量”所在列,1978 年、2005 年日均能源消费量为 157 万吨、612 万吨。第三步,根据年均增长量 $\risingdotseq$ (末期值-初期值)/相差年份,代入数据得,1978 年至 2005 年日均能源消费量的年均增长量为 ${\frac{612-157}{27}}={\frac{455}{27}}\approx16.85$ (万吨)。

因此,选择 B 选项。

99、正确答案:A,全站正确率: $83%$ ,易错项: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增长量计算中的已知现期量和基期量。
第二步,定位表格中“农村居民消费”“城镇居民消费”、“政府消费”所在列,1997 年,这三种消费分别为39.9、61.2、30.7 亿元;2005 年分别为 52.1、142.2、71.3 亿元。
第三步,加减计算,将数据截位舍相同处理,与 1997 年相比,2005 年的日均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之和增加了约 $(52-40)+(142-61)+(71-31)=133$ (亿元),与 A 选项最接近。
因此,选择 A 选项。

100、正确答案:B,全站正确率: $69%$ ,易错项: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增长率计算比较。
第二步,定位表格中“农村居民消费”“城镇居民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所在列,1997 年,这三种消费分别为 39.9、61.2、85.6 亿元;2005 年分别为 52.1、142.2、184.0 亿元。
第三步,1997 年与 2005 年均为平年,计算增长率时可以使用日均消费量代替全年消费量。根据增长率 $\underline{{\underline{{\mathbf{\Pi}}}}}$ (现期量-基期量)/基期量,将数据取整处理后代入可得,与 1997 年相比,2005 年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率约为${\frac{52-40}{40}}={\frac{12}{40}}=30%$ ,城镇居民消费增长率约为 ${\frac{142-61}{61}}={\frac{81}{61}}\approx1.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约为$\frac{184-86}{86}=\frac{98}{86}\approx1.1$ ,增长率最大的是城镇居民消费。

因此,选择 B 选项。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公务员考试挺简单微信公众号,可获取更多公考经验。分享公考经验,还可获得现金奖励哈手淘扫描淘宝店铺,可以购买省考、国考历年真题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