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公务员多省联考《申论》题(湖北乡镇卷)

一、注意事项

1.本题本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150分钟。

2.请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在准考证号对应的数字上填涂。

3.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上指定的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作答无效!

4.待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后,方可开始答题。

5.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6.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翻过来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二、给定材料

材料1

1.永济村在解放前是“光山秃岭乱石沟,十人见了十人愁;旱涝风霍年年有,庄稼十年九不收”。全村有大大小小239条干涸贫瘠的沟壑,332座光秃秃的山头,森林覆盖率不到 $2%$ 50年代初,22岁的张一雁成为了永济村的党支部书记。为了改变生存环境,张一雁带着村民上山种树。由于经验不足,树的成活率极低,村民们泄了气。张一雁鼓励大家说:“我们改不了天,但我们可以换地!不管前方的路有多苦多难,只要方向正确,我们的日子一定会一天比一天红火。”

时光茬苒,转眼就到了2015年。这一年,从省里某部门退休的副厅级干部阎永强经过村党支部换届选举成为了永济村新一任村支书。阎水强带回来的不仅是身份,还有服务家乡的赤子之心。他把自已的党组织关系转回村里,“又成了一个真正的永济人”。阎永强说:“为了村里的发展,我不会领取任何工资报酬,只希望能像老书记一样,让家乡百姓的日子一天比天好。”

阎永强向记者介绍起了永济村的致富史。1980年冬,张一雁率几名村干部到南方考察。所到之处,乡镇企业给农民带来的巨大变化令张一雁一行眼热心跳。经过慎重考虑,村里决定利用本地丰富的铁矿资源建一座钢铁厂,这也是省里当年的第一家村办企业。当第一炉火红的铁水滚滚流出的时候,许多党员激动得哭了。后来,永济村又先后创办了铝合金厂、石料厂等企业。张一雁说:“办企业不同于当年我们上山栽树,不是光有憨劲就行。企业需要的是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这以后,永济村与许多大学联系,送青年农民到那里学企业管理、财务、农作物栽培等科学技术。

阎永强说,老书记最爱说的一句话是“有了好头头,群众不发愁”。这好头头就是党支部,就是共产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在村办企业多年发展的背后,高耗能重污染的弊端日渐显现。2015年,村两委邀请省农业大学农村发展研究所的专家帮助完成了新的村级规划。根据新规划,要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当时许多村民都担心“下岗”,不太情愿。全体党员以身作则,并动员家属、亲戚支持村两委的决定。2016年,村两委引来了展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铝合金厂的旧址上,建起一条年产500吨食用保健油的冷榨加工生产线,同时建立了一个集餐饮、住宿、观光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广大村民不仅实现了“再就业”,收人还比过去翻了一番。

“小时候村周围到处是荒山秃岭,现在满眼郁郁葱葱。”2020年春,在永济村外不远处的一座山坡上,阎永强正带队搞绿化工程。如今的永济村森林覆盖率超过 $87%$ ,曾经的一座座荒山变成了一条条“绿龙”,成了村民的“绿色银行”。阎永强说:“看到村里环境一天天变美,老百姓日子一天天富裕,我耳边常常回响起老书记那句话,‘只要方向正确,我们的日子一定会一天比一天红火’。”

材料2

2.新春伊始,《新农村》记者小梁到基层调研,以下是他在两个村庄采访的片段。

“村子真于净”,这是外来人对东各村的第一印象。村道上见不到一张纸片,家家院里院外也清清爽爽。79岁的高大妈笑着把小梁往屋里迎。冬季取暖煤改电以后,高大妈家装了地暖,外面再冷屋里也舒服。高大妈自己收拾得利索,家里拾得干净,屋里屋外的花儿都修剪得齐齐整整。她言语间透着喜悦,“儿子孝顺,春节前辞了城里的工作回来,专门照顾我们老两口。”“爸妈上了年纪,身体都不大好,有个头疼脑热,身边没个人照顾那肯定不成。”高大妈的儿子小曾买完菜刚一进门就接过了话头。

东各村是太行山脉的一个小山村。村子不大,一共250多人,但老龄化程度不低,6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70多位。平时,村里就是这些老人“守着”。村委会一周放两次公益电影,捧场的也都是这些老人。“村里的大爷大妈都是居家养老,儿女负责赡养。子女外出打工的,只能是老两口互相照顾。村里打算建个‘托老所’,解决老人的日间吃饭、活动和照料问题。”村党支部委员李大姐介绍说,她时常会到高大妈家来看看,帮衬帮衬。听说要建“托老所”,高大妈觉得不错,“老姊妹能时常见上一面,崂崂嗑。”“老爸腿脚不好,出不了门,还得我们在跟前伺候着放心。”小曾说。村里买东西不太方便,买点油盐酱醋、买点菜都得去镇上,单程4公里,走到公交站就得一刻钟,这对老年人是个大挑战。儿子能在身边尽孝,高大妈心里高兴,可也着急。她跟李大姐商量,“咱村里能不能办个产业,让我儿子也能有点收入,不然他光照顾我们了,以后咋办?”

东各村边有条远近闻名的宋代古道,村内还保留着古道上唯一的一座三孔拱桥,来的游客不少。村里已经有10多户拿到了农家乐的经营执照,李大姐说:“要是乡村旅游搞起来,不愁您儿子没事儿干!”

材料3

3.坐落在太湖之滨的水乡小村开弓村,则是另外一种景象。弯弯的小清河穿村而过,如箭在弦,村名由此而来。上世纪30年代,费孝通先生来此调研,写下著名的经济调研报告。岁月变迁,费老留下的精神财富,成了开弓村重要的文化资源和发展动力。

甜茶、昆曲、桥文化·…··在开弓村文化纪念馆,或图文,或影像,或模型,地方风土人情跃然眼前。陈列厅里,一件件旧物什,散发着浓浓的年代感。“有不少是村民自己捐赠的,像这排老式碗橱,还有那套八仙桌椅,现在已经很难看到了。”被村里人称为“农民教授”的老姚感叹,这里存放的是村民共同的乡村文化记忆。开弓村越来越富,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但老姚喜中有忧,开弓村的曾经是“处处倚蚕箔,家家下鱼笙”;如今,农耕文化,蚕桑文化却有淡化之势,“这是我们的根啊!”老姚颇有感慨。

如何传承乡风民俗?“首先要发挥好乡贤的力量。大家都有共识,要有个乡贤议事会。”老姚说。在成立后的乡贤议事会上,大家一致认为,要以有形的形式展现开弓村文化,如熏豆制作工艺,婚嫁习俗,摇三橹船,桑、蚕、丝到蚕丝被的一条龙产业·…··为什么要以“有形的形式”?老姚说:“让来到开弓村的人,从亲身参与民俗活动中体味到农耕文化和蚕桑文化的韵味。”村民的文化活动要有载体,开弓村发展较早,能用的土地已经不多,怎么解决?经过商议,村里准备把老仓库改造成文化礼堂。“脚手架已经搭起来了,估计5月份就能启用。”老姚说,按照规划,礼堂能容纳100人左右,今后村里的党员活动、小型培训、会议、文艺演出都可以使用。

未来,开弓村的文化回味必定更加悠长。

材料4

4.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一些农村出现不少闲置房屋。2017年以来,Z市不少地方着力探索盘活利用闲置农房发展乡村产业的有效途径和措施,取得良好成效。为进一步总结经验、更好地开展相关工作,Z市发展研究中心组织了调研组进行专题调研。

位于东湖镇新泉村的新泉中学,因优化农村学校布局,多年前已不再办学,老教学楼被列入闲置农房,有人提议拆掉建住宅,但村两委最终统一意见:拆掉“太可惜”,还是应该盘活利用,壮大村集体经济。东湖镇产茶历史悠久,周边茶农集中,“老房子”联姻茶产业,能发挥盘活利用的效益。确定发展方向后,村里通过镇里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公开竞拍老楼使用权。

主楼木楼板开始腐烂,副楼已几乎成了危房一—这是泉江茶业有限公司郑董事长与老教学楼初次相遇时的情景。“到这荒村陋屋来干什么?”有人不解。但透过蛛网积尘,郑董事长脑中闪出一个念头:竞拍租下来,改造成专题博物馆,让更多的人到这里感受闻名遐迩的越红功夫茶的历史文化积淀。2017年11月,越红博物馆正式开放,曾经凋的老屋重焕生机。同时,作为青少年茶文化教育基地,博物馆还常举办特色研学活动。“去年接待游客3万多人次。”郑董事长说。经镇村牵线搭桥,博物馆与村里的专业合作社、农户定点合作,与200多户茶农结对,帮助他们实施绿色无公害茶叶种植管理。“每斤40至60元的收购价,比以前高出一截。茶农老周说。从闲置教学楼到茶文化综合体的蝶变,折射出闲置农房盘活后“包袱变财富”的改革之效。

Z市陈副市长认为,一些闲置的农村住房、厂房、村集体用房破旧不堪,要修很费钱,弃之拆之又可惜;而同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人持续增长,需要建立健全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机制。如何唤醒“沉睡”的农房资源,既能给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又能为下乡创业人员提供创业场所?前些年,像越红茶叶博物馆这样的自发探索,开始在乙市乡间不断涌现。2018年8月,Z市出台有关办法,明确规定农村范围内在集体土地上建造的、产权合法清晰的、处于闲置状态且能够安全使用的房屋及其配套设施(主要包括农户闲置住宅房、村集体闲置用房和原卫生院、学校、站所等闲置房屋),实施加固、修后可进行旅游、休闲等三产开发利用。

一座占地500多平方米、长期闲置的私塾老建筑,曾是唐仁村唐书记的一块心病。它多年无人问津,只好用于村民堆货,成了村容村貌整治中的一处“死角”。改变发生在2019年7月,乡贤老孙通过镇里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中标将这座老建筑改造成融生产销售、非遗传承和文化体验于一体的越庄酒坊。老孙说:“父亲做了一辈子酒,能在这里把传统古法酿造的流程展示出来,特别有意义。”白墙黛瓦、青砖铺地、木格花窗,一年过去,越庄酒坊修旧如旧,开门迎客,成为乡村风貌的一抹亮色。“过去做仓库堆货,年租金不过4000多元,如今涨到6万多元,仅越庄酒坊一个项目,就带动村集体经济实现增收。”唐书记感慨,这座老建筑之所以能成功激活,关键是跟镇里的酿酒特色产业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挂上了钩,“盘活利用要找对路子,因地制宜,才能真正激发活力、持续产生效益。”

截至2020年底,Z市有激活意愿、尚待开发利用的闲置农房近50万平方米,是扎堆搞农家乐、民宿经营,还是避免“一窝蜂”开发、突破同质化竞争的局限,直接关系到激活行动的质量和实效。陈副市长说:“怎么找准方向、善加利用,至关重要。闲置农房利用改造要遵循‘规划一设计一建设”规范,与村落布点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匹配。”古径幽幽,卵石铺面,唐仁村里的唐仁老街历史悠久,沿街百余间传统民宅,不少处于闲置状态。这段时间,唐书记和村干部正忙着与外地客商对接,将闲置农房激活同古村落的新规划有机结合起来,“期待盘活出更多像越庄酒坊这样有特色的“点”,串联带动起美丽乡村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的‘面’。”

岭北镇孚家村老虞同儿子住在外地,老宅空置多年。去年上半年,一位村干部建议他把闲置房存进“银行”。闲置农房存“银行”?初听这样的新鲜事,老虞很好奇。这个特殊的“银行”就是镇里的闲置农房储备平台,农户和村集体可供利用的闲置农房,都可登记申报。“正式“激活”前,房子归自已管,等激活利用了再按租赁合同得收益。”村干部介绍。老虞和儿子商量后,将老宅存进“银行”。没多久,一位外县企业家通过平台相中了老虞等5户村民的闲置房,准备承租修,用于民宿经营。8月,老虞与承租人签订了租赁合同,拿到了头一年的租金。这是岭北镇率先试点运行闲置农房储备平台的一个例子,通过平台,镇里对可利用的闲置农房预收预储,分门别类进行招商推介。前不久,北周村废旧织布厂通过平台统一对外推介,由社会资本、乡贤和村集体共同人股出资,将老厂房改造成土特产展销中心。中心运行以来,农产品销售额已达100多万元。“通过储备平台的形式运作,资源更集中,吸引投资主体更有效率。”岭北镇吴镇长说。

三、作答要求

一、“给定资料1”介绍了永济村的致富史,请归纳其经验做法。(15分)

要求:1.内容全面,概括准确,条理清晰;2.不超过200字。

二、根据“给定资料2、3”,针对文中“高大妈的‘喜”和老姚的“盼’”,谈谈你的看法。(20分)

要求:全面、准确、有条理,不超过300字。

三、请根据“给定资料4”,就东湖镇如何盘活闲置农房资源写一篇通讯稿。(25分)

要求:(1)紧扣资料,内容全面;(2)条理清晰,结构完整;(3)字数500-600字。

四.请根据你对“给定资料1”中的“只要方向正确,我们的日子一定能越过越红火”的理解,参考给定材料,围绕“变化的乡村”,写一篇议论文。(40分)

要求:(1)观点正确,见解深刻;(2)内容全面,结构完整;(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4)字数在1000-1200字。

2021年公务员多省联考《申论》题(湖北乡镇卷)参考答案

一、参考答案

1.因地制宜办企业。通过考察学习经验,利用本地丰富资源建立工厂,并创办相关企业。

2.校企合作育人才。与高校开展合作,输送青年农民学习企业管理、财务、科学技术,培养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

3.党员带头促发展。邀请专家制定村级规划,党员以身作则,动员亲属支持村两委决定,落实村级规划。引进高科技企业,建立田园综合体,推动转型升级。

4.实施绿化护环境。实施绿化工程,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人居环境。

二、参考答案

高大妈:1.“喜”(1)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取暖设施得到完善,村容村貌干净整洁。(2)村委会关心,子女孝心,子女返乡照顾老人,让老人老有所依所养,家庭和睦幸福。

老姚:“盼”(1)发展特色产业,以有形的形式展现文化,让来者从亲身参与民俗活动中体味到农耕文化和蚕桑文化的韵味。守护住村里的精神财富并保护传承乡村文化。(2)改造基础设施,如将老仓库改造成文化礼堂。增强公共服务。(3)要继续发挥好乡贤力量,治理体系更加完善。

三、参考答案

闲置农房里的“财富密码”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一些农村出现不少闲置房屋。2017年以来,Z市不少地方围绕如何有效激活农村闲置农房着力,在多方努力下,多策并举探索出了闲置农房的有效途径和措施,取得良好成效。东湖镇在这方面自发探索,积累了非常宝贵的经验。

设立平台,集中交易。通过镇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公开竞拍闲置房屋使用权。

因地制宜,合理改造。东湖镇新泉村新泉中学老教学楼被列人闲置农房,与当地历史悠久的茶文化相结合,改造成专题博物馆、茶文化教育基地、举办特色研学活动,实现闲置教学楼到茶文化综合体的蝶变。唐仁村将闲置农房激活同古村落的新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将长期闲置的私塾老建筑改造成融生产销售、非遗传承和文化体验于一体的越庄酒坊,串联带动起美丽乡村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的“面”

政府重视,出台办法。东湖镇村领导在博物馆与专业合作社、农户之间牵线搭桥,实施绿色无公害茶叶种植管理,提高了收购价格,折射出闲置农房盘活后“包袱变财富”的改革之效。2018年Z市出台闲置房屋开发办法,明确规定可利用闲置农房的产权、安全性、类型以及开发利用途径,并实施必要的加固和修。主要包括农户闲置住宅房、村集体闲置用房和原卫生院、学校、站所等闲置房屋,修后可进行旅游、休闲等三产开发利用。

闲置房屋有大作为,东湖镇盘活闲置农房资源模式给未来乡村建设以深刻启示。

四、参考答案

乡村应该变成什么样子?在推进乡村振兴的今天,发展方向应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发展方向明确了变化结果,乡村变化也要适应发展方向的实际要求,这样才能用乡村的“变”成就发展的“新”。也就是说,只要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变化的乡村定能成就乡村的变化。

产业发展是乡村变化的内生动力,生活富裕是村民追求美好生活的迫切现实。回顾乡村发展的历史变迁,一直致力于用合乎实际的变化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从“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到“乡镇企业崛起”,从“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制约”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无不展示出为乡村经济振兴所做的努力。进人新时代,又相继推出创新土地流转形式、深化农业现代化建设方案、调整乡村经济结构举措,像永济村这样淘汰落后产能、发展服务行业、引领村民“再就业”的案例,在祖国大地上频频书写。但这一过程需克服动能转化的阵痛,走出惯性思维的舒适,塌下心来学习新技能。难吗?难。要做吗?要。过去的村办企业往往是粗放式生产落后产能,炼钢、造吕、碎石料,缝纫、造纸、亮灯泡。无技术、纯模仿让村企陷人发展困境,只有经历了现在的产业“变”,才能保证富裕生活“不变”,进而实现乡村发展更好的“变”

生态建设不能丢,文明乡风要保留。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不冲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犹如饮鸠止渴难以持续。当今我国的主要矛盾变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美好的生活中少不了休闲旅游,乡村发展可以依托时代痛点,打造风景亮点,用生态创造经济价值,试想谁不向往潺潺溪水的惬意,鸟语花香的松弛,绿林环绕的舒缓,再加以纯朴的乡风,干净的微笑,用生态创造产业,变化产业结构,推动乡村振兴。正如,从1950年张一雁书记上山种树到2020年阎永强书记带队搞绿化工程,一代又一代的努力,把荒山建成了“绿龙”,把贫瘠落后村变成模范先进村,是生态建设的正确方向,改变着乡村的发展面貌。

乡村治理变得和谐有序,离不开党的建设,“好头头”当好了,乡村建设的事业也就顺了。现阶段多数乡村都推行了网格化管理,依托党员代表实现信息的的上传下达,更好的传递好上级政策,宣讲好国家理念。近年来,第一书记、党代表相继下村,其目的就是把新时代的新思想带到农村,把共产党人的执政为民、模范带头、无私奉献、科学发展的理念灌人到乡村事业的建设中来,像阎永强式的干部,如雨后春笋,在乡村建设中遍地开花。不变的服务初心,在乡村红火的燃烧。

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变化的乡村的给人以振奋,明确的方向给人以信心,变化的乡村定能成就乡村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