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崛起之谜

上篇说道,胶东的辉煌在秦朝后戛然而止,在近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胶东都显得波澜不惊,直到 49 年天朝鼎新,胶东一扫千年颓靡之态,重出江湖,终至名满武林,那么,到底是哪些因素成就了胶东的突然崛起呢?

这篇,就让我们回顾下,近代以来的胶东崛起之谜。

一、枪杆子,还是枪杆子。

《左传》有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个戎,就是战争。太祖的那句话水平更高,“枪杆子里出政权!”,再看看庆丰元年之后的情况,真可谓“枪杆子里出改革”,军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所以,瓜迷要懂得,在中国这个国度,科技不是第一生产力,枪杆子,才是第一生产力!

嗯,毫无 ps 痕迹。

而我们的胶东人,就心有灵犀的掌握了第一生产力。

如上篇所述,我党当年看中了莱夷人的风水宝地,建立了胶东抗日根据地。

因为胶东丘陵起伏,十分利于作战,当年莱夷人就是靠这个和齐国死磕了两百年, 所以中央对胶东很是看重。

太祖在 38 年 5 月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大的游击兵团将不能在平原地区长期支持作战,“必须逐渐地转移到山地里去,例如从河北平原向五台山和太行山转移,从山东平原向泰山和胶东半岛转移”。

中央把胶东当做山东重中之重来经营。

罗荣桓刚到山东时说过一句话:“胶东是未上到枪身上的一把刺刀”,后来虎痴猛将许世友来胶东当司令,装逼的说了这么一句话:“我来了,胶东半岛这把刺刀就上到了枪身上!”

千年之后的胶东人,依然热血奔涌,十分给力,山东抗日战场上,胶东人的贡献十分巨大。

1947 年胶东战役时,莱阳赤山区 32 个村庄,呈现出了党员干部带头、父送子、

妻送夫、姐妹送兄弟的大参军的动人场面。短短几天,全区 800 多名青壮年报名

参军。经过全区层层挑选,有 458 名青年批准入伍,组成一个营,命名“赤山营。”

“到前线去”,赤山营军旗不仅莱阳红色汹涌,整个胶东地区都是燎原大火。

1942 年的《山东省优抗工作统计表》显示:胶东抗属户数 3.1 万、人口 13 万,

分别占全省的 33.3%、48%,居全省第一位。山东省抗日战争期间牺牲烈士 59475

名,其中胶东为 18072 名,占 30.4%,全省抗日烈士数前十位的县,胶东就有 5 个。

山东人为打败日本鬼子,燃烧了自己。

这是艰苦卓绝的抗战时期,日本投降后,中国开始了三年解放战争,当时有言: “得东北者得天下”,国共两党都倾尽全力抢占东北,太祖甚至说“如果我们把现在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

国共双方都是下了血本啊,而我党这边涌入东北的军队,就是离东北最近的山东部队,其中,由海路进入东北,胶东的地理距离最近。

在约两个月的时间内,胶东人民硬是用落后的运输工具,赶在美国军舰输送的国民党军之前,将 5 万多山东八路军部队送到了东北。

中央军委副主席、胶东部队老战士张万年,在胶东八路军挺进东北登陆点之一的打拉腰村的题词:“八路军挺进东北登陆地”。

入关后,胶东部队被编为第四野战军第 41 师,现在的第 41 集团军,余下的部队

整合为华东野战军第 9 纵队,总兵力 3 万 1 千余人,许世友任司令员。

熟悉解放战争史的人应该对第 9 纵队不陌生。是的,当年孟良崮战役中作为尖刀

一举突破防线,打败张灵甫的,就是第 9 纵队,而后来粟裕喊出“打下济南府,

活抓王耀武”的王耀武,也是被第 9 纵队抓到的——老王是我军俘虏的国民党军衔最高的将领。

嗯,连封神榜上的姜子牙都敢干的胶东人,干起什么王耀武张灵甫,那是根本不在话下啊。

因第 9 纵队的赫赫战功,太祖亲书**“济南第一团”**以示表彰,胶东子弟兵第 9 纵队从此成名。

后第 9 纵队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27 军,参与了渡江战役和抗美援朝等一系列大

战,当时的 27 军有个小小的连长,他的名字叫迟浩田。

这位小小连长和他的一位老乡,一位小小的秘书一起,成为军界山东帮的开山祖师。

因为红色革命发生在南方,所以红军时期山东几乎隐身,但在整个解放战争时期, 山东的表现很出彩,胶东更是拔得头筹,解放军十大主力王牌部队,有三大主力来自胶东,第 27 集团军,第 41 集团军,31 集团军。

烽火狼烟的年代,胶东人用沾满自己和敌人的鲜血的双手,紧紧的握住了枪杆子。

二、“山东干部走四方,上海高官进中央”

这是一句坊间流行语,很生动直接的点明了山东上海两地不同的政治情况。

岱岱朋友圈曾有言:上海书记只有两个去处,一个是中南海,另一个,是秦城。你懂的。

而山东干部走四方的说法,就更由来已久了。上章详述了山东人特别是胶东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突出贡献,而正是枪杆子为后来山东干部走四方打下了坚实基础。

渡江战役之后,全国解放,四野更是从东北的黑山白水打到海南的椰林沙滩,但南中国历来是国民党的统治区,所以严重缺乏我党干部,在这种情况下,我党从军队和北方的解放区挑选了一大批干部充实南方以巩固胜利成果,这批人大多在南方地方担任领导职务,就此留在南方。

其中山东籍贯的干部,南下的数量尤为众多。

  • 解放战争期间,至少有八个批次近 7 万的山东干部南下。
  • 其中包括从济南南下直接接管“半壁江山”——上海警察系统的公安干警和院校学生,有 1948 年前去巩固中原解放区,被邓小平高度评价为“相当十万大军”的中原支队。
  • 如果将解放战争期间归山东党政机关领导的苏北、豫北、冀鲁边、津南等地外籍南下干部都统计在内,如果将从华东和中原野战军转业充实到地方的山东籍部队干部也统计在内,那就有 10 万之众。
  • 再加上抗战胜利后,7 万山东子弟兵和 6000 地方干部挺进东北,其中相当一部分干部又应召南下,整个山东籍南下干部达十几万之多。

以山东人为主的南下干部接管了上海、浙江、福建、广东,这批人在南方各省政坛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在南方厅局级干部,很多都是南下老干部的后代。

其中一个例子就是广东,中央在广东大力推行“反地方主义”运动,叶帅就中枪了,这造成文革之前,广东各大单位一把手位置,大部分都由南下干部掌握,广东人赫然其中。在粤山东人多在深圳、东莞两地,广州并不多, 在穗的山东人大多在军政界、文化教育领域、企业管理层等, 比如曾经的张广宁等。

枪杆子,果然是第一生产力啊。

齐鲁大地,出过文圣人孔子,也出过武圣人孙武,古人云“山东出相,山西出将”,所以文武双全是山东。瓦岗寨中山东兄弟,太行山里攻守皆宜,文传三教薪火之秘,武宗响马泼天大胆,圣人大盗,皆齐鲁土特产也。(此句引用于热心瓜迷大桂红土)

山东南下还没完,之后的多次政治运动,比如西进建设兵团、屯垦戍边,中央又号召青年奔赴新疆、西藏支边,开发建设北大荒,山东籍青年又成为被动员的重点对象,又有数万青年出山东,这下更厉害了,又从里面成长出一批山东干部。

因此,“山东干部走四方”的局面逐渐形成,山东本土干部输出到外省常委班子的人数,甚至在各省中名列前茅。

山东人在天朝,真是大受垂青,山东人笑了。 憋了两千年的胶东人时来运转,也咧开嘴笑了。

好运还没完,因为山东干部参加革命普遍晚于南方革命老区的同志,所以大都处于军队与政界中层,1955 年授衔的 1614 名将帅中,以南方人居多,当时的十大将军县,无一例外都在南方。

但有得必有失,建国后天朝进行了多次猛烈的政治清洗,南方那批参加革命最早的高级领导干部,迎头就是九级政治飓风,而身处中层的山东干部们,大都处在风暴眼,得以未伤元气。

于是,政治运动的清洗幸免于难,加上灾后队伍重建的梯队接班,让原来的中层干部大批走上了高级职位,山东的地位也随之不断提升。政治有的时候,真是砖头砌墙—后来居上。

笑到最后的,才是笑的最好,山东人又笑了。

幸福来的太突然,文革后,山东在中国政治环境里傲然屹立的姿态,已呼之欲出。

三、南下干部的另一面

呃,这里提一点不太和谐的题外话。

古人云:贵易友富易妻。南下干部大都是农村的泥腿子,在南下接管城市后,免不了经受不住花花世界的诱惑,因此,当时很多干部离婚,娶城里的姑娘。

这种抛弃糟糠之妻另娶新欢的行径,在我党打下天下后,真是太普遍了,中央对此没有制止教育,反而是默许。甚至当时的最高法院还为此下达的文件,文件精

神是要求各级法院简化南下干部的离婚程序,为他们以最快的速度离婚提供方便。

那个年月,穿上官袍的高官大员们早已不去想故乡那个黄脸老婆了,因为法院的文件,他们不需征求原配妻子的同意,直接寄一张离婚证明回家,就可以心安理得的住着洋楼搂着新妻过他的好日子。

而那些老家村里的女人们呢?

女人最柔弱,女人也最坚强。那些女人,在战争年代,把她们的男人们送进红旗下的部队,自己以柔弱的双肩挑起一个家庭的重任,种田喂猪,上要侍奉男人的父母,下要带大男人的孩子,几年甚至十几年如一日辛苦操劳到把腰累弯,她们的日子就是煎熬,唯一的念想就是男人的音讯,结果盼来的,却是一纸休书。

读过一些这方面的历史,有点唏嘘。

君子曰:“富贵不忘贫贱友,身荣休弃糟糠妻。” 四、综述

综合上述,我们可以梳理出胶东帮崛起的大致脉络。

军队起家,入关东北,南下干部,免于清洗,梯队接班,可以说,山东人步子很稳,而且每步都踩到了关键点上,时来天地同心力,山东干部走四方。

斗转星移,又是一个三十年过去了,如今的山东人,特别是胶东人,在中国政治环境里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

传闻已久的军队山东帮,省内胶东帮,又是怎样一副面孔呢?

山东的牌头人物都有哪些?他们所作所为是怎样?如今的实力又是如何? 重庆某位山东籍人的落马,是否和山东有关系?

已削藩数省的老大,对山东,到底又是怎样一种态度? 好的,写了两篇历史追溯,终于要写到冰山之下了。 下一篇,《军队山东帮,省内胶东帮》,拭目以待。 冰山之下,不说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