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课开始我们将学习 Netty 通信过程中的编解码技术。编解码技术这是实现网络通信的基础,让我们可以定义任何满足业务需求的应用层协议。在网络编程中,我们经常会使用各种网络传输协议,其中 TCP 是最常用的协议。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的是 TCP 最基本的拆包/粘包问题以及常用的解决方案,才能更好地理解 Netty 的编解码框架。

为什么有拆包/粘包

TCP 传输协议是面向流的,没有数据包界限。客户端向服务端发送数据时,可能将一个完整的报文拆分成多个小报文进行发送,也可能将多个报文合并成一个大的报文进行发送。因此就有了拆包和粘包。

为什么会出现拆包/粘包现象呢?在网络通信的过程中,每次可以发送的数据包大小是受多种因素限制的,如 MTU 传输单元大小、MSS 最大分段大小、滑动窗口等。如果一次传输的网络包数据大小超过传输单元大小,那么我们的数据可能会拆分为多个数据包发送出去。如果每次请求的网络包数据都很小,一共请求了 10000 次,TCP 并不会分别发送 10000 次。因为 TCP 采用的 Nagle 算法对此作出了优化。如果你是一位网络新手,可能对这些概念并不非常清楚。那我们先了解下计算机网络中 MTU、MSS、Nagle 这些基础概念以及它们为什么会造成拆包/粘包问题。

MTU 最大传输单元和 MSS 最大分段大小

MTU(Maxitum Transmission Unit) 是链路层一次最大传输数据的大小。MTU 一般来说大小为 1500 byte。MSS(Maximum Segement Size) 是指 TCP 最大报文段长度,它是传输层一次发送最大数据的大小。如下图所示,MTU 和 MSS 一般的计算关系为:MSS = MTU - IP 首部 - TCP首部,如果 MSS + TCP 首部 + IP 首部 > MTU,那么数据包将会被拆分为多个发送。这就是拆包现象。

滑动窗口

滑动窗口是 TCP 传输层用于流量控制的一种有效措施,也被称为通告窗口。滑动窗口是数据接收方设置的窗口大小,随后接收方会把窗口大小告诉发送方,以此限制发送方每次发送数据的大小,从而达到流量控制的目的。这样数据发送方不需要每发送一组数据就阻塞等待接收方确认,允许发送方同时发送多个数据分组,每次发送的数据都会被限制在窗口大小内。由此可见,滑动窗口可以大幅度提升网络吞吐量。

那么 TCP 报文是怎么确保数据包按次序到达且不丢数据呢?首先,所有的数据帧都是有编号的,TCP 并不会为每个报文段都回复 ACK 响应,它会对多个报文段回复一次 ACK。假设有三个报文段 A、B、C,发送方先发送了B、C,接收方则必须等待 A 报文段到达,如果一定时间内仍未等到 A 报文段,那么 B、C 也会被丢弃,发送方会发起重试。如果已接收到 A 报文段,那么将会回复发送方一次 ACK 确认。

Nagle 算法

Nagle 算法于 1984 年被福特航空和通信公司定义为 TCP/IP 拥塞控制方法。它主要用于解决频繁发送小数据包而带来的网络拥塞问题。试想如果每次需要发送的数据只有 1 字节,加上 20 个字节 IP Header 和 20 个字节 TCP Header,每次发送的数据包大小为 41 字节,但是只有 1 字节是有效信息,这就造成了非常大的浪费。Nagle 算法可以理解为批量发送,也是我们平时编程中经常用到的优化思路,它是在数据未得到确认之前先写入缓冲区,等待数据确认或者缓冲区积攒到一定大小再把数据包发送出去。

Linux 在默认情况下是开启 Nagle 算法的,在大量小数据包的场景下可以有效地降低网络开销。但如果你的业务场景每次发送的数据都需要获得及时响应,那么 Nagle 算法就不能满足你的需求了,因为 Nagle 算法会有一定的数据延迟。你可以通过 Linux 提供的 TCP_NODELAY 参数禁用 Nagle 算法。Netty 中为了使数据传输延迟最小化,就默认禁用了 Nagle 算法,这一点与 Linux 操作系统的默认行为是相反的。

拆包/粘包的解决方案

在客户端和服务端通信的过程中,服务端一次读到的数据大小是不确定的。如上图所示,拆包/粘包可能会出现以下五种情况:

服务端恰巧读到了两个完整的数据包 A 和 B,没有出现拆包/粘包问题;

服务端接收到 A 和 B 粘在一起的数据包,服务端需要解析出 A 和 B;

服务端收到完整的 A 和 B 的一部分数据包 B-1,服务端需要解析出完整的 A,并等待读取完整的 B 数据包;

服务端接收到 A 的一部分数据包 A-1,此时需要等待接收到完整的 A 数据包;

数据包 A 较大,服务端需要多次才可以接收完数据包 A。

由于拆包/粘包问题的存在,数据接收方很难界定数据包的边界在哪里,很难识别出一个完整的数据包。所以需要提供一种机制来识别数据包的界限,这也是解决拆包/粘包的唯一方法:定义应用层的通信协议。下面我们一起看下主流协议的解决方案。

消息长度固定

每个数据报文都需要一个固定的长度。当接收方累计读取到固定长度的报文后,就认为已经获得一个完整的消息。当发送方的数据小于固定长度时,则需要空位补齐。

1
2
3
+----+------+------+---+----+
| AB | CDEF | GHIJ | K | LM |
+----+------+------+---+----+

假设我们的固定长度为 4 字节,那么如上所示的 5 条数据一共需要发送 4 个报文:

1
2
3
+------+------+------+------+
| ABCD | EFGH | IJKL | M000 |
+------+------+------+------+

消息定长法使用非常简单,但是缺点也非常明显,无法很好设定固定长度的值,如果长度太大会造成字节浪费,长度太小又会影响消息传输,所以在一般情况下消息定长法不会被采用。

特定分隔符

既然接收方无法区分消息的边界,那么我们可以在每次发送报文的尾部加上特定分隔符,接收方就可以根据特殊分隔符进行消息拆分。以下报文根据特定分隔符 \n 按行解析,即可得到 AB、CDEF、GHIJ、K、LM 五条原始报文。

1
2
3
+-------------------------+
| AB\nCDEF\nGHIJ\nK\nLM\n |
+-------------------------+

由于在发送报文时尾部需要添加特定分隔符,所以对于分隔符的选择一定要避免和消息体中字符相同,以免冲突。否则可能出现错误的消息拆分。比较推荐的做法是将消息进行编码,例如 base64 编码,然后可以选择 64 个编码字符之外的字符作为特定分隔符。特定分隔符法在消息协议足够简单的场景下比较高效,例如大名鼎鼎的 Redis 在通信过程中采用的就是换行分隔符。

消息长度 + 消息内容

1
2
3
4
消息头     消息体
+--------+----------+
| Length |  Content |
+--------+----------+

消息长度 + 消息内容是项目开发中最常用的一种协议,如上展示了该协议的基本格式。消息头中存放消息的总长度,例如使用 4 字节的 int 值记录消息的长度,消息体实际的二进制的字节数据。接收方在解析数据时,首先读取消息头的长度字段 Len,然后紧接着读取长度为 Len 的字节数据,该数据即判定为一个完整的数据报文。依然以上述提到的原始字节数据为例,使用该协议进行编码后的结果如下所示:

1
2
3
+-----+-------+-------+----+-----+
| 2AB | 4CDEF | 4GHIJ | 1K | 2LM |
+-----+-------+-------+----+-----+

消息长度 + 消息内容的使用方式非常灵活,且不会存在消息定长法和特定分隔符法的明显缺陷。当然在消息头中不仅只限于存放消息的长度,而且可以自定义其他必要的扩展字段,例如消息版本、算法类型等。

总结

本节课我们详细讨论了 TCP 中的拆包/粘包问题,以及如何通过应用层的通信协议来解决拆包/粘包问题。其中基于消息长度 + 消息内容的变长协议是项目开发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需要我们重点掌握,例如开源中间件 Dubbo、RocketMQ 等都基于该方法自定义了自己的通信协议,下节课我们将一起学习如何设计高效、可扩展、易维护的自定义网络通信协议。

-– ### 精选评论 ##### Q: > 「由于在发送报文时尾部需要添加特定分隔符,所以对于分隔符的选择一定要避免和消息体中字符相同,以免冲突。否则可能出现错误的消息拆分」这句话太赞同了曾经因为不太懂,踩过这个坑 ##### **龙: > 首先,所有的数据帧都是有编号的,TCP 并不会为每个报文段都回复 ACK 响应,它会对多个报文段回复一次 ACK。 这段话中的数据帧和报文段是什么关系?TCP怎么知道要接收几个报文段后再回复ACK呢? ######     讲师回复: >     1. 帧是数据链路层的协议传输单元,报文段是传输层的协议传输单元。从上到下应该是报文、报文段、数据包、帧。帧会对上层的数据头尾封装一层信息,所以可以理解为包含的关系。 2. 发送方一次可以发送多少报文段以及接收方针对多少报文段回复一次ACK都取决于滑动窗口大小。例如发送报文段 1、2、3、4、5,如果在没有丢包的情况下,回复 5 的确认即可。 ##### *澳: > 那netty中默认禁用了Nagle算法,那是不是意味着tcp缓冲区每收到一条完整数据就会发出去,那此时还需要进行沾包情况进行处理吗? ######     讲师回复: >     需要考虑。TCP 处理的正确性至关重要,例如接收端不及时也可能会造成粘包现象,下一个数据包到达时,上一个还未被接收端处理,然后接收端根据缓冲区大小取到的数据有可能会取到多个数据包。 ##### **航: > 2020.11.10打卡 ##### **峰: > 2021.03.11 ##### **浩: > 老师写的不错,2021.1.8打卡