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导读:如何在机器学习中运用线性代数工具?
文章目录
你好,我是朱维刚。欢迎你跟我一起重学线性代数!
在开篇词中,我和你大致讲过我自己的经历,从 2006 年开始到现在 14 年的时间里,我都专注于机器学习领域。对于线性代数在机器学习中的应用,我非常了解。而这也是线性代数最主要的应用场景之一。因此,今天第一节课,我想先和你聊一聊,如何在机器学习中运用线性代数工具,在我们开始自下而上的学习之前,先从上层来看一看。
我们都知道,“数据”是机器学习的前提,机器学习的第一步就是要进行数据的收集、预处理和特征提取;而模型就是通过数据来学习的算法;学习则是一个循环过程,一个自动在数据中寻找模式,并不停调优模型参数的过程。那我们就从机器学习的三个核心概念:数据、模型和学习说起。
你看,不论是模型,还是学习,都涉及数据,而数据加上模型和学习,就是数学的一般过程了,也就是:观察、实验、推理和抽象。所以,我认为学好数学,不仅有利于理解复杂的机器学习系统,还能调优算法参数,甚至能帮助你创建新的机器学习解决方案。
从机器学习到线性代数
那机器学习和线性代数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我想,用一个实际的机器学习算法的例子来解释,你可能更容易搞清楚。接下来,我使用 KNN(K-Nearest Neighbor,K 最近邻分类算法)来让你简单了解一下机器学习,以及它和线性代数之间的关系。
之所以选 KNN 分类算法,因为它是一个理论上比较成熟的方法,也是最简单的机器学习算法之一。这个方法的思路是:如果一个样本在特征空间中的 K 个最相似(即特征空间中最邻近)的样本中的大多数属于某一个类别,则该样本也属于这个类别。
这里有个前提,KNN 算法中,所选择的“邻居”都是已经正确分类的对象。KNN 分类算法在分类决策上只依据最邻近的一个或者几个样本的类别,来决定待分样本所属的类别。我们通过图来理解的话或许更容易一些。
假设图片中那个绿色圆就要是我们要决策的对象,那么根据 KNN 算法它属于哪一类?是红色三角形还是蓝色四方形?
如果 K=3(实线圆),也就是包含离绿色圆最近的 3 个,由于红色三角形所占比例为 2/3,绿色圆就属于红色三角形那个类。但如果 K=5(虚线圆),就是包含离绿色圆最近的 5 个,由于蓝色四方形比例为 3/5,绿色圆就属于蓝色四方形那个类。
鸢尾花分类问题中的线性代数
通过前面这个小例子,你应该已经理解了 KNN 算法的概念。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试着使用 KNN 在给定鸢尾花特征值的情况下,给鸢尾花做花种分类,带你来实际看一下线性代数在这里起到的作用。
特别说明一下,鸢尾花分类问题是一个国际上通用的案例,一般都被作为机器学习入门来使用,所以它的数据集也是公开的。
1. 数据集的收集、加载和分析
首先,我们要做的是数据集的收集、加载和分析,你也可以点击这里下载原始数据集,来看看原始数据长什么样,下面是获取和加载数据的代码,sklearn 数据集已经包含了样本数据,你可以直接用。
import pandas as pd
from sklearn import datasets
iris = datasets.load_iris()
species = [iris.target_names[x] for x in iris.target]
iris = pd.DataFrame(iris[‘data’], columns = [‘Sepal_Length’, ‘Sepal_Width’, ‘Petal_Length’, ‘Petal_Width’])
iris[‘Species’] = species
从显示的结果,我们能够看出鸢尾花有四个特征:花萼的长、宽和花瓣的长、宽。我们来看下这四个特征的数据类型:
iris.dtypes
Sepal_Length float64
Sepal_Width float64
Petal_Length float64
Petal_Width float64
Species object
dtype: object
这些特征都是数值型,而且标签 Species 表示的是花种,是一个字符串类型的变量。我们继续看一下鸢尾花的分类统计:
iris[‘count’] = 1
iris[[‘Species’, ‘count’]].groupby(‘Species’).count()
这里我们直接能够看到,鸢尾花有三个花种,每个种类有 50 个实例,或者说 50 条数据,我们再用图来更直观地显示这三种鸢尾花。
%matplotlib inline
def plot_iris(iris, col1, col2):
import seaborn as sns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sns.lmplot(x = col1, y = col2,
data = iris,
hue = "Species",
fit_reg = False)
plt.xlabel(col1)
plt.ylabel(col2)
plt.title('Iris species shown by color')
plt.show()
plot_iris(iris, ‘Petal_Width’, ‘Sepal_Length’)
plot_iris(iris, ‘Sepal_Width’, ‘Sepal_Length’)
蓝、黄、绿,这三种颜色分别代表了三种鸢尾花,显示还是很清楚的。
2. 数据集的准备
接下来的第二步就是数据集的准备了。在训练任何机器学习模型前,数据准备都相当重要,这里也要涉及两步准备。
第一步,特征数值标准化。如果我们不做标准化,后果就是大数值特征会主宰模型训练,这会导致更有意义的小数值特征被忽略。这里我们用 Z Score 标准化,使每一类特征平均值为 0,方差为 1.0,我们可以通过代码实现来看下效果。
from sklearn.preprocessing import scale
import pandas as pd
num_cols = [‘Sepal_Length’, ‘Sepal_Width’, ‘Petal_Length’, ‘Petal_Width’]
iris_scaled = scale(iris[num_cols])
iris_scaled = pd.DataFrame(iris_scaled, columns = num_cols)
print(iris_scaled.describe().round(3))
你可以看到,每一列平均值为 0,标准差大约是 1.0。为了分类需要,我们用字典把花种从字符串类型转换成数字表示。
levels = {‘setosa’:0, ‘versicolor’:1, ‘virginica’:2}
iris_scaled[‘Species’] = [levels[x] for x in iris[‘Species’]]
iris_scaled.head()
第二步,把数据集随机分割成样本训练集和评估数据集,训练集用来训练 KNN 模型,评估集用来测试和评估 KNN 的分类结果。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import numpy as np
np.random.seed(3456)
iris_split = train_test_split(np.asmatrix(iris_scaled), test_size = 75)
iris_train_features = iris_split[0][:, :4]
iris_train_labels = np.ravel(iris_split[0][:, 4])
iris_test_features = iris_split[1][:, :4]
iris_test_labels = np.ravel(iris_split[1][:, 4])
print(iris_train_features.shape)
print(iris_train_labels.shape)
print(iris_test_features.shape)
print(iris_test_labels.shape)
通过代码,我们得到了下面这样的结果。
(75, 4)
(75,)
(75, 4)
(75,)
3. 训练模型
数据准备好后,就是第三步训练模型了。这里我们使用 K=3 来训练 KNN 模型,当然你也可以调整这个参数来进行观察和调优。
from sklearn.neighbors import KNeighborsClassifier
KNN_mod = KNeighborsClassifier(n_neighbors = 3)
KNN_mod.fit(iris_train_features, iris_train_labels)
4. 模型测试
执行 KNN 训练后,我们来到了最后一步,模型测试,这里我们使用测试集来测试模型。
iris_test = pd.DataFrame(iris_test_features, columns = num_cols)
iris_test[‘predicted’] = KNN_mod.predict(iris_test_features)
iris_test[‘correct’] = [1 if x == z else 0 for x, z in zip(iris_test[‘predicted’], iris_test_labels)]
accuracy = 100.0 * float(sum(iris_test[‘correct’])) / float(iris_test.shape[0])
print(accuracy)
96.0
最终,我们得到的准确率是 96.0,说明了 KNN 的训练模型不错,适用这类场景。我们通过代码把其中的两个分类 setosa 和 versicolor 打印出来看看。
levels = {0:‘setosa’, 1:‘versicolor’, 2:‘virginica’}
iris_test[‘Species’] = [levels[x] for x in iris_test[‘predicted’]]
markers = {1:’^’, 0:‘o’}
colors = {‘setosa’:‘blue’, ‘versicolor’:‘green’,}
def plot_shapes(df, col1,col2, markers, colors):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import seaborn as sns
ax = plt.figure(figsize=(6, 6)).gca() # define plot axis
for m in markers: # iterate over marker dictioary keys
for c in colors: # iterate over color dictionary keys
df_temp = df[(df['correct'] == m) & (df['Species'] == c)]
sns.regplot(x = col1, y = col2,
data = df_temp,
fit_reg = False,
scatter_kws={'color': colors[c]},
marker = markers[m],
ax = ax)
plt.xlabel(col1)
plt.ylabel(col2)
plt.title('Iris species by color')
return 'Done'
plot_shapes(iris_test, ‘Petal_Width’, ‘Sepal_Length’, markers, colors)
plot_shapes(iris_test, ‘Sepal_Width’, ‘Sepal_Length’, markers, colors)
从显示的效果来说,分类还是挺明显的,熟悉了最基础的机器学习过程后,你可能会问,讲了半天,线性代数到底在哪里呢?关键就在 KNeighborsClassifier 模块上,这个模型算法的实现背后,其实用到了线性代数的核心原理。
首先,因为每种鸢尾花都有四个特征:花萼的长、宽和花瓣的长、宽,所以每条数据都是四维向量。
接着,量化样本之间的相似度,也就是计算向量之间的距离。而向量之间距离的运算有很多方式,比如:曼哈顿距离、欧式距离、切比雪夫距离、闵可夫斯基距离等等。其中,欧式距离你应该很熟悉了,因为我们初中都学过,在二维平面上计算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
d=(x1−x2)2+(y1−y2)2
扩展到我们实例中的四维向量,也是同样的算法。
你看,这就是线性代数在机器学习中的一种应用场景。KNN 是一种监督学习算法,因为在样本集中有分类信息,通过计算距离来衡量样本之间相似度,算法简单,易于理解和实现。还有另一种机器学习算法是无监督学习,底层的数学原理其实也是差不多的,总的思想就是“物以类聚”。
现在,你是不是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终于看到了线性代数原来那么有意义,而且再简单的公式也是美的。
本节小结
好了,到这里导读这一讲就结束了,最后我再总结一下前面讲解的内容。
这一讲我使用机器学习的监督学习算法 KNN,在给定鸢尾花特征值的情况下,给鸢尾花做花种分类,让你了解机器学习最基本的过程外,能够真正了解其背后的线性代数真相,为你进入后面课程的学习提供一个感性的认知。
机器学习中用到的线性代数知识点比比皆是,而且往往软件架构上看上去复杂的事情,在数学上反而很简单,希望你在学习了这门课程后,能够多从数学角度出发去构思解决问题的方案。
同时,欢迎你在留言区说说自己对机器学习的理解,也可以分享一下自己的线性代数学习经历,如果你有所收获,也欢迎你把这篇文章分享给你的朋友。
文章作者 anonymous
上次更新 2024-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