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邱岳,今天我分享的主题是:用最少的资源给你的产品试试水。

如果前面的信息收集、沙盘推演和做调研都算是纸上谈兵的话,这一部分则是到了真刀真枪动手的阶段。

只不过在全面投入和集团军作战之前,我们通常需要用尽可能少的资源去试试水,验证我们在做推演阶段的一系列假设。

这里有几个名词,或许你在其他地方见到过,我们简单解释一下。MVP 是最小可用产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的首字母缩写,意思是:剧烈缩减产品范围,用最少的资源构建出符合预期的最小功能集合并投入验证。

从产品经理的视角来看,就是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创造性地提供解决方案,实现一到两个核心用例。以验证这个核心问题是真实存在的,或者解决方案是用户喜闻乐见的。

MVP 算是精益思想在科技行业中的一种应用方法论,核心是:不断用尽可能少的投入创造尽可能多的价值。说白了就是:走一步看一步,不憋大招,低头拉一步车,抬头看一步路。

市面上介绍 MVP 的书或资料已经有很多,再写也很难写出新意,所以,我这次打算通过几个案例,试着介绍一下 MVP 作为一个工具,怎样在我们的产品规划和设计过程中为我们创造价值。

未完成的功能键

第一个案例是我很久以前在书上看到的,说的是维珍航空计划在自己的机上娱乐系统中加入一个新功能,为了测试乘客是否真的会对这个功能产生兴趣,设计人员在还没有设计任何功能的情况下,就向菜单中添加了一个入口按钮。

如果真的有乘客点到了这个按钮,系统会显示:“该功能尚未完成,或许下一次搭乘维珍航空的班机时你就可以使用它了。”通过这个按钮的点击率数据,来验证用户动机和需求。

类似的快速验证案例有很多,比如微信在刚改版订阅号展示方式时,长按订阅号文章会弹出菜单“未完成的功能”。又或者前些日子在朋友圈看到的一个案例,某软件的“设置”菜单点击后没有任何可设置项,而是弹出一个表单,向用户询问,他希望在这里设置什么。

类似的 MVP 设计是最常见,也是最容易实施的,它的目的是验证用户动机或习惯,它甚至不考虑解决方案,而是用最少的资源去验证场景是否存在。这应该是所有产品创意和产品设计的逻辑起点,也是用户转化漏斗的开口。

除了可以借鉴这些未完成的功能,验证自己的产品逻辑之外,我们还应该得到的另一个启发,就是提醒自己想一想“我们是否已经论证了产品创意的起点”,或者说我们有没有回答一个问题:“用户真的会感兴趣吗”。后续所有的设计、研发和资源投入,都将会建立在这个前提之上。

一个失败的产品创意

这里,我可以分享一个真实经历,曾经我们在设计用户管理工具时(内部系统),有个想法为客服同事提供数据统计工具(统计用户分布、订单分布等等)。经过调研,客服同事的反响也不错,表示对工作有价值,还列出了一系列希望看到的数据项。

可是因为“数据分析”本来并不在他们的工作流程中,这个设计是否真的会被使用,我自己心里也没谱。所以我一边做具体的报表需求分析,一边找工程师直接在系统中加了一个数据功能的入口,打开页面只有几个简单但重要的数据加和汇总,以及几个报表名字,下面标注:开发中,敬请期待。

然后我就开始盯这张页面的 PV,在自己心里设计了几种可能出现的情况,最理想的当然是使用率和留存都很高,大家会不断回来看数据,并且会有声音催促我们尽快完成报表开发。

次之是使用率一般,但留存不错,也就是说确实对一部分人有价值,或许可以通过培训推广开。

可能会产生的纠结情况是开始时使用率高,但留存差,这种情况下我们很难通过数据来分辨,究竟是因为功能没做完导致大家不来,还是因为它本身就是伪需求。

为了尽量避免模糊,早期我们投了一些资源,根据优先级和成本做了几个重要的数据指标,这些指标背后的算法也没有完全自动化,而是我定时线下算好了手动更新上去。我还默默做了打算,如果真的出现这种情况,就根据日志找到点进这个页面的用户,推心置腹地聊一聊,争取问出真实原因。

事实证明我想多了。数据分析功能入口上线之后,几乎没什么人点进来,而且留存也很糟糕。沮丧和庆幸交织之余,我还是找了一些点进来和没有点进来的同事聊了聊。他们依然对这个功能赞不绝口,而且认为能看到数据当然很好,只不过这确实不是他们工作流程中的刚需,看不到也不影响。

所以这里要注意,当你有了一个点子,并且你去拿这个点子去询问别人的意见,别人都特别客气而且礼貌地说:“哎呀,很好呀很好呀,我觉得有用啊”。这个时候通常是会有危险的。他们越客气,表面很急迫,但是实际上是一个伪需求,做上去没人用。这一点,大家一定要小心。

后来,这个功能当时被暂停,直到工作流程和考核方式发生变化才又被重新提出来,那是后话了。

MVP 的商业化验证作用

除了上面提到从微观的角度验证用户动机之外,MVP 有时还可以验证产品模式是否成立。比如坊间流传的比尔·盖茨忽悠 IBM 的故事,说的是在 IBM 跟微软合作之初,盖茨号称自己的软件多么多么牛,IBM 答应合作试试。

但其实当时微软什么都没有,合作谈完之后他花 5 万美金买下了 DOS,稍作修改就发布了。还有 Dropbox,最先出现的是一段有点简陋的纸片视频,结果一炮走红,万人空巷,而此时产品根本连影都还没有呢,用户的积极反应和强烈的付费意愿成了 Dropbox 的产品起点。

总结

今天我跟你初步分享了 MVP 最小可用产品这一应用工具。通过类似于“未完成的功能键”这样的快速检验案例,你可以用最小的资源测试产品的应用场景是否存在。当然了,在使用工具的过程中,也不要忘记了去验证产品的创意起点,也就是“用户是不是真的会对此感兴趣”。

然后我还跟你分享了一个我在实际过程中去应用了 MVP,然后通过 MVP 发现了我自己的想法是伪需求,并且叫停了工程这样的一个经历。

你有没有用过 MVP 的方法呢,在试水中又遇见了哪些事情,你可以提出具体的问题,我们一起思考,共同成长,感谢你的收听,我们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