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看持续交付的第一个关键点:配置管理。按照持续交付的理念,这里所说的配置管理范围会更广,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

  • 版本控制
  • 依赖配置
  • 软件配置
  • 环境配置

讲持续交付,一上来就先讲配置管理,主要还是想强调:配置管理是基础,是关键。我们后面将要讲的每一个持续交付环节,都对配置管理有很强的依赖。这个基础工作做不好,也就谈不上的持续交付的成功。勿在浮沙筑高台,我们做工具平台或系统,一定要重视基础的建设

同时,这里还有一个前提,就是一定要做到代码和配置的分离。不要让配置写死在代码里,需要依靠严格的规范和约束。同时,对于那些因历史原因遗留在代码中的配置,要多花些时间和精力把配置剥离出来,做这项工作没有什么好的方法或经验,只能多上心,多投入些精力。

配置管理中,对于版本控制和依赖配置目前都有比较成熟的工具体系支持,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供我们参考学习,下面我会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对于软件配置和环境配置管理,这两项配置跟我们自身的业务软件特性强相关,是整个持续交付过程的关键,我会结合我们自身的实践经验进行重点介绍和分享。

版本控制

版本控制的主要作用是保证团队在交付软件的过程中能够高效协作,版本控制提供了一种保障机制。具体来说,就是团队在协作开发代码的情况下,记录下代码的每一次变更情况。

说到这里,你是不是想到了 SVN 和 Git 这样的版本管理工具?对,其实我们每天都在接触,每天都在不停地做这个事情,所以目前看来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

关于这一部分我在后面的文章里会介绍关于提交阶段的实践经验。这里我们只要知道,版本控制及其工具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这是开发团队协作最基础的工具。现在应该很少有团队不采用版本控制的管理机制吧?

依赖管理

这里以 Java 为例,我们使用 Java 进行开发,必然会依赖各种第三方的开源软件包。同时,内部还会有不同组件的二方包。这些三方包和二方包就是一个应用编译和运行时所依赖的部分。

有过开发经验的同学肯定都知道,即使运行一个非常简单的 Web 应用,都会有大量的 jar 包依赖。如果人工去管理这些依赖,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所以就需要有依赖管理的工具。

对于 Java 来说,我们熟知的依赖管理工具有 Ant、Maven 和 Gradle。当然这些工具不仅仅提供依赖管理这样单一的能力,一般都具备以下几个能力:

  • 二方包、三方包的仓库(Repository)管理;
  • 依赖管理;
  • 构建打包。

下面介绍下我自己的实践经验。因为我们的经验基础都在 Maven 上,再加上 Maven 周边有一些优秀插件和业界经验可以借鉴,比如后面将要介绍到的 AutoConfig,所以我们选取了 Maven 作为主力构建工具。

大致用法是建立一个本地 Maven 源,构建时会优先从本地源中获取依赖包,本地源中没有对应的依赖时,会从公网上下载,同时缓存到本地。这也是业界绝大多数公司采用的一种通用方案。具体如何构建打包呢?这个内容会在构建阶段进行分享。

软件配置

这里我把软件配置细化为两类:一类是代码配置,一类是应用配置

1. 代码配置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代码配置是跟代码运行时的业务逻辑相关的。比如应用的服务接口、并发线程数、超时时间等这些运行时参数;还有类似于业务或技术上的开关,比如商品评论是否开放、优惠时间段设置等等。

2. 应用配置

还记得我们在标准化文章中提到的应用吗?应用配置就是应用这个对象的属性和关系信息。我们把应用配置放到持续交付这个场景中进行分析,对于这个配置可以细分为:

  • 应用构建时配置,比如它的编程语言、Git 地址以及构建方式等;
  • 应用的部署配置,源代码目录、应用日志目录、Web 日志目录、临时目录、脚本目录等;
  • 应用的运行配置,应用启停、服务上下线方式、健康监测方式等;
  • 应用运行时与基础组件的关联关系,比如其依赖的 DB、缓存、消息以及存储的 IP 地址、域名、端口、用户名或 Token 等。

从上面这种分类方式中,应该可以体会到,我们对于配置的分类,也是基于应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进行分解和分析的。所以,标准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持续迭代的过程。不同的场景下,一个应用可能会具备不同的属性。这个时候,如果我们无法在一开始就把这些属性梳理得清清楚楚,具备标准化的意识和思路就显得更为重要。这样,当我们遇到新场景的时候,随时可以对它做标准化分析和建模。

3. 代码配置和应用配置的区别

从上面的分析中,你有没有找出两者的区别?这里建议你暂停一下,花一分钟时间自己先想想代码配置和应用配置有什么区别,再往下看。

从区别上讲,我们可以认为代码配置是跟业务或代码逻辑相关的,动一下就会改变系统执行状态,是运行时的配置,但不依赖周边环境。而应用配置,是跟业务和代码逻辑无关的,不管你怎么动,业务逻辑是不会改变的,但是它跟环境相关

与环境相关,按阶段分又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三种情况。

  • 第一种,软件在交付过程中,环境会不一样。比如我们正式发布软件前,会历经开发测试环境、预发环境和生产环境等等。那开发测试环境访问的 DB,跟线上访问的 DB 就不能是同一套。同时这个环境中的应用,依赖的大多是本环境内的基础组件和应用,但不是必然,原因我们后面会讲到。还有日志级别也可能不同,比如测试环境可以开 Debug 级别,但是线上是绝对不允许开 Debug 的。
  • 第二种,软件交付上线后,线上可能会存在多机房环境,特别是有海外业务的公司,一个站点可能会在中国、北美、欧洲以及东南亚等不同区域建立当地访问的分站点;或者大型网站做了单元化,在国内也会分多机房部署,这个时候每个机房的环境配置必然不同。
  • 第三种,软件交付后,一套软件可能交付给不同的客户,分别独立运行,比如类似 ERP、CRM 这样的软件,或者私有部署的 SaaS 服务等。不同客户的基础环境是不一样的,有的可能是 Linux,有的是 Unix,还有的可能是 Windows,这时应用配置中的各种目录、用户名等信息可能也是不一样的,软件的交付模式就取决于最终的客户环境。

对于平台类的产品,遇到第一、二种情况的可能性更大,这两种情况更多的是对周边依赖的配置不同,比如不同的服务注册中心、DB、缓存或消息等等。对于一些针对不同客户进行私有部署的产品,可能更多的是第三种情况,这种情况就是应用的基础配置比如目录、用户名以及基础软件版本等会有不同。

我们回到代码配置和应用配置之间的区别这个问题上来。

对于代码配置,我们一般会通过 Config Server 这样专门的配置管理服务进行动态管理,在软件运行过程中可以对其进行动态调整。之所以增加这些配置,主要是让开发能够以更灵活的方式处理业务逻辑。当然,也有一些为了稳定性保障而增加的配置,比如限流降级、预案开关等等。对于前者运维不必关注太多,而后者是运维关注的重点,这个内容我们后面讲到稳定性部分会重点分享。

对于应用配置,是我们在构建软件包时就需要面对的问题。这个配置取决于环境,所以就延伸出持续交付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配置管理:环境配置管理。解释一下就是,不同环境中的应用配置管理

环境配置是我们在持续交付过程中要关注的重中之重,也是最为复杂的一部分。我们自己的团队在做多环境发布和管理的时候,遇到最头疼的问题就是环境配置管理,我们下一期就着重来聊聊环境的配置管理。

今天我和你分享了做持续交付的第一步:配置管理,主要包括版本控制、依赖配置、软件配置和环境配置四个部分。关于今天分享的内容,你有怎样的思考或疑问,欢迎你留言与我讨论。

如果今天的内容对你有帮助,也欢迎你分享给身边的朋友。我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