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工作之外如何应用OKR?以真实案例为例
文章目录
你好,我是黄勇。今天我想脱离工作场景,进入工作之外的社群组织,为你讲述一段真实的 OKR 应用案例,旨在让你了解 OKR 在更多领域的应用。
显而易见,OKR 能在企业中落地,是因为企业和员工之间是一种“强关系”,企业和员工的利益高度绑定在一起。员工是否努力工作,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业绩的好坏,也影响着员工收益的多少,甚至影响着企业的成败。
然而,对于社群而言,组织和组员之间却是一种“弱关系”,当组员认为组织无法给自己带来帮助时,组员可能就会考虑选择离开组织,自己却不会产生过多的损失。
接下来,我们先从社群组织如何应用 OKR 进入今天的主题。
如何在社群中应用 OKR?
这些年,我一直都在参与一个名为 TGO 鲲鹏会的社群,并在 TGO 鲲鹏会社群的理事会中担任重要职务。
TGO 鲲鹏会是汇聚全球科技领导者的学习成长平台,我们希望让所有孤军奋战的技术管理者都找到属于自己的圈子。
在这里,您可以冲破职业晋升道路中的成长局限,搭建快速连接每一个技术管理者的沟通桥梁,打破传统企业与互联网企业之间的技术壁垒,探索业务与技术交融下产生的无限可能。
2019 年,TGO 鲲鹏会上海分会又成立了一个新的小组,新组长希望能将每位组员的积极性等调动起来,大家能够一同制定出小组的未来目标,为其贡献自己的价值,并从中获益。
同时,组长邀请我来担任该组的“OKR 教练”,并帮助大家一起制定出“小组 OKR”,所以我才有机会在社群中演练了一把应用 OKR 的实践过程。
接下来,我和该小组的成员们就有了第一次深入接触。
该组共有 8 名组员,分别来自上海不同公司的技术负责人,他们各自的背景和特长都有所差异,而且加入 TGO 鲲鹏会的诉求也各不相同,每位成员都是他们公司的技术一把手。想让一群从未相识的技术领导人,在短暂时间内找到共同的目标,对我这名“OKR 教练”来说具有多重挑战。
可见,TGO 鲲鹏会这个社群中存在多个小组,而每个小组实际上就是一个小社群。
那么,接下来就随我一起来看看,我是如何协助这个新的小组一起制定出 OKR 的呢。在此,我会将制定 OKR 的全过程与你分享,希望能够让你换一种视角来体会 OKR 的从 0 到 1 的实施过程。
如何在社群中制定 OKR?
在社群中制定 OKR 非常类似于在公司中制定“组织 OKR”,由于社群并非一个“强组织”结构,在社群中制定 OKR 的难度会更大,但也有一些具体的方法可以操作,总地来说,我是通过以下四个步骤来完成的。
第一步,每人讲述自己的“优势”和“诉求”,请组员深度思考“自己可以为小组提供什么?自己希望从组织中得到什么?”
这个过程非常重要,我鼓励大家用最真诚的方式来表达。首先花 1 分钟时间,请每个人将自己的想法都写在纸上,然后请大家每人分别花 5 分钟时间,讲述自己所写下的内容。
第二步,经过第一步发表完各自意见,以及大家所产生的感受,请组员自由表达“一年后,希望我们成为怎样的小组?”
此时的“感受”是特别重要的,每位组员需要从感性角度表达出自己对组织的期望。我有意将这个环节设置为自由发挥,是因为想给大家带来一种正向积极的体验,而不是轮流被动的表达。
第三步,对上一步产生的结果进行提炼、抽象、归纳,形成最终的 O(目标),要求 O 能做到高度明确,而且激励人心。
根据组长的文字记录,大家一起写出一句话,并让这句话尽可能多地满足大家的期望,这句话就是“小组 OKR”的目标。经过一番讨论,并将内容加以归纳,大家终于制定出了一个目标。
O:利用组员“多元化”背景,成为 TGO 鲲鹏会最优秀学习型小组
第四步,对上一步产生的 O 制定出相应的 KR(关键结果),要求 KR 具有一定挑战,而且能在交付中全面支撑 O 的完成。
既然大家想要成为学习型小组,就需要不断学习,还要持续分享,因此,我继续引导大家针对“对内”和“对外”两个角度,分别制定出两种不同的分享方式。
KR1:对内,每位成员分别做 1 次内部分享
KR2:对外,主办 3 场线下跨组专题分享
基于以上四个步骤,TGO 鲲鹏会“小组 OKR”就基本制定完毕了。
在整个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个事项:
- 组长用文字方式全程做记录,与此同时,由 OKR 教练做引导式提问,从而形成最终的 OKR 内容。
- 一定要先制定 O,后制定 KR,不要分散注意力,在 O 还没明确前,不要去思考 KR 如何制定。
- 刚开始做 OKR,O 也不要贪多,一个足矣,KR 也同样不要贪多,能全面支撑 O 即可,并且最终的 OKR,需确保全员认可。
至此,一个全新的“小组 OKR”呈现出来是这样的:
O:利用组员“多元化”背景,打造 TGO 鲲鹏会最优秀“学习型”小组
KR1:对内,每位成员分别做 1 次内部分享
KR2:对外,主办 3 场线下跨组专题分享
那么,以上 OKR 是否完备呢?是否还有其他 KR 需要补充进来?
如何评判一个 OKR 是否完备?
一般来说,OKR 的完备性往往取决于 KR 能否全面支撑 O 的完成,但我认为,一个完备的 OKR 中,KR 不仅要能支撑 O,还需要包含“引领性指标”和“滞后性指标”。
- **引领性指标:**也称为“Lead 指标”,它是可以通过主动行为努力做到的。
- **滞后性指标:**也称为“Lag 指标”,它是通过达成“引领性指标”后产生的影响,而无法通过主动行为做到的。
这两种指标之间存在“杠杆效应”,也就是说,“引领性指标”通过“杠杆作用”去撬动“滞后性指标”。
比如,我们制定出了 OKR 来管理“减肥目标”:
O:回到标准好身材,塑造更好的自己
KR1:管住嘴,坚决不吃高热量食物
KR2:迈开腿,每天坚持跑步 3 公里
KR3:体重减少 30 斤(从 160 斤 减到 130 斤)
其中 KR1 和 KR2 就是“引领性指标”,我们通过主动行为就能完成,然而,KR3 却是“滞后性指标”,当我们通过完成 KR1 和 KR2 就能通过“杠杆作用”去撬动 KR3,当 KR1、KR2、KR3 全部做到后,O 才能真正被实现。
当理解了这两类指标的概念后,我们再回到“小组 OKR”这个案例中。
很明显,以上“小组 OKR”中,所制定的 KR1 和 KR2 都属于“引领性指标”,目前还缺少一类“滞后性指标”,也就是说,需要通过“引领性指标”的“杠杆作用”带来“滞后性指标”的达成,从而产生更大的意义和价值。经过一番探讨,我们补充了一个 KR3。
KR3:获得 TGO 鲲鹏会年度优秀小组奖
这样一来,组员们在努力完成 KR1 与 KR2 后,将有可能带来 KR3 的完成,从而实现最终的 O,引领性指标与滞后性指标之间带有因果关系,具备杠杆效应。
建议在制定 OKR 过程中,尤其是编写 KR 时,需注意是否同时具备以上两种指标,这样制定出的 OKR 才具备完备性。
此外,需要补充说明的是:
- 在帮助组员制定 OKR 过程中,OKR 教练不要为组员做出任何结论,尽可能地去引导组员进行思考,但在明确结论后,OKR 教练可将结论加以优化。
- OKR 制定完毕后,一定要向他人共享,对外做出承诺,这是对自己最好的激励,做事要激进,更要坚持。
- 每月做更新进度,且每季度做复盘,在有必要的时候,可以及时更新 OKR,O 最好不要调整,KR 可以适度调整。
可见,不论在企业中,还是在社群中,只要大家以组织形式存在并建立互动,就能通过 OKR 来帮助大家找到共同的目标,并指引大家朝着这个目标前进。
总结
凡是有目标需要管理,你就能用 OKR。不论该目标来自于内部企业,还是来自于外部社群,不论是和工作相关,还是和个人相关,你一定能用得上 OKR。
如果你打算在一个非正式的组织中应用 OKR,建议你参考本文提到的帮助组员制定 OKR 的四个步骤,以及评判 OKR 是否完备的一条准则。此外,本文最核心的三点,归纳如下:
- 不论在公司内部还是外部制定组织目标,都需要让组织核心成员都能参与进来。
- 一个完备的 OKR 中,最好能同时体现“引领性指标”和“滞后性指标”。
- 掌握了 OKR 思维后,可在工作之外多利用 OKR 完成自己对目标的管理。
我相信,OKR 一定能给你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无比多的乐趣,一位有目标的人,绝不能错过 OKR。
思考时间
你会考虑在哪些非工作场合中使用 OKR 呢?打算如何使用呢?期待你的留言。
最后,如果这篇文章让你有所收获,请把它分享给你的朋友,我们一起探讨。
文章作者 anonymous
上次更新 2024-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