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的兴衰
文章目录
大连的兴衰
今天,我们聊一聊东北明珠——大连。
说起大连的兴,大家肯定想到之前的辉煌。
当年的五大计划单列市,深圳、青岛、宁波、厦门、大连,大连是绝对的老大哥,亚洲最大的城市广场,中国第一个“世界环境500佳”的城市,“大大连”政策,北方香港的定位,大连万达篮球,在整个九十年代,大连一直是中国GDP top榜上的前10,工业产值更是力压沈阳,排上了中国的前三名。
这是大连人的骄傲。
在整个东北经济衰退的的90年代,大连能如此异军突起,无异十分引人注目,当然,也导致了大连人对辽宁归属感不强,一直对外自称大连人,而不是辽宁人或东北人,网上就有个段子:
“大连是东北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坚决反对连独势力“两个东北”或“一东一连”的分裂企图。”
然而,大连后面的发展,很是无奈。
上个世纪末的大连,对标竞争的一直是深圳,记得97年春天邓公离开人世,深圳失去了最大的保护伞,1998年春天国务院特区办被撤销,经济特区没有特权了。1998年冬天中国人民银行把华南地区大分行设在了广州,意味着深圳的金融业要受制于广州了。
90年代末的大连人意气风发,建造了亚洲最大的城市广场,提出了“北方香港”的口号,对深圳很有信心。他们认为,大连依然有雄厚的工业基础,深圳已经失去了特权,大连在21世纪的发展势头一定会好过深圳。
现在呢?
大连衰落的原因很很多,大家可能想当然的认为,是某位大人物的失势,才导致的大连的没落,实际上,这只是其中一个罢了。
我们复盘整个大连在00年后的规划决策和发展战略,就能认清很多,学到很多。
最根本,是东北整体的衰落,让大连有力无处使。
大连拥有东北地区唯一的不冻深水港,终年不冻可以在冬季依然保持海运的便利性,作为环渤海水位最深的港口,也可以接收极大吨位的船舶。
辽宁乃至整个东三省,都是大连的经济腹地,大连是东三省和日韩两国很好的枢纽。
然而,众所周知的,改开四十年也被称为东北失去的四十年,经济腹地不给力,作为港口的大连也自然而然不景气。
就像网上的段子一样:
“东三省是肚子,大连是脸,你一直肚子痛,你脸色能好看吗?”
另外,也因为大连省内强藩的地位,省委不会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当时辣个男人在的时候还好些,有背景有实力,甚至敢动直辖的念头,后来辣个男人离了省委去了北京后,省府就开始调整了些,锦州营口葫芦岛发展起来,大大分流了大连港。
其实,大连港的自然条件比营口港还好些,但是现在大连港是亿吨,营口港也是这个数,但你知道吗,以前营口港是连大连港的零头都不如的。
尖子生的大连,就这样让吊车尾的营口给追上了,大连朋友要有压力啊。
省府:“看你还敢直辖?”
第二,就是大连和金融业、互联网行业都擦肩而过。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大连就说自己要打造“北方的香港”,希望以金融业作为城市发展的方向。这个路数不能说错误,但很明显它选错了时间。
90年代是一个市场化还不成熟的年代,民间的资本活力并未完全释放,就连人脉如王健林,也很难以私企的身份从国有银行贷款进行投资;在这种环境下搞金融业,根本不可能赚到什么钱。
踢到铁板后大连世纪初又重回重化工业的老路,这个就完全属于与时代相背而行。
世纪初大连除了搞工业,还搞了互联网。
是的,你没想到吧,大连其实是中国最早发展it业的城市之一,在21世纪初搞的,搞了好几座产业园,主打软件外包。
那时国内闭塞,不懂互联网,大连的那个男人挺有国际视野的,有这个认识很可贵,但当时美国互联网是泡沫,没过几年泡沫就破了,这直接导致大连押注押错。
那场世纪之初的互联网泡沫,葬送的不仅仅是大连一座城市的互联网希望,还有香港。
香港数码港项目起于1999年,当时香港政府为了大力发展地区科技产业,希望通过这一项目帮助香港实现产业转型,所以当时香港政府非常重视之一项目。而早在此之前,李泽楷就向官方提出了类似的计划,于是双方顺理成章地达成了合作。
李家父子两代专门坑人,互联网泡沫一灭,这个数码港就成了空口号,李家父子觉得还是卖楼来钱快,数码港名存实亡,就这样,香港和香港年轻人就这样失去了互联网赛道,直到现在。
互联网行业能吸纳的就业人数比金融要多的多,本身又是中高收入,还面对的都是年轻人,如果香港当年能抓住了互联网风口,只要诞生一家半家个腾讯,香港年轻人都不至于大面积的没有人生出路。
财阀李家,李嘉诚李泽楷两代人接棒,终于扼杀了香港年轻人的未来。
2019年,这群没有未来一辈子注定住笼屋的香港年轻人,受国外势力蛊惑,走上了街头。
说回大连。
现在大连还有一些软件外包,主打日韩,不过已经跟不上时代要求了,因为印度崛起软件外包,软件外包不比其他行业,不管你地理位置远近,互联网没有距离,大连比印度离日韩近也没用,大连的人力成本竞争不过有低人权优势的印度。
看看香港大连在互联网泡沫前夕的高点入场,再看看深圳对腾讯杭州对阿里的低点买入。
就知道,做有些事,不是越早越好,也不是越晚越好,而是恰好最好。
大连互联网经济能拿的出手的,估计是自媒体矩阵,政事堂了。
然后,是大连的日资流失。
鸡蛋不能全放在一个篮子里,各地省府在引进外资这块,也是一贯如此的。
苏州起飞就离不开新加坡台湾资本,而辽宁当年两头下注,沈阳是和德国合作
(主要是德国汽车业牛逼)。而大连一直专注引进日韩资本。
日本有个前首相当时还盛赞大连,呼吁日本企业去大连发展,在中国,倘若一个城市能得到一个国家资本的青睐,那无疑是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1993年,在天时地利人和的加持下,日本东芝公司在大连成立了第一家在华独资企业,此后的数十年里,几乎所有的日本企业都把大连视为在华投资的第一个落脚点。
然而形势变化了。
首先是日本制造本来自己就在走下坡路,被被长三角珠三角的民企反超,仅仅能守住中高端产业,另外,03年靖国神社问题爆发,中日关系降到冰点,大连又是东北地区,最讲究政治挂帅的,大批日企开始撤离大连。
后来什么限韩令和萨德,也让我们和韩国的关系紧张,大连又再挨一刀。
国际关系动荡,是地方不可逆的因素,大连也没法子,外资这块大连不复当年了。
除非中日韩经济一体化,不然大连回不到日韩企业界的视野中。
第三个,就是大连二次城市升级,失误了。
在辣个男人手里,90年代的大连于基础设施、市政工程上的投入几乎领先了全国所有的城市。大连是国内第一个提出经营城市口号的地方,而大规模棚改、城市绿化、环境治理,这些现在很多城市正在重点发力的点,不过大连20年前就已经走过的路。
这是很不容易的,要知道,大连这座城市的底子,很特殊,因为规划这座城市的,不是中国,而是沙俄。
当时是晚清时代,沙俄抢了大连后,用波兰规划师的方案,设计了大连城。
波兰人想将大连打造成东方的巴黎,于是用了建筑史上欧洲城市规划中最古老的中央式街区布局系统。
大连就是以一个个这样的广场,做为圆心向外辐射,构成城市的。像自行车辐条一样,向四面八方延伸开去。
这种设计,可谓是全国仅此一家,没有别的城市像大连这样有如此多的广场,70多个广场,
这个规划方案,有利有弊。
整个城市的规划在全国独一无二,极具独特性和时代感,这是大连独有的风格特色,广场众多也利于城市市容市貌的提升,这个规划是利于大连打造自己的旅游名片的。
然而,这种方案毕竟是近代的方案,不适用于21世纪的城市发展格局,现在巴黎也早不是之前那样的放射圈了,大连土地利用效率极地,导致拆迁有一定困难,所以不得不开发金州新区
上一篇写青岛,就写过青岛沿海设计主城区的城市规划,是利于旅游,不利于工业和产业集群,大连的城市规划也是一样的毛病。
所以,大连必然要和青岛一样,调整城市规划。
然而这一次,青岛赢了大连。
分享一下网友的高见——
“大连提出西拓北进,发展大大连。西指的是旅顺,北指的是普湾新区。往西:什么大连新港和大连机车的搬迁,什么大外、大医、交大、海洋大学、辽警、枫叶等六七个高校或分校,分散的搬迁到旅顺和旅顺边缘的南西北三个板块,记得超级无敌死活不靠大学城和老城区的202延伸线也是那个时期的产物,当然还有明年就要竣工的新新旅顺中路,这是所谓的旅顺五城一都大跃进。
往北:普湾新区距离大连市中心70公里,但其新滨海公园,新跨海大桥,新图书馆,新博物馆,新科技馆,新体育场,新管委会大楼……怎么看这也应该是人口应该500万以上城市的核心区,然而空旷的马路上基本看不到车更别提人,普湾南岸的荒地上已经有农民放牛(亲眼所见)。渤海大道据说今年能够完工,金普线即使明年完工,还要等待遥遥无期的金普延伸线,才能与市中心轨道联通。普湾仿佛就是个投资的无底洞,有着永远有填不完的投资。
大大连的西拓北进,特别像德国和日本二战时期的双线作战,而且是旷日的持久战。特别不理解普湾新区把四个板块的荒地和沉重债务包袱毫不留情的甩给金州新区,更有戏剧性的是“固特异”公司居然布局在普兰店保留的四个板块之内,为普兰店区创造者持续的税源。
青岛是把红岛当做未来城市发展的重点。胶州湾是由青岛、黄岛、红岛构成,红岛相当于大连的大连湾和金州老城的位置,是青岛未来的行政中心文化科技中心,当然还有青岛的新机场和高新区。
青岛要打造一个以青岛、黄岛、红岛为中心的国际湾区,而这个国际湾区规划的建成区直径仅仅是30公里,大桥,隧道,跨海地铁,让三个组团的沟通便捷高效。”
这些工程全是几百亿的工程,一般的二线城市能在建一个就很不错了,而大连可以同时搞好几个,gdp怎么能不起来。
但是这种摊大饼的发展方式,也让大连严重透支财政。
不过那时候,是孙书记夏市长主政大连,辣个男人进了省府,大连很有底气,所以敢大量举债透支财政,喊出“大大连”的跨越式发展口号。
这导致00年代的大连GDP成绩非常好,从2000到2009年,深圳GDP增长了274.8%,大连GDP增长了309%。
没想到吧,世纪初第一个十年的大连,发展势头比深圳还要好呢。
然而这毕竟是饮鸩止渴。
因为让本该淘汰的落后产能和低端产业越做越大,而高端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没有任何进步,这种做法严重违背了经济规律,无异于饮鸩止渴。
然而毕竟财政不可能无底线透支。
因为03年后日资的大规模撤离,软件外包的裹足不前,营口港的强力竞争,这一切都让大连财政更加捉紧。
特别是13年王捕头出逃后,风云突变,大连的城市建设投资,几乎都没有政治背书了。
畸形发展的大连,在10年代果然尝到了代价,转型成功的深圳则收获颇丰。
数据为证,深圳10年gdp是9600亿,20年是2.8万亿,增长了三倍多。
大连则是5158亿到7030亿,十年增长不到一倍。
大连在7000亿级GDP,徘徊已近十年。
这个十年止步不前,不仅仅是重庆地震的政治原因,(在那种政治气候下,国家部委和金融机构是不可能再大手笔投入的)之前不可持续饮鸩止渴的发展战略,也是很大原因。
而这些,直接导致了急需投资输血的大连,第二次城市升级失败。
第一次城市升级,是大规模棚改、城市绿化、环境治理,这些是90年代的潮流,当年是大连和辣个男人引领全国城市。
第二次城市升级,是地铁轻轨,高铁网路,高架大桥,高效集约公共设施,这些是2000年至今城市迈入发展领先的标志,相比武汉合肥,大连几乎没有一项能拿得出手。
这些短板,反过来侵蚀了大连仅有的旅游优势。
大连一直说是一个旅游城市,但海洋其实并不具备一个旅游城市的长期卖点,很多城市都有,这点并不容易形成长期的特色。
大连曾经能成为旅游城市是得益于以前城市建设的领先,都是辣个男人搞的,第一个提出经营城市理念,亚洲第一广场,女骑警,华表,服装节等等,但是大连太年轻了,并没有独特的人文景观和历史古迹。
之前就有一个网络段子,说大连在辣个男人手里高调庆祝大连建市百年,建了一个百年城,结果有大连哥们聊天问西安的哥们,你们西安建城百年时候搞了什么庆祝?
这问的西安哥们很尴尬啊,只能说我也不知道啊,可能西安百年时就弄了个烽火戏诸侯吧?
所以,如果大连的城市建设地铁高铁等,长期得不到发展,就无法保证大连的旅游业长青。
能看海的城市,太多了。
而作为一个以环境知名的滨海旅游城市,石化行业仍是大连最主要的制造业产业之一。
“记得城市直通车有一次,是因为老虎滩作为5A景区被国家批评,有个大爷十年前来过一次大连,说那时候的大连给人震撼,虎滩乐园很好看,可是现在,和十年前,一点儿没变。”
城市二次升级因积重难返的发展战略和剧变的政治气候,告之失败,希望大连快点政治解锁,调整战略,对武汉合肥迎头赶上。
最后,还是绕不开的干部话题。
2000年对大连本地官场来说,是一个变化节点。
辣个男人一向高傲,外界口碑这点不行,原地不动了很久,加上大连本地人也内部抱团很多,他吸取教训,在那一年开始实行“大大连”政策,为表明团结意识,让大批东北人进入大连。
2000年至2010年十年,大量黑龙江干部调往大连,2012年副省级的大连市处以上干部队伍中已经超过五分之一是黑龙江干部。
这个转变被大连的当地人称为“大连东北化”。
他想仿照毛主席老人家说的“五湖四海”,当时大连官场也的确有五湖四海的感觉。
猛人在场,才能镇得住场子,他一离辽宁,后来人就镇不住了。
这样的干部队伍,只能说是干啥啥不行,内斗第一名。
更别说在重庆事件后,让他们冒着风险干事搞经济了。
大连gdp十年止步,是政治原因、战略原因、干部原因多方面导致。
官场的明争暗斗也自然会传递到民间,可能大连人的身份优越感,和对东北人特别是黑龙江人的执念,就是这个原因。
“大连是东北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坚决反对连独势力“两个东北”或“一东一连”的分裂企图。
其实干部原因,不止大连,整个东北都是问题,网上有个信息分享,看到了挺无奈。
广州某单位是全国标杆,不断有东北的官员来“考察取经”,广州单位一开始还觉得很开心,很热情介绍服务企业的经验,结果东北官员根本不感心趣,他们认为这是“丢面子”、“惯企业臭毛病”。
对企业的服务意识,被认为是“丢面子”、“惯企业臭毛病”,无怪企业会用脚投票。
大连不仅是大连人的大连,也是东北的大连。
东北既然是肚子,大连是脸,肚子痛你脸色还能好看吗?
大连本该和东北一起衰落,但大连的在90年代和本世纪初十年的亮眼表现,真的是辣个男人的一己之力。
即使用的是透支发展的方式,但的确辣个男人硬生生的拉了大连一把,让大连没有沉沦,给予了大连人荣耀的记忆。
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当大连进入本世纪第二个十年,王捕头突然夜奔,大连种种沉疾也随之引爆,大连进入了失去的十年。
还是那句话,出来混的,总是要还的。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在东北亚前景在望的当下,在南北差距越来越触目惊心的现在,我们诚恳的希望东北全村人的希望大连,能政治解锁,财政支持,战略调整,干部净化,国家能对大连扶一把送一程,大连人民和干部也能从往日的荣耀中醒来,睁眼看中国看世界,再度焕发青春。
因为大连不仅是大连人的大连,也是东北的大连,更会是中国的大连。
谢谢。
文章作者 anonymous
上次更新 2024-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