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 winter。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已经给你介绍了一些简单选择器,这一节课我会继续给你介绍选择器的几个机制:选择器的组合、选择器的优先级和伪元素。

选择器的组合

在 CSS 规则中,选择器部分是一个选择器列表。

选择器列表是用逗号分隔的复杂选择器序列;复杂选择器则是用空格、大于号、波浪线等符号连接的复合选择器;复合选择器则是连写的简单选择器组合。

根据选择器列表的语法,选择器的连接方式可以理解为像四则运算一样有优先级。

  • 第一优先级
    • 无连接符号
  • 第二优先级
    • “空格”
    • “~”
    • “+”
    • “>”
    • “||”
  • 第三优先级
    • “,”

例如以下选择器:

1
2
3
4
5
6

.c,.a>.b.d {

    /*......*/

}

我们应该理解为这样的结构。

  • .c,.a>.b.d
    • .c
    • .a>.b.d
      * .a
      * .b.d
      * .b
      * .d

复合选择器表示简单选择器中“且”的关系,例如,例子中的“ .b.d”,表示选中的元素必须同时具有 b 和 d 两个 class。

复杂选择器是针对节点关系的选择,它规定了五种连接符号。

  • “空格”:后代,表示选中所有符合条件的后代节点,例如“ .a .b”表示选中所有具有 class 为 a 的后代节点中 class 为 b 的节点。
  • “>” :子代,表示选中符合条件的子节点,例如“ .a>.b”表示:选中所有“具有 class 为 a 的子节点中,class 为 b 的节点”。
  • “~” : 后继,表示选中所有符合条件的后继节点,后继节点即跟当前节点具有同一个父元素,并出现在它之后的节点,例如“ .a~.b”表示选中所有具有 class 为 a 的后继中,class 为 b 的节点。
  • “+”:直接后继,表示选中符合条件的直接后继节点,直接后继节点即 nextSlibling。例如“.a+.b”表示选中所有具有 class 为 a 的下一个 class 为 b 的节点。
  • “||”:列选择器,表示选中对应列中符合条件的单元格。

我们在实际使用时,比较常用的连接方式是“空格”和“>”。

工程实践中一般会采用设置合理的 class 的方式,来避免过于复杂的选择器结构,这样更有利于维护和性能。

空格和子代选择器通常用于组件化场景,当组件是独立开发时,很难完全避免 class 重名的情况,如果为组件的最外层容器元素设置一个特别的 class 名,生成 CSS 规则时,则全部使用后代或者子代选择器,这样可以有效避免 CSS 规则的命名污染问题。

逗号表示“或”的关系,实际上,可以把它理解为“两条内容一样的 CSS 规则”的一种简写。如我们开头的例子,可以理解成与下面的代码等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c {

    /*......*/

}

.a>.b.d {

    /*......*/

}

到这里,我们就讲完了如何用简单选择器组合成复合选择器和复杂选择器,形成选择器列表,这能够帮助我们应对各种复杂的需求。

CSS 选择器是基于规则生效的,同一个元素命中多条规则是非常常见的事情。不同规则指定同一个属性为不同值时,就需要一个机制来解决冲突。这个机制,就是接下来我们要讲的选择器优先级。

选择器的优先级

CSS 标准用一个三元组 (a, b, c) 来构成一个复杂选择器的优先级。

  • id 选择器的数目记为 a;
  • 伪类选择器和 class 选择器的数目记为 b;
  • 伪元素选择器和标签选择器数目记为 c;
  • “*”不影响优先级。

CSS 标准建议用一个足够大的进制,获取“a-b-c”来表示选择器优先级。

即:

1
2
3
4

specificity = base * base * a + base * b + c

 

其中,base 是一个“足够大”的正整数。关于 base,历史中有些趣闻,早年 IE6 采用 256 进制,于是就产生“256 个 class 优先级等于一个 id”这样的奇葩问题,后来扩大到 65536,基本避免了类似的问题。

现代浏览器多采用了更大的数量,我们正常编写的 CSS 规则数量不太可能达到数万,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样的 base 就足够大了。

行内属性的优先级永远高于 CSS 规则,浏览器提供了一个“口子”,就是在选择器前加上“!import”。

这个用法非常危险,因为它相当于一个新的优先级,而且此优先级会高于行内属性。

同一优先级的选择器遵循“后面的覆盖前面的”原则,我们可以看一个例子:

1
2

<div id="my" class="x y">text<div>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x {

    background-color:lightblue;

}

.y {

    background-color:lightgreen;

}

调换“.x”和“.y”我们可以得到不同的显示效果。选择器的优先级是针对单条规则的,多条规则的选择器同时命中元素,优先级不会发生叠加。

1
2

<div id="my" class="x y z">text<div>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x {

    background-color:lightblue;

}

.z {

    background-color:lightblue;

}

.y {

    background-color:lightgreen;

}

在这个例子中,“.x”和“.z”都指定了背景色为浅蓝色,但是因为“.y”规则在最后,所以最终显示结果为浅绿色。另外一个需要注意的是,选择器的优先级是针对复杂选择器的优先级,选择器列表不会合并计算优先级。

我们看一个例子:

1
2

<div id="my" class="x y z">text<div>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x, .z {

    background-color:lightblue;

}

.y {

    background-color:lightgreen;

}

这里选择器列表“ .x, .z”命中了 div,但是它的两项分别计算优先级,所以最终优先级仍跟“ .y”规则相同。

以上就是选择器优先级的相关规则了,虽然我们这里介绍了详细的计算方式,但是我认为选择器的使用上,如果产生复杂的优先级计算,代码的可读性一定是有问题的。

所以实践中,建议你“根据 id 选单个元素”“class 和 class 的组合选成组元素”“tag 选择器确定页面风格”这样的简单原则来使用选择器,不要搞出过于复杂的选择器。

伪元素

在上一课,我们有意忽略了一种重要的简单选择器:伪元素。

我之所以没有把它放在简单选择器中,是因为伪元素本身不单单是一种选择规则,它还是一种机制。

所以本节课,我就来讲一讲伪元素机制。伪元素的语法跟伪类相似,但是实际产生的效果却是把不存在的元素硬选出来。

目前兼容性达到可用的伪元素有以下几种。

  • ::first-line
  • ::first-letter
  • ::before
  • ::after

下面我们就来分别讲讲它们。

::first-line 和 ::first-letter 是比较类似的伪元素,其中一个表示元素的第一行,一个表示元素的第一个字母。

我们可以看一个示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p>This is a somewhat long HTML

paragraph that will be broken into several

lines. The first line will be identified

by a fictional tag sequence. The other lines

will be treated as ordinary lines in the

paragraph.</p>
1
2
3
4
5
6

p::first-line { 

    text-transform: uppercase 

}

这一段代码把段落的第一行字母变为大写。注意这里的第一行指的是排版后显示的第一行,跟 HTML 代码中的换行无关。

::first-letter 则指第一个字母。首字母变大并向左浮动是一个非常常见的排版方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p>This is a somewhat long HTML

paragraph that will be broken into several

lines. The first line will be identified

by a fictional tag sequence. The other lines

will be treated as ordinary lines in the

paragraph.</p>
 1
 2
 3
 4
 5
 6
 7
 8
 9
10

p::first-letter { 

    text-transform: uppercase;

    font-size:2em;

    float:left; 

}

虽然听上去很简单,但是实际上,我们遇到的 HTML 结构要更为复杂,一旦元素中不是纯文本,规则就变得复杂了。

CSS 标准规定了 first-line 必须出现在最内层的块级元素之内。因此,我们考虑以下代码。

1
2
3
4
5
6
7
8

<div>

  <p id=a>First paragraph</p>

  <p>Second paragraph</p>

</div>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div>p#a {

    color:green;

}

 div::first-line { 

    color:blue; 

}

这段代码最终结果第一行是蓝色,因为 p 是块级元素,所以伪元素出现在块级元素之内,所以内层的 color 覆盖了外层的 color 属性。

如果我们把 p 换成 span,结果就是相反的。

1
2
3
4
5
6
7
8

<div>

  <span id=a>First paragraph</span><br/>

  <span>Second paragraph</span>

</div>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div>span#a {

    color:green;

}

 div::first-line { 

    color:blue; 

}

这段代码的最终结果是绿色,这说明伪元素在 span 之外。

::first-letter 的行为又有所不同,它的位置在所有标签之内,我们把前面的代码换成::first-letter。

1
2
3
4
5
6
7
8

<div>

  <span id=a>First paragraph</span><br/>

  <span>Second paragraph</span>

</div>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div>span#a {

    color:green;

}

 div::first-letter { 

    color:blue; 

}

执行这段代码,我们可以看到,首字母变成了蓝色,这说明伪元素出现在 span 之内。

CSS 标准只要求 ::first-line 和 ::first-letter 实现有限的几个 CSS 属性,都是文本相关,这些属性是下面这些。

接下来我们说说 ::before 和 ::after 伪元素。

这两个伪元素跟前面两个不同的是,它不是把已有的内容套上一个元素,而是真正的无中生有,造出一个元素。

::before 表示在元素内容之前插入一个虚拟的元素,::after 则表示在元素内容之后插入。

这两个伪元素所在的 CSS 规则必须指定 content 属性才会生效,我们看下例子:

1
2

<p class="special">I'm real element</p>
1
2
3
4
5
6
7
8

p.special::before {

    display: block;

    content: "pseudo! ";

}

这里要注意一点,::before 和 ::after 还支持 content 为 counter,如:

 1
 2
 3
 4
 5
 6
 7
 8
 9
10

<p class="special">I'm real element</p>

p.special::before {

    display: block;

    content: counter(chapno, upper-roman) ". ";

}

这对于实现一些列表样式是非常有用的。

::before 和 ::after 中支持所有的 CSS 属性。实际开发中,这两个伪元素非常有用,有了这两个伪元素,一些修饰性元素,可以使用纯粹的 CSS 代码添加进去,这能够很好地保持 HTML 代码中的语义,既完成了显示效果,又不会让 DOM 中出现很多无语义的空元素。

总结

这一课,我们讲了 CSS 选择器的三种机制:选择器的组合、选择器优先级、以及伪元素。

在选择器组合这一部分,我们讲到了,选择器的连接方式像四则运算一样有优先级,

第一优先级是无连接符号;第二优先级是:“空格”“~”“+”“>”“||”;第三优先级是“,”。

然后我们又介绍了选择器优先级的计算方式。

最后我们为大家介绍了伪元素,我们逐次讲解了

  • ::first-line
  • ::first-letter
  • ::before
  • ::after

四种伪元素。伪元素的语法跟伪类相似,但是实际产生的效果是把不存在的元素硬选出来。这一点就与伪类不太一样了。

结合上一节课我们讲的简单选择器,对它们灵活运用,就能够满足大部分 CSS 的使用场景的需求了。

最后,留给你一个问题,你所在的团队,如何规定 CSS 选择器的编写规范?你觉得它好吗?

猜你喜欢

unp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