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极端业务场景下,我们应该如何做好稳定性保障?
文章目录
从今天开始,和你分享我对微服务和分布式架构下的稳定性保障的理解。
稳定性保障需要一定的架构设计能力,又是微服务架构比较核心的部分。在陈皓老师的“左耳听风”专栏,以及杨波老师的“微服务架构核心 20 讲”专栏都有非常详细的介绍。所以在我的专栏里,我会结合特定的场景,并着重从运维和技术运营的角度来分享。
我们所面对的极端业务场景
首先,看一下我们当前所面对的极端业务场景,我把它大致分为两类。
1.可预测性场景
什么是可预测性?简单来说,就像电商每年的大促,如 618、双 11、双 12 等等。这类业务场景是可预测的,业务峰值和系统压力峰值会出现在某几个固定的时间点,我们所做的所有准备工作和稳定性应对措施,都是针对这些固定时间点的,比如零点时刻。
峰值压力可预测,就意味着可以提前评估用户访问模型,并根据模型进行压测调优。发现系统中的瓶颈就调优或者扩容,调整完成之后,继续压测,继续调整,直至系统容量达到原来设定的目标。由此可见,在可预测的场景下,与后面的不可预测场景相对比,从准备过程上来说会更加从容。
但是,我们的优化或扩容是有限度的,也就是不会无限度地投入成本,来满足零点这个峰值时刻,让所有用户都能够正常访问。从成本和收益角度来说,这样做是不现实的。
所以,在峰值那个时间点上,当用户流量远远大于系统容量时,我们所采取的措施绝不是再去扩容或优化,因为无论是从时效性、系统稳定性还是成本收益上看,这样做都已经无法满足要求了。
那我们该采取什么策略呢?这里我们采取的策略是在系统承诺容量内,保证系统的核心功能能够正常运行。以电商为例,就是要确保整个交易链路是正常的,用户可以正常登陆,访问商品,下单并最终支付。对于非核心功能,就会通过预案执行功能降级。对于超出系统承诺容量的部分进行流量限流,并确保在某些异常状况下能够熔断或旁路,比如缓存故障,就要马上限流并将请求降级到数据库上。
所以,我们在 618,双 11 和双 12 的零点峰值时刻去访问各大电商网站,很大概率上都会提示系统正忙,请稍后再试,短则 2~3 分钟,长则 5~10 分钟,再去访问,网站功能就一切正常了。这并不代表各大电商网站宕机了,而是其在瞬时超大流量访问压力下采取的一种保护措施,这一点反而说明这些电商网站的大促预案非常完善。
2.不可预测性场景
我刚刚提到的电商大促场景,其实已经非常复杂了,没有一定的整体技术能力,想做好从容应对也并非易事。我们这两年做大促模拟压测,动辄上百号人通宵投入,说到底还是在这方面的经验以及各类工具平台的积累不够,体系的完善需要一定的周期和过程。
那不可预测的场景就更为复杂。社交类业务就具有这种明显的特征,比如微博、朋友圈、空间等等。以微博为例,我们知道之前鹿晗公布恋情,王宝强以及乔任梁等的突发事件等等,这些事情什么时候发生,对于平台来说事先可能完全不知道,而且极有可能是大 V 的即兴发挥。当然,现在因为商业合作上的原因,某些大 V 的部分营销活动也会与各类社交业务平台提前沟通,确保活动正常执行,但是即使是提前沟通,周期也会非常短。
对于不可预测性的场景,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现突发热点事件,所以就无法像电商大促一样提前做好准备。社交类业务没法提前准备,就只能随时准备着,我认为这个挑战还是非常大的。
我们要迎接的技术挑战
说完了场景,我们来看看这给技术带来了哪些挑战。
1.运维自动化
这个不难理解,应对极端场景下的系统压力,一定要有资源支持,但是如何才能将这些资源快速扩容上去,以提供业务服务,这一点是需要深入思考的。结合前面我们讲过的内容,标准化覆盖面是否足够广泛,应用体系是否完善,持续交付流水线是否高效,云上资源获得是否足够迅速,这些都是运维自动化的基础。特别是对于不可预测的场景,考验的就是自动化的程度。
2.容量评估和压测
我们要时刻对系统容量水位做到心中有数,特别是核心链路,比如电商的交易支付链路。我们只有对系统容量十分清楚,才能针对特定场景判断出哪些应用和部件需要扩容,扩容多少,扩容顺序如何。同时,系统容量的获取,需要有比较完善的自动化压测系统,针对单接口、单应用、单链路以及全链路进行日常和极端场景下的模拟压测。
3.限流降级
我们前面提到了电商大促的例子,业务在峰值时刻,系统是无论如何也抵御不住全部流量的。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保证在承诺容量范围内,系统可用;对于超出容量的请求进行限流,请用户耐心等待一下。如何判断是否需要限流呢?这时我们要看系统的各项指标,常见的指标有 CPU、Load、QPS、连接数等等。
同时,对于非核心的功能,在峰值时刻进行降级,以降低系统压力。这里有两种方式,分别是主动降级和被动降级。主动降级就是在峰值时刻,主动把功能关掉,如商品评论和推荐功能等等;我们前面介绍到的静态化,也是一种降级策略。对于被动降级,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熔断。某个应用或部件故障,我们要有手段将故障隔离,同时又能够保证业务可用,所以会涉及故障判断和各类流量调度策略。
4.开关预案
上面介绍到的限流降级,也是一类开关,属于业务功能开关;还有一类是系统功能开关,比如当缓存故障时,我们就需要将请求转发到数据库上,目的也只有一个,让系统可用。但是问题来了,数据库的访问效率没有缓存高,所以缓存可以支撑的流量,数据库肯定是支撑不了的,怎么办呢?这时,就要与限流策略结合起来,先限流,限到数据库能够支撑的容量,再做降级。这样几个策略组合在一起,就是应急预案的执行了。当然,预案里面还会有业务预案。
5.故障模拟
上述预案,需要在日常,甚至是从经历过的故障中提炼出场景,制定好策略,然后不断进行模拟演练。只有这样,等到真正出现问题时,我们的预案才可以高效执行。我们知道 Netflix 的 Chaos Engineering,其中的 Chaos Monkey,就是专门搞线上破坏,模拟各种故障场景,以此来看各种预案执行是否到位,是否还有可以改进的地方。
所以,类似 Chaos Engineering 的故障模拟系统,也需要建设起来。我们需要模拟出一些场景,比如最常见的 CPU 异常,RT 响应异常,QPS 异常等等,看我们的预案是否能够快速执行,能够保持系统或将系统快速恢复到正常状态。
6.监控体系
最后,我再提一下监控。通过我们前面介绍的内容,监控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因为所有的指标采集和统计,异常判断,都需要监控体系的支持。监控体系和前面介绍的运维自动化一样,都是最为基础的支撑平台。
极端业务场景下的不确定因素
上面我们讨论了极端业务场景给技术层面带来的挑战。但是对于稳定性保障而言,我认为最困难的部分,不在技术层面,而是在业务层面,也就是用户的业务访问模型。从技术层面来说,我们还有一些确定的套路可以去遵循,但是访问模型就是个极不确定的因素了。
我们这里还是以电商来举例说明,比如大促时用户下单这个逻辑。一个用户在购物车勾选商品去结算这个场景,用户的访问模型或业务场景就可能会有很多变化,比如是下 1 个商品的订单,还是同时 5 个商品的订单?每个商品的购买数量是 1 个、2 个还是 3 个?商品的购买数量有没有限制?这些商品涉及 1 个卖家,还是多个卖家?不同卖家又会有不同的优惠折扣,是买二送一,还是满 100 送 20?满一定额度之后是否包邮?全站促销是否有全站优惠,是否有时间段限制?优惠之间是否有优先级和互斥逻辑?支付方式是优先使用支付宝,还是微信,亦或是银行卡等等。
上面这些还只是简单描述,并且是针对单个用户的。当用户数量达到几十万,上百万之后,用户行为可能还有访问首页、详情页以及搜索的情况等等,场景更复杂,整个业务模型中的变量因素就会非常多,且不确定。
往往某个因素的变化,就可能带来容量模型的改变。假设 1 个商品,1 个卖家,1 个优惠策略,对 DB 产生的 QPS 是 20,TPS 是 10,但是这其中的因素稍微一变化,产生的 QPS 和 TPS 就是翻倍的。如果这一点评估不到位,大促时实际的用户场景跟预估的偏差过大,系统可能就会挂掉。
所以,对于稳定性而言,用户访问模型才是关键,这个摸不准,只有技术是没用的,这就更需要我们能够深入业务,理解业务。
我们经常听到的“脱离业务谈架构,谈技术,都是不负责任的”,原因就在于此。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够让你在学习到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有所启发,切忌脱离业务,空谈技术。
今天我们分享了极端业务场景下,如何做好稳定性保障。关于稳定性保障,你还有哪些问题?有过怎样的经验?欢迎你留言与我讨论。
如果今天的内容对你有帮助,也欢迎你分享给身边的朋友,我们下期见!
文章作者 anonymous
上次更新 2024-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