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加餐|带你快速入门Scala语言
文章目录
你好,我是胡夕。最近,我在留言区看到一些同学反馈说“Scala 语言不太容易理解”,于是,我决定临时加一节课,给你讲一讲 Scala 语言的基础语法,包括变量和函数的定义、元组的写法、函数式编程风格的循环语句的写法、它独有的 case 类和强大的 match 模式匹配功能,以及 Option 对象的用法。
学完这节课以后,相信你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这些实用的 Scala 语法,特别是 Kafka 源码中用到的 Scala 语法特性,彻底扫清源码阅读路上的编程语言障碍。
Java 函数式编程
就像我在开篇词里面说的,你不熟悉 Scala 语言其实并没有关系,但你至少要对 Java 8 的函数式编程有一定的了解,特别是要熟悉 Java 8 Stream 的用法。
倘若你之前没有怎么接触过 Lambda 表达式和 Java 8 Stream,我给你推荐一本好书:《Java 8 实战》。这本书通过大量的实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 Lambda 表达式、Stream 以及函数式编程方面的内容,你可以去读一读。
现在,我就给你分享一个实际的例子,借着它开始我们今天的所有讨论。
TopicPartition 是 Kafka 定义的主题分区类,它建模的是 Kafka 主题的分区对象,其关键代码如下:
public final class TopicPartition implements Serializable {
private final int partition;
private final String topic;
// 其他字段和方法……
}
对于任何一个分区而言,一个 TopicPartition 实例最重要的就是 topic 和 partition 字段,即 Kafka 的主题和分区号。假设给定了一组分区对象 List < TopicPartition > ,我想要找出分区数大于 3 且以“test”开头的所有主题列表,我应该怎么写这段 Java 代码呢?你可以先思考一下,然后再看下面的答案。
我先给出 Java 8 Stream 风格的答案:
// 假设分区对象列表变量名是 list
Set
.filter(tp -> tp.topic().startsWith(“test-”))
.collect(Collectors.groupingBy(TopicPartition::topic, Collectors.counting()))
.entrySet().stream()
.filter(entry -> entry.getValue() > 3)
.map(entry -> entry.getKey()).collect(Collectors.toSet());
这是典型的 Java 8 Stream 代码,里面大量使用了诸如 filter、map 等操作算子,以及 Lambda 表达式,这让代码看上去一气呵成,而且具有很好的可读性。
我从第 3 行开始解释下每一行的作用:第 3 行的 filter 方法调用实现了筛选以“test”开头主题的功能;第 4 行是运行 collect 方法,同时指定使用 groupingBy 统计分区数并按照主题进行分组,进而生成一个 Map 对象;第 5~7 行是提取出这个 Map 对象的所有 <K, V> 对,然后再次调用 filter 方法,将分区数大于 3 的主题提取出来;最后是将这些主题做成一个集合返回。
其实,给出这个例子,我只是想说明,Scala 语言的编写风格和 Java 8 Stream 有很多相似之处:一方面,代码中有大量的 filter、map,甚至是 flatMap 等操作算子;另一方面,代码的风格也和 Java 中的 Lambda 表达式写法类似。
如果你不信的话,我们来看下 Kafka 中计算消费者 Lag 的 getLag 方法代码:
private def getLag(offset: Option[Long], logEndOffset: Option[Long]): Option[Long] =
offset.filter(_ != -1).flatMap(offset => logEndOffset.map(_ - offset))
你看,这里面也有 filter 和 map。是不是和上面的 Java 代码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果你现在还看不懂这个方法的代码是什么意思,也不用着急,接下来我会带着你一步一步来学习。我相信,学完了这节课以后,你一定能自主搞懂 getLag 方法的源码含义。getLag 代码是非常典型的 Kafka 源码,一旦你熟悉了这种编码风格,后面一定可以举一反三,一举攻克其他的源码阅读难题。
我们先从 Scala 语言中的变量(Variable)开始说起。毕竟,不管是学习任何编程语言,最基础的就是先搞明白变量是如何定义的。
定义变量和函数
Scala 有两类变量:val 和 var。val 等同于 Java 中的 final 变量,一旦被初始化,就不能再被重新赋值了。相反地,var 是非 final 变量,可以重复被赋值。我们看下这段代码:
scala> val msg = “hello, world”
msg: String = hello, world
scala> msg = “another string”
msg = “another string”
scala> var a:Long = 1L
a: Long = 1
scala> a = 2
a: Long = 2
很直观,对吧?msg 是一个 val,a 是一个 var,所以 msg 不允许被重复赋值,而 a 可以。我想提醒你的是,变量后面可以跟“冒号 + 类型”,以显式标注变量的类型。比如,这段代码第 6 行的“:Long”,就是告诉我们变量 a 是一个 Long 型。当然,如果你不写“:Long”,也是可以的,因为 Scala 可以通过后面的值“1L”自动判断出 a 的类型。
不过,很多时候,显式标注上变量类型,可以让代码有更好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
下面,我们来看下 Scala 中的函数如何定义。我以获取两个整数最大值的 Max 函数为例,进行说明,代码如下:
def max(x: Int, y: Int): Int = {
if (x > y) x
else y
}
首先,def 关键字表示这是一个函数。max 是函数名,括号中的 x 和 y 是函数输入参数,它们都是 Int 类型的值。结尾的“Int =”组合表示 max 函数返回一个整数。
其次,max 代码使用 if 语句比较 x 和 y 的大小,并返回两者中较大的值,但是它没有使用所谓的 return 关键字,而是直接写了 x 或 y。在 Scala 中,函数体具体代码块最后一行的值将被作为函数结果返回。在这个例子中,if 分支代码块的最后一行是 x,因此,此路分支返回 x。同理,else 分支返回 y。
讲完了 max 函数,我再用 Kafka 源码中的一个真实函数,来帮你进一步地理解 Scala 函数:
def deleteIndicesIfExist(
// 这里参数 suffix 的默认值是"",即空字符串
// 函数结尾处的 Unit 类似于 Java 中的 void 关键字,表示该函数不返回任何结果
baseFile: File, suffix: String = “”): Unit = {
info(s"Deleting index files with suffix $suffix for baseFile $baseFile")
val offset = offsetFromFile(baseFile)
Files.deleteIfExists(Log.offsetIndexFile(dir, offset, suffix).toPath)
Files.deleteIfExists(Log.timeIndexFile(dir, offset, suffix).toPath)
Files.deleteIfExists(Log.transactionIndexFile(dir, offset, suffix).toPath)
}
和上面的 max 函数相比,这个函数有两个额外的语法特性需要你了解。
第一个特性是参数默认值,这是 Java 不支持的。这个函数的参数 suffix 默认值是空字符串,因此,以下两种调用方式都是合法的:
deleteIndicesIfExist(baseFile) // OK
deleteIndicesIfExist(baseFile, “.swap”) // OK
第二个特性是该函数的返回值 Unit。Scala 的 Unit 类似于 Java 的 void,因此,deleteIndicesIfExist 函数的返回值是 Unit 类型,表明它仅仅是执行一段逻辑代码,不需要返回任何结果。
定义元组(Tuple)
接下来,我们来看下 Scala 中的元组概念。元组是承载数据的容器,一旦被创建,就不能再被更改了。元组中的数据可以是不同数据类型的。定义和访问元组的方法很简单,请看下面的代码:
scala> val a = (1, 2.3, “hello”, List(1,2,3)) // 定义一个由 4 个元素构成的元组,每个元素允许是不同的类型
a: (Int, Double, String, List[Int]) = (1,2.3,hello,List(1, 2, 3))
scala> a._1 // 访问元组的第一个元素
res0: Int = 1
scala> a._2 // 访问元组的第二个元素
res1: Double = 2.3
scala> a._3 // 访问元组的第三个元素
res2: String = hello
scala> a._4 // 访问元组的第四个元素
res3: List[Int] = List(1, 2, 3)
总体上而言,元组的用法简单而优雅。Kafka 源码中也有很多使用元组的例子,比如:
def checkEnoughReplicasReachOffset(requiredOffset: Long): (Boolean, Errors) = { // 返回 (Boolean,Errors) 类型的元组
……
if (minIsr <= curInSyncReplicaIds.size) {
……
(true, Errors.NONE)
} else
(false, Errors.NOT_ENOUGH_REPLICAS_AFTER_APPEND)
}
checkEnoughReplicasReachOffset 方法返回一个 (Boolean, Errors) 类型的元组,即元组的第一个元素或字段是 Boolean 类型,第二个元素是 Kafka 自定义的 Errors 类型。
该方法会判断某分区 ISR 中副本的数量,是否大于等于所需的最小 ISR 副本数,如果是,就返回(true, Errors.NONE)元组,否则返回(false,Errors.NOT_ENOUGH_REPLICAS_AFTER_APPEND)。目前,你不必理会代码中 minIsr 或 curInSyncReplicaIds 的含义,仅仅掌握 Kafka 源码中的元组用法就够了。
循环写法
下面我们来看下 Scala 中循环的写法。我们常见的循环有两种写法:命令式编程方式和函数式编程方式。我们熟悉的是第一种,比如下面的 for 循环代码:
scala> val list = List(1, 2, 3, 4, 5)
list: List[Int] = List(1, 2, 3, 4, 5)
scala> for (element <- list) println(element)
1
2
3
4
5
Scala 支持的函数式编程风格的循环,类似于下面的这种代码:
scala> list.foreach(e => println(e))
// 省略输出……
scala> list.foreach(println)
// 省略输出……
特别是代码中的第二种写法,会让代码写得异常简洁。我用一段真实的 Kafka 源码再帮你加强下记忆。它取自 SocketServer 组件中 stopProcessingRequests 方法,主要目的是让 Broker 停止请求和新入站 TCP 连接的处理。SocketServer 组件是实现 Kafka 网络通信的重要组件,后面我会花 3 节课的时间专门讨论它。这里,咱们先来学习下这段明显具有函数式风格的代码:
// dataPlaneAcceptors:ConcurrentHashMap<Endpoint, Acceptor>对象
dataPlaneAcceptors.asScala.values.foreach(_.initiateShutdown())
这一行代码首先调用 asScala 方法,将 Java 的 ConcurrentHashMap 转换成 Scala 语言中的 concurrent.Map 对象;然后获取它保存的所有 Acceptor 线程,通过 foreach 循环,调用每个 Acceptor 对象的 initiateShutdown 方法。如果这个逻辑用命令式编程来实现,至少要几行甚至是十几行才能完成。
case 类
在 Scala 中,case 类与普通类是类似的,只是它具有一些非常重要的不同点。Case 类非常适合用来表示不可变数据。同时,它最有用的一个特点是,case 类自动地为所有类字段定义 Getter 方法,这样能省去很多样本代码。我举个例子说明一下。
如果我们要编写一个类表示平面上的一个点,Java 代码大概长这个样子:
public final class Point {
private int x;
private int y;
public Point(int x, int y) {
this.x = x;
this.y = y;
}
// setter methods……
// getter methods……
}
我就不列出完整的 Getter 和 Setter 方法了,写过 Java 的你一定知道这些样本代码。但如果用 Scala 的 case 类,只需要写一行代码就可以了:
case class Point(x:Int, y: Int) // 默认写法。不能修改 x 和 y
case class Point(var x: Int, var y: Int) // 支持修改 x 和 y
Scala 会自动地帮你创建出 x 和 y 的 Getter 方法。默认情况下,x 和 y 不能被修改,如果要支持修改,你要采用上面代码中第二行的写法。
模式匹配
有了 case 类的基础,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学习下 Scala 中强大的模式匹配功能了。
和 Java 中 switch 仅仅只能比较数值和字符串相比,Scala 中的 match 要强大得多。我先来举个例子:
def describe(x: Any) = x match {
case 1 => “one”
case false => “False”
case “hi” => “hello, world!”
case Nil => “the empty list”
case e: IOException => “this is an IOException”
case s: String if s.length > 10 => “a long string”
case _ => “something else”
}
这个函数的 x 是 Any 类型,这相当于 Java 中的 Object 类型,即所有类的父类。注意倒数第二行的“case _”的写法,它是用来兜底的。如果上面的所有 case 分支都不匹配,那就进入到这个分支。另外,它还支持一些复杂的表达式,比如倒数第三行的 case 分支,表示 x 是字符串类型,而且 x 的长度超过 10 的话,就进入到这个分支。
要知道,Java 在 JDK 14 才刚刚引入这个相同的功能,足见 Scala 语法的强大和便捷。
Option 对象
最后,我再介绍一个小的语法特性或语言特点:Option 对象。
实际上,Java 也引入了类似的类:Optional。根据我的理解,不论是 Scala 中的 Option,还是 Java 中的 Optional,都是用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避 NullPointerException 异常的。
Option 表示一个容器对象,里面可能装了值,也可能没有装任何值。由于是容器,因此一般都是这样的写法:Option[Any]。中括号里面的 Any 就是上面说到的 Any 类型,它能是任何类型。如果值存在的话,就可以使用 Some(x) 来获取值或给值赋值,否则就使用 None 来表示。我用一段代码帮助你理解:
scala> val keywords = Map(“scala” -> “option”, “java” -> “optional”) // 创建一个 Map 对象
keywords: scala.collection.immutable.Map[String,String] = Map(scala -> option, java -> optional)
scala> keywords.get(“java”) // 获取 key 值为 java 的 value 值。由于值存在故返回 Some(optional)
res24: Option[String] = Some(optional)
scala> keywords.get(“C”) // 获取 key 值为 C 的 value 值。由于不存在故返回 None
res23: Option[String] = None
Option 对象还经常与模式匹配语法一起使用,以实现不同情况下的处理逻辑。比如,Option 对象有值和没有值时分别执行什么代码。具体写法你可以参考下面这段代码:
def display(game: Option[String]) = game match {
case Some(s) => s
case None => “unknown”
}
scala> display(Some(“Heroes 3”))
res26: String = Heroes 3
scala> display(Some(“StarCraft”))
res27: String = StarCraft
scala> display(None)
res28: String = unknown
总结
今天,我们专门花了些时间快速地学习了一下 Scala 语言的语法,这些语法能够帮助你更快速地上手 Kafka 源码的学习。现在,让我们再来看下这节课刚开始时我提到的 getLag 方法源码,你看看现在是否能够说出它的含义。我再次把它贴出来:
private def getLag(offset: Option[Long], logEndOffset: Option[Long]): Option[Long] =
offset.filter(_ != -1).flatMap(offset => logEndOffset.map(_ - offset))
现在,你应该知道了,它是一个函数,接收两个类型为 Option[Long] 的参数,同时返回一个 Option[Long] 的结果。代码逻辑很简单,首先判断 offset 是否有值且不能是 -1。这些都是在 filter 函数中完成的,之后调用 flatMap 方法计算 logEndOffset 值与 offset 的差值,最后返回这个差值作为 Lag。
这节课结束以后,语言问题应该不再是你学习源码的障碍了,接下来,我们就可以继续专心地学习源码了。借着这个机会,我还想跟你多说几句。
很多时候,我们都以为,要有足够强大的毅力才能把源码学习坚持下去,但实际上,毅力是在你读源码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
考虑到源码并不像具体技术本身那样容易掌握,我力争用最清晰易懂的方式来讲这门课。所以,我希望你每天都能花一点点时间跟着我一起学习,我相信,到结课的时候,你不仅可以搞懂 Kafka Broker 端源码,还能提升自己的毅力。而毅力和执行力的提升,可能比技术本身的提升还要弥足珍贵。
另外,我还想给你分享一个小技巧:想要养成每天阅读源码的习惯,你最好把目标拆解得足够小。人的大脑都是有惰性的,比起“我每天要读 1000 行源码”,它更愿意接受“每天只读 20 行”。你可能会说,每天读 20 行,这也太少了吧?其实不是的。只要你读了 20 行源码,你就一定能再多读一些,“20 行”这个小目标只是为了促使你愿意开始去做这件事情。而且,即使你真的只读了 20 行,那又怎样?读 20 行总好过 1 行都没有读,对吧?
当然了,阅读源码经常会遇到一种情况,那就是读不懂某部分的代码。没关系,读不懂的代码,你可以选择先跳过。
如果你是个追求完美的人,那么对于读不懂的代码,我给出几点建议:
- 多读几遍。不要小看这个朴素的建议。有的时候,我们的大脑是很任性的,只让它看一遍代码,它可能“傲娇地表示不理解”,但你多给它看几遍,也许就恍然大悟了。
- 结合各种资料来学习。比如,社区或网上关于这部分代码的设计文档、源码注释或源码测试用例等。尤其是搞懂测试用例,往往是让我们领悟代码精神最快捷的办法了。
总之,阅读源码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不要幻想有捷径或一蹴而就,微小积累会引发巨大改变,我们一起加油。
文章作者 anonymous
上次更新 2024-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