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反馈”模块又告一段落了,在这个模块中,我们把自己与真实世界的距离又拉近了一步。

一方面,我们强调主动沟通,把自身的信息更有效地传达出去;另一方面,我们也重视反馈,让真实世界的信息,更多地回到我们身边。同学们分享了很多经验,也提出了不少的问题。

在今天的答疑中,我选择了几个非常好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一下之前讲解的内容。

问题 1:单元测试做不好,是否会影响到 CI 的效果?

毅 同学提到

如果单元测试做的不到位,或者不满足 A-TRIP,是不是执行 CI 的效果就会弱很多?
——《24 | 快速反馈:为什么你们公司总是做不好持续集成?》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问到了各种实践之间的关联。我们在前面用了两讲的篇幅介绍了持续集成这个实践,为什么要做持续集成以及如何做好持续集成。

在自动化模块,我们还会在这个基础之上继续延伸,介绍持续交付,这些内容是从操作的层面上进行介绍,都是对单一实践的描述。

利用这次答疑的机会,我再补充一个维度,谈谈实践之间的关联。

**持续集成的价值在于,它是一条主线,可以将诸多实践贯穿起来。**也就是说,想要真正意义上做好持续集成,需要把周边的很多实践都要做好。

我们具体地说一下这些实践。但请记住我们说过的,做好持续集成的关键是,快速反馈。

比如,我们想要做好 CI,需要有一个稳定的开发分支,所以,最好采用主开发分支的方式。想用好主分支开发,最好能够频繁提交;而频繁提交需要你的任务足够小,能够快速完成;将任务拆解的足够小,需要你真正懂得任务分解。要想在一个分支上开发多个功能,那就需要用 Feature Toggle 或者 Branch by Abstraction。

在这条线上,你有很多机会走错路。比如,你选择了分支开发模式,合并速度就不会太快,一旦反馈快不了,CI 的作用就会降低;再者,如果不能频繁提交,每次合并代码的周期就会变长,一旦合并代码的周期变长,人们就会倾向于少做麻烦事,也就会进一步降低提交的频率,恶性循环就此开启。

同样,即便你懂得了前面的道理,不懂任务分解,想频繁提交,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而多功能并行开发,则会让你情不自禁地想考虑使用多分支模型。

我们再来看另外一条线,也就是这个问题中提到的测试。

想做好 CI,首先要有可检查的东西,什么是可检查的东西,最简单的就是编译、代码风格检查,这些检查可以无条件加入构建脚本。但更重要的检查,应该来自于测试,而要想做好 CI,我们要有测试防护网。

什么叫测试防护网呢?就是你的测试要能给你提供一个足够安全的保障,这也就意味着你要有足够多的测试。换个更技术点的术语来说,就是要有足够高的测试覆盖率。

如果测试覆盖率不够,即便提交了代码,CI 都通过了,你对自己的代码依然是没有信心的,这就会降低 CI 在你的心中的地位。

如果想有足够高的测试覆盖率,你就要多写单元测试。我们在前面讲过测试金字塔了,上层测试因为很麻烦,你不会写太多,而且很多边界条件,通过上层测试是覆盖不到的,所以,测试覆盖率在经过了初期的快速提升后,到后期无论如何是提上不去的。要想提升测试覆盖率,唯有多写单元测试。

要想多写单元测试,就需要编写可以测试的代码,而要想编写可测的代码,就要懂软件设计,将系统之间耦合解开。

通过上面的分析,你已经看出来做好持续集成,让它完全发挥自己的价值,需要做的工作还是相当多的。但也请别灰心,实际上,我做咨询时,很多团队就是从持续集成下手,开始改造他们的软件开发过程。

这是一个“以终为始”的思路,先锁定好目标,就是要把持续集成做好,然后围绕着这个目标改进其他做得欠佳的方面。比如,原来是多分支的,就先固定一个主分支,然后,逐步改变大家的开发习惯,让他们进入单分支的开发状态。

再比如,原来没有测试,那就在 CI 上先加一个最低的测试覆盖率,然后定期去提高,比如,第一周是 10%,第二周是 20%,这样一步一步地提高,开发团队可以一边开发新东西,一边为既有代码补测试。等到覆盖率到了一定程度,提高有困难了,团队就可以考虑怎么改进设计了。

所以,CI 作为一个单独的实践,本身是很简单的,但它可以成为提纲挈领的主线,帮助团队不断改善自己的开发过程。

问题 2:老板参加复盘,不敢说真话怎么办?

grass10happy 同学提到

复盘是不是最好是团队内部进行,每次老板参加复盘,好像就没人说出真话了。
——《25 | 开发中的问题一再出现,应该怎么办?》

感谢 grass10happy 同学这个提问,把我因为篇幅原因省掉的一个部分给挽救了回来。

回顾会议的目的在于改进,它不仅仅在于让大家参与进来,更重要的是让团队成员能够敞开心扉,把问题暴露出来。暴露问题,是改进的前提条件。

我在《27 | 尽早暴露问题:为什么被指责的总是你?》这篇文章中说过了,对于很多人来说,敢不敢暴露问题是个心理问题。你会发现,同事之间聊天,普遍是没有任何压力的,你几乎可以放心大胆地谈论各种问题,而一旦有领导在,很多顾虑就会出现了。

于是,问题就变成了怎么能够让大家放心地把问题暴露出来,一个办法就是设置一个安全的环境。

怎么设置一个安全的环境呢?对于标准的回顾会议来说,第一步应该是做安全性检查。

先由大家投票,最简单的方式是就是,给当前的环境打分。你觉得可以畅所欲言就打 1 分,你觉得还好,就打 0 分,如果你觉得不方便表达,比如,你看领导在,很多问题不适合反馈,就打 -1。

每个与会者都投出属于自己的一票。然后,主持人根据投票结果决定回顾会议是否进行,比如,有人投 -1 就不能继续。

会议能继续固然好,一旦会议不能继续,可以有多种解决方案。比如,把在场职位最高的人请出去,这个人可能就是老板。老板也许心里很不爽,但在这个过程中,大家都是按照规则在办事,并不存在对谁另眼相待的情况。

当老板离席之后,我们再进行一轮投票,判断环境是否变得安全了。如此反复,也许要进行几轮投票,直到大家觉得安全了。

当然,也有可能进行多轮,有人始终觉得不安全,那可能最好的选择是,取消今天的回顾会议,换个时间地点从头再来。而项目负责人则需要私下里解决一下团队内心安全的问题。

通过安全性检查之后,我们才会进入回顾会议的正式环节,具体内容在正文中已经讲过了,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问题 3:国内的技术信息落后吗?

One day 提到

老师能否多多介绍一下技术方面的网站之类的,新技术发展见闻之类的,或者技术总结方面。国内的技术基本都多少有些滞后。
——《23 | 可视化:一种更为直观的沟通方式》

这个问题让我感觉自己一下子回到了好多年前。我刚入行的那会,学习新知识确实要多看看英文网站,当时的信息传播速度不快,中文技术网站不多。

但在今天,显然已经不是这样了,如果只是想获得最新的技术信息,我在《23 | 可视化:一种更为直观的沟通方式》这篇文章中介绍了 InfoQ 和技术雷达,这上面的信息量已经很丰富了。你再只要稍微看几个网站,关注几个公众号,各种信息就会送到你面前。

所以,你根本不用担心会错过什么新技术,反倒是信息量太大,需要好好过滤一下。

国内程序员真正落后的不是信息,而是观念。

我讲的很多内容是软件工程方面的,以我对国内外程序员的了解来看,发达国家的程序员在这些内容的普及上,要比国内程序员好很多。

国内程序员的平均水平,大多停留在实现一个功能的理解上,而发达国家的程序员做事要专业许多。所以,以专业素养来看,国内程序员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经济学里有“边际效用递减法则”(The 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说的是当你手里某一物品总数越来越多时,新增一个单位该物品所获得的效用通常会越来越少。

当你的技术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还采用原来的学习方式,就很难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提高,这是很多人抱怨 IT 行业不好混的原因。

同时,这也是我开设这个专栏的初衷,希望给大家一些不同的视角,一些新的前进动力。

好,今天的答疑就到这里。我想请你分享一下,你是怎么理解这些问题的呢?欢迎在留言区写下你的想法。

感谢阅读,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的话,也欢迎把它分享给你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