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黄勇。今天我们一起聊聊有关开会的话题。

相信很多做技术的朋友都有这样的感受:我们不太喜欢开会,认为会议不够高效,我们只希望能够静下心来,沉醉在自己的代码世界中。为了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而付出自己的青春,这才是我们程序员的梦想,这才是我们最应该去做的事情。那么追根溯源,为何我们不喜欢开会呢?我们就从这个话题开始聊起吧。

为何我们不喜欢开会?

我们其实都知道,会议是必不可少的。可是,每当我们满怀憧憬,奔向会议室的那一瞬间,其实已经开始“踩坑”了,一段痛苦的时刻即将到来。

我们原本希望在会议上将问题讨论清楚,并期待会议结论可以落地执行,但实际情况与原本的想法总是大相径庭:

  • 面对无休止的讨论,却迟迟没有结论,甚至会出现会上引起争论,会后无法落地执行的情况。
  • 原计划半小时的会议,竟然开了两小时,若不是会议室预定时间到了,会议还真结束不了。
  • 会上很多参会人员被莫名其妙地叫来,但似乎会议的主题却与他们没太大关系。
  • ……

当然,还有无数难忘的会议经历,这些低效的会议使得我们不再相信可以通过会议来解决问题。

经过多年折腾,我总结了一套轻松又高效的开会方法,今天想借助此文,把它分享给还在痛苦的会议中摸爬滚打的你。希望你在使用我分享的**“会议六招式”**时,一场高效的会议能够立竿见影,速见成效,而且你身边的同事们也会对你的组织能力刮目相看。

什么是“会议六招式”?

接下来,我要讲到的“会议六招式”,实际上是一套开会的原则,你也可以将这套原则作为组织会议的流程,按照这套流程来,从此可告别无效或低效的会议。现在我们就一起进入到“会议六招式”的具体内容,我们先从第一招开始。

第一招:制定明确的会议目标

每个会议都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且目标最好只有一个,所有交流的内容都要围绕这个目标,并且在固定的时间内锁定目标而不偏离主题,于会议组织者而言,是不小的挑战。

不过这也是最容易踩的一个坑,大家总是希望一个会议能讨论尽可能多的问题,最好每个问题都要有结论,尤其是解决方案。可事实情况证明,这只是无意义的奢望。与其让精力分散,不如让目标聚焦,大家既然付出了时间,就一定要有所成效。

此外,在会议进行中大家一不小心就容易偏离主题,比如,本来是讨论 A 主题,结果引发讨论 B、C、D 主题,最后 A 问题没有得到解决,B、C、D 也依然没有结论。或许大家都不希望发生这样的事情,但就是容易被其他人带到“沟”里。

所以,作为会议的组织者,你必须坚定“一个中心”的原则,所有涉及的内容都要围绕它,会议主题时刻不能动摇。

第二招:编排简洁的会议流程

会议流程需要结合会议目标来制定,流程一定要做到清晰、简洁,流程中每个环节都要设置合理的预估时间,流程能否被顺利执行是对会议组织者的艰巨考验。

作为会议的组织者,如果不知道如何计划会议流程,那么这个会议最好还是不要开了。大量事实证明,哪怕有一个简单的会议流程,也比没有要好太多。

我的经验是,**会议流程最好不要过于复杂,一般不要超过 4 个环节,**因为环节越多,时间越难把控,风险也就越大。会议其实和项目管理类似,事前同样都是按照计划来执行,事中学会灵活控制风险,事后需要有总结和成果。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作为会议组织者,你应该在会议开场就介绍会议的目标与议程,以及会议的结束时间。**你可以呼吁大家一起努力打造高效的会议效果,还可以非常礼貌地提醒大家在会议期间不要做与会议无关的事情,与大家达成一种会议原则,一起来遵守和相互监督。

第三招:掌控恰当的会议时间

计划的会议,最好不要超时,而且时间要尽可能短,但时间短并不意味压缩时间而忽略重要信息,掌控会议时间是会议组织者的基本功。

时间永远是最宝贵的资源,作为会议的组织者,你要用好这个资源。首先,需要把控的是会议的整体时间,就像你在评估项目的开发工作量那样,需要对会议流程进行分解,分别评估每个环节的时长,从而计算出整个会议的总时长。

我的经验是,会议绝对不要超过 90 分钟,时间过长的会议,只会让大家感到更加疲惫和崩溃。

此外,在会议进行时,你需要参考既定的会议流程,把控每个环节的时间点,需要做到的是灵活,而不是刻板,你需要根据会议现场情况来决定是否提前或延长。时间把控一定要做到合理,确保变化在可控范围内即可。

第四招:邀请合适的参会人员

邀请的参会人员是否合适,将决定会议的质量与结果,选择不合适的参会人员是对企业资源最大的浪费,因为人力成本是公司最贵的资源。

其实很好计算,请 8 个无关的同事开会 1 小时,相当于浪费公司 1 个人 1 天的成本,也许 1 个人 1 天的成本损耗对于企业不算太多,但如果这样的会议时常发生,确实会带来一笔不小的开销,这笔开销拿来做团建等事情多好。更严重的是,耽误了那些本就与会议主题无关的同事的时间,甚至产生急躁的情绪,其实他们可以利用这些时间做出更多有价值的工作。

此外,**参会人员太多,其实不是什么好的事情,表面看来信息似乎可以更好进行同步,实际情况却会使得会议变得更加难以控制,**尤其是一旦引发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就会引发一场混乱。

当然还有另一种极端,所谈论的话题与有些同事的相关性不太大,总是那么少数几人在讨论,其他人要么看电脑,要么玩手机,这些都是对企业成本的巨大浪费。

第五招:渲染活跃的会议气氛

活跃的气氛是高效会议的润滑剂,没人愿意花时间去参加一次沉闷而无聊的会议,如何将会议变得生动有趣,让大家愿意讲出心中所想,多多反馈,其实这考验着会议组织者的激情与开会技巧。

有些会议组织者,一开场就把会议气氛搞得十分紧张,尤其是一些团队管理者。**紧张的气氛会抑制大家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没达到预期的会议效果。**更严重的是,死气沉沉的会议,将变成会议组织者的个人演讲,然而这场演讲还得不到任何的掌声。

反之,作为会议组织者,你应该学会如何活跃气氛,调动参会人员的情绪,就像一场好的演讲或培训一样,会议也需要有一个“破冰”的环节。

此外,你虽然是会议组织者,但并非是独角戏演员。**你要做的是组织大家来探讨,并通过提问来引导大家去思考,最终为需要解决的问题得出解决方案和结论。**其实你更像是一名编剧兼导演,其他参会者才是真正的演员。

第六招:编写清晰的会议纪要

会议中实际交流的内容一般比会前计划更加丰富,会议组织者需要将会议所交流的内容清晰地表达出来,包括待办任务,当然也可以在会议前邀请一位参会者负责记录。

记录会议纪要是有必要的,也是有技巧的。我的经验是,可以在会议前就把会议纪要的模版准备好,可以写在电子文档中,也可以写在纸上。

不管哪种方式,都要参考会议流程来制作,甚至预先把问题找出来,会议上只需抛出这些问题,组织大家讨论,最终记录结论即可。由于会议节奏较快,记录时可以只使用一些关键字,为回忆要点提供下思路,便于会后梳理和总结。

此外,所记录的会议纪要一定要具备条理性,需要做到让没有参加会议的同事也能看得明白。在关键问题和结论上,可以用粗体或带有醒目颜色的文字来标注,但记号一定不要太多或过分突出。对于会后需要落地执行的任务,应该指定相应的负责人和截止时间,便于后续跟进和追踪。

切记!以上“会议六招式”是一套“组合拳”,连续打出去,效果会更佳。尤其是第一招“定义明确的会议目标”,它的“杀伤力”极强,也为后续“出招”打下了基础。

既然高效会议是我们需要追求的目标,那么如何使用 OKR 来制定会议目标,让会议变得更加高效呢?我们接下来继续探讨。

如何使用 OKR 制定会议目标?

为了让你快速掌握如何使用 OKR 来制定会议目标的方法,我找到了一个真实的案例,这是我们曾经开过的一个“月度交流会”。以下是我在会前给团队发送的会议邮件,目的在于将会议目标、流程、时间、人员等信息能够清晰地展现出来,便于团队伙伴更加清晰地知晓会议内容等,提高沟通效率。

而且,为了让这个会议变得更加高效,我还在邮件中补充了一个“会议 OKR”:

随后,我将以上内容(包括“会议流程”和“会议 OKR”),通过邮件方式发给各位参会人员,并抄送给需要知晓的相关同事。以便大家能对会议目标和流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也是为了让会议变得更加高效。

在第一次开这样的会议前,我会打开这封邮件,给大家讲讲会议的相关流程以及“会议 OKR”;在会议过程中,严格按照会议流程进行操作,要是发现话题偏了,我会及时将话题拉回来;在会议结束后,我也会和大家一起根据“会议 OKR”做一个评估和复盘,让大家对高效会议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我使用这套方法,并和团队们亲自实践下来发现,每次开会的效率都有明显提高,大家更愿意参加这种有目标、有节奏、有结论的会议,每个人也更愿意全情投入了。

希望这套方法,也能够帮助你提高会议效率,改善会议质量,从此告别低效会议。

总结

今天我首先给分析了我们不喜欢开会的原因,其实是认为会议低效,那么如何让会议变得高效。接着我为你分享了我的“会议六招式”,当然这六招招式主要是针对会议组织者的,那么应该如何让会议参与者也能共同打造高效会议。最后我为你介绍了“会议 OKR”的用法。

不论开怎样的会议,只要会议有目标,就能通过这套方法来实践。总结一下我的三个观点:

  1. 我们并非不喜欢开会,而是不喜欢参加低效的会,追求高效会议才是大家的共同目标。
  2. 一场高效会议需要做会前计划和会后总结,学会“会议六招式”,让高效会议触手可及。
  3. 高效会议并非会议组织者一人所为,需要使用“会议 OKR”与参会人员一起建立共同目标。

开会绝对是一种需要有高度技术含量的沟通方式,当你掌握了一套高效开会的方法,才能让会议变得更有节奏,会议所达成的一致结论才更便于顺畅执行。

思考时间

你平时在开会时会用到哪些好的技巧,可以使会议变得更高效呢?期待你的经验分享。

最后,如果这篇文章让你有所收获,请把它分享给你的朋友,我们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