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MetadataCache:Broker是怎么异步更新元数据缓存的?
文章目录
你好,我是胡夕。今天,我们学习 Broker 上的元数据缓存(MetadataCache)。
你肯定很好奇,前面我们不是学过 Controller 端的元数据缓存了吗?这里的元数据缓存又是啥呢?其实,这里的 MetadataCache 是指 Broker 上的元数据缓存,这些数据是 Controller 通过 UpdateMetadataRequest 请求发送给 Broker 的。换句话说,Controller 实现了一个异步更新机制,能够将最新的集群信息广播给所有 Broker。
那么,为什么每台 Broker 上都要保存这份相同的数据呢?这里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保存了这部分数据,Broker 就能够及时响应客户端发送的元数据请求,也就是处理 Metadata 请求。Metadata 请求是为数不多的能够被集群任意 Broker 处理的请求类型之一,也就是说,客户端程序能够随意地向任何一个 Broker 发送 Metadata 请求,去获取集群的元数据信息,这完全得益于 MetadataCache 的存在。
第二个原因是,Kafka 的一些重要组件会用到这部分数据。比如副本管理器会使用它来获取 Broker 的节点信息,事务管理器会使用它来获取分区 Leader 副本的信息,等等。
总之,MetadataCache 是每台 Broker 上都会保存的数据。Kafka 通过异步更新机制来保证所有 Broker 上的元数据缓存实现最终一致性。
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你可能会碰到这样一种场景:集群明明新创建了主题,但是消费者端却报错说“找不到主题信息”,这种情况通常只持续很短的时间。不知道你是否思考过这里面的原因,其实说白了,很简单,这就是因为元数据是异步同步的,因此,在某一时刻,某些 Broker 尚未更新元数据,它们保存的数据就是过期的元数据,无法识别最新的主题。
等你今天学完了 MetadataCache 类,特别是元数据的更新之后,就会彻底明白这个问题了。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下 MetadataCache 的类代码。
MetadataCache 类
MetadataCache 类位于 server 包下的同名 scala 文件中。这是一个不到 400 行的小文件,里面的代码结构非常简单,该文件只定义了一个类,那就是 MetadataCache。
MetadataCache 的实例化是在 Kafka Broker 启动时完成的,具体的调用发生在 KafkaServer 类的 startup 方法中。
// KafkaServer.scala
def startup(): Unit = {
try {
……
metadataCache = new MetadataCache(config.brokerId)
……
}
catch {
case e: Throwable =>
……
}
}
一旦实例被成功创建,就会被 Kafka 的 4 个组件使用。我来给你解释一下这 4 个组件的名称,以及它们各自使用该实例的主要目的。
- KafkaApis:这是源码入口类。它是执行 Kafka 各类请求逻辑的地方。该类大量使用 MetadataCache 中的主题分区和 Broker 数据,执行主题相关的判断与比较,以及获取 Broker 信息。
- AdminManager:这是 Kafka 定义的专门用于管理主题的管理器,里面定义了很多与主题相关的方法。同 KafkaApis 类似,它会用到 MetadataCache 中的主题信息和 Broker 数据,以获取主题和 Broker 列表。
- ReplicaManager:这是我们刚刚学过的副本管理器。它需要获取主题分区和 Broker 数据,同时还会更新 MetadataCache。
- TransactionCoordinator:这是管理 Kafka 事务的协调者组件,它需要用到 MetadataCache 中的主题分区的 Leader 副本所在的 Broker 数据,向指定 Broker 发送事务标记。
类定义及字段
搞清楚了 MetadataCache 类被创建的时机以及它的调用方,我们就了解了它的典型使用场景,即作为集群元数据集散地,它保存了集群中关于主题和 Broker 的所有重要数据。那么,接下来,我们来看下这些数据到底都是什么。
class MetadataCache(brokerId: Int) extends Logging {
private val partitionMetadataLock = new ReentrantReadWriteLock()
@volatile private var metadataSnapshot: MetadataSnapshot = MetadataSnapshot(partitionStates = mutable.AnyRefMap.empty,
controllerId = None, aliveBrokers = mutable.LongMap.empty, aliveNodes = mutable.LongMap.empty)
this.logIdent = s"[MetadataCache brokerId=$brokerId] "
private val stateChangeLogger = new StateChangeLogger(brokerId, inControllerContext = false, None)
……
}
MetadataCache 类构造函数只需要一个参数:brokerId,即 Broker 的 ID 序号。除了这个参数,该类还定义了 4 个字段。
partitionMetadataLock 字段是保护它写入的锁对象,logIndent 和 stateChangeLogger 字段仅仅用于日志输出,而 metadataSnapshot 字段保存了实际的元数据信息,它是 MetadataCache 类中最重要的字段,我们要重点关注一下它。
该字段的类型是 MetadataSnapshot 类,该类是 MetadataCache 中定义的一个嵌套类。以下是该嵌套类的源码:
case class MetadataSnapshot(partitionStates: mutable.AnyRefMap
[String, mutable.LongMap[UpdateMetadataPartitionState]],
controllerId: Option[Int],
aliveBrokers: mutable.LongMap[Broker],
aliveNodes: mutable.LongMap[collection.Map[ListenerName, Node]])
从源码可知,它是一个 case 类,相当于 Java 中配齐了 Getter 方法的 POJO 类。同时,它也是一个不可变类(Immutable Class)。正因为它的不可变性,其字段值是不允许修改的,我们只能重新创建一个新的实例,来保存更新后的字段值。
我们看下它的各个字段的含义。
- partitionStates:这是一个 Map 类型。Key 是主题名称,Value 又是一个 Map 类型,其 Key 是分区号,Value 是一个 UpdateMetadataPartitionState 类型的字段。UpdateMetadataPartitionState 类型是 UpdateMetadataRequest 请求内部所需的数据结构。一会儿我们再说这个类型都有哪些数据。
- controllerId:Controller 所在 Broker 的 ID。
- aliveBrokers:当前集群中所有存活着的 Broker 对象列表。
- aliveNodes:这也是一个 Map 的 Map 类型。其 Key 是 Broker ID 序号,Value 是 Map 类型,其 Key 是 ListenerName,即 Broker 监听器类型,而 Value 是 Broker 节点对象。
现在,我们说说 UpdateMetadataPartitionState 类型。这个类型的源码是由 Kafka 工程自动生成的。UpdateMetadataRequest 请求所需的字段用 JSON 格式表示,由 Kafka 的 generator 工程负责为 JSON 格式自动生成对应的 Java 文件,生成的类是一个 POJO 类,其定义如下:
static public class UpdateMetadataPartitionState implements Message {
private String topicName; // 主题名称
private int partitionIndex; // 分区号
private int controllerEpoch; // Controller Epoch 值
private int leader; // Leader 副本所在 Broker ID
private int leaderEpoch; // Leader Epoch 值
private List
private int zkVersion; // ZooKeeper 节点 Stat 统计信息中的版本号
private List
private List
private List
……
}
可以看到,UpdateMetadataPartitionState 类的字段信息非常丰富,它包含了一个主题分区非常详尽的数据,从主题名称、分区号、Leader 副本、ISR 列表到 Controller Epoch、ZooKeeper 版本号等信息,一应俱全。从宏观角度来看,Kafka 集群元数据由主题数据和 Broker 数据两部分构成。所以,可以这么说,MetadataCache 中的这个字段撑起了元数据缓存的“一半天空”。
重要方法
接下来,我们学习下 MetadataCache 类的重要方法。你需要记住的是,这个类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操作 metadataSnapshot 字段的方法,毕竟,所谓的元数据缓存,就是指 MetadataSnapshot 类中承载的东西。
我把 MetadataCache 类的方法大致分为三大类:
- 判断类;
- 获取类;
- 更新类。
这三大类方法是由浅入深的关系,我们先从简单的判断类方法开始。
判断类方法
所谓的判断类方法,就是判断给定主题或主题分区是否包含在元数据缓存中的方法。MetadataCache 类提供了两个判断类的方法,方法名都是 contains,只是输入参数不同。
// 判断给定主题是否包含在元数据缓存中
def contains(topic: String): Boolean = {
metadataSnapshot.partitionStates.contains(topic)
}
// 判断给定主题分区是否包含在元数据缓存中
def contains(tp: TopicPartition): Boolean = getPartitionInfo(tp.topic, tp.partition).isDefined
// 获取给定主题分区的详细数据信息。如果没有找到对应记录,返回 None
def getPartitionInfo(topic: String,
partitionId: Int): Option[UpdateMetadataPartitionState] = {
metadataSnapshot.partitionStates.get(topic)
.flatMap(_.get(partitionId))
}
第一个 contains 方法用于判断给定主题是否包含在元数据缓存中,比较简单,只需要判断 metadataSnapshot 中 partitionStates 的所有 Key 是否包含指定主题就行了。
第二个 contains 方法相对复杂一点。它首先要从 metadataSnapshot 中获取指定主题分区的分区数据信息,然后根据分区数据是否存在,来判断给定主题分区是否包含在元数据缓存中。
判断类的方法实现都很简单,代码也不多,很好理解,我就不多说了。接下来,我们来看获取类方法。
获取类方法
MetadataCache 类的 getXXX 方法非常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 getAllTopics 方法、getAllPartitions 方法和 getPartitionReplicaEndpoints,它们分别是获取主题、分区和副本对象的方法。在我看来,这是最基础的元数据获取方法了,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首先,我们来看入门级的 get 方法,即 getAllTopics 方法。该方法返回当前集群元数据缓存中的所有主题。代码如下:
private def getAllTopics(snapshot: MetadataSnapshot): Set[String] = {
snapshot.partitionStates.keySet
}
它仅仅是返回 MetadataSnapshot 数据类型中 partitionStates 字段的所有 Key 字段。前面说过,partitionStates 是一个 Map 类型,Key 就是主题。怎么样,简单吧?
如果我们要获取元数据缓存中的分区对象,该怎么写呢?来看看 getAllPartitions 方法的实现。
def getAllPartitions(): Set[TopicPartition] = {
metadataSnapshot.partitionStates.flatMap { case (topicName, partitionsAndStates) =>
partitionsAndStates.keys.map(partitionId => new TopicPartition(topicName, partitionId.toInt))
}.toSet
}
和 getAllTopics 方法类似,它的主要思想也是遍历 partitionStates,取出分区号后,构建 TopicPartition 实例,并加入到返回集合中返回。
最后,我们看一个相对复杂一点的 get 方法:getPartitionReplicaEndpoints。
def getPartitionReplicaEndpoints(tp: TopicPartition, listenerName: ListenerName): Map[Int, Node] = {
// 使用局部变量获取当前元数据缓存
val snapshot = metadataSnapshot
// 获取给定主题分区的数据
snapshot.partitionStates.get(tp.topic).flatMap(.get(tp.partition))
.map { partitionInfo =>
// 拿到副本 Id 列表
val replicaIds = partitionInfo.replicas
replicaIds.asScala
.map(replicaId => replicaId.intValue() -> {
// 获取副本所在的 Broker Id
snapshot.aliveBrokers.get(replicaId.longValue()) match {
case Some(broker) =>
// 根据 Broker Id 去获取对应的 Broker 节点对象
broker.getNode(listenerName).getOrElse(Node.noNode())
case None => // 如果找不到节点
Node.noNode()
}}).toMap
.filter(pair => pair match {
case (, node) => !node.isEmpty
})
}.getOrElse(Map.empty[Int, Node])
}
这个 getPartitionReplicaEndpoints 方法接收主题分区和 ListenerName,以获取指定监听器类型下该主题分区所有副本的 Broker 节点对象,并按照 Broker ID 进行分组。
首先,代码使用局部变量获取当前的元数据缓存。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不需要使用锁技术,但是,就像我开头说过的,这里有一个可能的问题是,读到的数据可能是过期的数据。不过,好在 Kafka 能够自行处理过期元数据的问题。当客户端因为拿到过期元数据而向 Broker 发出错误的指令时,Broker 会显式地通知客户端错误原因。客户端接收到错误后,会尝试再次拉取最新的元数据。这个过程能够保证,客户端最终可以取得最新的元数据信息。总体而言,过期元数据的不良影响是存在的,但在实际场景中并不是太严重。
拿到主题分区数据之后,代码会获取副本 ID 列表,接着遍历该列表,依次获取每个副本所在的 Broker ID,再根据这个 Broker ID 去获取对应的 Broker 节点对象。最后,将这些节点对象封装到返回结果中并返回。
更新类方法
下面,我们进入到今天的“重头戏”:Broker 端元数据缓存的更新方法。说它是重头戏,有两个原因:
- 跟前两类方法相比,它的代码实现要复杂得多,因此,我们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
- 元数据缓存只有被更新了,才能被读取。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是后续所有 getXXX 方法的前提条件。
源码中实现更新的方法只有一个:updateMetadata 方法。该方法的代码比较长,我先画一张流程图,帮助你理解它做了什么事情。
updateMetadata 方法的主要逻辑,就是读取 UpdateMetadataRequest 请求中的分区数据,然后更新本地元数据缓存。接下来,我们详细地学习一下它的实现逻辑。
为了方便你掌握,我将该方法分成几个部分来讲,首先来看第一部分代码:
def updateMetadata(correlationId: Int, updateMetadataRequest: UpdateMetadataRequest): Seq[TopicPartition] = {
inWriteLock(partitionMetadataLock) {
// 保存存活 Broker 对象。Key 是 Broker ID,Value 是 Broker 对象
val aliveBrokers = new mutable.LongMapBroker
// 保存存活节点对象。Key 是 Broker ID,Value 是监听器->节点对象
val aliveNodes = new mutable.LongMapcollection.Map[ListenerName, Node]
// 从 UpdateMetadataRequest 中获取 Controller 所在的 Broker ID
// 如果当前没有 Controller,赋值为 None
val controllerIdOpt = updateMetadataRequest.controllerId match {
case id if id < 0 => None
case id => Some(id)
}
// 遍历 UpdateMetadataRequest 请求中的所有存活 Broker 对象
updateMetadataRequest.liveBrokers.forEach { broker =>
val nodes = new java.util.HashMap[ListenerName, Node]
val endPoints = new mutable.ArrayBuffer[EndPoint]
// 遍历它的所有 EndPoint 类型,也就是为 Broker 配置的监听器
broker.endpoints.forEach { ep =>
val listenerName = new ListenerName(ep.listener)
endPoints += new EndPoint(ep.host, ep.port, listenerName, SecurityProtocol.forId(ep.securityProtocol))
// 将<监听器,Broker 节点对象>对保存起来
nodes.put(listenerName, new Node(broker.id, ep.host, ep.port))
}
// 将 Broker 加入到存活 Broker 对象集合
aliveBrokers(broker.id) = Broker(broker.id, endPoints, Option(broker.rack))
// 将 Broker 节点加入到存活节点对象集合
aliveNodes(broker.id) = nodes.asScala
}
……
}
}
这部分代码的主要作用是给后面的操作准备数据,即 aliveBrokers 和 aliveNodes 两个字段中保存的数据。
因此,首先,代码会创建这两个字段,分别保存存活 Broker 对象和存活节点对象。aliveBrokers 的 Key 类型是 Broker ID,而 Value 类型是 Broker 对象;aliveNodes 的 Key 类型也是 Broker ID,Value 类型是 < 监听器,节点对象 > 对。
然后,该方法从 UpdateMetadataRequest 中获取 Controller 所在的 Broker ID,并赋值给 controllerIdOpt 字段。如果集群没有 Controller,则赋值该字段为 None。
接着,代码会遍历 UpdateMetadataRequest 请求中的所有存活 Broker 对象。取出它配置的所有 EndPoint 类型,也就是 Broker 配置的所有监听器。
最后,代码会遍历它配置的监听器,并将 < 监听器,Broker 节点对象 > 对保存起来,再将 Broker 加入到存活 Broker 对象集合和存活节点对象集合。至此,第一部分代码逻辑完成。
再来看第二部分的代码。这一部分的主要工作是确保集群 Broker 配置了相同的监听器,同时初始化已删除分区数组对象,等待下一部分代码逻辑对它进行操作。代码如下:
// 使用上一部分中的存活 Broker 节点对象,
// 获取当前 Broker 所有的<监听器,节点>对
aliveNodes.get(brokerId).foreach { listenerMap =>
val listeners = listenerMap.keySet
// 如果发现当前 Broker 配置的监听器与其他 Broker 有不同之处,记录错误日志
if (!aliveNodes.values.forall(_.keySet == listeners))
error(s"Listeners are not identical across brokers: $aliveNodes")
}
// 构造已删除分区数组,将其作为方法返回结果
val deletedPartitions = new mutable.ArrayBuffer[TopicPartition]
// UpdateMetadataRequest 请求没有携带任何分区信息
if (!updateMetadataRequest.partitionStates.iterator.hasNext) {
// 构造新的 MetadataSnapshot 对象,使用之前的分区信息和新的 Broker 列表信息
metadataSnapshot = MetadataSnapshot(metadataSnapshot.partitionStates, controllerIdOpt, aliveBrokers, aliveNodes)
// 否则,进入到方法最后一部分
} else {
……
}
这部分代码首先使用上一部分中的存活 Broker 节点对象,获取当前 Broker 所有的 < 监听器,节点 > 对。
之后,拿到为当前 Broker 配置的所有监听器。如果发现配置的监听器与其他 Broker 有不同之处,则记录一条错误日志。
接下来,代码会构造一个已删除分区数组,将其作为方法返回结果。然后判断 UpdateMetadataRequest 请求是否携带了任何分区信息,如果没有,则构造一个新的 MetadataSnapshot 对象,使用之前的分区信息和新的 Broker 列表信息;如果有,代码进入到该方法的最后一个部分。
最后一部分全部位于上面代码中的 else 分支上。这部分的主要工作是提取 UpdateMetadataRequest 请求中的数据,然后填充元数据缓存。代码如下:
val partitionStates = new mutable.AnyRefMapString, mutable.LongMap[UpdateMetadataPartitionState]
// 备份现有元数据缓存中的分区数据
metadataSnapshot.partitionStates.foreach { case (topic, oldPartitionStates) =>
val copy = new mutable.LongMapUpdateMetadataPartitionState
copy ++= oldPartitionStates
partitionStates(topic) = copy
}
val traceEnabled = stateChangeLogger.isTraceEnabled
val controllerId = updateMetadataRequest.controllerId
val controllerEpoch = updateMetadataRequest.controllerEpoch
// 获取 UpdateMetadataRequest 请求中携带的所有分区数据
val newStates = updateMetadataRequest.partitionStates.asScala
// 遍历分区数据
newStates.foreach { state =>
val tp = new TopicPartition(state.topicName, state.partitionIndex)
// 如果分区处于被删除过程中
if (state.leader == LeaderAndIsr.LeaderDuringDelete) {
// 将分区从元数据缓存中移除
removePartitionInfo(partitionStates, tp.topic, tp.partition)
if (traceEnabled)
stateChangeLogger.trace(s"Deleted partition $tp from metadata cache in response to UpdateMetadata " +
s"request sent by controller $controllerId epoch $controllerEpoch with correlation id $correlationId")
// 将分区加入到返回结果数据
deletedPartitions += tp
} else {
// 将分区加入到元数据缓存
addOrUpdatePartitionInfo(partitionStates, tp.topic, tp.partition, state)
if (traceEnabled)
stateChangeLogger.trace(s"Cached leader info $state for partition $tp in response to " +
s"UpdateMetadata request sent by controller $controllerId epoch $controllerEpoch with correlation id $correlationId")
}
}
val cachedPartitionsCount = newStates.size - deletedPartitions.size
stateChangeLogger.info(s"Add $cachedPartitionsCount partitions and deleted ${deletedPartitions.size} partitions from metadata cache " +
s"in response to UpdateMetadata request sent by controller $controllerId epoch $controllerEpoch with correlation id $correlationId")
// 使用更新过的分区元数据,和第一部分计算的存活 Broker 列表及节点列表,构建最新的元数据缓存
metadataSnapshot =
MetadataSnapshot(partitionStates, controllerIdOpt, aliveBrokers, aliveNodes)
// 返回已删除分区列表数组
deletedPartitions
首先,该方法会备份现有元数据缓存中的分区数据到 partitionStates 的局部变量中。
之后,获取 UpdateMetadataRequest 请求中携带的所有分区数据,并遍历每个分区数据。如果发现分区处于被删除的过程中,就将分区从元数据缓存中移除,并把分区加入到已删除分区数组中。否则的话,代码就将分区加入到元数据缓存中。
最后,方法使用更新过的分区元数据,和第一部分计算的存活 Broker 列表及节点列表,构建最新的元数据缓存,然后返回已删除分区列表数组。至此,updateMetadata 方法结束。
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 Broker 端的 MetadataCache 类,即所谓的元数据缓存类。该类保存了当前集群上的主题分区详细数据和 Broker 数据。每台 Broker 都维护了一个 MetadataCache 实例。Controller 通过给 Broker 发送 UpdateMetadataRequest 请求的方式,来异步更新这部分缓存数据。
我们来回顾下这节课的重点。
- MetadataCache 类:Broker 元数据缓存类,保存了分区详细数据和 Broker 节点数据。
- 四大调用方:分别是 ReplicaManager、KafkaApis、TransactionCoordinator 和 AdminManager。
- updateMetadata 方法:Controller 给 Broker 发送 UpdateMetadataRequest 请求时,触发更新。
最后,我想和你讨论一个话题。
有人认为,Kafka Broker 是无状态的。学完了今天的内容,现在你应该知道了,Broker 并非是无状态的节点,它需要从 Controller 端异步更新保存集群的元数据信息。由于 Kafka 采用的是 Leader/Follower 模式,跟多 Leader 架构和无 Leader 架构相比,这种分布式架构的一致性是最容易保证的,因此,Broker 间元数据的最终一致性是有保证的。不过,就像我前面说过的,你需要处理 Follower 滞后或数据过期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 Leader 其实是指 Controller,而 Follower 是指普通的 Broker 节点。
总之,这一路学到现在,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感受,很多分布式架构设计的问题与方案是相通的。比如,在应对数据备份这个问题上,元数据缓存和 Kafka 副本其实都是相同的设计思路,即使用单 Leader 的架构,令 Leader 对外提供服务,Follower 只是被动地同步 Leader 上的数据。
每次学到新的内容之后,希望你不要把它们当作单一的知识看待,要善于进行思考和总结,做到融会贯通。源码学习固然重要,但能让学习源码引领我们升级架构思想,其实是更难得的收获!
课后讨论
前面说到,Controller 发送 UpdateMetadataRequest 请求给 Broker 时,会更新 MetadataCache,你能在源码中找到更新元数据缓存的完整调用路径吗?
欢迎在留言区写下你的思考和答案,跟我交流讨论,也欢迎你把今天的内容分享给你的朋友。
文章作者 anonymous
上次更新 2024-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